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课堂教学问题也随之出现。下面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分别加以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1. 情境创设不恰当。
关于“创设情境”,有些课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创设情境,与本节课所学内容关系不大;有些课虽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没有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可以提出的问题太多,利用价值不大;有些干脆就是把课本情境图片做成课件,费力、费时而效果不大。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服务, 既要有趣又要有数学价值,并与本节课密切相关,还要有利于激起学生的疑问,能从中提出本节课要探索的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探索这个问题,从而进入探究过程。
2.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而现在,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看到几乎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教学中。学生围成一圈,当教师号令一下“现在开始合作”,学生马上动了起来,有的小组内所有学生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有的小组学生连合作干什么还没有搞明白,教师又说“停止”,学生则马上恢复原状。过一会儿,当听到教师的号令则又再来一次“合作”。当教师说“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每个学生马上都开始了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教室里很是热闹,可小组内谁也没有听清同伴的发言,有的甚至连自己说了什么都不清楚;当教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组,成了专门的“发言人”,更多的学生只是旁观者。
小组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小组学习只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因此,合作与交流首先应该是作为一种意识来激发,其次是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在数学课堂进程中适合采用小组学习的时机一般有:个体操作条件不充分需要帮忙时,独立探索有困难需要相互启发时,形成不同意见有分歧需要交换时,学生争着发言教师不能满足其表现欲时,等等。
3、教材使用率过低。
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广大教师的课程观、教材观也在不断变化,但由于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念的片面理解,致使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走入了误区。多数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都没有安排看书阅读或练习的环节。一节课下来课件代替了课本。
其实,每一本教材都凝聚着众多专家的智慧和心血,从主题图到情境创设,从例题到练习,都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精心挑选和设计的。课本是我们的教学之本,更是学生的学习之本。有些概念性、规律性的东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是否完整、准确,让学生看书更系统准确。练习题目在书上,学生人人有教材,可以打开教材使用。我们课堂教学提倡返璞归真,课堂教学使用教材这是实事求是,这才是最真实的课,省时高效,何乐而不为。作为教师,要深刻地懂得: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不是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而是合理的开发者,要做到知“材”善用。
4、只关注预设,不注重生成 。
大多的课堂教师在课前已经把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得清清楚楚,有的甚至把教案背下来,上课以后按照预设展开教学,只关注她的教学环节进展情况,对于学生的回答出现的错误顾及不暇,学生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不予理睬。这是典型的完成任务式教学,走过场。这样的课,让人听完总觉得有些缺憾——课堂生成不够。
真实的课堂不是靠预设可以完成的。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共同构成了教学。学生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或个性见解,及时抓住契机,把它们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2.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特点
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小学数学题目中,存在很多干扰信息,良好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让学生正确的理清题意,从而更有效的解题,以确保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首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几何图形的认识,规律的发现以及理解,记忆,抽象,想象和计算的能力都与观察密不可分。在观察之前,应给予学生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指导学生整体观察研究对象的特点,注重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省和反思的习惯,努力培养学生强烈的观察兴趣。其次,运用多种感官,全面细致地理解问题的含义,勤于思考。教师必须敦促学生专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解决的目的和任务,将题目中的信息记录下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案并积极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案。
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思维
教师应不断搭建平台,积极培养学生追求差异的思维,即创造性思维。这意味着学生解题不能再走机械化的思维模式,要求他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多方面和创造性的方式解题。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练等方式,让数学思维变得积极生动起来,让解决问题的想法变得更加灵活和开放。例如,一项工程,前进队单独做完要16天,新华队单独做完要12天,两队合做多少天就可以完成?这道题的解法至少有五种。解法一,把整个工程看做1,利用分数解题。解法二,用最小公倍解法,16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48,假设工程总量为48。解法三,分数解法,前进队每天的工作量,新华队几天可以完成,两队合作1天的工作量新华队单独做需要几天,最后,新华队12天完成的工程,两队合作要多少天完成。解法四,前进队16天的工作量,新华队12天即可完成,由此,新华队1天的工作量,前进队要用几天完成……这类工程应用题的不同解法最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学生需要根据不同假设的条件及时转换思维角度,就能够清晰解题。
利用梯度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理解和识别问题的能力往往存在差异。这要求教师将日常生活和教科书中的练习紧密结合起来,以确保设计的练习具有一定的梯度,难易分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适度练习,最终得以提升。
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选择不同难度的几组问题,供学生自主选择练习,且每次的题目难度要逐渐加大。这样,学生就能结合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自主选择练习。学习能力越好的学生,选择的数学问题难度越大,就能获得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因此,在设计练习题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能力设计一定的梯度练习,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现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数学素质。
希望能帮到你
3.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哪些问题
小学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学生对这个工具掌握得不是很牢固,小学数学基础就会很回差.
一是:各种运答算法则掌握不牢固,计算的速度慢、准确性差.;
二是:数学思维定势严重,缺乏变通,解答问题的方法单一,更是缺乏发散、求异的创新思维;
三是:解题思路不清晰,不能形成数学语言,逻辑推理能力差,不能熟练的运用公式、定律、定理;
四是:数学应用能力差,主要表现在解应用题的过程中.
4. 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存在哪些问题
我觉得,小学生学的数学比较简单,现在学生脑子都比较快,接受快,但不代表掌握得好,小学生题目都不会很难,所以很容易造成基础不扎实,题型一变,就不会了,而且小学生处于大脑发育黄金期,对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极为重要,小学生应该在数学课上讲的难一些,进度快一些,适当的讲一些奥数题,来提升学生兴趣,加深对书本公理定理的理解和记忆,对接受比较慢的学生可以同学互助,也可以请教老师,我想这是很少的一部分人,相信孩子的潜力和能力,
有些老师怕孩子们跟不上,讲的很细很慢,反而会无法掉dong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建立一些奖励机制,增加学生学习动力,,
仅供参考,觉得还行,请采纳,谢谢
5. 小学数学教学中可能遇到哪些问题
幼升小准备不是简单的语数外启蒙那么简单了,在上小学前可以尝试培养孩子一些专小学生的日常,让他属有相对足够的时间来适应和准备小学生活。
语文:拼音基本学习;识字,是孩子阅读学习的一个基础。
数学:10以内加减法,基本数数。
英语:接触过,会一些简单的对话和单词即可,零基础的孩子也可以跟得上。
书写水平:大班以后要有意识有步骤的训练孩子书写习惯。一定要会写字,而是接触过笔,训练过手部肌肉,画画也是一种书写,一定要有书写的意识和基础。
运动技能:很多小学在一年级都有明确的某项运动要求。
学习习惯:每节课45分钟,写作业的习惯,不迟到不旷课。
生活习惯:作息时间的调整,自理能力,交际能力(主动表达)。
心理准备:对比幼儿园,师生比、师生关系都发生了改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从家庭个性化标准向社会标准在转移比重等等。
6. 浅谈怎样解决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方法不当反映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就是完全由教师安排教学程序,教师为内学生的容学习做好一切准备,无须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茫然被动的状态,只为教师的教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比如,学习应用题时,教师不是让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先给学生准备好解决问题要用到的知识.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两步的和一步的应用题,再把它们合在一起就是所学的应用题了.学生解答新问题时根本就不用再去思考解答的方法,教师留给学生的只有繁难的计算.整节课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完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种方法很普遍,根本不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办法.
7.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教师教的方式表现出的问题:
⑴采用师讲生听,师问生答,乒乓球式的教学。
⑵教师随意性语言过多,一堂课好像总在讲话,过于忙碌。
⑶提出的问题琐碎,无思考价值。
⑷活动要求不明确
学生学的方式表现出的问题:
⑴小组活动流于形式。不知要求,无合作意识,更无合作内需。
⑵学生的语言表达半句话或不完整。
⑶有人听课不善于表达。
2、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明显不足
⑴教师一甩出问题,马上要求学生回答。
⑵学生探索过程还没有完成,教师命令汇报。
⑶探索的结果不是学生总结出来的,而是教师总结出来。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问题。
数学学习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最好的途径,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过于倚重于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偏重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课堂中学生自主思考机会少,机械练习、重复练习、低效甚至无效练习多,而有变化的、有层次、有思维含量的综合性练习少等现象仍普遍存在。
4、课堂教学缺少数学思想方法的支撑
我们的课就内容教学,教师很少考虑数学思想方法,缺少数学思想方法的支撑,如果确实熟悉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教师设计教学很有帮助。一位名人曾说过:“数学思想方法大众化,并使其在数学课程设计中充分体现,将是设计21世纪数学课程的突破口”。 可见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创造能力的源泉;良好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使学生终生受益。难怪说,数学教学其实就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二、教育价值观偏离
若干年来,我们的教师有这样一种价值观,那就是我的班级,我的学生只要考试分数上去了,我的学生就是人才,我就是佼佼者。由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导致教学中有的加班加点,大搞题海战术,固然,靠加班加点,大搞题海战术很有可能提高分数,但扪心自问,这就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吗?这一点需要我们及管理者深思。
三、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能力的培养
如:语文教学,只注重学生学生字、生词、解词、分段落、中心大意,把一课搞得支离破碎,严重淡化甚至不顾及语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文化传统教育、情感熏陶、审美鉴赏等作用。数学教学就更为严重,用大量的时间讲列题,帮习题,就题讲题,总认为只要学生会解题了,学生就学会了,学好了。有的应用题学生即是做了几十道也仅仅是仿照例题的模式机械的模仿,比着葫芦画葫芦,不知其所以然。
四、只注重知识的结论,不注重能力的形成过程
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告诉学生面积公式,而不讲解公式的来由。讲应用题教学,见多是加,见少是减,见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另一个数就是除法应用题。见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乘法应用题等等。此类讲法的老师大有人在,久而久之,学生只学了些死记硬背的本领,应付考试的本领。
五、不是教法适应学生,而是学生适应教法
有的老师一辈子就一种教法,教的学生一级又一级,适应我这种教法的就是好学生,不适应者就为差学生。很少从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出发去认真地考虑一下:时代发展了,人们的教学怎样改革才更有成效,怎样改革才能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我们应该从学生为主和全面发展的角度
六、教学中扼杀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不是没有个人看法的,更不是没有标新立异的。而是我们的教师把这些学生给扼杀了。老师讲了课,学生问老师了,“老师,你这种方法我不理解,我这种解法行吗?”。看我们的老师是如何回答学生的:不要钻牛角尖,看老师怎样做就行了。面对这样的回答,谁还敢标新立异?
七、教学中有师道尊严的现象
有些老师把自己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不把学生看成和自己是平等的人看待。学生学习有困难时,不是鼓励他而是嘲笑和挖苦。有的甚至打骂学生,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八、不承认学生在发展中有差异,以至于教学中出现一刀切的现象
部分学生会的就要求全体学生都会,经常听有的老师这样说:该讲的我都讲了,别人会了怎么就你不会。而且面对家长,面对社会去理直气壮地说。殊不知,学生在发展中是有差异的。
九、对素质教育片面理解
表现形式是一节课热热闹闹,轰轰烈烈。有提问,有讨论,有一题多变。仔细一想,学生学到了什么?培养了学生些什么能力?真有些归纳不出。
十、所用教学方法传统陈旧,基本是机械的模仿
多年来,受教材的限制和约束,教学形式基本上是“例题十练习”,使本来很有趣的数学学习成了十分枯燥、繁杂的计算和习题演练,加之教师满足于现已熟悉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而不再对新知识感兴趣,结果往往停滞在高原期而裹足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