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民办学校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这是一个较之公立学校的学生更敏感、更脆弱、更需关注的群体,他们想上进,却往往三分钟热血,不能持之以恒;他们渴望被肯定,被鼓励,却经常大错不犯小错不断。面对这样的群体,领导希望你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不要出乱子,家长觉得花了高价,因此对老师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而这要求和希望具体说就是提高成绩。很多家长问学生的在校表现就是问成绩,家长为成绩焦急却很少有家长因为孩子人格、个性的不完善不好而焦急。那么是否保证不出乱子,把学生置于众多的习题、频繁的考试之中,狠抓教学成绩,就是一个好老师?我觉得作为老师不能为了顺应一时的要求而违背教育的常规,从现代教育观来看,人格教育和个性教育远远较知识和智能教育更为重要,因为有健全的人格而缺乏知识仍不失其为人的价值,而且有了健全的人格,就自然有了求知的欲望,但如果没有了健全的人格,仅仅有知识就会造成知识的误用或滥用,结果知识和智慧反而成了有害的东西,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人格教育和个性教育更为重要。那么在高中阶段---他们人格塑造的最后一个时期,如何对他们进行人格和个性教育,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挖掘出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我认为这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首要,是需要我们经常思考和为之不懈努力探索的。本人结合几年的工作经验及体会浅谈一下:一:以严导其行私立学校的学生最主要的问题是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好,因此在最初的入学阶段,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显得迫在眉睫且尤为重要。而在学生自制力不强的情况下,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量化管理强制实行,实践证明是因群体而异符合因地制宜的方针的。班级量化管理条例内容大到校规校纪,小到课堂听讲、时间观念、作业上交,都有明确详细的要求,同时配以奖罚分明的措施,实施时必须说到做到,一视同仁。很多班主任也在实施量化管理,但效果却大相径庭,主要原因我想一、可能学生感觉一下子受到如此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心理上接受不了,甚至有种排斥的心理,那么班主任可以每周重点罗列考查内容,让学生慢慢养成,若违反了教育的这种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往往会适得其反。二、有些老师可能在具体实施惩罚措施时没有让学生感受到你的良苦用心,而误认为你在和他过不去,因此在实行量化管理的时候教师首先自己要明确:我们制定的这些条例及奖罚措施不是为了“治”学生,而是为了让学生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更多的采用“迂回战术”,通过表扬做得好的同学间接的提醒和批评做得不够好的学生,即使实行惩罚措施也注意尽量避免在同学老师面前,最好单独交谈处理,以防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实践证明在处理学生问题的过程中时刻铭记:把学生的自尊放在首位是顺利处理问题的法宝。同时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份档案,详细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一周利用班会一小结,再则注意和家长做好沟通工作,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监督。在学生习惯没有养成或养成欠佳之前,这个量化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提纲挈领指导大局的作用。二、以爱润其心对于细节问题,局部问题,个别人的个别问题就不能大而化之,必须“以爱润其心”。因为教育是“情”和“爱”的事业,尤其在私立学校,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这些学生在初中甚至有些在小学即是被冷落的一族,不被重视的一族,因而他们的心更加敏感,他们也更加直觉,当他们体会到老师是真情爱他们对待他们时,他们就会真情回报,会更自觉的按照你的要求去学习、生活。也许我们的老师都遇到过出力不讨好的事情:牺牲自己放学后的休息时间给上课听讲不认真的同学补课,学生却溜之大吉;在课堂上发现有的学生上课听讲不认真,你点其名提醒他注意,他却对你出言不逊,产生对抗情绪,更加不好好听讲。此时的你是否为了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面对学生的无礼冒犯,强力压制,你是否蹲下身来用心灵去倾听、用真心去理解、用博大去包容、用真情去感召,而始终带着一种“强权”的偏见,扼杀了师生间本该拥有的美好的融合。所以“好的出发点却没有好的结果”不是我们缺少责任心,而是我们缺少了“爱心”和再多一点点的耐心,我们往往从我们的美好的愿望出发而没有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没有用一颗充满爱的心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我让我很没有面子”这是我亲耳所闻一个学生的真言。所以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即是教师“爱”的真体现和高层次。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处世观还没有真正形成,又由于和老师共处的时间较多,所以教师的处事方式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在对待情绪激愤的学生时经常这样说:“其实站在你的角度来考虑`……其实如果我换做你的话……如果你是老师你对这事会怎样处理……”把这种遇事换位思考的处世方式慢慢森渗透给学生。其实我们教师不仅仅应该教给学生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遇事思考、分析、解决的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有人说:培养的学生如果身体不好,是废品,如果智育不好是次品,如果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我赞同这种说法。德育教育应该放在教育的首位,而德育教育的具体表现就是学生的日常行为的习惯,在大多数学生行为习惯没有养成之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应该纳入我们工作的首要,而在大多数学生的自制力还不是很强的情况下,采取“严”与“爱”双管齐下的刚柔并济的措施是有必要的,实践证明也是卓有成效的。
㈡ 如何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具有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 实效性 对策 近年来,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从思想观念到实际工作,都积极创新,谋求改革,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在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思想品德课程的教研,思想品德评价方法的探索方面,取得了不少可喜的进步。然而,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着急速的多层面的变迁,旧有的、传统的文化道德观念和德育范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新要求,经验的、落后的德育举措和方法步骤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心理需求,文化和价值多元化猛烈地冲击着学校德育。青少年学生接受新事物迅捷,对新的价值观念敏感的特点,使得其常常在外界诱惑或内部不正当的需要的推动下,产生不少与德育工作者教育初衷相违背的行为,如自觉性差,自制力弱,行为失范,心理缺失,道德伦丧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给目前中小学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还能暴露出德育工作者在实施德育过程中,缺少方法上的调整和适应,缺少情感上的激励与引导,缺少活力与魅力。也难怪德育很难真正打动与感染学生的心灵,学生对德育厌倦,主观能动性丧失,师生关系失调,这样以来,德育低效或实效性不佳就成为一种必然。 德育实效性差,不仅意味着投入的德育资源无法产生应有的效益,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更主要的是影响了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必须清楚看到,不讲求实效,是德育形式主义的表现,这样的德育不会有生命力,而且会使人对德育的地位和作用产生怀疑。因此,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要的任务。 一、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因素 目前,中小学德育主要是通过学科德育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来实施的,笔者作为一名一线的德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操作过程中,认为导致德育实效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值得反思的现象。 一是中小学德育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笔者曾在本校及周边一些兄弟学校进行调研,也发现了不少德育的所谓亮点。如一所初中制订了详实具体的德育制度,《学生在校一日规范》、《班级量化考核实施办法》、《德育学科渗透实施方案》等一应俱全,涉及德育管理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说是细枝末节,实令人汗颜,但与校长的交谈中才得知,学校规模不大,不可能安排几名专职人员进行常规性检查考核,德育主任又坚持代课,故而检查考核只能落空,象征性地填上这样或那样的符号,再加之德育工作不可能全部被量化,如对学生的了解与研究,对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培养等,这种考核也就失去了很强的可操作性,不可能给出班级及至班主任的准确评价,导致班主任工作上、人格上的尴尬,究其制订制度的目的而言,校长只苦笑一句:“上边(领导机构)检查时,有‘制度是否健全’一项”,也就是说,这些方案的确定,目标是应付上边的,只考虑到上面下达的德育任务,而较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品德基础和品德需要。无独有偶,本学校也曾经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法制文艺表演活动,当羁押的少年犯动情地向母亲忏悔,向师生谢罪之时,大部分同学爆之以热烈的掌声。听着这刺耳的掌声,笔者深刻地意识到,我校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对学生及其品德形成与发展并没有充分考虑,不切合学生实际,只求有色有声,轰轰烈烈,而忽视了学生有可能将其作为文艺作品而称赞的可能性,道德内化的功能已全然丧失了,还不能不说是德育实效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是德育定位不准或者偏移。长期以来,受形而上学和认知主义思维的影响,我国德育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存在着误区,把学校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和抽离出来,使之成为学校中一个单独的实体,试图单靠单独的德育课程,单独的德育机构来实施德育,仅仅在专门的时间里,由专人去搞德育,而没有形成全部门、全员和全时空抓德育的意识,这又怎样保证德育的实效,表面上看来是对德育的重视和强调,实际上已演变成一种地位和价值的偏移和变相缺失。同时,因为德育被抽离而作为一个单独的实体,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落实,就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干扰。目前,不少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和升学教育的模式,德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还十分严重。 三是德育脱离生活实际。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在内容上存在着过于强调道德的知识体系化和逻辑化的倾向,而只是依靠学校教师,在封闭的“思想无菌室”里传输理想化的道德信息,提出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与现实道德实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表现出空疏的特征。对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具体道德情境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帮助不大,学生很难形成道德体验,因而表现出对德育的厌倦,很难产生兴趣。不单如此,道德来源于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并体现在生活世界之中,它如果离开了生活实践,就必然丧失生命力。而笔者所接触到的现实情况是,学校里校长或德育处开会讲德育,做几次报告,开几次主题团会,或者搞几次德育活动,就认为可以使学生思想道德实现质的飞越,真是天方夜谭。不注意把德育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不注意把德育同社会分析评价结合起来,不注意把德育同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不注意把德育同师生交流结合起来,就不可能形成教育的合力,综合做功,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养成至善的学生人格,因而便不可能取得德育实效。 四是德育方法过于简单。长期以来,我们在德育方法上形成了一套简单的基本定式,其主要表现有:注重单向灌输,弱化主体作用。在德育中较多地关注学生的认知或知识层面,在信息传达上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认同特征,用既定的道德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防范学生的行为,其动力系统是外在的,学生不会产生独立的情感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讲,影响了青少年学生道德自觉性的发展和道德自主判断与选择能力的培养,不会产生内在需求,实践证明,对学生过多的控制、惩罚,会导致学生的恐惧和逆反心态,形成表里不一的言行方式和人在德育中而心在德育外的“精神游离现象”,更有甚者,教育者将遭受质问和反判,权威被挑战和怀疑,由此,教育者主宰的约束防范式德育会步入低效的迷谷。久而久之,学生对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敏感性,就会被教育者所封杀,只知道背诵道德条文,把口头的道德言说与自己的生活行为相分离,丧失独立个性的创新精神。 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管理对策 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构建有魅力的德育,就必须切实提高德育的针对性,真正做到理念上的更新,从实际出发。 一是要加强德育的科研工作。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德育工作者务必结合自己的工作开展德育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德育实际中去,以德育科研推动德育工作的改进,增进德育工作实效性。首先,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德育规律,充分考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社会生活实际,看到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文化,道德和价值多元化的现状,把引导和澄清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文化、道德和价值混乱作为总体目标,面对全球生态化、网络化和多元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大趋势,引导学生慎重思考主体生命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能动作用,创造价值,从而在纷纭繁杂的价值领域选择牢固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尽到责任与义务的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生命质量意识,并且用宽容的精神,将自己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从沉重的应试压力下解脱来出,摆正德育的功能取向和目标取向,勇于反思,敢于质疑,大胆实践。还要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做出相应调整,遵循学生品德发现规律和年龄特征,使其深度和广度上与学生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耦合,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在当代独生子女日益普遍,学生中个人主义日益抬头的状况下,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应该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其次,德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实际,积极调研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学要素,作为一名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要熟悉和掌握学生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并将此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要适时激活学生的道德动机,提供良好的榜样,创设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有意识模仿的心理准备下,形成道德信念,丰富道德情感,自觉抵制诱惑,培养毅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是强化德育实践。学校德育从根本上说是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其经验而产生作用的,因为德性表现在日常行动中,它本质上是实践的,是人的具体生活所包含的,也是指向具体生活的。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必须依赖于生活实践,否则,将无任何效果可言,因此,有魅力的德育是内在于生活的,是必然地与生活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笔者以为,在这里提出的德育实践的强化,必须同时满足三个层面的特征,一方面,关注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的自我发展,它是从学生的道德体验起始的,相信人的德性发展的资源在人的道德体验,唯有把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的权利放在第一位,才意味着以人为本,才意味着德育是以关怀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价值取向的,才是以尊重、关心、宽容、理解、爱心、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发展或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才是克服了定位不准的错位和克服了方法论上的固执的,此时的德育才能有效促发学生的道德体验,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学会道德判断,学会选择,学会行动,自觉发展其自我道德约束力,产生应有的教育效益。另一方面,强化师生双向互动,现在的青少年生长在一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极大发展的时代,他们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明显增强,在价值观选择上已不再受以往传统的、封闭的一元价值观的左右,有自己的独立意识,时常在自己的行为中实现一种新的价值追求,他们的一些道德观念本身就包含着新的社会生产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的萌芽,诚如孙云晓说的:信息化社会决定了两代人的双向社会化。这实质就是互动的过程,也只有在互动中,才可能促进情感意识和尊重意识的增长,促进想互的理解与价值观的认同与包容,而双向互动的要旨,就是不断创造丰富多彩的,能够真正调动学生主体性活动。在活动中,让师生双方都动起来,真正有了感动,有了理解,有了体悟。学校德育工作者要组织活动,却不能过分追求形式的热烈与场面的火爆,不能过分强调我校做了哪些活动,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开展活动,必须是让学生和德育工作者一起,在双向互动中践履道德,感受道德,体验道德,学生自主选择,发展品德,内化道德内涵,这才是有效的德育活动。还有一方面,是德育的实践不能以纪律为形式,强制的训诫、评价和奖惩,体现为一种道德的管制,如果学校仅仅利用各种手段奖惩,约束学生的生活行为,那就成了一种监督,道德主体就必然生活在处罚的恐惧和焦虑中,那么它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性和道德判断力,反而把学生训练成唯唯诺诺的服从者,而这种重负,对学生来说,不亚于目前的学业负担,总想寻找机会来释放,一旦走出学校,那些清规戒律便不再发挥作用了,不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反而表现得更加顽劣和难以控制。所以笔者说,德育是持久的复杂的教育工程,缺乏了生活的实践性,便会失去应有的实效。 三是努力完善德育网络。要克服学校教育中德育不到位,游移不定和偏移现象,就要从根本上变革思维方式,克服分割性思维的惯性影响,用复杂性思维重新作系统思考。其实,德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与灵魂。首先就是要形成人人齐抓共管的德育格局,在学校内建立必要的德育机构,形成完善的组织系统,制订行之有效的管理程序,国家有文件规定,校长尤其是德育主任要全面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保证德育工作计划、时间、人员、经费的落实,健全德育工作指导小组,理顺德育处、班级、班主任和团队组织在德育工作中的相互关系,确保德育合力的形成。校长和德育主任必须通盘考虑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设计和组织实施,注意各部门、人员活动之间的衔接与联系,发挥整体效应。其次,要认清德育必须依托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各育,以诸育为载体,渗透德育的理论,要在学校中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德育机构是主力军,但其他科任教师、职工、甚至其他各处,各教研组都是德育的生力军,要充分利用课程特点,想方设法完成好德育渗透任务。再次,近些年来,许多私立学校,甚至公立学校都大张旗鼓搞所谓封闭式教学,准军事化管理,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对应试教育体制下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反过来想,这又是一种陈旧的思想观念,他把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任完全交给学校,是不符合社会规律的,是在风起云涌的社会改革浪潮中,建立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孤岛,它断却了与外界的联系,丧失了让学生认识社会,与时俱进的精力和锐气,是一种最大意义的犯罪,因为学校教育不可能代替其他教育的配合与补充。笔者认为,要在坚持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前提出,注意发挥学生家长和社会各届的作用。目前的现状是家长参与德育方式过分单一,只是一种形式上参与,诸如开个家长会,家校联系卡,学生作业展览时有部分家长参与等,这种参与方式仅限于个别学生的教育问题处理,德育工作者也与家长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联络性质单向,家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懂得也不敢和工作者提出个人需要。我们应积极倡导心理层面的人际参与和制度层面的管理参与,让家长与德育工作者在较为亲切融洽的气氛中交流意见建议,甚至可让家长参与校务委员会,直接参与德育管理和教学管理,形成完善的行政机制,形成相互信任的协作机制。社会各届的参与则更是凤毛麟角了。其实,学生来源于社会,置身于社会大背景中,他同样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来自家庭的、亲属的、非新属的,沾亲带故的,素昧平生的,都出现在学校周围,都会与学生产生这样那样的联系,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作为一名出色的德育工作者,特别是领导者,就应将学生的成长空间有效把握,合理利用。实践也证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学生将耳目一新,并可激发出更大创造热情,在此方面,笔者建议,可先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挖掘社会资源,请师入门,直接利用社区人力资源,如请老干部、司法人员入校,携手共建,利用社区环境资源,开设文化教育基地,德育基地,提供社会性劳动实践场所等,利用大众媒体,丰富德育内容等。 四是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值得予以充分肯定,一般来说,我们主张通过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工作来建一所学校理想的校园文化。而在这三个方面,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提倡师生共建共维护,这样学生才会珍惜学校的绿美化净化成果,激发荣誉感和责任感。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彰显的是规范和约束作用,告诫师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便赘述。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则是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园文化实际上就是校长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为了有效推动文化建设,校长必须根据学校发展规律,综合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要求,对学校作出长远的、全局的考虑,然后利用自己和领导班子的榜样作用,发挥模范作用,推动目标实现,还必须激励全校师生,朝着所预定的形象发展,形成独特文化,成为一种象征,当然,离开了师生的活动,校园的精神文化产品不仅失去创造性、继承性,而且原来的精神文化传统也不再存在生命与活力,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师生的创造潜能,变被动的接受传播知识为主动的运用知识,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而一旦这种人人努力为校园作奉献的氛围形成,学生的德育目标就业已实现了,学生的情操、品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起来。 (此文已作为陕西省渭南市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毕业答辩论文)
㈢ 私立学校如何做个好班主任
总之,这是一个较之公立学校的学生更敏感、更脆弱、更需关注的群体,他们想上进,却往往三分钟热血,不能持之以恒;他们渴望被肯定,被鼓励,却经常大错不犯小错不断。面对这样的群体,领导希望你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不要出乱子,家长觉得花了高价,因此对老师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而这要求和希望具体说就是提高成绩。很多家长问学生的在校表现就是问成绩,家长为成绩焦急却很少有家长因为孩子人格、个性的不完善不好而焦急。那么是否保证不出乱子,把学生置于众多的习题、频繁的考试之中,狠抓教学成绩,就是一个好老师?我觉得作为老师不能为了顺应一时的要求而违背教育的常规,从现代教育观来看,人格教育和个性教育远远较知识和智能教育更为重要,因为有健全的人格而缺乏知识仍不失其为人的价值,而且有了健全的人格,就自然有了求知的欲望,但如果没有了健全的人格,仅仅有知识就会造成知识的误用或滥用,结果知识和智慧反而成了有害的东西,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人格教育和个性教育更为重要。那么在高中阶段---他们人格塑造的最后一个时期,如何对他们进行人格和个性教育,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挖掘出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我认为这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首要,是需要我们经常思考和为之不懈努力探索的。本人结合几年的工作经验及体会浅谈一下:一:以严导其行私立学校的学生最主要的问题是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好,因此在最初的入学阶段,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显得迫在眉睫且尤为重要。而在学生自制力不强的情况下,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量化管理强制实行,实践证明是因群体而异符合因地制宜的方针的。班级量化管理条例内容大到校规校纪,小到课堂听讲、时间观念、作业上交,都有明确详细的要求,同时配以奖罚分明的措施,实施时必须说到做到,一视同仁。很多班主任也在实施量化管理,但效果却大相径庭,主要原因我想一、可能学生感觉一下子受到如此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心理上接受不了,甚至有种排斥的心理,那么班主任可以每周重点罗列考查内容,让学生慢慢养成,若违反了教育的这种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往往会适得其反。二、有些老师可能在具体实施惩罚措施时没有让学生感受到你的良苦用心,而误认为你在和他过不去,因此在实行量化管理的时候教师首先自己要明确:我们制定的这些条例及奖罚措施不是为了“治”学生,而是为了让学生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更多的采用“迂回战术”,通过表扬做得好的同学间接的提醒和批评做得不够好的学生,即使实行惩罚措施也注意尽量避免在同学老师面前,最好单独交谈处理,以防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实践证明在处理学生问题的过程中时刻铭记:把学生的自尊放在首位是顺利处理问题的法宝。同时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份档案,详细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一周利用班会一小结,再则注意和家长做好沟通工作,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监督。在学生习惯没有养成或养成欠佳之前,这个量化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提纲挈领指导大局的作用。二、以爱润其心对于细节问题,局部问题,个别人的个别问题就不能大而化之,必须“以爱润其心”。因为教育是“情”和“爱”的事业,尤其在私立学校,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这些学生在初中甚至有些在小学即是被冷落的一族,不被重视的一族,因而他们的心更加敏感,他们也更加直觉,当他们体会到老师是真情爱他们对待他们时,他们就会真情回报,会更自觉的按照你的要求去学习、生活。也许我们的老师都遇到过出力不讨好的事情:牺牲自己放学后的休息时间给上课听讲不认真的同学补课,学生却溜之大吉;在课堂上发现有的学生上课听讲不认真,你点其名提醒他注意,他却对你出言不逊,产生对抗情绪,更加不好好听讲。此时的你是否为了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面对学生的无礼冒犯,强力压制,你是否蹲下身来用心灵去倾听、用真心去理解、用博大去包容、用真情去感召,而始终带着一种“强权”的偏见,扼杀了师生间本该拥有的美好的融合。所以“好的出发点却没有好的结果”不是我们缺少责任心,而是我们缺少了“爱心”和再多一点点的耐心,我们往往从我们的美好的愿望出发而没有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没有用一颗充满爱的心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我让我很没有面子”这是我亲耳所闻一个学生的真言。所以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即是教师“爱”的真体现和高层次。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处世观还没有真正形成,又由于和老师共处的时间较多,所以教师的处事方式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在对待情绪激愤的学生时经常这样说:“其实站在你的角度来考虑`……其实如果我换做你的话……如果你是老师你对这事会怎样处理……”把这种遇事换位思考的处世方式慢慢森渗透给学生。其实我们教师不仅仅应该教给学生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遇事思考、分析、解决的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有人说:培养的学生如果身体不好,是废品,如果智育不好是次品,如果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我赞同这种说法。德育教育应该放在教育的首位,而德育教育的具体表现就是学生的日常行为的习惯,在大多数学生行为习惯没有养成之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应该纳入我们工作的首要,而在大多数学生的自制力还不是很强的情况下,采取“严”与“爱”双管齐下的刚柔并济的措施是有必要的,实践证明也是卓有成效的。
㈣ 在一个四川私立学校做德育干事工作,大专,非师范专业,会不会工作到一定年龄就会被辞退的。
你可以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了教师资格,就可以了。前提是你要喜欢教师职业,不过在私立学校,似乎没什么保证。
㈤ 私立小学组织架构
热心网友
校委会:学校的最高组织机构。学校的各种重大决策、制度的制定都必须经过校委会审议通过,才能执行;学校的大型开支,方案需上校委会研究讨论通过后方可申报;一些大型活动的开展,活动的计划必须经校委会审核。
教导处:制定并实施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检查并总结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负责组织管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指导个教研组和班主任开展各种教学、教研和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本校的课题研究活动。协助学校和少先队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负责管理全校学生的学籍管理。
总务处:负责全镇小学的后勤管理、财务管理、勤工俭学、两免一补等工作,认真搞好本校的后勤服务供应。
党支部:主要负责全镇小学全体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党员的党费收缴,传达党的一些重要文件和精神,引导教师进行政治学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
少先队:负责全校的德育工作,学校各项德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以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每期的队员纳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