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周谊的科研成果(部分)
2004年
125、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调查,《当代教育论坛》,2004.3.110-5。
126、思茅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4.2.19-21★,
127、社区安定,教育为先——欧文的教育实验,《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104-8★
128、1948-2002年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统计研究,《统计研究》,2004.2.61-2★,。
129、值得思索的瑞士幼儿教育,《当代幼教》,2004.4.26
130、近50年日本社会教育经费及其使用效果,《学术研究》,2004.4.122-4★。
131、印度的职业教育(2作者),《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36-7,
132、教育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2作者),《医学教育探索》,2004.2.9-11
133、晚清沈葆桢的留学教育思想(2作者),《乐山师院学报》,2003.6.。
134、酉阳清溪村职业教育调查,《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8-11,。
135、宪法修改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分析(2作者),《中国教育与教学杂志》,2004.8.
136、关于比较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比较教育学科体系、研究方法与人才培养论坛,2004.7.10-1,西南师大
137、当代美国私立高等教育透视,《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4.1.67-70,。
138、战后日本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发展,《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4.5.9-11
139、1948-2002年日本幼儿园发展,《上海教育科研》,2004.11.78-9★。
140、美国的“一师校”,《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12.45-6★,。
141、日本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高,《高管专供信息·教育版》,2004.47.37-8
142、1870年以前的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史研究》,2004.4.72-4.34.全文见万方数据网。
143、城市形象工程应该改为教育工程,《高管专供信息·教育版》,2004.49.22-3;《教育情报参考》,2005.2.17.全文见万维网。
144、对一个贫困生20年教育状况的透视,《西南教育论丛》,2004.4.43-9
145、美国家庭学校的利弊分析,《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4.2.50-2。
146、外国教育史(光盘版)ISBN7-900662-28-6/G.48,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47、论性格因素与学习效果,《当代教育论坛》,2005.2.35-7。
148、美国小学教师的学历,《天津教育》,2005.3.46★。
149、日本高中教师竞争激烈,《新华社高管信息·教育版》,2005.13.32;
150、美国私立高校的多样性及原因分析,《现代教育论丛》,2005.1.32-4,。
151、美国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初探,《西南教育论丛》,2005.1.90-2
152、1955-2000年日本义务教育经费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4.48-9★,
153、中美教育经费投入的数量及体系比较,《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6.15-7★
154、日本幼儿园经费情况简介,《早期教育》,2005.6.20★。
155、美国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统计研究》,2005.6.78-80★。
156、从“明星”教师说开去,《上海教育》,2005.13.07A39★。
157、1948-2002年日本高中发展统计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5.7.32★,全文见CNKI中国期刊网。
158、值得注意的德国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研究》,2005.9.57-9★,
159、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05.9.64-9★;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职业技术教育》,2005.6.47-51;。
160、日本高中教师的证书与学历,《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10.48★。
161、《国外教育发展》网络课程建设,徐辉、刘新科、陈坚、杨晓萍、周谊,第486项,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二等奖19:53 2005-10-19
162、腾冲县和顺镇职业教育调查,《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5.61-7,72,。
163、教育改革中的政府、市场和社会,第二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2005.8.22-24,北京师范大学
2006年
164、拒绝教育资源的“不和谐”(2作者),《教育与职业》,2006.7.82-3★。
165、统计数字下的美国农业教育,《教育与职业》,2006.7.91-2★。
166、外国教育实验史·欧文培育新人的教育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155-80,书实到2006.3.31
167、1948-2002年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统计研究,《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4。
168、日本各级毕业生就职率研究,《中国统计》,2006.4.48-49★。
169、移动教室处处学,《上海教育》,2006.4.38★。
170、论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冲突,《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91-3
171、英、美两国特色学校初探(2作者),《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4.24-7。
172、令人惊讶的美国在职成人教育,《成人教育》,2006.8.95-6★。
173、瑞士教育的特色,《教育与职业》,2006.19.88-9★。
174、美国公立中学9-12年级教师情况,《上海教育科研》,2006.7.23-4★。
175、试论英国公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2作者),《世界教育信息》,2006.8.14-6。
176、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2作者),《中国家庭教育》,2006.3.22-4
177、美国中学教师网络学习团体及其启示(2作者),《基础教育参考》,2006.5.19-21,。
178、美国小学的不分年级教育(2作者),《上海教育科研》,2006.10.41-3★。
179、国外热门职业:中小学教师,《师资建设》,2006.6.20-21
180、论教育交流与国家发展,比较教育13届年会,上海师大,2006.11.22-24
181、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情况的几点国际比较,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研讨会,南京师大,2006.12.8-9;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的国际比较,《统计研究》,2007.3.78-82。
182、论中职实习指导老师队伍建设(2作者),《文教资料》,2006.32.153-4。
183、特色学校的底蕴(2作者),《山西教育》(综合版),2006.8. 。
184、巴西私立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2作者),《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2.
2007年
185、中德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比较(2作者),《世界教育信息》,2007.2.26-8.全文见维普网。
186、美国幼儿教师概况(2作者),《上海教育科研》,2007.2.61-2★
187、中美中小学优生评定标准之比较(2作者),《基础教育参考》,2007.3.41-2
188、中美职业课教师学历比较,《师资建设》,2007.2.64-5
189、从美国的“隔离但平等”的判决看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2作者),《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3.34-6★
190、谁应该接受职业教育(2作者),《民办教育新观察》,2007.2.54-9
191、兼职教师——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师资(2作者),《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1期192、成人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石(2作者),当代教育研究,2007(3):14-5;人大复印《成人教育学刊》,2007(6):49-50,58193、日本幼儿园的移动教室,《早期教育》2007年9期32-3★
194、美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TNE)述评(2作者),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9期5-8195、美国特许学校的契约精神(2作者),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7年6月196、美日两国职业人教育及启示(2作者),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7年6月197、论打工热背景下如何给教师减负(2作者), 《中国教育与教学》2007年8期198、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探析(2作者), 《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10期; 《继续教育》2007年11期★199、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必要性问题的探究(2作者), 《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增刊108-9★200、多样化听写策略在初三英语总复习中的实践(2作者), 中央教科所《教育文摘周报》社、北京三面向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37-8
201、中等职业教育能削弱吗(2作者), 《职教论坛》2007年12月下28-92008年202、日本幼儿园的男教师, 《早期教育》2008年1期30★203、优化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语言(2作者),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期92-4204、德国农业教育现状及其启示(2作者), 《现代农业科学》2008年3期102-3205、西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重庆出版社,2008.4:1-289206、论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2作者),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2期22-4207、澳大利亚多元化高考制度初探——以新州的HSC考试为例(2作者), 《江西教育》2007(Z2).80-1208、正规化:边远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必由之路,《大理学院学报》2008年5期72-4209、农民工职业教育现状调查(2作者) ,《教育与职业》,2008年28期(10月上)43-4210、美国的家庭学校(2作者),《科教文汇》2008年9月上期31
211、澳大利亚新州高中毕业证书考试探析(2作者)《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年12期
周谊2009年科研成果
2009-1-1 西南地区职业教育现状调查 教育与职业 周谊
2009-02-15 关于农民工职业教育的调查与理性思考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易全勇 周谊
2009-06-15 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教育探索 赖炳根 周谊
2009-03-25 近代中国的性教育思潮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马小敏 周谊
2009-09-20 双元制模式下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实践研究——以重庆永川职教城为例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陈远远 周谊
2009-07-14 职业义务教育事关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 周谊
2009-09-01 1870年以前的德国职业技术教育 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 周谊
2009-09-01 外国教育史研究与当代中国教育改革 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 周谊
2009-09-01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失败的原因探析——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比较 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陈利 周谊
2009-09-01 管学宣在云南丽江的教育活动 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 周谊
2009-3-6 大学生就业有多难 重庆政协报 周谊
2009-7-17 从国际比较看大学生就业 重庆政协报 周谊
周谊2010年科研成果
2010.01.15 高职院校薪酬目标的制定与激励模型构建研究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李勇;周谊;韩兰娟
2010.07.11 九省市免费中职教育政策特色及发展走向探析 教育与职业 陈远远;周谊
2010.08.08 实施免费中职教育的政策导向及未来发展走向 职业教育研究 陈远远;周谊
2010.07.20 高职院校教师内在薪酬激励对策调查研究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李勇;周谊;韩兰娟
2010.05.28 美国中部地区农村教师培养举措及启示 教育与考试 徐欣;周谊
2010.08.01 真正提高边远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办法 教育与职业 周谊
2010.09.21 挪威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及财政投入简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楚海莲、周谊
2010.27 兼职教师——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师资 江苏教育 张翠琴、周谊
2010.03. 转型时期俄罗斯职业教育改革及特点研究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李勇;周谊;刘小竹
2010.09. 高职院校教师内在薪酬激励调查研究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李勇;周谊;韩兰娟
2010.12 澳大利亚职教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影响因素探析 职教论坛 刘其晴、周谊
2010.15 挪威高中阶段职教师资的培养研究及其启示 职教论坛 楚海莲、周谊
2010.18 澳大利亚2004-2010职业教育与培训国家战略评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刘其晴、周谊
2010.25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TAFE教师专业发展框架评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刘其晴、周谊
Ⅱ 我想知道印度的教育情况:阶段.目标.理念
印度的教育
印度是个发展中国家,对教育事业相当重视。因此印度独立五十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从而促进了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国家教育的出发点
印度自独立以来,政府认识到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要提高每个人的生活素质,必须对人们的教育进行投资,使教育工作在国家计划中占有适当地位,这是印度发展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为此,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保证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均等;不论年龄大小,为其提供学习知识、发挥才干的机会;使受教育者在体育、智育和文比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教育、就业和发展三者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宣传国家统一,宗教与教育分离,民主生活方式和尊重劳动的重要性。教育方针中明确强调了“普及教育”和“消灭成人文盲”的重要性,把普及小学教育和成人教育作为消灭文盲的重要措施,中等教育和中等专业化教育的目的是为印度的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建立积极而有益的联系;把高等教育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以及通向“现代化”的重要门径。尤其拉吉夫·甘地于1985年任总理后,对教育事业同样重视,他强调指出“要对现行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使教育成为把国家引向21世纪的工具,鼓励人们,特别是青年的积极进取精神,促进国家的进步,加强科学与技术教育,使教育同就业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在这个总方针的指导下,各级政府为办好教育采取了一些措施。在1985年政府发表了题为《教育的挑战》的文件,接着又制定了《1986年全国教育政策》,经议会两院讨论通过,接着又制定了《二十三点行动纲领》,以落实上述政策。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努力,从而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二、发展中的印度教育
印度独立后,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向14岁以下所有儿童实行免费普通教育”,这就为儿童入学提供了法律保证。因此,全国各地不少小学校对一至五年级学生实行免费入学,甚至有些邦对六年级学生也实行免费教育。与此同时,政府一直为教育增加经费,如1950~1951年教育经费为11.4亿卢比,到1984~1985年度增加为600亿卢比。另据记载,1986年用于教育的经费为47亿美元,仅次于国防开支。这就为发展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使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学生入学率不断提高。1950~1951年,印度小学共21万所,1984~1985年度增加到52万所。1947年在校注册人数为1050万,到1982年增加到7360万。全国的识字率不断提高,1951年全国识字率为16.6%,1971年上升为29.45%,1981年又提高为36.17%,1988年提高为36·23%。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目前有大学207所以上,学院6323所之多,仅高等学校的入学人数高达350万以上,仅次于美国和当年的苏联,居世界第三位。对印度这样一个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了不起的成绩。
而印度教育的突出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大力发展职业和技术教育
为了提高就业人数,减少失业人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提供迫切需要的中等技术人才,减轻对高等教育的压力,政府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给予重视。由于种种原因,印度还有不少14~25岁的青少年未完成基础教育。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使之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成为一支中等技术力量,政府采取多种方法对他们进行培养,为他们提供三十多个工程行业和二十多个非工程行业的职业训练,由国家统一计划安排。为此,全国设立了356所常设性学校和139所临时性学校。除公立学校外,还有不少私立培训学校。这类学校总共容纳20万人,训练期限为1~2年。另外,还有300多所工业技术专科学校,每年招生5.6万人,分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两种。学习期限分别为3~4年,培养具有中等技术水平的专门人才。
通过上述种种措施,使不少青少年成了中等技术人才,缩小文盲队伍,减少失业人员,扩充国家人才队伍,为国家建设发挥了力量。
(二)扫盲工作与成人教育
(1).扫盲工作
印度政府非常重视扫盲工作,把成人教育列入国家计划。为了加强成人教育,中央政府成立了国家成人教育委员会,各邦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因此,印度的扫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尤其是近些年来,为了扫盲,印度曾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成人识字运动,1986年实行了全国普及教育计划。1988年确定了年龄为15~35岁的扫盲识字任务。在此之前,印度先后实行过“农民识字计划”、“成年妇女识字计划”、“青年非正规教育计划”、“全国成人教育计划”等。
1989年在喀拉拉邦开展过扫盲运动,运动蓬勃开展,声势浩大,成绩显著,其影响波及到古吉拉特邦、卡纳塔克邦和西孟加拉邦等地区,对印度的扫盲工作产生厂积极影响,运动的浪潮已涌到全国各地,目前,在400万志愿者的帮助下,约有310万9~45岁的人在学习识字。通过学习,尽管他们的识字程度不一,但估计已有150万人已达到初步能读英语的水平,计划在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1990年4月1日开始),能有1亿人被摘掉“文盲”的帽子。
其具体做法是:
第一,确定奋斗指标,根据自愿,自下而上确定,有时间的要求,但注意成本与效益相结合。
第二,各地区组成扫盲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各区税务官、区议会和社会各阶层代表参加领导,由该委员会具体落实各项计划。
第三,参加扫盲工作的人员出于自愿,大部分人不计报酬,自愿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钱财为扫盲服务。
第四,为了更好地搞好扫盲工作,订出一套“加速进度、改进内容”的教学方法,编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年用教材,集教、学、练于一体,贯彻以学为主的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快学习进程。
第五,随时总结经验,定期交流,不断改正错误或偏差,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为做好扫盲工作,印度不同党派、群众团体和社会各阶层尽管有意识形态的分歧,但都不计较,他们携手并肩,团结一致,积极投入。印度的扫盲运动,不仅能胜利开展,而且有助于消除种姓隔阂,促进了社会团结和语言的统一。
更可喜的是,参加扫盲的人数,女子超过了男子。女子们从实际生活中体会到学习文化的重要,这对提高妇女文化、增强其自信心、解放思想,起了积极作用,从而使妇女更有勇气处理自己的事务。
脱盲后的成人教育仍是印度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各地设有“成人学习中心”,继续为脱盲后的成人教育提供方便。每个中心一般负责5个村庄,总共有5000人左右。中心开设各种课程,还开办有关农业、畜牧、兽医、上地管理、养蚕、渔业等短期训练班。此外还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脱盲后的“成人学习中心”为脱盲人员提供各种开发和服务项目,诸如卫生、社会福利等,为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和各种服务,另一方面唤起脱盲后的成人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权利、医疗保健、合法权益等的意识,同时发挥他们的才干,为社会服务。印度各地已开办的“成人学习中心”,因地制宜,不完全相同,所采取的步骤和方法也不尽一样。有些做法还有待于巩固与加强。
(2)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主要指对15~35岁的人进行非正规教育,其教育计划是通过邦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大专院校来实现。前面提到印度把消灭文盲列为国家教育方针的任务之一,因此,成人教育受到重视,而且卓有成效。通过成人教育的开展,人们的识字率不断提高。1950年为16%,到80年代初期上升到34%,后来又上升到63%左占。为全国扫盲工作作出了贡献。在此,印度的扫盲工作曾受到世界银行的赞扬,认为“印度的扫盲工作对发展中国家都有深远影响”。
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是否发达,妇女的教育情况是一个重要标志。印度独立后,政府注意到对妇女的培养问题。在成人教育政策中,把15岁以上的成人妇女摆在首位。对其培养目标主要有四个:一是提高妇女的觉悟,使他们认识到应同男子享有一样合法的社会地位与权利;二是使妇女掌握一定文化知识和科技专长;帮助妇女取得经济上的独立;三是使她们掌握一些卫生知识,特别是有关营养、保健、儿童护理和计划生育等知识;四是帮助和提高妇女在各种团体中的参与能力。
几十年来,政府在几个五年计划中都有发展女子教育的指标,并且对那些妇女教育工作开展得好的邦或城市进行巨额奖励。因此印度女子教育发展显著。在独立后的十年内,印度建立了104所女子学院,到1965年发展为200多所,另外,还有50多所大学招收女生,男女合校。这样使女子的入学率不断提高。据有关统计,1951年为79%,1971年上升为187%,1980年又提高为225%。另据有关统计,印度在过去30年中,女生在高等院校的入学率已提高3倍,在80年代入学人数增加28%,比50年代增加3倍。男女受教育人数的比例差距逐渐缩小,女生入学人数比例不断增加,以大学为例,1963~1964年,女大学生占总人数的19.5%;到1979~1980年增加为26%。女子的识字率自独立后有明显提高,1951年为8%;1971年为18.6%;1981年上升为24.8%。随着妇女教育的提高,女子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今天印度的女子,不只是专门在家做饭、生孩子、侍候丈夫和公婆,不少人走出家门,到社会上从事教学、科研、行医和经商等工作,甚至不少女子成了著名专家、学者和教授。随着教育的发展,女子的状况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三、发展高等教育
印度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培养了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对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使印度成为世界上拥有最雄厚的技术力量的国家之一。
印度的高等教育所以比较发达,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一)强调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早在独立初期,尼赫鲁总理就曾经指出:“大学代表人道主义、坚韧性、理性、进步和对真理的探索。它代表人类朝向更高的目标全速前进。如果大学充分履行其职责,那么它对国家和人民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印度独立初期,专门成立了“大学委员会”,制定了高等教育的方针和任务,“教育方针和计划必须适应于我国的社会发展目标,要把教育的各种不同目标统一起来,教导和影响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而且要训练思想,使受教育者产生共同的思想准则。”“个仅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且要发展其健康的判断能力,以满足社会的各种职业的需要。”从学校领导到任课教师,都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和争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注意并引导学生这方面的培养训练。
(二)完善和加强对高等教育的领导
印度宪法规定,高等教育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领导。独立初期,全国除几所大学归中央直接领导和管理外,大多数高等院校主要由邦政府负责。后来中央加强了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尤其到1976年修改了宪法,凡属大学、技术和医学等高等教育,均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负责。中央不仅负责高校的教育改革,院校的新建与扩建,科研机构的设立与撤销,以及高等教育目标的制定,而且还要负责各高校之间的协调与科研方向的确定等等。
(三)大力进行教育投资
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增加对高校的经费开支。据有关统计,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开支第一个五年计划为1.4亿卢比,第二个五年计划为2.8亿,第三个五年计划为8.8亿,第四个五年计划为17.5亿,第五个五年计划为29.2亿,第六个五年计划就为48.6亿。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教育经费在不断增加,而且增长幅度较大,这就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印度现在已有一批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较高、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重点大学。它们是:德里大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贝拿勒斯印度教大学、国际大学、孟买大学、亚格拉大学等。这些学校规模大,人数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第二,现在印度拥有了一支宏大的技术队伍。自独立以来,培养了大批学士、硕士和博士科技人员。据统计,1950年为18.8万人,1965年为73.15万人,1978年增长为193.53万人,1980年增长为194.9万人,1982年又增长为250万人,数字相当可观。
由以上看出,印度自独立以来,教育方面发生了不小变化,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问题是:各类教育发展不平衡,重视高等教育,对初等教育重视不够。印度政府的整个教育计划资金分配是:高等教育占20.9%,初等教育占32.4%,这种分配比例显然对初等教育过低,而对高等教育过高,因为全国72%的人口分布在农村,而且乡村教育条件比城市要差,但对它的教育投资还不到一半,只占44%,这是很不够的。因此农村教育比较落后,结果使生产力水平过低,人们生活贫困。
贫困是文化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1978年中央政府关于成人教育作过乐观的设想,当时宣布,15年内消灭文盲。但八年之后发现,效果不大,无显著变比。其主要原因是乡下人对此兴趣不高,缺乏城市人一般所具有的那种热情和兴趣。市民把受教育看作找职业挣钱谋生的重要手段,而乡下人则与此相反。他们贫穷,若孩子不帮助父母务农、放牧或从事其他工作,则家庭生活会受到影响。因此,有些家长无心送子女上学。
据有关统计,6~14岁的孩子中只有20%的孩子能升入中学,然而入中学孩子的80%又中途辍学,结果只有20%的孩子能升入高中。又据1982年的一次教育调查表明,全国一半以上的小学校没有固定房舍,三分之一的学校没有供学生坐的椅子,40%的学校教室没有黑板,50%的学校没有体育运动设备和运动器材,70%的学校学生没有课本①,校舍如此简陋,设备如此缺乏,显然同农村经济状况有关。因此,不可避免地每年都有大量新文盲产生,印度从独立到1986年止,文盲率仍高达63.77%。据世界银行推测,到公元2000年,印度是文盲最多的国家。这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另外,各邦、中央直辖区之间,在教育水平和普及程度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种姓歧视现象也并未完全消除。政府虽然对低级种姓和落后部落有所照顾,但由于他们经济状况不同,文化基础薄弱,所以在教育方面存有不小差距。例如有些人英语或其他功课基础较差,入学后有不少人又中途辍学,所以实际上形成了在校人数少于注册人数。这就说明,只有获得了社会和经济的平等,教育机会的平等才能真正实现。
印度政府在实践中发现,有些问题处理欠妥,出现一些偏差。因此作了改进,采取了新的措施:
第一,为了解决知识分子失业问题,政府调整高等教育使其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以防止高等教育迅速扩大。对大学课程也作了调整,推广了职业教育课程,使之更加专业化,以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人数。
第二,加强初等教育。印度正在改变过去那种对初等教育重视不足的做法,扩大了初等教育经费。政府在1980年开始的第六个五年计划中,增加了对初等教育的经费开支,尤其在1986年印度制定了《全国教育政策》和实施这一政策的《23点行动纲领》,其中强调了普及初等教育及在15~35岁的人中扫盲。为实现这一目标,印度政府于1986年又增加了教育经费。这个新政府还规定,不允许学生中途退学,要改革考试制度,继续执行小学阶段全部升学的政策,并且还指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应由一次考试来决定,而是靠平时成绩的连续积累。新政策还规定,每个小学校至少要有两名教师,其中一名为女教师。准备大力培养师资,以满足小学师资的不足。这就为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创造了条件。
第三,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地位。政府认识到,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计划,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也是个重要问题。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诸如改进教师的工作条件,鼓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采取灵活政策补尝生活费的增长,并为教师自由发表学术思想创造条件等等。这些为调动和发挥教师积极性提供了重要条件。
总之,印度自独立后,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和进一步搞好教育,正在总结经验,不断前进。
Ⅲ 印度大学教育制度与中国有何不同
1:吸收抄先哲的教育思想。
印度历史上许多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对印度今天的教育制度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2:印度社会多文化特征。
印度今天的教育制度和政策是在吸收和综合印度文明史上优良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印度教育
制度的特点体现了印度社会的多文化特征,兼收并蓄了本土和外来群体文化的精华。
3:以培养国际公民为目标。
与历史上相比,印度的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在古代印度,只有那些上层阶级的人才有机会接受教
育,刚独立时期,印度的识字率仅为18.33%(1951年人口普查报告)。
独立后,印度政府建立了大量旨在发展高质量教育的机构,在科学、工程、管理、医疗教育和高等
教育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制度。而当前印度政府以为所有人提供受教育机会为目标。
4:印度教育制度最显著的特点是,既保持古代印度时期重视精神、道德教育的精髓,又吸收了现代
教育重视科学、实用的价值理念,并将两者巧妙地融合。
Ⅳ 印度的教育和科技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印度实行12年一贯制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学士课程、2年硕士课程和3年博士课程。此外还有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规教育。全国现有350所综合性大学,著名的有德里大学、印度理工学院、加尔各答大学、马德拉斯大学、巴拉蒂尔大学等。
太空技术
经过多年发展,印度卫星的研发和应用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运载火箭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2009,印度已拥有4种类型的国产运载火箭:“卫星运载火箭3(SLV-3)”、“加大推力运载火箭(ASLV)”、“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GSLV)”。印度在大力发展火箭和卫星技术的同时,还谋求有更大的作为。例如,2007年,印度将首个返回式太空舱和3颗卫星用一枚极地卫星运载火箭送入太空,为该国未来实施载人航天计划等获取了重要数据。此外,印度还在紧锣密鼓地实施自己的探月计划,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在2008年用一枚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将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发射升空。
2008年4月28日9:20(北京时间11:50),一枚印度PSLV-C9火箭搭载10颗卫星升空。继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和中国之后第五个掌握了“一箭多星”的发射技术。并一箭十星成为第一。
Ⅳ 印度发展经验借鉴
我觉得主要是学习他们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当印度发生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是,他们很镇定,从容面对!当我国的神六上天是,他们没有悲观,而是按照自己的计划,一不一步的来!
Ⅵ 现行论述印度教育的演进与发展
印度的教育
印度是个发展中国家,对教育事业相当重视。因此印度独立五十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从而促进了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国家教育的出发点
印度自独立以来,政府认识到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要提高每个人的生活素质,必须对人们的教育进行投资,使教育工作在国家计划中占有适当地位,这是印度发展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为此,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保证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均等;不论年龄大小,为其提供学习知识、发挥才干的机会;使受教育者在体育、智育和文比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教育、就业和发展三者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宣传国家统一,宗教与教育分离,民主生活方式和尊重劳动的重要性。教育方针中明确强调了“普及教育”和“消灭成人文盲”的重要性,把普及小学教育和成人教育作为消灭文盲的重要措施,中等教育和中等专业化教育的目的是为印度的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建立积极而有益的联系;把高等教育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以及通向“现代化”的重要门径。尤其拉吉夫·甘地于1985年任总理后,对教育事业同样重视,他强调指出“要对现行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使教育成为把国家引向21世纪的工具,鼓励人们,特别是青年的积极进取精神,促进国家的进步,加强科学与技术教育,使教育同就业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在这个总方针的指导下,各级政府为办好教育采取了一些措施。在1985年政府发表了题为《教育的挑战》的文件,接着又制定了《1986年全国教育政策》,经议会两院讨论通过,接着又制定了《二十三点行动纲领》,以落实上述政策。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努力,从而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二、发展中的印度教育
印度独立后,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向14岁以下所有儿童实行免费普通教育”,这就为儿童入学提供了法律保证。因此,全国各地不少小学校对一至五年级学生实行免费入学,甚至有些邦对六年级学生也实行免费教育。与此同时,政府一直为教育增加经费,如1950~1951年教育经费为11.4亿卢比,到1984~1985年度增加为600亿卢比。另据记载,1986年用于教育的经费为47亿美元,仅次于国防开支。这就为发展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使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学生入学率不断提高。1950~1951年,印度小学共21万所,1984~1985年度增加到52万所。1947年在校注册人数为1050万,到1982年增加到7360万。全国的识字率不断提高,1951年全国识字率为16.6%,1971年上升为29.45%,1981年又提高为36.17%,1988年提高为36·23%。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目前有大学207所以上,学院6323所之多,仅高等学校的入学人数高达350万以上,仅次于美国和当年的苏联,居世界第三位。对印度这样一个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了不起的成绩。
而印度教育的突出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大力发展职业和技术教育
为了提高就业人数,减少失业人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提供迫切需要的中等技术人才,减轻对高等教育的压力,政府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给予重视。由于种种原因,印度还有不少14~25岁的青少年未完成基础教育。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使之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成为一支中等技术力量,政府采取多种方法对他们进行培养,为他们提供三十多个工程行业和二十多个非工程行业的职业训练,由国家统一计划安排。为此,全国设立了356所常设性学校和139所临时性学校。除公立学校外,还有不少私立培训学校。这类学校总共容纳20万人,训练期限为1~2年。另外,还有300多所工业技术专科学校,每年招生5.6万人,分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两种。学习期限分别为3~4年,培养具有中等技术水平的专门人才。
通过上述种种措施,使不少青少年成了中等技术人才,缩小文盲队伍,减少失业人员,扩充国家人才队伍,为国家建设发挥了力量。
(二)扫盲工作与成人教育
(1).扫盲工作
印度政府非常重视扫盲工作,把成人教育列入国家计划。为了加强成人教育,中央政府成立了国家成人教育委员会,各邦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因此,印度的扫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尤其是近些年来,为了扫盲,印度曾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成人识字运动,1986年实行了全国普及教育计划。1988年确定了年龄为15~35岁的扫盲识字任务。在此之前,印度先后实行过“农民识字计划”、“成年妇女识字计划”、“青年非正规教育计划”、“全国成人教育计划”等。
1989年在喀拉拉邦开展过扫盲运动,运动蓬勃开展,声势浩大,成绩显著,其影响波及到古吉拉特邦、卡纳塔克邦和西孟加拉邦等地区,对印度的扫盲工作产生厂积极影响,运动的浪潮已涌到全国各地,目前,在400万志愿者的帮助下,约有310万9~45岁的人在学习识字。通过学习,尽管他们的识字程度不一,但估计已有150万人已达到初步能读英语的水平,计划在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1990年4月1日开始),能有1亿人被摘掉“文盲”的帽子。
其具体做法是:
第一,确定奋斗指标,根据自愿,自下而上确定,有时间的要求,但注意成本与效益相结合。
第二,各地区组成扫盲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各区税务官、区议会和社会各阶层代表参加领导,由该委员会具体落实各项计划。
第三,参加扫盲工作的人员出于自愿,大部分人不计报酬,自愿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钱财为扫盲服务。
第四,为了更好地搞好扫盲工作,订出一套“加速进度、改进内容”的教学方法,编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年用教材,集教、学、练于一体,贯彻以学为主的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快学习进程。
第五,随时总结经验,定期交流,不断改正错误或偏差,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Ⅶ 印度大学教育制度与中国有何不同
1:吸收先哲的教育思想。
印度历史上许多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对印度今天的回教育制度起到答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2:印度社会多文化特征。
印度今天的教育制度和政策是在吸收和综合印度文明史上优良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印度教育
制度的特点体现了印度社会的多文化特征,兼收并蓄了本土和外来群体文化的精华。
3:以培养国际公民为目标。
与历史上相比,印度的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在古代印度,只有那些上层阶级的人才有机会接受教
育,刚独立时期,印度的识字率仅为18.33%(1951年人口普查报告)。
独立后,印度政府建立了大量旨在发展高质量教育的机构,在科学、工程、管理、医疗教育和高等
教育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制度。而当前印度政府以为所有人提供受教育机会为目标。
4:印度教育制度最显著的特点是,既保持古代印度时期重视精神、道德教育的精髓,又吸收了现代
教育重视科学、实用的价值理念,并将两者巧妙地融合。
Ⅷ 印度的教育普及度怎么样
印度独立四十多年来,基础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高等教育畸形发展,技术教回育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答需要尚有很大差距,成人教育对不断扩大的文盲队伍束手无策,各种形式的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十分普遍。这些教育问题是制约印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因素中的重要方面。1986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政策》已实施近十年,上述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的迹象,印度的教育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
Ⅸ 中国和印度高等教育孰强孰弱
我觉得应该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更强,因为中国的名牌大学更多。
Ⅹ 真实的印度是怎样的,可以从教育,卫生,房产,经济以及贫富差距等方面说下吗
关于楼上说的免费医抄疗,我说几句:印度的医院分为两种,公立和私立的。公立医院确实是免费医疗,但医疗条件真的太差太差了,而且环境脏乱差。相当多的人只能躺在地上休息,连一个病房都没有,而且也只能治个一般的病,大病想在公立医院治好别想!我有个同事做扁桃体手术,先去的私立医院,结果贵的可怕(私立医院费用极度昂贵,一般的印度人根本看不起),然后去的公立医院,据说公立医院的手术室都能看见老鼠,可见坏境多么差,而且手术台就像很多年没用过的,但又能怎么样,最后还是做完了,还好是个小手术,否则受死罪了。剩下的就是印度这个国家等级制度阶级观念极度严重,在印度叫种姓制度。不同种姓的人注定不同的社会地位,出生时你的姓就决定了你的社会地位,高低贵贱在这个国家真能明显体现出来,虽然印度早在独立时就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几乎没什么作用,一个贱民即使有钱了照样是贱民。其他的就是这个国家贫富差距太严重了,远比国内严重,有钱人天天享受,穷人难以裹腹,就看孟买豪华的富人区和周边漫山遍野的脏乱差的贫民窟就知道,就因为几千年种姓制度的观念,让印度人不懂得反抗,否则早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