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解释
祖辈的高行德行会流传远广传被人们称颂,影响到子孙就都很孝顺和贤良,子子孙孙好的德行品质就会被世人传诵,这种好的品质和德行被人们所拥戴。
Ⅱ 子孝中的子是指儿子吗
这里面的纸不仅仅是指儿子,也包括女子
Ⅲ 子孝一定家和吗
虽然不一定,但是大部分情况是和的,因为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孩子孝顺,父母就省去了很多烦恼
Ⅳ 可以帮我把“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条家训解读(翻译)一下
指的是: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做兄长的要友善,做弟弟的要尊敬哥哥,做丈夫的要以和为贵,做妻子的要三从四德;做朋友要重情义,做伙伴要讲信用,做君王的要礼贤下士,做臣子的要忠心.
Ⅳ 子孝臣忠,师严友信, 立身之要,如斯而已 翻译
为人子女要孝顺,为人臣子要忠诚,为人老师要严格,为人朋友要诚信,立身处事的根本,都像这样罢了。
Ⅵ 子欲孝而亲不在
孩子想要孝敬父母,父母却已不在人世。比喻形势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出自《韩诗外传》卷九,原文是“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个叹惜是皋鱼在父母死后有感而发的。
《韩诗外传》是一部记述中国古代史实、传闻的著作。共十卷。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韩诗外传》以儒家为本,因循损益、以传资政,从礼乐教化、道德伦理等方面阐发了其思想。
已知最早的刊本是宋本,洪迈(1123-1202)说它属于庆历年间(1041—1048),毛晋(1599-1659)认为他拥有这个本子的抄本,他翻刻在《津逮秘书》之中。在明代的几个版本中,《四部丛刊》所翻印的沈辨的本子渊源于元本(由钱惟善于1355年作序)。
Ⅶ 父什么子孝
父什么子孝 :
父慈子孝、父严子孝
父慈子孝
[拼音] [fù cí zǐ xiào]
[释义] 父:指父内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容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出处] 《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父严子孝
[拼音] [fù yán zǐ xiào]
[释义] 父亲严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顺孝敬父亲。
[出处] 唐·吕温《广陵陈先生墓表》:“始见一乡之人,父严子孝,长惠幼敬,见乎词气,发乎颜色。”
Ⅷ 子欲孝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
儿女想赡抄养双亲,但是双亲却都已不在袭人世。警醒世人当亲人健在的时候就要尽自己最大能力去报答、关心、孝顺他们,不要等失去以后才懂得珍惜,才去后悔。
选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和出自《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拓展资料
用于感叹子女希望尽孝时,父母却已经亡故。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待,则是孝子的无奈。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原话当是出自皋鱼之口,并非出自孔子之口。
但是历来被当做孔子之语。此误有点像那句有名的“食、色,性也”。很多人将这句话的出处定为孔子。其实这句话出自《孟子》,说这话的人既不是孔子,也不是孟子,而是告子。
Ⅸ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分别是什么意思
你好,这句话出自《史记·五帝本纪》,原文是:
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内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容,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父义:做父亲的要仁义。
母慈:要母亲的要慈爱。
兄友:哥哥对弟弟友爱。
弟恭:弟弟对哥哥恭敬。
子孝:子孙对长辈孝顺。
这是古人用来描述一个家庭和睦的状态,典型的儒家思想。
怎么样才能搞好一个家庭,就是要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尊老爱幼。
补充相关信息:
你说的这五个词是中国古代“五常五教”里的“五教”。
何为“五常五教”?
“五常”是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五教”是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