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什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 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 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 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 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 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 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 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 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 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1、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 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 ,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 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 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 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 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 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 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住处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的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快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
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
附: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初中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1) 信息与信息社会。
(2) 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3)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4) 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5)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6)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1) 汉字输入。
(2)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3) 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 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 文本的编辑、修改。
(2) 版式的设计。
*模块四 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1) 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
(2) 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
(3) 数据的表格处理。
(4) 数据图表的创建。
模块五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 网络的基本概念。
(2) 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 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
(4) 电子邮件的使用。
*(5)网页制作。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 多媒体介绍。
(2) 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编辑。
(3) 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
(4) 作品的组织和展示。
模块七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1)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 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4) 计算机安全。
(5) 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6) 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高中
模块一 信息技术基础
(1) 信息与信息处理。
(2) 信息技术的应用。
(3) 信息技术发展展望。
(4)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5) 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6)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1)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发展。
(2) 汉字的输入。
(3) 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 系统中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和维护。
(6) 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 文本的编辑。
(2) 其他对象的插入。
(3) 特殊效果的处理。
(4) 版式设计。
模块四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 网络通信基础。
(2) 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 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
(4) 电子邮件的使用。
(5) 因特网上其他应用。
(6) 网页制作。
模块五 数据库初步
(1) 数据库基本概念。
(2) 数据库的操作环境及其操作。
(3) 数据的组织与利用。
模块六 程序设计方法
(1) 问题的算法表示。
(2) 算法的程序实现。
(3) 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
*模块七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 多媒体制作工具及其特点。
(2) 各类媒体资料的处理与使用。
(3) 多媒体作品的制作。
(4) 多媒体作品的发布。
模块八 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
(1) 信息的数字化表示。
(2) 计算机的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软件系统简介。
(4) 计算机的安全。
(5) 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
(6) 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㈡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标准全文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 (一)《能力标准》是规范与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是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基本依据。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照执行。
(二)《能力标准》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实际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其中,I.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II.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主要针对教师在学生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本标准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维度 I.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II. 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 技
术
素
养 1. 理解信息技术对改进课堂教学的作用,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意识。 1. 了解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具有主动探索和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意识。 2. 了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类型与功能,熟练操作常用设备。 2. 掌握互联网、移动设备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了解其对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 3. 了解与教学相关的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的功能及特点,并能熟练应用。 3. 探索使用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等技术资源。 4. 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工具与方法。 4. 利用技术手段整合多方资源,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相连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5. 具备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能够以身示范。 5. 帮助学生树立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计
划
与
准
备 6. 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找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契合点。 6. 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确定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契合点。 7. 设计有效实现学习目标的信息化教学过程。 7. 设计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与学习活动。 8. 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与使用技术资源。 8. 合理选择与使用技术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9. 加工制作有效支持课堂教学的数字教育资源。 9. 设计学习指导策略与方法,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索、反思与创造。 10.确保相关设备与技术资源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正常使用。 10.确保学生便捷、安全地访问网络和利用资源。 11.预见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应对方案。 11.预见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可能遇到的问题,制订应对方案。 组
织
与
管
理 12.利用技术支持,改进教学方式,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12.利用技术支持,转变学习方式,有效开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3.让每个学生平等地接触技术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学习注意力。 13.让学生在集体、小组和个别学习中平等获得技术资源和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14.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观察和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对教学行为进行有效调整。 14.有效使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反馈,对学习活动进行及时指导和适当干预。 15.灵活处置课堂教学中因技术故障引发的意外状况。 15.灵活处置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发生的意外状况。 16.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提升技术素养并发挥其技术优势。 16.支持学生积极探索使用新的技术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活动。 评
估
与
诊
断 17.根据学习目标科学设计并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 17.根据学习目标科学设计并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并合理选取或加工利用评价工具。 18.尝试利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信息,并能整理与分析,发现教学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18.综合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学情分析,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依据。 19.尝试利用技术工具开展测验、练习等工作,提高评价工作效率。 19.引导学生利用评价工具开展自评与互评,做好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 20.尝试建立学生学习电子档案,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支持。 20.利用技术手段持续收集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关键信息,建立学生学习电子档案,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支持。 学
习
与
发
展 21.理解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具备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自我反思与发展的意识。 22.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活动,养成网络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23.利用信息技术与专家和同行建立并保持业务联系,依托学习共同体,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24.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 25.有效参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实现学用结合。 (一)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能力标准》作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能力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建立并完善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机制,切实提升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关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养培训课程,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建设,开展相关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中小学校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规划,整合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做好校本研修,为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有效支持。要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日常工作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四)中小学教师要将《能力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机会,更新观念、补充知识、提升技能,不断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养成良好的应用习惯,积极反思,勇于探索,将信息技术融于教学和师生交流等各个环节,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个性化发展。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拓宽成长路径,实现专业自主发展,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术语表
1.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电视机等构成,以呈现数字教育资源为主。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构成,在支持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同时还能实现人机交互。
2.通用软件:是指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通用性软件,例如办公软件、即时交流软件、音视频编辑软件等。
3.学科软件:是指特别适用于某些学科的软件,如几何画板、在线地图、听力训练软件、虚拟实验室等。
4.数字教育资源:是对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主题学习资源包、电子书、专题网站等各类与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字资源的统称。
5.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泛指以信息技术支持为显著特征的教学形态。
6.技术资源:是对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等资源的统称。
7.网络教学平台:是对能够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支持的网络平台的统称,如网络资源平台、网络互动平台、课程管理平台、在线测评系统、在线教学与学习空间等。
8.移动设备:是对便携式计算通讯设备的统称,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
9.评价工具:是指开展评价所使用的各种支持工具,如试卷、调查问卷、测试量表、评价量规、观察记录表、成长记录或电子档案袋等。
10.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是指支持教师进行学习、交流、研讨等活动的网络平台,一般具备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等功能,能够建立不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汇聚与生成研修资源,支持教师进行常态化研修。
㈢ 如何解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学习前,虽然觉得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没什么难度,心想教学上不需要什么高深的多媒体知识,可是学习后,才真正明白我的肤浅理解,明白知识在不断更新,我们要不断在学习上充电。
学习以来,我在不断的收获着经验,汲取着知识,现在我就谈谈学习这一个月来的感受吧。
1、学习方式的改变。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使教师能够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等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我平时的上课也用到多媒体,但是有些动画的的设计还是觉得很难,总没信心学会,通过这个学习平台,我坐下来认真的观看视频,学会了用几何画板作图,很方便也很使用。这样的学习,我也比较喜欢,因为以往总是要到进修学校去,来回坐车也不方便,学习时间又总是在周末,所以不太情愿去学,现在能在网上进行学习,特别方便,我们也愿意接受,这就体现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使大家更愿接受,体现到快捷、方便、喜欢。
2、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更密切。
在学习中学会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有效参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及区域研修,养成网络学习习惯,在研修社区,我可以与同行们自由的探讨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与专家交流、看优秀课例等方式,感受同行前辈、大师们的精彩课堂和他们的画龙点睛般的评课,大开眼界,同时感到自己的水平太低了,与大师级同行的差距太大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更明确了。
3、使用网络技术更熟练了。
以往使用网络,只是简单地查资料,现在学习后,设计教案和制作课件更加熟练的运用一些多媒体,把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融合在一起,就可以将一些平时难以表述清楚的教学内容,如在讲时、分、秒时,运用钟表动画,生动的展现时针分针运动情境,便于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国培”研修学习,我的收获不断增加,在网络学习中,我的教师生活更充实。我会坚持学习到永远。
㈣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的教育部办公厅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
教师厅函[2014]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师范大学,有关单位:
为指导各地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规范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我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docx
教育部办公厅
2014年5月30日
㈤ 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中,共设定发多少个课程主题
共27个课程主题,分别是:
1、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
2、多媒体教学环境认知与常用设备使用
3、学科资源检索与获取
4、素材的处理与加工
5、多媒体课件制作
6、学科软件的使用
7、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
8、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学科教学
9、交互多媒体环境下的学科教学
10、学科教学资源支持下的课程教学
11、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12、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13、技术支持的学生技能训练与指导
14、技术支持的总结与复习
15、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
16、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与管理
17、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
18、适用于移动设备的教学软件应用
19、网络教学环境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0、移动学习环境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1、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任务设计
22、技术支持的学习小组的组织与管理
23、技术支持的学习过程监控
24、技术支持的学习评价
25、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
26、教师工作坊与教师专业发展
27、网络研修社区与教师专业发展
(5)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扩展阅读
教师信息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全省中小学教师将接受每人不少于50个学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即“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总体发展目标。
省教育厅要求市、县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安排专项经费保障本地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确保开展全员培训;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为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㈥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其中t1-t27有哪些内容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意识与态度(一)重要性的认识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应用意识1.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2.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3.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4.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评价与反思1.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2.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3.具有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终身学习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与态度。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编辑基本知识1.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2.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3.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基本技能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应用与创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学设计与实施1.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2.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4.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教学支持与管理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4.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科研与发展1.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2.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合作与交流1.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就学习进行交流。2.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就学生情况进行交流。3.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4.能利用技术与教育管理人员就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沟通。5.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6.能利用技术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交流与合作。社会责任/《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公平利用努力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有效应用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健康使用促进学生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规范行为能向学生示范并传授与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意识与态度(一)重要性的认识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二)应用意识1.具有推动在管理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2.具有推动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3.具有支持教师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4.具有密切关注新技术的价值并不断挖掘其教育应用潜力的意识。(三)评价与反思1.具有促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2.具有促进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3.具有促进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4.具有对教学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四)终身学习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意识与态度。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管理能力与个人素质不断提高的意识与态度。3.具有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师创造终身学习环境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一)基本知识1.了解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2.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畴。3.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4.掌握绩效技术、知识管理和课程开发的基本知识。(二)基本技能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2.掌握资源管理、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3.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4.掌握课程规划、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方法。应用与创新(一)决策与规划1.制定并实施教育技术应用计划以及应用技术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条例与法规。2.能够根据地区特点和实际教育状况,宏观调配学习资源,规划和设计教育系统。3.能够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和统计数据辅助决策过程。(二)组织与运用1.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保证教育技术应用计划的贯彻和执行。2.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促进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建。3.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支持信息化的教学活动。4.能运用技术辅助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三)评估与发展1.能使用多种方法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育技术应用效果进行评价。2.能运用技术辅助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评价。3.能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技术体系的不断改进,支持技术的周期性更新。4.能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为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发展提供机会。5.能充分运用技术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并为教师提供教育技术培训的机会。(四)合作与交流1.能利用技术与教学人员就教学工作进行交流。2.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就学习支持与服务进行交流。3.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及学生就学生发展与成长进行交流。4.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就管理工作进行合作与交流。社会责任(一)公平利用能够在管理制度上保障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二)有效应用1.能够促进学习资源的应用潜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2.能够促进技术应用达到预期效果。(三)安全使用1.能确保技术环境的安全性。2.能提高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四)规范行为1.努力加强信息道德的宣传与教育。2.努力规范技术应用的行为与言论。3.具有技术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并能够以实际行动维护这种知识产权。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意识与态(一)重要性的认识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二)应用意识1.具有研究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2.具有利用技术不断优化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意识。3.具有积极辅助与支持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4.具有不断尝试应用新技术并探索其应用潜力的意识。(三)评价与反思1.具有对技术及应用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价的意识。2.具有对技术开发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3.具有对技术支持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4.具有对教学资源管理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四)终身学习1.具有积极学习新知识与新技术以提高业务水平的意识。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不断提高个人素质的意识。知识与技能(一)基本知识1.了解教育思想、观念和技术的发展趋势。2.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畴。3.掌握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计算机与网络通信的原理与应用。(二)基本技能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2.了解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方法。3.掌握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的技术。4.掌握教学媒体的维护与管理的方法。5.掌握学习资源维护与管理的方法。6.掌握对教学媒体、学习资源的评价方法。应用与创新(一)设计与开发1.参与本单位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的整体规划与设计。2.能够设计与开发本单位的信息化学习环境。3.能够收集、整理已有学习资源并设计与开发符合教学需要的学习资源。(二)应用与管理1.能够为教学人员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2.能够为管理人员的管理和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3.能够对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维护。(三)评估与发展1.能够对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开发与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发展建议。2.能够对自身的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并反省自身的技术服务和业务水平。3.能够参与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并提出发展建议。4.能够参与制定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案并实施。合作与交流1.能利用技术与教师就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交流。2.能利用技术与管理人员进行交流。3.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4.能利用技术与同行及技术专家进行交流。社会责任/《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公平利用能够通过有效的统筹安排保障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有效应用1.能不断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2.能不断提高教育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安全使用1.努力提高技术应用环境的信息安全。2.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服务。规范行为1.努力加强技术环境下信息资源的规范管理。2.努力规范技术应用的行为方式。
㈦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要求教师每五年不少于学时的培训标
答--这是主管的教育部门对教师的新知识的再教育,是由当地的教育部门负责的。
㈧ 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中,共设定发多少个课程主题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课程主题为三种,如下;
1、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2、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
3、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共27个主题,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