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中的百分数
1、电视里的天气预报节目中,都会报出当天晚上和明天白天的天气状况、降水概率等。如:今晚的降水概率是20%。
2、发布调查研究结果时对实验对象宏观的描述。如:某实验得出结论,经常看短信的人智商会下降10%。
3、计算利息,税款,利润时使用。如:央行发布公告显示,自10月24日起,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利率进一步下调0.25个百分点,其中,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35%,一年期存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
百分号的写法注意:
%的0是左上右下,不能写在一起。
百分数的读法:
100%可以读百分之百,也可以读百分之一百。
32%:百分之三十二
50%:百分之五十
1%:百分之一
百分数的意义:
1、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这种定义着眼于形式,把百分数作为分数的一种特殊形式。
2、表示一个数(比较数)是另一个数(标准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3、着眼于应用,用来表示两个数的比。所以百分数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4、比较数÷标准数=分率(百分数),标准数×分率=比较数,比较数÷分率=标准数。
5、根据比较数、标准数、分率三者的关系,就可以解答许多与百分数有关的应用题。
2. 伦敦奥运会后,实验小学举办了一次趣味竞赛,参加比赛的学生中七分之一获得一等奖,三分之一获得二等奖,
3. 英国人有信仰佛教的吗
黄果天:英国佛教教育基金会第一期工作报告
作者:黄果天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70 更新时间:2009-4-12
黄果天:英国佛教教育基金会第一期工作报告
作者:黄果天
一、缘起
一九九四年七月六日,英国《泰晤士报》报导英国政府对宗教教育的新政策,并刊登了当时的教育部长巴顿(John
Patten)、英国大主教凯瑞(Dr. George Carey)、与全英国教科书决策委员会主席戴尔林(Sir Ron
Dearing)三人的大幅照片,描述他们热烈推动宗教教育的情形。新宗教教育政策规定英国公立或私立中小学生,由五岁到十六岁,至少必须研读两种宗教科目:即以基督教为必修科,另任选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锡克教中的任一种为选修。在中学会考时,宗教列入考试项目之一。当时并公布了全英国中小学校的宗教教科书及教学大纲与指南,其中也包括佛教教学大纲。宗教领袖呼吁各大宗教团体各尽所能,大力协助政府在各中小学推广宗教教育,以促成此新宗教教育法之成功推广。
二、惜缘
当时衍空法师与黄果天居士看见此消息后,都非常惊喜,佛教能在西方以基督为国教的英国,由政府立法,在全国的中小学校成为正修课程,是史无前例的。
三、行动
果天居士立即将此消息禀告净空法师,并亲自去美国达拉斯净宗学会向法师报告。净空法师听后非常高兴、赞叹,并嘱咐收集更多资料,作一详细的报告。师父并说:「英国能将佛教教育列为全国中小学正修课,足见西方人对佛教价值之认同。此举必将促使更多中国人反省,让他们对佛教的价值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这对未来的中国社会,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当时在伦敦,果天、谢果英、李果乘、杨果兰、黄果玉、邓德明、嘉仪、郝申士(Ken
Hudson)和Anita等佛弟子听到这个消息后,都非常兴奋,踊跃参与。他们纷纷出谋献策,探询消息,收集数据,并筹划如何协助政府当局,在各中小学校推动佛教教育之大志业,弘扬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在郝申士的介绍下,衍空法师和果天居士与郝申士三人一起拜会了韩利普先生(Patrick
Hannibal)。他负责肯特郡(Kent
County)地方教育局宗教教育,专门辅导宗教教学与训导教师、加强宗教知识与技能、选择教材等大任。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他非常高兴,很诚恳地说:「因为佛教以缘起法、四圣谛为基石,符合当今科学,易为西方人接受;同时倡导五戒、十善、四摄、六度,主张慈悲、忍辱、和平、非暴力,这正是西方社会急需的。佛教对提升社会道德,维护社会安定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肯特郡地方教育局宗教组的各官员,尤其他本人,都非常乐意,并积极地促成佛教在每一中小学校成为正修科。可是由于英国政府有史以来第一次公开在各中小学推行佛教教育,困难颇多,诸如缺少适合中小学生使用的教材、课本;教师对佛教全无认识。尤其困难的是英国是传统的基督教国家,这对推行佛教造成障碍,加上政府对宗教教育拨款之少,每年一学生只不过一英镑而已。经费的使用,以基督教为优先,所以最后真正能用到佛教教育上的经费极微,如果得不到佛教界的资助与支持,就很难有效地在英国中小学推行佛教教育!
最后,他提供了许多有关政府当局新宗教教育政策之宝贵资料,及「肯特郡宗教教学大纲」(Kent County Agreed
Syllabus for Religious Ecation)。这些资料对我们推动佛教教育帮助极大。
自从新宗教教育政策立法以来,因缺乏增上缘,使得佛教教育在各中小学的推广,一直无法落实。见到其它各大宗教纷纷在各地区推广各自的宗教,我们伦敦的佛子都非常焦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四、筹办基金会
一九九五年九月,净因法师来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果天居士便详细告知在英国推广佛教的机缘与难处。净因法师了解情况后,立即建议组织志同道合的同修,一起磋商、策划,把握这千载难逢的机缘,创造条件,积极推动佛陀的教育事业。当时到会的有净因法师、果天、李果乘、邓德明、郝申士、谢果英、杨果兰、Anita、黄果玉和嘉仪等居士,这就是第一届筹备会议,日期是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廿六日。
在会议上,净因法师开示说:「目前政府制定的宗教教育法令,对西方工业发达的国家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创举。这是佛教界的光荣,身为佛弟子,应把握此千载难逢的机缘。但因其涉及面之广(全英国中小学校),时间之长(几十年乃至百千万年),影响之大(不仅英国,不久的将来,在世界各地,都将产生反响),任重而道远。所以理应征求各种佛教团体、高僧大德的意见,积极恭请志同道合的各界有识之士参与,群策群力,共同促成这个划时代的佛教教育事业。各佛教团体参与的形式可有多种,办法之一就是我们编好教材,然后求助于世界各地的佛教团体与个人,恳请他们随缘助印佛教教科书,然后寄来英国,我们再统一分发给各中小学。」净因法师的提议切实可行,给与会者莫大的信心与鼓舞。
当天议决事项:
1.宣传
应将有关英国新宗教教育法令的一切资料与发展,向全世界佛教团体、高僧大德报告,并通过各地佛教通讯与杂志刊物报导此事。
2.定名
本会定名为「英国佛教教育基金会」。
3.注册
为事业的长远性着想,应向政府申请注册成为一免税之慈善公益团体。
4.宗旨
促进与推广佛教教育;协助、促进教育部与各中小学校选择佛教为正修课程;编写适当的教科书;免费提供教科书、参考书;培训教师,使之具备佛教教学应有的常识和兴趣。
五、发出报告
依照会议的决定,发函给海内外佛教团体、高僧大德及各佛教通讯刊物的情况如下:
(1)一九九六年正月以「英国将成为佛教沙漠中的绿洲」为题,发出报告约两百份。
(2)专为本国发出英文报告两百多份。
(3)一九九六年二月以「佛教将成为英国各中小学正修课」为题发出两百多份。
六、回响
自发出报告后,陆续收到许多佛教团体、高僧大德的回响,认同此事业意义深远,发心护持,并有许多素不相识的法师与居士,看了佛教刊物之报导,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地区来信或寄汇票,以示支持。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中国大陆远至黑龙江、天津、北京、河北等省市也有热心的佛友来函,表示关心与支持。净空法师、圣严法师、星云法师等都嘱托执事法师来信表达关心与护持。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得知此消息后非常高兴,欣然题写「英国佛教教育基金会」会名,对日夜为本基金会操劳辛苦的工作人员来说,是一莫大的鼓励与肯定。得到众多热烈的支持,使我们更为鼓舞,大家决心更踏实、更努力的在英国推行佛教教育。
七、编辑教科书
此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编辑适当如法的教科书,免费供应各中小学校。英国虽有很多高等学府,如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剑桥大学都可研读佛学硕士、博士学位。高深的佛学理论书籍很普遍,可是适合中小学的佛学书籍与教科书则是真空。自政府新宗教教育政策公布后,虽有几家教科书专门出版社,各有一两本所谓的佛教教科书应市,经过我们检阅后,全部都不如正法,不能采用。所以我们只好自己着手编辑。经过多次搜集与讨论,还是不理想;后来征询本国的教科书专家,结果仍不满意。最后这重担就落在净因法师与郝申士两人肩上。净因法师是专来英国研读佛学博士的,学业非常忙碌;而郝申士则是专业教师,并兼营商务,也忙碌异常。难得他两人发慈悲心,不辞劳苦,为佛陀家业付出一切。
因为他们两人对编辑教科书毫无经验,为求内容如理如法,又要配合本国教科书的规格与标准,还得考虑小学及青少年学生的兴趣,所以工作相当吃力与费时。他们四处征询法师大德的意见,诸如本国名刹Amaravati
Buddhist Monastery住持Ven. Ajahnsumedho,伦敦佛寺(London Buddhist
Vihara)长老Ven. Dr. M. Vajiragnana及美国万佛城佛教学校校长泰瑞.尼可森女士(Mrs.
Terri
Nicholson)等,得到了多方面的指示与宝贵的建议。经过了整年的努力,改了又改,终于完成了原稿。最难得的是,经营印刷业的邓德明夫妇大力支持,不怕麻烦,从初稿至完稿,多次修改,印校样(Printing
Proof),不但付出了许多宝贵的时间,亦花费了无数印工、纸张、金钱。他们非但毫无怨言,反而法喜充满,更发心印制基金会所有的文件,如信笺,章程收据、会员申请表等等,分文不收,非常难得。
八、捐助与护持
在这里强调的是,虽然我们已发了数百份报告,并表达了求助的愿望,但并未曾向外攀缘募款,募捐活动必须等到基金会正式注册,成为一合法的慈善公益机构后才能开始。可是出乎我们预料之外,远在新加坡的许国卿居士,在佛教刊物《法音》上看到我们的报告,竟然寄来五百英镑,作为印制教科书之用,并且表示,希望他区区之数的捐款,能给我们增添信心。这是本会收到的第一笔捐款。第二笔善款来自马来西亚的王美莉居士,她以儿子的名义,寄来二千五百英镑。接着新加坡的金果琴居士寄来三千英镑,马来西亚林仲箎夫妇合家寄来一千英镑,他们的义举真是功德无量。
至今所收到捐款共有三万多英镑,其中李果乘、果兰夫妇捐款五千英镑;黄果玉居士用她家人的名义,捐出三千八百英镑(她的捐款来自从她多年来极有限的储蓄)。黄果天、果英夫妇也捐出一万英镑。自愿发心捐款者很多,不能尽列。
九、助印
今年六月廿六日,果天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有缘在Buddhist Vihara拜见Ven. Dr. K. Sri
Dhammananda长老,报告我们在英国免费供应各中小学佛教教科书,以推行佛教教育,长老还未听完我们的报告,便赞叹不已,当下答应印赠六万本教科书。这正是净因法师所预期的结果。
十、心愿
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它度化众生是没有国界、种族之分的。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受到佛法的滋润,世界大同、和平无争将指日可待。
佛法传入欧美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且多为西藏密宗,与斯里兰卡、泰国等上座部佛教。因为多用英文为弘法语言,弘法对象多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西方人,以修持禅定为主,普通市民很少。
中国大乘佛教传入西方国家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很多国家也纷纷建起了金碧辉煌的寺院,如英国也有两所规模较大的寺院(伦敦佛光寺和伯明翰法雨寺),但终因受言语之限制,弘法对象多为华侨,直到现在,中国佛教在西方的影响仍很微弱。今天英国政府敞开了中小学的大门,欢迎我们向天真无瑕的儿童与青少年传播佛陀智慧的种子。可以预料,一、二十年后,这些学生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分子,活跃在社会各阶层。希望他们受到佛陀慈光加被,个个一心向善,造福人类,使社会安宁、人民安乐。正如《无量寿经》所说「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如此影响邻国,而扩展至西方各国,与东方文化同流,则天下太平,世界大同可期也!这应是每一个佛弟子的大愿!
4. 亚米契斯的全名是什么啊
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 ,1846~1908),意大利小说家。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
亚米契斯,1846年10月31日出生于意大利。他在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地区的库涅奥城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那时的意大利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国内正酝酿着爱国主义,这股风潮自然也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二十岁时他从军校毕业,加入军队,开始写一些具有爱国风味的短篇故事,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意大利军旅生活》。埃得蒙多·德·亚米契斯,1846年10月31日生于意大利的一个小镇,自幼酷爱学习和写作,是一位多产作家,是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青年时代,他夭志从军,力争取祖国的独立、自由和民主而战斗,曾参加一八六六年解放意大利的战斗。后来,他担任军事刊物《战斗的意大利》的特派记者。他写了不少通迅、报道和短篇小说,把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意大利军队,作为祖国解放和复兴的重要力量予以热情的颂扬。二十二岁那年,他发表处女作《军营生活》,就是这段难忘的生活的结晶,而脍灸人口的小说《卡尔美拉》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1886年,《爱的教育》出版,为他赢得世界声誉,使他的创作生涯达到顶峰。 埃得蒙多德 亚米契斯,1846年10月31日生于意大利。自幼酷爱学习和写作,1868年发表处女作《军营生活》,并由此出名。1886年,《爱的教育》出版,使他的创作生涯达到顶峰。 《爱的教育》一书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眼光,从10月份4年级开学第一天开始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全书共100N文章,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二十岁时他从军校毕业,加入军队,开始写一些具有爱国风味的短篇故事,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意大利军旅生活》。退役后担任军事刊物的记者,发表特写、报道、短篇小说,1866年汇集为《军营生活》出版。曾周游世界各国,撰写了许多游记,其中著名的有:《西班牙》(1872)、《伦敦游记》(1874)、《摩洛哥》(1876)、《巴黎游记》(1879),以明快、新颖的笔触,记叙各国的风土人情,同时贯串了作者向意大利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宗旨。他是博爱主义者。他的许多作品,如:《朋友们》(1883)、《在海洋上》(1889), 特别是描写少年生活的特写集 《心》(通常翻译为《爱的教育》;其中每月故事——小抄写员已录入小学课本中,供学生学习。1886)以真挚、火热的心,反映了中下层人民穷困的生活和淳厚、朴直、友爱的品德,同时提倡谅解、 博爱的精神,以实现各阶级感情的融合,地位的平等。他接近社会主义运动后,把社会主义思想同博爱精神融为一体,写了长篇小说《一个教师的小说》(1890)、短篇小说集:《学校和家庭之间》(1892),提倡平民教育,企图以此协调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关系。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五月一日》作于1889年,生前一直不愿公开发表,直到1980年始出版。它通过一个教授的坎坷际遇,反映19世纪末知识分子对社会前途的探索和意大利社会主义运动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