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小学校 > 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

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

发布时间:2020-12-18 02:29:51

⑴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


【摘要】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数学教育不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是传播文化和培养素质。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采取如下策略: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进行愉悦的人文互动。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人文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重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大力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以使学生形成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本文就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人文精神的策略做一探讨。


一、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1)建立真诚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来参与其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一个学生如果感到课堂气氛是自由和随意的,他就会觉得很有安全感,会心情舒畅,就会按自己选定的目标不断进取。(2)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要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对学生有缺点的回答要在肯定学生部分回答正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不断完善,从而使学生在心里肯定自己。


二、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把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当作最终的教育目标,让学生记概念、定律、法则、公式等,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思维、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态度等。钱学森曾说:“科学与人文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科学应与人文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数学教学。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的课堂练习时,有这样一道题:把下面的偶数写成两个质数之和的形式。8=()+(),10=()+(),12=()+()……当学生解答完之后,我追问:“是不是所有的偶数(除了2和4以外)都能写成两个质数和的形式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例举很多,我都给予了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接着,我告诉学生:“每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这就是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有人称它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这方面的工作处于领先水平,同学们要以陈景润为榜样,勇于攀登数学高峰。”这样简单的几句话,使学生深受启发,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现实,知识与精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的人文价值,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意识。


三、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适时适当地介绍古代、近代、现代人类的科研和科技成果,或及时地将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信息呈现给学生作为学习的材料,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关注自我生存,关注自然和社会,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例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时,我播放了动画故事(七巧板的由来):宋朝有个叫黄伯恩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后来有人把它改进成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边形,6人拼成六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良好。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进成只有七块板,由它拼图,演变成了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还给它起了个神奇的名字叫“东方魔板”。此故事贴近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知道了七巧板的来历,了解了七巧板从生活中来,而且激发了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作进一步探究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和创新能力。


四、进行愉悦的人文互动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真正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尊重,学会欣赏,学会共享,学会助人。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上的闪光点,有机地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例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老师首先设计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去调查,要求算出调查的数据的平均数。可以走下位置自由讨论、调查。题目要求出示后,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学生纷纷走下位置找同学来调查数据,神情专注而兴奋。过了几分钟,全班交流。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民主和谐、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人文环境,解放了学生的嘴巴,解放了学生的头脑,体现了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激发了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再次证明了“头脑不是一个等待填充的窗口,而是一枝等待燃烧的火把。”相信学生在这种充满人文性的数学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还学会了怎样做人。


李冠华

⑵ 如何在小学美术学科中培养人文素养

一、创设人文环境,营造人文氛围
1、创设美的教室环境,营造学美的艺术氛围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富有创意的教室布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美术教室应突出“美”字。这种“美”是一种脱俗美、个性的美,让学生走进教室,仿佛走进了艺术殿堂,可以在教室的墙上张贴一些优秀儿童绘画作品,在教室的窗台上或墙上放置一些精美的手工作品,如泥塑、壁挂、面具、脸谱等。通过欣赏一些想象丰富的儿童作品,引发联想,突破创作思维的狭窄性,牵引想象,大胆表现。还可以贴上一些中、西方大师不同风格的画,如西方大师毕加索、马蒂斯、米罗、夏加尔、莫奈等,中国名家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不同风格的画,使学生置于良好的创艺术环境中,感受到浓浓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美兴趣,培养爱美创美意识。
2、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情绪对于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紧张,则思维受压抑,情绪低落,心情烦闷,则思路阻塞,难以发挥创造潜能;而良好的心境,则思路开阔敏捷。教师要抛弃师道尊严,放下架子,把课堂变成学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课堂教学讲民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要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动手、动口、动脑,调动起所有的感官,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境。在教学中,教师切忌动辄训斥学生,而必须对学生和颜悦色,用情绪来感染,对学生所画的画,要用鼓励的目光相迎,以亲切的笑脸相待。由于为学生营造了“心灵自由”的空间,他们在轻松、无拘束、少规矩的氛围中,大胆想象,无拘无束画自己所想的,并争先恐后地给老师看,有的还把自己的想法悄悄告诉老师。教师应多一些点头和微笑,尊重学生个性,学生心有所思,就会自觉运用绘画语言表现出来。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保护学生的创造渴求,敢于发表见解,才能为创造思维的激发和培养打好基础。
二、依托教材内容,提炼人文素养
1、挖掘教材内容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作为美术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采取有效的人文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如《桌子和椅子的设计》、《想象中的机器人》、《各种各样的门》等设计课,适当从作品的意境、形式、美感等方面增加难度,不仅仅是对学生技能、技巧的一种锻炼,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促进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家乡的果树》、《神气和大公鸡》、《各种各样的树》、《树和小鸟》、《昆虫》等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对自然资源的爱护珍惜:《想象中的船》、《我心中的少年宫》、《高大的楼房》可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画素描时,通过严格要求学生养成先观察好、再动笔,先打好轮廓,再涂色调,最后进行整体调整的习作程度,不仅可以提高作业质量,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有条有理、严谨治学的学风等等。
美术教材处处蕴含着人文精神。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人文因素,把每一课时的人文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奠定培养基石。
2、增强欣赏教学
欣赏是每堂绘画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多看多欣赏不同画种的美术作品,可以学到更多的构图知识、绘画用色方法和绘画技能,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而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艺术作品,作为人类文化成果的一部分,代表艺术实践的杰出成就,其间容纳了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所以对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学习,体验其间种种可言传或不可言传的精神内涵,既丰富了生活积累,充实精神世界,也对提高文化素质和审美修养、完善其品性人格促进形成基本的道德、价值原则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充分利用这块瑰宝,采用人文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是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举不胜举,而绘画课以绘画为主,欣赏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所以我把课前的五分钟唱歌改为欣赏,让学生超越时空的界线,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中遨游,获得多元化文化,陶治审美情操。如上《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一课时,我把表现茫茫大漠中宏伟壮观的金字塔,表现在逶逶延延地盘踞在崇山峻岭之间巍峨巨龙的万里长城的图画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都从心底里发出赞叹人类的古代文明:“我们的祖国真雄伟!”“古代劳动人民真伟大!”这单纯的雄浑的任何力量都不能使之动摇的壮阔的美,使学生得到刻骨铭心的感化和体验,产生审美心里效应,从而陶冶情趣,净化心灵。
3、调整教学内容序列
要立足于知识经济时代,除了有广阔的视野、博大的知识、专业的技能外,还应具备随机应变、综合应用的能力。身为教书育人的我们,应从小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原先特别强调的从低——中——高年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原则,应有所突破,有序、无序的教与学应有机结合、相补相存。按常规四年级才初步学习体积、空间,面对刚入学的孩子讲诉透视和空间,也能使儿童有空间知觉。在实践中,我通过适当的启发和直观引导,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孩子画出了三个面以上的物体。又如色彩是三年级所学知识,但我在二年级就开始渗透,根据二年级孩子的水平,我先演示色彩的来源,阳光与色彩的关系,然后通过范画让学生识别对比色、同类色、冷调子、暖调子,同时告诉孩子用蜡笔、油粉笔、水彩笔等涂色技巧和三元色相互重叠所产生的效果,结果学生感到很新奇,也很感兴趣,课后纷纷尝试绘画,而理解过程也不差于成人。如画《想象中的太阳》一课时,有一位小朋友用蓝色太阳代表夏季,当我问他为什么时,他说老师说过蓝色是冷调子,能给人带来凉意。这足以证明教学内容顺序的调整,让儿童 “放胆画”——大胆运用所学知识随意画各自认为喜欢的人和事。能促使儿童创新意识、综合应用意识快速形成,并养成敢于大胆表现的习惯。
三、开放教学内容,培养人文素养
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科学等学科本身蕴含人文教育功能,如数学能提升自己认识和改造客观事件的能力;音乐能给以努力奋斗、克服困难的力量等。挖掘各学科的人文资源,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利用各科感觉的相互沟通,发展儿童的知觉能力,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升华。
1、沟通语文学科,提高文化修养。
高尔基说:“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在美术教学中,经常给学生读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童话、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会读、会背、把优美的诗句融化在自己的大脑中,有朝一日和自己创作的画结合起来,创作灵感便一呼而出,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非常感人,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如在美术课上讲了丹麦童话家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后,画《想象中的太阳》一课时,一位同学把童话故事与太阳相结合创作了《把温暖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画面上太阳姑娘甩着小辫子,手里拿着小太阳和太阳饼,送给由白云托到天空中卖火柴的小女孩,这幅画充分表达了一个小学生对童话中卖火柴小女孩的同情和要为他献爱心的美好愿望。后来又朗读了著名小诗人刘倩倩写的《你别问我这是为什么?》。这首对小女孩充满同情和爱心的诗句,使小学生受感动,在他们中间产生极大的影响,也跃跃欲试为自己画的画写儿歌。有一位小学生在画《海底世界》时作了一首小诗:
蓝蓝的海洋,
神秘的海底,
我愿变成美人鱼,
永远生活在那里。
除此,我还鼓励引导学生画日记画,成语画。
2、沟通科学学科,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热爱科学是现代人文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在现代化社会中生存发展,没有一定的科学素质是万万不行的。因此我充分挖掘美术与科学互通的内容在让学生了解一定科学知识和科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手套设计》、《想象中的机器人》、《太空旅行》、《桌子、椅子设计》、《想象中的船》等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如教学六年级《想象中的机器人》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目前机器人制造的状况,掌握有关图书资料(目的了解科学,探索科学),开课时先欣赏国际机器人博览会中一个个设计精美的机器人,并听这些机器人对自己独特之处的介绍(课件制作),然后让学生自由组成几个集团公司展开讨论;你认为现代人需要何种机器人?再传授设计方法,最后小组合作创作。通过对目前机器人制造状况的了解,再从大量的动、植物自然景观,到飞机、汽车等人造物体,甚至许多卡通形象,给学生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一个个既具有一定科学原理,又别具匠心的作品跃然纸上。
3、沟通自然和现实生活,培养热爱生活、自然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就提倡“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美在生活中,美在自然里”的活教育思想,我国地域广阔,山河秀美,民俗民间和传统文化艺术广博多彩,根据教学计划目的的利用一个块时间,带领学生探寻名山大川,或走访人文景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捕捉自然中美的情趣,识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引导他们用心尽情体会,用笔尽情描绘。这不仅仅训练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更主要的是学生获得自然界“美”的启迪,用真实的情感去体验生活自然的美感,陶冶情操,学习用真情去表达和创造美的乐趣,同时可引发学生爱家乡、家祖国的思想及对人类伟大艺术成就的赞叹之情。
如在教学第二册《昆虫》一课时,我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外寻找观察昆虫。结果课堂效果非同凡想,小学生不但了解了各种昆虫的形状、颜色,画时得心应手,而且还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在观察中的心得体会讲给大家听,有的学生说:“小蜜蜂非常勤劳,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不知疲倦地采集花粉,为我们人类酿造出最甜的蜜来。”又有的说:“在昆虫世界里,有益虫,也有害虫,像苍蝇、蚊子,它们是伤害我们身体健康的害虫,小蜜蜂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这一美一丑的对比,强化学生对事物感情认识,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中美的事物。在画第二课《象想中的昆虫》一课时,这位小学生还把小蜜蜂想象成可爱的小姑娘,他们穿著花衣裳在花丛中飞来飞去,采集花粉。从欣赏生活中蜜蜂采花粉的情景,到学生联想到把昆虫拟人化的过程,是对美好生活的再创造,他们所创造的作品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不正是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敢于创造美好未来的体显吗?
四、注重教学技巧,发展人文养养
1、启发诱导,自主探究。
人的本质是主体、能动的,学生是认识、实践、发展的主体,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在于自身的积极性。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为人们发展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创造意识提供了社会条件,也为个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小学教育要培养的是将来能适应社会的人。因此,“促进自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自变量”之一。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抓住各种有利时机、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作为美术教师的根本责任。可通过课堂表演、音乐播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和让学生主动寻求答案等形式,诱发学生自主探究。比如在教学《美丽的花边》时,引导学生欣赏花边、动手将单独纹样排列组合成多种花边后得出:“将单独纹样按二方连续的规律排列组合成花边。”然后启发诱导:“将单独纹样排列组合成花边,还有哪些方法?”让学生再次利用课前用纸板剪制的单独纹样进行排列组合,让学生去自主发现,积极探究新花边图案的构成知识。学生动脑动手探寻出的花边排列样式与教材中相比更为丰富,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2、集体创作,促进协作。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同时也需要人们进行广泛的多方面的合作,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观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集体创作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这时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会形成一种新型的关系,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之中,儿童的个性会得到充分地发挥,创造性会得到激发,当作品完成之后,他们会因创作的成功而增加集体的荣誉感。而且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集体观念的建立,合作态度的培养等有着积极的意义,现代社会需要培养具有广泛合作态度的下一代。
如在教学《太空旅行》一课时,我通过“听”音乐,创设一种轻松的气氛,把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结合起来,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利用以太空为背景的大挂图,要求学生每人画出一架自己乘坐的与众不同、新颖的太空飞船或飞碟;然后剪下,粘贴到大张太空背景图中,让学生在这一特定的情境中,愉悦地把知识技能转化为创造的动力;最后要求学生们为集体创作的作品命名,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有的说叫“热闹的太空”,有的说叫“各种各样的飞船”这样,通过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相结合的方法,寓教于乐,真正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达到了发展智力,培养创造力的目的,同时也增强了团队协作的精神。
3、分层指导,展示个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与特长,每一个孩子都潜藏着许多“闪光点”。为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个体差异,分层对待,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具体操作时应做到:1、对每一位学生都要认真细致地调查了解,对其个体差异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对他们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2、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自我并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让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3、加强个别辅导,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五、改革教学评价,提升人文素养
1、教师摒弃功利色彩,合理评价
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与素质教育而不是专业,因此儿童画创作不要用成人的创作规律去要求学生,什么主题、构思、表现手段、绘画语言等,不要过多的讲解,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产生一种惧怕感,要鼓励学生大胆去画,甚至是随意的涂鸦,也不要轻易批评指责,这对画好与画坏并不重要,让学生克服“不会画”的畏难情绪,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有勇气和信心去完成作业,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情感,从而培养自信心、自我表现能力。在教学二年级《想象中的太阳》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童话故事,然后让他们根据故事自由发挥,画出故事情节及添加适当背景,交上来的作业中有一幅画引起我的注意,这幅画画面用笔稚拙、随意、有点粗糙,也无“技巧”可言,更无任何背景,但他画了四个太阳——分别为绿、蓝、红、黄的太阳,用笔大胆,色彩丰富,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请小画者自己上讲台来给大家讲解他的答案令我惊诧,四个太阳分别代表四季的阳光:绿太阳是春天的太阳,绿色阳光催的大地吐绿万物复苏,蓝太阳代表夏季,因为老师说过蓝色是冷色调,能给人带来凉意,而黄色当然是收获的金黄的秋天,最后他希望冬天的太阳是红彤彤的,照得大家暧洋洋。我除了给他的造新思维给以大大赞扬,给他的画打上的高分之外,还鼓励其它同学向他学习这种敢于自我表现的精神。这位同学充满成功感,自豪感,从此酷爱画画。在2001年全国少儿书画比赛中,她画的《筷子树》获铜奖。
2、学生参与评价,培养管理、交往、合作的能力。
如果说教师的表扬与鼓励是学习过程的一种及时评价,那么,学生参与评比记录则是对学习过程更具体、更细致的评价。我在美术课上常采取小组合作、对手互评和自我评价等形式,由选定的组长记录每次评论结果。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小档案,评比的内容包括基本知识、技能方面的,如对同学作业的技巧、想象方面的看法等,也包括当今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如:是否按时上课,课堂纪律,完成作业的态度,爱护公物方面,保持室内整洁,文明礼貌等。这样的评价能培养学生善于管理、交往、合作的能力,以适应当今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引导使用不同绘画材料,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个性。

⑶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中国式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国。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需要我们子孙给与继承,更需要我们发扬光大。尤其是当前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被格外关注。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应通过语文教育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只有通过小学语文教师的内涵熏陶,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教育本质。人文素养是精神素养的有效组成部分。因此,只有通过小学语文教育增强学生人文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文化层次。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夯实语文基础,进而促使教育良性循环。
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举措。
1 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了又快又好的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也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比如:在讲解某一课文时,教师在精准把握教材内涵基础上,通过深化课文内涵,增强学生热爱周围环境,然而这种单纯的说教难免苍白无力,此时,我们语文教师应严格规范自身言行,从自身做起,爱护周围环境,通过良好的上行下效,增强学生人文素质。
2 在活跃课堂氛围中进行人文呵护。人文素养,不仅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的年龄偏小,他们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贯穿于学习过程始末。有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我们语文教师应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意识到自身学习主体性。比如:在进行美景题材的课文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美的享受,语文教师可以采取竞赛的形式进行。由此一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通过人文呵护。
3 积极构建适宜的人文情操氛围。学生人文素养提高除了和教师自身素质、课堂氛围和人文呵护以外,语文教师还应构建适宜的人文情操氛围。一般而言,小学课文不是记叙文便是说明文。假如一味的阐述,是远远无法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增强的。因此,语文教师应积极构建适宜的学习氛围。促使师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引导学生谈谈自身所想、所见和所悟,由此一来,学生更加深入课文内涵,进而实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4 在积极构建发展评价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了又快又好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学校应完善评价体系。将小学语文以评比的方式进行。比如:当半个学期结束后,不仅要以当前成绩做评比,更要把课堂氛围和学生综合能力作为评比内容。由此一来,学生人文素养不仅有效图稿,语文教学效果也日益多样化。

⑷ 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和人文素养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畅行无阻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会读书。现代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发展潜力。所谓广博的知识,是教师要有当代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对1—2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除对本学科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要准确、熟练之外,还要旁通相关学科的必要知识与内在联系,以便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了解其发展缘由和社会意义及其蕴含的科学精神,一边教学中能够深刻揭示其人文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和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品质。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否达到一定的深度、广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本身是否见多识广,知识丰富。而理解掌握教材,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学过程是,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解答这些问题并非易事。如果教师见识广,对诸如这些问题就能应对自如,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做出解答,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如果教师阅历少,见解肤浅,甚至以“以后再告诉你”来敷衍学生,无疑会给学生泼冷水,既降低了自身形象,又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准,要广通博览,在脑子中建立一个“活书库”,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
要满足上述的需要,教师就必须要会读书。教坛上盛行一个比喻:“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而会读书,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要以书为主,读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而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言论著作、诗词曲赋,更如灿烂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如《与庄子对话》,我们可感悟到庄子的教育思想、道德追求、精神境界和良心品质等。
其二、要会研究。一个不搞科研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名名教师,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素质教育的舞台上,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早在本世纪七十年代,英国著名的课程教学者斯腾毫斯就倡导了“教师即研究者”运动,把教师研究的重要性推到了醒目的位置。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实践者是教师,因此,研究语文教学如何改进,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一条也规定:“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语文教育科研能力是探索语文教育规律,用以指导语文教育实践的革新创造能力。它是语文教师的学业知识、教育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集中体现。教学是科研的起点,科研是教学的深化。语文教师应边教学边研究,把教育事业变成科学事业,就有可能成为学者型教师。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现问题的能力
许多语文教师教了几十年书,却连一篇研究性的文章也没写出来。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发现问题,觉得自己那一套很好,没有什么不妥。再一个原因是懒,懒于动手,懒于思考。这对于一个教师来讲是致命的缺点,照这样下去,其教学只能原地踏步,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退步。为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动手去解决问题。发现了问题之后,要去调查研究、进行分析,确立研究课题。
(二)选题定向、收集资料的能力
在发现问题、确立研究课题时,要注意怎样切入问题,才便于研究。一个角度不行,再换个角度。这里要指出的是,语文教师进行的研究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才来研究的,而不是空洞的理论式研究,语文教师的研究不同于专门研究人员的研究,其研究课题宜由小入大、由浅入深,而不要贪大嚼不烂。确立了课题之后,便是收集资料。收集资料时要广泛阅读,详细占有原始资料,用小卡片记录下重要部分或其出处,以便写作时参考。
(三)撰写论文的能力
在正式动笔前要列出提纲,提纲虽是总括式,但应越细越好。撰写论著也是语文教师科研能力的主要标志。语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有创见的科学研究,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全由当初的写小文章到后来的写大论著,这样就由一个教书匠发展成为教育家,而这也应是每位中学语文教师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其三、要会上课。课堂是显示教师人生价值的舞台,是会读书、会研究的目标,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的重要体现。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课堂的的活力。无活力并不是因为学生没有问题,无问题是因为没有活力。而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促进者、学生的帮助者、与学生的关系是合作关系。
“有学问能教书,教书不见得有学问;没有学问而偏能教书,好比无本钱的生意,那就是艺术了。”(《写在人生边上·谈教训》)如今,国人很少有不知道钱钟书大名的。但是,上面所引的这些话,却还没有被我们教育界人士郑重拈出并予阐释。 其实,这些话包含着钱钟书自身教书生涯的深切体会。这体会表现在长篇小说《围城》中,就是方鸿渐在三闾大学教书,别班"学生笑声不绝,自己的班上偏这样无精打采。他想自己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也不算坏学生,何以教书这样不出色。难道教书跟做诗一样,需要“别才”不成?这实际上就涉及到教学艺术的问题,会不会上课的问题。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亦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首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天地,教学不是为了控制学生,而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首先应当准确定位,从讲台走向学生,与生为善,以退求进,以学论教,以学定教。将课堂教学的视线集中到学生身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从“神坛”中走出来,走到孩子们中间去,因为讲台不是你的“家”。与他们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融合到他们中间去,创出一个融洽、和诣的课堂。
巴甫洛夫说:“不论鸟的翅膀如何完美,如果不依靠空气,它就不能起飞。”此次课改不是理论上的改革,而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如何上好一堂课才是课程改革的实质,教师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活化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让学生有充分讨论与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予以反馈,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可借助实物、多媒体等增强学生的体验。
上课的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学生在点滴积累中,学业如农园禾苗不见其长却日见其长,成为一个有学识的人。“熟读深思子自明”是一种自主学习,“青山正补墙头绿”是一种合作学习,“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一种探究学习,让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最后、要会写作。几年前,曾有人撰文提出“语文教师可否会写文章”的质问,问题虽偏激了些,但不少语文教师懒得动笔却是不争的事实,不少教师自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不再写过文章。一位语文教师曾这样感慨:不要说写散文之类的文学作品,就单说写总结吧,也发现自己的词汇那么贫乏,文章那么单调。终于明白,由于长时间的不用、不积累,自己在词汇上已处于“退化”、“透支”状态了。
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是不称职的语文教师。写作是一种生命的运动,也是一种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是对人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训练,语文教师要保持业务优势,要特别注意提高写作水平。旧时代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般要求是“出口成章,下笔能文”,如果今天连教师都做不到这一点,我们的语文教育将很难有发展。
教师“下水”作文,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已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所重视,但仅仅偶然湿湿身子,未必能很好地把握学生。“下水”作文往往是在充分准备之后进行的,有时间收集素材,立体思维。垂范作文,深辟的题目要立足于精,力求浅显易懂。例如,有一位教师写寓言《“执竿进城”的启示》,学生只感到寓言故事可笑,却说不出多少道理(启示)。这位教师分析了众多的启示角度,考虑到写出新意,“下水作文”劝赐教和领教”这一角度分析事物的内因和外因。指导时他把自己的思考告诉大家,后来不少学生选取了“眼前与将来”的角度,写就的文章既有道理的阐发,又有对事例的分析,提高了分析深层问题的能力。又如这位教师写《〈爱因斯坦制作小板凳〉的启迪》,他把角度定在“不以成败论英雄”上,避免了谈毅力,恒心,自尊和胆量等老生常谈的话题。指导时他还注意介绍其它角度和写法,以便学生根据材料和自身的特长有所选择。
仰望苍穹,星光闪烁,迷人眼眸,众星之中,我们只能摄取其中几颗,新课程,给了我们机遇与挑战,然而成就事业,需要持之以恒,需要精诚合作,更需要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老师们,让我们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之中,用我们今天的耕耘,为不久的明天纺织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的丰收图。

⑸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
人文素养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根本支撑点,是现代文明人必备的基本素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关注学生,“以人为本”,正如人文主义认为,教育应专注于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养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而人格和个性的培养应是在“润物细无声”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也就是说,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潜移的,渐进的,是在长久的感悟熏陶中逐步形成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接下来就来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 更新观念,创设民主的氛围,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亲其师而信其道”,对小学生往往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转变为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教师要把微笑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美好的心境,要把自己作为普通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之中,与学生和平相处;要对学生多关心,多爱护,通过细微之处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建立起良好的朋友型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在全班交流中尽可能给学困生以发言的机会,对他们的学习上付出的努力给予真诚的鼓励,营造宽松的研讨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研讨过程中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都能体验到老师的关注和期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行动。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人家读一读行吗?”、“把你的体会说给我们听听好吗” 等充满爱心言语,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去欣赏课文,领略课文中作者流露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有更多的勇气和胆量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根据课文进行二度创作,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体悟人文精神。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要让学生变为被灌输的容器,而应该让学生以生活体验来理解文章。建立平等对话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课堂中,才能与教师、与作者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精神共鸣,而原来机械式的学习也才能回归到诗意的、审美的语文教育。
二、挖掘课文创造因素,在想象中发展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课文中想象因素无处不在,教师一是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捕捉那些能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关键内容,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海阔天空地想象,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有这么一句话:“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启发学生想象,可怜的小女孩卖火柴的晴景,她可能遭遇了哪些冷眼、冷语、冷漠等,学生在此兴趣盎然,创新思维火花不时迸发出来,学生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个的画面,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小女孩的可怜。紧接着问:“如果小女孩在面前你想怎么做?”课后我又以“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这样学生在想象中发展了创新思维。
三、利用好现成的语文教材,仔细品味,透悟课文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编语文教材的指导思想中规定注重文化、人性的熏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由此可见,人文性是新编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语文课本中佳作连篇,几乎每篇中都包含着人文精神,如果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发挥,把人文精神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有意的熏陶。日积月累,无疑会逐步形成学生的人文意识,养成良好的人文习惯。
1、反复品味,激活情感体验,透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叶圣陶说过:“辞的情味,可从好几个方面去辨认,有的应从字面去推敲……”可见语言蕴含的情味。教材中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只有在反复品味中才能体验。课堂上对美文佳作进行讲析时,抓住精彩段落、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人文内涵,只有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别是人文性有了感同身受的认识后,才会油然而生认同心理,进而被其中的人文精神所感染。如《穷人》一文反映的是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教学时让学生反复品味,用心体验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桑娜的美好心灵就跃然纸上。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人文教育水到渠成
2、多读、熟读,在联系延伸中培养人文素养。
佳作美文,往往渗透着作者不可遏止的感情:或者热爱祖国;或者热爱人类;或者热爱大自然;或者热爱人类文化与文明……;虽然语言风格各不相同,但人文性却是明晓的。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懂得了什么是爱,怎样善待生命,如何关心他人他物以后,再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谈感想,然后形成书面文字,使人文精神深留学生的脑海中。如学习了《山中仿友》后,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所叙述的都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再如,在学完《大瀑布的葬礼》后,教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也来为即将干涸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写一篇悼词。学生的悼词篇篇感人肺腑,从中明显体现出人类为自己对瀑布所做出的伤害感到深深的懊悔之情和对破坏自然的行为的谴责之情。
四、注重言传身教,注重潜移默化
在学校中,老师是许多学生的偶像和崇拜者,老师的言行举止、人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因此,在日常的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自己丰厚的人文素养去影响学生。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让教育充满绿色,向学生倾注人文关怀。多给学生“微笑”,少一些“冷眼”,多给学生“温暖”,少一些“冷酷”。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用关爱呵护学生的心灵,用时代的人文精神和个人的人格魅力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老师的人文关怀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加油站,风雨征途中的竹杖藜。在教学中,师生要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真正发挥教人以生命智慧,给人以健康心灵的教化作用,引导并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
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而其最终归宿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顺应和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学生的健康发展乃人文性最根本、最彻底、最成功的体现。因此,站在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教师应努力搭建民主、科学、平等的平台,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五、开发语文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和体验生活,在扩展阅读中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充分把握好课堂资源外,更要开发课外语文学习资源。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因此学习资源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课外资源,如课外书籍、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以让学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启迪。
1、引导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以语文课本为扩散点,开展扩展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用心去欣赏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丰富学生的知识。在扩展性阅读中,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的感受能力,人文精神也必将厚积而薄发。比如,学完《丑小鸭》的时候去阅读《安徒生童话》;学完《守株待兔》和《揠苗助长》这两则寓言的时候去读读《中国寓言故事》等等,这样的学习既是我们语文课堂的延伸,又是孩子们培养阅读习惯、感受文学魅力的契机,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在大量阅读中获得了发展。看的东西多了,积累在“肚子”里,能慢慢地发酵。在适当的时候,它会自然地通过言语倾吐出来。
2、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到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亲密接触课文以外的世界,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发现、去描写生活中的人与事,抒发自己的情与感。如编演课本剧,叙写故事,开展辩论演讲比赛,把一些诗文配乐、演唱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促发其创造力。又如在班中开展《我长大了》、《我是父母的好帮手》、成语接龙、故事会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我,珍惜自我。让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都能在学校找到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荣誉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尊和自信,让他们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积淀自己的人文素养。
六.体现人文性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评价存在相同的问题:那就是评价目标狭窄,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式单一。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长期定位在“社会本位”上,片面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课程改革将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作了重大的调整,定位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既要注重对结果的评价,也要注重对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特别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学生在语文课堂现场生成的资源进行人文性的评价,在朗读课文后,我会毫不吝啬地加一句:“你读得真棒!把我们都感染了。”“你的朗读将我们都带入到了那个境地,我们很感谢你”……我经常会学生精彩的回答说“经典”。时间久了,当同学们听到精彩的发言时,不但会模仿我的样子说“经典”而且会自发地为这个学生鼓掌,由衷地祝贺他。“鼓掌”是对一个孩子最好的奖励,我的课堂上经常会听到鼓掌声,有对经典回答的鼓掌;有对课文朗读的鼓掌;有对学生进步的鼓掌……不要小看了我们的学生,眼睛可是很明亮的呢!他们已经分得清什么时候应该鼓掌。诸如此类的课堂激励性评价无疑是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更是师生之间感情的营养剂,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教师驾驭课堂。
总之,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人发展的最本质的源泉,最持久的动力,是生命核心的潜能。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各篇课文,各种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不屈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使他们以后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曲折,经历怎样的人文精神危机都能从容应对,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势。

⑹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人文素养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作者:胡晓娟
[导读] 语文教育中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摘要】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获得长足发展,尤其是教育领域,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大力扶植下,极大的促进了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端正学习态度的关键时期,同事也会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有鉴于此,语文教育尤为重要。而语文教育中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重要性 举措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03-053-01
教育是强国之本。一个国家只有将教育提升为国家战略,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教学是重中之重。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促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也是学习和体会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中国式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国。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需要我们子孙给与继承,更需要我们发扬光大。尤其是当前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被格外关注。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应通过语文教育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只有通过小学语文教师的内涵熏陶,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教育本质。人文素养是精神素养的有效组成部分。因此,只有通过小学语文教育增强学生人文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文化层次。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夯实语文基础,进而促使教育良性循环。
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举措。
1 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了又快又好的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也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比如:在讲解某一课文时,教师在精准把握教材内涵基础上,通过深化课文内涵,增强学生热爱周围环境,然而这种单纯的说教难免苍白无力,此时,我们语文教师应严格规范自身言行,从自身做起,爱护周围环境,通过良好的上行下效,增强学生人文素质。
2 在活跃课堂氛围中进行人文呵护。人文素养,不仅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的年龄偏小,他们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贯穿于学习过程始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有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我们语文教师应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意识到自身学习主体性。比如:在进行美景题材的课文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美的享受,语文教师可以采取竞赛的形式进行。由此一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通过人文呵护。
3 积极构建适宜的人文情操氛围。学生人文素养提高除了和教师自身素质、课堂氛围和人文呵护以外,语文教师还应构建适宜的人文情操氛围。一般而言,小学课文不是记叙文便是说明文。假如一味的阐述,是远远无法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增强的。因此,语文教师应积极构建适宜的学习氛围。促使师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引导学生谈谈自身所想、所见和所悟,由此一来,学生更加深入课文内涵,进而实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4 在积极构建发展评价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了又快又好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学校应完善评价体系。将小学语文以评比的方式进行。比如:当半个学期结束后,不仅要以当前成绩做评比,更要把课堂氛围和学生综合能力作为评比内容。由此一来,学生人文素养不仅有效图稿,语文教学效果也日益多样化。
言而总之: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伴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日益关注,脚掌和社会也开始关注学生均衡发展。这种均衡发展不仅体现在知识数量和技能上,更体现在精神层次和人文素养上,作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同时积极借鉴同行优秀成果基础之上,特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岇做出以上探析,以期最大程度推动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深入化、持续化和健康化进行。
参考文献:
1杜英丽;;语文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要求[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张祥云;人文知识视野中的教育探询[J];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06期
3丁松刚;;提升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新途径--转"虚"为"实"再化"虚"[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02
4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06期
5黄孝玉;;隐藏在思想深处的教育理念[J];教书育人;2007年08期
6任珂;论教育学的人文意蕴[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刘旭坤;在古代诗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肖丽俐;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⑺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核心素

小学语文是国语的前言,是打开少年思想的一把金钥匙。小学语文课,便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小学语文作为人生中的启蒙科目,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有着独一无二的重要性。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包括着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代表着中国的软实力,体现着仁义礼智信的古老生活哲学。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起步阶段,是学习和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这个时候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会使他们日后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大量的事实证明,语文教学是培养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天然乳汁。人文素养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不仅包含一个人对文学艺术的欣赏水平、感悟能力,而且还包括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内在气质和精神境界。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人发展的最本质的源泉,最持久的动力,是生命核心的潜能。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不同的文章,各种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对人类、自然的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不屈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使他们以后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曲折,经历怎样的人文精神危机都能从容应对,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势。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人文主义肯定了人是生活的创造者或主人,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要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束缚。而回顾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要么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要么用无休止的做题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要么用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这样就容易扼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忽视了人最根本的思想和情感,忽视了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的教学必将导致社会的人文缺失。新闻报道中学生自杀的频繁上演,使大家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又怎么了?我们的孩子怎么了?他们为何如此不知珍惜生命?殊不知,这正是我国教育一向“重科学,轻人文”结出的恶果,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如何提高人文素养呢?首先,拓展学生的视野,塑造健康人格。文学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的作用。其次,通过积淀,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诵。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识记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最后,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丰富的想像、联想和分析,进而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通过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走进语文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篇文章。教师应该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它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缩影。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古老中国文化。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五千年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希望,小学生学习语文,了解传统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过课文的学习,他们会更深刻的了解和喜欢上中华文化,可以培养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有效的抵制外来文化对我们侵略,使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在课本阅读中联系学生生活去处理教材,而且我们还要善于在平时多留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学生的周记、随笔是语文教师了解学生打开学生心扉的一扇窗,可以结合学生记录下来的学校班级生活、青春期的朦胧情感、喜欢的音乐、感兴趣的影视动漫画小说等等,让他们讨论、评判、体验、内化。通过这些渠道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同时丰富了学生情感,健全了人格。
三、让学生开拓视野,学会关注社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应该引导学生去学习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要拓宽,不能仅囿于有限的几本教科书,从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学教科书。因此,我们在上好语文课的同时,应意识的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从中体察社会、体察生活,丰富人文情怀,提高对自身的认识,从而促进自身发展。例如:多读名篇名著。我们现在要读的不仅限于课本,还需涉及各个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名人作家们留下的经典。读经典就是读人生。当今社会时尚文化的功利、快捷、浮华助长了学生的浮躁、张狂的功利心态。多读一些名篇名著,多与大自然和睦相处,有助于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
又如,多关注社会生活,满足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广泛了解。可以叫他们放假回家的时候,多看看民生新闻,多看看报纸,引导学生开始学会以一种“人文关怀”的心态对待我们这个世界,他们有的为社会竞争的激烈而感慨;有的为弱势群体而忧伤,有的体验到了社会的世态炎凉;有的感悟到了人间的真情温暖,有的产生了几分爱心与同情;应该看到,语文学好了,情感也必将得到升华。这是因为在语文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被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感染,心灵受到碰撞,品格得到陶冶,获得了美的熏陶,加深了对人类的情感的认识和理解,使我们感情变得更加细腻。语文教学应该担负起升华学生情感的重任。这种生命的体验远比获得一点知识来得重要,学生受到了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获得了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总之,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把人文素养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重视对人自身的关怀与完善,从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

⑻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数学教学的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我们应努力探索小学数学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真正实现《课标》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要求。
一、 大力营造自由、平等的人文性的课堂环境
二、 努力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1、挖掘数学中的人文因素
2、多学科融合是小学数学人文教育的探索方向
3、古老的数学文化是小学数学人文教育的独特亮点
三、采用人文性的学习方式
1、自主、合作、探究
2、设计人文性的数学实践活动
关键词:人文素养 途径 方法
正文: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然而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气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过多地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反映了目标导向的偏离,而且也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与自身创造潜能的开发。《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数学教学的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我们应努力探索小学数学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真正实现《课标》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要求。
一、大力营造自由、平等的人文性的课堂环境
人文主义心理学指出:限制和顺从不能养成创造性,权威主义的教育只能造就驯服,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部属来对待,不要忘记学生也是一个“人”,应当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一种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围,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首先,教师要从神圣的三尺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朋友。学生“只有卸下心理上的包袱,才会迸发出创造的潜能”。在这种自由平等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做。其次,教师要从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宰者的位置上退下来,一改过去无视学生人格,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强求统一和指令多、指责多、框框多的做法,容许学生自由活动,容许学生提问质疑,容许学生指出老师的错误,打破教师的“权威”,把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⑼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
在与几位老师闲谈时,有位老师反映,他班里有位学生倚仗家中有的是钱(其父亲开了一个工厂)而不愿学习,竟然花钱雇用自己的同学为其完成作业。这不禁令我们想到一些不应该发生也是不愿看到的现象:有些学生为了弄到进网吧的钱而去敲诈、抢劫同学的财物,甚至伤害他人(包括自己亲人)的生命;某些人为了取得学位、晋级、晋职的需要而去剽窃他人的论文、著作、科研成果等等。通过种种表象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同社会发展不和谐的现象与以往只重视理性知识教学、过分追求功利性而忽视人文教育的滋润有着密切的关系。
国民教育,要人文与科学并重,不能只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素质既是人的两种基本需求,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精神倾向,它们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当两轮共转,协同前进,当两翼共振,携手同飞时,才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动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精辟的指出:没有科学和现代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跨;但是如果没有人文精神,没有民族文化传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打就垮。
记得美国中学的一位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说:“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教育的屠夫。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1]
因此,培养具有高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科学,但数学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要以知识的整合,发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因此说,人文教育不是文科教育教学的专利,数学课程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底蕴和人文思想,数学教学同样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
一、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文学通过文字描述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而数学则是用一种独特的符号化语言来描述。这种语言的优越性无与伦比,主要表现在:其一、数学语言可以摆脱自然语言的多义性,用符号来表示科学概念,具有单一性、确定性,在推理过程中容易保持首尾一贯,不至于因发生歧义而造成逻辑混乱。其二、由于符号简洁明确,便于人们进行量的比较,对事物作出直接的判断,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清晰的数量分析。其三、数学作为一种科学语言,还表现在它能以特有的数学语言(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公理、模型理论等)对科学真理进行精确和简洁的表述。[2]
二、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随着社会的数学化程度日益提高,数学已成为人类社会中交流与贮存信息的重要手段。在社会发展到今天,数学以其成就(成果、方法、思想)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文化、经济、军事、教育、医疗等领域,这种广泛的应用性,势必使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对人、对自己、对生命有重新的认识,同时将不断丰富、深化和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从这个层面来看,数学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人文内涵和深厚的人文教育价值。
三、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传播人类思想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人类的一种高级语言,也是自然与社会联系的一种工具。数学从思维的觉度,为人类文化提供方法和技术手段,推动着人类文化的进步,在提高人类科学素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数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理解周围的世界,可以促进人们有条理的思考,有效地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数学修养已成为人们的一种高尚的文化素养。[3]
四、数学是一种艺术。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虽然数学没有提到善和美,但善和美也不能和数学完全分离,因为美的主要形式就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这正是数学所研究的原则”。在数学研究中,虽然有大量表面上看来枯燥无味的推理和计算,然而其中蕴含着内在的、深邃的、理性的艺术因素。如数学中的公理、定理等揭示了客观规律的和谐性、对称性、统一性、简洁性,就给人们以美感。当我们创造出一种简便的方法,做出一种简化的证明,找到一种新的成功应用时,就会在内心深处激起强烈的美感,同时美是数学中公认的一种评价标准。[4]
五、数学能赋予人的创造性。开拓、创新精神是现代人文科学的一个基本素质,现代社会越来越需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人才。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数学中对定理、结论以及解题方法的探索,都需要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开拓创新精神,数学也正是通过这种活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另外,数学课程中数学家们献身数学事业的奉献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均体现着浓厚的人文精神。
(三)
数学教育的任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且也是文化的熏陶与素质的培养。把科学的人文精神教育与构建健康的人格渗透于数学教学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形成,不是靠一次、两次的空泛说教一蹴而就的,必须坚持自觉性、经常性、渗透性等原则,深入探索数学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和实施策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和形成数学能力的同时,体验、感悟人文思想的内涵,达到心灵共鸣,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整合数学教学内容,是实施人文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与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活动发生的中介。凡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实际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作为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加工和整合,使教材更加生动活泼,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富有人文内涵,以保证人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
一、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整合,在体验数学价值中凸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统一。《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新课程理念也强调:课程要由理性的、抽象的科学世界回归到直观的、形象的生活世界,由原来的关注科学规律和法则回归为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关注学生的发展,由以科学为中心回归到以人为中心,即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5]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提炼生活中的素材,对数学问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作以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从而构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价值。譬如:教学“白色污染(统计图表的活动课)”时,教师根据生活中塑料方便袋使用频率高,造成白色污染严重的社会现实,大胆、合理而巧妙的整合、改变教材,通过学生课前调查自己家里方便袋的使用情况(每天使用方便袋的个数,以小组为单位制成能说明一定问题的统计图表,发表自己的想法——方便袋使用后的处理方式及危害),——计算、描述(如果每个家庭每天用掉5个方便袋,1年每户可用多少方便袋?若平均每个方便袋的体积为2立方厘米,我校1000名学生的家庭1年用掉的方便袋的体积是多少?本校的操场的面积是2700平方米,这些方便袋在操场里能铺多高?)——想象、发散(假设按全国的家庭计算又会怎样?我们身边还有那些严重的污染?)等一列数学活动,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统计图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深深地体验、感悟到生活中的小事,稍不注意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地球资源造成破坏,会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学生通过躬身自省,明白人类在为自身利益有所行动时,都要看一看是否威胁到其他生命,从而使学生更加懂得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享受大自然的美丽,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二、实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在优势互补中凸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统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潜心研究挖掘不同学科间的联结点、融合点和耦合点及知识的生长点、发展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不同学科有机的融合起来,以增强数学教学的活力,让数学的天空更加广阔和绚丽。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利用学生在美术手工课上学习轴对称图形剪纸时积累的知识因势利导,让学生做一幅剪纸作品,学生在折、画、剪等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感悟和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最后从数学的角度概括、抽象出其特征。这里,教师没有单纯从数学的角度,抽象的讲解对称图形的特征,而是抓住数学与美术两学科的联结点和知识的生长点、发展点,将数学课以“艺术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形成一种崭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无形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的情操得以陶冶,民族自豪感得以增强。
构建人文气息浓郁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渠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人文性教育活动的实施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让学生受到理性教育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人文阳光的沐浴,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一、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实施人文科学教育活动的保障。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是人,是社会的人,他们有人格、有尊严、有理想、有追求,他们渴望获得自主、获得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变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的师生关系为教师与学生是学习合作伙伴的关系,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想的就让其自己想,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就让其自己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就让其自己说。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赞许、宽容及满腔爱心,使学生的身心完全处于一种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之中,让他们的激情得以绽放,个性得以张扬,进而更好地促进他们人格的长足进步与健全发展。
二、构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的学习方式,是实施人文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改变问题呈现的方式等等形式,积极地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为其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和条件。即:给予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实践操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地、积极地、有效地参与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来。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充分地、自觉地表述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学会倾听、接纳他人的合理建议和意见,在不断修正和完善认识建构意义的同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这种意义上说,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既是学生认识数学,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是张扬个性、彰显生命体征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和终身学习的愿望的过程。
三、构建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是实施人文科学教育活动的有力手段。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一种只重视理性知识而忽视情感,只重视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的单一取向的教学评价。这种片面性和功利性的评价束缚了学生发展的空间,是忽视学生个性成长的罪魁祸首。因此,建立一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评价,已经成为非常迫切的事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承认学生差异性的存在,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优秀的个体,并对他们抱以积极的、热切的期望,从而确立多维的教学评价标准,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出他们的潜能,真正做到“量体裁衣”。这就意味着教学评价必须由以往的面向“过去”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必须由一张试卷、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定量评价转变为既运用纸笔测试,又运用面谈、行为观察、行为记录、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试等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泵” 的作用,进而凸现对人格的尊重和人性的关怀,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确立数学是一种文化的思想,并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教育理念,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数学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内隐在数学知识里的思想、精神和观念。因此,我们在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形成技能的同时,更能关注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发展,唯有如此,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才会迎来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1]张画《人文的阳光》[J].《沂蒙教育》2003年第3期第1页
2、[2]刘忠智 张晓霞主编《数学教学实施指南(小学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第20—21页
3、[3] 刘忠智 张晓霞主编《数学教学实施指南(小学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第22页
4、[4] 刘忠智 张晓霞主编《数学教学实施指南(小学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第22页
5、[5]郑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第15页

阅读全文

与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