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老师可以挖掘利用的资源和载体有哪些
网络德育在近年来的信息化潮流中逐渐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它也是德育现代化与自身突破发展的重要成果。在现代化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网络资源在德育教育中的利用效率,是我们当前德育教育开展中的重要课题。小学作为学生成长的基础阶段,更要重视德育教育工作的进行,所以,本文将以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网络资源与德育教育的结合问题。
一、网络化和信息化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了德育内容
网络资源具有多样性、多元化、多渠道的特征,它汇集了不同地区、不同层面、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信息资源,为德育教育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突破了传统德育教学中在内容上的限制,教师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分析,选取有效的德育教育内容,从而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在多样的教学内容中领会不同的美感、道德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二)、网络技术丰富了德育教育的教学形式
网络技术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使得德育教学的形式开始不断丰富,教师可以将文字、声音、图像三者进行有效结合,从多种感官刺激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德育教育形式局限于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而网络技术和资源的运用,则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新形式展开德育教育,保证了教学质量。
(三)、网络技术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促进了德育教育的深入发展
家庭和社会同样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的出现,改善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交流和结合,特别是对于家庭教育来说,网络深入家庭,使得家长与教师的交流更为便捷,也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家长能够更加快速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与教师配合,共同塑造良好的学生德育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都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
二、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
(一)、更新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德育观
随着网络德育教育的发展,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深入和全面发展,特别是对网络双面性的正确认识,这需要教师去积极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面临着多重道德选择,而选择的正确与否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所养成的道德习惯。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和行为,让学生去进行自己的道德判断,而教师需要做的是纠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从基本道德的教育入手,结合网络环境中的复杂内容和多样化的道德表现,提高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学会选择,正确选择,而这才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二)、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德育内容
随着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德育教育的内容面临着新的机遇,我们要抓住网络资源所带给德育教育的机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发挥其在拓宽德育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完善和更新学校德育教育的网络信息库,增强学校与网络各方面德育教育资源的联系和整合,适当调整内容以适应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现状。特别是对于信息库中的有害信息,要遏制其传播,加强监控,防止网络资源中的消极内容对学生的道德养成产生不利影响。
(三)、创新网络德育的形式
1、合理利用校园网,发挥其积极作用
校园网作为学校当前最主要的衣蛾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其价值,从而更加有效的发挥校园网在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首先,在师生交流方面,校园网为师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可以通过校园网,与老师进行沟通,这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道德和心理成长情况的了解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次,学生通过在校园网中的学习、休闲,就大大减少了社会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对于学生的危害。当然,校园网需要不断丰富其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栏目,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发掘乐趣,这也促进了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2、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
多媒体教学时现代教育技术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对于教学内容的多方位诠释,教师要将多媒体充分运用到德育教学中,通过音频、视频的双重利用,让学生能够接受更多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四)、优化网络环境,营造清新的德育氛围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两面性的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所以,要发挥网络技术和资源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就要优化网络环境,拒绝不良信息对于学生思想和道德世界的侵蚀。
优化网络环境,一方面需要从客观上进行努力,对于整个网络环境的优化,这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加强立法和管理,净化整个网络环境。而对于学校来说,优化校园网络,为学生创设良好德育氛围。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的增强,提高学生的网络辨别能力。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也要不断更新网络知识,这有利于教师和家长能够正确合理地引导孩子上网,帮助学生回避不良信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积极内容,并从中获益。
网络资源的丰富和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大大推动了德育教育的创新发展,网络无论是作为教育文化传播的新型载体,还是教育重要的信息资源,都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网络环境是多样的、复杂的、具有两面性的,若应用不当,网络也会对学生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对待和合理利用网络,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德育教育的发展因主观原因而受到网络资源的阻碍作用。
❷ 浅谈如何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
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一、加强班级管理,注重素质培养。
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班级,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环节,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阵地。学生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快慢,所以要把班级管理的重心放在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全员参与班级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班级管理中,充分运用校纪班规这一手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更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二、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理成长
处在新世纪的当代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树立竞争意识,学会生存是社会和未来对他们的基本要求。为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教师的职责。
1、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情况等,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因材施教,做到有教无类。
2、发扬闪光点,及时鼓励表扬学生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作为科学任课老师,在平时生活中我细心地观察,捕捉其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肯定表扬,即使是小小的进步,也要及时鼓励,以此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3、耐心,检查反复抓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一步步来,不能操之过急。而且如果对他提出过高的要求,反而会让他的自尊心再一次受到打击,到时候老师再想进行帮助就真的是难上加难了。所以作为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根据他自身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跳一跳,摸得着”,经过努力能逐步达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慢慢恢复他们的自信心。
❸ 如何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该做什么
当下不少人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少的疑惑和工作开展上的困惑,比如校长想问“该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德育工作的主任想问“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工作怎样结合?”心理健康老师想问“心理健康课怎么上?怎么设计教案?”而班主任想问“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已经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岗位上工作了相当一段时间也对很多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想针对整个的心理健康教育做个分析。
当前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1.发展不均衡,地区之间、中小学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家长之间。有的老师一年有三到五次的外出学习机会,而有的老师一年只有一次的学习机会,虽然教育部规定每学期必须有一次外出学习机会,但是很难落实。心理健康老师的相关培训都是政府部门或者教育部安排的,较多为政策性文件学习以及心理咨询相关内容的学习。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经验方面或者技能方面是空白的,所以很多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老师在真正的工作上还是略显无力的,因为没有较为深厚的功底,缺少咨询和实践的积淀。心理咨询的原则就是助人助己,先帮助自己成长自己才能帮助别人成长别人,但是现在的很多心理老师是不太能做到这几点的。
再说到师资建设和“师源性”心理伤害,有的学校有着十到二十人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而有的学校只能将主管德育或者班主任工作的老师调转心理健康岗位上或者兼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学校有将近400平6个教室用来做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以及心育工作,但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这样不仅不会推进心理健康建设还会造成很多问题,适得其反。不懂的人做专业的事有两种结果,事倍功半或者越管越乱,造成很多师源性心理问题,就是很多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和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也被称之为“校园冷暴力”。老师心情不好好几个班级的学生心情跟着不好,有没有这种现象?有,而且极其普遍!
该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是如此。校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直接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
在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认识上大多数校长都能够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部分校长还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有些校长认为小学生能有什么心理问题?两个孩子闹别扭,一会儿就好,用不着进行什么心理健康教育。还有校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的事情,学校建立有心理咨询室,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到心理咨询室找心理老师解决。还有的校长认为,学校的教学任务繁重,课时紧张,没有时间再搞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校长的这些认识误区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校长应该纠正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观念,认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学校主要工作的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有的校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确实非常必要,但是,学校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影响教学怎么办?实践证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会给学校“添麻烦”,而且还有力地助推了学校的主要工作。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是任何校长都不容回避的事实。心理健康教育是否会冲击教学工作,这是校长们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但是,我们不难看到,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造成不少学生的信心危机和心理障碍。许多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学生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教给学生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养成学生的学习方法等入手,对于有学习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为学生减轻了心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范围很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学校管理上,可以调动学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凝聚力、有效预防教师的职业倦怠,无疑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和校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息息相关。因此,校长应具有更宽广的心理学视野,更好地审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统筹学校的教育资源,真正建立学校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让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学校工作,促进学校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工作怎样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分管在德育工作下面的,主管德育工作的老师因为没有心理学方面的基础所以在接手心理健康工作之后很是头痛,虽然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十分的重要但是无从开展。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德育工作的老师应该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个正确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以及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密切的联系,但不能用德育工作来替代,也不能取代德育工作。
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花和学科化的倾向。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不同,心理咨询注重的是治疗,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对心灵素质的培养,对心理潜能的激发。所以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心理健康课怎么上?怎么设计教案?
很多奋斗在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线的心理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因为教育部规定除教师辅导参考用书外,不能编印学生教材,更不能要求学生统一购买教材。同时因为国内心理学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为落后,相关的心理健康课教案以及课件和资料素材非常缺乏。不单单是教案的缺乏,是与心理健康课相关的所有资料都很缺乏,即便有的老师能够搜集到要用的资料也会耗费非常多的精力与时间,而且这样搜集拼凑而成的心理健康课教案有着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不成系统、没有针对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评估真正效用。
有心理学背景和基础的都知道,根据发展心理学原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年龄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甚至每个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教育侧重都是不同的。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最强,在学校老师就像他们的妈妈一样,事无巨细,全要找老师来解决,到了中年级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降低,虽然他们跟老师仍旧亲密,经常围在老师身边,但他们开始有自己的判断与主张,开始不愿意老师过问他们之间的事情。再比如小学5、6年级心理健康重点要让学生了解青春期身心变化的基本常识,如果都做好这点那“亲嘴门”完全不会发生。
所以成系统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很多老师都是从网上四处寻摸,像是捡破烂的一样东家找一点西家找一点,有些活动是给大学生上的拿来给初中生,比如青春期这一主题,小学也有青春期异性问题,但小学主要为性别认同和异性抵触,跟初高中的男女交往青春期完全不同,但一样拿来用。有些人上心理健康课找一些网上的视频随便给学生看以为学生们大哭一场内心羞愧就能懂得感恩了,为什么不想想会不会给学生留下心理阴影呢?也有很多有专业基础和深厚心理健康教育功底的老师在准备课程的时候也十分费力,我记得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为了上好一门公开课把PPT前后改稿十余次,改到凌晨一点多。但是,一个学校如此多的学生,只靠一两个心理健康老师自己编写教案、自己找相关的音频、视频素材,自己做PPT课件,究竟能把教案和课件编成什么样子?给学生上完之后有没有效果?怎么评估?
所以很多人需要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老师的工作,心理健康课并非简简单单的德育课和活动课或者学科课程,而是非常重要而且要全面开展的一项教育工程。据我所知市场上已经有单位针对不同的年级和学生心理问题开发编制了系统成阶段的心理健康课教案工具箱,其对不同年级的不同主题配置了教案、教具、教学课件、和测评软件。能系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不需要进行相关教具的零散采购,也不需要大浪淘沙的寻找资料和拼凑教案,而且可以评估上课之后的效果。但知道重视的人太少,发挥不了它该有的功效。
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想做好和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要配合好心理健康老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课程确保其固定和充足课时之外,还要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与宣传,纠正部分家长的错误教育方式,召开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主题的班会活动。
这是对我多年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上工作的一些看法,和对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乱象的针砭,只是不想再让很多人耽误中国的教育和下一代孩子的发展。
❹ 我国中小学德育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吗
教育部日抄前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9月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指南就是明确了中小学德育工作‘做什么’和‘怎么做’,将德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据介绍,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教育规律,按照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学段、高中学段四个阶段,《指南》提出了分层次的德育目标,明确不同阶段具体目标要求,既强调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又突出德育的有机衔接和逐级递进。
相信《指南》的出台能够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指明方向。
❺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创新论坛
12月1日,“全国中小学德育创新与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论坛在枣庄市第十五中学西校礼堂举行。开幕式上,枣庄市教育局副局长韩建超致欢迎辞,枣庄市第十五中学邓淇校长做了题为《求真务实抓管理 开拓创新促跨越——枣庄市第十五中学优质发展巡礼》的报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学会汪洋老师介绍论坛概况。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一线班主任教育专家、青少年心理辅导专家、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教育心理学研究会理事陈纪英、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高慧明老师、临沂光耀实验学校副校长王立华等几位专家举行了精彩的讲座。三位教育专家分别以《教师、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学生一个心灵的支点》、《做研究型班主任 演绎中国岗位的美丽》为题,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教育工作、做幸福的教师、班主任的角色现状、角色领悟、角色实践等方面,基于个体班主任的思考视角谈了自己的经验。市中区文化路小学组织全校班主任与来自“五区一市”其他学校的老师们一起参加了本次专家论坛。全体班主任老师专心聆听,认真记录,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让所有参训的老师受益匪浅。本次活动增强了班主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更新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提升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提高班主任德育创新水平,引领班主任专业成长,培养高素质的德育管理、班级管理队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
❻ 班主任如何做好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
中小学德育是互相关系的有机整体,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及品德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是逐步形成的,构成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系统。一方面,小学德育为中学德育做好准备,是中学德育的基础,中学德育又是小学德育的深化和延续。两者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具有连续性。同时,中小学德育又存在阶段性,每阶段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和体系。小学德育目标着重于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初中则着重于青春期、法制教育。初中德育目标在层次上也高于小学德育目标。正如两个坡度之间若无倾斜坡度,就会产生落差而难以逾越一样,中学段与小学段之间不衔接会形成“陡坎效应”(两个教育阶段的非平衡无过渡连接),使学生品德发展产生一定困难。对于小学六年级到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被称为“第二次断乳期”的由儿童向少年的过渡期,是身心发展重要阶段,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更是品德形成的关键期,因此这一时期的班主任工作,尤其要搞好中小学德育衔接,这对学生品德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然而,由于学校对这一特殊时期的德育工作不够重视,使衔接工作存在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
在时间上,由于小学毕业班面临升学压力,而初一学生进入中学后,课程成倍增加,难度加大,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便常把教学和课外活动时间片面集中于智力教育上,利用班会时间补课,德育时间被挤占,德育内容减少甚至取消,许多学校在初一开始就占用课外时间、甚至国家法定休息时间补课,很少有时间开展德育活动,造成中小学德育工作脱节。
在管理上,小学毕业班,往往配备管理严格的老师当班主任,抓得紧,管得严,甚至是“抱着走”的保姆式管理。而在中学初一年级的班主任大多较年轻、经验少,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使一部分学生产生“自由了,解放了”的错误思想,这样把本来已在小学外化的一些好品质、行为习惯,不仅没有内化、强化,却淡化了。
在德育方法的过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小学,班主任往往采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召开主题班会,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寓教于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而进入中学后,许多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大了,不必要象小学那样。班会、团队会很少开,就是少数几次往往也是长篇说教,空洞无味,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不但不听,而且牢骚不少,效果可想而知。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德育衔接工作成为中学德育的薄弱环节。中小学班主任应在对学生思想状态了解的基础上,以薄弱环节为突破口,掌握好衔接点,搞好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加强青春期教育
中小学德育衔接,尤其应该强调的是青春期教育。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伴随着生理上的“突飞猛进”,心理上也发生急躁的变化,品德的发展过程经常也具有突出的、急剧变化的性质:感情日益丰富,但变化性大:有时热情高涨,有时却悲观失望;有一定意志力,但冲动性较大;想独立完成任务,却力不能及;有时刚强,有时却很脆弱;想遵守纪律,却又爱说爱动……这些矛盾现象的诸多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而这一条件也正是教师和家长要掌握的衔接点。如果这时教育不得法,学生就不会接受成人的教育,甚至用固执、粗鲁、执拗、孤僻等方式来表示反抗与不满。而通过青春期教育,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增强他们自身向上发展的动力及抵御不良品德出现的能力。没有青春期教育,德育是不完整的,中小学间德育衔接工作也是不完整的。因此,班主任应学习一些青春期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观,机智地教育正渡过青春期的学生,恰如其份地评价他们,尊重他们为处理各种事务付出的劳动和努力。不要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要象对朋友那样,平等地对待他们。同时要有耐心而委婉地要求他们,给他们以必要的批评和监督,以逐步引导孩子的品德发展走向完美。
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随着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学生已有独立行动和表现的愿望,也具有一定的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品德的能力,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还是不高的,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少年能够真正了解自己,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意识行为并努力为集体工作。因此,在衔接阶段,珍惜学生“开始的独立性”,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这样有助于他们的自我意识向高层次发展。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每一位同学安排一个“为集体服务的岗位”,依靠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一些工作放手让学生干,做错了也不怕,不断总结,及时指导,并定时评议,从而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同学和对班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促使他们在执行任务中培养能力。
三、建立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共同搞好进入中学前后的德育工作
中小学德育衔接是一个小范围内的系统工程,单靠小学或单靠中学都是做不好的,只有双方共同努力,建立中、小学校之间、学生与教师特别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种联系,才能完成好这项任务。中小学教师之间应通过互相参观、兼课、互访、座谈、跟踪、反馈等多种形式开展交流,密切搞好进入中学前后的分工与合作,搞好入中学前后的教育。
第一阶段:入中学前的预热准备。
1、加强管理,分类指导。小学毕业班的班主任,对全体学生的德育要求层次要提高,并严格管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用“手把手、抱着走”的过分保护方式,而应着重于培养他们自理自主自立的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采用科学的方法、机制,激励学生的品德自觉地向高层次发展。此外,由于与学生相处时间相对较长,有一定感情基础,也比较了解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可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出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并分类指导,实施德育的差异教育。
2、开展各项进入中学的准备活动。可请初一年级的学生到学校来,和小学毕业班学生之间开展“手拉手”交流活动,通过表演节目,座谈入中学后的感想等,增进了解,激起小学毕业生对中学生活的兴趣和向往,同时培养他们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也可开展“做一名合格毕业生”、“给小弟弟小妹妹做好榜样”等竞赛评比活动,通过活动,使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强化,种种不良习惯得到克服。
第二阶段:入学后教育。
1、初一年级班主任应在学生入学心理准备、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重点培养。可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各项设施,了解学校状况,熟悉学校环境。讲解中学生行为规范,并适当加以训练。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应注意方式方法,在保持严肃、庄重氛围的同时,不失亲切、和蔼,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方法要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具体。此外,还应注意到刚入中学的学生,无论是素质好的学生还是较差的学生,都希望自己在教师和同学尤其是在班主任面前树立一个良好形象,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作为衔接点,做好入学教育。对后进生要成为重视,通过更多的爱与关心,表扬与鼓励,他们会很快克服自身发展的障碍,将爱化为自身成长的动力。
2、下功夫搞好第一次集体活动。第一次集体活动对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消除隔膜,加强团结,形成良好班风有重要作用。可通过参加一次升旗仪式,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凝聚力,也可搞一次“初中生活第一年”,“我是初一新生”、“我是谁”等团队活动,通过各自介绍增进了解,也可参加一次爱校建校劳动或其它公益劳动,开展劳动竞赛,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总之,中小学德育的科学衔接,是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性完善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小学班主任以科学理论做指导,搞好衔接工作,将对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品德平稳过渡起到积极的作用。
❼ 中小学德育教导员享受班主任待遇吗
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出现,几乎每所学校都把德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全校、全员抓德育。其中,班主任作为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引导者,也承担起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工作繁多,任务艰巨,可谓任重而道远。德育的关键,不仅在于对学生的思想、信念进行宏观的导向,而且又在微观上培养学生文明、守纪的行为习惯。所以,如何做好班级德育工作,成为众多班主任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
一、懂得尊重、欣赏学生
青少年处于青春期,有较强的自尊心,需要老师、家长给予一定的关心和尊重。教师不能把他们当作小孩子看待。所以,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当中,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某个同学成绩优异就给予过分的关注和尊重,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就特殊对待。而要一视同仁地对待两者,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到被尊重、关心。学生感受你尊重了他们,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听从于老师的指导,对于班主任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二、进行适度批评教育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班级的管理也是如此。很多时候,学生不遵守班规校规,这就要求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量化的管理。对于犯错的学生适度批评。可以对其进行单独批评、单独谈心,让学生在和善的言语中认识错误,进行反省。同时,避免在全班同学面前对其批评或标签为反面教材,这样容易造成学生自卑、自负心理。
三、加强与家长沟通工作
教育是一项系统且长远的工程,单单依靠老师和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与老师之间的配合。班主任如何处理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将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
班主任在教育目标上与家长的目的也一致的,都是把孩子培养成有知识、有文化的可用之才。而班主任按照职业和道德要求义不容辞地对学生教育负责,从这个概念上讲,班主任的心与家长的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实现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合作的基础。班主任可以在课外时间对个别学生进行家访,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家长,以及班主任可向家长了解学生课余的状态。这样,对于了解学生,引导学生有着重要作用。
四、创造相互激励竞争环境
杜威说过:“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室作为学习和教育的区域,环境的优劣都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班风、学风、班貌,对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群策群力,合力创造一个温馨的班级环境。然而,班级环境的布置不仅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还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要利用好每一个空间,精心布置,使其既温馨舒适,又催人奋进。学生之间形成相互激励、相互竞争的良好局面,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德育素质也是一大帮助。
五、适当对学生进行激励
班主任适当地激励学生。有研究表明,恰当的时机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班主任也要把握激励的时机,及时地表扬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情感,树立自信,在愉悦的体验过程中,亲身感受到被赞扬的成功和快乐。此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班主任要帮助孩子及时消除不良的情绪,教导学生以恰当的方式和学习态度对待生活,排除焦虑带来的痛苦,尽量帮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如,学生在考试当中取得不及格成绩,班主任可以在学生沮丧时给予一定的激励:“今次不及格,下次努力点你一定可以的!要好好加油!”这样的激励语,看似一般,但是在学生心情最为低落时,班主任一句鼓励性语言足以燃起学生低落的斗志。所以,班主任对学生要进行合适的激励。
六、强化班主任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班主任与其他学科教师有所不同,除了传授学生知识以外,还担任起学生生活、做人的导师。所以,必须强化班主任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课余时间要时刻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对课堂重点、难点要把握得当,对课外知识更要见识广泛。时刻要求自己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方面加强修养,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以自身行动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
综上所述,德育工作中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对班主任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且长远的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当中要多作努力,多思考、多总结。还要有能抓住教育机会的能力,在工作当中能够学会用科学的、合理的教育方法艺术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从理论的高度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出一个教育的春天,进而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❽ 求《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大纲(试行)》内容!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主要涵盖教育学、教育心理德育和师德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班作常识、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时事政治等8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历史发展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4.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3.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教师与教育学
1.教育学的价值。
2.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与社会经济。
2.教育与政治制度。
3.教育与社会文化。
4.教育与社会人口。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几种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观。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内涵和层次结构。
2.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不同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
2.在确立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四)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与特征。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3.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五、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二)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2.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3.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三,义务教育
(四)终身教育
六、学生与教师
(一)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2.学生的地位。
3.当代学生的特点。
(二)教师
l。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2.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3.教师的职业素养。
4.教师专业发展。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
2.师生关系的构成。
/3.师生关系的模式。
4.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七、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一)教育途径概述
(二)学校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2.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3.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4.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三)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界定。
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4.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开发。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
1.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新教师的特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2.专家教师的特点: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教学专长、心理品质。
3.教师的成长及培养:影响因素、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塑造完整的教学人格。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在教育上的意义。
(二)社会化发展与教育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
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
,三、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
—)学生的认知差异
1.认知方式差异。
2.认知能力差异。
3.认知结构差异。
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
1.性格的概念。
.2.性格的个别差异。
3.性格差异的鉴定。
.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1.特殊儿童的概念。
2.特殊儿童的类型。
3。特殊儿童的教育。
四、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概述
1.学习的定义。 遗
2.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
3.学习的分类: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分类、广义知识观的分类。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作用。
2.操作条件作用。
3.社会学习论。
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认知主义的学习观
1.早期的认知学习研究: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托尔曼认知地图论。
2.现代认知学习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
(四)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
2.不同建)f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
. 2.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
3.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4.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
(五)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2.马斯洛与康布斯的学习理论:马斯洛的学习理论、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自由为基础的学习L原则。
4.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验。
五、广义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六步三段两分支)。
—’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二)智慧技能的学习
1.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3.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智慧技能的层次、辨别技能的形成、概念学习、规则学习。
(三)认知策略的学习
1.认知策略的性质。
2.认知策略的分类。
3.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和特点。
4.认知馋伞学习的条件。
。六、动作技能的学习
(一)动作技能的性质
1.动作技能的含义。
2.动作技能的分类。
3.熟练操作的特征。
(二)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
1.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2.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与习得的指标。豳匡
3.动作技能的保持。
(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1.有效的指导与示范:指导与发现的比较、指导内容的影响、指导方法的影响、示范。
2.练习:练习的分布、练习中的整体与局部;心理练习、练习中的情
婪干扰效应。
3.反馈:反馈的含义与分类、反馈在动作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七、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日医
(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态度的含义。
2.态度的学习的过程与理论。
3.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
4.巩固态度的方法。
(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1.价值观概述。
2.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八、问题解决与迁移
(一)问题解
决
1.问题及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问题解决的策略。
5.问题解决与创造。
(二)为迁移而教
1.学习迁移概述。
2.传统迁移理论。
3.当代的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4.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办、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1.动机与学习动机。
2.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3.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4.学习动机的分类。
(二)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论。
2.需要层次说。
3.自我效能感理论。
4.成败归因理论。
5.成就动机理论。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1.内部条件: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就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条件: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
3.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
十、学习的测评
(一)测评理论概述
1.测评中的基本概念。
2.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3.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
4.有效测评的必要条件。
(二)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技术
1.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步骤。
2.常见题型的编制技术。
第三部分 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法基本理论
(一)教育法概述
1.教育法的含义。
2.教育法的特点:教育法作为一般社会规范和法律所具有的特点、;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
3.教育法的功能。 :
(二)教育法律关系
1.教育法律关系概述:概念、特征、类型。
2.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
3.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三)教育法的渊源
1.宪法: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规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
2.教育法律。
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教育法规。
5.自主性教育法规。
6.教育行政规章。
二、教育法的制定、实施与监督
(一)教育法的制定
1.教育法制定的含义。
2.教育法制定的程序: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审议、通过、公布。
(二)教育法的实施
1.教育法实施的含义。
2.教育法实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教育法的遵守。
.4.教育法的适用。
5.教育法效力: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人的效力。
(三)教育法的监督 …
1.教育法监督的含义。
2.教育法监督的类型: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社会的监督。
三、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
(一)教育法律责任
1.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
2.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行为违反教育法律、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3.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二)教育法律救济
1.教育法律救济:教育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 ,:, :
2.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行政渠道、司法渠道、仲裁渠道、调解渠道。
3.教育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 …,、一
4.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复议的含义和特征、受案范围、程序。
5.教育行政诉讼:概念和特征、受案范围、管辖、程序。
四、学校、教师和学生
1.学校:学校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违法行为与预防、学校安全教育。
2.教师: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国家教师制度、教师违法与,,预防。
3.学生: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
4.学校安全教育。
五、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论
(一)教育政策概述
1.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政策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教育政策的功能。
2.教育政策的类型和体系结构。
(二)教育政劈的制定、执行、评价与监控
1.教育政策的制定。
2.教育政策的执行。
3.教育政策的评估。
4.教育政策的监控。
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5.《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O-2020年)》(摘要)
第四部分 德育和师德教育
一、德育范畴、功能、目标与内容
(一)德育范畴
1.小德育与大德育。
2。我国“大德育”形成的历程。
3.我国大德育出现的原因。
(二)德育功能
1.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2.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三,德育目标
1.德育目标及其分类。
2.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乙(四)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3.德目教育。
4.民主与法制教育。
5.理想教育。
6.心理品质教育。
二、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一)品德要素的发展
1.道德认识的发展。
2.道德情感的发展。
3.道德行为的发展。
(二)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品德发展是诸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品德发展是个体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
3.心理内部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的动力。
4.个体品德的发展与形成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
三、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德育原则
1.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长善救失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灵活施教原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二)德育方法
1.说服法。
2.陶冶法。
3.榜样法。
4.锻炼法。
,5.奖惩法。
四、师德与师德规范
(一)师德概念
.1.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
2.师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区别。
(二)师德规范
1.师德规范的基本范畴。
2.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及其解析。
3.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
‘五、师德教育
(一)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
1.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
2.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
3.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
4.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
(二)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1.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2.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2008年9月1日颁布)
第五部分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的概念。
果程类型。.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4.课程理论流派。
(二)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内涵。
2.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
3.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f三,课程资源 ……:上-
1.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课程设计
1.课程内容的选择。
2.课程组织。
3。课程设计模式。
(五)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内涵。
2.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3.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4.迈向成功的课程实施。
(六)课程评价 !.-
1.课程评价。
2.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3.课程管理。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1.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2.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3.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理论与实践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2.教学的基本任务。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2.教学过程的本质。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四)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
2.个别教学。
3.分组教学。
(五)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内涵。
2.常见的教学模式。
(六)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概念。
2.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
3.教学评价的类型。
4.教学评价的原则p
四、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
(一)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1.导入技能。 —-一…
2.提问技能。
3.讲授技能。
4.板书技能。
5.结课技能。
6.“三笔字”技能。
(二)说课
1.说课的类型。
2.说课的内容。
3.说课的评价。
(三)教学智慧
五、课程与教学研究
(一)教育论文的写作。
1.教育论文的含义。
2.教育论文的结构要求。
3.撰写教育论文的一般步骤。
(二)教育叙事的写作
1.教育叙事的概念。
2.教育叙事的特点。
3。教育叙事的分类。
4.教育叙事的标准。
5.教育叙事的写作。
(三)教育随笔的写作
1.什么是教育随笔。
2.教育随笔的特点。
3.教育随笔的结构。
4.教育随笔的写作。
—(四)教育刘》叫”
(四)教育案例的写作
1.什么是教育案例。
2.写教育案例的作用。
3.教育案例的结构要素。
4.教育案例写作应注意的事项。
(五)教学反思的写作
1.什么是教学反思。
鸾。移什么。
2.“教学反思”思什么。
3.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4.教学反思的内容。
5.写好教学严/6l:
5.写好教学反思的方法。
6.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六)教学工作计划的写作
1.教学工作计划的概念。
2.教学工作计划的分类。
3.教学工作计划的特点。
4.教学工作计划的结构。
(七)教学工作总结的写作
1.教学工作总结的概念。
2.教学工作总结的结构。
3.教学工作总结的撰写要点。
第六部分 班主任工作常识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工作的历史和现状
(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三)班主任的角色期待与角色冲突
1.班主任是学岁产—.山
1.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2.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者。
4.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四)班主任的素质与要求
(五)班主任的教育幸福
二、班主任主要工作内容
(一)了解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2.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三)班级日常管理
1.个别教育。
2.建立学生档案。
3.操行评定。 +一
4.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四)班级危机管理
三、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与艺术
(一)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
3.集体教育原则。
4.民主公正原则。
5.严慈相济原则。
6.以身作则的原则。
二,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激励法。
3.榜样示范法。
4.角色模拟法。
5.暗示法。
6.契约法。
(三)班主任工作的艺术
四、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班级活动内涵
(二)班级活动的类型
1.思想道德引领类班级活动。
2.学习提高类班级活动。
3.个性发展类班级活动。
4.社会适应类班级活动。
(三)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原则
1.生命化原则。
2.民主化原则。
3.个性化原则。
4.开放化原则-
(四)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过程
(五)班级活动的评估与拓展
第七部分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1.教育技术内涵。
.2.教育技术发展。
3.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
4.教育技术应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一)教学设计
1.需求分析。
2.学习者分析。
3.内容分析。
4.目标分析。
5.教学策略制定。
(二)教育技术基础理论
1.教育技术基本观念。
2.教育技术基本要素与过程。‘
3.教育技术中的教师。
4。教育技术中的学生。
5.教育技术中的知识与资源。
6.教育技术应用与角色。
(三)教学媒体理论
1.媒体与教学媒体。
2.演示型教学媒体。
3.交互型教学媒体。
4.过程型教学媒体。
5.评价型教学媒体。
6.教学媒体发展。
三、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一)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1.演示型多媒体课件特征。
2.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
3.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开发。
4.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应用。
4.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应用。
(二)交互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1.交互型多媒体课件特征。
2.交互型多媒体课件设计。
3.交互型多媒体课件应用。
(三)社会性支持软件教育应用
1.社会性支持软件类型及教育应用特征。
2.社会性支持软件教育应用。
.四、教育技术应用
1.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教育技术在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3.教育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4.教育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h改育技术在学习评价中的应用。
第八部分 时事政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