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国中学生必读的书籍有哪些
美国中学复生必读的文学制书籍
美国的400多名教授,作家,史学家,新闻记者和文化界的领导人参加了一项民意测验,据调查结果,列出28位名家的部分著作作为美国中学生必读的书.美国的广大教育工作者非常支持这项调查结果,认为它"是衡量学校教育的一个标准".
这些中学生必读的书中,属文学著作的有:《麦克白》,《哈姆雷特》,《哈克贝里 芬》,《奥德赛》,《伊利亚特》,《远大前程》,《双城记》,《俄狄浦斯王》,《草叶集》,《傲慢与偏见》,《战争与和平》等
B. 美国的中小学生读什么书
朋友反馈:我发现你推荐的书有的是比较经典一些的,有的是新的。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由于翻译和引进出版的问题,我们并不知道书的具体发行年代,而这个对深度阅读是有帮助的,是不是可以标注一下初次出版的时间呢,另外,可否推荐一些目前美国中学生或小学生正在读的比较好的作品,也许可以推荐给初中和高中的语文老师或学生,让他们同步了解其他国家同年龄段的学生都在阅读什么,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回复:谢谢反馈!英文原版的初版年份在每则书评标题栏末尾的括号里,有时需要点击才能看到。也许我应该把年代信息列入正文。中文译本的初版时间不好确定,因为有重复引进翻译的情况。我没有标注。 很多人想知道美国中小学生通常读些什么“课外书”。因为中美两国中小学教育体制、语言文学课的教育方式、中小学校图书馆专业服务方面的巨大差异,回答这个问题变得相当复杂,不是列一串所谓的“必读书目”就能打发了事的。 很久很久以前(比如一百年以前吧),美国学校的教育方式也和我们目前差不多,统一的课本和老师的口头讲授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美国教育史的学生或许可以把一百年之间的演变解释得更加清楚,此处不展开说。简而言之,在今天的美国学校,自由度和多样性大于中国。中小学校的课本是由多家商业性、非官方的出版社发行的,版本很多,不像人民教育出版社拥有绝对垄断地位。很多州政府和各地方学区自己评审决定使用谁的课本。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又会教授不同的课程内容。更别提越来越多的美国家庭在家自己教孩子,经常购买专为Homeschoolers设计的课本。所以,光是课本的定义和范围就纷繁复杂。 我们熟悉的名词“课外书”在美国成为一个很难站住脚的概念。这与学校图书馆在美国中小学校教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相关。课本只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来源之一。图书馆收藏、订购的所有藏书、多媒体资料和电子网络出版物都是教育资源。具体落实到日常教学上,所有科目的老师——语文、数学、生物、历史不一而足——都可以把少年儿童读物纳入课堂教学。举例来说,低年级语文老师可以指定全班读一本图画书,利用书中的语言特色,帮助学生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数学老师可以指导全班识别绘本插图中的几何形状;生物老师可以用关于青蛙的故事和科普读物教授动物习性。童书的趣味性比干巴巴的课本强,内容比课本丰富。教师们如何知道哪些童书质量高,适合纳入教学呢?课本中会推荐合适的“课外”出版物辅助教学。针对各个学科的教师杂志都有书评专栏,不断介绍推荐新出版的少儿读物。美国图书馆协会每年评选的诸多童书奖项和优秀书目列表也是全社会了解最佳少儿读物的重要来源。 尽管老师们有很大的择书自主权,有一些童书的确成为美国学校广泛采纳的经典读物,成为一代代的美国中小学生普遍熟悉的书籍——正如我们都从中学课本中熟悉了鲁迅的作品。日记文学The Diary of Anne Frank反映女孩安妮·弗兰克在犹太人大屠杀中的避难经历,初高中老师对它进行文学作品分析,也用来教授二战大屠杀历史。To Kill a Mockingbird(《杀死一只知更鸟》,其电影版摘取奥斯卡奖,扮演主角的是《罗马假日》中的Gregory Peck)是常见的语文课读物。另外还有一些成人经典文学名著是高中课堂的重要读物,如莎士比亚的剧作、《双城记》、The Scarlet Letter(《红字》)、The Great Gatsby(《了不起的盖茨比》)、《愤怒的葡萄》《第22条军规》以及马克·吐温和海明威的著作。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学习成人名著篇目,很多仅限于英语提高班的教学。这些作品都有至少半个世纪的历史了。老师们也不断地利用新出版的少儿读物。上一篇博客介绍的《我不再沉默》出现在越来越多的高中语文课中。有的初中老师用《巧克力战争》和《安德的游戏》教授小说人物性格分析和叙述角度。刚有一个高中生告诉我,《国家》是他所在学校指定的暑期阅读书籍,还需回答阅读理解问题。《哈利·波特》也进入课堂,从三年级到高中年级的老师发掘用小说和电影版完成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的教案。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学校对少儿读物的利用不止于课堂。为完成教师布置的研究型作业,使用图书馆的所有馆藏和电子资源是必要条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带着问题查找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使用的主要对象是非虚构类少儿文学如人物传记和科普读物,当然还有因特网。公共图书馆在推荐0-18岁少年儿童的阅读上起了很大作用。尤其学校放暑假的时候,公共图书馆的夏季读书活动如火如荼。 这个博客介绍的优秀少儿作品大部分是美国当前最知名的篇目,是学校教师、公共图书馆员最可能向学生推荐的书籍。当然,学生的自主性表现在他们和成人关于什么书“好看”的观点未必相同。有很多通俗少儿读物在成人看来,思想艺术性不高,不屑于推荐给学生,毋庸用于课堂教学。而少年读者恰恰喜欢这些书诱人的情节,无需推荐,手不释卷。举例来说,美国的小学生普遍喜欢读系列书,著名的有包含百辑以上的The Baby-sitter's Club(《保姆俱乐部》)。少女言情小说在中学生中很有市场,如Sweet Valley High系列也是一百辑奔两百。系列书的每一辑通常遵循统一的情节套路,矛盾总是在书末轻松化解。至于故事的深度、人物刻画的真实性、社会意义、少儿读者是否从中获得教益,则是因人而异、因书而异,不可一棍子打倒而需专门研究的课题了。 博客中推荐的年龄段指的是中国读者阅读中文翻译版的情况,和美国读者阅读英文原版的年龄段大致相当。考虑到大部分的中国孩子比美国孩子晚八九年开始正式学英语,又缺乏母语环境,如果阅读英文原版,按个人的英文水平,年龄段需依次往上推八九年。美国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的图画书,虽然故事不复杂,其词汇量和语言程度可能适合中国初二以上学生作为泛读内容,巩固词汇句法,接触新词,提高阅读兴趣和信心。但是中国0-8岁的孩子如果有条件,完全可以用这些图画书复制美国孩子的语言文化学习环境。毕竟,美国人学认字靠的也是印刷书籍,光在美国长大而不读书的孩子也是英文很差的半文盲。
C. “美国学生必读的100本书”是哪些
兰登双语经典(共14册)——美国兰登书屋Beginner Books品牌童书,美国首屈一指的经典英语启蒙读物,畅销50余年!苏斯博士夫妇主持策划,入选美国儿童必读的100本经典童书。(橡树童话出品)
内容简介
“兰登双语经典”系列丛书,是从美国兰登书屋“小孩学读书”(Beginner Books)品牌书系中精心挑选、结集而成的读物。1957年,苏斯博士创作了《戴高帽子的猫》,仅用236个单词就串联起一个搞怪异常、惊喜连连的故事,让孩子们爱不释手,由此开创了beginner books的品牌读物。
精美的图画、高潮迭起的故事、韵律优美的诗体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全书的特点。兰登书屋以此为开端创设了旨在激发儿童阅读兴趣的“小孩学读书”书系。五十多年来,丛书受到了众多儿童教育家的极大赞扬,在英语世界的学校和图书馆里受到广泛推崇,对几代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兰登双语经典”系列从中精选出既生动有趣,又富含生活小哲理的绘本故事,其中包括《你是我的妈妈么》和《狗狗向前冲》。这两本书在美国国家教育协会和美国图书馆推荐的“美国儿童必读100本童书”中名列前茅。
《你是我的妈妈么》创作于1960年,是伊斯曼最享负盛名的作品。故事中的小鸟出生后看不到妈妈,踏上了寻母历程。一路上历经坎坷,终于在起重机的帮助下和妈妈相聚。这是一个广受孩子欢迎的故事。其中,小鸟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断受挫,其经历展现了孩子最初对人际关系、自我认同、安全感以及生命意义探求的心路历程。自1960年出版以来,该书多次再版,并被列入美国图书馆推荐孩子必读的100本童书中,畅销50余年。
《狗狗向前冲》创作于1961年。全书围绕着小狗,由简单的单词和短句构成,循序渐进,反复中强化孩子的阅读记忆,配合着生动鲜艳的画面,孩子很容易通过阅读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数字、色彩、方位等表达。书中各种各样的小狗学习、工作和玩耍的场景取材于孩子的日常生活,有利于宝宝熟悉和记忆每一个单词和短语的意思。该书以简单清新的画风、绚丽的色彩受到孩子们的欢迎,也被列入美国图书馆推荐孩子必读的100本童书中,是美国家庭书架上不可或缺的童书之一。
《对玫瑰花过敏的小马》则是关于一匹患有玫瑰花过敏症的小马的故事。他有一个很普通的名字罗伯特,玫瑰花过敏症使他不得不离开种满了玫瑰花的农场,远离父母,独自到城里谋生。而这个讨厌的病症又害他频频失去工作。可是,小马并不气馁,他一次次丢失工作,又一次次认真寻找新机会。对于那些因为患病而不愿与外界交往甚而感到自卑和自闭的孩子而言,小马无疑是最好的榜样! 明亮的色彩、温馨的农场风景、井井有条的城市生活以及小马的好个性是该书的特色。
《无处容身的小鱼》创作于1961年。故事中的小主人公不听宠物店老板的劝告,给宠物金鱼喂了许多鱼食,导致金鱼不断膨胀长大,就连游泳池越无法容身。犯了错误的小男孩不断给金鱼更换容身场所,试图解决问题,可是最终还是靠宠物店老板来解决这个烫手山药。故事脚本出自苏斯博士的太太,情节跌宕起伏,紧抓孩子心理。故事中的宠物店老板和小主人公的关系则类似于家长与犯错的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世界上最棒的鸟窝》是一本让孩子明白做决定前应该三思而行的好书。故事中,两只小鸟决定出发去找一个新的住址,他们尝试了许多地方,到最后发现还是老窝最舒适。通过两只小鸟找窝所遇到的各种有趣经历,孩子能直观地明白不健全的考虑会带来的负面效果。满富乡土气息、田园风情的画风使得故事更加亲切温暖。自1961年出版以来,该书以其明快的色彩,生动的主人公形象广受欢迎。
《我想住进动物园》讲述了一只会变魔术的花豹点点,他被动物园的管理员拒之门外。点点身怀绝技,会用身上的斑点变各种好玩的戏法。最后,在两个小朋友的帮助下,点点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地方马戏团。全书词汇量约300个,读来朗朗上口,通过花豹的把戏教会孩子们表示颜色和形状的单词,也告诉孩子们要学会展示自己的长处,并且用在合适的地方。
《我想来个大变身》是《我想住进动物园》的续集。在马戏团呆腻了的点点不愿意再耍弄那些旧戏法了。这次他向两个小朋友展示了新把戏。那就是“点点大变身”,一会儿变成大象、一会儿变成长颈鹿、一会儿又是老鼠。可是每一次变身,总有不对劲儿的地方,最终点点发现,还是做回一只花豹最好。这个轻松幽默的故事不着痕迹地告诉孩子们应该肯定自己,学会欣赏自己的道理。
《山姆和萤火虫》是一本包含了淘气犯错、忍耐的限度、真诚的友谊在内的有趣读本。全书仅两百余字,却将许多扣人心弦的情节天衣无缝地粘合在一起。故事中,猫头鹰山姆和他的朋友萤火虫在夜间出来玩儿,山姆教会萤火虫用萤光写字,不料调皮的萤火虫竟拿它来恶作剧,最后被卖热狗的小贩给捉住,命运茫然不知……该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用简单的文字构建了整个精彩的故事,让孩子们能从重复的词汇中强化和加深印象,更在于从简单的故事中不经意向孩子们讲述了黑暗和光明,良善和邪恶,正确和错误,也告诉了孩子们真正的友谊,诚挚的朋友相处之道是怎样的。1957年出版至今,再版多次,其教育意义和学习意义都使之堪称经典。
《下雪啦!》讲述了下雪的天气,两个小女孩带着她们的小狗在雪地里滑雪、砌冰屋、堆雪人等游戏,充分体现了孩子欣赏雪景,享受雪天的欢乐心情。该书创作于1962年,全书仅300字,简单的短语和单句重复让孩子能快速记忆。书中涉及的小狗、小鸟、房子、雪等单词均为日常生活中的高频使用词,能有效帮助孩子记忆和学习。
《头顶十个苹果》全书仅75个单词,是教给孩子学数数和英语阅读起步推荐度最高的读物。书里讲述了小狗、老虎和狮子比赛在头上顶苹果的故事。他们的比赛遭到了一群熊的破坏,为了不让苹果掉下来,三个小伙伴顶着苹果努力奔逃,不料撞翻了一辆运苹果的车。这下有足够多的苹果让三个小伙伴和紧追不舍的熊一起比赛了!
《我想长一双鸭子脚》中的主人公是个富于奇思异想的小男孩,他想拥有一双鸭子脚,这样就不怕趟在水里了;他还想拥有一对鹿角,这样不仅能带很多顶帽子,还能给老师带上很多教学道具,甚至能在球场上大显身手……当然,他还想拥有一个鲸鱼的喷水孔、一根大象的长鼻子,甚至是一条长长的尾巴……可是每一种改变都有利有弊,他该怎么办呢?妈妈会有什么反应呢?周围的朋友又会说什么呢?且看苏斯博士的绝妙故事有怎样的解答。
《一只苍蝇引起的故事》讲述了一个躺在湖边休息的小男孩,看到一只苍蝇仓皇飞过。苍蝇的后面跟着一连串动物和人。这一大队人马行色匆匆,每个都在拼命奔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东西光听听它的动静就能估摸出它有十英尺高、又肥又大、凶神恶煞一般、全身红彤彤?故事紧张刺激,悬念紧扣,却意外地给出了一个和谐欢乐的结局,告诉孩子们遇事应冷静应对,不要手忙脚乱。
《做只兔子不容易》讲的是淘气兔不喜欢做兔子,他讨厌长耳朵,不喜欢吃胡萝卜,于是他跑去和很多动物住在一块儿,希望能成为别的动物。然而每一次他都发现自己无法适应,最后他还是回到了自己家,发现还是做回兔子的生活最美好。这个故事和《我想来个大变身》相辅相成,是引导儿童自我认同,自我肯定的优秀童书。
在《甜甜兔的烦恼》中,淘气兔很喜欢他的妹妹甜甜兔,可是他也喜欢捉弄她,甜甜兔忍无可忍向妈妈告状,这才使得淘气兔不再没完没了地搞恶作剧。没有了淘气兔找麻烦,甜甜兔反倒觉得生活缺了些什么。淘气兔不再喜欢甜甜兔了吗?这是一个温馨的家庭故事,结尾让人忍俊不禁而又会心微笑。
D. 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
《圣诞忆旧集》
《消失的地平线》
E. 美国的孩子读什么书
在我看来美国孩子没有特定的喜欢某一类书,美国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读什么书,他们的兴趣爱好各异,所以爱读得书也各不相同
F. 美国小学生阅读什么书
如果是急转弯答案就是:英文书
G. 美国顶尖院校学生必读书目,你读过多少
1,某些人把美国大学的辛苦程度给神话了,比如著名的“哈佛凌晨三点图书馆”那个帖子,但是实际上我找H大的校友确认过,基本上哈佛图书馆凌晨三点不会有人。客观点说,一线美国大学的学习量,拿国内T大来对比,(个人观感)
S,P,M,CALTECH这类学校的工作量和节奏大概略高于T大。
H,UP,UCHI大概等同于T大的节奏。
BROWN,UC-BERKELEY,这一档大概稍微轻松于T大。
纽约某C大就是随便玩,当然这是我故意黑他的。。。
2,拖延症和抱佛脚,临近deadline才想起做事这种事情是全球通病,五道口TP两校和一线985广泛存在,一线美国大学也广泛存在。虽然整天party,整天爆游戏过于夸张,但是临近考试才想起看书,临近打分才想起project,临近交作业才开始慢慢写或者干脆拖这件事情基本上是这个年代学生的共性。
3,我个人认为亚洲学生和中国学生在以上情况不能例外,其实就一线美国学校来说,亚洲人看起来努力实际上是因为亚洲人在理工科的比例很高,即使是文科也是愿意选择研究性比较强的那类。而美国来说,几个理工科牛校相对来说都卡得很紧,压力蛮大,故而有这种印象。实际上,这一代中国学生和一线学习的本土学生“融合”得非常国际化,尤其是商学院,特别看得出来。。
4,我一直认为很多人对于阅读有一个误解——阅读必须是一种学习任务。但是真的么?抛开吐槽,美国本土学生的阅读习惯,尤其是wasp们,还是不错的。但是他们的阅读方式大部分是“略读”,其实阅读习惯相当零碎,而且读书笔记这种明显都是学霸干的事情。他们的方式是,大略地读一篇书,然后约几个同道者出来一起扯淡。这种阅读方式是否科学,我个人并不知道,但是有一点我比较认同——阅读从来不是一个应该被过于“严肃化”的事情。。举个比较好玩的例子,某人常年大量阅读20世纪初的哲学作品,尤其是和认知论相关的东西。如果按照比较中国的逻辑,这家伙肯定一学神。但是呢,事实上这家伙把这类书当小说读,而且经常属于拖延作业那一类型的人士。。
5,文科学生的阅读量实际上是两个极端,一类是大规模涉猎各类书籍。另一类是完全不读书的,尤其是本来对阅读量要求很大的“政治”类,学科实际上后一类人的比例很大,当然master阶段的“法律类”,前一类人大一些,除却这类学科神奇的”生源“,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本土精英扎堆的美国文科,在国内被传得过神了。
6,不要提牛人这个东西,牛人的世界和普通人的世界是不同的,虽然美国一线大学和国内TP等校牛人比较集中,比例很高,但是他们的生活也说明不了共生态。
(TIPS暂时更新到这里,题主还有什么要问的,可以补充到问题里面)
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我个人的阅读习惯,和身边一些人的阅读习惯。
第一,对于文史类,我的建议是大信息筛选+课堂讨论+小组讨论(比如直接在HALL里面)。尤其不要过分精读。
为什么呢?美国的历史类文集都有一个特点,如果在美国上过AP课程的都知道,美国历史这门AP课程从来就是一个坑——因为信息饱和度太大,且完全没有章法,大量的原文引述。而实际上美国大部分历史类书籍,甚至包括政论书籍都有大量的”原资料“引述,甚至有些无脑引用。虽然这类书籍做参照资料相对不错,但是对于”票友型“的人来说,实际上是个灾难。而我个人经验就是用筛选有用信息的方法来做初次阅读,包括国内理工科出身的历史爱好者都喜欢这样,直接筛选”最主要信息“,所有的叙述性东西跳过,直接摘取”干货“。然后呢,如何把这段历史补充的有血有肉,不要单纯靠阅读来完成,而是尽可能去靠”讨论“来完成。。
第二,理工科教材。这个对于广大的理工科学生来说比较重要,我个人的建议是:
先找结论性的东西,再来返还到过程之中。。
因为凡是比较好的大学,无论国内外,老师上课都有个特点——那就是一节课的信息量非常得大。基础课都还好,专业课尤其如此。虽说未必他们都是PPT一路按着走,但是一节课几十个知识点的授课量还是很常见的。所以说,即使你课前做过预习,其实你的消化速度恐怕仍然会根本上节奏,我的建议是,先理解结论性的东西,因为这些是点,容易抓住,其次在返还到过程中去,再去形成知识面。那么这个“返还”的过程就是自习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