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当今教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经不是一个内很新鲜的问题。减负是为了容提高效率,怎样统一减负与增效这一对矛盾?关键在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改革。
一:明确目的,激发兴趣。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应该使学生了数学学科的实用价值,对他们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用途。
二:精讲精练。 精耕:有些教师认为,教师课堂讲授时间与教学效果成正比,认为教师课堂讲,学生课外练,既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
三:获取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 有些教师认为尽早把书本教完,尽早开始总复习效果较好,因此,他们砍掉学生课堂作业与反馈的时间用于赶进度。
② 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这内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容,学生们面对着升学的竞争、就业的压力、家长和学校的期望,导致了学生各方面的压力增加。加上高中物理知识的抽象难懂,使得一些学生开始对学习物理失去信心。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又一次将面临着新的挑战,既要对学生减轻学业负担,又要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进行了一下简单介绍,仅供商榷。一、优化课堂结构,课堂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阵地随着课改的进行,教师要打破“满堂灌”的局面,转变观念,要将教师的主导者转变成引导者、参与者和监督者,要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究知识,从而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培养。并且以往的课堂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课下学生有做不完的作业,教师因为害怕学生掌握不了物理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就一味地让学生做题,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只有利用题海战术,学生才能掌握知识并能获取高分。
③ 如何正确看待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关于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社会上讨论得比较多,对究竟什么是负回担、如何减负这些问答题,真正明了的却很少。有家长反映,当督促孩子做作业时,他们就会很得意的说:“减负,没作业!”也有家长把学生负担过重归咎于学校和老师。这是由于没有认识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和没有正确理解减负的含义而造成的误解。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负担。工人搞生产,农民要种田,学生要学习,这是天职,不能把自己职责范围内应该做好的事看作负担。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培养能力,就应该努力学习,否则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正常的作业及其他学习任务是必需的,一概视为负担而避之是极其错误的。我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的确过重,有时超负荷,这是客观事实。我作为教师,同时又是父亲,对此深有感触,却又无可奈何。望子成龙,人之常情,而又希望孩子轻松愉快,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用圣人的话自慰:“不经过艰难崎岖的攀登,就不会到达胜利的顶点。”其次,要了解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用工标准在不断提高,已经进入了学历时代。
④ 如何减轻中学生的课业负担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如何实施“减回负” ,结合教学答工作实际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一、改革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是“减负”的重要保证 有的教师因为满堂灌 ,教法单一 ,学生学习气氛低、效率低 ,就课内损失课外补 ,这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必须坚持改革课堂教学 ,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初一思想政治教育课讲“发展真挚的友情”这框题时 ,我着重引导学生讨论 :当朋友犯错误时 ,该怎么办 ?启发学生以切身体会的经历 ,从正反两方面得到启迪 ,明白不能因为怕得罪朋友或讨好朋友而说假话 ,朋友之间要坦诚相待的道理 ,从而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接受知识。同时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讲练结合 ,以“精讲”为主 ,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学生自学和研讨 ;还可运用多媒体教学 ,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减轻其认知上的难度 ,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⑤ 如何正确看待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关于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社会上讨论得比较多,对究竟什么是负担、如何减负这些问题,真正明了的却很少。有家长反映,当督促孩子做作业时,他们就会很得意的说:“减负,没作业!”也有家长把学生负担过重归咎于学校和老师。这是由于没有认识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和没有正确理解减负的含义而造成的误解。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负担。工人搞生产,农民要种田,学生要学习,这是天职,不能把自己职责范围内应该做好的事看作负担。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培养能力,就应该努力学习,否则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正常的作业及其他学习任务是必需的,一概视为负担而避之是极其错误的。我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的确过重,有时超负荷,这是客观事实。我作为教师,同时又是父亲,对此深有感触,却又无可奈何。望子成龙,人之常情,而又希望孩子轻松愉快,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用圣人的话自慰:“不经过艰难崎岖的攀登,就不会到达胜利的顶点。”其次,要了解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用工标准在不断提高,已经进入了学历时代。诸多用工单位招工及公务员招考条件为本科以上学历。与之相矛盾的是,我国适龄青年的大学入学率不高,高等学历在大多数人看来仍是被少数人拥有的奢侈品。公务员招考,还特别注明要“全日制本科”,其实是否定了自学成才,说明拥有了高等学历,才有进入现代社会的通行证。升学的竞争是很激烈的,在以考试分数决定考生取舍的今天,学子们学业上的压力大也就是必然结果。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大学入学率达到45%以上,高等学历普及率高,学历因素并不突出,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的发展主要看其个人素质和能力。我国从业工人中,高、中、初级工之比为3.5:35:61.5,美国等发达国家比例为35:50:15,可见我国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量将是很大的。但在许多大城市里却出现了专科生就业难的怪现象,正是由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大量人才集中涌入大中城市,使得竞争更为激烈,愈加提高了学历要求。从学生个人前途来看,拥有高等学历,就成为“人才”,可以进入“白领阶层”,否则,就只能混迹“蓝领阶层”,作初级劳动力了。如此,要他们没有压力,自由发展,可以吗?也许有人要举出许多没有学历而创业成功的例子来反驳,那只是个例和特例,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况且他们创业时的压力和负担恐怕不会小于一个学生升学考试的负担。哲学家康德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这里,合理不能理解为正确,人人都往大学的门槛里挤,只能理解为社会的必然。有人指责学校、教师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有学校因此受到处分,冤哉枉也!一所学校如果升学率不高,上级批评,家长指责,学生转学,哪有立足之地?媒体介绍表扬名校,都要说升学率如何如何;评选学校等级,那个标准上没有升学率多少多少?哪些学校、教师闲得无聊,辛辛苦苦加班加点招惹批评?直逼的人们避讳考试、分数如避文字狱。更逼得一般同仁挖空心思“发明创造”,把考试叫做“统一练习”,把额外加班叫做“课外辅导”,把分数当作“隐私”。分数是学生答卷,教师共同合作批阅出来的,分明是社会集体活动的产物,怎么就成了隐私?如果分数是隐私,怎好把它当作社会标准(录取线),用它来决定学生升级升学与否?还要在报上登出高考学生的分数,张扬他们的隐私?小学还要把分数改为等级,一学期下来,万人一面,学生全是优、良,搞得家长一头雾水,分不出优劣,看不出差距,不知如何因材施教,真真是误人子弟。我们不能满足大多数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造成激烈的竞争,形成很大的压力,这就是学生学业负担重的根本原因。这不是任何人凭个人意志所能改变的。有的学生不能正视这种压力,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再加上家长、老师对学生有超越其能力的过高要求和期望,就形成了心理负担,精神压力太大,有时就会出现种种失常行为,造成不良后果。所以减负,应减掉的是学生的心理负担。再次是如何减负的问题。简单的认为减掉几门功课,少布置一些作业,就是减负了,这是很肤浅的认识,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在我们“减负”以后,有很多家长、学生主动到书店购买学习资料,每学期开学前,书店里中小学生辅导材料专柜前都是人头攒动,拥挤不堪。还有很多家庭不惜重金,聘请家教。宏观上讲,要从根本上减负,就要扩大高校招生,提高入学率,特别是提高优质大学的升学率。同时提高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就业率。要重视不发达地区大学生的返乡就业问题。这是国家大政问题,我们姑且不论。从学校和家庭的角度来讲,其一,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学业与前途的关系,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国家大力发展职业高中,适应了社会对初、中级技术工的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对于大部分不能升入普高、大学的学生而言,这也是一条适合的、现实的出路。并且,国家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教育,对于职业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也出台了一些新的措施,使其中的学业优异者同样有机会参加高考。总之,我们要使学生明了,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只要付出努力,总会有收获。其二,教师和家长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打骂的高压政策要不得。要循循善诱,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善于调节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其三,作为学校,首要任务是加快新课程的改革步伐,实践新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质量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以此提高教学成绩,坚决摒弃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的做法,组织学生投身社会和自然,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良好情操,能正确对待考试。总之,对待减负,我们应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人云亦云。就部分对学习意义认识不明确的学生而言,恰恰是学习压力不足,动力不大,误认为减负就是少学多玩,走入歧途。社会、家庭、学校有必要统一认识,协调一致,做好减负工作。
⑥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总结 如何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关键的一步。这是因为课题的选择引导着研究方向,并制约整个研究工作的进行以及研究的价值。但在现实之中,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些教师找不到研究课题,不知道如何选择研究课题,或者选择的研究课题本身是“伪问题”而是不是“真问题”等现象。针对现存的种种问题,我们将从课题来源、课题选择的一般步骤、课题选择的方法和策略等方面做具体的分析与介绍。一、课题的来源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不同于专业研究者,其研究工作应主要围绕自身的教学实践展开,课题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学中的问题是教师教育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的。 1.将教育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可以把那些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例如,长期困扰教育界的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产生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怎样才能得到解决?再如学习困难学生是怎样形成的?学习困难学生有哪些特点?教育教学中怎样促进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学生厌学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这种状况是怎样形成的?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着怎样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些问题几乎在每个教师教学过程中都会碰到,并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从这些突出的现实问题中提出课题进行研究最能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能直接的提高教学质量。 2.从教学实践的疑难、矛盾和困境中发现研究课题教师可以从教学实践的疑难、矛盾和困境中发现研究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矛盾与困境,并且没有现成的成功解决方法可供借鉴。这种疑难或困境至少有以下几种类型:(1)教师的理想与实际存在着差距。例如,教师希望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此为基点进行新的教学设计,试图引发学生兴趣,唤起学习热情,但实施下来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受到了一定的影响。(2)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目标之间存在着冲突。如教师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指导思想出发,在教学中布置较有挑战性的作业,但这种做法却导致一部分学生跟不上功课,产生挫败感,最终厌学。(3)教师与领导、同事、或家长对教育教学存在的不同甚至对立的看法。如有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做出新的尝试,以改变原来的“填鸭式”教学,但周围同事或学生家长却不认同,认为他在出风头,会影响学生学习。(4)教学中存在着比比皆是的“两难困境”。例如顾及到了单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有可能妨碍了学生集体;关注到了学生的兴趣,规范性就很可能被削弱;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角色就可能无法实现了。上述的疑难、矛盾和困境都可成为教师的研究课题,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找出化解问题的方法,从而走出困境,提升教学效果。 3.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研究课题教师可以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研究课题。中小学教师与专业研究者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教师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的现场,是在现场中感受教育事实,生发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的。而教育现场是教育问题的源发地,是问题产生的土壤,进入教育现场的教师对教育现场所做的任何真切而深入的分析,都可能滋生大量的有待研究的课题。例如,教师遇到一位学生,很随意的问道:“作业完成的怎么样了?”这是一个“小”得算不上“真问题”的问题,但只要学生给出回答,然后教师顺着这个问题深入下去,继续与学生交谈,也许就能发现与之关联的教学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学生“完成的不好”的原因中可能存在着学习情感、动机、能力等等问题,也可能是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漏洞,教师完全可以就此展开研究。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会关注自己的教育实践现场,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认识到,研究课题实际上大多并不是来源于理论材料的占有和分析,而是教育实践场景。可以这样说,真实的教育实践场景既是研究得以进行的主要依托,又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所在。教育场景蕴涵了大量的甚至是无穷无尽的待研究的问题。而要在教育场景中发现这些问题,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高度的敏感性。要能够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甚至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不放过任何可以提出问题的细节和现象。(二)在阅读中萌生问题我们讲教师的研究课题应主要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放弃对理论资料的占有,可以在“无阅读”的状态下做任何研究。实际上,占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研读、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献,对教师来说是很必要的。与此同时,这也是研究课题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1.他人研究可以为教师发现研究课题提供启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在了解他人的研究基础上,教师可以发现自己要研究的课题。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第一,研究与他人相同的问题,但是阐发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的结论。例如,看到别人研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自己在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自己能得出不同的主张、不同的研究结论,于是选择同样的问题进行研究。第二,选择一个与他人的问题类似、接近的问题进行研究。例如,了解了别人研究的“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这一问题,自己选择“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这一问题。第三,选择一个比他人的问题更具体或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研究。因为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总会留下他们所没有解决的问题;同时教育在发展,一个问题解决了往往又会引出另一个新问题。例如,素质教育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当阅读了若干有关素质教育的研究文章之后,就会发现目前素质教育的研究还侧重于理论研究,且较为笼统和粗糙,与实践联系不足,尚未把有关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工作融会贯通在一起。教师在阅读研究成果时,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将自己已有的经验与阅读材料中的分析相联系。 2.教育信息可为教师选择研究课题提供线索教育类的报纸杂志以及有关的课题指南之中,都有教育科研与动态成果的反映,透露出各种各样的教育信息。教育报刊上有很多信息,经常阅读教育类报纸和杂志,可以从其提供的教育信息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课题。孙云晓在《你的孩子快乐吗?》一文中写道,“雪化了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又多么富有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了变成水”。“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一只后,树上还剩几只鸟?”一个孩子回答:“还有三只。”老师愕然:“怎么可能?”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回答,又是一个现实的回答。可是这也不符合标准答案。上述这两条信息就给我们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以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课题指南也是为教师提供教育信息最为直接的一个渠道。为了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国家、省、市教育领导机构在认真分析全国和各省市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发展状况基础上,分别制定出一定时期教育科研课题指南和规划,为进行教育科研选题提供依据。例如,各级教育科研领导部门往往会以年度教育研究课题指南、五年规划课题指南、委托课题等形式提供一系列的教育研究课题;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领导部门提供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指南中,也往往包含一部分教育研究课题。教师可以密切关注课题指南,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进行申报。从教育信息中选题,与教师平时做一个有心人,眼光敏锐,阅读广泛,善于积累,经常进行信息资料分析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应及时掌握教育信息、教育动态,做好情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工作,提高从教育信息中发现科研课题的能力。(三)在交流中激发问题教师可以从与他人进行教育教学问题的讨论中得到启示,从而发现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并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深入思考,进一步将有关的问题发展为教育研究的课题。事实上,有不少教育研究课题正是通过这种途径而提出来的。首先,可以从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中总结出研究课题。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因为每一位教师都会在教育实践中积累不少的经验与教训。如有的教师对学生态度和蔼可亲,从不训斥学生,师生关系一直很好,所教班级纪律好,学习成绩好,与之相反,另一为教师管理十分严格,但班级纪律却时好时坏,学习成绩平平;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喜欢“跑题”,却深受学生喜爱,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浓厚,相比之下,另一位在教学中“一板一眼”的老师,在课堂中常常遭受“冷遇”,学生也总是无精打采。这些经验与教训,或是在一定范围内收到了好的成效,或是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负向影响。那么,这些教育经验与教训之中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规律?某些措施和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什么?怎样从教育经验与教训中提炼、揭示出一般的教育规律?这些都可供教师提出课题并进行研究。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与他人交流,从别人的心得中吸取智慧,从别人的成果中吸取营养。其次,教师与持有不同理论观点的教师进行交流,可以为其提供一个相互冲突的对立面,为提出研究课题提供参照。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交锋有利于扩展研究视角和视野,在进行争论的同时,只要选准角度,突出个性,就能选择很好的研究课题。例如,关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这个问题,有人持“教育主导作用论”,有人持“环境制约论”,两种理论都有较强的解释力,且都能“自圆其说”。但这两种观点之间却存在者明显的矛盾与不一致。有人专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学校德育与社会道德环境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对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做了条件限定,对社会道德环境的性质与发挥效能的规律进行了探讨,明确了二者的性质、特点和相互关系,从而为改善学校德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在选择这类课题时,教师必须了解争论问题的历史、焦点和现状,客观地分析各方的依据和不足,结合自身,提出对该问题的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广阔的教育领域,科学研究的课题数量众多,选择课题的渠道和途径也很多,上面介绍的仅仅是教师日常工作中较为常见和操作便利的几种。只要做个有心人,虚心学习,勤于思考,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二、课题选择的一般步骤课题的选择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要经历一个从产生研究动机到选定研究方向,从研究问题朦胧到逐渐清晰,从有初步的研究构想到确立研究问题以及明确研究目标的过程。选题要按以下步骤进行。(一)调查研究,选择研究方向确定教育科研的研究方向是选择教育科研课题的基础。一个研究课题的确定,往往是在教学实践中,受某一教育现象的触发,产生研究的冲动,或者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教育杂志、报纸及教育文献资料时受到启发,产生联想,萌生教育科研意向。因此,一开始往往拿不定主意,会对几个研究方向都感兴趣,这时就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有关课题发展史实、课题研究水平与今后发展趋势。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查阅资料和专家咨询。查阅资料可以考察哪一个研究方向更具有研究价值。广泛阅读有关资料,吸收与消化有关领域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了解他们研究达到的程度以及目前的研究动态,然后根据选题的原则,反复比较、认真考虑,该方向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无继续深入挖掘的必要和可能;自身在此方向是有无较多的信息积累和研究基础;相对于其他方向,有无更多的环境条件优势。这样,在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几个研究方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个研究方向确立下来,把精力集中在这个方向上。此外,教师还可以征询专家或对某方向有研究经验者的意见,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取得借鉴,有时要反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之后再确立自己的主攻方向。(二)总结提炼,确立研究课题方向确立之后,就要对这个方向上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主题提炼,才能加工成有意义的、提法准确的、切实可行的课题。教师在实际研究中,尤其是初涉教育科研领域时,或多或少存在着选题宽泛、狭窄、模糊等不当现象。因此,教师在进行有效的研究之前,必须对所选定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提炼,以形成和确立有意义的、问题提法原则上是正确的、有可能实现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具体策略有以下几点: 1.缩小策略即将宽泛的主题缩小到易于把握的程度。主题涉及范围的大小应与研究的时间和地点、研究人员和对象的数量、研究事件的多寡等相适应。对于过于宽泛的主题,教师可以考虑缩小研究对象的范围。例如“我国不同类型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可缩小为“××地区农村初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此外,教师还可以考虑聚焦研究问题的核心。如对于“××地区农村初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如果研究人数有限、时间不长,缩小后这个问题仍然宽泛,因为“校园文化”包含的因素太多了,有显性的物质环境、规章制度,也有隐性的校风、教风、学风等等,教师如果觉得无法深入研究这样复杂的问题,可以取其中某个要素进行研究。因此,可把它缩小为:“××地区农村初级中学教师教学风格的调查研究”“ ××地区农村初级中学课堂中师生关系研究”等等。这就是根据教育实际,对研究问题进行聚焦。 2.扩展策略即将狭窄的问题进行扩充、丰富,使其值得研究。问题狭窄在于研究的主攻因素太小,或不具备代表性和普遍性,使研究没有价值。对于教师来说,研究问题宜小不宜大,但毕竟是研究,如果问题过小,就无须研究了。如“怎样帮助××同学提高外语成绩”,它是一种个别的具体问题,要从这个问题中提炼初值得研究的课题,应该从普遍性的角度对其扩展和丰富:“这个学生的外语成绩是否经常不好;班上其他人是否也这样,有多少,他们是否有共同特点;什么原因引起他们英语学习不好”等等。通过这样的扩充和丰富,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提炼为“ 初一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这是通过对个别现象由表及里、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提炼。 3.分析策略即将复杂、模糊的问题进行分解,或对模糊问题各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使研究的问题简化、清晰。对于模糊、复杂的问题,教师常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分析能使问题范围清楚集中,它是教师提炼科研课题的重要策略。(1)分解问题。指将一个复杂的研究问题按照内在的逻辑体系,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使这些问题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从而在具体化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例如,语文课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研究者可将此问题分解为: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语文教学策略、方法、手段的改革,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的基本形式,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分解研究问题,不仅使研究的问题更加明确,还可以帮助研究者,使所要研究的课题沿着一定脉络,由浅入深向前推进,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2)分析因果。指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发现问题的内在联系,以便深入准确地掌握问题之根本。如某学校“成功教育研究”课题,就是源于对“学习困难学生”问题因果关系的深刻分析。“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有失败者心态:自卑感强、自信心丧失。这种心态产生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反复失败。”因此认为“改变学生学习困难,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改变不良心态的最好办法是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因果分析能帮助教师找到问题的根本,同时也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路和办法。(三)分析梳理,明确研究目标课题确立之后,就要明确研究目标。课题研究目标就是通过课题研究希望解决的问题和将要取得的成果,即通过研究获得的对某一教育现象及其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科学认识。研究一个课题,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推敲,明确研究目标,这样才能把研究问题的内容与方向把握住,并成为界定研究范围的标尺。为了使研究目标明确,便于操作,可以从过程论和系统论两个层面对课题目标进行分解。首先,从过程论的角度分析,可以把课题研究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分别叫做任务目标、状态目标和成果目标。任务目标又叫做研究工作目标,通过制定研究任务书来表达,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任务是什么,由谁去完成,如何完成,什么时候完成等。状态目标对于教育实验研究来说,是对被试施加实验变量以后,旧状态发生变化,研究者所期望达到的新状态。成果目标是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研究完成后希望得到的综合性成果。三个层次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前一层次的目标是后一层次目标的手段。按层次设计课题目标,简明实用,具有导向作用。其次,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课题,往往存在着目标系列,应当给予明确,按它们之间的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目标系统,便于课题研究的开展,也有利于课题成果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有机体系。例如,“关于当前教师对学生评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这一课题,目标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评语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的现状;分析造成教师评语偏离素质教育要求的原因;指出教师评语中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需改变的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显然,课题要实现的目标是明确的,目标之间包含着一定的系统性也是清楚的,每一个子目标都可以构想自己的研究方案,但处于大系统中,必须服从课题总目标的需要。三、课题选择的原则与方法(一)选题原则选题原则就是进行课题选择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其实质是为课题选择活动提供某种行为准则和标准。为了保证研究质量,选择课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价值性原则选择的价值性原则,是指课题要有理论学术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这主要表现为能满足教育工作实际的需要和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教育为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所决定,又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要求研究者去探索、去解决。通过教育科研的途径,可以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得到科学的指导,少交“学费”,少走弯路。同时,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也要求教育理论不断更新、发展与完善。这不仅是教育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提高理论的指导性,加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力度,也反映了人类对教育认识的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因此,在选择教育科研课题时,一定要考虑教育事业和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所选课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该原则充分反映了开展一项科研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探索活动,这就要求作为科研起点的选题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利于验证、批判和发展教育理论,完善教育科学本身的理论体系;必须符合教育实践应用的需要,利于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于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而言,后一方面的价值始终是第一位。当然,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研究课题,它都必须首先指向其教育实践应用方面的价值,即使侧重教育理论学术价值的课题,其最终目的也是指导教育实践应用,最终也会转化为教育实践应用方面的价值。 2.创新性原则选题的创新性原则,是指所选研究课题必须具有新意,有独创性和突破性。选择前人没有研究或研究极少的课题,自是创新,但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可以做出创新性的成果。新视角、新方法、新途径一样体现创新性,许多有创新性的教育新思想和新观点,往往是来源于研究设计、研究方法或研究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创新并非一定要另外开垦一片无人问津的“处女地”,而是要善于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科学研究总是在前人已得出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站在前人已有高度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总之,为了获得具有创新性成果,教育科研应从多方面创新:第一,重视选题的创新性。要从新问题、新事物、新理论、新思想、新经验中选题;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从热点上选题;从独特的角度来看问题,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进行挖掘。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创新,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手段或技术,改进、完善某些已有的研究方法。第三,在应用上创新,将一种已有的理论方法首次应用到教育领域。 3.可行性原则选题的可行性原则,是指只有具备一定主客观条件的教育科研选题才有预期成功的可能。课题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分析课题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的切实可行性。从主观方面看,应分析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科研能力和经验、时间精力等;从客观方面看,应分析是否有必要的参考资料、经费、设备、时间,是否能得到领导的支持和各方面的配合等。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选择课题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己的力量与研究课题的大小难易是否相称。总的来说,中小学教师选题宜小不宜大、宜易不宜难。课题大了,涉及的范围广、因素多、周期长;难度大了,由于涉及的变量复杂,对研究者的主客观要求高,如果研究者力所不能及,会半途而废。小的课题,涉及范围小、变量少,对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要求相对低一些,容易出成果。而且由于课题目标集中,能较深入地解决一两个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价值也可能是很大的。尤其是初步涉足教育研究领域的人,更应该选择那些范围较窄、内容比较具体、难度较低的课题,特别是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有可利用的条件、成果,能直接应用于自己实践的课题。以后,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视野的不断扩展,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或综合性较强的课题。 4.科学性原则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指所选研究课题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理论及规律,必须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根据。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必须遵循教育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充分认识研究的客观条件。这就要求选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应该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现状的分析,对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各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经过严密的论证等形成课题,切忌主观想象,盲目选题。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从教育实践中直接选定的研究课题,必须具有丰富可靠的事实依据和很强的针对性。一要尽可能选择具有普遍性的课题,少受个别的、特殊的教育现象的影响,更容易透过现象揭示教育科学的本质规律。二要选择具体的、明确的课题,界线要清,范围宜小。另一方面,选题的指导思想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所选定的课题应该能够纳入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框架或理论体系。
⑦ 如何进一步规范从教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课堂实效性 感言
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确保我县基础教育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照中共铁委办发 [2012] 3号文件精神与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 “规范办学行为、优化教育环境、推进素质教育、建设教育强县”为宗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二、目标要求
按照“全县统筹、政府主导、整体推进、标本兼治、强化督察、严肃问责”的原则 ,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中小学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形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的良好环境。
三、主要任务
1、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注重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坚持师德首位,推进师风建设,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素质。着力解决个别教师师德失范、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对教学工作投入不够,对教育、教学工作敷衍塞责,应付了事;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问题。通过开展学生评教、家长评教、社会评教等活动和评选教育教学专家、师德标兵、师德示范学校及名师、名学校、名校长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培养造就一支学生爱戴、家长满意、社会公认的教师队伍。
2、深化教学改革、搞好三公开活动。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心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既要充分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的活力,又要严格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教育督导部门要对我县课堂教学改革情况进行督导评估,把教学改革成效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
各中小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指定的课程方案、课程计划,严格按照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按照 “立足岗位、全员参与、互评互议、提升素质”的工作思路,以“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为载体,扎实有序地开展“校校公开课、人人公开课、天天公开课”活动,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不得占用学生法定节假日、午休和自习时间组织集体补课。严禁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严禁学校、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举办的文化课补习班。教辅材料实行“一科一辅”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组织学校、学生违规订购教辅材料。
3、科学安排时间、严控作业总量。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坚决纠正随意侵占学生休息时间的做法,依法保障学生的休息权利。严格执行教育部印发的《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对学校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落实工作的督导检查,对没有认真执行该规定的学校,在各种评先评优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
走读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 ,小学生 、初中生 、高中生分别不超过 6小 时 、7小时 、 8小时。对走读生不准安排早、晚自习 。寄宿生晚自习时间小学 、初中每天不超过2小时,高中每天不超过3小时。
严格执行《铁岭市中小学管理工作基本规定》,结合西丰县实际,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作息时间规定为:
“五、一”至“十、一”期间,学生到校时间:中学不得早于7:00,小学不得早于7:20;午休:11:30——13:00;下午学生离校时间:中学不得晚于17:00,小学不得晚于16:00。
“十、一”至次年“五、一”期间,学生到校时间:中学不得早于7:20、小学不得早于7:30;午休:11:40——13:00;下午学生离校时间:中学不得晚于16:30,小学不得晚于15:40
对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书面家庭作业实行总量控制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分别控制在1小时、1.5小时、2小时以内。
4、严格考试管理、严禁炒作考试成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省、市有关规定,科学规范初中升学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外的其他形式统一考试。严格控制考试科目和考试次数。坚决制止随意组织学校参加各种统考、联考或其他竞赛、考级等现象。要严格规范学校层面考试,考试命题要科学合理,考试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不得随意提升考试难度,增加考试次数。各有关部门、学校不得以中考、高考升学率或考试成绩为标准进行荣誉排名和相关奖惩。各学校及教师不得以考试成绩为依据对学生排名和安排学生座位。各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方式公布考生的成绩、名次及中考、高考录取信息,或以任何方式炒作学校的升学人数、升学率及升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情况的信息。各宣传媒体不得宣传炒作学校的升学率、升学考试平均成绩等情况;不得宣传炒作所谓的“中考状元”、“高考状元”及“高分学生”等。
5、规范招生秩序、深化考试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坚持学生区域招生、免试就近入学基本原则,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生源变化情况及时合理调整学区范围,向社会公布。严格执行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审计署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坚决制止义务教育学校的违规招生和违规收费行为。中小学校应实施阳光分班、合理排座,不得设置重点班、快慢 (好坏) 班、实验班、特长班、补习班、奥数班等。
公办普通高中招生要坚持全面评价、择优录取原则。各普通高中要严格遵守招生纪律。公办普通高中不得招收规定区域外的学生,不得违背“三限”政策招生。公办普通高中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复读班或复读学校,不得招收复读生。
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确定民办学校招生计划,各民办学校要严格执行招生计划,严禁突破招生人数、招生范围和招生条件。
依据上级有关规定,从2014年起,取消奥赛、省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逐步探索在部分高职院校依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开展免试注册入学试点。
6、规范民办教育、强化民办学校管理。取得文化课补习办学许可的培训机构,不得聘请公办教师任教,课时课量设置要符合教育规律和接受者身心健康。其他办学机构要严格遵守办学行政许可的规定,不得擅自扩大办学范围,不得开展文化课补习。进一步加强对民办非学历培训机构的年审工作。
7、开展义务补课、创优教育发展环境。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在坚持“自愿参加、不讲新课、不收费”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深入开展 “树形象,讲奉献”义务补课活动 。各学校要制定符合本区域实际的实施细则、考评办法,将义务补课纳入对教师的绩效考评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使学生和教师找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高尚从教的尊严,真正实现优秀育人传统的回归。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学校内部设施设备,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为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开放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和体育、艺术教育等场所,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兴趣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育人功能。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以及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社会公益设施按规定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中小学校每月要组织学生到校外开展一日实践体验活动。
8、公开教育信息、认真办理群众诉求。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开通 “教育微博”,主动公开教育信息,进一步拓展联系和服务家长与学生的渠道,了解社情民意,倾听家长和学生呼声、了解家长和学生愿望,妥善回应当前教育上的热点问题,努力引导好社会舆论,切实维护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深化全县教育系统校务公开工作。
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切实加强 “家校”联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发挥好 “家长委员会” 全面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利用好“行风热线”这一平台,通过开展教育专题活动、领导走进直播间等形式,就群众关心的招生考试、收费、入学、分校分班等热点问题,向听众进行解答并与听众对话。按时组织专人收听行风热线、24小时接听举报电话,对于群众的诉求,坚持做到 “接听电话热心、解答问题耐心、记录情况细心、接受监督诚心、办理诉求尽心”,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9、加强执法检查、加大查处力度。成立教育综合执法队,对全县教育系统规范办学行为、教育行风、校园安全以及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处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做好群众举报、投诉、来电来访的受理工作,加大查处力度,做到有举必查,查实必处。各有关部门要联合组织开展规范办学行为的专项整治活动。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围绕当地中小学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阶段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严禁学校和教师利用节假日和其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有偿补课,不准违规举办各类特长班。对社会力量办学单位为乱办班、乱补课提供场所的,实行“诚信学校”一票否决制,并视其情节轻重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对社会闲散人员乱办班、乱补课行为,要联合有关部门予以坚决取缔。
10、改变传统评价方法、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坚持发展性、全面性、激励性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改变传统的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主要标准的评价方法,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工作。积极探索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教育投入、教育质量、普及程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范办学行为情况等为主要指标的学校教育工作评价体系。
四 、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把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作为政府绩效考核、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要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加强工作指导,强化各项工作落实,把事关学生成长的各项教育工作办实、办好。
2、完善机制,明确分工。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把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坚持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确保工作取得实效。组织部门要把规范办学行为的工作情况列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宣传部门要加强舆论宣传,规范报道行为,防止不负责任的炒作和报道。纪检监察部门要监督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严肃查处违规行为。教育和人事部门要严把教师入口,完善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教职工编制要向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倾斜,确保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升。工商部门要依法规范教育类咨询公司的经营行为,对超范围经营的,依法进行查处。教育部门要会同公安等有关部门依法查处非法办学机构和非法中介组织,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研究提出区域整体推进工作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有关要求,认真排查和解决突出问题。各中小学校校长作为学校减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以规范学校内部管理为重点,自觉纠正违规办学行为,形成依法办学、自我约束的发展机制,真正把规范办学行为的要求落实到课程、教学、评价、管理各个环节。
3、加强宣传,强化监督。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让广大群众了解、关心、支持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加大民心网诉求办理、网上评认、县长热线、行风热线等投诉平台的监管力度,借助家长评教、社会评教、百户问行风等形式,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充分发挥行风建设监督员和特约教育督导员作用,通过发放专函及时征求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对征求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梳理,拿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⑧ 如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作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顽症,它的普遍性和久治不愈,已引起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和重视。差不多每隔几年,这个问题就要重提一次。身为一名小学教师,亲身经历和目睹小学生沉溺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被剥夺了少年的自由和童趣,不但束缚和影响了少年儿童创造力及想象力的发挥,有背于素质教育的宗旨,也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果能为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找出有具实效性的方法和手段,对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以及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一、对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调查分析一直以来,全国各地对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都有不同的做法和结果。 1、为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意见(试行)》,除了严格规定中小学生的作息时间外,还明确了中小学生书面家庭作业总量,其中高中学生每天不得超过2 小时作业量,初中生不得超过1.5 小时作业量,小学中高年级不超过1 小时作业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2、针对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国家统计局调查队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制定简单、可行性强的减负制度。二是聘请义务监督员,成立执法检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三是建议实行一把手责任制,把减负作为学校年度责任目标考核的内容之一,对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违纪事件及时予以通报。重视继续教育,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减负”不“减质”。四是向社会公开征集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举措与建议。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小学生减负的重要意义,避免出现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的状况。4、上海曾组织了一个庞大的工作组,先后两次调查8700 多名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几百名教师和上百名校长,经调查研究后得知,在这种重负下,学生的体质不健康,他们玩的机会很少,看的课外读物很可怜。对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素质的提高很不利。有少数中小学生(上海大约有7-10%的学生)已经产生了某种疾病和心理偏差,如视力减退,厌学,看到考试发抖,在家里形成内向、孤僻、封闭和逆反的心理,极少数甚至走向自杀的极端。二、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以人为本。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繁重的课业负担严重的摧残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束缚在老师和家长布置下的题海中,不仅没有创新能力也缺少社会责任感。这几年的“两会”期间,年年都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这方面问题的提案,充分说明了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的严重性和尽快纠正的迫切性。 “作为学生,他们不能没有学习的任务和责任,因此也就不能没有负担。但是学生是一名身心正待发展成长的人,其所能承载的任务和责任是有限的,当负担适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时,就会促进青少年的发展;超过一定的度,即学生的负担过重,不适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时,就会阻碍、压制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减负是减去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过量的学习负担,如果对其能力允许范围内的负担也不加分析地减轻,则必然会降低对学生的要求,从而降低教育质量。” [2]因此,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不降低教学质量,这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通过在学校中进行的深入调查和研究,采取以下措施可以成为减轻课业负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1、开展减量不减质,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优化作业设计,学生有权自主选择作业。 2、杜绝使用教辅材料,避免学生重复做大量的习题;不参加课外补习,避免使学生产生课堂学习效率低,就靠课外补的思想,使家长走出靠补课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误区。 3、教师对作业内容、时间和完成的形式、作业完成的过程、作业管理、作业评估等全方位地给予指导。增强作业的趣味性、有效性;创造有效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的教学环境,用以达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目标。4、开展精编精选习题,学生自编自选习题。 5、班主任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把家庭作业确定在两方面一种是主题性作业少而精,一种是拓展性作业,有代表性,不参加课外补习班,按测试成绩学生有权自主选择作业类型和数量;以小组研讨形式自编自选作业题,可以因人而异,主要以拓展性为主,开展相应的答题和知识竞赛,拓宽学生的视野,利用期中和期末来检测学习效果,针对不同年级,制定一套减轻课业负担的有效方案,形成模式和规律。
⑨ 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当今教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经不是一个很新鲜的问题。减负是为了提高效率,怎样统一减负与增效这一对矛盾?关键在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改革。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要实现减负增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必须彻底摒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满堂灌”、“填鸭式”,彻底摒弃那种为应付考试而采用的“题海战术”,严格正确地把握教材,采用先进的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讲得精、讲得有趣、讲得灵活,留有足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自行研讨,自己学习,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地让学生热爱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了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目的,激发兴趣。
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应该使学生了数学学科的实用价值,对他们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用途。当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是他们达到某种重要的目的手段时,他们就会产生求知欲和认识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办法。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使学生明确数学在社会和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可以克服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需要的片面认识,加深了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的理解,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应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数学对于提高思维素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想象力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说“学习数学是锻炼思维使人变聪明的特效药”。从而给学生树立“学数学能使人更聪明”的观念,以保持教学课堂上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精讲精练。
精耕:有些教师认为,教师课堂讲授时间与教学效果成正比,认为教师课堂讲,学生课外练,既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因此不惜挤掉学生独立作业与反馈的时间,用于讲授,认为这样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就能取得好成绩。殊不知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均离不开自身的独立活动,单靠教师讲授和师生共同活动,充其量只能使学生“懂”,而达不到“会”。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正确地把握教材,精心的设计课堂的教学过程,充分的相信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对教材中一些学生能看得懂的知识不作过多反复累赘的讲解,采用让学生自学探讨、自行实践,而教师则围绕这些基础知识设计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甚至争论,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基础高低、兴趣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目的。例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区别”,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这一节课,教师直接给出定理,然后予以说明,接着完成例题的讲解,表面上似乎也能达到教学要求。然而,这实在是一种很平常的课堂结构,没有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学思想的束缚。如果改变一下设计,让学生实践、观察,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直观形象;自己寻找区别,得出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就会使整节课显得更加生动活泼,更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也更能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区别。这样会比教师直接给出结论的效果会更好些。
精练:当前数学课堂,作业不能做到当堂完成当场反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不少教师把课堂作业变成课外作业,剥夺了学生活动时间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事倍功半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应随时注意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深浅,教学节奏的快慢,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慢,都应由课堂上学生对数学教学信息反馈来确定,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独立作业是学生课堂独立作业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一方面能促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暴露学生对新知识应用上的不足。课堂作业,顾名思义课堂中完成、并得以反馈的作业,在数学学习上练习不搞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基础高低、兴趣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以适应不同需要,使各类学生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基础差的学生讲课时要注意浅显易懂,对基础好的学生则可寓理深刻一些,布置的练习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次,对基础差的学生多练一些基础题;对基础好的学生可布置一些灵活题目和难度较大的思考题,使每人学有所获,有所进步,同时认真做好辅导工作,通过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越过学习上的障碍,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获取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
有些教师认为尽早把书本教完,尽早开始总复习效果较好,因此,他们砍掉学生课堂作业与反馈的时间用于赶进度。应试观念指导下,强抓分数的教学严重违反了信息接受原理与学生认知规律,结果适得其反,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形成和认知结构的构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活动,必能获得一定成效,这些成效若得到及时反馈,就能成为进一步调整教与学的新信息。对学生来说,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可以很快得获得矫正性信息,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恰当的评价,是一种很重要的反馈形式,是推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有利因素。教师从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中,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如何。及时,全面的获得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
总之,每堂数学课都能精心设计,挖掘一些数学趣味因素,使数学课堂高潮迭起,妙趣横生,从根本上改善数学学科的繁难,枯燥乏味的负面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乐融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与激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精讲与精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教师教学方法的及时调整。从而才能真正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