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一、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要全面塑造和培养学生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
学生内心世界是极丰富的,也是多变的,对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至了如指掌,教育才具有针对性。了解的最基本手段是观察,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从细微的表情中发现学生内心世界,把握学生内心变化不失教育时机,当然,要了解学生仅靠观察是不够的,学生更多情况是教师观察不到的。例如,学生在思想品德发展中具有矛盾性。有时,他们对集体给予他们的品德上评价内心十分关心和敏感,但表面上却对这一评价装作无所谓,同时,学生在自我意识上追求道德理想,但在行为习惯上却又无原则,所以,我们必须观察了解学生,坐下和学生谈话,开座谈会等形式,通过学生行为了解动机,通过表面现象看到学生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积极的思想意识,抑制消极的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思想品质。
二、注意社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的作用。
学生在社会中积极热情、思想活跃、情感丰富,每天接触大量的道德现象,容易接受正面教育的积极方面,但同时由于知识缺乏,社会经验不足,分辨力较差,有的学生把不道德的行为概以思想解放,新观念,予以肯定;甚至把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看成合乎道德的;把制约不良行为的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斥为落后保守反对。所以应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灌输和教育,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使学生分清行为的是非,荣辱,美丑,善恶界限,来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举办道德知识讲座和竞赛,还可以组织学生就生活中遇到过的典型事件或常见现象进行讨论,在生活中,教师应及时为学生做出道德评价榜样,这是引导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关键,同时通过有计划组织学生道德实践活动,比如为学校和社会做些有益的工作,加深学生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三、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理论上的说服,更重要的是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表里如一,言传身教,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说得漂亮,做得差,这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没有威信的,优秀的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在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楷模,“身教虽为贵,行知不可分”,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亲切告诫教师的衷言。在教育活动中,无声的“身教”往往胜于有声的“言教”,学生的优秀品德,要靠教师的高尚品德来熏陶,教师的“言传身教”,“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甚至教师每一个细小行为,文明习惯,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引起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的表率作用,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注重集体教育和个人教育相结合。
在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时,要注意发挥集体的力量,培养集体主义情感,抓正确的集体舆论形成,启发学生的良心,利用舆论扬善抑恶,对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用于牺牲,乐于奉献的行为,理直气壮地支持宣扬,对于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讲不道德的行为给予谴责,使学生在集体的力量中终止不道德行为,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五、注重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日之功。
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必须从严要求,严格执行纪律。
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质,必须从严要求,严格执行纪律。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守则和学校有关的规章制度逐项分解,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具体要求和可供量化分析的考核评比标准。纪律一经确定,必须坚决执行,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使违纪违法行为得到应有批评和处罚,就同良好行为习惯得到表扬和鼓励一样。都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
人都有自己生活领域,学生也不例外,随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活范围越来越广阔,人与人交往越多,他们必须认识这样交往。
『贰』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
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是其道德水平或道德人格品质的体现,道德人格是一个和一种自由自觉智慧的实践,是之所以区别其他动物的关键所在.因此,改革我国道德教育思路和方法,把“道德灌输”与“德性养成”有机的结起来,是当前德育建设的重要课题。
在古希腊特尔阿波罗神殿墙上,刻有这样的文字:“了解你自己”。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仍然是一个谜。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指出:尽管有脑力风暴、心智革命、智商、情商、心理分析和心理健康等人类研究课题风靡全球,但是我们还远远做得很不够。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论述要建设我们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明确指出: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显然,“四有”都属于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范畴,都属于道德教育任务,培养中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特别是在新课改下《思品与社会》教学,谈谈小学生道德行为培养的几种途径。
一、对小学生要重视德性认知教育
加强小学生认知教育是道德行为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要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现代化德育课程体系,开展德性知识学习活动,做好德育教材建设。当前我们正面临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此时我们更应该把学生的德育任务摆在首位,从小学到时中学把德育内容注入各学科教学的始终,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构成完整体系,使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进行道德行为教育。另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好德育认知应与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发展水平相适应,并注重开发和调动学生心理潜能,从而去实现德育的内化。目前,有的教师自身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不高,超前、过高、或不按教育规律进行德育,导致学生无法接受、无法承受;有的教师脱离学生生活的环境,脱离现实生活,脱离学生实际,想当然的进行道德行为教育,只求形式、不讲内函。致使学生无法接受,达不到内化的效果,也就取不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目的。
二、增强学生强化与内化统一的自我意识
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强化包括认知强化,文明行为训练和良好品德强化。例如:如何使学生学会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热爱集体,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等,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或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尤其要对学生进行行为方式示范,组织示范或模仿性道德实践,让小学生在直观形象地强化过程中,领悟和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示范,达到内化的目的,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素材
各学科的教材中,都有向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教育的材料、内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有创造性的去挖掘、发现,并及时有效地加以渗透、利用。例如:《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课是专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就应充分的把它利用发好,它的育人作用是得天独厚的。因此,教师应把《思品与生活》和《思品与社会》课的育人作用放在首位,使其充分发挥它的育人作用,而不应把灌输知识目标、政治常识放在第一位。同样《语文》课是向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学科,其它的一些学科中也蕴含着很多的德育因素,都应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教育的素材挖掘出来,用于教学之中。
四、加强课外延伸,渗透德育行为
英国学者莱基在《欧洲伦理生活晚》一书中,曾将人的德性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严肃德性;第二类是壮烈德性;第三类是温和德性;第四类是实用德性。尤其是第四类德性,它是促使人们走向事业成功的德性。因此,我们除在学科教育中进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还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如:开展课内外活动或各种实践活动。比如:举行一次“清洁沱江河——共创美好家园”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可能会比一些反复灌输道德观念或社会意识的特定课程更能也更好地使学生去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五、重视学生社会公德建设在道德养成中的重要作用
外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人的品格就是人的一连串行为,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助矛盾对立的伟大与刚强才能衡量出来。
按照“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去塑造良好文明的社会形象,制定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语言、文明行为公约等。号召学生开展“与文明握手,告别陋习”、“为贫困学生献一份爱心”等主题活动,这种延伸于课外的德育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深受学生欢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六、提高教育工作者德育水平,形成良好育人环境
前苏联伟大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世界观,他的一言一行,都会使学生受到那样这样的影响。”学博为师,德高是范;教师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会对学生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师德形象在课堂教学中有着深刻的意义。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一不作为信息传导给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学的过程之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规范自己的形象。教师要严于律已、率先垂范,带动学生自我教育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必须努力提高小学教师的道德修养,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七、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德育
如果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标准不统一,则会使受教育者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倒行心理冲突,增加其混乱性,从而影响小学生的道德品性的养成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今天之所以高度重视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根本原因在于道德在塑造人的心灵、秩序和人格结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面对当今社会要尽可能地优化当今的德育环境,去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者有效协调,使小学生成为新世纪道德健全、人格健全的可造人才。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的家长为追逐眼前的利益,外出打工,把子女单独留家就读或实行隔代管理,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不便,致使部分学生从小养成不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单亲子女的增多,给德育工作者增大了教育的难度。为培育合格建设人才,全社会都应动员起来,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网络教育。
当然,中小学生道德行为培养的途径还很多,作为新世纪的德育工作者,应在新形势下,更新德育理念,努力探索新德育途径,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全格人才而奋斗。
随着小康社会的和谐推进,日益富裕的物质文化生活从不同程度上对未成年人产生着不同侧面的影响,有的学生图于享受、故于自我、习于攀比,荣辱概念模糊。面对新时期呈现的不良趋势,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教育手段和途径呢?作为学生的班主任老师,务必给学生指明一条泾渭分明的是非界限,这就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中,我从社会层面最基础的教育入手,以学生基本理解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切入点,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到学生心里去。
一、陶冶礼让美德,培养文明习惯
礼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标志,它包括礼貌、礼节、谦让等方面,从广义上讲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礼让既能体现出一个人内在的道德素质和修养程度,更重要的是折射出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水平。在大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正确树立社主义荣辱观的今天,应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礼让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明确礼仪原则。一般说来,礼仪的内涵主要包括尊重、适度和自立原则。通过礼仪教育与训练,帮助学生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准则,产生内在的道德力量,在这种力量的支配下,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克制的能力和自觉遵守礼仪规范的水平。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自己服务人民、崇尚科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热情谦让的美德,这都是高尚品质引领时代风尚的表现。
二、共奏社会节约旋律,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向往生活中的安逸、享受越来越明显,如何使学生养成艰苦奋斗的品德成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建设的一个新课题。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而不仅仅是枯燥无趣的说理,如组织学生学习革命前辈在艰苦奋斗中铸造的延安精神、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动人事迹,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艰苦奋斗,从而以艰苦奋斗为荣;组织学生开展绿色环保活动,给地球蓬勃生命;开展废旧物品回收活动,为社会广辟再生能源,让学生知晓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应从小事着手,人人都应以节俭和奉献为荣。
三、光荣耻辱褒贬鲜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人们在诚实守信和守法的基础上建立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但今天的未成年学生中,不诚实守信现象时有发生。如在家长、老师、同学面前撒谎、不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自觉履行日常行为规范,这些不良行为和习惯,不仅影响了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健康成长,还影响着优秀的班风、学风、校风。如何使未成年学生纠正不良行为,养成诚实守信的美德呢?最关键的是启发学生自觉严于律己,以诚实守法为荣。同时老师应抓住典型,探究教育方法、常抓常新,做到情理交融;坚持榜样示范,让高尚形象给未成年学生以潜移默化,陶冶学生诚实守信、诚实守法的情操。
『叁』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培养
一、寓教育于学生活动之中 小学生品行的形成过程包含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基本要素,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逻辑思维正处在萌芽状态,加上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弱,对抽象的道德观念难以理解。所以,对于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首先靠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很难收到较好效果。最好把品德教育渗透在小学生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同时又要抓好时机随时进行,在这里,我认为有几个条件需要注意:1、环境的作用. 环境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条件。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正是为了使学生在可能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的发展。只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精神、学习环境,才能更好地加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2、常规培养的一致性 现在小学里从六周岁半就进行一年级学习,他们从一个耍孩子走进课堂,受不了学校的正常教育的约束,况且,他们的家长都非常宠爱他们,常规教育是对学生正确执行生活中各环节的具体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教育。对小学生常规教育就坚持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小学生能接触到的,易于理解的事物入手,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能按时上学,有规律的生活愉快、有秩序地参加活动,学习,从而形成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3、寓教于教育活动及学习过程中. 小学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活动及其自觉学习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各方面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就要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情感和态度,帮助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能用正确的思想判断善、恶、真、假、美、丑等,形成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并能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小学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晨会课、班队课、周会是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小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学到有关的知识,通过各种活动,人的道德行为的学习,受到有关优秀的道德品质的熏陶,使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逐渐统一起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师的素质是品德教育的关键1、以诚相见,融洽感情 学生都喜欢和蔼可亲的老师,愿意和他们交往,也愿意听他们的语言,接受他们的教育,特别是学习不好的学生,他们往往有一种自卑心理,所以,作为老师,首先应尊重学生,坦诚相见,师生情感越融洽,越和谐,学生越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例如:我班上有一名学生,他学习、纪律各方面表现都很差,但自尊心特别强,身上有不少坏毛病。我注意到他的这些特点,就经常主动找他谈心,聊天,或不时摸摸他的头,当他犯一些小错误时,我总是在课后找他说话。因此,我们可以说是好朋友。他有时心里有事,也会主动找我谈谈,能看得出来,他十分信任我。记得一次,他因一件小事与班里的一名学生发生口角,进而打起来,我知道后马上赶到班级,他看到我立刻把手停下来,走到我面前。到办公室后,我只问一句怎么回事?他慢慢地把头低下来说:王老师,我不对,我不应该打人,今后我一定改,一定不再和同学闹矛盾了。我听了以后,只说了一句我相信你。后来从别的学生口里得知,他主动向那位同学道了歉,两人又和好,而且再没有闹过矛盾,所以老师一定要尊重学生,以诚相见。平易近人,学生才会亲近和信任老师,十分快乐地接受老师的教导。2、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对老师有较强的依恋之情,他们宁愿接近老师,模仿老师,所以不管老师的积极或消极方面的影响都会在小学生身上发挥作用,为了使儿童的思想感情、道德认识得到健康的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小学教师对小学生思想道德认识和个性倾向的发展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爱憎感情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人师表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为建立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人格教人;不仅通过语言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培养人格。教师的语言是有声的行动,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前者使学生信服,后者使学生佩服。教师要以文明高尚的言谈举止,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等,为学生做出表率,树立仿效的榜样。这样就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亲其师而信其道,就能找到良好教育效果. 这种无声的教育却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夫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然及不从。身正对老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以高尚道德,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学生,发挥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立身做人的榜样。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例如:平时总要求学生不怕脏,不怕累,而老师如果总是让学生干活,自己却指挥,学生会怎样想你,因此,每次卫生打扫,我总是带头干,与同学生们一起扫地、擦桌凳、门窗、拖地。在我的带动下,学生养成了彻底打扫卫生的好习惯。这说明教师处处都能以身作则,从而时刻都能注意自身形象和表率作用,学生一定能受到感染,进而达到品德教育目的。很自然地也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学科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渗透1、有目的地进行品德教育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是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由于教材总是反映一定社会对教育目的的要求,体现一定阶段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总是以自己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去分析驾驭教材,进行启发诱导影响学生的;教学活动的组织,教法的应用,教师的工作作风,言谈举止等,无不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效果的评价,都要有意识地突出品德教育为首的思想,落实品德教育到位的措施。2、有情趣地进行品德教育 首先是教师的热情和表情,教师应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勇于追求和维护真理,爱憎分明,善于表达真情的人;应该是播种智慧,诱发情感,童心常在的教育艺术家。教师能在颂扬良好品德行为的同时,能激发起学生愤慨,善恶之情。这样通过学生动之以情,启之以思,晓之以理,再导之以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3、智育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社会主义学校的重要特点,也是教育工作者及广大教师的基本职责。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教师必须既管教书,又管育人,以身作则,寓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使智育与品德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四、良好品德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和社会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家长是儿童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优良品德,如爱护公物,助人为乐,与他人友好相处等,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学生对待周围人和事物的正确态度;相反,家长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深刻的,有的家长爱占便宜,常为一些小事和邻居大吵大闹,这一切都会在学生的幼小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因此,家长要注意到自己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给自己的孩子做出表率。此外,社会舆论、社会公德,影视作品、人际关系等等,都会对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只有全社会都来关注,影响和培养学生,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的大环境中健康成长。
『肆』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
作为一名小学抄班主任,必须以战袭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班级德育工作的重 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 学校的德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总称。思想教育指思想意识教育,是人生观和世界观方 面的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政治教育 是指学尹对学生进行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的教育,即学校要引导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和立 场,正确认识国家、阶级和政党及其关系。品德教育是指道德行为、道德作风的教育,学校通过向学生传授社会主义的道德观 点、道德行为规范,使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指出,小学教育阶段目标是: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 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
『伍』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行为
对于孩子来说,道德行为是很具体的,如诚实,不故意说谎;尊敬师长;能分享和谦让;不打骂伙伴;爱护环境,不损坏公物;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遵守游戏规则和纪律等。但这些具体的道德行为的培养关系到一系列复杂的品德心理。孩子在社会生活中首先形成的事物是非善恶的认识。认识“好人、坏人”,对好人产生尊重、热爱的情感,对坏人形成反对、厌恶的情感,这叫道德情感。在道德认知的指导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孩子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称为道德动机,并且在动机作用下,孩子会采取有目的行为,称之为道德行为。孩子在坚持道德行为的同时,体现着克服困难的顽强努力,称为道德意志。由此可见,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和培养孩子的道德行为是十分复杂的过程。父母要了解道德教育的全部过程才能达到目的。
孩子由于认知程度的限制,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主要依据成人的标准(心理学上称为“他律”)。因此,成人必须首先明断是非,以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教育孩子。在教育过程中,父母还应该用自己的道德情感来熏陶孩子、感染孩子,使他们从“通情”到“达理”。对于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要给予鼓励、表扬和欣赏,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孩子违背道德的行为要给予批评、惩罚,使他们体验到羞愧、悔恨,这对于发展道德行为是有利的。父母对于孩子的道德行为标准要一致对待,既不能父母不一致,也不能前后不一致。
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要从小做起,如果早期不做,等到孩子长大了重新纠正是很困难的。
『陆』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就是以为主线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就是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主线
『柒』 小学生道德习惯
小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及习惯
一、 好品德的培养
(一) 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课堂礼仪来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品质。要求学生在老师宣布上课时要迅速地起立,并鞠躬行礼,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并说“同学们坐下”时再坐下。但学生迟到时,要求学生应该轻敲教室的前门,并立正喊“报告”,待老师允许时进入教室。在课堂上要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发言时要先举手。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不做无关的小动作,更不能取笑别的同学。下课铃响,老师宣布下课时,应端正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离开教室时,让老师先行。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适时地穿插一些有利于学生形成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品质的内容。告诉他们一个好孩子、好学生见到老师、长辈应该主动打招呼。当在公交车上碰到老年人时应该主动让座。当别人帮助自己后应该道谢等等。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二) 爱护公物,勤俭节约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好信手涂鸦,因此应教育学生应该爱护公物,不得乱涂、抹、画、刻课桌、墙壁等公共设施。开门、关门时要轻。一旦不小心损坏东西,主动承认,在走廊、教室不玩球等,以免弄坏玻璃。 培养小学生的勤俭节约的意识也是相当重要的。由于小学生都是伸手向父母要钱,不懂得节约。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生活节俭,不摆阔气、不乱花钱,不能向父母经常要钱来买零食。作业本、笔等学习用品在使用的时候要节约,不要浪费。
(三) 遵规守纪,热爱劳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应该告诉学生,学校作为一个集体要有它的规矩,学生是学校的一分子就应该遵守其规定制度。 例如要求学生预备铃响,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并端坐在教室里安静等待,上课后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各种物品要轻拿轻放,认真做好课堂的笔记。在参加升旗仪式时,要立正脱帽,肃穆庄重,目视国旗行注目礼;唱国歌时要声音洪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但不允许大声喧哗。 现在的家庭里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和长辈都比较溺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的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可能使他们养成自私、懒惰等毛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自己穿衣、盛饭,主动帮父母收拾房间、洗衣、做饭、洗涮餐具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学校里要轮流值日,值日生应该认真值日,保持教室和校园的整洁优美。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奋学习等良好品德,同时也需要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良好的品德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 好习惯的培养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其良好的习惯,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一辈子。
(一)社会公德的培养 社会公德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间的道德,就是人们为了维护我们社会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关于个人修养的研究从古代社会就开始了。古人曾经提出过“修身养性”;近代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时,革除了许多社会陋习,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把思想品德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学校是培养人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小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较弱,需要对其进行培养。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着重培养其以下方面的社会公德。
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当过马路的时候要首先看一下是否是绿灯,再看一下是否有车辆通过,不追逐打闹,保证自己的安全,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在乘坐公交车时,要主动给老、弱、病、残、孕妇及师长让座,不争抢座位。 遵守公共秩序,购票、购物、乘车时要按顺序,不插队,不拥挤。对营业人员要礼貌。爱护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数木,保护动物。不要踩踏花草,不要伤害动物。当观看演出时要做文明的观众,结束时要鼓掌致意。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鼓励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主动地伸出援手。比方自己的同学遇到不会计算的问题时,自己可以主动上前热心地解答等。
(二)注重仪容仪表、仪态的培养 小学生年龄较小,不太注意个人卫生,在仪容仪容方面主要要求其保持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能当着客人面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消除身体异味,使其明白人们都喜欢跟干净的人在一起工作、学习都讨厌邋遢的人。 对于小学生来说,仪态主要指坐、立、行走、读书、写字的姿势。“站如松,行细风,坐如钟,卧如弓。” 坐姿要求端正挺直而不死板僵硬,不能半躺半坐,两腿间距与肩同宽,不能叉开,双手自然放在膝或扶手上,大方得体;走路要求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坦捏碎步。这对塑造小学生挺拔的身姿很有益处,特别是坐的姿势会影响他们的脊髓的生长和视力的情况。
(三)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使自己终身受益,同时也是自己社会责任心的体现。现代社会由于父母一般都去工作,跟子女交流的时间较少,经常会忽视对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在农村,由于目前卫生状况相对较差、家长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小学生卫生习惯形成较晚,卫生习惯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乱丢纸屑、瓜皮果壳,随地吐痰;乱吃零食以及吃零食后随手乱扔包装袋;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环保意识薄弱等等。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利用家长会进行卫生防疫知识讲座,使家长明确讲究卫生的重要意义。和家长协议:在学校里,学生的教育学习是老师的责任;在家里,孩子的个人卫生是家长的责任。要求家长要注意给孩子讲究个人卫生,防止疾病。在学校,老师针对个别严重的单独进行教育。教育时要耐心、细致,对进步的同学要及时地当众表扬,促进更多的同学向其学习。家长、学校配合教育抓个人卫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环保意识的培养。结合品德课《环保》一课,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展《爱护环境》主题班会,加强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反思自己无视校园卫生的不文明行为,提高学生保护环境和保持校园卫生的认识,动员学生做到弯弯腰捡出一个洁净的校园;要求学生将零食的包装袋、废纸、铅笔屑等东西要放入指定的垃圾桶中,避免乱扔垃圾,保持整洁的校园。 小学生年龄小,正在学习阶段,什么东西都会向大人学,特别是自己比较信任的老师。因此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首先要是个讲卫生、爱清洁的老师,那么,他的学生们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在个人卫生方面一定会做得很好。
(四)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太吃力,以免形成厌学的情绪。如果形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其受益终身,同时坏的学习习惯到中学后也不太容易改进,所以在小学期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要向学生说明应该怎样学习。首先在上课新课之前应该预习,大致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做好标记,看自己那些已经理解了,那些还不是很清楚,那些完全不理解,这样在听课的时候就有了目的性。当上课的时候课时,准备好必需的文具。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不带到学校来,上课时不摆弄文具。专心听讲,不小声说话。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动脑思考,积极举手发言,积极思考老师提到的问题,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要适时地向老师提出,认真做好上课时的笔记以便课下复习时使用。课后要认真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同时及时复习已经学过的内容。学生有时可能在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要认真辅导、耐心指导,对预习、认真听课、作业完成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也可适当地给予物质的奖励,促进更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思维习惯、礼仪教育、读书习惯等方面老师也应该适当地引导,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成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好品德、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其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只要各科老师共同努力,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品德和好习惯,就一定可以培育出一棵棵参天大树,一位位国之栋梁。
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是并不是一个很难的任务,只要抓紧时间,从小培养就可以将孩子塑造成一个优秀的、有良好品德的人。
『捌』 如何培养小学生道德发展
锻炼学生的德育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尤为重要。
许多学生不乏道德认识,知道要怎样做而不应该怎样做,但往往禁不住某些事情的诱惑而人为地犯错误,或情绪被激化时而犯错误。
这些同学所缺乏的就是道德意志力和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可见,教师在德育中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去做,才能锻炼好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好学生的道德行为呢?“小学儿童的品德是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
既如此,“压”也不失为一种方法,说“压”有些不太合适,要说严格要求更为妥当。人都有自觉能动性,但人的自觉能动性往往具有一定的范围,并不是每一项纪律都能自觉的遵守,每一项任务都能自觉的履行,每一件事情都能自觉的完成,也就是说人还有一些不自觉性。对小学生而言由其如此,表现在道德品质上,自觉能动性越强的学生道德品质九越高,反之亦反之。对于“反之”的同学,就需要我们的严格要求,使之养成习惯,形成为自觉能动性。当然,严格要求是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的。
其次,反复实践道德行为。人们只有在反复的道德行为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加深道德认识、巩固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也只有在反复的道德行为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自觉性,完善和稳定道德品质,以便在以后指导其行为。拿一件小事来说,教 师如果常常带领学生做一些“帮一帮”、“扶一扶”、“扫一扫”的好人好事,久而久之,等学生养成习惯了,即使是没有教师的带领,他们见到这些事情也会自觉的去做。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反复的实践。
再次,还要注意德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也是可以改变的,同样,不良的行为习惯受到良好环境的影响也是可以改变的。影响学生品质的德育环境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在社会,网吧、游戏厅、公共场所、人际关系、社会风气;在家庭,父母的言行、家中的一些书刊及物品;在学校,教师的举止、同学间的交往、校园文化、学校风气,着一些都严重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良好的班集体、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周边环境、良好的校风都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施加着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行为。
所以,德育环境的建设不容忽视。
『玖』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品德,又叫道德品质,是指一个人的道德面貌。一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如何,可以从学生的品德来进行评价判断。学生的品德好坏是一所学校办得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故此学校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培养是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学生是二十一世纪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发展和竞争对人才的要求。那么,一所学校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呢?
一、重视从小培养从小抓起。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一个人的良好品德也应该从小培养、从小抓起,因为良好的品德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它是需要一个较漫长的时间才培养出来的,是要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磨练和熏陶下形成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形成某种品德行为习惯,就很难改,并随时随地都显示出来。如:小偷就难改“偷”的动作习惯。我校全体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这个道理,就决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遵循小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小学生进行从小培养良好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从学前班、一年级学生抓起,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如:让学生认识怎样是讲卫生、怎样是尊敬师长、怎样是团结友爱、怎样的行为是好的是道德的等等。一、二年级,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情感,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形成尊师友爱、爱护公物、热爱集体、勤奋学习、互相帮助等优秀品德。三、四年级,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初步具有辨析是非好坏、善美恶羞的能力。五、六年级,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具有较高的辨析能力,能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入侵,敢与坏人坏事作斗争。就这样通过分阶段班班把关,级级抓落实,又通过道德品质的知识竞赛、辨析现实生活的事例和争做“三好学生、优秀队员”等形式,促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校园里拾金不昧、为同学修理课桌、帮同学补课、主动打扫校园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数不胜数。正所谓:“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
二、加强《守则》、《规范》等规章制度的学习和贯彻落实。
俗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就必须要有行为的准则。知道应该怎样做,知道什么不应该做等等。这样,老师就必须对学生加强《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的学习,让学生逐条明白理解领悟。学生就会“行”有标准,“辨”有依据。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就会运用《守则》、《规范》来判断同学之间的行为,自然就会互相督促,互相指正,互相学习帮助,互相进步。做事就会谨慎、认真。在平时,老师以《守则》、《规范》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做到心灵美,行为正派。长此下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就自然而然地形成。
三、推行制度,促良好品德的形成。
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良好品德呢?我们要有计划,要有制度,要按部就班。计划完成得怎样,要有制度来推动实施。如,我校本学期针对在集会、早操时,学生纪律散漫、队列不整齐,开小会等不良的现象。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并推行了早操、集会班级评分评比奖励制度,每一周对每一班级进行评比,对表现好、分数高的六个班颁发流动红旗。又把它作为评先进文明班的一个重要条件。结果这个制度的推行,得到班主任的重视,班主任不甘落后,就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集会、早操要求去做好,毫不放松。而每一班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为了取得流动红旗,同学之间就会互相监督,认真做好。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全校同学就养成自觉守纪、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热爱集体荣誉、尊重他人等良好品德。
四、在活动中培养良好品德。
活动是培养人的重要手段,活动场所是培养人良好道德品质的最好的地方。一间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往往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精神,培养出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培养学生临危不惧的勇气等良好的品德。如,我校结合第十二册语文课要求学生走出去调查各地厂家、商店招牌写错字的情况,并让学生找各行业的老板、工人谈读书无用的看法。结果通过这次活动,培养了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让学生了解了各行工作的困难情况,了解了知识在各行各业的重要意义,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的思想感情。又如,在三月份,我校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的活动,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关心他人、刻苦学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等良好的品德。五月一日,开展“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活动;六月一日,开展“珍惜幸福生活”的活动;七月一日,开展“热爱伟大的党”、歌颂党的征文、谈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家乡变化的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五、榜样激励,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在教育学生时除了讲古今中外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励学生外,还要把本校工作突出、成绩优秀的老师、学生树为榜样,充分利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来教育学生,鼓励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工作勤奋、刻苦钻研、遵守纪律、无私奉献的精神。由于这此人和事都是在学生身边的,都是活生生的事实,学生学起来学得真切,学得实在自然,就更能激励学生。如,在“树目标,立理想,勇往直前”的专题校会上,我们以近几年我校的先进教育工作者和考进邓发纪念中学、云浮中学的优秀学生为榜样,用他们的先进事迹进行教育,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奋发学习,艰苦拼搏的精神。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方法、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多想一些教育管理的方法,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地工作就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培养出社会主义“四化”需要的“四有”新人。
『拾』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详细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品德的教育是绝不能忽视的。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是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主要是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品行,长大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因此,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更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要使小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就要把品德教育渗透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通过在课堂学习中、日常生活中、社会活动中的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 一、 注重学习中的德育。 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1、根据学科特点自然渗透。 德育渗透要从教材实际出发,紧扣教材,把握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寓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如:思想品德课、晨会课、班队课、周会是向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小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学到有关的知识,通过各种活动,人的道德行为的学习,受到有关优秀的道德品质的熏陶,使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逐渐统一起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语文课富于形象性,具有感染力,在进行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的同时,还可以结合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音乐课利用音符、节奏、旋律来塑造艺术形象,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美术课通过形象、画面、色彩、线条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和优美情操;体育课通过课堂教学、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比赛等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从各学科教学中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家乡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 2、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语言是有声的行动,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前者使学生信服,后者使学生佩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对老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以文明高尚的言谈举止;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学生,发挥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立身做人”的榜样。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人格教人。这种“无声的教育”却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注重生活中的德育。 品德教育不能离开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应局限于学校里、课堂上、书本中,只有生活中的德育才是真实的、生动的、有效的、也是最有教育力的。在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中,生活提供给人的影响有时要超过教育本身。因为生动而丰富的生活空间提供给人的是真实的生活情景。有真也有假,有善也有恶,有美也有丑。所以,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与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优良品德,如爱护公物,助人为乐,与他人友好相处等,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学生对待周围人和事物的正确态度;相反,家长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深刻的,有的家长爱占便宜,常为一些小事和邻居大吵大闹,这一切都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因此,家长要注意到自己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给自己的孩子做出表率。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热爱环境、理解他人、关爱生命等良好的品质。此外,社会舆论、社会公德,影视作品、人际关系等等,都会对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只有全社会都来关注,影响和培养学生,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的大环境中健康成长,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三、注重活动中的德育。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德育有效的载体,它具有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所不及的生动活泼。好的活动可以真正解放学生的身心,可以给他们带来比课堂上和生活中更令人感动和难以忘怀的快乐和自由。让学生多参与有益的课外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并为学生提供发展个人志趣、特长与才能的好机会;能让他们在广阔的活动空间自由驰骋,展翅翱翔;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小培养他们爱动手、动脑的习惯和爱祖国、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良好道德信念的形成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优势。如:通过开展“你丢我检”、“弯弯腰”等活动,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邀请法制交警作《遵纪守法》和《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讲座,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开展“手拉手”活动,学生之间互帮互学、互相交流,养成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德,逐步树立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开展书法、绘画、歌咏、拔河等各类竞赛活动,在校园生活中培育学生热爱集体、勤奋学习的品质,帮助他们把老师的期望化作对自己的责任感,做学习的小主人;开展“我是妈妈的好帮手”活动,体验父母辛劳和家庭生活,培养他们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帮助他们把父母的期望化作对家庭的责任感 ,做生活的小主人;组织学生到社会进行参观、访问活动,了解各行各业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工作,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品质,树立对民族的责任感,做社会的小主人;通过参于小养植、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等活动,培养他们动手动脑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培养他们攀登科学高峰的志向。 以上这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学会一种本领,养成一种品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欢乐中获得知识;在活动中丰富情感。通过学生亲自参与道德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总之,品德教育,任重道远,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必须讲究方法。采取课内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配合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切实加强德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进一步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