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小学教育该不该减负呢
赞同,“减负”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这部份的责任不是义务教育的范畴,学校为家庭教育让出了充分时间没毛病。
B. 你们认为中小学教师减负的政策是否有可能带来一些弊端
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的看。中小学老师减负的政策,对于老师来说,大专部分老师应该是属欢迎的。但是做起来相当困难。在执行这个政策的时候,老师想知道,到底什么可以不做,什么必须做。其实在文件里中不可能明明白白写清楚 的。总留着些许的模糊边界。于是,学生家长、学校领导,老师三方搏奕。那时解释权归谁?当然 归领导。而领导往往会迁就家长的要求。于是老师的减负就得打折扣。而一旦折扣出现,老师们心里会产生一些莫名的情绪、虽然可能不表露在脸上,心里会感到窝囊。影响教学能力的正常发挥、
C. 近年来,全国各地对中小学发出了“减负令”,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减负
减负很有必要,大部分的中小学生业务时间都是在上各种培训班
D. 关于苏州市和南京以前推行的中小学减负问题
三年前,苏州市教育局发布推行素质教育的“三项规定”。在新学期开始后没多久,平江区教育文体局又在全区的中小学中实行“减负令”,不仅将每月第一周的周一定为“减负日”,当天开放校园,学生无回家作业,而且明确规定,布置给学生做的作业,老师必须先做一遍,小学一二年级无书面回家作业,五六年级回家作业不超过1小时……这看似简单的八项规定八项措施却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减负令”,让孩子轻装上阵
本周一,是平江区教育文体局推出《“减负增效”八项规定八项措施》后的第一个“减负日”。按照“减负令”的规定,在这一天里,老师不留任何书面回家作业,家长们被迎进课堂参与评教。区教育文体局局长陆丽瑾说,如果把“减负令”看成是单纯的减少作业,那就太简单了,他们要减掉的是多余的学习负担,让孩子轻装上阵,从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这当然不是单靠一个减负日来完成,而是一个十分系统的工程。通过区内各个学校相应举措的推行,相信不久后便能看到效果。我们的教育,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应该更多的为孩子的终生发展服务。
家长:一面拍手称好一面为孩子选购教辅
本周一平江区迎来了第一个 “减负日”,学校当天没有给学生布置任何回家作业,许多学生对此都兴奋不已。“太爽了,没有作业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 ”平江区实验学校五(9)班的李芷威说,本来上学期上午应该有4节课,现在改为3节了,老师们给了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们自己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
“过去,孩子总是熬到很晚才睡,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啊!”谈起小学生减负,市民孙女士对平江区的“减负令”举双手赞成。孙女士的孩子在平江实验学校读三年级,她说,孩子是那种手脚比较慢的人,现在作业少一点,至少能多睡一些。孙女士说,女儿特别喜欢看课外书,但因为手脚慢,常常没有时间看书,像现在周一的无作业日,她至少可以利用这个时间阅读一些中外名著,有选择地看看电影、电视,而且还可以参加一些户外运动,这些她也觉得很好。
然而,在采访中,记者也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一位五年级家长刘先生就觉得,学校不应该取消家庭作业。“没作业了,那是不是也不要考试了?”刘先生说,孩子还有一年就要小升初,如果不抓紧,说不定就要落后,比如说作文,如果不强加练习,孩子怎么会写呢?这位家长指出,孩子今后走向更高的年级或是踏入社会,都得通过选拔,都要考试。刘先生说,他已经陪儿子选购了不少教辅,如果真的“吃不饱”,那就自己开小灶。
学校:意味着老师要付出更多但更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
“要想办法让课堂变得有趣生动,学生愿意听,才能在有限的45分钟内保证课堂质量。 ”敬文实验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老师李芳说,“减负令”刚出台时,大家都喜形于色,但经过深入思考后,老师们对“减负”有了新的认识。为了不让学生的成绩下降,自己得花更多的时间备课。如果把“减负”与“增效”相结合,这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另外,在作业的布置方面,学校是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来安排的。学生在哪些方面有不足,老师就想办法多加强其在这个方面的训练,以保证所有同学都达到一个基本要求。
东中市实验小学校长谢芳也表示,对于“减负”,家长们一些不赞成的想法都是可以理解的。她希望家长们能走出一个误区,即取消书面作业并不意味着取消所有作业,校方的打算是让学生书面作业能够在学校完成,回家后可以进行一些背诵、阅读、制作等活动,或者让家长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自主安排,以给孩子们更多时间,提高综合素质。此外,对于取消考试的说法,谢芳说,平时老师会用竞赛或调研的方法来测试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及时弥补学生的不足。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实际上一直在力推学生减负,但家长们的担心却让“减负令”难以推行。实际上,这道“减负令”对于家长而言,也是一道新考题,就看家长们怎么做了。
教育部门:“减负”并不等于“无负”别把我们的教育想狭隘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区教育文体局局长陆丽瑾说,“减负”、“增效”,如果把这两项单列开来,那都不是难事,单纯“减负”,老师、孩子都轻松,单纯“增效”,通过增加训练强度也是可以达到的。但如果是“减负”+“增效”,那必将是一道难题,可这道难题的背后是孩子开心、家长满意、社会认可,所以,再难也必须化解。
据悉,此次“减负”为的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轻的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负担,但不是不要教学质量。通过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推行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长,鼓励学生更努力、更勤奋的学习。“减负”的同时,也要“增效”,高质量和高价值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更能使学生体会到自我的价值,更能营造出宽松和兴奋的教学氛围。这样,即便学生学习的总负荷没有减少,学生在心理感受上也要轻松一些,这种轻松来自精神上的愉快和对成功的体验,也能起到减负的作用。学校要通过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来提高学习质量和学校效果。
“减负”并不等于“无负”,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人的终生发展。当一个人走出学校,除了知识他所能牢记的东西,才是我们的教育真正要教给他们的,如果只是盯着眼前的利益,那就把我们的教育想狭隘了。
E. 中小学减负大家谈:千字文
中国的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不改变,所谓减负就是一句空话。在应试教育下不可能减负。中国的高等教育是难进好出,一旦考进,毕业无忧。再加上中小学已经累得够呛,该放松了,所以高等教育质量差。应该是好进难出,达不到标准不能毕业,促使学生好好学习,认真钻研。中小学教材变简变易,增加一些艺术、道德、处世等课程。但不宜学什么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之类。
F. 二、中小学减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教育部等9部门近日联合向省级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明确了减负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增强了校内减负的针对性。
措施提出,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规定课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得随意提高教学难度和加快教学进度,杜绝“非零起点”教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禁以任何名义设立重点班、快慢班、实验班,规范实施学生随机均衡编班,合理均衡配备师资。
对于考试,措施要求,小学一二年级每学期学校可组织1次统一考试,其他年级每学期不超过2次统一考试。不得在小学组织选拔性或与升学挂钩的统一考试。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严禁以任何形式、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及排名。
措施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作业难度水平不得超过课标要求,教师不得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
对校外培训机构,措施要求,严禁将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严禁作出与升学、考试相关的保证性承诺,严禁组织举办中小学生学科类等级考试、竞赛及排名。
G. 中小学减负20年,为何还在原地踏步
减不了,大环境决定了,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成年人尚且要不断专学习,才能保证自己的属生存能力,小孩子更加需要努力学习,否则,根本就没办法在将来的竞争社会中立足。现在稍微好点儿的工作都有学历门槛,本科起步,就算你能力再强,也不得不低头。家长宁愿孩子怨自己一时,也不愿意看见孩子将来艰难度日。
H. 湖南印发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其中有哪些减负内容
大家都以为当一名老师是非常轻松的,其实并不然。现在教师的责任并不仅仅是备课和给孩子讲课,更多的是要应付课堂之外的家长关系,处理各种各样和孩子有关系的日常琐事。教师在课堂之外要付出的精力往往更多,让这些教师们倍感烦躁。各种不合理的工作负担大大压缩了教师们的时间,减负这件事刻不容缓。减负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国家开始重视有关于中小学教师的减负工作,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希望以后每个教师都能心无旁骛地教导孩子,而不是被各种琐事烦的不想说话。这是所有教师理想中的样子,也是所有教师一直以来的追求。
I. 纠结的中国教育现状:中小学到底要不要减负
疑问
中小学减负,怎么了?
今年两会,再次将中小学减负问题推向舆论的高潮。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在回答记者有关中小学生减负的问题时称,从1951年到2017年国家围绕中小学学生的减负出台过几十份文件。但恰如古诗云:“一山放过一山拦”。几十年喊减负,有些地方孩子们的书包越喊越沉,课外负担越喊越重,睡眠和休息的时间越喊越少。
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大力呼吁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并出台了许多政策文件扎实推进减负。
但近期一篇名为《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火爆朋友圈,并赢得了众多家长和网友的支持。
为什么在学业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依旧有家长选择为孩子“加负”?中小学减负,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减负,还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
减负这件事儿,其实已经喊了有三十多年了,而且据统计,自1985年以来,中央政府下达49次“减负令”。如此重锤之下,却出现了一个尴尬局面:校内减下来,校外加上去,补习班的迅猛发展增加了中小学生负担的同时,也加重了家长的负担。
事实上,细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尽管年年都喊“史上最严减负令”,但是不少减负政策只针对表面问题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并没有戳到问题的实处。
比如,2013年,北京市推出“史上最严减负八条”,明确要求小学生在校时间不能超过6个小时,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8个小时,每天下午3点半,学校准时放学。这就导致了“三点半放学,孩子无人接”问题。孩子下午三点半放学,父母依旧在上班,因而,在学校挤下来的时间,减下来的负,又统统在课外辅导班上还了回来。
也比如,针对作业的减量指令。例如今年,开学前夕,杭州市拱墅区、上城区教育局放出减负大招——两区小学生、初中生做作业超过晚上10点,就可以选择不做。然而,这样一刀切下来,能力强的孩子减了负,能力弱的孩子却“吃不饱”。除此之外,在家长惧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作用之下,校外“加餐”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选择。
还比如,2月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规范管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公告》,要求进一步规范管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及表彰等活动。但是,在择校热的背景下,仍有少数学校无视禁令。因此,一边是教育部门的三令五申,一边依旧是竞赛火爆,有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密考”,有的竞赛组织者,则把学校认可竞赛成绩作为竞赛宣传。
“学生减负到底应该减什么?”住川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医科大学校长何延政认为,“减负”减掉的应该是过于繁重的课外负担,而不是减少对学习的投入、对能力的培养,更不是简单粗暴地减少在校学习时间、降低学业水平要求。
不是不想减,而是不敢减
都知道孩子间的竞争压力大,负担重。减负原本是好事,但是,为什么还有不少人提出“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呢?
事实上,不是家长不想减负,而是不敢减。因为竞争太激烈了。
近年来,我国在抓学生减负时,主要紧盯学校教育,要求学校减少作业,严禁学校补课。来自学校的负担确实减轻了,但校外的负担却迅速增加,很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去校外培训班。
中国教育学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不少家庭,悄悄把“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主战场转向课外时间,课辅机构超纲教学、以竞赛转换招生资源的做法,严重扰乱了教育教学秩序,而最终接盘受害的正是中小学生,作业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睡不好,没时间玩耍,救救孩子的声音淹没在功利追逐大潮中。
这样悲剧性的恶性循环,其根源就在教育的刚需——中高考依旧不变。除此之外,“教育资源均等化”并没有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仍然控制在少部分学校手里。因而,多数家庭非常清楚的意识到,仅凭校内的所学孩子难以在众多的学子中脱颖而出,规规矩矩实施“减负”的学生,根本进不了好的初高中学习。所以,学生和家长都卯足了劲,要进入到一个优质学校,从而博一个看似光明的前程。
减负,真的有益于孩子的未来发展么?
更让家长们担忧的是,减负,也许并非真的有益于孩子的未来发展。
日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减负教训,非常值得借鉴。当时经济飞速发展的日本社会,要求给学生减负的呼声同样强烈,教育部门当然从善如流。
怎么减负?和我们一样,少学东西,少上学,少考试。
“宽松教育”方针下的30年间,日本中央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大体包括:降低教学大纲的标准(缩减课本)、减少规定学时和公立学校去重点化。例如将小学至高中的总课时从5821课时减少至5785课时,《中学指导要领》的册页从261页减少至123页,公立中小学每周上课5天(原本6天),学生报考公立中学不能填学校志愿,只能按片区随机入学等。问题是,这些直接减负的政策手段根本没有达到减负的效果,还产生了系列副作用。
首先,由于宽松教育政策只能约束公立教育部门,民众的升学需求和竞争态势并没有变化,因而,私立学校大量崛起。
原本占据优势教育资源的公立中学只能提供宽松的托底教育,无法为想要上好学的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几乎所有志愿上一流大学的中学生都投入私立中学,随之,没了要读书的学生,公立中学的优质师资也不断流失。这样一来,极大地扰乱教育资源的有序分配,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的不公。
其次,便是课外补习班迅速蔓延,课外补习费的支出初年攀升,不少家庭因此入不敷出。
要考上好大学,仅仅上私立学校还不够,课外补习学校(日本称“学习塾”“进学塾”)专门为应试做好准备,这几乎成为日本家庭的一般常识。甚至,许多家长发现,如果在家中不做充分的预习准备,连较好的补习学校都进不去。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宽松教育”政策整体上降低了必修的教育标准,看似学生有了更大的自由选择学习的空间,其实这个年龄的学生既不充分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社会需求,甚至不够了解竞争游戏规则。
自主选择适合的教育资源既超出了学生的能力,也超出了多数家长的见识水平。除非精通教育和社会规则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多数家长在为孩子做学业选择时手足无措,心态焦虑。私营培训机构的营销诱惑、家长间的模仿与攀比、恨铁不成钢和病急乱投医等心态都会造成超量教育、过度补习,结果又加重了一重学业负担——不仅无效,更可能适得其反。
减负减起来,靠的不只是一家之力,一时之言
“减负”并不等于公办教育的“后退”、不等于降低中小学生的课程难度、不等于不要学生刻苦学习、不等于减少学生学习时间、不等于不要考试。
但一味地减负一刀切,很可能会重蹈日本减负的历史。
如何能让负减下去,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悬在所有人心头的疑问。
中国教育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今天,我们要再次强调大力“减负”,是因为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教育的功能从过去的“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开始逐渐转向“人人成才”“各尽其才”。
减负是势在必行,但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前提下,“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无处不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减负减起来,靠的不只是一家之力,一时之言。
正如教育专家熊丙奇所言,要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把学生和家长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以及择校焦虑中解放出来,不能简单依靠推迟上学时间、取消特长生招生、叫停竞赛、规范教育培训机构经营等举措,而需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也正如,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徐冬青所说,“减负”之难,难于上青天,某种意义上,是各类主体的合力所致。
跨越“减负陷阱”,必须厘清各类主体的责任,只有政府、市场、家庭、学校、教师承担了各自的责任,并建立问责机制,才能真正将学业负担减下来。在这个意义上,政府不但要履行自己的责任,还需要履行对各类办学机构和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规则设计,规范治理,规律引导”的公共责任,才能最终打赢这场事关祖国未来的“减负大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