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发展性测评可分段进行是什么意思
发展性指标----简单来说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期。
MACD是根据两条不同速度的指数平滑移动平均线来计算两者之间的离差状况作为行情研判的基础,实际是运用快速与慢速移动平均线聚合与分离的征兆,来判断买进与卖出的时机与信号,在实际操作中,MACD指标不但具备抄底(价格、MACD背离时)、捕捉强势上涨点(MACD连续二次翻红时买入)的功能,而且能够捕捉最佳卖点,帮助者成功逃顶。其常见的逃顶方法有:
1、股价横盘、MACD指标死叉卖出。指股价经过大幅拉升后横盘整理,形成一个相对高点,MACD指标率先出现死叉,即使5日、10日均线尚未出现死叉,亦应及时减仓。
2、假如MACD指标死叉后股价并未出现大幅下跌,而是回调之后再度拉升,此时往往是主力为掩护出货而再最后一次拉升,高度极为有限,此时形成的高点往往是一波行情的最高点,判断顶部的标志是“价格、MACD”背离,即当股价创出新高,而MACD却未能同步创出新高,两者的走势出现背离,这是股价见顶的可靠信号。
RSI
相对强弱指数RSI最早被用于期货交易中,后来人们发现用该指标来指导股票市场效果也十分不错,并对该指标的特点不断进行归纳和总结。现在,RSI已经成为被者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指标之一。的一般原理认为,者的买卖行为是各种因素综合结果的反映,行情的变化最终取决于供求关系,而RSI指标正是根据供求平衡的原理,通过测量某一个期间内股价上涨总幅度占股 价变化总幅度平均值的百分比,来评估多空力量的强弱程度,进而提示具体操作的。RSI的应用法则表面上比较复杂,包括了交叉、数值、形态和背离等多方面的判断原则,但由于RSI几乎囊括了所有常用指标的判断方法,因此,如果者能够全面掌握RSI的应用法则,则会有助于对其他技术指标的理解和应用。
KDJ
KDJ指标的中文名称是随机指数,最早起源于期货市场。
KDJ指标的应用法则KDJ指标是三条曲线,在应用时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考虑:KD的取值的绝对数字;KD曲线的形态;KD指标的交叉;KD指标的背离;J指标的取值大小。
Ⅱ 初中 素质评价手册 发展性指标和描述性评价应如何填写.............
发展性指标:写你在基础指标上又具体做了哪些事情。比如热爱祖国就写你自己做的什么事情与此相符
描述性评价:写你做过这些事后是怎样评价自己的,或得到别人XXX的肯定
Ⅲ 帮助答题!
希望有帮助
课题:关于中小学学生发展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对中小学学生实施有效的发展评价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有效的学生发展评价应以学生实现自主发展为最高目标,需要评价指标统一、评价要素多样、评价工具有效等方面的技术支持,需要将形成性评价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的理性认识,需要评价双方共同建构评价结果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学生发展;学生发展评价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要对学生实施发展评价,似乎已无需多言。但在实践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学生发展评价,一直困扰着校长和教师,阻碍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这是值得认真思考、反复实践,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对中小学学生发展评价的理解
(一)对“发展”的理解
“发展”一词,目前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且存在不同的解释。如,“发展”的一种解释为“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另一种解释为“扩大 (组织、规模等)”。再如,在剑桥高级学者词典中的解释为“develop,to(cause something to)grow or change into a more advanced,larger or stronger form”,其译文为:发展,即(使某事)成长或变化成更先进、更大或更强的一种形态。综上所述,对“发展”一词可这样理解:事物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变化过程及结果。
(二)对“中小学学生发展评价”的理解
美国评估学者斯塔弗尔比姆曾明确提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这一观点强调了评价的改进功能。改进的过程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发展过程的特点是:评价方向应立足现在,回顾过去,面向未来;评价目的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评价对象应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动力应来自每一个学生自身求发展的需要。基于以上思考,我认为:中小学学生发展评价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指导,以党和国家教育改革相关文件的精神为依据,以中小学学生的发展为评价对象,通过评价信息的反馈,使学生对自身的发展进行正确的评价,以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使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正确的评价,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使家长和社会都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积极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学生发展评价的“自我教育”功能
学生评价的功能多种多样,如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励功能,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水平以利于因材施教的诊断功能,为了指引学生学习方向的导向功能,为了选拔和筛选的鉴定功能等等。在实践中,评价功能由评价目的决定,而评价目的又由教育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所决定。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把评价作为改革目标的六个具体目标之一,目的是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中小学学生发展评价的最高目标是使学生实现自主发展。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可知,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发展评价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调动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在评价中强调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身的发展做出正确的评价,这是“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其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因此,中小学学生发展评价应强调“自我教育”功能。
三、评价指标统一、评价要素多样,发挥评价的导航作用
未来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未来教育就必须为未来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学生发展评价应该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发挥导航作用。学生发展评价的导航作用需通过评价指标和评价要素具体体现。国家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世界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要,对中小学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出了统一要求。如何将统一要求转化成为评价指标和评价要素,使其具体化和层次化,是进行中小学学生发展评价的基础和关键。为了解决这个关键问题,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采用小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评价指标相同的设计,以体现国家对中小学生基本素质的统一要求;然后,依据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知识和技能发展的实际水平,按照年级或年段分层次设计评价要素,以体现国家对不同年级、年段学生应达到目标的具体要求,目的是提高中小学学生发展评价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评价指标统一、评价要素多样的处理方法,既可以体现国家的要求,又利于发挥评价的导航作用。
四、评价双方共同建构评价结果,追求评价的高效益
效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主观追求,评价活动当然也追求效益。中小学学生发展评价的最大效益,是让被评价者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价结果做出改进,获得发展。在传统评价中,评价者独家享有对被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的建构权,而被评价者只能被动接受评价结果。由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价值标准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评价结果,造成双方不能达成“共识”。没有“共识”就不可能接受评价结果;不认同评价结果就不可能有改进;没有改进,就不可能获得发展。中小学学生发展评价应采用评价双方共同建构评价结果的方法。它是指由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沟通、协商,在对评价结果的看法取得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形成评价结果,而不是由评价者单方做出结论强加给被评价对象。
“共同建构”评价结果是第四代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理念。对学生实施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主要是通过评价结果反馈、导向、激励功能实现的,而评价结果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是学生本人对评价结果的认同,而使学生认同评价结果的有效方法,就是共同建构评价结果。共同建构评价结果的方法可促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双方共享评价所产生的效益。
五、评价工具的有效性与评价的科学性
(一)教育评价工具的特点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使用的工具多种多样。如,米尺是人们用来度量物体长度的工具,血压计是医生用来为人们测量血压的工具,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试卷是用来测量学生语文知识、技能及理解力的一种
工具等。以上列举的工具有些可直接作用于其对象,而有些则不能。语文试卷是通过学生的心理过程、思维过程间接作用于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及理解力的。这是教育评价工具的特点所在。教育评价是以教育测量为基础的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教育评价工具是收集被评价对象的相关信息,用来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器具。就学生评价而育,使用评价工具的一方和接受评价的另一方都是活生生的人,这就决定了教育评价工具自身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1.教育评价工具作用对象的模糊性
学生的心理现象、思维过程及个人素质的形成过程是教育评价工具的作用对象。学生的心理现象、思维过程具有内在性、隐蔽性和无形性等特点,学生素质的形成过程不仅是模糊的而且是复杂的。评价工具作用对象的这种模糊性,无疑会制约评价工具的精确性。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在1927年提出了物理学中的测不准原理。事实上,对学生的评价结果能反映学生的基本状态,但与学生的真实水平台有一定程度的偏离,因此教育评价也处于一定的测不准状态。这就是说,学生评价既有测准的一面,也有测不准的一面;测准是相对的,测不准是绝对的。随着人类认识自身能力的提高及评价技术的发展,教育评价特逐步逼近测准的状态,这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2.教育评价工具作用对象的间接性
学生的心理现象、思维过程及个人素质等是隐蔽在个体内的客观存在,是一种内在的、抽象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乃至说不清,但它并不神秘,具有一定的表现性,它可以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出来,它和行为之间存在一系列中介物。评价工具不能直接作用于它本身,但可以通过学生表现的行为特征进行间接的推测和判断,即通过评价与目标事物相关联的事物来评价目标事物,利用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来完成评价任务。
3.教育评价工具作用对象的抽样性
这一特点是从统计学意义上而言的。学生的心理现象、思维过程及个人素质等,不是在某一孤立时空内抽象存在着的,而是表现或弥漫于个体活动的全部时空中。在对学生实施发展评价时,从理论上讲,采取全息评价模式最理想,可以得到最全面、最客观和最有效的评价结果。全息评价模式的“全息”时空特征表现为“全面,全员和全程”,具体可概括为:评价对象面向全体学生,评价内容渗透全部课程,评价过程采集全部信息,评价目标实行全程监控,评价结果促进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评价过程采集全部信息是不可能做到的。任何一方面评价的主持者,在有限时间内不可能掌握被评对象的全部表征信息,只能本着“部分能够反映总体”的原理,收集关键性的、具有代表性的、有效的评价信息,并保证收集信息的“样本”足够多并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以此来推断全部待评价内容的特征。
(二)“评价工具”的有效性是评价科学性的保障
在传统的学生质量综合评价方案或手册中,一般只给出评价指标和标准,而没有评价工具。评价结果基本是评价者依据自己对被评对象的了解所进行的主观判断得来的,因此评价的科学性难以保障。学生发展评价的科学性应以评价工具的有效性为基础。评价工具的研制要求;一是应该以评价指标要素为依据,编制适用于不同年级和年段学生发展要求的系列评价工具;二是研制过程要科学,保证评价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指标符合质量要求;三是评价工具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整体完备性。评价工具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可以在对学生做局部诊断评价时使用。评价工具的整体完备性是指可以在对学生做全面质量监控评价时使用。形成性评价是在学生发晨过程中进行的。总结性评价是学生发展到一定阶段 (如学期、学年结束)时进行的,目的是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一定阶段发展水平的实际状况,为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总结性评价结果的科学性至关重要,保障评价结果科学性的措施是编制有效的评价工具。
六、形成性评价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用于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发展评价以中小学生的发展为评价对象,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发展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但不应采用那些繁杂的、孤立于教育教学活动之外的形成性评价方式,而是将形成性评价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即在教育教学活动完成的同时,也就完成了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达到预定目标,用于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它不强调按规定程序、用完整的内容对所有评价对象都进行评价,也不强调评价结果的完整性。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家长及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情感态度的表露,无一不是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无一不在发挥影响学生发展的作用。只是教师、家长和学生汉有明确意识到罢了。实施简便而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教师、家长和学生首先都要树立明确的评价意识,把无意识的评价言行,转变为有目的的评价行为;第二要熟悉自然观察的方法,要善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搜集学生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评价信息;第三是通过分析评价信息,用口头语言做出评价,这样就完成了形成性评价的操作。形成性评价要适当记载评价信息和评价结果,即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但不一定强求全面和规范。
综上所述,要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只有在真正克服了传统教育质量观影响的前提下,提升对学生发展评价的认识,提供学生发屉评价的技术支撑,学生评价改革才能真正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有效推动课程改革。
Ⅳ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评价指标有哪些 社会认知 个性表示社会交往能力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评价指标有:
(1)亲子关版系的发展;权
(2)同伴关系的发展;
(3)性别角色的发展;
(4)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5)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按照国内外现行的医学以及心理学的分类,人从出生到幼儿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出生和新生儿期(birth and newborn):出生—1个月;婴儿期(infancy):1个月—1岁,相当于乳儿期;学步儿期(toddler hood):1—2岁;早期儿童期(early childhood):2—6岁,相当于幼儿期。尽管这一分类法正日益受到挑战,特别是对婴儿的分类更是莫衷一是。但是,通常把这几个阶段统称为儿童期,即把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Ⅳ 评价领导绩效的标准是什么
领导绩效考评指标设计应以通用性指标为基础,以管理职能为依据,以服务社会和服务群众为导向。考评指标分为领导作用指标与领导结果指标两大类:
1.领导作用指标
领导作用指标是指领导集体和个人为促进组织绩效,实现组织目标所投入的管理要素。具体包括领导职能、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协调公共关系、管理创新五项指标。
标准一:领导职能。指领导者如何明确组织发展方向,确定并积极实现组织的使命和远景目标,确立组织长远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并能够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组织管理体系,以身作则,调动群众积极性,发展组织与社会各种相关组织的关系,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清除各种障碍。
标准二:战略与规划。依据组织职能,能够透彻地了解社会和公众近期与长远的公共需求,明确社会发展战略,确立、审查、并贯彻组织的战略和规划,制定相关政策、计划和方案实现其使命和远景目标。
标准三:人才资源管理。根据组织战略和规划,规划、管理、改善人力资源,培养开发各类人才的知识和全部潜力,通过对话和授权提高人才的参与度,并对此进行合理规划,以便支持组织的政策和战略及人员的有效运转。
标准四:发展协调公共关系。为实现组织的使命,确立和设计组织在社会的良好形象,明确发展和维护重要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支持其政策和战略以及程序的有效运转;建立与社会组织及公民的沟通渠道,支持和动员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有效监督。
标准五:管理创新。改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优化组织结构,重组业务流程,发展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完善财务和预算管理,提高管理效益。
2.领导结果指标
领导结果指标是指领导作用对组织绩效所产生的影响及效果。具体包括群众满意度、社会贡献度、主要绩效的成果、公共支出效果、组织发展的效果五项指标。
标准六:群众满意度。指组织在满足服务对象和群众的需求与期望方面取得的结果。如公众对组织绩效的总体满意水平,办事的友好和公正度,反映灵敏度和积极的行动,处理个别情形的灵活度和能力,政务公开,服务承诺的效果,给群众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等。
标准七:社会贡献度。指组织在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和预期方面取得的结果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维护社会和谐所做出的努力贡献,对公共危机的应对和处置结果,组织活动是否对公民造成侵扰和损害,确保公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对于群众的民主意识、维权行为和社会参与的支持度。
标准八:主要绩效结果。指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在完成组织计划、任务,实现任期主要目标,以及满足的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关键结果。如按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实际效果,市场监管的能力,满足和平衡群众利益需求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
标准九:公共支出效果。包括遵守预算的程度,财务目标完成度,满足和平衡财务利益的能力,有效使用运转资金的能力,财务审计和检查的频率和结果,精打细算并强调风险意识的财务管理措施等。
标准十:组织与人员发展效果。改进与创新组织战略、组织结构、组织效能、思想作风方面的成绩,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确定目前个人和组织在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能力状况,制定和宣传符合组织和个人需要的培训计划。正确处理组织内部的平等机会和待遇公正问题,发扬民主,支持公务员参与决策的程度,参与绩效改进活动的程度,协商和对话机制。
领导绩效:追求高绩效,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现实动力,工作的展开过程就是工作绩效形成的过程。人类的活动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任何工作绩效的取得都受到多方面条件和因素的影响,是各种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为工作绩效都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一般性特点:客观性、综合性、动态性、具体性等。
客观性
主要指绩效形成的过程和产生的结果是客观的,往往以特定条件下在实践中产生的物质或精神成果的形式表现出来。
综合性
主要指绩效是工作过程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动态性
即工作绩效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原来较差的绩效,经过努力和改进,会转好;而原来较好的绩效,会由于懈怠而降低。
具体性
就是指一定的绩效总是在特定时间及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并且绩效及其考评受到特定因素及各种具体条件的制约。
把握绩效的一般特点,对于正确认识和考评绩效,正确运用绩效的监督、导向和激励作用,深刻理解领导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Ⅵ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1000米跑男的权重系数是多少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的权重系数为0.2,即占据20%。内
其他测试内容容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1分钟仰卧起坐(女)。
(6)中小学发展性评价指标扩展阅读:
新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适用于全日制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将学生按照年级划分为不同组别,身体形态类中的身高、体重,身体机能类中的肺活量,以及身体素质类中的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为各年级学生共性指标。
用于全日制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
根据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90.0分及以上为优秀,80.0~89.9分为良好,60.0~79.9分为及格,59.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
学生测试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成绩达到优秀者,方可获体育奖学分。测试成绩评定不及格者,在本学年度准予补测一次,补测仍不及格,则学年成绩评定为不及格。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Ⅶ 大学100米跑的及格成绩是多少
大学100米男生的及格成绩是14"9,女生的及格成绩是17"9。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指2014年7月18日,教育部公布了最新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测成绩达到或超过良好,才有资格参与评优与评奖。
以往,学生的体测按学段分组,每组除了身高、体重、肺活量必测外,还有一些可选项目。新《标准》取消选测。
在分组上,小学、初中、高中按每个年级为一组;大学一、二年级为一组,三、四年级为一组。在各组中,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都是必测项目。在大学生和中学生中,男生必须测1000米跑和引体向上,女生必须测800米跑和1分钟仰卧起坐。
《标准》还指出,体测的学年总分由标准分与附加分之和构成,满分为120分。标准分由各单项指标得分与权重乘积之和组成,满分为100分;附加分根据实测成绩,对1分钟跳绳、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加分指标进行加分,满分为20分。
各组学生按总分评定等级,90分及以上为优秀,80分至89.9分为良好,60分至79.9分为及格,59.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
(7)中小学发展性评价指标扩展阅读:
2014年新出台的《标准》,取消了选测项目,中学生和大学生必须测长跑,初中以上男生必须测引体向上。
《标准》规定,学生毕业时,体育成绩和等级,按照毕业当年学年总分的50%加上其他学年总分平均得分的50%之和进行评定。成绩达不到50分,按结业或肄业处理,也就是说,拿不到毕业证。
《标准》要求,初中、高中、大学学生的必测项目全部一致:50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
另外,各个测试项目都设置了具体的标准,比如,50米短跑,大一、大二的学生,男生超过9.1秒就为不及格,女生超过10.3秒为不及格;大三、大四的学生,男生超过9.0秒则不及格,女生超过10.2秒为不及格。
如果想评优,体育测试成绩评定必须要达到80分以上。学生因病或残疾,可向学校提交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的申请。
Ⅷ 简述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内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方面阐述)。
(一)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及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Ⅸ 如何选取合适的评价体系,用来评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定义、内容与特征,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城乡发展实际,我们从空间、经济、社会、生态四个维度来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全面性原则:全面反映城乡发展一体化内涵、特征
导向性原则:充分反映城乡关系演进趋势
可操作原则:指标的含义须明确,且有可靠的数据来源,确保数据的质量,处理的方法对专家或非专业人员均具有说服力,对无稳定数据来源或无法计算的指标可暂不列入指标体系。
2.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现有研究对于评价指标的选择,多采用理论分析法、频度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等方法。理论分析法是通过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理论体系,选择那些能够反映城乡一体化特点的指标;频度分析法是对已有关城乡发展评价的研究指标进行频度统计,从中选择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专家咨询法是在初步提出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征询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调整。
本研究报告综合使用以上三种方法,在对城乡发展一体化内涵与内容的理论界定基础上,确定了测度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的空间、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四个维度。每一个维度的衡量指标则采用理论分析与频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最后,就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征询3~5个专家的意见,进行调整。
3.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指标体系包括城乡空间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环境一体化4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
我们用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来代表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由于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因此本研究报告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不可能涵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所有方面,反映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全部内容,只能反映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只从可量化的结果角度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状态进行一个基本的判断。根据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涵、内容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方法,我们构建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应包括城乡空间一体化、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社会一体化与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4个维度的内容。
城乡空间一体化主要反映城乡人口的地理集聚、空间往来的便利性、城乡信息化指数与城乡商贸流通。城乡经济一体化主要反映城乡两大区域之间产业要素的流动及资源的合理配置,间接反映城乡两大经济主体生产、收入、消费情况。城乡社会一体化主要反映城乡居民在教育、卫生、医疗、文化生活、邮电通讯、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均衡程度,公共服务的城乡供给既有量的差别,更有质的区别。因此,必须既有反映量对比的指标,也有反映质对比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