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20年度合肥市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多少人,师出怎么样
今年的教师招聘公告已经陆续发布了,合肥市今年招聘3292人,具体可以登录合肥市教育局官网查看。师出是专门从事安徽省教师培训的,很专业,今年已经开始网上报名了,你也可以让他们给你一些建议。
『贰』 合肥未来发展怎么样
合肥未来的前途是大大的,5年以后肯定大变样,现在到处在搞基础建设,出门回都不方便,但答是搞好之后就厉害了。现在到处在招商引资,国家也有政策倾向(谁让我们中央有人呢 ),特别是滨湖新区将来要发展成安徽浦东,成为合肥第2大中心,环巢湖地带将要通江达海,发展成为旅游中心。所以将来合肥不仅仅经济有突飞猛进的潜力,还会成为一个很有人文气息的漂亮城市。。。。。。。
希望采纳
『叁』 请问2020年合肥市中小学教师招聘多少人
经批准,2020年度合肥市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岗位计划共3292名,其中普通高中275名、初中754名、小学2263名,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含择业期内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2339名。
『肆』 合肥市内五年内新建的的二手房有哪些,要离中小学及幼儿园近的,学校口碑要好的
这是上饶市
『伍』 合肥规划建设的一座高校,开设幼儿和小学班,何时开建
现如今提及安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的省会城市合肥,合肥近些年的发展备受关注。如今的合肥发展越来越迅速,经济实力得到很大提升,今年也晋升为新一线城市。合肥之所以能发展这么好,一方面与它积极建设交通建设有着密切关系,合肥的交通系统在逐渐完善当中,近些年也开通了地铁线路,交通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与合肥的科教能力有一定的关系,合肥是我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境内高校数量挺多。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梅冲湖校区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合肥的科教能力,对于该学校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完善该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所以大家是不是很期待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梅冲湖校区的建设呢?
『陆』 滨湖的新校建设
合肥一中、合肥46中、合肥师范学附校三所学校搬往滨湖新区的事在合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滨湖新区的三所学校都已经开学了。在学生们进入美丽的新校区时。让我们回顾一下老校区,关注新校区。更多的了解滨湖新校区的生活和学习等 各个方面。
老校区和滨湖新区对比:
老校区:三所知名学校,在合肥人民的心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
滨湖新校:相信在滨湖,三所学校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愿学子们在新校中能更好的学习、生活。
合肥“名校搬迁”引发五大猜想
合肥“名校搬迁”引发五大猜想
编者按:教育,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自从合肥一中、合肥46中、合肥师范附校三所学校搬往滨湖新区的消息公布之后,有关搬迁后如何招生的问题已经成为合肥市民关注的焦点。虽然目前最终的方案还没有出台,但市民中有关方案的猜想却已经有好多“版本”。
猜想一
2006年,合肥一中、六中、八中三校联合招生,实行均衡派位和交流三校老师以达到生源和师资的均衡,但随着合肥一中迁往滨湖新区,“铁三角”联盟能否继续,这成了很多人心头的一个问号。
2006年3月20日合肥市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的关于三校迁址办学工作的方案中提到,秋季招生,合肥一中与六中、八中同时作为第一批次,其中合肥六中、八中实行联合招生。不过,记者昨天就此向教育部门详细了解时,工作人员表示此方案可能会有所调整。
合肥一中、六中、八中招生该往何处去?一部分观点认为六中和八中联合招生的可能性更大,合肥一中不参加联招。省城一所高中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三校应该属于同一批次招生,但是一中招生数量太大,如果均衡派位,其他两校不一定能承受如此众多的生源。一些学生可能会不愿意寄宿而放弃报考一中,联合招生将无法兼顾这一部分学生的意愿。此外,一中将新招很多新老师,三校的师资也不好分配。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不能排除三校联招的可能性,像寄宿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调剂解决。
猜想二
随着合肥师范附校的搬迁,即将升入一年级和七年级的学生如何入学成了学区内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很多家长猜测会不会让附近的合肥实验学校“接管”。
其实,家长们的猜测不无道理。根据《合肥市城市中小学布点规划(2006~2010)》,教育部门建议将合肥实验学校整建制迁入合肥师范附校原校址办学。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一直以来,实验学校的小学都是五年制,与现行的教学模式有所差别。所以,直接“接管”是否会实行还是未知数。采访中,有关人士表示如果重新调整实验学校的教学模式,那么接管的可能性很大。
猜想三
和合肥师范附校的情况一样,合肥46中迁走后,原学区的学生马上面临重新选择学校的难题,而目前最多的猜想就是全部划归45中。
对此,教育部门有关人士表示,46中学区的学生全部划归45中可能性不大。46中原来的生源主要来自合肥市永红路小学、长江路第二小学、舒城路小学、合肥师范附小,这部分学生如果全部进入45中,加上45中本校学区的学生,将可能超过45中的招生承受能力。
教育部门联合公安部门正在对各学区内的生源情况进行登记,估计具体的学区规划要到4月份才能出台。
猜想四
从情况来看,不论是合肥45中还是实验学校,想整体接收一个学区都较困难。种种迹象显示,采取分散式的入学方式可行性更好。所谓分散式就是部分原46中学区的学生如果愿意,可以选择择校到46中新校址入学;庐阳区在重新划分学区时则将46中和合肥师范附校的原部分学区划分到45中,还有部分划分到实验学校或者其他中学。
究竟学区该如何划分,教育部门表示目前还没有最终敲定,但是分散式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46中有部分名额是面向全市招生的,届时原学区的学生也可以报名前往。此外,分散入学也不至于令某一所学校压力过大,有利于长远发展。
猜想五
除了学区划分外,师资如何分配也是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是将大多数老师一起迁往新校,还是让新招聘的老师到新校教学?对此,几所学校都表示新校建立后将采取新老教师搭配,而原校两个年级则不会改变其已有的教学和师资结构。
合肥46中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新学年开学后,现任初三年级的老师们将重新担任初一年级的教学,这部分老师包括46中和合肥师范附校所有现任的初三老师,加上部分新招聘的老师,应该说基本可以满足新校的需求,没有必要调动原校中两个年级的老师,所以在师资配置上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
『柒』 合肥市教育局的发展述要
合肥兴办新学始于清末,但发展缓慢。当时,中学堂只有一所,系由书院递嬗蜕变而来,未脱“忠君尊孔”窠臼。小学堂为数亦极少,私塾占主要地位。 1949年到1956年本市教育事业经历了接收、改造和发展的过程。1949年1月,合肥解放,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改革工作”的指示精神,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接收了原公立学校,把私立学校管了起来,加强了领导;收回了教会学校的主权,割断了与帝国主义的联系,摆脱了教会的控制。经过初步的调整与改造,9所市立小学、2所市立中学、4所私立小学和 1所私立中学都于新学期开始时陆续开学上课。又为工农子女增设了小学,并设立人民助学金,减免学费,照顾家庭经济困难的工农子弟,劳动人民取得了受教育的权利;逐步接管、改造了私立学校多一废除了学校中的训育制度,推行了民主管理;取消了反动的课程设置,清除了各科教材中封建主义的、殖民主义的反动内容,开设了革命的政治课程和其他新课程;组织师生参加反匪、反霸、土改、镇反等政治运动和义务劳动。建立起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雏型。1951年,新建了合肥卫生学校,1952年又创办合肥师范学校和合肥医士学校;东南医学院迁来合肥改为安徽医学院;同时,全市普通中学发展到5所。在校学生2329人;小学79所,在校学生13084人;教育部门办幼儿园2所,入园幼儿135人,成人教育也有发展。全市开始形成了幼儿、小学、中学、中专、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较完整教育体系。当时参加各级各类学校学习的近万人,为全市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1952年在教师中进行了思想改造运动,对教师队伍进行了整顿与调整,一支有志为新社会作出贡献的教师队伍开始形成。
1953年国家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合肥各级各类教育开始做到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到1956年,全市已建立工、农、医、师高等学校4所,在校学生4431人,中等专业学校9所(包括师范学校1所),在校学生4925人。贯彻执行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发展了普通教育,拥有公立、民办中学8所,在校学生9510人;小学71所,在校学生26268人。建立了教育部门办公立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616人。兴办农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300余人。学龄儿童人学率达83%;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占全市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把劳动教育列入普通教育的内容,并在合肥一中、合肥师范学校重点试验综合技术教育。从1955年起在中小学实行劳卫制。1956年成立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具体指导中小学的教育与教学研究工作。组织教师学习苏联经验,结合自身的实践,总结自己的经验。采取有效措施,狠抓了教师的业务进修,使广大教师获得了思想、业务双丰收。
这个时期,在学习苏联经验的过程中曾出现过要求过高、过急及形式主义的偏向,但对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不无积极作用。在改造旧教育的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师生参加政治运动过多,乱抽调教师搞中心工作等情况。但为时不长便及时得到纠正。 1957年至1966年国家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合肥教育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的新阶段。贯彻执行了毛泽东同志1957年2月提出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发展了各级各类学校。对如何走中国启己的教育道路进行了探索;对学制、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进行了改革试验。这中间,由于缺乏经验,加之“左”的思想影响,曾出现过1958年的“瞎指挥”和“浮夸风”破坏了学校教育的正常秩序。其后不久,又相继出现过片面强调升学率,忽视学生身体健康,过分强调政治教育,学生参加社会活动过多等现象。1962年贯彻执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总结了经验教训,从各方面开拓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中央制定的全日制高等学校、中学、小学的《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下达后,全市先在部分中小学重点试行,1963年普遍展开。1962年开始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先后办起了4所农垦学校。全日制中学与半耕半读学校同步发展,打破了中等教育结构的单一化。这一时期,合肥中小学在以教学为中心统一安排学校政治工作和劳动教育,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课内外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减轻学生负担,师范学校的专业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各学科的教改试验也不断发展,如在中学进行的语文教改试验、数学教学边讲边练的试验、外语直接教学的试验以及市直属小学进行的集中识字试验等等,都取得一定的成绩。
至1966年全市共有高等学校9所,在校学生9529人,中等专业学校11所(内含中等师范学校1所),在校学生2903人,各种类型的中学54所(内含半工半读学校和农业中学),在校学生21188人;小学154所,在校学生74426人,教育部门办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1325人;聋哑学校由民办转为公办,填补了合肥市特殊教育的空白。全市形成了全日制与半工半读制、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国家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并举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基本上能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一支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符合各级各类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基本形成。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全面的拨乱反正,认真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合肥教育又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首先,推倒了“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砸烂了精神枷锁,纠正了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教育工作上的极“左”思想和做法,复查纠正了各种冤假错案,提高了教师的待遇和地位,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恢复了管理机构的职能作用和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在逐步调整教育与经济比例关系的同时,逐步解决了教育内部比例失调问题:确定儿所重点中小学,并积极办好,撤掉了两所布局不合理的中学,改办省属中等专业学校,去掉了6所中学的高中部帽子,使其集中力量办好初中,逐步把市区中学的高中改为三年制,撤掉了3所初中,恢复为完全小学,撤销了市区小学的初中班,便于集中精力办好小学,把二十多所街道办的一至三年级不完全小学与附近的公办小学合并,恢复为完全小学,市区小学从1983年秋起已改为六年制,动员了部分在高中和初中任教的教师分别回到初中、小学,充实了初中和小学的骨干力量。通过调整,逐步改变了中小学“头重脚轻”的状况。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状况有了改变,已有5所普通中学改为职业中学,并在部分中学开设了职业班,在职业中学(班)学习的学生有3000多名。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有很大发展,创建了合肥幼儿师范学校、合肥经济管理学校,合肥教育学院、合肥联合大学,还发展了电视大学、函授教育。
近几年来,市、区教育部门分别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完成了各级各类学校领导成员的调整任务,破格提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一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担任学校领导工作。制定了人事工作、学籍管理、教研工作、老干部工作、财务管理、校办工业管理、学校岗位责任制等方面的规定和条例,加强了教育管理和教学管理,一全面开展教学改革试验活动,已有近百个项目的教改试验正在进行中。创办了《合肥教研》,使全市教育工作者有了交流教育和教学改革经验的阵地。成立了电化教育馆,第一次召了全市电化教育工作会议,使全市电化教育重新迈开步子。目前全市许多中小学电化教育的势头很好。
几年来,全市中小学积极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成立了教育工业公司,加强了对学校工厂的领导,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调配,使全市中小学工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85年全市中小学工厂总产值由1976年的91.30万元增加到1369万元,增长近15倍。1984年,教育工业公司荣获省先进单位称号。 截至1985年,全市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已发展到10所(不含军事院校、电大、函大、刊大及业余大学),在校学生2.8万多人;各种类型的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33所(含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各1所),在校学生11699人,普通中学97所(含职业学校和其他部门办的中学),在校学生62941人,小学249所,在校学生82101人;公办、民办幼儿园500所,在园幼儿33166人。普及了小学教育,市区普及了初中教育,幼儿入园率达70%。同时,调动了社会办学的积极性,目前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办起了中山夜校、育才学校、建人业余学校、青年夜校、职工业余大学以及各种文化补习班、各种职业培训班,近两年来参加学习的青少年达214000人。一个为四化学文化、学技术的热潮,正在全市掀起。
『捌』 有谁知道合肥未来20年的规划
目前,《规划》的征求意见稿已经通过网络公布,近期规划部门将征求县、区和市直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对该规划进行优化和进一步完善。
面积扩大人口翻番
短短几年的“大建设”,已经让合肥“长大”了好几圈。而前段时间,合肥更是提出了建设“区域型特大城市”的目标。“特大城市”有多大?这份规划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轮廓——到2030年,合肥市市域人口为1000万,城镇人口为900万;城镇化水平为90%;全市城镇建设用地为900平方公里。
合肥市2009年经济社会统计报告显示,目前合肥市的常住人口为501万,其中非农业人口310万。而到2030年,合肥的人口不仅将翻一番,而且九成都将成为“城里人”,农业人口大大减少。
除了人口总量增多,城市范围也在“扩张”。按照规划思路,除了中心城区和副中心外,现在三县所辖的长临河、三河、紫蓬、吴山、下塘等小镇都将“转身”成为“小城市”,如同“卫星城”一样围绕在合肥市区周围,人口规模也将达到25万左右。|
滨湖将成中心城区
要建“特大城市”,不光是人口多、面积大,城乡空间结构都将全面调整。记者在规划中看到,未来合肥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一核一圈实现五轴”的空间拓展。其中,未来的合肥中心城区将不再局限在二环以内,滨湖新区将和现在的主城区组成中心城区,“特大城市”成为的“核心”。
而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其周围的副中心城区和城镇将构成“一圈”:城市都市区。规划中将拥有700万人口的都市区,包括店埠、南岗、上派和双墩四个副中心,以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自主创新示范园区及周边紧密相连的乡镇等。该圈层将成为合肥市城镇重点发展地区。
除了城区范围扩大,合肥还将由中心城区沿交通轴线向五个方向发展。分别是面向长三角的合宁沪发展轴、面向沿淮城镇圈的合淮埠发展轴、面向皖西的合六发展轴、面向皖江城市带的合安发展轴,以及面向皖江城市带和长三角的合芜发展轴。
产业集群市民获益
到长丰采草莓,到肥东摘莲藕,到肥西吃老母鸡……这样的安排您还满意吗?在规划中,这些特色产业都已经找到“东家”,七大产业集群将在合肥各处“抱团发展”。
在城乡产业发展方面,以往“小作坊”式的经营方式将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集团作战”。
未来合肥的城乡农业,将形成“三大圈层”和“五大产业带”。“三大圈层”不仅包括城区农业,还包括以生产和生态分别为重点的近郊农业。而“五大产业带”则涵盖了环巢湖的蔬菜和水产,肥西的蔬菜园艺,肥东的高效农业,长丰的草鸡养殖,以及沿北环高速的经济林木。这也意味着,早晨从肥西菜园子里摘下的青菜,中午就能端上市民的餐桌了。|
城际铁路四通八达
在规划中,未来合肥的交通将实现海、陆、空全方位升级。
在国家铁路网规划中,合宁高铁、合武高铁、京福高铁和阜合杭客运专线已经确定经过合肥。合肥-安庆、合肥-南京、合肥-淮南-蚌埠、合肥-巢湖-芜湖、合肥-六安五条城际铁路也在规划之列,它们就像一个“大”字,从合肥通向周边。
此外,正在建设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将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内干线机场和国际定期航班机场,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航空运输体系。
高速路网内外通达
按照规划,合肥将重点建设高等级道路、县乡道路和农村公路,形成内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根据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合肥市域高速公路网主要以合肥中心城区为中心,呈“一环七射”结构。目前框架已基本建成。而规划中的省高速公路S23和S12,也将为合肥市民的出行提供方便。
此外,一张快速路网让百姓向东西南北出行都更加方便,这其中,向西、西南、西北有合六叶高速、G312国道以及合六城际快速路;向北有合淮阜高速、合徐高速、合淮蚌城际快速路和S101省道;向东可以走合宁高速、合浦公路、S331、S200省道,合巢城际快速通道;向东南方向则有合巢芜高速、合巢马高速和S105省道;向南则可以走合安高速、合铜黄高速、G206国道、S103省道和合桐城际快速通道。可以说,条条大路通合肥。
『玖』 合肥城市建设学校是不是就是十六中这个学校怎么样
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合肥城市建设学校就是16中,``这所学校有中专`版职高,初中毕权业的都可以直接上的那种``可想而知``会上这样的学校的学生也不会好到哪去吧`当然我说的不是全部`部分而已。但该学校的校风很不怎么样,打架闹事是平常事``如果要选择该学校`我奉劝一句``再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