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小学校 > 小学热传递实验

小学热传递实验

发布时间:2020-12-03 21:30:43

⑴ 小学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

热传递的方法:

①自然对流。当流体内部存在温度梯度,进而出现密度梯度时,高温处流体的密度一般小于低温处流体的密度(水在0~4°C的反常膨胀等除外)。如果密度由小到大对应于它们在空间的位置是由低到高,则受重力作用,流体便开始流动。又由于高温处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平均动能较低温处大,从而出现了热量由高温处传向低温处的现象。冬天室内的取暖设备就是借助室内空气的自然对流来传热的。大气及海洋中也存在着这种热对流现象。

②强迫对流。靠外来作用使流体作循环流动,从而进行热量传递。

热传导不借助于物质的宏观移动,而靠分子、原子、电子等间的相互作用使热量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由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的宏观过程称为热传导。气、液、固三态物体中都能发生这种传热过程。

根据傅里叶实验定律,在dt时间内流过面积元ds的热量为

式中负号表示热量沿温度减小的方向传递,

热辐射借助电磁波传递能量的方式称为热辐射。它具有连续的辐射能谱,波长自远红外区延伸至紫外区,但主要靠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辐射源表面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所发射(或吸收)的能量同该表面的性质及温度有关,表面越黑暗越粗糙,发射(吸收)能量的能力就越强。

不同物体对同样电磁波的吸收、穿透和反射的程度各不相同。物体吸收的辐射能同射到物体上的总辐射能之比a称为吸收系数;反射的部分同总辐射能之比r称为反射系数;穿透部分同总辐射能之比t称为穿透系数。三者间有下列关系a+r+t=1。

当t=1时,a=r=0,称为理想透射体;

当r=1时,a=t=0,称为理想反射体;

当a=1时,t=r=0,称为理想黑体。

一个物体向外辐射能量的同时,还吸收从其他物体辐射来的能量。如果物体辐射出去的能量恰好等于在同一时间内所吸收的能量,则辐射过程达到平衡,称为平衡辐射,此时物体具有固定的温度(见普朗克公式)。

⑵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的安庆市文件2016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2、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教学准备】教师:烧杯一个、热水、金属棒、凡士林、牙签、金属圆片、课件。学生:金属棒、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酒精灯、火柴、牙签、木夹、凡士林、实验记录表。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根金属棒,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摸摸,看看它是冷的还是热的?如果我把它的一端放入热水中(教师示范),猜猜过一会儿金属棒的另一端会有什么变化?2、你们猜的是不是和事实一致呢?请刚才上来摸过的同学再来摸摸。请你告诉大家,现在有什么感觉?哦,金属棒的这一端真的变热了,和同学们猜的结果一样。老师现在有个疑问了:金属棒的这一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画图示)3、金属棒上的热真的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传递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设计意图:通过把金属棒放入热水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热水如何把热传到金属棒的另一端,从而引发热到底是怎样传递的问题,并激发学生想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的欲望。)二、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1、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一些猜测,是否正确呢?该怎么检验?对,我们需要用实验来证明。2、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根金属棒、酒精灯、几根牙签、木夹和凡士林。(教师出示凡士林)并介绍:这个小盒里装的就是凡士林,这种材料很特别,在常温下有一定的粘性,可以粘住一些细小的物体,如它可以粘住牙签、火柴等。但是遇到热它就会熔化,不能再粘住细小物体了。你们能不能利用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能亲眼看到热在金属棒上传递的过程呢?3、小组讨论并设计方案。(教师巡视)(设计意图:在开放的环境下,教师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发散思维,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之前的假设。)4、小组上台汇报设计成果。学生交流,并完善方案。(应用木夹夹住金属棒的一端,凡士林粘的多少要差不多,牙签粘的距离应差不多,给牙签编号……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黑板上画出两种图示)5、听了刚才两组同学的汇报,你们肯定又有新的启发吧?下面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组的设计方案再完善下。(设计意图:这个实验中,变量的控制对实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这里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思考对凡士林的量、牙签粘的距离等的控制,使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方式,养成较好的探究能力。)6、同学们真了不起,设计出这么新颖的方案来。那等会实验时应注意些什么呢?为了使实验更成功、更安全,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小提示,请你们默读一遍。(课件出示,学生默读)7、材料员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进行实验。8、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现象。(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图示上标出)9、小结:听了刚才同学们的汇报,老师发现无论是在金属棒的一端加热,还是在中间加热,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都是有规律的。谁来总结下,热在金属棒上到底是怎样传递的?(设计意图: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手动起来,也不仅仅是获得一些事实,重要的是让学生有目的地对这些科学现象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科学解释——即科学概念。让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三、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过渡语: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是从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如果我把这根金属棒换成一块金属圆片,热在这块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呢?(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种图示。)2、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老师已经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师述:蜡油和凡士林差不多,遇热很快会熔化)等会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方案进行研究:在中间加热或在边缘加热。加热时重点观察什么呢?3、材料员领金属圆片,学生实验。4、学生交流实验现象。5、小结:根据这两种现象,谁来总结一下,热在金属圆片上传递又有什么规律呢?(也是从酒精灯火焰加热的部位开始传递,从较热的部分传递到较冷的部分。)(设计意图: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上一活动的设计,学生往往会认为热传递是一个线型的过程,而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探究思路,也会使学生对热传递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四、课堂小结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热在金属棒和金属片上的传递。那么谁再来说一说热是怎样传递的?(结合学生回答出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并出示热传导的概念)2、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金属材料,它能较快地进行热传递,那么其他材料是不是也都能较快地进行热传递呢?这个问题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好吗?(设计意图:既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又很好地引出了下节课的研究内容。)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实验记录表我们小组的实验设计(画简图表示)我们的猜测观察到的现象我们的结论教学反思: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本节课,需要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分析热传递过程的共同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有如下思考:1、把握教材,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本课内容是围绕“热传递的方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并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原有想法是否正确。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热传递的方向他们已经具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用实验验证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在第一次试教中,我就提供一根金属棒,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金属棒上怎样清楚地看到热传递的方向。我希望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指导的环境中,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进行验证。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什么材料也没有提供的情况下,设计出来的方案可谓是千奇百怪:有的是在金属棒上滴水,观察水干的过程;有的是用温度计来测量金属棒各部位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有的是在金属棒上涂凡士林和蜡烛油……于是我在肯定学生思维的同时,动员学生们对这些方法一一进行讨论和完善,去粗取精。但是这样教学,发现时间远远不够,怎么呢?我对教案又重新进行了设计,改为教师提供一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学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设计出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2、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在科学教学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关系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比如:当学生在完成第一个实验活动之后,我让学生来说说从刚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离酒精灯火焰最近的牙签先掉落,离酒精灯火焰最远的牙签最后掉落”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很多学生的回答只能停留在“热是从酒精灯火焰的这端向另一端传递的”这一层面上。这时我通过图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离酒精灯火焰近的这端温度怎样?离酒精灯火焰远的那一端呢?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就得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3、问题的设计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个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探究的欲望,指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的领域。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引导性、探究性,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比如: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金属棒的这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些问题的设计,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出下一教学环节。又如:在第一个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我出示了一块金属圆片,并提出问题“热在这块金属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里问题的设计不仅能使环节之间衔接自然,而且通过“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一问题,能使学生对前面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出:热在金属圆片上也是从较热的部位传递到较冷的部位。4、某些细节的处理欠到位。本节课的教学在某些细节的处理方面不够到位,比如我是选用木夹来夹住金属棒的,这种固定方法不够稳定,容易摇晃,从而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如果采用架子固定会更合理。另外,在图示法的运用方面也可以做到更好。学生在完成第二个实验活动之后,我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验情况自己在黑板上用箭头画出“热在金属圆片上传递的过程”,其实这里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自己把观察到的金属圆片上蜡油融化的情况用图示画下来,这样更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情况,也更有利于下一环节的教学。

⑶ 小学科学固体加热教学设计怎么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
教师:烧杯一个、热水、金属棒、凡士林、牙签、金属圆片、课件。
学生:金属棒、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酒精灯、火柴、牙签、木夹、凡士林、实验记录表。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根金属棒,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摸摸,看看它是冷的还是热的?如果我把它的一端放入热水中(教师示范),猜猜过一会儿金属棒的另一端会有什么变化?
2、你们猜的是不是和事实一致呢?请刚才上来摸过的同学再来摸摸。请你告诉大家,现在有什么感觉?哦,金属棒的这一端真的变热了,和同学们猜的结果一样。老师现在有个疑问了:金属棒的这一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画图示)
3、金属棒上的热真的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传递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
(设计意图:通过把金属棒放入热水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热水如何把热传到金属棒的另一端,从而引发热到底是怎样传递的问题,并激发学生想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的欲望。)
二、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
1、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一些猜测,是否正确呢?该怎么检验?对,我们需要用实验来证明。
2、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根金属棒、酒精灯、几根牙签、木夹和凡士林。(教师出示凡士林)并介绍:这个小盒里装的就是凡士林,这种材料很特别,在常温下有一定的粘性,可以粘住一些细小的物体,如它可以粘住牙签、火柴等。但是遇到热它就会熔化,不能再粘住细小物体了。
你们能不能利用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能亲眼看到热在金属棒上传递的过程呢?
3、小组讨论并设计方案。(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在开放的环境下,教师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发散思维,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之前的假设。)
4、小组上台汇报设计成果。
学生交流,并完善方案。(应用木夹夹住金属棒的一端,凡士林粘的多少要差不多,牙签粘的距离应差不多,给牙签编号……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黑板上画出两种图示)
5、听了刚才两组同学的汇报,你们肯定又有新的启发吧?下面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组的设计方案再完善下。
(设计意图:这个实验中,变量的控制对实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这里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思考对凡士林的量、牙签粘的距离等的控制,使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方式,养成较好的探究能力。)
6、同学们真了不起,设计出这么新颖的方案来。那等会实验时应注意些什么呢?为了使实验更成功、更安全,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小提示,请你们默读一遍。(课件出示,学生默读)
7、材料员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8、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现象。(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图示上标出)
9、小结:听了刚才同学们的汇报,老师发现无论是在金属棒的一端加热,还是在中间加热,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都是有规律的。谁来总结下,热在金属棒上到底是怎样传递的?
(设计意图: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手动起来,也不仅仅是获得一些事实,重要的是让学生有目的地对这些科学现象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科学解释——即科学概念。让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过渡语: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是从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如果我把这根金属棒换成一块金属圆片,热在这块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呢?(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种图示。)
2、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老师已经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师述:蜡油和凡士林差不多,遇热很快会熔化)等会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方案进行研究:在中间加热或在边缘加热。加热时重点观察什么呢?
3、材料员领金属圆片,学生实验。
4、学生交流实验现象。
5、小结:根据这两种现象,谁来总结一下,热在金属圆片上传递又有什么规律呢?(也是从酒精灯火焰加热的部位开始传递,从较热的部分传递到较冷的部分。)
(设计意图: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上一活动的设计,学生往往会认为热传递是一个线型的过程,而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探究思路,也会使学生对热传递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热在金属棒和金属片上的传递。那么谁再来说一说热是怎样传递的?(结合学生回答出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并出示热传导的概念)
2、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金属材料,它能较快地进行热传递,那么其他材料是不是也都能较快地进行热传递呢?这个问题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好吗?
(设计意图:既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又很好地引出了下节课的研究内容。)
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实验记录表

我们小组的实验设计(画简图表示)

我们的猜测

观察到的现象

我们的结论

教学反思:
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本节课,需要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分析热传递过程的共同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有如下思考:
1、把握教材,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
本课内容是围绕“热传递的方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并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原有想法是否正确。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热传递的方向他们已经具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用实验验证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在第一次试教中,我就提供一根金属棒,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金属棒上怎样清楚地看到热传递的方向。我希望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指导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进行验证。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什么材料也没有提供的情况下,设计出来的方案可谓是千奇百怪:有的是在金属棒上滴水,观察水干的过程;有的是用温度计来测量金属棒各部位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有的是在金属棒上涂凡士林和蜡烛油……于是我在肯定学生思维的同时,动员学生们对这些方法一一进行讨论和完善,去粗取精。但是这样教学,发现时间远远不够,怎么办呢?我对教案又重新进行了设计,改为教师提供一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学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设计出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2、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科学教学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关系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比如:当学生在完成第一个实验活动之后,我让学生来说说从刚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离酒精灯火焰最近的牙签先掉落,离酒精灯火焰最远的牙签最后掉落”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很多学生的回答只能停留在“热是从酒精灯火焰的这端向另一端传递的”这一层面上。这时我通过图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离酒精灯火焰近的这端温度怎样?离酒精灯火焰远的那一端呢?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就得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
3、问题的设计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个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探究的欲望,指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的领域。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引导性、探究性,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比如: 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金属棒的这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些问题的设计,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出下一教学环节。又如:在第一个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我出示了一块金属圆片,并提出问题“热在这块金属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里问题的设计不仅能使环节之间衔接自然,而且通过“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一问题,能使学生对前面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出:热在金属圆片上也是从较热的部位传递到较冷的部位。
4、某些细节的处理欠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在某些细节的处理方面不够到位,比如我是选用木夹来夹住金属棒的,这种固定方法不够稳定,容易摇晃,从而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如果采用架子固定会更合理。另外,在图示法的运用方面也可以做到更好。学生在完成第二个实验活动之后,我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验情况自己在黑板上用箭头画出“热在金属圆片上传递的过程”,其实这里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自己把观察到的金属圆片上蜡油融化的情况用图示画下来,这样更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情况,也更有利于下一环节的教学。

阅读全文

与小学热传递实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