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技能分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这是课堂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众师普遍关注的难题,因为新课程改革也已经接近十年了,到现在也没有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较成功的范例。我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虽然主体是学生,但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新的课改理念已渐渐被广大课改教师所接受,所以每个教师都知道“小组合作学习”是体现课改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实施过程中形式化的东西较多,仔细分析其原因是教师的组织、指导及参与都存在问题。
近几年,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证性操作,逐步探索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如下策略,望能给各位同行以启示。
一.小组组建策略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故合作时的分组要考虑如下方面的内容进行组建小组合作学习:
(一)根据学习的内容特征做出合适的人数分组策略。
当学习计算内容时,计算结果的分析与验证、算理的表述等相关内容小组人数2人为宜;几何知识中的公式推导、图形的切分与拼组,计算法则的规律总结等知识学习,进行小组合作时4人为宜;统计知识学习时的数据收集、几何知识的分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6人为宜。
(二)不同人数小组成员的质的分组策略。
不论小组人数多少都应该保持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组建小组。具体地说,要根据性别、年龄、气质、爱好、家庭背景、学习内容、学习水平等因素,遵循能力互补的原则,使学生在合作时展开争议,相互影响带动。这样安排,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做到优势互补,从多个视角、多种层面扩大信息量,丰富思维,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小组成员的分工策略。
小组活动时,一定要有明确的分工及分工后的目标要求。小组中要设组长一人,组长要负责组员的工作分配、协调指挥小组的活动。组长可民主选举,也可轮流担任。组员也分别有自己的工作及相应的责任目标。活动结束也有对小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评价的环节。这个环节不要用专门的时间,它是随着小组活动有机地进行。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弥补学生的不同差异,可定期或针对性地进行角色轮换,让每个成员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
二.小组活动策略
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数学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我们探索出以下内容相对应的活动策略:
(一)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等数学知识的小组活动策略。
对像人民币的认识、时分秒、利息、常见的数量关系、统计……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布置课前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自主探索。如收集它的用途、相关故事……。课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整理,大体可分四步进行:
1、在小组中人人交流自己的所得:一人交流,其他人在听的基础上想“我”的所得与“他”的不同处在哪儿,轮到“我”说时,只说“不同处”。
2、个人交流完后要整理出自己组的所得:先将不同处进行研究达成小组共识,再把共识累加成小组结论。
3、小组内进行发言训练:小组选出一人为信息发布员,大家帮助进行发言训练,主要发布小组的结论及结论形成过程。④进行预演交流。
(二)实践操作类型的数学知识的小组活动策略。
对像厘米、米,克、千克的认识,空间与图形等要靠动手操作,要由感性到理性的路径来掌握的知识。其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
1、进行合理分工,要做到人人有事做。操作时人人有责任。若测量,则在使用工具、读数、记录,等项目上进行合理分工;若小制作,则在提供材料、拼装、加工整理等方面进行合理分工。
2、教师提出明确的探究意向,让学生对小组获得的数据进行感知,对获得的作品进行观察研究。
3、组内交流值得自豪的发现或作品,准备全班交流。
4、进行交流预演。
(三)探究规律类型的数学知识的小组活动策略。
对像计算法则、公式、定理、数量关系等需进行逻辑推理或使学生经历探索知识过程等知识的学习。其“小组合作学习”步骤为:
1、教师设计合理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或设计解决方案。如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就可以设计:“给一种易拉罐进行侧面包装,其最少所用包装材料的大小”的教学情景。
2、组内交流自己的设计方案,小组选出最佳方案。就是让小组每个成员畅谈自己的计划,通过比较选出组中优秀的方案。
3、小组共同使用最佳方案解决问题。
4、进行交流预演。
三.小组活动时教师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数学课堂中的小组活动的成败,受如下三大因素决定:一是取决于教师对所学知识的把握;二是教师对自己学生的已有水平的了解;三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针对这三个因素我们认为教师的组织与指导策略可以分解到教师课前备课和教师的课中授课策略探索中,最终我们探索出如下相关的三个模式:
(一)教师的备课策略——“三备”模式
模式为:
一备学知识的现实表现和数学体系 。具体是,知识的现实表现就是指所学知识隐含在哪些实际生活中,数学体系是指所学知识的内容及相关结构(包括题型);
二备学生。具体是,备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有哪些,备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与新知识的差距在哪,备学生要自己学会新知识需要做哪些前期准备;
三备就是进行教学设计。
具体是,设计什么样的活动可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提炼出数学问题且进入数学解决,目的是进行基本数学经验的储备,设计怎样的活动任务进行数学思维的方法的训练,设计什么样的题型完成双基任务。
“三备”的关系是:“一备、二备”是“三备”的基础,没有“一备、二备”做基础,教师的课前预习作业会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那样的作业是无效的,并且在课堂小组活动中引发不了合作的欲望,产生不了资源共享的效果。
(二)教师的课堂授课策略——课前预习性作业为前提、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体的授课模式。
有了教师的“三备”做前提,那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为必然。在“三备”支撑下的授课模式的具体程序为:小组合作学习(组内检查作业、作业展示、形成共同作品、设计交流方式、预演交流)-----反馈学习(小组交流、其它组补充、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小结和因材施教)----教师组织理解巩固(题组训练、拓展练习)-----反馈矫正(当堂检测)----导学(导下一节学习内容,布置预习作业)几个环节。
(三)支撑小组合作学习角色定位策略——课中“四种人的活动”模式。
我们研究发现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以课前预习性作业为前提、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体的课堂授课是与四种人的角色定位有很大的关系,四种人中有一种人的的职责不到位就影响到合作学习的质量。为此我们探索出了“四种人的活动”模式,具体为:
第一种“人”是小组中的主交流人。他要负责将小组的共识以表演的形式清楚地表达出来。
第二种“人”是小组中的其他同学。在主交流人的发言时起协助、补充和矫正作用。
第三种“人”是其它组成员。他们要认真倾听,边听边想,发言人的观点是什么、与自己小组的观点异同处在哪?另一方面对发言人的观点提出质疑,质疑发言人真的明白了吗?我们组的观点你们懂吗?等等。
第四种“人”是教师。教师对发言人起导引的作用,通过观察学生表现,把握课堂的发展方向,以学定教。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知识巩固和总结。
在实施角色定位策略过程中要注意:
1、教师利用小组代表充当老师的角色,完成传统教法中的知识讲解。这源于学生的知识分析是零散的,教师一定要启发其他学生提出问题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借助学生的不成熟的解答教师要及时的将知识深化和拓展。
2、小组交流后,教师选代表发言不要求多,一般情况下,一个代表能将问题解决就不要再找别的代表发言,当出现一组代表完不成任务再找另组代表。
3、一节课中小组活动次数不要超过两次,每次时间也不要过长,10分钟内。
由于研究时间短、力量单薄、视野狭窄等各种原因的制约,我们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实效和成果,但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与探讨。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研究层次尚浅。经过几年的研究与探索,只构建起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指导的基本理论框架,其基础理论需要进一步系统化研究,有很多观点也有待于进一步理顺、提炼和完善。
第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指导策略研究结构失衡。除了在教法方面探索出了一些较为实用、富有创意的模式外,其他的如学生的分组、小组合作中的学生关系的处理研究等步子小、成果少。
第三,教师素质整体偏低。无论在理论素质上还是在实践技能上,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还远不能适应组织与指导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的需要,尤其是一些老教师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导致组织与指导的研究进展缓慢。
第四,评价标准相对模糊。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指导的评价目前正停留在直观评价层面,还没能研制出本土化的、科学实用的研究量表,从而使有些数据的统计不够精确。
B. 小学数学的备课基本要求是
小学数学备课要求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对小学教学常规的若干规定,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我校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小学数学备课要求。望全体数学老师认真贯彻执行!
教学计划
一、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1、知识与技能。2、数学思考。3、解决问题。4、情感与态度。
二、教学本册教材要采取的教学措施(参见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材的编写特点,再加上自己对每一个知识点要采取的教法。)
三、教学本册教材要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四、课时安排(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具体到每一节课)
全册备课
一、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1、知识与技能。2、数学思考。3、解决问题。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材简析(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1、教学内容。2、教学重点、难点。3、知识结构。
三、教学中要采取的教学措施。
四、我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分析(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五、课时安排(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具体到每一单元就可以)
单元备课
一、教材简析(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1、教学内容。2、教学重点、难点。3、知识结构。
二、本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1、知识与技能。2、数学思考。3、解决问题。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本单元要采取的教学措施。
四、课时安排(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具体到每一节课就可以)
五、单元自测分析(主要从本单元测试的基本情况、教学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典型解剖、补救措施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六、补教补学教案(一定要写成教案。主要针对本单元测试中学生没有掌握牢固的及易错的知识来设计,巩固练习中的每一题都要有针对性、梯度性,确实做到该补教的补教、该补学的补学,使学生达到理解、明白、学会的目的。)
课时备课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四、教具和学具准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不同的知识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要灵活多样)
2、探究新知(必要时要能体现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大胆创新等新课标精神)
3、课堂演练(练习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梯度性,一般要体现出基本题、变式题、开放题等练习题。)
4、课堂作业(课本上的练习题或补充拓展或《补充习题》)
5、课堂小结
6、教后感(主要写本节课教法的成败、学法的成败,写出自己的教完本节课的感想。)
C.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实施问题式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四个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文力求从问题教学法中去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一、理论依据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说道:“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可知问题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问题性水平高,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低,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
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从而把问题教学法程序化、模式化了。当代有的外国学者提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多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甚至认为,提出问题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促进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 。
问题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解决问题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精神的培养,主体能力的形成。教师也可以透过问题,能更多地了解到学生在想什么,关注什么,思考落在哪个层面上。因此问题教学法备受青睐,很多老师也尝试着用问题教学法来实施新课标的理念。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
(一)实施问题教学法首先要培养学生逐步具有问题意识。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有疑而思疑,由思疑而释疑,由释疑而心怡,从而逐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疑——思——释——怡的过程,就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过程,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共同构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两大重要要素。作为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角度设疑:这篇文章是属于哪一类?和哪一篇文章性质相似或互异?这类文章有什么特性和共通式样?(文章体制)文章里有什么好的部分?好在哪一点?有什么坏的部分?坏在哪一点?(鉴赏与批评)这篇文章和别人所写的同类东西有什么不同?你读了引起什么感觉?(风格)从开端到结尾有什么脉络可寻?有否前后相关联的部分?哪一部分是主干?哪些部分是旁枝?(章法布局)也就是说要求学生解决“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的问题。
(二)语文教师是否具备问题意识和提问技巧是实施语文问题教学法的关键。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语文即生活,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关注生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学生的心理,巧妙地设问 。其次,语文教师应该树立“ 时时引导提问,处处激励解答”的观念。多方设问,多层次解答。在创设问题情景上下功夫,在提问技巧上多用心。
(三)语文教师还应把握好提问的“度”。提问能够做到“不愤不 启,不悱不发” ,不提可直接回答的问题 ;不到学生处于思考的状态时不提问题 ;提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年龄特点 ,因人 而异,不提千人一面的问题。美国学者韦伦曾提出了以下发问技巧:
1、 设计标志功课结构和方向的关键问题 。一项任务至少一个问题,可根据 学生回答问题提出随机性的问题。
2、清楚地、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
3、 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4、按照逻辑的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问题。
5、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
6、 紧随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
7、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
8、鼓励学生发问,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以培养创新精神。
(四)明确语文教学中的问题类型。教学中可把问题分为如下几种:
1、教师发问的重要目的:一是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一是对所学内容的应用。
2、复习式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过的知识。
3、启发式问题:通过提出学生未思考过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积极探求新知识。
4、诊断性问题:通过提出问题估计学生对某些学习内容已达怎样的水平,了解教学效果。
5、激励性问题:通过提问激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控制学生的行为。
(五)课前准备好问题及发问顺序
在备课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准备好主要问题及提 问顺序。 应拟出有严格逻辑顺序的问题提纲,一般不可脱离教学内容随意提问 。 对学生的回答问题要有预见性,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据此准备好 解决措施。本人在上《故都的秋》的时候就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文中是否只写了故都的秋呢?故都的秋和江南的秋的特点各是什么?文中写了故都的秋的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还是空间)?然后引出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然后落实到哪些是“形”哪些是“神”,作者为什么不写香山的红叶,雄伟的故宫等景物却写“清”“静”“悲凉”的景物呢?作者是热爱故都的秋还是悲秋呢?请从时代背景、选材等角度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比较,说说自己的看法。
(六) 要善问、善导
《学记》中提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即提问应从易到难, 由浅入深,难易适度。善问即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不可含糊其辞;要准确,不要误导;要有趣味性、启发性;要难度适宜。善导即当问题提出后, 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思考,因势利导,引导学生 一步一步地去获取新知识。如一位教师在上《变色龙》一文,采用了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早在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张载论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时,就提出了“学则需疑”的原则,指出“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朱熹,进一步发展了张载的观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张、朱两人在这里提出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条规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生疑到解疑释疑的必然过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这条学习规律的提出,对于教学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确实是很有指导价值的。
问题教学法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诸如知识面、驾驭教材、洞察力、控制场面的能力等等),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艺术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还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不断地探讨和完善。
D.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技能分的论文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指导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这是课堂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众师普遍关注的难题,因为新课程改革也已经接近十年了,到现在也没有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较成功的范例。我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虽然主体是学生,但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新的课改理念已渐渐被广大课改教师所接受,所以每个教师都知道“小组合作学习”是体现课改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实施过程中形式化的东西较多,仔细分析其原因是教师的组织、指导及参与都存在问题。
近几年,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证性操作,逐步探索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如下策略,望能给各位同行以启示。
一.小组组建策略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故合作时的分组要考虑如下方面的内容进行组建小组合作学习:
(一)根据学习的内容特征做出合适的人数分组策略。
当学习计算内容时,计算结果的分析与验证、算理的表述等相关内容小组人数2人为宜;几何知识中的公式推导、图形的切分与拼组,计算法则的规律总结等知识学习,进行小组合作时4人为宜;统计知识学习时的数据收集、几何知识的分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6人为宜。
(二)不同人数小组成员的质的分组策略。
不论小组人数多少都应该保持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组建小组。具体地说,要根据性别、年龄、气质、爱好、家庭背景、学习内容、学习水平等因素,遵循能力互补的原则,使学生在合作时展开争议,相互影响带动。这样安排,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做到优势互补,从多个视角、多种层面扩大信息量,丰富思维,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小组成员的分工策略。
小组活动时,一定要有明确的分工及分工后的目标要求。小组中要设组长一人,组长要负责组员的工作分配、协调指挥小组的活动。组长可民主选举,也可轮流担任。组员也分别有自己的工作及相应的责任目标。活动结束也有对小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评价的环节。这个环节不要用专门的时间,它是随着小组活动有机地进行。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弥补学生的不同差异,可定期或针对性地进行角色轮换,让每个成员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
二.小组活动策略
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数学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我们探索出以下内容相对应的活动策略:
(一)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等数学知识的小组活动策略。
对像人民币的认识、时分秒、利息、常见的数量关系、统计……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布置课前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自主探索。如收集它的用途、相关故事……。课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整理,大体可分四步进行:
1、在小组中人人交流自己的所得:一人交流,其他人在听的基础上想“我”的所得与“他”的不同处在哪儿,轮到“我”说时,只说“不同处”。
2、个人交流完后要整理出自己组的所得:先将不同处进行研究达成小组共识,再把共识累加成小组结论。
3、小组内进行发言训练:小组选出一人为信息发布员,大家帮助进行发言训练,主要发布小组的结论及结论形成过程。④进行预演交流。
(二)实践操作类型的数学知识的小组活动策略。
对像厘米、米,克、千克的认识,空间与图形等要靠动手操作,要由感性到理性的路径来掌握的知识。其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
1、进行合理分工,要做到人人有事做。操作时人人有责任。若测量,则在使用工具、读数、记录,等项目上进行合理分工;若小制作,则在提供材料、拼装、加工整理等方面进行合理分工。
2、教师提出明确的探究意向,让学生对小组获得的数据进行感知,对获得的作品进行观察研究。
3、组内交流值得自豪的发现或作品,准备全班交流。
4、进行交流预演。
(三)探究规律类型的数学知识的小组活动策略。
对像计算法则、公式、定理、数量关系等需进行逻辑推理或使学生经历探索知识过程等知识的学习。其“小组合作学习”步骤为:
1、教师设计合理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或设计解决方案。如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就可以设计:“给一种易拉罐进行侧面包装,其最少所用包装材料的大小”的教学情景。
2、组内交流自己的设计方案,小组选出最佳方案。就是让小组每个成员畅谈自己的计划,通过比较选出组中优秀的方案。
3、小组共同使用最佳方案解决问题。
4、进行交流预演。
三.小组活动时教师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数学课堂中的小组活动的成败,受如下三大因素决定:一是取决于教师对所学知识的把握;二是教师对自己学生的已有水平的了解;三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针对这三个因素我们认为教师的组织与指导策略可以分解到教师课前备课和教师的课中授课策略探索中,最终我们探索出如下相关的三个模式:
(一)教师的备课策略——“三备”模式
模式为:
一备学知识的现实表现和数学体系 。具体是,知识的现实表现就是指所学知识隐含在哪些实际生活中,数学体系是指所学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