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乍浦镇中心小学的校史沿革
本校前身是清乾隆四年(1739)乍浦海防同知林绪光集资创建的丸峰书院。有房屋8间,聘进士陆培为首
任山长。乾隆三十八年,知县董钧改名观海书院。咸丰末年毁于兵变。光绪十五年(1889}里人徐胜昌倡捐,在旧址即城惶弄重建书院。光绪三十年(1904),设启明学堂。三十一年,兴新学,书院改办乍浦学堂,堂长汪蓉第。宣统二年(1910),改名乍浦公立两等小学堂及启明初等小学堂。 民国元年(1912),名平湖县乍浦镇公立第一高等小学校。民国4年,高等小学校改名县立观海高等小学校,启明改为镇立启明国民学校,民国6年,县立观海校长龚应焘,启明校长陈瑞增。民国12年,实行新学制,观海、启明合并,名县立第二小学。民国18年,又改名乍浦小学。民国22年,名平湖县立第二区中心小学。民国24年9月,8学级,初小学生202人,高小学生65人,教职员13人。校长伊寿昌。民国25年9月,改名为平湖县立乍浦区中心小学。
民国26年11月,日军侵占平湖,学校停办。民国30年,日伪政权在本校旧址开办新国民学校。民国34年8月,抗战胜利,9月,国民政府接管,改名平湖县乍浦镇中心国民学校,校长徐其昭。民国86年1月,平湖乡镇缩编,2月,学校改名平湖县乍浦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 1949年5月11日,平湖解放,校长徐国良。7月,学校改名为平湖县乍浦区中心国民学校。9月,名为平湖县立乍浦镇第一完全小学校,校长徐国良连任,教职员22人,学生576人,房屋26间,学校为第二学区辅导中心,负责辅导黄姑、瓦亭、乍浦等乡镇小学。1950年2月,乍浦镇第二完全小学并入,更名为平湖县立乍浦镇完全小学校。春,本县重划乡镇,第二学区改为乍浦学区,负责辅导黄姑乡、金门乡、渡船乡、牛桥乡、染店乡、大桥乡等小学。1951年9月,学区中心撤销。1952年9月,附设幼儿园1班,幼儿52人。1953年2月,名平湖县乍浦镇小学。
1958年10月,乍浦、黄山、大桥合并成立乍浦公社,学校更名为平湖县乍浦公社中心小学。1963年9月,复名乍浦镇小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教学秩序大乱。1969年,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领导学校斗批改,学校成立革命领导小组,教学秩序恢复正常。1978年,工宣队撤走,恢复校长制。
1991年8月,幼儿园单独建制。1992年6月,瓦山、黄山两乡并入乍浦镇。8月,学校更名为平湖市乍浦镇中心小学。
1998年9月,学校占地20334平方米,校舍面积7003平方米,22班,学生1075人,教职工68人,另有培智班1班。
Ⅱ 华中师范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华师的历史,如果追溯到1903年的文华书院,到现在也有一百多年历史了,百年的教育长河,培养了一代代学子。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有华师学子的奋斗身影。
每一位华师人都为我们的国家做了贡献,其中杰出的有恽代英,邢福义这两位校友了。
华师桂中路中段,喷泉广场侧边,有一座恽代英先生的雕像,便是为了纪念恽代英先生。每年清明,学校都会组织在恽代英广场献花的仪式,以此缅怀恽代英先生。恽代英1895年生于湖北武昌,中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毕业,恽代英在学生时代便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国民党的追捕,恽代英于1931年被害。今天华师仍然纪念这位革命先烈,就是要广大华师学子铭记历史,记住前辈们的鲜血苦难,珍惜现下的和平岁月,奋发向上。
【恽代英广场】
Ⅲ 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小学校史
1949年上海解放后,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名称不变,直至1951年1月3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发出第509号通令:废除国民学校名称,一律改称小学。该校改称上海市嵩山区第一中心小学。1956年3月因并区关系,我校所在地划分为卢湾区,因此学校改称“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文革期间,曾改名为“工农兵第一学校”,两年多后又恢复为小学,改用现名 。
Ⅳ 珙县底洞镇中心小学校校史
答--您想要问什么?所有的学校都是有建校记录的,都是在本系统备案的不公开的。
Ⅳ 周恩来少年求学资料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曾在铁岭县城里寄居过半年,并入银冈学堂就读。这段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爱铁岭,怀念铁岭,1962年,他视察铁岭时,曾亲切地称呼铁岭是第二故乡。
周恩来的第一故乡是江苏省淮安县城,他的童年是在这里过的。当时正是我国处于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动荡不安的悲惨年代。他六岁开始读私塾。童年时看了许多古今小说和史书。由于他勤奋肯学,曾得到亲友们的赞扬。后因家庭没落,他十岁开始就不得不去富人家叩门借贷,或上当铺去典押衣物,那富人们唯富不仁的嘴脸,和社会上黑暗恐怖的情景,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愤愤不平的种子。"到他12岁那年,伯父周贻赓(字曼青)在奉天(今辽宁省)度支司(相当于财政局)俸饷科已升任科员,生活稍稍安定一点。周恩来平时常同他通信,家里有什么难处理的事总是写信同伯父商量。伯父自己没有子女,十分喜爱这个侄儿的才学,也很同情他的处境,就在这时写信要他到东北去,跟随自己生活。"(《周恩来传》)。
图中 周恩来母亲
恰好在铁岭工作的另一伯父(堂伯父)周贻谦于"宣统元年(1909)……十月在湖北帐捐""路经老家(淮安)"(周保昌回忆录),于是周恩来,便利用这个机会,过完年就"从伯父召,趋辽东"。此时正是1910年春。他们取道天津、山东,走水路北上,周总理回忆说:"我到东北是坐船,在牛庄上岸,第一站到铁岭"。(引自张铁军回忆录)
少年周恩来曾经读书的地方
在铁岭,周恩来寄居在堂伯父周贻谦家里(《周恩来年谱》),周贻谦是一位分省试用的四品地方官,"程办铁岭税捐局……奉扎兼办铁岭矿物"('周贻谦档案'),周家住铁岭老税捐局后圆,距银冈书院旧址不远,所以他堂伯父便把他送进了银冈书院内的小学读书--银冈学堂。
1910年,铁岭原"银冈书院"院内的小学堂称银冈学堂,是辽北第一所小学,其教学质量当时是全县最高的。学校注意爱国主义教育、唱新歌、编乡土材料。幸亥革命前夜,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在这里影响很大。铁岭一些有学问的知名人士,孙中山的拥护者都曾给银冈学生上过课。在原书院正厅,还接待改良派人物铁岭同学会代表。革命派和改良派在这里进行激烈的辩论,学生们扒着窗户围听,影响很大。
"因时而学"的周恩来,并不满足于课堂本本上的学习,他还到郊外去接触实际,或纵览名胜古迹,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他最喜欢攀登城郊的龙首山。龙首山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不仅树木葱茏,野花弥漫,而且还有不少古建筑。周总理说在以前没登过山,龙首山是他有生登的第一座山。在他首次登上龙首山时,恰是满山鲜花盛开,他特别高兴。于是便采集一束鲜花带回自己的住处。少年周恩来还非常喜欢西绕城郭的辽河水。他有时早晨长跑到辽河岸边,放眼碧波,欣赏着来往飞渡的风帆,山川壮丽,草木情深,这里包含了他对我们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
铁岭是帝国主义侵华的重灾区。日饿战争后,日帝在铁岭设兵营、修铁路、建工厂,收刮铁岭民脂民膏。满目疮痍的黑暗现实,民主思潮滚滚而来的学校环境,无限美好的祖国锦绣山河,如蒙蒙细雨,在浇灌着少年周恩来的心田,应该说,他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思想种子,在铁岭萌发了。
为了学习,为了适应东北多风沙的气候,周恩来十分注意锻炼自己的身体,他除了经常登山以外,还总和同学们在一起拔河、跳绳、踢毽子。后来,他同亲属的一次谈话中曾回忆说:"到东北有两个好处,一个好处是把身体锻炼好了。在上小学时,无论夏天、冬天,都要做室外体育锻炼,把文弱的身体锻炼强健了;另一个好处就是吃高粱米,生活习惯改变了,长了骨骼,锻炼了肠胃,使身体适应战争年代繁忙的工作"(转引自《周恩来传》)。铁岭大地用它粗糙的乳汁哺育过她最优秀的儿子--周恩来,这是铁岭大地的骄傲!
Ⅵ 石河子大学在211高校中处于什么水平
作为石河子大学的萌新,转眼一年过去了。记得在分数线和成绩出来以后选择志愿的时候,因为是疆内的考生而且我的成绩刚过一本线,如果去内地的学校可能就只能被迫去二本院校了,能上一本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这时候我选择了新疆两所“211”之一的石河子大学。如果你也是超一本线不多的童鞋,我觉得同其他学校相比石河子大学会是性价比很高的选择了。
学校的学习氛围很好,学风严谨,老师的教学水平比较高,好老师还是很多的。而且经常能看到博学楼里小黄桌座无虚席,桌上放满了学习资料,石河子大学的考研率还是挺高的。经常有对口援疆的高校派出名师到石河子大学交流援助,就算在大西北也能有机会听到各种985高校教授的课,而且不管是哪个院,每年都会有去内地对口高校交流学习的名额,只要成绩好,各种校级和国家级奖学金都有,就资源来讲还是得到了国家相当大力度的支持的。最重要的是跟其他学校相比学费也很便宜。
Ⅶ 普明中学的普中校史
一、私立华英学堂(1906—1912)
中国在戊戌维新后,废除了科举制度,于是学堂应运而生。1906年(即光绪三十二年),绵阳始建小学堂57所。其中在绵阳城内斌升街(现在的黄家巷)由西川基督教创办了一所教会学校——华英学堂,这就是普明中学的前身。(华英学堂是一所由英国政府及教会资助的学校,它创办之初,只招收教会人员及教徒子女入学,其生源只是男生。)
二、私立华英小学(1912—1916)
由于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随之增多,华英学堂开始招收女学生。到1908年,学校的校舍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于是在绵阳南山寺(现在的绵阳南山中学校内)购买土地,新建校舍,并把全部男生迁到新校区。1912年(即民国元年)学校的校名也由华英学堂改为华英小学,英国圣公会传教士裴成章为校长。 一、私立华英女中(1916—1925)
1916年(即民国五年)私立华英小学改为私立华英初中,继承了华英小学的校址,依然分男中与女中。华英女中在绵阳城内斌升街,华英男中在绵阳城外南山寺。原西川基督教,由中华圣公会的英国传教士朱孔阳、万育生、孟育生负责,华英女中1923年到1928年间由英国人朱孔阳任校长。
二、私立育德中学(1925——1953)
1925年,华英男中被当时四川省政府收回,改为省立绵阳中学。1928年,华英男中从南山迁回城内斌升街原址,与留在原址的华英女中合并,改名为私立绵阳育德初级中学,这是绵阳境内最早实行男女合校读书的学校之一。同时学校兴办了绵阳第一所幼儿园——私立育德中学附设幼儿班,私立育德中学开始由中国人担任领导,第一任华人校长是吴介诚。
三、国立六中(1939----1949)
1937年冬,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火燃及齐鲁大地,遍地狼烟,烧杀掳掠,民不聊生,人民群众莫不义愤填膺,心急如焚。学校也是教者不能教,读者不能读,广大教师、学生,不甘于当亡国奴,为寻求抗日救国的道路,纷纷离乡背井,踏上流亡的征途,在当时山东省教育厅的安排下,一些尚未沦陷地区的学校师生,于1938年春,陆续集结于河南许昌等地。后迁至河南南阳赊旗镇(今赊旗县),组成“山东联合中学”。校长由原山东省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扬展云担任。
不久,日寇不断进逼,抗战失利,许昌等地已临前线,师生,家属三千人,再次身背行囊,继续跋涉,向南流亡,1938年四、五月间到达湖北郧阳(今郧县)、均县更名为“湖北中学”,直辖教育部,此次流亡途中,少数体弱女生及家属乘木船溯汉江而上,失事、溺死二十九人,扬展云引咎辞职,校长由蒋士健代理。
1938年夏,日寇溯长江而上,武汉告急,教育部下令学校搬至四川、于是,师生再度跋涉西上,沿秦岑、攀巴山、穿剑门行程二千余里,历时数月,经鲁、豫、鄂、陕川五省,历尽艰辛,有的抛尸途中,终于在1939年春,分别抵达四川绵阳、德阳、梓潼、罗江、新店子等地,于此,正式命名“国立第六中学”。
“国立六中”设校本部(高中、高职、高农),在绵阳城外原民生工厂旧址(现为 56018部队驻地)搭草棚若干间作为校舍。下有四个分校:一分校在梓潼(师范),二分校在德阳(初中,后增设师范),三分校在新店子(初中,现为绵阳永兴镇),四分校在罗江(初中)。葛兰笙为校长,杨书田、苏郁文、田竹桥、孙维岳分别人四个分校的校长。42年后梓潼分校单独成立梓潼师范,四分校撤消。德阳分校为一分校,新店子分校为二分校。人事上也有变更,吕寿鹏、王资愚先后为二分校校长,王振绪(晓伦)于1946年后任本部校长。1949年12月21日绵阳解放,1950年校本部(高中)并入川西区立绵阳中学,建立南山中学;永兴二分校(全系初中)并入绵阳县立初级中学,更名为绵阳县第二初级中学,绵阳县立中学改为绵阳县立第一中学。“国立六中”结束了历史使命。当时在校同学,大部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或地方工作,部分在南山中学继续学习。 一、绵阳县第二初级中学(1953——1966)
1950年,由于中国教会提出“三自”原则,“自办、自立、自养”教会。中国教会与外国教会断绝了关系。英国教会停止向育德中学捐款,遂由人民政府资助办学,后经育德中学申请1953年1月私立育德中学由人民政府接收。绵阳县教育局教育科长张军辟代表绵阳县政府与私立育德中学校长宋耀汉签订协议,私立育德中学由私立变为公立,并更名为绵阳县第二初级中学,任命赵天纵为二中校长,招收工农群众子女入学接受教育。
1958年,绵阳地委机关扩修,需征用土地,绵阳二中就从原校址斌升街迁往普明乡凝祥寺(即现校址)。
二、川西绵阳高级农业职业技术学校(1944——1956)
普明乡凝祥寺原系四川省立高级农业职业技术学校(简称高农校)旧址。有试验地40余亩,办有四个初农班,从绵阳及附近各县招考小学毕业生入学。宜宾人方维祯出任校长,学生免费入学就读。1946年至1948年期间有学生500余人,大都来自绵阳周边县市,教务主任何文彬,训育主任蒋彬恃,并有园艺场和农场供学生实习,开设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无课本,由老师讲学生到农场实习)。原私立育德中学于1952年秋季新生报名报考学生199名,报小学毕业者69名,报同等学历生资格者130名,其中有99名来自农村中贫农成分。为满足学生求学要求,为工农开门照顾工农子弟,结合实际需要招收两班,取录103名及注册报到学生有86名,以毕业资格报到录取报到学生39名,同等学历生47名。 三、四川省绵阳市第三初级中学(1954——1960)
1954年绵阳农校又与成都农校合并,1954年秋,在原绵阳农校校址上改办普通中学,名为绵阳第一初级中学分校,6月根据教育厅通知命名为四川省绵阳市第三初级中学。
1956年,三中开始招收空勤学员,空军学员必须填报登记表:了解背景材料(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并进行体格检查、思想汇报。三年后(即1957年)的毕业考试中全校有70%左右的学生升入高中,其升学率名列前茅。1956年全国农业合作化达到高潮,需要办农业和干校干部学校(简称农干校)因三中原就是农业学校改办的,于是1956年12月又将校址移交改办绵阳专区农干校。三中也因此迁至永兴镇(现绵阳水电校校址)。1957年绵阳二中迁至该址(普明乡凝祥寺即原三中校址)。
四、绵阳普明初级中学时期(1960—1966)
1960年,绵阳专区文教局响应党的号召,进一步精简压缩中学,这一时期,在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引下,绵阳县文教科决定对普通中学进行调整。将在凝祥寺的绵阳二中和在永兴的绵阳三中合为一所学校,根据凝祥寺所在的普明乡定名为“绵阳普明初级中学”。合校以后,原二中为本部,三中为分部,任命杜吉瑞为校长,调沈清祥任副校长。直到1961年秋季三中校舍要另作他用,才从永兴镇上搬到本部。合校以后 ,普明初级中学在文教科的领导下蓬勃发展。
绵阳市朝阳中学时期(1966——1976)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校和全国所有中小学校一样,也经历了这一场浩劫。
我校在十年动乱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连续不断,给学校造成了不可低估的损失。
绵阳市普明中学时期(1976-1992)(一)
1978年,朝阳中学改名为绵阳市普明中学。78年开始,普明中学的教学逐渐走上正轨,恢复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轨道上来。
绵阳市普明中学时期(1992-2000)(二)
92年成立涪城区,普明中学归涪城区管辖。这一时期,学校针对当时的生源状况,推出了符合普明中学实际情况的教学指导思想 博学 敏思 砺志 躬行
Ⅷ 我为鸣凰中心小学写校史为题写篇征文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的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们高耸;我感恩我的老师,因为老师打开我知识的大门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遨游。
老师,您是苍穹,给了我们展翅高飞的殿堂;您是汪洋,给了我们挥鳍畅游的水域;您是原野,给了我们尽情驰骋的广场。然而,学生展翅高飞了,老师的黑发却掺杂着无情的银丝,老师的前额却爬满了深深的沟壑。老师啊,您为了我们的前程付出了心血,却不求回报,任三尺讲台留身影,三寸粉笔写人生
我们应当感谢师长,有一副对联:一枝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泽桃李芳天下;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敬爱的老师,您的谆谆教诲如春风,似瑞雨,永铭我心。愿我这小溪的音乐,永远在您深邃的山谷中回响。老师,大家都说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您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您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采,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斑斓的新世界……
Ⅸ 初中教材都有什么版本
1 语文:人教版 、 语文版 、 苏教版 、 鄂教版 、 鲁教版 、北师大版 、 沪教版 、 冀教版 、 浙教版 、河大版
2 数学:北师大版 、 人教版 、 苏科版 、京教版 、 鲁教版 、华师大版 、 浙教版 、 湘教版 、 冀教版
3 英语:新人教 、 外研版 、冀河版 、 鲁教版 、 牛津版 、 湘教版 、 北师版
4 物理:新人教 、教科版、粤沪版 、 苏科版 、北师大、 沪科版
5 化学:人教版 、 上海教育版 、 湘教版 、 粤教版 、 鲁教版 、 北京义教版
6 政治:人教版 、湘教版 、苏教版 、 科教版、 北师版 、 鄂教版 、 鲁教版 、 陕教版 、 人民版
7 历史:人教版 、 人教版社会 、 北师版 、 川教版
8 生物:新人教 、 济南版 、 苏教版 、 苏科版 、 北师大 、 北京版
9 地理:新人教 、 湘教版 、 中图版
(9)中小学校史扩展阅读:
人教版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简称为人教版。小学到高中都有这个版本的教材。也是大多数学校所用的教材。
“人教版”一般是就教科书意义而言的,是相对于其他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而言的。如长春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称为“长春版”、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称为“粤教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称为“沪教版”。可见所谓“人教”指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所谓“版”指的是教科书版本,而非“出版社”的“版”。
因此,“人教版”指的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版本。比如我国中小学教育辅导报刊中,《语文报》、《中学生学习报》、《学苑新报》等均有着不同版本的教辅报纸,诸如人教大纲版、人教新课标版等。
这两个版本名称均是配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的报纸,是新课改前后的版本名称。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前者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者便统一称为人教版。本套教科书是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与xx(科目)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念好凳编著,由新华书店集团发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
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仔旅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
教育科学出版社,是一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科学专业出版社,由教育部主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实行总社架构(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音像出版社、教育科学电子出版社等)的管理模式。
自1980年成立以来,教育科学出版社始终坚持“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教育科研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办社宗旨和“弘扬教育学术,繁荣教育研究;传播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
促进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版理念,年出版图书千余种,重印率达到70%以上,出版物品种主要包括教育理论图书、教师教育用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用书、中小学教材、幼儿教育用书和旨在全面提高中小学学生袜肢素质的助学读物以及相关的电子音像产品等。
Ⅹ 汤山中心小学校的小学校史
千年古镇创建“汤小”
汤山,有众多的名胜古迹——阳山碑材举世无双,隆昌寺为“天下第一律宗”,桦墅明代佛像石窟有”小千佛岩”之称. 。
在浓厚的文化底蕴感召下,1911年,汤山唐云楷(清末拔贡、时任江苏省咨议局议员),与热心地方教育的绅士唐庆功先生合创汤山高等小学于汤山之麓圣汤延祥寺内。首任校长夏莱盫聘唐辨臣、唐履谨、庞世龙为老师,另觅工友一名。汤山小学宣告成立,据《江宁县教育志》记载,该校是江宁县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所小学。初创时,有学生数十人,校训为:“智、仁、勇”,校歌歌词为:“汤山之阴汤水滨,我校适比邻。温泉源源水甚清,正育众学生。峨峨讲舍集群英,学问相竞争。有教无类勤学习,为国育才能。”
“美龄小学”美名远扬
1931年,蒋介石、宋美龄来汤山沐浴。一天浴后到附近的汤山小学散步。宋见汤小依山而建,幽雅清静,很是可爱。但是,她见孩子们在破旧的古寺庙内读书,条件简陋,便萌生了修建校舍的念头,遂建议拨款修葺校舍,蒋点头应允。建校分三批进行。第一期工程是在北坡和山下盖“蓝房子”和幼儿园;第二期工程主要建造了“红房子”和大礼堂;第三工程则是建造学校新大门和大操场。三期工程竣工后,汤山小学占地百亩,规模之大,设施之齐,富丽堂皇,全县少有。与之相比,当时南京城内的许多小学也是望尘莫及的。因此,汤山当地老百姓把汤山小学称为“美龄小学”。后来,宋美龄又多次到建好的学校看望师生。
1933年,江宁改为自治实验县。汤山小学易名为第六区实验小学,设有复式和二部制两个示范班,曾进行学校教育与社会结合的试验。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进犯南京时放火将汤山小学最好的建筑——大礼堂和相邻的两个教室全部烧毁了。
南京解放喜获新生
1949年4月,南京解放,汤山小学教职员工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教育事业。韩闻信老师为搞好数学教学,制作了不少精致实用的教具,在南京市小学教具展评中,获个人二等奖。炊事员老王被评为市劳动模范,应邀去各校巡回作报告。1954年,汤山小学获南京市先进学校荣誉称号。1957年,王能希任校长,领导教师努力搞好教学工作。1961年,汤山小学再次被评为南京市先进学校。
十年“文革“动乱,汤山小学倍受磨难,学校一度陷于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