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
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团餐纸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让学生预测,纸巾会被水浸湿吗?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
2、巧设悬念,促使学生去实验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 “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在三年级科学《金鱼》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问:金鱼鱼鳃一分钟开合几次,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奥秘,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于是学生便对金鱼如何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㈡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实抄验是一门启蒙和普及袭科学知识的课程,该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实践、探究实验是小学生认识大自然和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新课改要求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而有效的科学实验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何实施有效的科学实验教学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总结的课题。
㈢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科学课大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的。实验是学科学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做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然而,由于实验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的开展有一定的困难。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才能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
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团餐纸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让学生预测,纸巾会被水浸湿吗?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
2、巧设悬念,促使学生去实验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 “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在三年级科学《金鱼》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问:金鱼鱼鳃一分钟开合几次,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奥秘,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于是学生便对金鱼如何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实验过程的有效调控
1、紧紧抓住实验目的
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在我们的周围的空气一课中,空气存在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放到水里,使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证明空气是存在的。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1)明确观察任务
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
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尝、借用工具观察等等。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
当然,在每个实验中观察也有侧重,而且,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要、都可以用这些器官去观察的。
2)实验过程做到有条不紊
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做到每次都能较高质量地完成。如何使演示实验现象明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见,教师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
三、实验评价影响着实验的有效性
教师对实验的评价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时评价,同时注意评价的真实性。实验评价对于学生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教师的实验评价可围绕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方法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进行评价。
如在《蚂蚁》一课,我把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定为培养目标之一。师问:蚂蚁的身体小,还到处爬动,怎么解决观察难题呢?有同学提出了用火烧,马上有同学否决;有同学提出放在透明的瓶子里,有同学提出蚂蚁仍然会乱爬;有同学提出放在水中的瓶盖上,可以让它不乱爬,但蚂蚁可能会掉进水里淹死……最终有一位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放在一张白纸上,放上蚂蚁喜欢吃的食物。事实证明,这个实验方法还是挺好的。通过教师这样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越来越强。
四、自制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有效性
师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想象能力,活跃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1、教师自制实验教具
一件成功的自制教具的诞生,是教师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教师经过对教材的深入的研究,根据本校实验器材的实际情况,产生对某一教具改进或创新的想法,根据这一想法,构思设计,在反复研究、实验的基础上制作,经过多次改进和反复调试后,再在教学中试用,直至成功。如在制作“空气有重量”这一实验教具时,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经过多次比较,最终选择一元钱买的带柄和卡口的两个气球作为实验器具,为其中的一个气球充气,气球可直接卡在卡口上,实验更加容易操作了,实验的效果也相当明显,结论的得出也更让人信服。
2、学生自制实验器材
学生通过参与自制实验器材活动,不但巩固书本上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爱科学的情操。在自制实验器材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是要弄懂课本上的内容,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才能设想出实验器材的雏形,然后才能进行具体的设计、试制。在具体制作中,学生还要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身心得到陶冶,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自制教具不但可以补充现有教学仪器的不足,节约开支,而且实用性强,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安全可靠,取材容易,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很大的作用。
五、发挥地理位置优势 ,开展观察实验
在城郊地区,学生观察自然的内容很多,条件比城市中心优越,如动植物生长、水与空气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现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到“大课堂”中去研究,在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如讲根和茎前,先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让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根和茎,然后回到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根和茎进行分类、研究,这样使学生在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面前,激发兴趣,吸取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
六、实验教学应注意的地方
1、注意实验中的安全
2、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要做到心中有数
3、做到实验的设计科学有效
合理地设操作过程、基本的实验方法选定以后,紧接着就要编定具体的操作细节,这些操作细节的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应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㈣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报告的有效性
一、明确科学实验的目的
科学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这是科学实验严谨性的最基本要求。实验要为教学服务,为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例如,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中,存在很多有关空气的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把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将其放入水里,使之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证明空气是存在的,都是有明确目的的。如果为了实验而实验,缺乏明确的目的,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的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结果是“吃力不讨好”。因此,教师在带领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一定要事先明确实验目的,紧紧围绕实验目的设计实验,以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二、严格把关实验过程
1.教师演示实验要做到有条不紊、清晰可辨
小学科学课本中的实验演示要求教师要做到可见度大,保证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的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照教材中实验的基本操作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确保每次实验都能较高质量地完成,还要保证演示实验现象的清晰明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见。这就需要教师事先动一番脑筋,比如改进实验仪器、优化实验步骤、多角度进行演示等。
2.教师要做好学生实验的组织指导工作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虽然实验主要以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为主,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也要适当地让学生尝试实验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组织、指导工作。在具体的实验课中,教师要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实验器材的准备工作。教师要在实验课开始前,做好实验器材准备工作。比如器材的分发工作,考虑到安全问题、实验要求等,有些实验器材应在课堂上分发,如开水、有危险的药品等;有些则应在课前分发,让学生提前预热,节约课堂上的宝贵时间。总之,教师要对实验准备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
(2)指导学生正确完成实验操作,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在学生进行实验时,教师要充分保证学生能独立操作,发现错误,能及时纠正。学生在操作上发生错误的原因,一般是由于不了解为什么要这样操作或是思想上的疏忽。如用量筒进行液体测量时,量筒必须放平,观察者的视线要与量筒内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等。在实验开始前,教师需要把实验原理及步骤讲清楚,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明确操作要领,使学生了解每个正确操作所依据的原理。
(3)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方法、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并用简明的语句或科学术语进行叙述,这是巩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而现实中学生往往对这个环节不予重视,重实验、轻记录,教师必须予以严格要求,及时指导。
三、实验评价要真实科学
实验评价对于小学生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对小学科学实验的评价不必要做到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针对性,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真实性。教师的实验评价可围绕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方法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进行评价。如在《蚂蚁》一课中,我把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定为培养目标之一。在观察实验的设计过程中,我问学生:“蚂蚁的身体小,还到处爬动,怎么解决观察难题呢?”有的学生提出了用火烧,马上有学生否决;有的学生提出放在透明的瓶子里,马上有学生反驳蚂蚁仍然会乱爬……最终有一位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放在一张白纸上,放上蚂蚁喜欢吃的食物。事实证明,这个实验方法既方便又有效。根据学生在实验讨论阶段的表现,我做出了合理的评价,肯定了学生大胆的想象,对想法有创意且较符合实际的学生进行了表扬。
四、实验教学中应注意的地方
1.注意实验安全问题
小学科学实验一般都是步骤简单、易操作的实验,但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处处、事事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以预防为主,把事故的隐患消除在萌芽中。毕竟小学生年龄小,天性活泼好动,安全意识还不够高,需要教师的时时叮咛。实验时,教师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学生实验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以免发生意外,并需要教师仔细审察不安全因素,消除隐患。此外,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也要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实验室伤害救护常识,以做好急救工作。
2.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要想提高课堂上实验的教学效果,指导学生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就必须在课前试做实验,体验实验过程,检验实验效果,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即使是以前曾经做过多遍的实验,也要重新试做,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防止课上打“哑炮”。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可以使教师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规范而熟练地演示实验,并得心应手地指导学生的实验与操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过程、体验实验效果,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五、总结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把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放在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位置上,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以真正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
㈤ 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怎样评价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尝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互动,鼓励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自觉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体验获取科学知识过程的快乐,产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初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第二阶段的培训,我认为上好小学科学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利用科学课实验教学的开放性,激发学生兴趣。科学课的实验教学许多内容涉及探究性活动,而学生探索活动的空间除了教室外,更多的应是大自然。因为大自然中蕴含着无限的秘密。因此,要大力提倡科学课回归大自然,做到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课内外结合,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取科学。 二、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科学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提出问题、提出假设、作出计划、进行调查、进行研讨、进行评价等。通过学生亲自参与,亲自经历,亲自体验,才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才能真正感悟科学的真谛。如《声音的产生》一文,在教学过程中,当让学生说出一些能发声的乐器后,就让学生讨论:“它们是靠什么发声的?在发声时这些物体会产生什么现象?”于是,学生尽情“玩”手中的乐器,观察它们的发声部位、观察发声时的变化现象等,互相交流、争论,最后总结出:声音是靠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在发声时都会产生振动现象。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科学,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使周围的物体发出声音,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于是有的撕、搓手中的纸片,有的敲击塑料瓶,有的弹皮筋……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了更多的有关声音的知识,同时也训练了获取知识能力和方法,得到了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三、强调教师要大胆放手、只掌控教学的方向。 学生对周围缤纷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科学教学应该是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要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比单纯讲解更有效。我们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里,教室外才是学科学的广阔天地;我们不要把铃声当做探究科学的起点和终点,课后也有探索和发现的无限良机和灵感。探究科学的活动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之举。所以要上好科学课,教师要树立开放的观念,尽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灵活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合理利用、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不再是一味地“教教材”。要根据学生在探究研讨活动中的进程,掌控好教学的大方向,随时注意调整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当好问题情景的创造者、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学习矛盾的挑起者、课堂方向的调控者。 四、强调学生的质疑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一切创造都来源于实践,一切真知都来源于疑问。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用各种器官去感知实验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而且要鼓励他们大胆的创设情景、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实际问题。从设计到解决的过程,就是他们多种思维综合发展的过程,也是创新精神的萌芽诞生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从头到尾去体验全过程,他们的创造潜能才得到开发、创造能力才能以培养。 总之,教师要想上好科学课,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真正理解什么是科学,并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之,以科学的方法教学之,以科学的精神探索之,这样,教师才能教得有效,学生才能学得有趣。
㈥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历史上众多的科学家发明家都是从观察中产生好奇,在实验中发现规律。作为江苏省实验小学,应使学生从小建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理念,有必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近年来,三-六年级开设了科学这门课,从教材内容的编排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教材把学生实验贯穿教材的始终。三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观察我们周围的生物,观察在我们周围发现的现象,明白一些科学道理。从四年级开始,就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注意观察实验中发现的现象,从中明白科学道理。介于国家对培养青少年科学发展观的需求,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我们把《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小实验能力》作为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提高广大科学任课老师科学实验的能力,使老师从不重视科学实验到会做科学实验到熟练掌握小学科学实验的智能力。
2.让学生从小学会科学实验,掌握一般性科学实验步骤,从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以及实验发现的现象明白一些科学道理。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二-八周,组织教师学习并进行组织分工,按所教的年级提出的不同要求,三年级从观察实验为主,指导学生观察并出看到的一些现象。
四年级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小实验,并能按要求写出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中发现的现象,明白一些科学道理。
五、六年级能按要求设计小实验,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九-十五周,按教材内容的编排进行科学小实验。
十六-二十周小结,要求上缴各类实验报告。
教者上缴一篇关于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课案以及反思。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利用集体备时时间组织教师熟悉教材,明确本学期应该做哪些小实验,应该准备哪些实验仪器,实验的材料,哪些是学校提供的,哪些应是学生自己畴备的。指导任课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写实验报告。
2.组织教师观察小学阶段实验录像,让广大老师特别是新上岗的老师自己会做实验,掌握实验操作的步骤和要求。
3.明确各年级实验要求
三年级:观察土壤、植物以及固体、液体,使学生在观察中掌握观察方法,会用观察的工具,知道一些自然现象和科学道理,会写观察记录。
四年级:观察了解人的骨骼和肌肉,了解蚕一生的生长过程,了解物体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认识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掌握一些常见的调查和预测方法,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五年级:①动手实验,知道一些简单的机械的原理及作用。其中杠杆、轮轴、滑轮要分组做实验。②动手操作搭支架,建桥梁,造房子,感受生活中物体形状与结构的科学道理。③观察一些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④观察岩石与矿物。⑤观察感受人脑、神经系统以感觉器是怎样配合的。学会一些交流和质疑的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六年级:①观察人生成长的变化,明白一些遗传与变异的道理。②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体会并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知道地球是人类与生物是共同的家的理念。③实验理解各种能量之间的转换,明白人类为什么要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的道理。
4.利用周三的业务学习的时间,组织成员交流小实验情况。
①实验时发现了什么问题。
②对比实验以及模拟实验的操作步骤。
③如何写实验报告。
④如何写科学小论文。
五、课题的研究成效。
老师增强了科学小实验意识,戴红玉、徐小庆、徐小凤、许一翔等老师经常组织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胡亚平、曹旭辉把仪器供到班上,有机会就组织学生观看演示实验。
2.学生学会写实验报告,目前学生写实验报告三百多篇,学生写的科学小论文三十多篇,四(3)班学生黄立铭等学生的科学论文获市一等奖。
3.老师撰写的科学小实验方案及反思十多篇。
六、存在的问题。
有的老师怕实验时学生难管理,少做实验,只做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少。
2.有的学生写的实验报告过程不全,实验结论不明显。
这问题有待于下一学年继续研究解决。
㈦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在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课大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的。实验是学科学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做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然而,在农村小学,由于实验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的开出有一定的困难。那么,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才能保证呢?一、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 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团餐纸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让学生预测,纸巾会被水浸湿吗?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2、巧设悬念,促使学生去实验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 “紧张与期待的心情” ,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 二、实验过程的有效调控1、紧紧抓住实验目的 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在我们的周围的空气一课中,空气存在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放到水里,使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证明空气是存在的。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1)明确观察任务 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尝、借用工具观察等等。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 当然,在每个实验中观察也有侧重,而且,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要、都可以用这些器官去观察的。2)实验过程做到有条不紊 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 三、实验评价影响着实验的有效性 教师对实验的评价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时评价,同时注意评价的真实性。实验评价对于学生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教师的实验评价可围绕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方法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进行评价。 如在《蚂蚁》一课,我把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定为培养目标之一。师问:蚂蚁的身体小,还到处爬动,怎么解决观察难题呢?有同学提出了用火烧,马上有同学否决;有同学提出放在透明的瓶子里,有同学提出蚂蚁仍然会乱爬;有同学提出放在水中的瓶盖上,可以让它不乱爬,但蚂蚁可能会掉进水里淹死……最终有一位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放在一张白纸上,放上蚂蚁喜欢吃的食物。事实证明,这个实验方法还是挺好的。通过教师这样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越来越强。 四、自制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有效性 师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想象能力,活跃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1、教师自制实验教具 一件成功的自制教具的诞生,是教师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教师经过对教材的深入的研究,根据本校实验器材的实际情况,产生对某一教具改进或创新的想法,根据这一想法,构思设计,在反复研究、实验的基础上制作,经过多次改进和反复调试后,再在教学中试用,直至成功。如在制作“空气有重量”这一实验教具时,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经过多次比较,最终选择一元钱买的带柄和卡口的两个气球作为实验器具,为其中的一个气球充气,气球可直接卡在卡口上,实验更加容易操作了,实验的效果也相当明显,结论的得出也更让人信服。2、学生自制实验器材 学生通过参与自制实验器材活动,不但巩固书本上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爱科学的情操。在自制实验器材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是要弄懂课本上的内容,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才能设想出实验器材的雏形,然后才能进行具体的设计、试制。在具体制作中,学生还要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身心得到陶冶,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自制教具不但可以补充现有教学仪器的不足,节约开支,而且实用性强,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安全可靠,取材容易,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很大的作用。 五、发挥农村优势 ,开展观察实验 在农村,学生观察自然的内容很多,条件比城市优越,如动植物生长、水与空气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现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到“大课堂”中去研究,在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如讲根和茎前,先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让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根和茎,然后回到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根和茎进行分类、研究,这样使学生在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面前,激发兴趣,吸取知识,提高能力, 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 六、实验教学应注意的地方1、注意实验中的安全2、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要做到心中有数3、做到实验的设计科学有效 合理地设操作过程、基本的实验方法选定以后,紧接着就要编定具体的操作细节,这些操作细节的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应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一、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小学科学注重学生的实验探究,而小组合作学习又是实验探究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合作学习小组组建的是否科学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学生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如何才能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呢?首先,教师要了解学校实验室的数量,每个实验室内实验桌的数量,每个实验桌最多能容纳学生的数量,以此确定每班学生应该进入哪间实验室,每个实验桌学生的数量,并使每个实验桌的人员按照序号固定下来,避免学生因找不到实验室和实验室内自己的位置而出现混乱现象。其次,教师给学生分组要注意考虑成员间的搭配。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的个人意愿只能作为参考。教师应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知识基础、性别差异、兴趣爱好等进行分组,这样做有利于小组成员间相互帮助和促进。最后,在合作学习小组建立后,教师还要给每个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职责分工。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都要设立组长、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整理员等角色。这些角色可以由小组成员每人承担一样,也可以身兼数职,但要注意的是这些角色分工不要长期固定,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使每个成员的综合能力通过这种角色的轮换都得到提高。
二、精心筛选,优化实验材料
1.做好课前检查工作
实验器材是实验的基础,课前检查实验器材的好坏十分必要,特别是一些易坏器材更应该作为重点检查的对象。如滴管的橡皮囊是否有破损,磁铁的磁性是否消失或减弱,温度计的玻璃泡是否破裂,小灯泡是否能点亮,电池盒、开关、灯座上的螺丝是否旋紧,各接触点是否生锈等。对于损坏的实验器材要及时更换,以保证课堂上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2.精心筛选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是学生实验的基础,实验材料选择是否恰当会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如讲授《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时,我先出示两个装有无色透明液体的烧杯(1号杯装自来水,2号杯装的是浓盐水),然后把一个干净的马铃薯放在1号杯中,这时学生观察到马铃薯沉到杯底;再把这个马铃薯从1号杯中取出来擦干净放到2号杯中,这时学生观察到马铃薯浮在液体中。我引导学生思考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大多学生都猜测到马铃薯的沉浮和杯子里的液体有关——两个杯子装着不同的液体。为了让学生验证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为学生提供了这两种液体,学生用加热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出来后学生很难下结论,因为两种液体加热后在铁片上均留下白色的痕迹,这是什么原因呢?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1号杯中的自来水里因含有大量杂质导致加热后也出现了白色的痕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把1号杯中的自来水换成纯净水,实验现象就非常明显了,很容易就验证了学生的猜想。
3.科学组合实验材料
科学组合实验材料指的是教师把需要的众多材料按照形状、材质、颜色等特点进行分类,让每个实验组都有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如《磁铁的两极》的教学,我准备了环形磁铁、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等多种形状的磁铁,根据形状给每个组分配磁铁去探究,这样做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总结出各种磁铁虽然形状不同,但两极间的磁性具有相同的性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又如在进行《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教学时,我把学生收集到的食物外包装材料全部集中在一起,然后根据材料的材质和食物种类给每个组的学生分配材料进行探究,这样既保证每组探究材料的丰富性,又能使每个组的探究更加深入。
三、关注实验教学中的细节
实验中一些细节的关注对实验教学来说十分重要,它不仅决定着实验的成败,还可能会造成实验器材的损坏,甚至对实验者造成身体的伤害。如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要给学生强调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量的液体,眼睛要平视液柱,待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等细节,这些都会影响学生测量的结果。又如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时,要先对被测物的重量进行估测,使被测物体的重量小于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否则会对测力计造成损坏;使用滴管时,要提醒学生先把橡胶囊里的空气挤出再放入液体中吸取,这样避免污染整瓶液体,另外滴管要正放,不要倒置,使里面的液体流到橡胶囊里,以免腐蚀橡胶囊。再如加热白糖的实验,要提醒学生注意把加热后的金属匙放在瓷砖上,不要放在实验桌上,更不要碰到小组成员的身体上,以免损坏实验桌或烫伤人员。
㈨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科学实验是指在合理设定的条件下,验证或质疑科学假说的活动。比如,在比萨斜塔进行的自由落体实验,证明了自由落体下落的规律。科学实验是可以重复的,不同的实验者在前提一致,操作步骤一致的情况下,能够得到相同的结果。
科学实验是观察的一种形式。由于科学实验在经验自然科学研究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因此,需要对科学实验单独加以论述。
当人们不满足在自然条件下去观察对象,要求对被研究对象进行积极的干预时,这就导致科学实验的产生。
在古代社会,科学实验就已在人们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中逐步酝酿产生。但是那时的实验还只是以原始朴素形式出现,它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实验是从近代开始的。实验方法的运用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主要特点。这种情况之所以在近代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工业生产在这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恩格斯说:“从十字军远征以来,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并产生了很多力学上的(纺织、钟表制造、磨坊)、化学上的(染色、冶金、酿酒)、以及物理学上的(眼镜)新事实,这些事实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已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制造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3-524页)
从近代到现代,科学实验经历了很大发展,科学实验的社会性也逐步提高。到了1940年代以后,科学实验的规模愈来愈大。科学实验再也不是科学家个人的事业,而成为整个社会事业的一个有机部分。
科学实验和科学观察一样,也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得感性材料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检验科学假说,形成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二者互相联系、互为补充。但实验是在变革自然中认识自然,因而有着独特的认识功能。原因是科学实验中多种仪器的使用,使获得的感性材料更丰富、更精确 ,且能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更快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本质。
㈩ 如何做好小学科学实验探究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有重大的影响,为了让教师的评价更好地激励学生,所以我们把赏识教育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每位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评价标志,比如发现星,笑脸娃娃等。 教师的评价不能只盯着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用真诚的话语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关爱,增进师生感情,发挥隐性
教育的效果。 二、评价方法多样化 评价体系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改变了以往只重考试结果,比赛名次的单项评价方式,我们应本着“以人为本,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为评价标准。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是否浓厚的兴趣,是否去主动探索研究;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尊重个性差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 1、延续传统,作业评价 科学课上,除了生动有趣的实验,我们也要给学生一定的作业,留有拓展学习的空间,随时了解学生对课堂信息的接收情况。我们教师为学生提供一项任务,从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判断其有关水平与能力。作业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书面和实践两种。 书面作业是指教师通过一项任务,学生当堂完成。教师可以通过现场观察完成作业的速度、质量与效果,评价其在某些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实践作业指的是教师布置作业任务,学生从设计、实施到报告可以经过一段时间(从几天到几个星期),之间教师可以全程参与关注,并根据学生对指导的依赖性和表现,对其进行各方面的评价。 2、因材施教,综合评定 传统的评价方式只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学习结果最终是以考试形式来检查的。综合素质的评价是在教学过程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综合能力的总结、考核、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评价应该由以下3方面构成: (1)学生成绩评价 学业成绩是家长和学生最关注的。通常,我们是通过在期末阶段的测验来了解学生的学业成绩。通过测验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全面的检测,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对科学知识的巩固及运用。可以通过书面测验的形式来检测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掌握操作情况。 (2)实践能力考核 当然,我们不可能通过一份试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他们在学习这门学科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是学生的实验能力更不能凭一次测验来检查,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业成绩评价的基础上,还要实施实践能力考核。毋庸置疑,科学课中的实验能力的考核主要就是对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考核。我们可以对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式考核和独立操作式考核。对于要实验操作的内容可以在起初就告诉全班同学,供学生自主选择实验 (3)创新精神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新追求。在本课程实施中,在学生完成每项学习任务的时候,总会出现许多奇思妙想,又会去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保护学生大胆的想象,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在评价中我们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例如:有一个学生在校园里发现了第一朵花儿开了;有同学发现了校园里第一只南飞的燕子,听到了春天里第一声蛙鸣;有些同学在观察叶片上有什么时,发觉不同的叶片上有不同的细纹(叶脉)„„这一件件一桩桩都记录在成长记录薄中,作为激励学生的第一手资料。 3、因势利导,赏识评价 在实验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对学生进行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的“赏识性”评价语言,那么就有助于开启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智,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引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建立起足够的学习自信。 (1)语言评价 语言评价包括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两种。语言评价重在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肯定、鼓励,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评价给学生传递最直接、最快捷的信息反馈。而在我们的实验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种方式,就是口头评价。 一句简单的话,使孩子对科学学习和探究产生了兴趣,表现十分自信。为此,我们可以常常用“你真聪明!”“这个想法真有创意!”“你的思维很严谨!真像一个小科学家。”“试试看,也许我们就能成功!”等等,用这些带有丰富情感的语言,鼓励评价学生,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 (2)非语言式评价 在重视语言性评价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重视非语言式评价。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等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是一种被评价者最容易接受的评价形式,它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评价时机全程化 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还是上课时间。抓住课堂实验教学时间与学生交流,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探究方法与过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等。这些评价,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虽然不一定可以完全被记录下来作为期末评定的依据,但对于学生而言,教师与同伴的信任与鼓励是难能可贵的,聚沙成塔,唯有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点滴积累,才能实现评价的真正价值,即“为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评价”。 实验教学评价带给我们的思考 1、积极主动地学习评价理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实践者首先就需要我们学习先进的理念。正确的理念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处理好评价中的三个关系。在三维目标中一般认为,知识目标容易进行教学评价,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目标较难进行教学评价。 3、过程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学生学习有一个过程,对学习过程中的情况要用动态生成的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对学生的最后学习效果要用综合成绩优良等级和总结性的评语进行评价。
总之,评价与教学同等重要,有时甚至比教学更具有艺术价值。合适的评价方式,能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学生能在你真诚的评价中求进步,促发展。通过合适的教学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