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落实省学科德育一体化纲要精神
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加强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目标,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山东省小学数学在省教科所长、省数学教研员徐云鸿老师的带领下,围绕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进行了教学改革。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一、加强培训,深化认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落实好数学核心素养及学科德育目标,就必须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关于数学核心素养和《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的培训,深化广大数学教师对这两方面的理解。
1.专题培训
就数学核心素养的要素和《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各级可采取线上(利用网络研修)、线下(召开培训会)集中培训的方式,先培训骨干教师,再由领军教师培训到每位教师。主要培训内容包括:(1)学习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采用抓关键词的形式,梳理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要素,界定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外延;(2)研读《中小学数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采用抓关键词的形式,把握4个德育范畴的内涵;(3)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分析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数学德育目标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
2.加强自学
下发相关资料,引领教师认真自学,使广大数学教师对数学核心素养和德育一体化的内容、意义和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分析教材,理清线索
1.数学核心素养
(1)梳理教材
组建各级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按册别整理出小学阶段数学教材及每一单元每个知识点所对应的数学素养,并下发到每一位教师手中。
(2)落实到具体的备课中
骨干教师先行: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2个领域,分别选择2个单元的内容,梳理出教材中蕴含的核心素养;选取2节课,找准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写出详细的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一线教师跟进:一线教师依据骨干教师的课例研究,进行个人备课,力争在每一节的备课中都能清晰的体现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生长点。
2.德育一体化
(1)分析教材
组建各级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根据《中小学数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中的德育范畴(思维严谨、理性精神、数学审美、爱国主义)和实施建议,按册别提炼、细化每一部分教学内容背后相对应的育人价值。
(2)落实到具体的备课中
骨干教师先行:对应数学德育纲要中“思维严谨”与“理性精神”2个德育范畴,分别选择2节课,写出详细的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一线教师跟进:一线教师依据骨干教师的课例研究,进行个人备课,力争在备课中清晰的体现德育因素。
三、关注课堂,注重实践
1.课堂专题研讨
组织各级课堂教学研讨会,明确课堂教学改革方向,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探索出不同年级,不同内容领域指向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和德育一体化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
2.课堂教学调研
省、市、县三级分别组成此次教学改革的领导小组,定期深入学校、深入教师课堂进行座谈、听评课指导。
四、借力平台,扎实推进
借助山东省2016远程研修平台,通过学习园地进行引领和学习、开展线上线下深度研讨、智慧众筹等,把“数学核心素养”和“德育一体化”两方面内容整合到常态化研修和优课创建活动中,进一步深化教师对数学核心素养和德育一体化内容的理解,促进教学改革稳步、扎实的推进。
具体安排见附页。
五、评价跟进,有效落实
1.学生评价
根据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和德育一体化的内容,探索更为有效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评价
(1)优秀案例、论文、微课等评选
开展指向数学核心素养和德育一体化的教学案例、评价案例、微课等评比活动,力争探索与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优秀成果,供一线教师借鉴与参考。
(2)各地、市、县、学校组织相关的理论业务测试。
(3)各学校进一步完善对教师的评价制度。
六、交流反思,总结经验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各地市要加强交流,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做法,力争探索出成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和“指导纲要”的策略与模式,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发展与德育渗透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基于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和德育渗透的优秀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基于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和德育渗透的教师与学生评价体系等等)。
B. 以下是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大纲 请分析其体现了课程内容选择的哪些原则
(1)德育认识存偏差: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使德育蜕化政治窄化德育功能;二德育等同于集体主义教育排斥德育现实取向导致德育脱离现实倾向;三德育等同于集体主义教育忽视性发展;四德育等同于知识教育德育应付考试门课程
(2)德育工作存功利主义倾向于重视思想、政治道德知识注重书本教育、口说教忽视实践锻炼启发自觉注重道德主体养问题
(3)德育管理主观主义倾向习惯自发号施令忽视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结德育低效、道德冷漠等问题益严重
(4)德育评价存形式主义倾向表现认识代替行书本知识考试代替全面系统品德评价
(5)德育研究经验主义倾向讲、讲传统唯独关注现
C. 求《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大纲(试行)》内容!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主要涵盖教育学、教育心理德育和师德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班作常识、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时事政治等8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历史发展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4.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3.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教师与教育学
1.教育学的价值。
2.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与社会经济。
2.教育与政治制度。
3.教育与社会文化。
4.教育与社会人口。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几种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观。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内涵和层次结构。
2.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不同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
2.在确立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四)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与特征。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3.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五、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二)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2.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3.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三,义务教育
(四)终身教育
六、学生与教师
(一)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2.学生的地位。
3.当代学生的特点。
(二)教师
l。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2.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3.教师的职业素养。
4.教师专业发展。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
2.师生关系的构成。
/3.师生关系的模式。
4.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七、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一)教育途径概述
(二)学校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2.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3.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4.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三)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界定。
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4.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开发。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
1.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新教师的特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2.专家教师的特点: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教学专长、心理品质。
3.教师的成长及培养:影响因素、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塑造完整的教学人格。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在教育上的意义。
(二)社会化发展与教育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
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
,三、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
—)学生的认知差异
1.认知方式差异。
2.认知能力差异。
3.认知结构差异。
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
1.性格的概念。
.2.性格的个别差异。
3.性格差异的鉴定。
.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1.特殊儿童的概念。
2.特殊儿童的类型。
3。特殊儿童的教育。
四、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概述
1.学习的定义。 遗
2.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
3.学习的分类: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分类、广义知识观的分类。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作用。
2.操作条件作用。
3.社会学习论。
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认知主义的学习观
1.早期的认知学习研究: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托尔曼认知地图论。
2.现代认知学习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
(四)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
2.不同建)f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
. 2.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
3.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4.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
(五)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2.马斯洛与康布斯的学习理论:马斯洛的学习理论、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自由为基础的学习L原则。
4.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验。
五、广义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六步三段两分支)。
—’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二)智慧技能的学习
1.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3.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智慧技能的层次、辨别技能的形成、概念学习、规则学习。
(三)认知策略的学习
1.认知策略的性质。
2.认知策略的分类。
3.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和特点。
4.认知馋伞学习的条件。
。六、动作技能的学习
(一)动作技能的性质
1.动作技能的含义。
2.动作技能的分类。
3.熟练操作的特征。
(二)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
1.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2.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与习得的指标。豳匡
3.动作技能的保持。
(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1.有效的指导与示范:指导与发现的比较、指导内容的影响、指导方法的影响、示范。
2.练习:练习的分布、练习中的整体与局部;心理练习、练习中的情
婪干扰效应。
3.反馈:反馈的含义与分类、反馈在动作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七、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日医
(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态度的含义。
2.态度的学习的过程与理论。
3.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
4.巩固态度的方法。
(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1.价值观概述。
2.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八、问题解决与迁移
(一)问题解
决
1.问题及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问题解决的策略。
5.问题解决与创造。
(二)为迁移而教
1.学习迁移概述。
2.传统迁移理论。
3.当代的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4.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办、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1.动机与学习动机。
2.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3.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4.学习动机的分类。
(二)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论。
2.需要层次说。
3.自我效能感理论。
4.成败归因理论。
5.成就动机理论。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1.内部条件: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就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条件: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
3.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
十、学习的测评
(一)测评理论概述
1.测评中的基本概念。
2.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3.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
4.有效测评的必要条件。
(二)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技术
1.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步骤。
2.常见题型的编制技术。
第三部分 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法基本理论
(一)教育法概述
1.教育法的含义。
2.教育法的特点:教育法作为一般社会规范和法律所具有的特点、;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
3.教育法的功能。 :
(二)教育法律关系
1.教育法律关系概述:概念、特征、类型。
2.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
3.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三)教育法的渊源
1.宪法: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规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
2.教育法律。
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教育法规。
5.自主性教育法规。
6.教育行政规章。
二、教育法的制定、实施与监督
(一)教育法的制定
1.教育法制定的含义。
2.教育法制定的程序: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审议、通过、公布。
(二)教育法的实施
1.教育法实施的含义。
2.教育法实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教育法的遵守。
.4.教育法的适用。
5.教育法效力: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人的效力。
(三)教育法的监督 …
1.教育法监督的含义。
2.教育法监督的类型: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社会的监督。
三、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
(一)教育法律责任
1.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
2.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行为违反教育法律、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3.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二)教育法律救济
1.教育法律救济:教育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 ,:, :
2.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行政渠道、司法渠道、仲裁渠道、调解渠道。
3.教育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 …,、一
4.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复议的含义和特征、受案范围、程序。
5.教育行政诉讼:概念和特征、受案范围、管辖、程序。
四、学校、教师和学生
1.学校:学校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违法行为与预防、学校安全教育。
2.教师: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国家教师制度、教师违法与,,预防。
3.学生: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
4.学校安全教育。
五、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论
(一)教育政策概述
1.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政策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教育政策的功能。
2.教育政策的类型和体系结构。
(二)教育政劈的制定、执行、评价与监控
1.教育政策的制定。
2.教育政策的执行。
3.教育政策的评估。
4.教育政策的监控。
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5.《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O-2020年)》(摘要)
第四部分 德育和师德教育
一、德育范畴、功能、目标与内容
(一)德育范畴
1.小德育与大德育。
2。我国“大德育”形成的历程。
3.我国大德育出现的原因。
(二)德育功能
1.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2.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三,德育目标
1.德育目标及其分类。
2.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乙(四)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3.德目教育。
4.民主与法制教育。
5.理想教育。
6.心理品质教育。
二、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一)品德要素的发展
1.道德认识的发展。
2.道德情感的发展。
3.道德行为的发展。
(二)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品德发展是诸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品德发展是个体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
3.心理内部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的动力。
4.个体品德的发展与形成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
三、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德育原则
1.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长善救失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灵活施教原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二)德育方法
1.说服法。
2.陶冶法。
3.榜样法。
4.锻炼法。
,5.奖惩法。
四、师德与师德规范
(一)师德概念
.1.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
2.师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区别。
(二)师德规范
1.师德规范的基本范畴。
2.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及其解析。
3.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
‘五、师德教育
(一)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
1.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
2.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
3.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
4.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
(二)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1.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2.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2008年9月1日颁布)
第五部分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的概念。
果程类型。.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4.课程理论流派。
(二)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内涵。
2.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
3.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f三,课程资源 ……:上-
1.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课程设计
1.课程内容的选择。
2.课程组织。
3。课程设计模式。
(五)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内涵。
2.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3.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4.迈向成功的课程实施。
(六)课程评价 !.-
1.课程评价。
2.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3.课程管理。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1.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2.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3.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理论与实践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2.教学的基本任务。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2.教学过程的本质。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四)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
2.个别教学。
3.分组教学。
(五)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内涵。
2.常见的教学模式。
(六)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概念。
2.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
3.教学评价的类型。
4.教学评价的原则p
四、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
(一)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1.导入技能。 —-一…
2.提问技能。
3.讲授技能。
4.板书技能。
5.结课技能。
6.“三笔字”技能。
(二)说课
1.说课的类型。
2.说课的内容。
3.说课的评价。
(三)教学智慧
五、课程与教学研究
(一)教育论文的写作。
1.教育论文的含义。
2.教育论文的结构要求。
3.撰写教育论文的一般步骤。
(二)教育叙事的写作
1.教育叙事的概念。
2.教育叙事的特点。
3。教育叙事的分类。
4.教育叙事的标准。
5.教育叙事的写作。
(三)教育随笔的写作
1.什么是教育随笔。
2.教育随笔的特点。
3.教育随笔的结构。
4.教育随笔的写作。
—(四)教育刘》叫”
(四)教育案例的写作
1.什么是教育案例。
2.写教育案例的作用。
3.教育案例的结构要素。
4.教育案例写作应注意的事项。
(五)教学反思的写作
1.什么是教学反思。
鸾。移什么。
2.“教学反思”思什么。
3.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4.教学反思的内容。
5.写好教学严/6l:
5.写好教学反思的方法。
6.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六)教学工作计划的写作
1.教学工作计划的概念。
2.教学工作计划的分类。
3.教学工作计划的特点。
4.教学工作计划的结构。
(七)教学工作总结的写作
1.教学工作总结的概念。
2.教学工作总结的结构。
3.教学工作总结的撰写要点。
第六部分 班主任工作常识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工作的历史和现状
(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三)班主任的角色期待与角色冲突
1.班主任是学岁产—.山
1.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2.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者。
4.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四)班主任的素质与要求
(五)班主任的教育幸福
二、班主任主要工作内容
(一)了解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2.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三)班级日常管理
1.个别教育。
2.建立学生档案。
3.操行评定。 +一
4.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四)班级危机管理
三、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与艺术
(一)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
3.集体教育原则。
4.民主公正原则。
5.严慈相济原则。
6.以身作则的原则。
二,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激励法。
3.榜样示范法。
4.角色模拟法。
5.暗示法。
6.契约法。
(三)班主任工作的艺术
四、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班级活动内涵
(二)班级活动的类型
1.思想道德引领类班级活动。
2.学习提高类班级活动。
3.个性发展类班级活动。
4.社会适应类班级活动。
(三)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原则
1.生命化原则。
2.民主化原则。
3.个性化原则。
4.开放化原则-
(四)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过程
(五)班级活动的评估与拓展
第七部分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1.教育技术内涵。
.2.教育技术发展。
3.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
4.教育技术应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一)教学设计
1.需求分析。
2.学习者分析。
3.内容分析。
4.目标分析。
5.教学策略制定。
(二)教育技术基础理论
1.教育技术基本观念。
2.教育技术基本要素与过程。‘
3.教育技术中的教师。
4。教育技术中的学生。
5.教育技术中的知识与资源。
6.教育技术应用与角色。
(三)教学媒体理论
1.媒体与教学媒体。
2.演示型教学媒体。
3.交互型教学媒体。
4.过程型教学媒体。
5.评价型教学媒体。
6.教学媒体发展。
三、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一)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1.演示型多媒体课件特征。
2.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
3.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开发。
4.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应用。
4.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应用。
(二)交互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1.交互型多媒体课件特征。
2.交互型多媒体课件设计。
3.交互型多媒体课件应用。
(三)社会性支持软件教育应用
1.社会性支持软件类型及教育应用特征。
2.社会性支持软件教育应用。
.四、教育技术应用
1.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教育技术在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3.教育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4.教育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h改育技术在学习评价中的应用。
第八部分 时事政冶
D. 关于禁毒的资料
一、毒品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
1、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2、毒品问题诱发其他违法犯罪,破坏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
3、毒品问题渗透和腐蚀政权机构,加强腐败现象;
4、毒品问题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染上毒瘾的人一般存在的迹象:
1、在家中或单位偷窃钱财、物品,或突然频频地向父母或朋友索要或借钱;
2、长时间躲在自己房间内,或远离家人、他人,不愿见人;
3、外出行动表现神秘鬼祟;
4、藏有毒品及吸毒工具;
5、遮掩收缩的瞳孔,在不适当的场合佩戴太阳镜;
6、面色灰暗、眼睛无神、食欲不振、身体消瘦;
7、为掩盖手臂上的注射针孔,夏季穿着长袖衬衣;
8、情绪不稳定、异常的发怒、发脾气、坐立不安、
9、经常无故出入偏僻的地方与吸毒者交往。
(4)中小学德育纲要扩展阅读:
禁毒工作:
“禁毒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方针。实行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国务院设立国家禁毒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国的禁毒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禁毒工作的需要,可以设立禁毒委员会,组织、协调、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禁毒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禁毒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禁毒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对禁毒工作的社会捐赠,并依法给予税收优惠。”
“国家鼓励开展禁毒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缉毒技术、装备和戒毒方法。”
“国家鼓励公民举报毒品违法犯罪行为。”
E. 我国95年中小学德育大纲
http://www.hne.cn/fagui/Law/15/law_15_1241.htm
F. 小学德育纲要中什么处于核心地位
小学德育纲要中爱国主义处于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