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哪部法律明确提出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是教育法还义务教育法吗教育法规以单行法为主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三十一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举办者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属其所举办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必须由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中国境内定居、并具备国家规定任职条件的公民担任,其任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② 我国公办初中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是校长负责制。是对是错啊。为什么。
您好!
是对的!
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其核心内容是学校属实行校长负责制。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 “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校长负责制开始在全国逐步推行。1995年9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从法律上确立了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谢谢!望采纳哦~
③ 如何改造我国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积弊。
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 “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校长负责制开始在全国逐步推行。1995年9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从法律上确立了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含义和内容
实行校长负责制,就是明确校长在学校的法人代表地位,对外代表学校,对政府主管部门承担学校管理的责任,对内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权责对等”的管理原则,结合各地实践经验,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校长应具有以下权力:(1)决策指挥权。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校长有权对本校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进行决策和统一指挥。(2)干部任免权。在认真听取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经与学校党组织共同考察、讨论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职责,可提名、任免副校长和中层干部,经党组织讨论研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或备案。(3)学校改革权。校长有权根据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等学校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但改革方案和措施需经过学校党组织的讨论,并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才能由校长组织实施。(4)教职工奖惩权。校长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对教职工进行奖惩。对教职工的重大奖励或行政处分需听取学校党组织和工会的意见,按有关规定,报上级教育部门批准。(5)经费和固定资产使用权。校长有权按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合理支配、使用教学经费、校舍和仪器设备。保证校长实施以上权力,是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前提。
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积极作用
实行校长负责制,有利于推行岗位责任制。实行校长负责制,是管理学校的责任及相应的职权集于校长一身,有利于学校行政工作的统一指挥,有利于建立层层负责的岗位责任制,有利于解决长期以来人浮于事、职责不清、赏罚不明、效率低下的状况,从而提高学校行政工作的效能。
实行校长负责制,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保证决策的正确性。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由校长主持,按照程序进行科学论证,提出决策方案,经校长办公会或行政办公会认真讨论研究,再经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最后形成决策并付诸实施。在决策的过程中,既要发挥校长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党组织的保证作用和教代会的民主管理与监督作用。
三、实行校长负责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正确处理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总体规划,重视内部改革,忽视外部环境改革,因此形成校长负责制难以推行的尴尬局面。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做到内外结合,综合配套。实行校长负责制首先是政府行为,只有强化政府改革意识,政府简政放权,扩大学校自主权,才能取代显著成效。例如学校教师严重超编、经济利益平均分配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来源于国家的劳动人事和工资制度,要改革必须从政府着手,内外结合,方能奏效。
2.正确处理党政关系
正确处理党政关系的实质是正确处理党政分工与合作的关系。首先要强调分工,明确划分党政职能,这是理顺党政关系的前提。其次注重合作,党政虽职能不同,但目标都是办好学校,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此实行校长负责制,必须保证党组织下列权力的有效实施:(1)参与学校重大问题决策,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2)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高党员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3)建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系,加强党组织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统一领导;(4)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加强对学校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5)加强对教职工代表大会、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群众团体的领导;(6)做好统战和知识分子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党组织在学校的政治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
3.正确处理校长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关系
校长负责制是一种高度的集中制,如果缺乏坚实的民主基础,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实行校长负责制必须建立和健全学校的民主制。实践证明,教代会是教职员行使民主权力的机构,是教职工发扬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基本形式。为此实行校长负责制,必须保证教代会行使如下职权:(1)听取校长的工作报告,审议学校的办学方针、发展规划、学年工作计划、学年财政预决算、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及重大改革方案,并提出意见和建议;(2)审查通过教职工聘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学校岗位责任制改革方案、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教职工奖惩办法以及其他重要规章制度;(3)审议决定有关教职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项;(4)评议监督学校行政领导干部,并提出奖惩建议。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过程中,更须真心实意倚靠教代会,使教职工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管理,做好本职工作,这是处理好校长和教代会的关键所在。
4.切实建立制约机制
各地在实行校长负责制改革过程中,十分重视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校长,但是对于切实建立制约机制重视不够。对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必须实行内外双重制约机制。外部制约机制可从三方面进行:一是政策法规制约,即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强化执行执法功能,规范和约束学校行为;二是宏观调控制约,即上级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通过全面规划教育发展规模,调整教育结构,调配人力、财力、物力,使学校纳入到教育宏观运行的轨道;三是督导评价制约,即上级教育部门根据教育方针制定学校评价指标体系,对学校进行单项或综合性评价,以保证国家教育方针在学校全面贯彻执行。学校内部制约机制是学校自主精神的体现,对自身行为制约更为直接、及时、有效。完善学校内部制约机制的途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组织监督机制;二是教代会民主制约;三是责任制约;四是考评与奖惩制约;五是校长自律制约。只有将这些做法形成制度,才能形成内外结合的制约机制。这是校长负责制改革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5.提高校长的自身素质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管理学校的权力,这对校长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校长应努力做到:(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注重理论学习,增强政治敏感性,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2)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力量;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有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3)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能力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有求实精神,勇于将自己的办学思想付诸实践,形成学校办学特色;(4)有创新意识和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敢于迎接挑战,敢于抓住机遇,并勇于承担风险;(5)善于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完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还要具有获取、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6)有自觉培养公正廉洁、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尊重他人、虚心学习的优良作风。
因此,实行校长负责制只有形成内外结合、综合配套、强化制约、总体设计的改革体制,才能将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真正落到实处。
④ 如何改造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积弊
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 “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校长负责制开始在全国逐步推行。1995年9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从法律上确立了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含义和内容
实行校长负责制,就是明确校长在学校的法人代表地位,对外代表学校,对政府主管部门承担学校管理的责任,对内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权责对等”的管理原则,结合各地实践经验,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校长应具有以下权力:(1)决策指挥权。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校长有权对本校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进行决策和统一指挥。(2)干部任免权。在认真听取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经与学校党组织共同考察、讨论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职责,可提名、任免副校长和中层干部,经党组织讨论研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或备案。(3)学校改革权。校长有权根据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等学校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但改革方案和措施需经过学校党组织的讨论,并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才能由校长组织实施。(4)教职工奖惩权。校长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对教职工进行奖惩。对教职工的重大奖励或行政处分需听取学校党组织和工会的意见,按有关规定,报上级教育部门批准。(5)经费和固定资产使用权。校长有权按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合理支配、使用教学经费、校舍和仪器设备。保证校长实施以上权力,是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前提。
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积极作用
实行校长负责制,有利于推行岗位责任制。实行校长负责制,是管理学校的责任及相应的职权集于校长一身,有利于学校行政工作的统一指挥,有利于建立层层负责的岗位责任制,有利于解决长期以来人浮于事、职责不清、赏罚不明、效率低下的状况,从而提高学校行政工作的效能。
实行校长负责制,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保证决策的正确性。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由校长主持,按照程序进行科学论证,提出决策方案,经校长办公会或行政办公会认真讨论研究,再经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最后形成决策并付诸实施。在决策的过程中,既要发挥校长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党组织的保证作用和教代会的民主管理与监督作用。
三、实行校长负责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正确处理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总体规划,重视内部改革,忽视外部环境改革,因此形成校长负责制难以推行的尴尬局面。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做到内外结合,综合配套。实行校长负责制首先是政府行为,只有强化政府改革意识,政府简政放权,扩大学校自主权,才能取代显著成效。例如学校教师严重超编、经济利益平均分配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来源于国家的劳动人事和工资制度,要改革必须从政府着手,内外结合,方能奏效。
2.正确处理党政关系
正确处理党政关系的实质是正确处理党政分工与合作的关系。首先要强调分工,明确划分党政职能,这是理顺党政关系的前提。其次注重合作,党政虽职能不同,但目标都是办好学校,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此实行校长负责制,必须保证党组织下列权力的有效实施:(1)参与学校重大问题决策,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2)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高党员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3)建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系,加强党组织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统一领导;(4)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加强对学校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5)加强对教职工代表大会、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群众团体的领导;(6)做好统战和知识分子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党组织在学校的政治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
3.正确处理校长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关系
校长负责制是一种高度的集中制,如果缺乏坚实的民主基础,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实行校长负责制必须建立和健全学校的民主制。实践证明,教代会是教职员行使民主权力的机构,是教职工发扬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基本形式。为此实行校长负责制,必须保证教代会行使如下职权:(1)听取校长的工作报告,审议学校的办学方针、发展规划、学年工作计划、学年财政预决算、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及重大改革方案,并提出意见和建议;(2)审查通过教职工聘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学校岗位责任制改革方案、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教职工奖惩办法以及其他重要规章制度;(3)审议决定有关教职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项;(4)评议监督学校行政领导干部,并提出奖惩建议。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过程中,更须真心实意倚靠教代会,使教职工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管理,做好本职工作,这是处理好校长和教代会的关键所在。
4.切实建立制约机制
各地在实行校长负责制改革过程中,十分重视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校长,但是对于切实建立制约机制重视不够。对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必须实行内外双重制约机制。外部制约机制可从三方面进行:一是政策法规制约,即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强化执行执法功能,规范和约束学校行为;二是宏观调控制约,即上级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通过全面规划教育发展规模,调整教育结构,调配人力、财力、物力,使学校纳入到教育宏观运行的轨道;三是督导评价制约,即上级教育部门根据教育方针制定学校评价指标体系,对学校进行单项或综合性评价,以保证国家教育方针在学校全面贯彻执行。学校内部制约机制是学校自主精神的体现,对自身行为制约更为直接、及时、有效。完善学校内部制约机制的途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组织监督机制;二是教代会民主制约;三是责任制约;四是考评与奖惩制约;五是校长自律制约。只有将这些做法形成制度,才能形成内外结合的制约机制。这是校长负责制改革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5.提高校长的自身素质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管理学校的权力,这对校长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校长应努力做到:(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注重理论学习,增强政治敏感性,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2)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力量;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有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3)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能力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有求实精神,勇于将自己的办学思想付诸实践,形成学校办学特色;(4)有创新意识和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敢于迎接挑战,敢于抓住机遇,并勇于承担风险;(5)善于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完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还要具有获取、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6)有自觉培养公正廉洁、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尊重他人、虚心学习的优良作风。
因此,实行校长负责制只有形成内外结合、综合配套、强化制约、总体设计的改革体制,才能将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真正落到实处。
⑤ 目前推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亟需解决哪些问题
出现了人才的青黄不接现象,老校长过多,年轻校长畏手畏脚,不干大干。
⑥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中小学实行什么责任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关于学校的规定指出,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
⑦ 中小学学校管理是实行校长全权负责制吗
中小学学校管理是实行校长的全权负责制,使学校的校长对学校的所有的东西进行一把手管理。
⑧ 如何改造我国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积弊
1.学校是知识的园地、育人的摇篮,但相当一批学校却呈现出较明显的行政组织特征现代学校本应当是一个知识性、科学性、研究性和民主合作性水平很高的教育机构,应当有着浓厚的民主气息和学术氛围;但由于长期受传统行政体制和教育管理集权模式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仍然象是一种机械的教育行政传动装置,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惯性。学校领导人有意无意把自己当作上级部门的业务秘书,上级不说的不想也想不到,上级不提的不做也做不到。这种被动执行式的工作方式也转化到学校内部,导致学校教职员工同样把自己的工作大脑交给校长,在工作中或多或少采取雇佣行为,按部就班地简单重复学校下达的教学工作。由此导致学校工作缺乏活力,缺乏首创精神,缺乏新意,缺乏特色,缺乏现代思想境界,也缺乏群众性。学校领导制度本应在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方面发挥根本作用,但现在却主要依赖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外部培训。校长负责制被引向一种狭隘的行政灌输与行政传令制,极大地限制了广大教职工在办学中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影响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
学校管理行政化的另外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党政领导职务的兼任制。在相当一部分中小学,不论规模大小,让校长兼任党支部书记,或者由乡、镇教办主任兼任当地中、小学校的党支部书记。这种做法可以精简领导职位,消除党、政领导之间的磨擦与冲突,达到高速决策、高效行政的目的。而另一方面,则在领导层中失去了必要的制约关系。领导体系中的相互制约结构是现代领导体制的一个核心要素与典型特征,取消这种制约结构,就会使相互监督、综合决策和协商议事成为一句空话,可能为专权、滥用权力和以权谋私打开通道,滋生官僚行为。这种做法容易使学校领导体制高度行政化,削弱党支部在学校工作中的影响力,使党支部实际上演化成为一种单纯的政治学习领导组织。党支部在学校工作中的思想性、宣传性、群众性、表率性和协调性等特点都不易被学校行政所吸收和发挥,这无形中就削弱了学校的领导影响力和领导力量,甚至会孤立学校行政领导人。
2.学校是典型的教育科研与实验基地,但不少学校却表现出较明显的经验型组织特征经验型组织的管理策略和业务方法的科学含量很低,在组织运作方面不自觉地轻视理论的指导,从领导到普通员工都有意无意仅以职业经验为财富,以经验论资格,凭经验当能手。职业经验的多少也成为评价与选拔干部的主要标准;组织成员之间隐约有一种理论无用论的思想,习惯于恪守已能驾轻就熟的常规方式,视学习理论和科研探索为辛苦烦恼之事且似无必要。当然,经验也是重要的。经验包含着人们由过去事件形成的认知线路、决策途径,以及对影响因素和事物变化方式的了解和记忆。但是,经验主要说明的是过去,而且呈现着直观性、表面性、非连续性、零散性和个别性特点。在职业组织中,仅靠经验是不能有效适应未来的事件和要求的。
据了解,在国内不发达地区的许多中小学领导人与教职工,其职业素质都接近于属于经验型的。他们至今仍忽视教育工作的科研化和心理学化,忽视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缺乏理论兴趣和理论自觉,把自己混同于一个简单的脑力劳动者,习惯于或乐于按以往的经验和常规行事。许多干部与职工目前开始从事有限的理论学习和科研活动,不过是迫于上级要求,或为了申报职称、追求提高学历、保住公职所致,并不是真正出自于自己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目前也是一批教育行政干部、中小学教师乃至教育理论工作者认为:中、小学教师把教育、教学工作与科研相结合是好高鹜远,是为之所不能为,这恰恰是经验主义的观点。这就等于在说:我们可以用具有传统素质的教师,依靠他们简单积累的经验,来培养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创造性和综合性素质的学生!
当前,国家经济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对教育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育要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性素质或高素质的人才,就要求学校应首先成为“学习型组织”,校长应成为学者型的校长,教师应成为研究开拓型的教师。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并不在于等待或争取上级安排的培训指标,也不在于去发现几个素质优秀的校长,而在于学校领导制度的改善。“制度造人”,只有好的领导制度才能造就出整整一代好的校长和教师,这是一个铁的规律。把希望寄托于几个自然“冒尖”的校长而不是对领导制度的改善,这只能是舍本求末。
3.学校聚集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不少学校的教师群体是缺乏凝聚力和团结进取意识的松散群体教师是未来一代人灵魂的铸造者、素质的模塑者,在整体上应该有着优秀的思想,良好的心理状态,团结合作的意识,共同奋进的事业心,在工作上能形成一种团队精神。但是,学校较为浓厚的行政化管理行为使员工群体缺乏聚合力。在一定区域的调查当中我们发现,学校里上下级之间、教职工之间心理距离较大,意见较多,貌合神离,在协调工作关系方面满足于一种“凑合”。中小学校一般属于中小群体,更有利于扁平化组织的培养和建设,但领导人的管理却使组织呈现出高层峰结构的特征。在工作中,校长思考校长的,教师干教师的,上下级之间在工作研究和决策上不能形成合作关系,只有指令与听从、支配与服从的关系,产生了较明显的小生产者的行为特点。学校办得好不好,教师认为那是领导人的事,靠得是几个领导人的聪明才智。尽管学校领导人也宣传团结奋进的工作精神,但从其领导行为来看,教师们并不会产生热情与积极性。学校要为国家的未来培养具有学习、探索、创新能力的劳动者,培养善于将知识转化为技术以及传播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高素质人才,仅靠校长的有待转化为行政指令的个人设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参与管理的方式积聚学校全员性的团队智慧。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着眼于学校领导制度的改善和建设。
4.学校的教育功能决定了学校管理的民主性质,但不少学校对管理方式的选择仍取决于领导者个人的兴趣和觉悟学校培养的是未来一代具有现代科学与民主素质的公民,这一培养方向决定了教师务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掌握现代民主教育思想和方法。而这一要求又决定了学校领导人在民主管理实践方面应起到引导、表率和促进作用。学校管理的民主性成为实现学校教育工作的民主性和达到培养目标的民主标准的先决条件。尤其是学校要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上形成团队精神,根本的一条是要通过民主管理使教职工能真正产生主人翁的感受,享有“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力,实实在在地进入管理主体的行列。但从目前国内学校管理来看,尤其是在社会不发达地区,校长负责制的实施还处在比较狭隘的状态。特别是许多学校的党支部不知道应该采用何种形式来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与“监督保证”作用,学校的一切校长说了算。学校党支部的功能在萎缩,接近于成了“政治学习领导小组”。学校内部管理结构缺少领导协商制度,缺少授权与分权行为,也缺少校务公开的行政制度。学校教职工代表会议要么不建立,要么形同虚设,成为一个空招牌。教职工只有被动执行领导指示的义务,教职工的行为可以为“被动态”所定格。
另一方面,学校教师也只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遵循启发的原则、愉快的原则、民主的原则和参与的原则,才能真正培养形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应首先具有民主教育的素质,而这又完全取决于学校领导人是否具有民主管理的素质。这最终落脚在学校领导制度的民主建设这一点上。只有有了优秀的制度,才能产生优秀的校长,也才能产生优秀的教师。
5.素质教育是一项需要全员献计献策、全员参与行动的系统工程,但不少学校领导人仍习惯于以个人行政指令来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该是一项全员、全社会参与的教育活动,从当地党委、政府领导、教育行政干部、社区各组织负责人、社区公民一直到学校校长、教师、员工、学生、家长等,都应该是当地学校教育工作的发言人,都应该被有效地调动起来,在一定的制度和组织形式的协调下,参与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由此也尝试形成学校教育管理主权在“民”的局面,这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有特别功效的。但就目前来看,人们大多有这种意识而缺少这种实践。不少教育行政官员和学校校长不自觉地仍把实践素质教育的决策活动圈在少数人行为的范围内。社区组织和成员有什么意见,教师有什么考虑,学生有什么想法,家长有什么反映,都得不到如实的关心和重视。一些学校领导人有意无意、轻松自如地满足自己“当家作主”的本能;或仅仅对素质教育宣传鼓动一番,摆一个姿态,而实际上没有计划也没有措施;或者仅从某一个方面做一尝试,算是响应了政府号召。面对实施素质教育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他们不会通过运用民主参与方式来集思广义、群策群力。还是按照传统的行政习惯,等上级指示,等上级提供条件,把一个神圣的事业搁置在让全体师生员工都“被动服从”的格局内。
总之,实施校长负责制所产生的绩效与弊病都是相对而言的。任一种制度在具体实践中都是有利有弊的,这与实践的背景条件或主、客观条件的差异有直接的关系。比如: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或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校长负责制的实践方式就有很大差别。社会较发达的地区的一些校长能够将委员会制的若干有益的因素引入校长负责制,大力实施民主管理,使素质教育的实施卓有成效;而社会欠发达地区的某些校长则有意无意将管理引向小生产性质的家长制。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实施校长负责制也应该依不同地区、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而注入不同的特点与内涵,这样才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将校长负责制的优越性发挥到最大程度,而将其弱点减少到最低程度。
三、以组织管理内、外环境为权变根据,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特点的校长负责制
1.在社会及其组织欠发达地区可以实行有限开放的校长负责制一般来看,社会发育水平不高,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事业欠发达的地区,组织运作的内、外环境都欠佳,组织管理的主、客观条件都不大理想。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当地学校的领导人与普通教职工,其思想观念与职业素质水平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他们长期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组织环境内,对传统的集权式领导方式比较适应也比较习惯,在工作上不善于也不习惯自行研究和自觉创造,一切都需要等待领导的安排和指令。在这样的学校里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工作中的团队意识和首创精神,可以采用相对传统一些的领导制度,即:有限开放的校长负责制。有限开放的校长负责制在实践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校长充分拥有学校人事、财经、校产等方面的支配权,拥有工作决策权和组织指挥权,由此确保他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绝对权威,达到决策迅速、政令畅通、指挥统一、组织行为规范化的效果。
其二,针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繁重的改革任务,校长能够依借不可违抗的权势推行改革;同时辅之以某些柔性方法,通过解释、宣传和交谈,消除教职工的一些疑虑,唤起他们的良知与觉悟,从而顺应改革,积极参与改革。
其三,在保证校长责、权统一与工作决断权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下属,进行有限授权或充分授权,以调动下属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
其四,推行校务公开的管理方式,建立必要的校务通报制度、学校工作建议制度、干群思想沟通制度、党政干部之间的工作协商制度以及学校党组织和教职工的民主监督制度等等。
当前我国许多中、小学都在实行这种开明的校长负责制,目的是为了在学校管理的主、客观条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能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有效完成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改革任务,锻炼干部,提高教职工素质,为下一步实践更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领导制度打基础、做准备。
2.在社会相对发达的地区可以试行委员会系统参与的校长负责制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条件比较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在城镇,学校教职工素质比较好,现代观念接触多,外部环境因素起着支持作用,因此可以实行一种比较开放的、吸收了委员会制特点的校长负责制,即:委员会系统参与的校长负责制。这种制度丝毫不改变校长作为学校法人代表的地位,不削弱校长作为学校最高行政负责人必须拥有的权力与责任;实行这种领导制度,校长可以专权但并不专权,可以一个人说了算但并不一个人说了算。校长的视角是要通过权力的运作来尽可能调动教职工群体的参与意识,激发教职工群体的参与管理热情,发挥教职工集体的聪明才智,使每一项常规的和非常规的决策都能反映学校大多数人的意志,而不是限于少数人或领导者个人的想法,要使每一个员工都发挥出一定的管理能量。因此,管理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要为教职工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并恰当地予以制度化。而这个条件,就是建立和完善各种与参与管理相关的委员会,赋予这些委员会参与管理的若干权利与责任,校长在其中给予协调和引导,让它们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充分发挥作用。
借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管理经验,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委员会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
其一,学校校务委员会。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已明确提到: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学校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应当有学校行政领导人、党、团、队、工会负责人以及若干骨干教师参加,由校长主持,形成制度,定期商讨研究学校的各项工作,成为学校的决策机构。
其二,学校党支部委员会。为了发挥学校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可以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党组织对学校工作实施审议监督的权力和具体方式,同时检查评价教工党员在做群众思想工作和起模范带头作用等方面的表现。
其三,教职工代表大会与教师委员会。教代会是体现学校民主管理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教职工在学校“参政议政”的一个基本途径。需要确保教代会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建议、审议、批评、监督及评价的权利。为了充分而有效地发挥教代会的参与管理职能,在规模较大的学校,还可以在教代会的基础上成立一个属于常设性机构的教师委员会。其作用是:以一周、半个月或一个月为期,定时对教职工的工作、生活和思想意见进行采访了解,明确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向学校领导人作出反映,沟通信息;定期向学校领导人咨询教职工关心的一些学校管理工作的情况,协助上情下达;定期考察和评价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了解学校有关部门落实教代会决议的情况,及时反馈;代表教职工有针对性地研究学校的一些改革与发展战略,形成意见,向学校领导人提出建议等等。
其四,家长委员会。家长是推动和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角色或重要力量。学校需要明确家长参与教育管理的基本权利,需要落实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方式。从教育的开放性来看,家长毫无疑问地对学校教育工作应当拥有知情权、评议权、监督权和建议权,对学校教学计划、教改方案、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法选择、硬件配备、环境改造、德育管理等方面都应有必要的了解和意见。学校应主动设法解决一些家长对学校工作不闻不问或视而不说、敢怒不敢言的问题。
其五,学生自治会。学生会不应当单纯由学校方面任命,成为学校的“官方机构”,单纯地成为学校管理学生的一个工具;学生会应当在学校有关人员的引导和帮助下,在学生当中取得广泛的代表性,成为参与学校管理和实行自我管理的群众性机构。学生会能够在学校真正发挥监督、评议和建议的作用,这对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都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从未来社会的发展看,把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权利仅作为一种口头标榜,是一种不能令人饶恕的错误。
3.伴随国家政治改革进程可逐步实行委员会限权的校长负责制随着国家朝民主的方向进一步推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学校可逐步实行受委员会制约的校长负责制。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综合型领导模式,综合了行政首长负责制与委员会制的基本特征。这种学校领导制度有以下一些特点:
其一,学校最高层次的委员会组织是学校管理委员会或学校理事会,它属于学校的正式决策机构。委员会的成员主要有学校行政领导人、党政工团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各社区组织代表等,当地教育行政官员也可参加。学校在工作计划、改革事项、发展规划、人事工作、校办经济、硬件配置等方面的决策,均要由委员会中多数成员表决通过方可形成。学校已初步实行群体决策制度。
其二,校长作为委员会成员之一,在决策问题上拥有一票否决权。由于校长是学校决策的执行人,承担着实施决策是否得力、有否成效的直接责任,同时实施决策的结果也与他的基本利益直接挂钩;因此,当校长对委员会中多数人的决策意见经反复斟酌后仍持否定态度时,可以行使一票否决权,推动全体委员会成员对决策问题再进一步讨论协商。
其三,委员会成员是高素质人员。采用受委员会制约的校长负责制,其背景条件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它要求国家对政治体制已有大幅度的改革,社会成员的素质已有大幅度提高。尤其是进入了学校决策机构的人员,其思想觉悟和决策能力都应达到较高的水平。虽然委员会中能成为多数派的成员与校长同时拥有学校工作的决断权,但他们都能毫无例外地献出一片公心,坚持真理与原则而不包藏私心,真诚协商而不妥协,从而保证决策的公允和顺利执行。
其四,校长行政不受干预。一旦把委员会通过的决策交付给校长实施,校长就有权选择实施决策的具体方法和措施而不得受到干扰。只要校长确定的决策实施方案是合理合法的,委员会其他成员就不得随意干扰校长的组织指挥工作,须保证校长能够自主地、得心应手地落实决策。
其五,相对于学校管理委员会或者学校理事会,其他的参与管理组织如:教代会或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学生自治会,则应通过已经制度化的渠道,对学校管理工作进行咨询、建议、审议、评价和监督。
在我们现在看来,由上面分析的委员会限权的校长负责制是一个容易引起决策矛盾,影响决策效率的领导体制,同时也可能在决策过程中引起屈从、妥协、压制、从众等负面心理。因此,这种领导体制的推行,适合于社会发育水平、社会民主化水平、社会公民整体素质水平较高的社会时代。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采用这种领导体制,很可能事倍功半。
4.一种指向未来的、高度人本化的学校领导制度:委员会控权的校长责任制这种领导制度实质上已经是一种委员会制。它并不同于我国解放后曾经长期存在过的党委或党支部负责的那种委员会制。党委或党支部负责的委员会制是一种不规范或不完全形态的委员会制。它仅仅只是党的负责人或党委、党支部一班人负责决策和领导工作的体制。在中小学,这种领导形式应被归结为是党支部或党支书负责制,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委员会制。理解委员会控权的校长责任制有以下几个要点:
其一,学校工作决策权完全属于学校管理委员会的全体成员,校长作为其成员之一,仅仅只有一票的权力。决策是在全体委员充分讨论协商的基础上,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通过。委员会成员的构成与前一种体制分析中提到的相同。
其二,委员会对校长人选具有决定权。校长在委员会成员投票的基础上产生,拥有具体的行政负责权,在行政领导工作方面对委员会负责。
其三,委员会控权还有一种十分绝对的形式,那就是学校工作决策的形成,是以学校管理委员会、党支部委员会、教师委员会、学生自治会、家长委员会这每一个委员会多数成员的投票通过为决定条件。其中一个委员会的投票若没有达到半数或三分之二以上的赞成票,学校的一项决策就不能被通过。这种形式目前在欧洲某些发达国家已经存在,它是以国家政治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中的合理分权为背景条件。
其四,以委员会控权的方式进行学校工作的决策,成本较大;但它对学校教职员工民主行为习惯的养成、管理主体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工作热情和首创精神的激发,都是很有价值的。
总的看,选择使用学校领导制度可以考虑两条原则:一是权变原则。领导制度作为一种因变量,随时要考虑作为自变量因素的组织内、外部环境各方面的变化,根据变化的条件随时调整决策行为,选择合适的领导制度以提高管理效率。二是尝试性原则。学校决策人不能一味机械、被动地顺应管理的主、客观条件,当工作条件有了一定基础时,可以适当超前使用一种开放性的学校领导制度,这是一种主动创造条件,不观望,不等待,合理超前,先发制人的策略。遵循这两个原则,我们就可以科学而合理地建设学校领导制度,适时调整学校领导制度,充分发挥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