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求哪们大师知道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什么
仅供参考: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1.发展性特点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
现实表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每18个月计算机芯片的性能价格比将提高一倍”普遍地被计算机工程师称之为莫尔定律。计算机硬件技术打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就能使《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处于高速度、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之中。那么,如何在中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学到信息技术和操作技能,尽可能地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起作用,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从实际调查中发现,现行中小学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与学生的素质等条件差别较大,因此没有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仅是根据本地区甚至是本学校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配置及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等因素确定。但不管使用何种教材,我们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课程》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适性和迁移性,也就越适应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不能将现在的教学内容和若干年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的实际需要简单地连接起来。
2.综合性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小学其它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美学、文学、数学、物理、机械、电子、工程、光学、生物学……等等,这就是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就目前中小学的现实情况来看,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结合通常分为三个方面: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应试教育”的主要弊端之一是“学科本位”,在我们的实际调查中发现: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三者的界限分得极为清楚,似乎《信息技术课程》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的内容,这种片面强调《信息技术课程》的所谓学科性,严重束缚了众多《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工作者的思路,因此,现在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内容几乎雷同,都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计算机语言……”等,只不过低年级少一两项,或难度低一些而已。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限,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出了超文本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教学过程的思想,这为实施综合课程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从这一特点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的状况,我们应该淡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怀”,强调它的综合性,特别是小学阶段,主要是用计算机,而不是学计算机,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与其它学科或活动整合在一起,其综合性非常强。另外,在教学中,应适当淡化《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管理之间的界限。这样,可以开拓思路,既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有利于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同时可以提高计算机硬件的使用率,也能使学生在计算机文化综合应用的熏陶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
3.应用性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这样一种的教学氛围: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既包括课内也包括课外)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计算机,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计算机。
理论和实践业已表明,计算机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正因为计算机拥有图画、声音、交互控制、动画视频等我种手段和正在日益发展的远程通讯能力,在教学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大,在某种程度上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使教学更贴近学生和学习实际;减少学生的理解障碍;同时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电化教育办公室从1997年开始实施的“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项目中采用“计算机与语文识字教学整合”,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
4.工具性特点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类通用的智力工具”,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严格执行“加强基础,淡化语言,注重应用,强化实践”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掌握和应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化的工具,去处理现代社会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打破传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两个误区:一是把《信息技术课程》上成中、英文打字课;二是把《信息技术课程》上成单纯的计算机语言课。不可否认《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中、英文打字练习和计算机语言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不能因此而只顾一点而不计其余。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注意以下问题: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并重,而不应该只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辅助教学功能,也不能只强调辅助教学作用而忽视了基本技能的训练。首先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掌握从图书资料的检索到计算机信息处理软件和网络游览器、网络通讯工具的灵活使用;其次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敏感的主动的信息意识,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去发现信息,收集整理必要的信息;再次是培养学生善于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检索、向下选、鉴别、使用、表达和输出信息的能力,能够从丰富的信息中选择和鉴别自己所需的信息,能够简单通俗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将信息传递给他人,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该由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变为以计算机操作教学为主,以语言教学为辅,让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学会使用计算机,并使其成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工具,用计算机学习写字,用计算机学习算数,用计算机学习绘画,用计算机学习音乐,以及用计算机帮助他们学习数学、语文、自然、英语和其它科学文化知识,并利用计算机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3)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或选择上,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让学生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实践、锻炼。这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的“信息”,当然是与学生各科学习内容相关的有意义的知识。例如,《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字处理软件教学,完全可以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编辑、修改学生自己的作文,或统一修改教师精心准备的“病文”。比如有位教师把“多媒体计算机与小学作文教学整合”,采用由“创设情境――指导观察――局产吩说――整体总说――计算机打字表达――评议批改”等六个教学五节所组成的新型教学模式来进行作文教学试验。其中除第1、2、6三个环节主要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以外,其余环节(包括第6环节)均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创设情境”环节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境引起学生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课本上的静止画面,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写一段话或写一篇短文)。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境比课本更生动更真实,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也更容易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的基础上采用先“局部分说”,然后“整体总说”的方式让学生练习口头讲述。这样既可贯彻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不会感到有压力,又可为认知主体提供更多的练习“讲述”或“写话”的机会,即主动进行语言文字表达的练习机会。在“打字表达”环节中,让学生在观看活动情境的同时,把想写的一段话或想写的一篇短文,通过“想打”方式,用键盘在屏幕上打出来。这样就可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思维、都主动参与的目的,所以,这里的“打字”是起促进思维、帮助认知的作用,而不是要在这个环节让学生去练打字。在“评议批改”环节中,通常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参与评议和修改。如果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则可以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终端机上,供全班同学共同赏析和评议。这种基于网络(特别是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评议批改,由于全班学生都能看到同一篇作文,就能使每个学生都来积极参与评议和修改,学生普遍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因而能收到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这样做,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不仅有助于突破传统作文教学模式,而且也可以愉快地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从而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达到一箭双雕、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实验性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离不开实验的学科。它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操作。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必须突出实验性的特点。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不能离开上机实验,上机实验操作直接关系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水平和教学水平。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我国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比如城镇中小学,上机实验操作的课时数与授课时数之比要求为1:1。在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对于计算机较多的学校,学生的操作时间一般不低于总课时的二分之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实验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课程》是实践极强的学科,不实践学不会,不实践学了也没有用。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建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该“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并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搞“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
(2)对学生来说,在计算机面前,他所面对的不是一般的物理仪器,而是用来学习、动手操作和进行构思与创造的环境,能培养他们的学习技能、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3)上机操作是实现中小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环节。上机时,学生可以综合应用自己所学到的各学科知识和方法指挥计算机工作,来实现自己的创意,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抽象化的形式描述问题的能力、规划能力、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别人合作的能力,以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
6.趣味性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趣味性,无论在哪个年级,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学生容易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兴趣的萌芽,教师应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形成真正的兴趣。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细心诱导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热情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耐心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特别要挖掘计算机与其它课程教学整合中体现出来的优越性,用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实去激发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浓厚学习兴趣。比如有位数学教师将“计算机与数学课教学整合”,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讲授“轴对称”概念: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这只蝴蝶刚一“飞”上屏幕,立刻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一些平明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例如图形在对称轴两侧、两图形交叉或是对称点在轴上等);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段线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对称点与对称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很自然地就发现了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了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样既高效优质地完成了数学教学任务,又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信息素质。
❷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什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 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 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 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 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 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 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 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 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 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1、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 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 ,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 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 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 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 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 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 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住处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的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快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
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
附: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初中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1) 信息与信息社会。
(2) 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3)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4) 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5)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6)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1) 汉字输入。
(2)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3) 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 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 文本的编辑、修改。
(2) 版式的设计。
*模块四 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1) 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
(2) 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
(3) 数据的表格处理。
(4) 数据图表的创建。
模块五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 网络的基本概念。
(2) 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 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
(4) 电子邮件的使用。
*(5)网页制作。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 多媒体介绍。
(2) 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编辑。
(3) 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
(4) 作品的组织和展示。
模块七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1)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 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4) 计算机安全。
(5) 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6) 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高中
模块一 信息技术基础
(1) 信息与信息处理。
(2) 信息技术的应用。
(3) 信息技术发展展望。
(4)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5) 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6)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1)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发展。
(2) 汉字的输入。
(3) 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 系统中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和维护。
(6) 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 文本的编辑。
(2) 其他对象的插入。
(3) 特殊效果的处理。
(4) 版式设计。
模块四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 网络通信基础。
(2) 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 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
(4) 电子邮件的使用。
(5) 因特网上其他应用。
(6) 网页制作。
模块五 数据库初步
(1) 数据库基本概念。
(2) 数据库的操作环境及其操作。
(3) 数据的组织与利用。
模块六 程序设计方法
(1) 问题的算法表示。
(2) 算法的程序实现。
(3) 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
*模块七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 多媒体制作工具及其特点。
(2) 各类媒体资料的处理与使用。
(3) 多媒体作品的制作。
(4) 多媒体作品的发布。
模块八 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
(1) 信息的数字化表示。
(2) 计算机的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软件系统简介。
(4) 计算机的安全。
(5) 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
(6) 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❸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什么
初中和高中的具体目标是不一样的,应该区分开来。初中阶段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高中阶段,就要让学生能够操作实践,更进一步了。
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❺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概念 相关的也可以
信息技术, 中小学, 课程, 理念一、立足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
信息素养是当今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为每一个学生获得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权利提供机会和条件,对公民信息素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信息技术课程要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从基础教育的特点出发,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生活、走向学习化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注重学生信息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强化学生信息态度与信息文化的有效内化
信息技术课程既坚持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建构,也强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信息意识、感悟信息文化、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方面应注重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主动建构,注重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培养;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学生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的感悟与内化,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有关信息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观念和责任心,养成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坚持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信息技术课程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信息技术概念、原理、方法、技能,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课程目标的实现,形成与信息素养内在要求相一致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又是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良好工具。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要在重视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的同时,注重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各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去,使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成为课程结构体系中的一部分,而且成为学生改进学习方式的信息化学习平台。
四、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体现信息技术的时代特征
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活动范围,促进他们参与信息化社会活动,了解和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使学生初步形成投身于信息化建设和创新活动的愿望。
五、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
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选取体验学习、模仿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设计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进行个人的、小组的、集体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充满快乐体验、充满探究挑战的人生经历。
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什么为主
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小学
模块一 信息技术初步
(1) 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
(2) 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3) 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4) 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1) 汉字输入。
(2) 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
(3) 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模块三 用计算机画画
(1) 绘图工具的使用。
(2) 图形的制作。
(3) 图形的着色。
(4) 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
模块四 用计算机作文
(1) 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
(2) 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模块五 网络的简单应用
(1) 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
(2) 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 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
(2) 多媒体作品的编辑。
(3) 多媒体作品的展示。
初中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1) 信息与信息社会。
(2) 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3)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4) 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5)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6)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1) 汉字输入。
(2)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3) 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 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 文本的编辑、修改。
(2) 版式的设计。
*模块四 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1) 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
(2) 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
(3) 数据的表格处理。
(4) 数据图表的创建。
模块五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 网络的基本概念。
(2) 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 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
(4) 电子邮件的使用。
*(5)网页制作。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 多媒体介绍。
(2) 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编辑。
(3) 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
(4) 作品的组织和展示。
模块七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1)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 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4) 计算机安全。
(5) 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6) 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高中
模块一 信息技术基础
(1) 信息与信息处理。
(2) 信息技术的应用。
(3) 信息技术发展展望。
(4)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5) 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6)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1)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发展。
(2) 汉字的输入。
(3) 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 系统中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和维护。
(6) 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 文本的编辑。
(2) 其他对象的插入。
(3) 特殊效果的处理。
(4) 版式设计。
模块四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 网络通信基础。
(2) 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 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
(4) 电子邮件的使用。
(5) 因特网上其他应用。
(6) 网页制作。
模块五 数据库初步
(1) 数据库基本概念。
(2) 数据库的操作环境及其操作。
(3) 数据的组织与利用。
模块六 程序设计方法
(1) 问题的算法表示。
(2) 算法的程序实现。
(3) 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
*模块七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 多媒体制作工具及其特点。
(2) 各类媒体资料的处理与使用。
(3) 多媒体作品的制作。
(4) 多媒体作品的发布。
模块八 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
(1) 信息的数字化表示。
(2) 计算机的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软件系统简介。
(4) 计算机的安全。
(5) 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
(6) 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❼ 怎样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
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规范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
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发表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具体体现在: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是:
模块一 信息技术初步
(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
(2)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3)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4)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1)汉字输入。
(2)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
(3)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模块三 用计算机画画
(1)绘图工具的使用。
(2)图形的制作。
(3)图形的着色。
(4)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
模块四 用计算机作文
(1)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
(2)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模块五 网络的简单应用
(1)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
(2)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
(2)多媒体作品的编辑。
(3)多媒体作品的展示。
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是: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1)信息与信息社会。
(2)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3)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4)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5)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6)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1)汉字输入。
(2)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3)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编辑、修改。
(2)版式的设计。
模块四 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1)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
(2)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
(3)数据的表格处理。
(4)数据图表的创建。
模块五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网络的基本概念。
(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
(4)电子邮件的使用。
(5)网页制作。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介绍。
(2)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编辑。
(3)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
(4)作品的组织和展示。
模块七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1)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4)计算机安全。
(5)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6)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高中阶段的课程内容是: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学生要求完成必修模块加任一个选修模块的学习。
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
(1)信息获取。
(2)信息加工与表达。
(3)信息资源管理。
(4)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
选修模块1:算法与程序设计
(1)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2)程序设计语言初步
(3)算法与问题解决例举
选修模块2:多媒体技术应用
(1)多媒体技术与社会生活
(2)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
(3)多媒体信息表达与交流
选修模块3:网络技术应用
(1)因特网应用
(2)网络技术基础
(3)网站设计与评价
选修模块4:数据管理技术
(1)数据管理基本知识
(2)数据库建立、使用与维护
(3)数据库应用系统
选修模块5:人工智能初步
(1)知识及其表达
(2)推理与专家系统
(3)人工智能语言与问题求解
❽ 小学信息技术主要内容是什么
小学信息技术主要内容是:
1、了解电脑的基本操作,认识计算机;
2、对电脑操作系统简单可以简单运用;
3、会利用电脑对简单的文字,进行排版和操作,最后保存;
4、会简单的使用办公软件,ppt,word,excel。
(8)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扩展阅读:
提高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
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仍旧是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听课的主体。教师通过宣讲将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由于小学生思维发展不成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同时也不能有效地将抽象知识转化为便于理解的具象思维。
2、加大学生的实践学习力度、增强学生手动能力
信息技术的学习需要以计算机作为学习的平台及媒介,而计算机作为一种高科技的电子产品,在其中有一定的程序设计,对于尚处于智力发展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起来存在很多的困难。
由于信息技术不易理解记忆,再加上教师在教学时多以严密的教学教程和技术要领为教学重点,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理解困难很大。实践是加深学生理解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练习,学生可以将教师所教的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在琢磨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教师所教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故而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机会,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小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知识漏洞,了解记忆信息技术的操作,轻松掌握信息技术学习的要领。
❾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什么为主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住处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的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快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
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
附: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小学
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
(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
(2)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3)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4)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1)汉字输入。
(2)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
(3)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
(1)绘图工具的使用。
(2)图形的制作。
(3)图形的着色。
(4)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
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
(1)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
(2)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
(1)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
(2)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
(2)多媒体作品的编辑。
(3)多媒体作品的展示。
初中
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
(1)信息与信息社会。
(2)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3)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4)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5)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6)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1)汉字输入。
(2)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3)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编辑、修改。
(2)版式的设计。
*模块四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1)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
(2)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
(3)数据的表格处理。
(4)数据图表的创建。
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网络的基本概念。
(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
(4)电子邮件的使用。
*(5)网页制作。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介绍。
(2)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编辑。
(3)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
(4)作品的组织和展示。
模块七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1)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4)计算机安全。
(5)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6)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高中
模块一信息技术基础
(1)信息与信息处理。
(2)信息技术的应用。
(3)信息技术发展展望。
(4)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5)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6)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1)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发展。
(2)汉字的输入。
(3)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系统中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和维护。
(6)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编辑。
(2)其他对象的插入。
(3)特殊效果的处理。
(4)版式设计。
模块四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网络通信基础。
(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
(4)电子邮件的使用。
(5)因特网上其他应用。
(6)网页制作。
*模块五数据库初步
(1)数据库基本概念。
(2)数据库的操作环境及其操作。
(3)数据的组织与利用。
模块六程序设计方法
(1)问题的算法表示。
(2)算法的程序实现。
(3)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
*模块七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制作工具及其特点。
(2)各类媒体资料的处理与使用。
(3)多媒体作品的制作。
(4)多媒体作品的发布。
模块八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
(1)信息的数字化表示。
(2)计算机的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软件系统简介。
(4)计算机的安全。
(5)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
(6)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