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 研究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展望的有什么意义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共出现了三次浪潮,对应三个阶段,也对应三个不同的热点发展领域: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整合、网络教育。
第一次浪潮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重点是计算机学科教学,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标志性的口号是“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
发展脉络:开课年级从高中、初中,再到小学;课程形式从选修课到必修课;课程内容一开始主要是程序设计,后来逐步增加了应用的操作与使用;课程的名字也由计算机课改成内涵更为宽泛、更与国际接轨的“信息技术课程”。
第二次浪潮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重点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管理,主要是开发教学、课件和教育教学管理,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将计算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标志性的口号是“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发展脉络:教育类型由“课件”向“组件”、“积件”发展,具有开放性的资源素材型、工具型、型的教学成为发展方向;计算机
辅助教学由以展示知识、以教师为中心发展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的“课程整合”,即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各学科课程与教学之中;由教师自己开发课件向教
师整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资源为主;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成为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课程整合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第三次浪潮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重点是网络教育,标志性的口号是“建网、建库、建队伍”。
发展脉络:建多媒体电子教室;建校园网;天网地网相结合,实施校校通工程;对学生开设网络课程;建网上教育资源库;研究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试验远程教学模式;目前仍处于积极探索实验阶段,发展势头很猛。
网络教育的重头戏是确定的“校校通”工程,其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经过近20年、三次浪潮、三个阶段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整合、网络教育三大热点领域齐头并进,并且有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迅猛发展的大好局面。
3. 中小学信息技术指的是初中的还是高中的或者是小学的
中学和小学。包括初中、高中。
4.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共出现了三次浪潮,对应三个阶段,也对应三个不同的热点发展领域: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整合、网络教育。
第一次浪潮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重点是计算机学科教学,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标志性的口号是“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
发展脉络:开课年级从高中、初中,再到小学;课程形式从选修课到必修课;课程内容一开始主要是程序设计,后来逐步增加了应用软件的操作与使用;课程的名字也由计算机课改成内涵更为宽泛、更与国际接轨的“信息技术课程”。
第二次浪潮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重点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管理,主要是开发教学软件、课件和教育教学管理软件,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将计算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标志性的口号是“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发展脉络:教育软件类型由“课件”向“组件”、“积件”发展,具有开放性的资源素材型、工具型、平台型的教学平台成为发展方向;计算机
辅助教学由以展示知识、以教师为中心发展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的“课程整合”,即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各学科课程与教学之中;由教师自己开发课件向教
师整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资源为主;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成为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课程整合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第三次浪潮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重点是网络教育,标志性的口号是“建网、建库、建队伍”。
发展脉络:建多媒体电子教室;建校园网;天网地网相结合,实施校校通工程;对学生开设网络课程;建网上教育资源库;研究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试验远程教学模式;目前仍处于积极探索实验阶段,发展势头很猛。
网络教育的重头戏是教育部确定的“校校通”工程,其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经过近20年、三次浪潮、三个阶段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整合、网络教育三大热点领域齐头并进,并且有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迅猛发展的大好局面。
5. 中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好考吗
教师资格证不难考的, 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选择合适的专业,资格证每年有两次考试机会,
6. “放假通知”:教育部释放信息大中小学或将提前,家长为何些许担忧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2020年必定是一个充满曲折,又充满意味的一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面,我们看到了所有人齐心协力抗击灾难;整个上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学生不得不在家学习,基本处于“放假”状态。虽说各地区学校都是响应号召,开展网络教学,但是从学生以及家长反馈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是非常的理想,这段时间里面有的学生甚至养成了许多不好的习惯。
步入11月中旬,国内各地陆续出现本土新增病例,从上海浦东机场到安徽阜阳,再到天津滨海新区,零星增长的病例引发家长担忧!
马上又到了放假时期,学生自然是非常高兴,可家长就不一定了!既要面临着忙碌的春节,又要督促孩子,真的是身心备受煎熬。如果孩子能听话一点,那还好一点,如果不听话,那真的是闹得鸡飞蛋打。甚至有家长一度怀疑放假就是对亲子关系最大的危害……
家长们的担忧都能够理解,假期没有到来,但是必须要提前做好假期规划!要清楚“有备才能无患”,提前做好科学规划,才能真正的事半功倍!
7.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什么为主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住处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的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快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
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
附: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小学
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
(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
(2)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3)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4)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1)汉字输入。
(2)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
(3)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
(1)绘图工具的使用。
(2)图形的制作。
(3)图形的着色。
(4)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
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
(1)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
(2)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
(1)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
(2)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
(2)多媒体作品的编辑。
(3)多媒体作品的展示。
初中
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
(1)信息与信息社会。
(2)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3)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4)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5)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6)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1)汉字输入。
(2)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3)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编辑、修改。
(2)版式的设计。
*模块四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1)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
(2)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
(3)数据的表格处理。
(4)数据图表的创建。
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网络的基本概念。
(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
(4)电子邮件的使用。
*(5)网页制作。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介绍。
(2)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编辑。
(3)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
(4)作品的组织和展示。
模块七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1)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4)计算机安全。
(5)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6)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高中
模块一信息技术基础
(1)信息与信息处理。
(2)信息技术的应用。
(3)信息技术发展展望。
(4)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5)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6)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1)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发展。
(2)汉字的输入。
(3)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系统中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和维护。
(6)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编辑。
(2)其他对象的插入。
(3)特殊效果的处理。
(4)版式设计。
模块四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网络通信基础。
(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
(4)电子邮件的使用。
(5)因特网上其他应用。
(6)网页制作。
*模块五数据库初步
(1)数据库基本概念。
(2)数据库的操作环境及其操作。
(3)数据的组织与利用。
模块六程序设计方法
(1)问题的算法表示。
(2)算法的程序实现。
(3)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
*模块七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制作工具及其特点。
(2)各类媒体资料的处理与使用。
(3)多媒体作品的制作。
(4)多媒体作品的发布。
模块八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
(1)信息的数字化表示。
(2)计算机的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软件系统简介。
(4)计算机的安全。
(5)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
(6)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8. 全国中小学学籍基础信息确认表怎么填
当前的项目是学生在系统里的信息,如有错误、变更,请在对应项“变更”栏填写,原来的信息千万不要使用涂改液涂改或划掉;
(现在用几个同户口本有关的,关键信息为例子。)
1姓名,项目,有的学生使用的名字和户口本不一样,学籍信息只认户口本,要更改,把新的户口本拿过来。
比如张三,改名张四,只要在变更栏里写张四就好。
2出生日期,由8个数字组成,比如2008年6月20日,就写为20080620
3身份证号码,必须跟户口本一样。
3、核查完,家长要签字确认,并写上日期。
其他的项目您看看跟您的实际情况有没有一样,不一样就是变更里写上正确的,但是千万不要涂改。
附2
《学生基本信息表》指标解释及填报说明
1.姓名:在公安户籍管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人事档案中正式记载的中文姓名(包括外国人正式的汉字姓名)。
2.性别:男、女。
3.出生日期:在公安户籍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人事档案中记载的时间日,年填4位数字、月填2位数字、日期填2位数字。如:“20110101”。
4.出生地:学生出生所在的行政区划。特别注意:学校班主任将有关信息导入全国系统“学生信息模板”时,需将此字段转化为12位的“行政区划代码”,具体代码可上我厅网站“全国中小学学籍系统”专栏查询。
5.籍贯:祖居或本人出生的地方。
6.民族:学生的民族全称,如:汉族。
7.国籍/地区:学生所属的国籍/地区,如:中国、美国、台湾、香港、澳门。
8.身份证类型:可证明学生身份的证件类型:居民身份证、香港特区护照/身份证明、澳门特区护照/身份证明、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境外永久居住证、护照、其他。
身份证件类型为“其他”时(也就是黑户学生),身份证件号可不填,但学校需提供学生在本校就读证明(需学生和家长签字,学校盖章,提交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9.身份证件号:身份证件类型对应的证件号码。身份证件类型为“其他”以外的证件类型时,身份证号必填。
10.港澳台侨外:在大陆上学,持非大陆身份证明的学生的来源类型,分为:“否、香港同胞、香港同胞亲属、澳门同胞、澳门同胞亲属、台湾同胞、台湾同胞亲属、华侨、侨眷、归侨、归侨子女、归国留学人员、非华裔中国人、外籍华裔人、外国人、其他”。
11.政治面貌: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共共产党预备党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群众”。
12.健康状况:学生的身体情况,分为:“健康或良好、一般或较弱、有慢性病、有生理缺陷、残疾”。
13.照片:导入学生的照片。
14.姓名拼音:姓名全称的汉语拼音。
15.曾用名:曾正式使用过的姓名。
16.身份证件有效期:身份证件上显示的有效期限。
17.户口所在地:公安户籍部门确认的学生户口所在行政区划。特别注意:导入全国系统“学生信息模板”时,需将此字段转化为12位的“行政区划代码”,具体代码可上我厅网站“全国中小学学籍系统”专栏查询。
18.户口性质:公安户籍部门确认的学生户口的类别,分为:“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
19.特长:填写学生特长信息。
20.学籍辅号:填写我省目前正在使用的学生学号,如“X120101010001”“C1201010001”“G1201010001”。
21.班内学号:学生班级内座号。
22.年级:学生就读年级。
23.班级:学生就读班级。
24.入学年月:新学生入学的时间,年填4位数字、月填2位数字,如“201101”。
25.入学方式:学生以何种方式进入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分为:“就近入学、其他”,高中阶段分为:“统一招生考试/普通入学、体育特招、艺术特招、其他”。
26.就读方式:区分学生在校读书的方式,可分为:“走读、住校”。
27.学生来源:区分学生生源情况,义务教育阶段分为“正常入学、其他”,高中阶段分为“正常入学、其他”。
28.现住址:学生现在居住的地址,具体到村庄、街区门牌号。
29.通信地址:可以联系到学生的地址。
30.家庭地址:学生的户籍地址。
31.联系电话:学生的联系固定电话或者手机号码。
32.邮政编码:填写学生现住地的邮政编码。
33.电子邮箱:填写学生的电子信箱。
34.主页地址:填写学生的主页地址。
35.是否独生子女:学生属于独生子女范畴,“是、否”。
36.是否受过学前教育:小学新生在入学前有上过幼儿园或者是学前班,填“是、否”。
37.是否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指父母外出务工三个月以上,由其他亲属监护并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接受义务教育的子女,分为:“非留守儿童、单亲留守儿童、双亲留守儿童”。
38.是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指户籍登记在外省(区、市)、本省外县(区)的乡村,随务工父母到输入地的城区、镇区(同住)并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填“是、否”。
39.是否孤儿:以当地有认定资格的部门出具的证明为准填写,填“是、否”。
40.是否烈士或优抚子女:以当地有认定资格的部门出具的证明为准填写,填“是、否”。
41.随班就读:残疾人在普通中小学接受基础教育的类别,可分为“非随班就读、视力残疾随班就读、听力残疾随班就读、智力残疾随班就读、其他残疾随班就读”。
42.残疾人类型:残疾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分为:无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其他残疾。
43.是否由政府购买学位:填“是、否”。是否由政府购买学位:指学生在民办学校就读,但其所需学费部分或全部由当地政府承担。公办学校的学生填写否,民办学校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是或否。
44.是否需要申请资助:填“是、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填写否,高中阶段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45.是否享受一补:填“是、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高中阶段学生填写否。
46.上下学距离:填写学生家庭住址与学校之间距离的公里数。
47.上下学交通方式:步行、自行车(含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公共交通(含城市公交、农村客运、地铁)、家长自行接送、校车、其他。
48.是否需要乘坐校车:填“是、否”。
49.家庭成员或监护人姓名:在公安户籍管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人事档案中正式记载的中文姓名(包括外国人正式的汉字姓名)。
50.关系:家庭成员或监护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填“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父母、兄弟姐妹、其他”。
51.关系说明:关系选择为其他时,填写对关系的说明。
52.民族:家庭成员或监护人的民族,如:汉族、蒙古族。
53.工作单位:填写家庭成员或监护人的工作单位名称。
54.现住址:家庭成员或监护人现在居住的地址。
55.户口所在地:公安户籍部门确认的家庭成员或监护人户口所在行政区划。特别注意:导入全国系统“学生信息模板”时,需将此字段转化为12位的“行政区划代码”,可上我厅网站“全国中小学学籍系统”专栏查询。
56.联系电话:填写家庭成员或监护人的固定电话号码或手机号码。
57.是否监护人:填“是、否”,监护人:对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一切合法权益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的人。
58.身份证类型:可证明身份的证件类型:居民身份、军官证、士兵证、文职干部证、部队离退休证、香港特区护照/身份证明、澳门特区护照/身份证明、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境外永久居住证、护照、户口簿、其他。
59.身份证件号:身份证件类型对应的证件号码。
60.职务:家庭成员或监护人在工作单位所担负的工作岗位。
61-72:解释同4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