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样考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分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品德(政治)、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学科。
考取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需要满足其报考条件:
(一)学历要求
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职教师资格: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中职实习指导: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同时还应具备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者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二)专业限制
不限制专业,建议考生根据自己所学学科报考相关教师资格证,以便于以后报考招教。
(三)年龄限制
没有年龄限制。在校大学生本科大三、大四可以报考,专科在校大学生大二、大三可以报考。
(四)地域限制
本省户籍或人事关系在河南省。在河南省内读书的大学生可以报考。
(五)普通话
二级乙等。
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3个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笔试各科成绩合格者,方可报名参加面试。
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备课(或活动设计)、试讲(或演示)、答辩(或陈述)等环节进行。遵循《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和《考试大纲(试行)》(面试部分),主要考核申请人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学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
Ⅱ 如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21世纪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进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当代青少年具有众多的优良个性品质,同时也确实存在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个别人的心理问题还比较严重。随着我国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一个需要普遍重视的问题。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除了运用相关课堂教育内容进行教育外,更重要地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和辅导,同时要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心理教育的沟通渠道,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
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并委托部分地区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全面研究和实验。
当前,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培训工作,努力建立一支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教师队伍。将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的意见,指导师资培训工作。二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核心是转变全体教师的教育观念,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教育部将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规范基本的教育内容。四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各地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条件不成熟,不要急于开展,避免一哄而起的形式主义;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地区和学校,要避免片面性和医学化倾向,对于测量工具的使用采取谨慎的态度。
在中小学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靠几位心理辅导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心理健康。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和教师的教育方法。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大多数在家长,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大多数在教师。
现代生活的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升学的激烈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学校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运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心理健康教育以了解学生为基础,以创设和谐气氛与良好关系为前提,教师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最有说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
每一位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都要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问题是缺乏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多数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不能自觉地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甚至一些教师管理方法不当,导致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对此,专家建议,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这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傅安球指出,当前,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紧缺是一大问题,尽管一些中小学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因为缺少教师,工作难以开展。从事心理健康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团队干部兼任,有的是班主任中抽调的,这项工作的严肃性、科学性被忽视了。目前,我国应用心理学的基础是很薄弱的,人才匮乏,心理健康教育正处在初始阶段,不仅要有热情,而且要有科学精神。
加强师资培训,改进培训的内容与方式
专家建议,在制定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时,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应当加强师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比重,课程要更加贴近中小学实际,增加实践操作的内容,大学心理学专业应当增加应用心理学的内容。鼓励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采取专业教育与系统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努力解决专职心理教师缺乏的问题。
我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指为了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所应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既定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方法,直接关系到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方法得当,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可以有效落实;方法不当,预期的教育效果不但难以实现,还可能抵消其它教育的作用,甚至干扰以后的教育工作。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慎重选用教育方法,切忌主观随意滥施乱用,而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方法的运用要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相一致,要根据具体的教育任务和客观的条件合理地选用。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要求教师根据各科教学的特点适时、适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和情感,激励学习动机,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学生心理安全的基础。
资料表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与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老师的人际交往80%是与学生交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心理氛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基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a.热爱学生。这是师生关系和谐的灵魂。b.理解学生。这是实现师生关系心理相容的基础。c.尊重学生。这是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支柱。
二、挖掘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提供心理自由环境。
学生的学习成功总是同其良好的心理品质,诸如浓厚兴趣、正确动机和保持自信等联系在一起。课堂教学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可以:
a.运用与创造情景,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b.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c.运用幽默化解学生的心理困境。
三、重视教学情况反馈,运用不同形式进行心理疏导。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和有效的教育引导,而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自然有助于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与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1、给孩子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使孩子从小懂得: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做人。在孩子心目中树立正确的思想与追求,因为崇高的理想具有鼓舞人们前进和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可使人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充满希望和信心。
2、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如自我气质的了解与完善,活泼开朗性格的塑造,广泛的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3、及时进行青春期性知识和性心理教育。如青春期性知识的掌握,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与交往,自尊与互尊教育等。
4、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通过孩子交往准则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辅导与训练,掌握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和技巧等。
5、积极健康的情感、意志、品格、品德心理的培养。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调节与控制,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树立自信心,对不良品德的预防与矫正等。
6、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注意力、记忆力、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关复习与遗忘规律的掌握,以及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等。使孩子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认识学习的价值,形成合适的动机水平,保持刻苦学习。
Ⅲ 如何加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当下不少人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少的疑惑和工作开展上的困惑,比如校长想问“该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德育工作的主任想问“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工作怎样结合?”心理健康老师想问“心理健康课怎么上?怎么设计教案?”而班主任想问“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已经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岗位上工作了相当一段时间也对很多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想针对整个的心理健康教育做个分析。
当前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1.发展不均衡,地区之间、中小学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家长之间。有的老师一年有三到五次的外出学习机会,而有的老师一年只有一次的学习机会,虽然教育部规定每学期必须有一次外出学习机会,但是很难落实。有的学校有着十到二十人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而有的学校只能将主管德育或者班主任工作的老师调转心理健康岗位上或者兼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学校有将近400平6个教室用来做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以及心育工作,但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
该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是如此。校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直接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
在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认识上大多数校长都能够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部分校长还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有些校长认为小学生能有什么心理问题?两个孩子闹别扭,一会儿就好,用不着进行什么心理健康教育。还有校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的事情,学校建立有心理咨询室,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到心理咨询室找心理老师解决。还有的校长认为,学校的教学任务繁重,课时紧张,没有时间再搞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校长的这些认识误区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校长应该纠正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观念,认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学校主要工作的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有的校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确实非常必要,但是,学校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影响教学怎么办?实践证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会给学校“添麻烦”,而且还有力地助推了学校的主要工作。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是任何校长都不容回避的事实。心理健康教育是否会冲击教学工作,这是校长们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但是,我们不难看到,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造成不少学生的信心危机和心理障碍。许多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学生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教给学生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养成学生的学习方法等入手,对于有学习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为学生减轻了心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范围很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学校管理上,可以调动学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凝聚力、有效预防教师的职业倦怠,无疑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和校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息息相关。因此,校长应具有更宽广的心理学视野,更好地审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统筹学校的教育资源,真正建立学校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让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学校工作,促进学校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工作怎样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分管在德育工作下面的,主管德育工作的老师因为没有心理学方面的基础所以在接手心理健康工作之后很是头痛,虽然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十分的重要但是无从开展。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德育工作的老师应该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个正确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以及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密切的联系,但不能用德育工作来替代,也不能取代德育工作。
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花和学科化的倾向。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不同,心理咨询注重的是治疗,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对心灵素质的培养,对心理潜能的激发。所以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心理健康课怎么上?怎么设计教案?
很多奋斗在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线的心理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因为教育部规定除教师辅导参考用书外,不能编印学生用脚踩,更不能要求学生统一购买教材。同时因为国内心理学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为落后,相关的心理健康课教案以及课件和资料素材非常缺乏。不单单是教案的缺乏,是与心理健康课相关的所有资料都很缺乏,即便有的老师能够搜集到要用的资料也会耗费非常多的精力与时间,而且这样搜集拼凑而成的心理健康课教案有着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不成系统、没有针对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评估真正效用。
有心理学背景和基础的都知道,根据发展心理学原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年龄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甚至每个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教育侧重都是不同的。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最强,在学校老师就像他们的妈妈一样,事无巨细,全要找老师来解决,到了中年级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降低,虽然他们跟老师仍旧亲密,经常围在老师身边,但他们开始有自己的判断与主张,开始不愿意老师过问他们之间的事情。再比如小学5、6年级心理健康重点要让学生了解青春期身心变化的基本常识,如果都做好这点那“亲嘴门”完全不会发生。
所以成系统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很多老师都是从网上四处寻摸,像是捡破烂的一样东家找一点西家找一点,有些活动是给大学生上的拿来给初中生,比如青春期这一主题,小学也有青春期异性问题,但小学主要为性别认同和异性抵触,跟初高中的男女交往青春期完全不同,但一样拿来用。有些人上心理健康课找一些网上的视频随便给学生看以为学生们大哭一场内心羞愧就能懂得感恩了,为什么不想想会不会给学生留下心理阴影呢?也有很多有专业基础和深厚心理健康教育功底的老师在准备课程的时候也十分费力,我记得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为了上好一门公开课把PPT前后改稿十余次,改到凌晨一点多。但是,一个学校如此多的学生,只靠一两个心理健康老师自己编写教案、自己找相关的音频、视频素材,自己做PPT课件,究竟能把教案和课件编成什么样子?给学生上完之后有没有效果?怎么评估?
所以很多人需要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老师的工作,心理健康课并非简简单单的德育课和活动课或者学科课程,而是非常重要而且要全面开展的一项教育工程。当前,相关的心理设备供应机构已经针对不同的年级和学生心理问题开发编制了系统成阶段的心理健康课教案工具箱,其对不同年级的不同主题配置了教案、教具、教学课件、和测评软件。能系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不需要进行相关教具的零散采购,也不需要大浪淘沙的寻找资料和拼凑教案,而且可以评估上课之后的效果。但知道重视的人太少,发挥不了它该有的功效。
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想做好和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要配合好心理健康老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课程确保其固定和充足课时之外,还要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与宣传,纠正部分家长的错误教育方式,召开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主题的班会活动。
这是对我多年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上工作的一些看法,和对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乱象的针砭,只是不想再让很多人耽误中国的教育和下一代孩子的发展。
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级教师资格证有什么作用
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积极的指导意义。
《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课程》系列的出版,是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教育成果的展示,她将对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运行和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对推动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深入和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4)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扩展阅读:
培训的对象为我省申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岗合格证书的专兼职教师。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原则上中学须具备心理学及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小学具备心理学及相关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
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学须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小学须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非心理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本、专科毕业在中小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五年以上且考核为优秀的,可以申请获得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资格。
除该培训项目外,我省还将在“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分层次、分类别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和教研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
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教师”证是什么来的
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初级资质证明。
广东省教育厅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格分为“C、B、A”三级,其中,“C级教师”资格证书为“C证”。“C证”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初级资质证明,广东省教育厅规定所有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书。
“B证”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必须具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书。“A证”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管领导、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必须具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书。
(5)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扩展阅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要求规定: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绪论、青少年心理特点与教育、学生心理问题识别与分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心理咨询原理、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与使用等六个模块。
2、“C证”培训授课教师资质要求必须由取得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授课资格的心理学或心理健康教师担任。
Ⅵ 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有哪些
一、社会(职业特征)因素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造成教师心理矛盾的加剧。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对教师的各个方面要求不断提高。就学历而言,国家明文规定到2010年小学教师本科化,在初中、高中教师中要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可是,现在小学教师中有相当比例的是中专学历和部分专科学历,中学教师专科学历占的比例较大。此外,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还对教师提出新的考核要求,如:计算机考试、普遍话测试等,教师要想提高学历层次、要“过关”,就必须在繁重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学习,一方面要搞好学校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又要搞好业务进修,心理压力自然会增加。 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被列为国家发展的重点,教师地位、待遇稳步的提高。但是在横向比较中,教师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地位远不如其它相关行业,这难免造成教师的失落感、自卑感,同时由于教师长期在固定的环境中工作、在职务上升迁难、外出考察学习机会少等职业特点,都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心态的平衡性。 各项改革步伐加快,使得部分教师难以承受。如住房改革、医疗制度改革。这两项改革是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必然,但是就中老年教师而言,年轻时工资普遍不高,很少积蓄,现在子女已经长大,需要房子,自己年老多病需要治疗,仅靠微薄的积蓄显然是不够的,这样极易产生焦虑、压抑等心理反应。 社会风气不正,造成教师心理失衡。教师的职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们时刻以人的楷模去影响学生。可是,面对社会现实他们看到的却是,公事私办、公款吃喝、化公为私、贪污腐败。教师的道德、责任与社会现实形成的巨大反差,造成教师心理极大的不平衡。 错误的教师观——社会对教师形象“神化”不把教师当“人”看,政府、社会往往认可宣传的都是教师模范的一方面,从而人们总是要求教师是榜样,他们无法接受教师的一些“凡人”的表现,这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角色冲突。 二、家庭因素 子女的学习、就业。由于教师工作繁忙且工作的时间不固定,每天用在学生身上的时间最多,而用在自己子女身上的时间相对减少了,以至于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使得有的教师在孩子的问题上产生负疚感,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孩子。此外,由于社会对教师角色要求极高,甚至把这种要求转嫁到教师子女的身上,总是要求教师子女是最优秀的,不允许教师子女有任何错误。这都使得教师在教育子女上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由于教师工作是三尺讲台,所以他们的社交面狭窄,在子女工作安排问题上是找人无人,送礼无门,愁闷痛苦可想而知。 家务负担沉重。在目前的中小学教师中,女教师居多,他们既要把学校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又要把家务搞得井井有条,这无形中加大了他们的劳动强度,也加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即使是男教师,也觉得家庭负担沉重。 家庭成员的相互理解。在教师队伍中,很大一部分的配偶不是教师。他们有的对教师工作十分理解,对配偶的工作特别支持,自己承担家务,减轻配偶负担,使他们能用充沛的精力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但还有一部分人不理解教师工作,对配偶早出晚归有意见,不支持配偶工作。个别的家庭因此而产生矛盾,夫妻不和,有的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 教师的恋爱、婚姻。有的教师因为自己的工作稳定,收入有保证、社会地位相对较高,所以在选择伴侣上条件较高,造成迟迟不能结婚。有的婚后对配偶不满意,百般挑剔,矛盾重重,特别是配偶下岗,更易导致婚姻破裂。另外由于人们婚姻观念的变化及社会丑恶现象的影响,婚外恋无疑也会增加有些教师的心理负担。 三、个体原因 性格因素。性格本身不是致病因素,但不良的或易感的性格因素,如过敏、脆弱等内向的性格,在有害的外界致病因素冲击之下,易出现心理障碍;而稳定坚强与外向的性格,在同样有害致病因素冲击之下,能表现比较高的耐受能力,可以不出现精神障碍。 躯体素质。躯体素质包括体形大小、体力强弱、营养状况、健康水平、疾病抵抗力,损伤恢复和代偿能力,对体力、精力的消耗的耐受性等,它与机体的代谢类型、内分泌系统功能、免疫系统功能等及遗传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生活经历有关。以往生活中的外界的有害因素,包括感染、中毒、外伤等以及困难处境,根据具体条件可以削弱(或增强)某一方面的躯体素质,形成特殊的易感性(或耐受性),也可全面削弱(或增强)躯体素质。 机体的功能状态。机体的功能状态指疾病发生时机体所处的生理与心理状态。它本身不是发病的原因,但是不良的功能状态可能诱发疾病。例如,饥饿、过度疲劳、体力衰竭、睡眠缺乏、精神持续紧张,或酗酒、药物依赖所削弱的功能状态,均极易诱发心理异常。青春期内分泌系统、心理生理功能明显改变的生理状态,更年期性功能减退,植物性神经功能明显削弱的功能状态,都成为某些潜在的心理异常开始显现的时机,成为心理异常的诱发因素。 自身修养方面。指的是否缺乏应有的心理卫生知识;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心理承受能力如何?是否缺乏调节心理障碍的技术与方法;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及工作、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等。 教育教学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在思想观念方面尽快转变,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尽快提高。可是由于许多教师毕业后疲于教学工作,没有重视进修学习,所以在新的要求、新的形势下就显得能力不足,力不从心。如果继续学习,在时间、精力方面觉得十分紧张,这样产生烦躁、焦虑的情绪就不足为怪了。 四、学校因素 有的学校把教学列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对教师具体生活困难重视不够。现在的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领导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对教师的具体生活困难普遍不重视,教师有困难只好自己默默承受。 学校个别领导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处理有失公平。在与教师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作中,个别领导不是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去评价和处理,而是看关系、分远近,有时公事私办、小事大办或大事小办。致使教师对职称评聘、晋升工资、学习进修、评选先进等方面意见纷纷。 有的学校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有的学校领导在工作中,为了赢得上级管理部门的表扬,有时不顾教师的反对,大搞形式主义。这样既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又浪费了教师与学生的宝贵时间与体力精力。教师对形势主义深恶痛绝,但又无能为力。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个别教师(或领导)因搞形式主义或做表面文章而受到表扬、提拔或重用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哪些真抓实干的教师积极性。 班级竞争。升学率“指挥棒”的影响还没有消除,新的“指挥棒”又开始困扰教师,如,安全责任、保姆式管理、班级综全评比等,加上家长推波助澜,经常呈现一片“喊杀声”,教师为了分数、班级名次,各班之间争个你死我活,教师的沉重压力可想而知。 学校环境与设备。由于受近年来地方经济萧条的影响及农村税收的减少等原因。教育的基础设施经常捉襟见肘,无法提高教学的空间水平,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又能有多高的士气? 领导的风格。由于旧的哪种论资排辈观念还影响着学校,许多学校领导观念陈旧,不愿接受新事物,在管理上更多的是采用“人治”的方法;在思想上总把学校工作视为自己意愿,所以在工作中领导与教师的关系总不融洽,一般教师参与学校工作的热情不高,在许多问题上教师有意见却不敢言语,只好以消极的工作态度来回应,以致校园内的气氛沉闷。 学校风气。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下,学校内部也易形成的利益小团体,彼此为自己的福利相持不下,告状、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明争暗斗,严重损毁教师清高的形象。 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没有受到重视。主要表现有三点:第一,有些学校领导缺乏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义与作用的认识。第二,学校缺乏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与措施。第三,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经常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工作来抓。 五、学生与家长方面的原因 由于在校生独生子女占绝对多数,所以独生子女的特点表现明显:自我中心、任性而为,“对物不珍惜、对人不感激、对事不尽力、对己不克制”。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已成为教师的普遍共识。 素质教育与“减负”要求教师的教学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但又不能增加学生负担,这一对矛盾教师很难解决。 有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班级人数众多,水平参差不齐,要进行正规化教学,要开展新课程改革确实有实际困难,教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知如何是好,只好过一天算一天。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迫切,可是由于教育子女的知识欠缺,可能使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不高,有的还养成许多不良习惯。于是家长们把孩子发展的希望全都寄托在教师身上,表现为对学校工作的过于关心,有的把孩子的学习好坏、品德的优劣归咎于班主任教师,这样势必对班主任造成心理压力。 发布时间:2008-2-15 15:15:53] 来源: 作者:陈启兴
Ⅶ 如何维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1、开设专门课程 作为教育管理者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又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教师开展心理测验与调查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活动。既要充分利用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又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的倾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学校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或寒暑假,利用继续教育的形式让教师接受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在校内引进专门人才进行授课。或者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通过这种形式,帮助教师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还要对其进行心理上的调适和训练。2、开展心理咨询 所谓心理咨询,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前来咨询的人员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之能及时摆脱不利的心理困惑,回复到健康状态。心理咨询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通过开展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可以帮助教师排解心理困扰,矫正不良行为和思想倾向。让教师心理障碍问题有地方倾诉,有渠道宣泄,有人为之疏导劝诱,使他们走上健康从教的道路。 二、自觉保持愉悦的心境 哲学家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劳和痛苦,愉悦的心境是增进心理健康的灵丹妙药。”豁达开朗、积极向上的愉悦心境是人们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因此,教师在生活、工作中要力求做情绪的主人,有意识地培养乐观、愉悦的心境。教师精神饱满,充满热情,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学生的“上课厌倦症”,以自己轻松愉快的心境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积极体验。教师走上讲台如同演员登上舞台一样,应调节好情绪,忘掉自我,全身心地进入教师的角色之中。在课前,除了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还要稳定情绪,情绪过于激动,授课时会难以控制自己,思路会模糊,容易偏离教材中心,甚至会有失教师的身份说出一些过激的话来,造成极坏的影响。所以授课前如情绪激动或心情烦乱,可以闭目养神,摒弃杂念,远眺窗外,或听一段柔和的音乐。因为听一曲欢快的曲子或观赏一会绿叶鲜花,可以使情绪得到改善。长期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对养成良好的性格,保持乐观、恬静、愉悦的心境有着积极的效果。实践证明:教师只有保持良好的情绪,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才能,避免单纯地说教,使授课内容及形式最大限度地生动、丰富起来。 三、主动调整心理需要 常言道:“心病需要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维持心理健康归根到底还是靠广大中小学教师自己。 教师自身应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概念,积极预防、调控不良心理障碍和情绪,并学会主动去调整自我心理需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要层级论”理论学说中指出:“人的心理需要是多层次的,它是产生活动的原始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一般说来,需要的强度与活动成正比。有了不合理的需要,并且不正视现实,只一味地听凭无度而无望的欲望的引导,只能是自讨苦吃,自寻烦恼。教师应有对事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有较强的职业角色意识,并以此作为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从而自觉地为此勤奋努力工作。如在职称晋升、进修深造、福利待遇、工作安排等问题上,不从个人的立场上看待,而是全面衡量,客观对比,合理评价,才能在“心理失落”时正确地对待自己周围的一切,获得心理上的自我平衡。如有位老师说:“我真倒霉,从今年开始参加评课要现场写教案,评高级的条件也比以前苛刻得多,而且又不能分配住房,不能补课,还要参加业务上的培训……”这个老师的心里一直有这样解不开的结,如果能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事物的发展趋势,不断地反省自己,与时俱进,那么心理的疙瘩就会排除,这沉重的包袱就会慢慢地解开,得以健康的发展。 四、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上的关系。它是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交往需要的心理状态,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 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很大的影响。人际关系不同,需要不同的心理适应,以保证心理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适应,使人心情舒畅,工作关系团结协调,家庭和睦友好,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失调,引起消极的心理适应,往往使人心情消沉苦闷,工作关系紧张,这必将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和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教师之间客观存在“你上我下”、“择优上岗”、“优胜劣汰”的竞争的状态,同事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形成教师心理压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教师之间如果建立融洽和谐的共事协作关系,不仅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彼此交往频率提高,信息交流加快,而且也有助于优化育人的环境。因此教师要善于主动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自觉接受集体规范的约束。坦诚、豁达,真诚帮助别人,主动寻找与他人心灵沟通的纽带,缩短与他人,与社会的距离。当与他人有矛盾时,学会设身处地的方式去体验别人,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别人,避免出现判断错误和不恰当的行为。只有在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才能。 五、建立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考核制度 建立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考核制度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各中小学校可成立专门机构,聘请专业人员,采用通用的检测量表或指标体系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验,并依据保密原则建立档案,使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有选择地调整自己的心理。使教师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完善自我,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化压力为动力,努力健全自我人格,完善自我,提高“耐压”度。在客观标准的形式下追求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精神世界。
Ⅷ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一、表现形式及危害
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学者费登伯格在20世纪70年度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随后马斯洛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其研究表明, 职业倦怠由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构成。一般认为, 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乃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心理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典型的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以下症状:
(1)态度方面。在认知方面,认为工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工作只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烦琐事务。
(2)在情感方面,由于对工作感到厌倦,情绪波动很大,常常产生压抑、苦闷、怨恨、忧郁、多疑等多种消极情绪。在价值取向方面,不再认为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奋斗目标,因此有部分教师兼职做第二职业,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
(3)在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厌倦教学工作,减少工作投入,甚至不备课,教学呆板,缺乏创新,尽量逃避教学环境,对学生冷漠,逃避与同事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对学校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甚多,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
(4)在身心方面。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若得不到有效消除和缓解,则会反映出生理能量耗竭的状态,如饮食习惯和体重骤变,身体虚弱,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内分泌紊乱,易患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衰弱、失眠等病症,整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心里方面,则表现为对生活的乏味感,对事业的失望感等。
社会的进步,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劳动。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首先是表率,良好的心身健康素质会塑造和影响学生,并使教师有旺盛的精力和乐观的精神风貌,以满腔的教学热情和开拓创新精神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才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近几年,教师队伍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有的优秀教师外出教书,有的千方百计跳槽,有的办课外收费补习班,有的与校外机构联合从中收取回扣;有的教师的责任心没有以前强了;有的教师出现急噪、焦虑等状况;有的教师缺乏自信等。这些现象背后也反应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显突出。
职业倦怠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是它带给教师情绪上的困扰,并逐渐发展为一种消极、感伤的心境,严重损害和威胁着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其个体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二是由职业倦怠带来的教师敬业精神不振和工作热情下降必然影响其教学水平的发挥,造成教学工作的低效化和学校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三是教师职业倦怠及由此引发的对学生态度冷漠,对部分后进生歧视、排斥及采用强制手段管理班集体等将极大地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对其个性发展带来伤害,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同时,适应不良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又将在个人社会适应、发展方面带来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职业倦怠是心理疾病,与生理疾病一样可怕。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不但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及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染上职业倦怠的人犹如失去水的鱼,备受窒息的痛苦,而且必定给学生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消积影响。倦怠的教师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下降。他们不可能唤起学生情感的愉悦和美的体验,不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的这种消极情绪,往往会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通过他们的语言、表情、动作传染给学生,进而使学生之间交叉感染。其结果,只会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的高低,尤其是心理素质至关重要。教师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影响每一位学生,相对于知识传授和技能而言,其心理素质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刻不容缓。
二、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压力造成倦怠心理。 1、社会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压力源。社会成员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学生、家长、学校及各级领导、社会上的其他人都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全社会的期望都压在教师身上,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为了提高升学率,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向教师要质量、要分数;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转变为对教师的企盼,不允许学校和教师有一点差错;班级人数的膨胀、过多的考试与授课数量也增添了教师工作的负荷;教师职业的要求和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使教师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彻头彻尾的谎言,让老师们的身心备受煎熬。
2、过多的承担社会角色。教师还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