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学课程1---6年级的课程表
一年级:周一:上午:语文、数学、语文、音乐。下午:美术、健康教育。
周二:上午:数学、语文、语文、美术。下午:体育。
周三:上午:语文、音乐、数学、思品。下午:体育。
周四:上午:数学、语文、思品、音乐。下午:校本课程。
周五:上午:语文、数学、语文、体育。下午:班队。
二年级:周一:上午:语文、数学、语文、阅读指导。下午:音乐、健康教育。
周二:上午:语文、数学、语文、音乐。下午:思品、美术。
周三:上午:数学、语文、音乐、写字。下午:语文、体育。
周四:上午:语文、数学、语文、健康教育。下午:美术、思品。
周五:上午:数学、数学、语文、体育。下午:写字、班队。
三年级:周一:上午:英语、语文、数学、体育。下午:信息、品社。
周二:上午:语文、语文、英语、数学。下午:美术、体育。
周三:上午:数学、语文、信息、体育。下午:英语、品社。
周四:上午:数学、英语、科学、语文。下午:探究、音乐。
周五:上午:语文、数学、体育、英语。下午:自然、班会。
四年级:周一:上午:班队、语文、数学、英语。下午:思品、科学。
周二:上午:数学、语文、语文、体育。下午:信息、英语。
周三:上午: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下午:美术、体育。
周四:上午:语文、数学、科学、语文。下午:体育、班队。
周五:上午: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下午:劳技、思品。
五年级;周一:上午:语文、语文、英语、数学。下午:科学、常识。
周二:上午:数学、语文、英语、美术。下午:科学、信息。
周三:上午:思品、语文、数学、体育。下午:劳技、科学。
周四:上午:数学、音乐、语文、语文。下午:美术、班队。
周五:上午:语文、数学、体育、音乐。下午:英语、思品。
六年级:周一:上午:语文、数学、劳技、语文。下午:思品、美术
周二:上午:语文、数学、科学、英语。下午:音乐、体育。
周三:上午:语文、数学、思品、科学。下午:美术、英语。
周四:上午:数学、体育、音乐、语文。下午:语文、班队。
周五:上午:数学、科学、英语、体育。下午:语文、信息。
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l、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l、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l、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
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
附: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③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小学
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
(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
(2)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3)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4)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1)汉字输入。
(2)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
(3)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
(1)绘图工具的使用。
(2)图形的制作。
(3)图形的着色。
(4)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
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
(1)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
(2)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
(1)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
(2)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
(2)多媒体作品的编辑。
(3)多媒体作品的展示。
初中
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
(1)信息与信息社会。
(2)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3)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4)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5)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6)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1)汉字输入。
(2)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3)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编辑、修改。
(2)版式的设计。
*模块四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1)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
(2)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
(3)数据的表格处理。
(4)数据图表的创建。
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网络的基本概念。
(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
(4)电子邮件的使用。
*(5)网页制作。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介绍。
(2)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编辑。
(3)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
(4)作品的组织和展示。
模块七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1)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4)计算机安全。
(5)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6)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高中
模块一信息技术基础
(1)信息与信息处理。
(2)信息技术的应用。 .
(3)信息技术发展展望。
(4)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5)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6)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1)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发展。
(2)汉字的输入。
(3)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系统中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和维护。
(6)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编辑。
(2)其他对象的插入。
(3)特殊效果的处理。
(4)版式设计。
模块四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网络通信基础。
(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
(4)电子邮件的使用。
(5)因特网上其他应用。
(6)网页制作。
*模块五数据库初步
(1)数据库基本概念。
(2)数据库的操作环境及其操作。
(3)数据的组织与利用。
模块六程序设计方法
(1)问题的算法表示。
(2)算法的程序实现。
(3)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
*模块七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制作工具及其特点。
(2)各类媒体资料的处理与使用。
(3)多媒体作品的制作。
(4)多媒体作品的发布。
模块八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
(1)信息的数字化表示。
(2)计算机的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软件系统简介。
(4)计算机的安全。
(5)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
(6)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④ 求一份国内小学生课时安排的课程表
2009~2010学年度
课 程 表复
星 期
一 二 三 四 五制
8:10-8:50 第一节 数学 作文 数学 英语 语文
9:00-9:40 第二节 英语 作文 语文 数学 体育
9:40-10:10 大课间活动
10:10-10:50 第三节 音乐 数学 英语 体育 数学
11:00-11:40 第四节 语文 品德
与社会 音乐 语文 英语
午 休
13:20-14:00第五节 品德与社会 综合实践信息技术 综合实践成功教育 科学 科学
14:10-14:55 眼保健操
第六节 美术 体育 综合实践信息技术 美术 校本课程班队
15:05-15:45 活 动
(其实都是做给领导看的,平时副课全主动让给主课.这是”潜规则”)
平时连做作业都来不及,还有时间玩吗?〔我是民办学校的,班级里有80%的近视率,苦啊〕
1
⑤ 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
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以下课时为每科周课时量:
小学一、二年级:
品德与生活(2节) 语文(8节) 数学(4节) 体育(4节)艺术【包括音乐、美术】(4节)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节)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3节)
(5)中小学信息综合课程表扩展阅读
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组织与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申报课程。
评价。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的结果向有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⑥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什么为主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住处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的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快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
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
附: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小学
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
(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
(2)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3)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4)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1)汉字输入。
(2)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
(3)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
(1)绘图工具的使用。
(2)图形的制作。
(3)图形的着色。
(4)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
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
(1)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
(2)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
(1)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
(2)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
(2)多媒体作品的编辑。
(3)多媒体作品的展示。
初中
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
(1)信息与信息社会。
(2)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3)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4)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5)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6)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1)汉字输入。
(2)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3)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编辑、修改。
(2)版式的设计。
*模块四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1)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
(2)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
(3)数据的表格处理。
(4)数据图表的创建。
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网络的基本概念。
(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
(4)电子邮件的使用。
*(5)网页制作。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介绍。
(2)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编辑。
(3)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
(4)作品的组织和展示。
模块七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1)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4)计算机安全。
(5)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6)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高中
模块一信息技术基础
(1)信息与信息处理。
(2)信息技术的应用。
(3)信息技术发展展望。
(4)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5)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6)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1)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发展。
(2)汉字的输入。
(3)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系统中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和维护。
(6)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编辑。
(2)其他对象的插入。
(3)特殊效果的处理。
(4)版式设计。
模块四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网络通信基础。
(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
(4)电子邮件的使用。
(5)因特网上其他应用。
(6)网页制作。
*模块五数据库初步
(1)数据库基本概念。
(2)数据库的操作环境及其操作。
(3)数据的组织与利用。
模块六程序设计方法
(1)问题的算法表示。
(2)算法的程序实现。
(3)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
*模块七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制作工具及其特点。
(2)各类媒体资料的处理与使用。
(3)多媒体作品的制作。
(4)多媒体作品的发布。
模块八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
(1)信息的数字化表示。
(2)计算机的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软件系统简介。
(4)计算机的安全。
(5)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
(6)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⑦ 小学课程设置标准及各课程周课时安排是什么
小学课程设置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