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是什么,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实施教育教学
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的规律要服从于“学”的规律。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只有顺应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最佳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敏锐地意识到目前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根据中小学阶段青少年理心理特点、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我个人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习的特点。初中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逐步对教师产生选择性及怀疑的态度。通过几年集体生活的训练,已经比较习惯于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集体生活,开始把自己看成是集体的一员,重视班集体的舆论和评价作用。随着自主、自律能力的增强,对学习、对集体的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同时逐渐形成了对作业的自觉负责的态度,开始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义务,出现了意识较强的学习动机。
2.认知的发展。在注意方面,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较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在想象方面,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3.情感的发展。初中学生情感的内容进一步扩大、丰富,他们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且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强。在道德情感方面,学生主要以具体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同时,也开始出现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作为依据的道德判断。在意志方面,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有一定发展,但不显著。
4.个性的发展。在自我意识方面,幼儿期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更多地受情境因素的支配,变化较大,因此,还不能形成真正稳定的个性。进入中学后,特别是通过小级阶段的学习适应性锻炼,他们逐步把握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形成集体意识,学生的自我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这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
人格教育是最基础的素质教育 ,小学生人格教育就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规律 ,利用非直接教育方式 ,即通过生活、学习、活动中经常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过程。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塑造和品格养成的教育。
总之,通过这次国培视频的学习我认为:以提高全体在我的实际教学工作中, 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研究,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学生语文学科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从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教学策略研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着眼整体素质,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㈡ 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这个题目就有问题,抄小学生从7-12岁,认知特点就有所不同,应该是按年龄来。 教育孩子是个系统的工程,日常虽然有很多琐碎的问题困扰我们,但是我们不能为这些破事迷失了方向,看看这个帖子——教育孩子其实没那么难(从教育观念,到辅导孩子的技巧,到学习,到和孩子的沟通)http://www.iq139.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64关键培养孩子,是了解孩子帮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赋特质。
㈢ 如何正确认识小学儿童认知发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小学儿童认知发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在任何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习能力、人格特点、行为表现都有差异,都存在各方面表现出好、中、差的区别,仅仅是其差异和区别的程度、多少不同而已。一般呈橄榄形状态,即好与差的占少数,中间状态占多数。班主任要使班级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班风、学风,要使全班的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和进步,需要积极、耐心、细致地进行班级个别心理辅导,这种个别的心理辅导主要包括为对优等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后进生三类。
一、遵循学生感知、注意和记忆的特点。创造性的设计教学。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时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设计尽量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辅助手段,如挂图、教具、多媒体等。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因此,教学设计要形象生动,多运用肢体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学设计要符合他们的感知、注意和记忆的特点。
二、随着年纪的升高,学习特点也在不断发展。
到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逐步对教师产生选择性及怀疑的态度。对教育学科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通过几年集体生活的训练,已经比较习惯于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集体生活,并把自己看成是集体的一员,能自觉参与班集体的活动,重视班集体的舆论和评价作用。伴随自信、自主、自律能力的不断增强,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不断增强,同时,在老师的指导和督促下,逐渐形成了对作业的自觉负责的态度,开始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义务,学习目的也更加明确,出现了意识较强的学习动机。在这一阶段,教师一定要不厌其烦的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使他们进一步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能力。
三、在注意力发展方面,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取代了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开始占主导地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深度和广度、注意的分配和转移等方面都较低年级学生有较大的发展。
学生记忆发展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记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低年级形成的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在思维发展方面,学生的抽象思维正逐步向形象思维过度,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慢慢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开始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在想象力方面,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
凸显。这时候,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意识,注意抽象基一到形象记忆的过度,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大胆想象,使之逐步完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四、关注学生情感发展,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的道德情感。
在道德情感方面,四五年级学生情感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他们已经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和情感判断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开始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强。他们主要以具体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同时,也开始出现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作为依据的道德判断。但这一时期,他们的情感极不稳定,情感判断也会出现偏差。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学校的各种活动、有意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对他们的道德判断适时给与引导,逐步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五、把握学生意志发展倾向,不失时机适时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志。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在这方面,特别是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把道德意志的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还可以利用活动,故事等,说明冲动的危害。明白坚持就是成功的道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六、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少年的个性也在不断发展。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幼儿期儿童的心理活动和个人行为更多地受情境因素的支配,变化较大,因此,还不能形成真正稳定的个性。进入小学后,特别是通过低年级阶段的学习适应性锻炼,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深刻,渐渐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渐形成了内化的行为准则作为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的依据,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他们还会用自己形成评价家标准,去评价他人。但是,主观臆断的倾向也很突出,还可能要求别人随着自己的意志。这一时期的学生是最不稳定的。对自己的控制力也时有时无。因此,教师要经常性的教育、提示、警醒。要求他们用诚实儿童的标准要求自己。要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学生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紧密相连。做到自己的思想倾向于他人利益、班级利益、社会利益相一致。
这是我对学生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的粗浅的认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和把握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尊重儿童人格发展,在儿童各阶段的认知和人格发展过程中,不失时机的加以教育和引导,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优良的个性品质、良好的情感意志放在首位。也就是说“要教书,必先育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
㈣ 结合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如何遵循求解
新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是我们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这一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新课标中就特别突出了这一点,要求学生要主动参与我们的教学活动。而课堂教学是组织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专心听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现在每位老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及其它原因,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爱走神,听课质量不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那么,现在我就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发展和人格特点发展规律,谈谈如何遵循它来提高教学效果。 一、遵循学生感知、注意和记忆的特点,创造性的设计教学。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从笼统地感知事物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点及它们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时期,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设计尽量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辅助手段,如挂图、教具等。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学设计要形象生动,多运用肢体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学设计要符合他们的感知、注意和记忆的特点,创设自然的学习情境,教师可将竞争意识引入课堂,创设竞争式教学情境,使学生拥有竞争意识。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特点也在不断发展。 到了中学,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不断形成,逐步对教师产生选择性及怀疑的态度。对学习也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通过几年集体生活的训练,已经比较习惯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集体生活,并把自己看成是集体的一员,能自觉参与班集体的活动,重视班集体的荣誉。随着自信、自主、自律能力的不断增强,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也不断增强,同时,在老师的指导和督促下,逐渐形成了对作业的自觉负责的态度,开始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义务,学习目的也更加明确。在这一时期,教师一定要有耐心的对学生做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进一步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能力。 三、遵循认知的发展规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上多下功夫。 在注意力发展方面,学生已经在无形中形成了有意注意,因此,它们的注意力也就更集中稳定了。学生记忆发展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记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低年级形成的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在思维发展方面,学生的抽象思维正逐步向形象思维过度,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慢慢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开始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在想象力方面,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凸显。这时候,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意识,注意抽象记忆到形象记忆的过度,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使之逐步完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四、关注学生情感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的道德情感。 在道德情感方面,初中学生情感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他们已经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和情感判断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开始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强。他们主要以具体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同时,也开始出现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作为依据的道德判断。但这一时期,他们的情感极不稳定,情感判断也会出现偏差。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学校的各种活动、有意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对他们的道德判断适时给与引导,逐步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五、把握学生意志发展倾向,适时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志。 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在这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把道德意志的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还可以利用活动,故事等说明冲动的危害,明白坚持就是成功的道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六、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少年的个性也在不断发展,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幼儿期儿童的心理活动和个人行为更多地受情境因素的影响,变化较大,因此,还不能形成真正稳定的个性。进入小学后,通过学习适应性锻炼,到了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深刻,渐渐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渐形成了内化的行为准则作为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的依据,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他们还会用自己形成评价家标准,去评价他人。但是,主观臆断的倾向也很突出,还可能要求别人随着自己的意志。这一时期的学生是最不稳定的。对自己的控制力也时有时无。因此,教师要经常性的教育、提示。要求他们用诚实儿童的标准要求自己。要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学生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紧密相连。做到自己的思想倾向于他人利益、班级利益、社会利益相一致。未来的竟争是心理素质的竟争。,教育者中小学生的心灵陶冶和心理塑造,心理健康教育务必受到关注,这对素质教育及民族的整体素质至关,教育者应怎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呢?笔者谈谈体会,供同仁探讨。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教育和,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心理。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情境,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青少年心理和问题增多,而人的心理和又是密不可分的。的习惯受心理素质的支配,,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的心理素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情境,在行动中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习惯,的心理素质。现在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所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可见,健康的心理素质就能出最佳的。,创设情境,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3、心理咨询活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重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要帮助每当事人解决他之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咨询学生温暖,自我调控,还要详细咨询学生的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学生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的,是全体教师。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更新教育观念,教学,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的心理健康调适。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兴趣,学业成绩就能。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这就是我对学生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的简单的认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和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尊重儿童人格发展,在儿童各阶段的认知和人格发展过程中,适时的加以教育和引导,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优良的个性品质、良好的情感意志放在首位。即“要教好书,必先育人”。所以,在我们日常教学中,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㈤ 学生认知发展有什么特点
学生的认知发展指学生的认知能力随其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它主要包括注意、记忆及思维等方面的发展。(1)注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就是注意。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所谓有意注意就是指有预定目的、且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无预定目的、也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有优劣之分,优劣的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性和注意转移性等注意品质(或称注意的特征)上。所谓注意稳定性是指人能够将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注意的这种品质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注意分配性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注意转移性是指当环境发生变化或个体面临的任务发生变化时,需要注意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
学生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及注意品质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无意注意已相当成熟,一切能引起成人无意注意的对象也能引起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他们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并且常带有很强的情绪色彩。如听的高兴时,小脸上喜形于色,笑逐颜开。引起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无意注意的条件主要是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等外部原因。
到了小学高年级,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成熟及教学任务的不断提高,学生的无意注意从由外界刺激引起逐步向内部兴趣过渡,同时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表现为他们逐步能理解自己的学习责任和社会义务,懂得了自觉、自动的学习。到了中学,有意注意在学习中跃居主导地位,表现为他们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主动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专心致志地完成学习任务。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注意稳定性不断增强,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也在逐渐提高。
小学生由于高级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全,其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他们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被新鲜、奇特、突发的无关刺激吸引,因而容易分心。到了中学,随着高级神经系统的发展和成熟,自控能力的提高,也由于经常性的学习行为训练,他们注意的稳定性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小学生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及思考问题能力都较差,很难边听、边写、边思考,故在课堂上,表现为注意分配能力很低。到了中学,学生的书写能力不仅达到了自动化程度,而且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了大幅度地提高,能够同时在几种活动上投入与调配注意,表现出灵活的注意分配能力。
学生注意转移快慢的标志是速度。速度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快。一般来讲,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转移速度慢于小学高年级的,中学生的注意转移速度高于小学生,中学高年级的又高于中学低年级的;另一方面,它还受原有注意的紧张度、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或新活动的性质的影响。原来注意的紧张度越高,新事物或新活动越不符合引起注意的条件,转移注意就越困难。(2)记忆是人们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记忆在人们的学习和其他一切活动中都是不可缺少的。
根据记忆的有无目的性,可将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有明确目的和意图的记忆活动是有意记忆,没有目的和意图的记忆是无意记忆。
根据记忆的不同方式可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机械记忆是指对记忆对象不知晓、不甚理解或无法理解而单靠重复背诵进行记忆的记忆方式。理解记忆,又称意义记忆,就是根据对材料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记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记忆方式。
按照信息在头脑中记载和表示的方式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形象记忆是指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或活动的形象再现。抽象记忆是指对概念、公式、定律、定理等的抽象材料的记忆。
学生记忆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的发展;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的发展;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的发展三个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都在发展。一般来讲,一到三年小学生无意记忆占优势,即无意记忆的效果要优于有意记忆的效果。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有意记忆的发展逐步赶上了无意记忆的发展,即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有意记忆水平开始超过无意记忆水平。中学以后,学生记忆的目的性、抗干扰性越来越强,而且中学生已能自己确定记忆任务,这为他们完成越来越繁重、复杂的学习任务提供了保证。
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复述)来学习,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有意记忆的运用增加,有意记忆的水平明显优于无意记忆水平,然而,这种有意记忆仍是被动的,中学以后,有意记忆在学生的记忆中占主导地位,不管是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有意记忆已成为学生的主导活动。更为重要的是,中学生的有意记忆的主动性增强,他们不再依靠家长或老师的帮助或强调而由自己确定记忆任务。
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都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只是在同年龄阶段,二者占优势的情况不同。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记忆占优势,他们对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对言语材料的记忆效果,在学习中,他们需要借助具体形象来记忆信息,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抽象言语记忆的增长率逐渐超过了具体形象记忆的增长率,但他们对抽象材料的记忆仍然以具体事物为基础。中学以后,学生的抽象记忆占优势地位,并且对抽象材料的记忆不再依赖具体事物的支撑,学生不用通过实物的具体演示就完全可以记住了。(3)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或间接的反映,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中。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性。
思维是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思维进行不同的分类。按照思维活动内容与性质进行分类的思维,即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实际的动作。具体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依赖于头脑中鲜明的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以语言形式为支柱的,用抽象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出各种规律或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过程,也称语词逻辑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科研工作者从事各种科学研究都是运用这种思维。它又分为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辩证逻辑思维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过程,辩证逻辑思维也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态。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这五种思维品质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其中,思维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是在深刻性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两个品质;灵活性是独立性的基础,而独立性则是灵活性的发展。思维的批判性也是在深刻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又是独立性的前提。思维的敏捷性以其它几个思维品质为前提,同时也是其它几个品质的具体表现。
学生思维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以及思维品质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需要借助具体事物的表象来解决问题。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抽象性逐渐增强,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中学以后,学生的思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一般的抽象概念(如定理、定义)并进行逻辑推导,对许多复杂的现象概括和抽象,
但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逻辑思维和成人相比还很不成熟。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和复杂,家长和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他们不仅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还能揭示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他们对立统一的关系,因而,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明显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已基本形成。
小学生知识少,经验不足,观察问题较为肤浅,思维具有表面性。到了初中阶段,随着思维的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思维的表面性还明显存在,他们在分析问题时还常被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外部特征所困扰,而难以深入事物的本质中去,常表现为对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进行评价时容易受表面特征的左右。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思维的深刻性也得到提高。
初中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思维还具有了独创性和批判性。
㈥ 学生认知发展有什么特点
学生的认知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稳定性不断增强。
㈦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的特点及教育
( 一 ) 感知觉的发展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很快。低年级小学生感知事物时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小学生的感知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他们已能从知觉对象中区分出基本的特征和所需要的东西,对于时间单位和空间关系的辨别能力也逐渐增强,其准确性、系统性都不断地提高。
( 二 ) 注意的发展
小学生的注意力发展表现在注意的目的性和注意品质的发展两方面。
1.注意的目的性
刚刚进人学校,小学生的注意力水平是有限的,注意的目的性还很低,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被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所吸引。上课时,他们会思想“ 开小差 ” ,做小动作;做作业时,也需要教师或家长的督促。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大脑不断成熟,神经系统活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步协调起来,有意注意逐渐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四五年级小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习活动和教师的要求将注意指向学习对象,有意注意由被迫状态提高到了自觉状态。
2 .注意的品质
小学生的注意品质也在不断发展,主要表现为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增加,注意的范围有所扩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逐渐提高。
在整个小学时期,学生注意的集中能力是逐步发展的。低年级学生注意的集中性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注意集中性的深度不足。他们能观察具体形象的事物,而不善于观察抽象、概括的材料;能集中注意于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不善于专注于事物的本质联系。其二,注意集中的时间较短。
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也在逐步发展的。实验表明,在一般情况下, 7 ~ 10 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 20 分钟左右, 10 ~12 岁儿童可以集中注意 25 分钟左右, 12 岁以上儿童可以集中注意 30 分钟左右。在组织良好的教学中,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保持注意30 ~ 45 分钟。
小学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明显地表现出不善于分配注意的特点。他们在同一时间的注意只能集中在一个对象上,还不能对注意进行有效的分配。随着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知识技能的发展,小学生逐渐发展了注意分配的能力。中高年级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可以把注意分配在几个对象上。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转移的能力还比较差,他们还不善于把注意从一件事情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小学中年级以后,学生的注意转移能力逐渐地发展起来。
( 三 ) 记忆的发展
从学龄前期的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到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是小学生记忆发展的一个特点。在小学低年级,无意记忆占有比较主要的地位。随着年级的升高,以及学习、训练的影响,小学生的有意记忆明显得到发展,它的主导地位逐渐显著。一般而言,这个主导地位的显著表现是从三年级开始的。
随着小学生的有意记忆逐渐超过无意记忆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意义记忆所占的比例逐渐超过机械记忆而在记忆活动中渐居重要地位。由于理解意义与逻辑思维的理解能力有密切关系,因此,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的关键年龄,往往与理解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致,大约在三四年级。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还不丰富,第一信号系统还占优势,因此,他们在识记事物时常常表现为形象记忆。随着教学的影响、知识的丰富和智力的发展,小学生的抽象记忆发展也逐步超过形象记忆。
( 四 ) 思维的发展
在 5——7岁期间,儿童的思维过程经历了一场变革。这是一个从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变革使得儿童可以在心理上完成某些活动,而不像过去那样必须由实际的身体活动来完成;也使得儿童能够在心理上进行活动的逆推。
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在同一个年龄段完成这种转变,而且没有一个儿童能够迅速地从一个阶段转到下一个阶段。儿童通常会同时表现出两个发展阶段的认知行为。当儿童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转化时,在发展高级认知行为的同时,仍然保持了前一思维阶段的特点。
进入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后,小学儿童的记忆和认知技能得到快速发展。儿童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了,思维摆脱了自我中心,达到守恒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成就。另外,元认知能力有所发展,即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认知以及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的初期,思维依赖于具体的对象和情境,只能孤立地认识事物的个别特征和表面现象。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深入,他们开始能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并根据种属关系对事物进行分类和简单的分析概括,甚至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等。这时,儿童的思维能力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即逐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总之,小学三年级之前偏重形象思维, 10 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 五 ) 言语的发展
在言语方面,小学生对口头言语中语音的细微差别逐渐掌握,并开始进入书写言语发展时期。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小学生的词汇数量增加很快,对词义的理解越来越精确,语法运用逐步趋于合理、完善,言语表达更加连贯、生动和多样化。小学生不仅在母语的掌握上获得了长足进步,而且还有能力同时进行外语学习,这说明小学生的言语发展有很大潜力。
( 六 ) 想象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在他们的头脑中,现实与想象之间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有时候,他们会由于想象与现实的同一化,导致行为和言语的不合情理。如果没有考虑到儿童想象发展的这种特征,这种情形会经常在成人眼中被当做“ 说谎 ” 、 “ 欺骗 ”。对此,教师和家长要有充分的理解。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想象已能比较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其想象的内容也趋于现实,想象的现实性有了较大提高。
㈧ 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怎样的
( 一 ) 感知觉的发展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很快。低年级小学生感知事物时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小学生的感知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他们已能从知觉对象中区分出基本的特征和所需要的东西,对于时间单位和空间关系的辨别能力也逐渐增强,其准确性、系统性都不断地提高。
( 二 ) 注意的发展
小学生的注意力发展表现在注意的目的性和注意品质的发展两方面。
1.注意的目的性
刚刚进人学校,小学生的注意力水平是有限的,注意的目的性还很低,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被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所吸引。上课时,他们会思想“ 开小差 ” ,做小动作;做作业时,也需要教师或家长的督促。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大脑不断成熟,神经系统活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步协调起来,有意注意逐渐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四五年级小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习活动和教师的要求将注意指向学习对象,有意注意由被迫状态提高到了自觉状态。
2 .注意的品质
小学生的注意品质也在不断发展,主要表现为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增加,注意的范围有所扩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逐渐提高。
在整个小学时期,学生注意的集中能力是逐步发展的。低年级学生注意的集中性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注意集中性的深度不足。他们能观察具体形象的事物,而不善于观察抽象、概括的材料;能集中注意于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不善于专注于事物的本质联系。其二,注意集中的时间较短。
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也在逐步发展的。实验表明,在一般情况下, 7 ~ 10 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 20 分钟左右, 10 ~12 岁儿童可以集中注意 25 分钟左右, 12 岁以上儿童可以集中注意 30 分钟左右。在组织良好的教学中,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保持注意30 ~ 45 分钟。
小学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明显地表现出不善于分配注意的特点。他们在同一时间的注意只能集中在一个对象上,还不能对注意进行有效的分配。随着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知识技能的发展,小学生逐渐发展了注意分配的能力。中高年级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可以把注意分配在几个对象上。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转移的能力还比较差,他们还不善于把注意从一件事情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小学中年级以后,学生的注意转移能力逐渐地发展起来。
( 三 ) 记忆的发展
从学龄前期的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到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是小学生记忆发展的一个特点。在小学低年级,无意记忆占有比较主要的地位。随着年级的升高,以及学习、训练的影响,小学生的有意记忆明显得到发展,它的主导地位逐渐显著。一般而言,这个主导地位的显著表现是从三年级开始的。
随着小学生的有意记忆逐渐超过无意记忆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意义记忆所占的比例逐渐超过机械记忆而在记忆活动中渐居重要地位。由于理解意义与逻辑思维的理解能力有密切关系,因此,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的关键年龄,往往与理解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致,大约在三四年级。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还不丰富,第一信号系统还占优势,因此,他们在识记事物时常常表现为形象记忆。随着教学的影响、知识的丰富和智力的发展,小学生的抽象记忆发展也逐步超过形象记忆。
( 四 ) 思维的发展
在 5——7岁期间,儿童的思维过程经历了一场变革。这是一个从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变革使得儿童可以在心理上完成某些活动,而不像过去那样必须由实际的身体活动来完成;也使得儿童能够在心理上进行活动的逆推。
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在同一个年龄段完成这种转变,而且没有一个儿童能够迅速地从一个阶段转到下一个阶段。儿童通常会同时表现出两个发展阶段的认知行为。当儿童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转化时,在发展高级认知行为的同时,仍然保持了前一思维阶段的特点。
进入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后,小学儿童的记忆和认知技能得到快速发展。儿童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了,思维摆脱了自我中心,达到守恒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成就。另外,元认知能力有所发展,即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认知以及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的初期,思维依赖于具体的对象和情境,只能孤立地认识事物的个别特征和表面现象。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深入,他们开始能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并根据种属关系对事物进行分类和简单的分析概括,甚至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等。这时,儿童的思维能力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即逐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总之,小学三年级之前偏重形象思维, 10 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 五 ) 言语的发展
在言语方面,小学生对口头言语中语音的细微差别逐渐掌握,并开始进入书写言语发展时期。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小学生的词汇数量增加很快,对词义的理解越来越精确,语法运用逐步趋于合理、完善,言语表达更加连贯、生动和多样化。小学生不仅在母语的掌握上获得了长足进步,而且还有能力同时进行外语学习,这说明小学生的言语发展有很大潜力。
( 六 ) 想象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在他们的头脑中,现实与想象之间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有时候,他们会由于想象与现实的同一化,导致行为和言语的不合情理。如果没有考虑到儿童想象发展的这种特征,这种情形会经常在成人眼中被当做“ 说谎 ” 、 “ 欺骗 ”。对此,教师和家长要有充分的理解。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想象已能比较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其想象的内容也趋于现实,想象的现实性有了较大提高。
㈨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与教育
初中生是指11、2岁到14、5岁的儿童。初中阶段又可称为少年期、青春期或学龄中期。青少年期生理发生迅猛的变化,正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尤其是少年期。初中生的身体外部形态变化非常显著。身体迅速长高、体重也随之而增加。内部生理机能迅速发育,并逐步趋于成熟。性器官与性功能开始发育起来,出现第二性征,但初中生的性发育尚未成熟,而且因地区、文化背景、身体状况等条件的不同,初中生的身体发育又存在较明显的个体差异。由于初中生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使其心理产生了一次大的飞跃。初中生从依赖成人制订规范来生活的孩子变成一个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的成人权利、义务的少年,处于一种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不自觉性并存交错的时期。因而,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要求。
(一)初中生感知觉的发展
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致使其感知觉在原有的认识水平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发展,促使他们的感受性和观察力发展的更好。初中生的视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辨别各种颜色和色度的精确性在不断增加。与小学一年级学生相比,初中生区别各种色度的精确性要提高60%以上。到15岁前后,视觉和听觉的敏度甚至可以超过成人。初中生辨别音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对音阶的辨别有很高的准确性。在运动觉方面,学生的关节肌肉得到高度发展,为体育活动、绘画、写字等技能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在学生教育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感官,尤其是视感官。注意用眼卫生。
在知觉方面,初中生的知觉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首先,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较大提高,能自觉地根据教学要求去知觉有关事物。其次,知觉的精确性、概括性更加发展,出现了逻辑性知觉。在空间知觉上带有更大的抽象性。比较熟练地掌握三维的空间关系。远距离空间知觉逐渐形成。能够掌握各种地理空间关系,形成地球、世界、宇宙等空间表象。但对更加复杂的空间关系,如,立体几何、光年等的理解尚有困难。在时间知觉上,可以更精确地理解较短的单位,如,月、周、时、分等,而对较大的如“世纪”、“年代”这样的历史时间单位,虽然也可以开始理解,但常常不太精确。在观察力发展上,初中生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都比小学生有了显著的发展。研究发现,初中二年级是观察力概括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在观察中,他们观察细节的感受力、辨别事物差异的准确率、理解事物的抽象程序均在不断地发展。这些为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
从识记的目的性来说,在教学的要求下,初中生识记的有意性更加发展起来。初一年级学生的无意识记常常表现得很明显,对有兴趣材料记得比较好,对一些困难材料记得比较差。随着教学的要求,学生逐步学会使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和教材的性质,因而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从识记方法上,初中学生的意义识记能力更加发展起来。但有些初中生由于对教材不理解,还常常采用机械识记的方法。其中,初中一年级学生机械识记方法还起着很大的作用。从识记内容看,初中生的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都在发展。抽象识记从初一年级开始加大了发展速度,而形象识记虽仍在发展,但是到了初中三年级以后则略有下降趋势。就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来讲,对于中学生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不能说孰优孰劣。
在注意发展方面。初中生有意注意有了进一步发展。注意比较稳定和集中。教师的课堂教学不需要象小学那样,一节课要变换几种教学形式。此外,高中学生注意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已接近成人的水平。在注意的分配和转换品质上,初中生都有一定的发展。他们可以边听老师讲课、边记笔记。绝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注意分配的能力,但总的来说,初中生注意分配能力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初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注意转移能力,但存在着个别差异,有一些学生转移能力较差,因而有可能造成学习落后。
(三)初中学生思维的发展
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从总体上讲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即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初中二年级是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这种转化大约到高中二年级初步完成。
从形式逻辑思维看,初中一年级已开始占优势。初中二、三年级开始能理解抽象概念的本质属性。就辩证思维发展来讲,初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该种思维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还不高。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处于迅速发展的转折期,但是辩证逻辑思维尚未处于优势地位。同时初中学生思维的品质尤其是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缺点。
(四)初中学生想象的发展
想象与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过程。初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复杂、抽象了,所以更需要想象的参与。初中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这与他们实践活动的丰富多采有很大关系。研究发现,初中二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是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加速期或关键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在这个时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此外,初中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在不断增加。他们不仅能将看到的或听到的具体事物说出来、写出来,还能运用这些材料“编出”尚未看到或听到的事情来。他们的想象不象小学生那样,多是模仿和再现,而能够显示出一种创造性。不过这种创造性成分还是有限的,不能估计过高。初中学生想象的现实性在不断发展。想象的内容比较符合现实,富有逻辑性。初中生的想象的现实性可以通过他们的幻想和理想反映出来。初中生的幻想具有现实性、兴趣性,有时也带有虚构的特点。而要达到理性的想象一般要到高中阶段。
(五)初中生的认知教育
初中阶段是人的一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认知发展上处于一种既懂事又不完全清楚的状态中,即各种认知过程都在发展而又都发展得不完善。因而,在教育中,我们既要向他们提出具体的、可行的要求,又不能奢望过高。由于他们已能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内容可以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抽象性。针对初中生生理发育的特点,要提高他们对自身的性发育所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认识。针对他们富于想象、崇尚英雄的特点,要教育他们区分勇敢与鲁莽、友谊和义气、大胆与粗暴等界限。针对他们认识上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特点,教师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使他们心服口服,逐渐改变他们敢于争论却常常缺乏依据,敢做又不善于做的缺点。因此,对初中生进行教育仍然要根据他们认知发展的特点和水平来进行。只有改变他们的认识,才可能改变他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