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16年达川区石桥镇中心小学四年级四班下册期未数学考试成绩单
别想了,专心答题吧,考试要靠自己,不能靠答案,不然啥都没学到。
⑵ 石桥镇马桥中心小学,开学时交150元订校服,现在马上要放假了,校服还没影子的,这可以投诉吗
你先问问老师校服怎么回事
⑶ 苍梧县的教育
民国以前,苍梧人口绝大多数为文盲,只有少数人能受到科举教育,明、清两代共考取文科举人403人,进士39人。晚清以来,逐渐普及教育,据《广西各县概况》记载,民国22年(1933)县内有省立第四高级中学1所,男生203人、女生22人,合计225人;省立第二初级中学1所,男生360人、女生44人,合计404人;省立第一女子中学1所,学生303人;县立初级中学1所,男生396人、女生54人,合计450人;县立职业学校1所,男生62人,女生5人,合计67人;小学校共337所,男生共16744人,女生3622人,合计20366人:学龄儿童共56134人;失学儿童35768人。当年统计,受过教育,识字人数男105928人,女6700人,合计112628人,占全县人口总数28.1%。民国33年版《广西年鉴》记载,民国31年(1942),受过高等教育1427人,占总人口0.35%;受过中等教育8585人,占总人口2.1%,受过初等教育200426人,占总人口48.87%。
解放后,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受教育人数尤其是受中等以上教育人数越来越多,文化素质不断提高。1964年人口普查时,全县具有小学及小学以上文化的人口174400人,占总人口47.34%。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399人,占总人口0.11%;高中文化2488人,占总人口0.68%;初中文化14038人,占总人口3.18%;小学文化157475人,占总人口42.74%;12周岁以上不识字和初识字52396人,占总人口14.22%。1982年人口普查,全县具有小学及小学以上文化的人口351482人,占总人口67.84%,比1964年增加17.5个百分点;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704人,占总人口0.14%,比1964年增加0.03个百分点;高中文化29663人,占总人口5.73%,比1964年增加5.05个百分点;初中文化70534人,占总人口13.61%,比1964年增加9.8个百分点;小学文化250581人,占总人口48.36%,比1964年增加5.62个百分点。12周岁以上不识字和初识字63822人,占总人口12.32%.比1964年减少1.9个百分点。1990年人口普查,全县具有小学及小学以上文化的人口434380人,占总人口75.47%,比1982年增加7.63个百分点;其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1541人,占总人口0.27%,比1982年增加0.13个百分点;高中文化32352人,占总人口5.62%,比1982年减少0.11个百分点;初中文化98980人,占总人口17.20%,比1982年增加3.59个百分点;小学文化301534人,占总人口52.39%,比1982年增加4.03个百分点;12周岁以上不识字和初识字59528人,占总人口10.34%,比1982年减少1.98个百分点。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县城梧州育婴堂设立蒙养院,招收3~7岁的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同年,美国基督教宣道会在梧州创办建道小学并附设幼稚园。宣统年间,梧州讲习所附设保姆传习所,为幼儿教育培训教师,只办1班即停办。民国15年(1926),广西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附设幼稚园。民国20年,梧州模范小学附设幼稚园。至此,县城梧州有幼稚园2所4班,幼儿人数165人。此后,幼稚园有创有废,至民国38年,全县有幼稚园3所9班,在园幼儿235人,其中私立幼稚园1所,幼儿77人。
1956年6月,在龙圩镇中心校旧址设立幼儿园,招收6个班,幼儿194人,教职员15人。
1958年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城乡社队设立幼托班,全县有季节性的幼托班543班,入托幼儿13040人,幼师543人,多是选用生产队里的年轻人或老人作为幼师、保育员。1959年,入园幼儿达31822人,人托幼儿32799人。由于发展过快,师资无法解决,1960年经过调整,入园入托幼儿17898人。1962年,农村幼儿班全部停办。县办的幼儿园只有2个班,幼儿45人,教职员9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幼儿园教具、玩具、资料被查抄清理,有的被烧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幼儿教育逐步恢复正常。幼儿园根据幼儿的特点,制定作息制度、食谱、游戏和教学计划,课堂教学注意兴趣性和直观性,使幼儿的体、智、德、美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根据幼儿年龄分设小班(3岁)、中班(4岁)、大班(5岁)、学前班(6岁),学习内容有体育、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课程,每节课定为10~30分钟。
1985年,各乡镇办起学前班,为小学教育打下基础。至1987年,全县有幼儿园13所、34班,在园幼儿1117人;学前班53班1896人,教职工121人。1989年,乡镇及各农村的幼儿园附设在当地小学。1990年,全县有幼儿园4所、31班,在园幼儿1392人,小学附设学前班77班2503人,教职工122人。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小学分设高等小学堂和寻常小学堂。儿童6岁起受蒙学4年后进入寻常小学堂修业3年,再经考试升人高等小学堂修业3年。其他学馆如私塾等均应按学堂课程设立修身、字课、习字、读经、史学、舆地、算学、体操、古文词、作文等科。
光绪三十年,县人周之济等建议以凤台书院为校址,设立苍梧高等小学堂,同时区家彦等又倡办了城南、城北、城中3所蒙学堂。光绪三十一年,县人李大缵创办公立女子小学堂。此后陆续办起幼稚女学堂、菉漪初等小学堂、文澜初等小学堂、龙圩高等小学堂、明新(长洲寺冲)小学堂、琪山(长洲正阳)小学堂、泗洲小学堂、从新(东安沙头)小学堂等。后来一些办得较好的私塾改名为简易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苍梧县有高等小学堂1所,学生77人;两等(高等、初等)小学堂2所,学生140人;初等小学堂9所,学生508人;女子小学堂2所,学生89人。
民国元年(1912),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把学堂改称学校。县内的小学堂、蒙学堂改为高等小学校、初等小学校、国民学校。民国4年,农村区、乡纷纷设立学校。至民国10年,全县有高等小学3所,高等和国民学校(以下简称“高国合校”)9所,国民学校54所,女子高国合校1所,女子教员讲习所附设高国合校1所,女子国民学校1所,代用国民学校96所,共有学生6997人,其中女生567人。民国15年,县推行义务教育,小学教育迅速发展,至民国16年,全县有高等小学校34所,初等小学校284所。当年县城梧州市区有学龄儿童7212人,入学3334人,入学率46.23%;乡村有学龄儿童35177人,人学13311人,入学率37.84%。
民国23年,县根据《广西国民基础学校办理通则》规定,在乡(镇)一级设立中心国民基础学校,由乡(镇)长兼任校长;村(街)一级设立国民基础学校,由村(街)长兼任校长,动员学龄儿童入学和推行义务教育。当年全县有中心国民基础学校30所,国民基础学校494所,共有学生30654人,教职员978人。民国29年学生增至40436人。
民国33年梧州沦陷,全县各校停课,许多学校的校舍、校具被毁,损失惨重。抗战胜利后,学校逐渐恢复。至民国38年上半年,全县有中心国民基础学校52所,国民基础学校328所,共有学生28811人,教工1436人。另有私立小学9所,学生2429人,教师98人。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根据“维持原状,逐步改造”的方针,基本上接收使用原有学校和教职员工,对教育政策、学校行政组织、经费、教材与教法作了新的规定,各校正常上课。1950年,全县有高完小32所,初级小学322所,共有学生18138人。1951年土地改革结束后,全县掀起办学热潮。年底,小学增至679所,学生37492人。1952年小学692所,学生51083人,分别比1950年增长95.48%和1.82倍。由于发展过快,设备、师资等方面不能协调发展,一些学校的教学质量有所下降。1953年9月,对全县小学在体制结构、招生制度、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分批整顿。1956年,全县小学166所(含少数民族小学,下同),1116班,学生40743人,教职员工1274人。
1958年,教育受“大跃进”运动影响,在校学生数迅速增长,学校里六年制、九年制并存。由于经费、师资缺乏,影响教学质量。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把部分农村小学由公办转为民办,减轻国家负担。并动员代课教师和超龄学生回家务农,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1966年秋,“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县学校“停课闹革命”,1967年春复课。
1969年,县革命委员会将小学下放给街道、工厂、生产队管理,由管理单位派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进驻”学校。农村教师回本大队工作,国家不发工资,由大队记工分。学生以学工学农为主。1980年,县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制定了普及小学教育规划,调整了领导机构,提高教师待遇,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教育质量逐步提高。1985年,县教育局对46间小学进行验收,全部达到普及要求,其中入学率95%,巩固率97%。之后又对夏郢、林水、新地、人和等乡(镇)小学进行验收,大部分小学达到普及要求。1990年全县有小学236所,教学点457处,共有2205班,在校学生61576人,教职员2931人。当年入学率93.6%(其中县镇94.2%,农村92.3%),巩固率97.8%,毕业率93.6%,普及率91.6%。
代表性学校:龙圩中心小学、石桥镇中心小学。 光绪二十二年(1896),厘金督办谭国恩等在梧州创办中西学堂,开设国文、英文、算学等科,是广西最早的学堂。光绪二十九年,知府周天霖将其改为梧州府中学堂,有100多名学生,开设修身、国文、历史、地理、英语、算学各科。民国5年(1916),梧州府中学堂改为广西省立第二中学。民国8年,县参议会、教育会等倡办苍梧县立初级中学校,校址在东较场沈公祠,当年9月招生上课。民国10年因粤桂战乱影响,校务中断,民国13年恢复。民国23年与省立第二中学合并称广西省立梧州初级中学校。民国25年成立县立国民中学,校址在长洲中团,后改为县立初级中学。民国36年接收省立梧州初级中学,改名县立第一初级中学。
民国时期,县内还有一些私立中学。民国13年梧州私立培正中学开学上课,民国31年校舍被日军飞机轰炸,遂停办;民国19年梧州区芳浦集资在维新路(今民主路)创办私立明志中学,民国22年停办;民国23年,石化龙在梧州云盖山工人寄宿舍创办私立复兴中学,民国26年学校迁藤县禤州;民国28年,县人苏民等人在夏郢乡创办私立新夏中学,政界要人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等捐款资助,民国36年改为县立第二初级中学;民国31年,李济深在大坡乡创办私立中山中学,民国37年停办;民国37年,县人石适文在梧州云盖山成立私立苍东初级中学。
1950年,县立第一初级中学由梧州市接管,改名梧州初级中学;县立第二初级中学由县接管,改为苍梧县立初级中学。同年,东安区群众创办私立东安中学,借用石桥中心校上课,当年停办。1951年春,中山中学恢复招生上课。
1953年秋,在龙圩大王山成立县第一初级中学,并接收中山中学学生、校具,中山中学停办。县立初级中学改为县第二初级中学(又称夏郢中学)。1956年,县第一初级中学招收高中班学生,改名苍梧中学。同时在原中山中学校址成立县第一初级中学(又称大坡中学、中山中学),在广平成立县第三初级中学(又称广平中学),在石桥成立县第四初级中学(又称石桥中学)。1957年7月成立人和民办初级中学和长洲民办初级中学,1958年成立长发民办初级中学。
1960年提倡“全党全民办文教事业,大搞群众运动”,当年新办新地、梨埠、六堡3所中学,长发、人和民办中学改为公办中学。1961年,全县有完中2所、初中9所,高中11班、学生475人,初中62班、学生2704人,教职工共173人。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撤销梨埠,六堡、新地、广平、人和5所中学,其学生分别拨入第一、第四和苍梧中学继续学习,第二中学的高中学生并入苍梧中学。调整后,全县有完中1所、初中4所,高中10班、学生403人,初中56班、学生2274人,教职工共228人。同年,成立龙圩镇民办初级中学、人和社办初级中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县各中学连续三年停止招生。
1969年,县革命委员会将苍梧中学、大坡、石桥、夏郢、长发5所中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下放到各大队小学作为附设初中班,这5所中学只招收高中学生。之后,县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公社办高中,大队办初中”的口号,中学迅速增加,甚至许多大队也办起了高中班。到1972年,全县15个公社除林水外,均单独办有高中学校,大队小学附设高中班教学点73个,附设初中班教学点151个。1975年,林水设立“五·七”中学,招收高中学生,1977年改为林水高中。1979年,根据自治区岑溪会议提出的“压缩高中,调整初中,发展农中,加强小学”的精神,逐步采取措施,调整中学布局,1980年只保留苍梧中学、龙圩中学、中山中学、林水中学、长发中学、夏郢中学、石桥中学7所完全中学。之后,完全中学基本稳定,初级中学有所增加(也有小学附设的初中班)。1990年,全县有完全中学7所,96个班,学生5427人,其中高中40个班、2176人;初级中学25所,313个班,学生16593人,其中小学附设初中14处、38个班、学生1913人。全县中学有教职工共1269人。
代表性学校:苍梧实验中学、苍梧中学。
⑷ 商城县上石桥镇中心小学校长是谁
1、2016年商城县上石桥镇中心小学小升初考试成绩还没有在网上公布,只能到学校查询,网上暂时是无法查询的。 2、你可以到学校咨询班主任老师或者学校教务处。
⑸ 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中心小学怎么样
简介: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中心小学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学校占地面积30448平方米,建筑面积面积4390平方米。
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
⑹ 向国旗敬礼网上签名寄语活动(中国文明网)在哪签名
中国文明网签名寄语步骤:(自己动手更有意义)
1.点击:http://www.wenming.cn/
2.点击左上角:“向国旗内敬礼”
3.选择地区
4.点击:容“向国旗敬礼”
5.在网页下面写上校名、班级、姓名和寄语,点击“提交”
6.点击“确定”
⑺ 如何写好感恩类作文
《感恩的心》写作指导 江苏省赣榆县石桥镇中心小学 郑晓燕【文题】同学们,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品质。生命因感动而精彩,心灵因感恩而美丽。在生活中,你一定有着许多要感谢的人,请以“感恩”为话题,将心中汩汩流淌的感恩之情倾注笔端吧,题目自拟。【文题解析】这是一篇记叙文,要求同学们通过事件的描述、人物的刻画抒发内心深处的感谢、感激或感恩之情。在你的成长历程中,哪些事情曾经拨动你的心弦,令你记忆犹新?哪些人让你心存感激、无法释怀?请静下心来,到记忆的长河里细细打捞,选取典型的人和事写一写,表达自己的真情,抒发自己的实感。【写作指导】 从十月怀胎、“哇哇”坠地到“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父母花去了多少的时间和精力;从懵懵懂懂的孩童到才华横溢的学子,老师奉献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从初次相识到形影不离,朋友付出了多少真心和情谊……生活中并不缺少感动!但怎样才能写出情真意切、细腻传神、读来令人怦然心动的文章呢?我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努力:一、选材:以小见大显真情一滴水也能反映太阳的光辉,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蕴含着感人之处,只要善于挖掘生活,捕捉内心的每一次细腻、微妙的感情波动,从小处着笔,就能写出情深深、意切切的佳作。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残肢老师的恩情》中的片断:最令人难忘的是那次大扫除,姜老师亲自爬上的高高的窗台擦玻璃,突然身子一歪,重重地摔在地上,血水从假肢处流了出来,一滴、两滴、三滴……我们闻声赶来七手八脚将他扶起,见到同学们惊慌失措的样子,姜老师笑着说道:“幸好摔的是我,不是你们,没事,没事!我这腿是铁打的,摔不坏。”他的乐观感染了每一个人,我的同桌王飞眼里噙着泪水扑到姜老师的怀里说:“姜老师,以后打扫除,我再也不偷懒了。”真是平凡之中见伟大,寻常事例显真情呀!小作者选取“擦玻璃”这个简简单单的生活场景,成功塑造了一位普通而又伟大的老师献身教育事业的形象。字里行间流淌的是老师爱生如子的高尚情操,是学生对老师的爱戴、赞美和感激之情。二、表达:言为心声情最真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感情是文章的血肉。然而有很多的同学,笔是心非,言过其实,无病呻吟,甚至生搬硬套。 正如冰心所言:“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儿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例如:有一位学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妈妈被推进手术室,我跟了进去,只见医生们紧张地忙碌着,神情是那样的专著。我呆呆地站在一旁,一颗心因牵挂妈妈的安危而跳个不停。突然从远处传来郑智华的歌:“这点痛算什么,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歌词敲打在我的心坎上,我顿时振作起来,默默地为妈妈祈祷!这位同学语言功底很好,但描写明显是经不起推敲的,这就是严重的失实,让人觉得很假,自然也就很难打动人心了。文贵有情,而言为心声情最真。因此在作文时,大家要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也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打动读者,使读者受到感染,从而与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三、描写:细微传神感人深作家李准告诉我们:“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细节描写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将细节描写具体渗透在对动作、语言或心理描写之中,定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活。如有一位学生在《感恩父亲》中写道:最难忘的是小时候爸爸为我梳头的情景。他总是喜欢用一只热乎乎的大手按住我的小脑袋瓜,另一只手拿着梳子细细地把我的头发拢顺。他的动作柔柔的,有时会挠得我痒痒的,逗得我咯咯笑个不停。我猛一回头,看见爸爸也正冲我笑,此时,一股浓浓的亲情如春天那温暖的阳光,洒进我的心田,令我感到幸福无比。 此外,在写作时,同学们要广开思路,不要仅仅拘限于对父母、对老师、对朋友、对社会的感恩,那些陪伴着大家快乐成长的无声朋友,诸如动物、植物、玩具、书本等,同样值得感激。
⑻ 商城县上石桥镇中心小学小升初成绩查询怎么查
1、2016年商城县上石桥镇中心小学小升初考试成绩还没有在网上公布,只能到学校查询,网上暂时是无法查询的。
2、你可以到学校咨询班主任老师或者学校教务处。
⑼ 如何理解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管理教
9月25日,襄州区中小学2014年教学工作会石桥镇举行,区教体局长蔡继革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局机关科室负责人、区教研室和全区中小学校校长、教导主任参加会议。上午,小学组在石桥镇中心小学听课和观摩,中学组在石桥一中活动,两个会场同时进行,下午小学组和中学组相聚在石桥一中举行会议,会议紧张有序,圆满完成各项议程。
校园环境清新优美
走进石桥镇小的校园,在主路的树上悬挂着“探索德育培养途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抓安全着眼细处,保质量精细常规”、“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中华美德”、“加强生命教育,书写精彩人生”四条横幅,在主路的尽头的墙壁上,镶嵌着“求真”两个大字,展示出学校的内涵是以“求真”文化,不仅丰富了以德树人的教育教学氛围,而且突出了学校未来把“安全、质量与行为养成并重”的工作理念。
石桥一中,教学楼上悬挂着“深化课堂改革,落实常规管理,全面提升质量”、“完善制度严要求,规范管理创特色”、“打一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攻坚战”、“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质量,打造自主高效课堂”的巨大条幅,体现出一中人重振教育雄风的决心,也给与会人员以振撼。
课堂教学高效务实精彩纷呈
小学组听了石桥镇小提供的两节课,一节是赵永波老师的五年级品社课《父母的爱》,赵老师用优美的音乐开课,把同学们很快带入的课堂的学习中,在课堂上所举的事例信手拈来,对学生循循善诱,同学们讨论热烈积极互动;另一节杜贵汉老师的五年级科学课《桥》,杜老师用山村孩子们坐着滑道去上学的视频,引起孩子们对新知学习的强烈欲望,让学生们通过动手实验,自主学习探究得到结论;中学组听了石桥一中张玉凤的语文课《秋天的怀念》,张老师的基本功扎实,放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学习,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感情得不到了升华,区教研室在评课时,“做张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可见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另一节彭文霞老师的数学课《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彭老师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研究,自己得出知识来。四节示范课,是成功的,也给与会人员启示和引领。
大课间展示各具特色
石桥镇中心学校一贯把“两操一活动”作为对学校考核的主要项目,每年组织学校进行展演,有利的促进了活动的开展。
此次两个学校大课间展示各有特色,着装统一的学生,伴着嘹亮的《运动员进行曲》,迈着整齐的步伐,手臂摆动有力,昂首挺胸走进操场,做起《武术操》一招一式,虎虎生威,有板有眼;在《童年》的歌曲声中,校园里孩子们翩翩起舞,整个操场动了起来;极具民族特色的扭秧歌,一至是石桥镇小的保留节目,扭动起来,整个校园像是一片红色的海洋;全校同诵《弟子规》、《诫子书》,进行国学经典的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又一新的举措。两校课间的展演让与会人员赞不绝口。
校长经验交流百花齐放
中午,全体与会人员在石桥一中食堂吃份饭,顾不上休息,下午的议程又开始。上台发言的校长,都立足本校的实际工作作法,毫无保留的进行经验交流。石桥一中校长李君立《抓常规严管善导 提质量务实求真》,道出了学校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襄州四中校长孙元武《发挥“三大推手”作用 增强校本教研实效性》,坚持以问题、活动、评价为推手;张湾中心小学校长郭红丽《且行且思抓管理 渐行渐美君子路》,从“优质管理催生正能量”、“强化责任焕发新激情”、“大气大雅濡养真君子”三个方面介绍管理经验;石桥镇中心小学校长周汉富《以课题研究的思想 抓好学校常规管理》,重点介绍了学校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集体备课与电子教案,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带动各项工作创新等方面阐述了学校如何进行常规管理的。校长们的发言,可谓百花齐放,精彩不断,引起了台下阵阵掌声。
教研室讲座指导引领
区教研室分别对上述四节示范课进行点评,随后,区教研室主任曾化辉以《与课改同步 重质量提升》为题,提出全区中小学构建“高效课堂”模式的思考:从学校层面而言,重在组织培训、小组活动、小组管理、小组评价。就全区而言,重在改进导学案,跟岗、集中、专业与评价培训以及组织教研论坛。并向大家展示了今后,教育教学的新动向,如《未来课堂》、微课程等让大开眼界。
会上,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蔡继革,亲自为上一年中学九年级中考、六年级期末考试的优胜单位进行了颁奖,并作重要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