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宿松县有几所寄宿学校初中开始
初中:程岭中学,实验中学,许岭中学,趾凤中学,光荣中学,新安中学,内城关中学,五容里中学,蓝天中学,东洪中学,求雨岭中学,佐坝中学,洲头中学,破凉中学!高中:宿松中学,程集中学,花凉中学,凉亭中学,九姑中学,慧德中学,许岭中学,宿松二中,王岭中学,复兴中学,阳光中学,
⑵ 宿松县的社会民生
建国前,宿松民间有零星工具、技术改革活动,并未形成科研队伍。建国初,1955年建立了县科普协会,开始了科技队伍的组建与扩展工作。1959年6月建立了县科学工作委员会。此后,工业、农业、林业、水利、卫生等各条战线先后建立了科研小组,初步形成了县科技队伍。“文化大革命”时期,科研机构瘫痪,科研组织解散,科技人员受到排斥、打击。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为知识分子平反冤假错案,解决了因牵连下放农村和被错误处理的知识分子家属子女的城镇户口和商品粮油等问题。1984年开始,全县接收了620名知识分子入党,选拔了一批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充实各级领导班子。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宿松松滋学堂,更名为宿松高等小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美以美”教会福音堂附设初等小学3所,许岭分堂设初等小学1所,抗战前停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圣公会于县城东门赁房开堂,附设初等小学1所。光绪三十三年,二郎庄在二郎庙设立公立小学堂1所;北乡(趾凤乡)水月庵,设初等小学堂1所;二郎庄众姓集资在关帝庙设私立公益高等小学堂1所,该校连送四届毕业生后停办。同年,团林庄(今凉亭区)和乔木尹家田铺分别设立了私立培英二等小学堂和私立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陈汉区朱氏就祠堂设1所私立日新二等小学堂(民国四年停办)。民国元年(1912年),改宿松官立高等小学堂为宿松高等小学校,民国二年(1913年),邓家庄(今二郎区)周氏家塾设私立高等小学,县城儒学明伦堂设县立国民学校,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内附设女子国民学校。至民国七年,县共增设公立高等小学5所。以后,小学逐年有所增加。
民国二年(1913年)年底,北山段斌(字熙之)兄弟筹建宿松私立北山中学。民国八年,第一届9名学生毕业。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学校两个年级仅有学生19人。次年,宿松遭遇特大旱灾,学校被迫停办。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共产党人孙益坚为首在宿松组织抗日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以小学为基地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公私立小学发展很快,促进了中学的发展。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秋,张柱中、祝祖光、吴耀南等筹建七邑联中(太、宿、望、怀、桐、潜、岳),校址在陈汉区入山居;叶海初、叶符初、项卓民等在县城创立宿松县初级中学。熊材炎、项克理、段松椿等恢复停办了6年的私立北山中学。这一时期,中学在校学生达700人。民国二十九年春(1940年),七邑联中分校并入宿松县立初级中学。次年,北山中学亦因“赤化”被省府勒令停办,一度作为宿松县中分部,保存建制。40年代,县立宿松初级中学和私立北山初级中学,共培养了1284名毕业生。
建国后,人民政府根据中央关于“在新区应坚持执行维持原有学校,逐步作可能与必要的改善”的方针,对接收过来的宿松县立初级中学和私立北山中学,进行初步改造,如取消训导制,停授“公民”和“童训”课,废除体罚,宣讲时事政治,安排生产劳动等。是年夏,两校毕业生144人。秋季,私立北山初级中学从许岭迁县城,与宿松县立初级中学合并。并利用其校产为办学经费,暂用宿松私立北山初级中学校名。1950年春,改私立中学为公办,更名皖北区宿松初级中学。夏季,建国后的第一届35名初中生毕业。秋季招收47名建国后第一届初中一年级新生。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期间,我县中学班级由3班增加为8班,学校由149人增到353人。1957年,在二郎区鹅颈湾新建宿松第二中学(花凉亭初级中学),初中一年级3个班共招收177名新生。
1958年全县增设九姑、复兴、凉亭、程集、陈汉5所初级中学,宿松中学改为完全中学,高中一年级招收43名新生。全县初中在校学生1516人。9月底,民办中学发展到41所,后调整为26所,学生742人。1960年,初中在校学生数2501人,是1957年的3倍。1961年6月,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县委决定九姑、程集、凉亭3所全日制初中改为业余初中,全年农忙假8个月,业余时间学习4个月,次年改学习时间为8个月。1963年,全县初中在校学生1245人,1966年达1930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中学停课闹革命,学校、校舍、桌凳、教学设备损失惨重。农业中学全部停办。1968年,中学招生,根据毛泽东关于“小学附设初中班,这种办法还是好办法,先进经验”的指示,陈汉、许岭、佐坝3所中心小学及隘口、北浴、长溪、下仓、东洪、程营、汇口、占峦、朗岭、程岭等小学附设初中班。此时,全县完中1所,初中5所,小学附设初中班13所,共有58个初中班,在校学生2732人。1969年普通中学迅猛扩展,1970年继续增长,初中校数达71所,146班,学生增到7948人。1972年,初中校数基本稳定,部分初中向完中发展,有宿松中学(原有的)、许岭、花凉、凉亭、程集、复兴、九姑、陈汉、工农、东风等10所完中,28个班,高中学生1533人。1976年,完中增到15所,其中有高岭、河塌、新安、程岭等地自发办起的高中、初中63所,另有小学附设的附中班77所,初高中在校学生总数达2.23万人,是“文革”前的15倍。此时学生上小学不出大队,上初中不出公社,上高中不出区。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1978年秋,县委遵照省委“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首先对各中学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加强。13所完全中学的校长由科局级干部担任。58所初级中学校长配备了公社级干部担任。此外,抓紧教师归队工作。把“文化大革命”中调离教师队伍仍适合做教学工作的人员选调归队。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两年中,各中学通过拨乱反正建立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1977年普通初中由1975年的40所增到64所,招收新生1.17万人。在校学生达2.88万人,均为建国后的最高数。另外小学附设初中班招收新生549人。1977年,增加汇口、隘口两所高中。1978年,增设城关高中,并筹建宿松第二中学。全县完中达13所(不含二中),连同地方自办的高中有18所,在校学生达4507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县政府首先对高中采取调整压缩的办法,撤销陈汉中学高中建制,改为初中。1980年撤销汇口中学高中建制,改为初中。1982年,撤销城关中学高中建制,改为初中。全县完中总数由13所减为10所,落实了“一区一所完中”的规划。1979年对初中也作相应的整顿,由1978年的58所减到41所。此后校数虽稍有增减,其布局基本上稳定在一社一所初中的规模上,小学附设初中班,从1979年,逐年减少。至1982年全部撤销。
1980年佐坝区工农中学普通高中班停止招生。1983年与王岭初中合并招收农业班1个,学生50名,学制3年,改名宿松县王岭高级职业中学。1983年在复兴区的曹湖,程集区的向阳两所初中的基础上试办曹湖和向阳两所四年制农业初级中学,两校各招收学生50名,1984年,改许岭中学为宿松县许岭高级职业中学,学制3年,招收学生100名,设多经专业,改宿松第二中学为宿松县职业高中,招收学生100名,学制3年,设财会专业,程集中学、宿松中学1978年分别被定为地区和县的重点中学。1983年,东洪、红星(广福)、木梓、王岭(佐坝)、光荣、破凉、长铺、复镇、城关、东风(五里)10所初中分别为地区规划的各区、乡、镇首批要办好的学校。王岭农业中学。为地区同类中学中的重点。1984年,汇口乡杨林私立中学招收初一新生66名。1985年河塌张畈私立中学有学生68人。经过调整改革,1985年,全县普通完中有宿中、程集、凉亭、复兴、九姑、花凉、隘口等7所。在校学生2075人,普通初中42所,在校学生1.89万人,有县职业高中3所,曹湖、向阳农业初中2所,农、职业学校在校学生600多人。
2013年末,全县职业高中5所,在校生8005人,专任教师475人。普通高中9所,在校生17697人,专任教师1134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2.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普通初中42所,在校生27445人,专任教师2161人。小学213所,在校生53817人,专任教师2986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21人。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高考应届本科达线率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 民国八年(1919年),县设通俗教育馆,开始接待阅报读者和开展小型球艺活动。民国二十年(1931年),利用万和、致和、占兴发3家商号的违章罚款,兴建民众教育馆,添置少量图书、报刊和部分体育器材。抗日战争初期,民教馆开展了抗日救亡宣传和文体活动,组织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等小戏,教唱《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等歌曲。日军攻陷县城时,民教馆被迫停办。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民教馆恢复活动,对外开放,馆内藏书两柜,其中较为珍贵的有《四库全书备要》和《中学生文库》,并订有部分报纸和刊物。1949年3月停办。
1950年9月,建立县文化馆。1959年,在民东街通德路口新建文化馆小楼一幢,平房6间,内设图书、阅览、游艺等室。1985年,再迁馆址,在新街人民路东新建4层楼房。工作人员增加到12人,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切实抓好阵地宣传和文艺、音乐、美术辅导,定期举办文艺会演和各种艺术展览。
自1951年,九姑、许岭、二郎、陈汉、凉亭、坝头等区文化站建立后,不久程集、佐坝、张畈等文化站又相继建立。至1953年,全县有区站9个,工作人员11人,共配幻灯机9部,幻灯片59套,展览图片210张,图书9500册。负责做好所属区域内的群众文化工作。
1957年5月,二郎文化馆成立,辖二郎、陈汉、凉亭3区,其它除复兴、许岭保留区文化站外,其余各站均被撤销,其活动由县馆辅导。
1960年春,重新设立凉亭文化站。1964年,复兴文化站改为分馆。1965年7月,二郎、复兴又改为文化站。同年冬,恢复九姑、程集、佐坝、陈汉等区文化站。
1969年2月,各区文化站同广播站、书店合并,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至1970年底,撤销宣传站,恢复文化站,并增城关,五里两个文化站。此时各区文化站工作人员22名,各区站先后兴建了活动场所和办公住宿用房,少则100平方米,多达200平方米以上,站内设有宣传橱窗、报刊阅览室、图书借阅处和游艺室,部分站添置了收录机、照相机、油印机、乐器、自行车等设备。
1957年8月,洲头、隘口、新兴试办了社办公助乡级文化站。1976年冬至1977年秋,又有复兴、坝头、汇口、程营、套口、佐坝、洪岭、许岭、朱湾、钓鱼台、韭山、长湖等地相继建立了社办公助乡级文化站,此后又分批发展木梓、河塌、长铺、趾凤、二郎、柳坪等社办公助文化站。并将复兴、套口、坝头、程营、汇口、长湖、佐坝、韭山转为大集体文化站。至1983年底,全县共有大集体文化站8个,社办公助文化站13个。 县城最早的“和济医院”于民国七年(1918年)冬开业,系徽州人杨厚安创办,虽有医院之名,却设备简陋,技术力量极为薄弱。民国十六年(1927年),由同善社出资办起了红十字会中、西两医院。中医院设在石家畈,石叔寅任院长,何天锡任医务主任,有医生四人,分内、外、妇、儿四科。仅诊断处方不备药。西医院从九江聘请廖子良任医务长,设有简易病床34张。虽设备简陋,药品器械不全,然而,创以西医诊治疾病,确也给群众带来一些好处。尤其是外科较为突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县诊疗所成立(1941年改称卫生院)院址由花凉亭迁县城“杨家祠堂”,分内、外、妇产、五官四科。1949年解放后,由县民主政府接收。
1949年8月,建立县人民医院。1965年,有床位100张。1976年,床位增至154张。1985年,县医院有床位240张。门诊部有内、外、妇、儿、五官、口腔、中医、新医、中骨、皮肤、中医外科、肠道专科、急诊等13个科室,另有检验、放射、B超、心电图10个辅助科室。住院部分内科病区(含儿科、中医科)、妇五科病区(含妇产科、五官科)、外科病区(内分普外、骨外、泌尿)、传染科病区、老干部病房六个病区。另有手术室、供应室。
1950年6月,在城关首建民办公助卫生所。1952年,区级卫生所12所。1985年,有区级卫生院10个(其中全民4个,集体6个)病床402张。1951年8月,坝头个体中医组织联诊所,1958年,全县33个联诊所转为乡医院。1985年,全县有乡卫生院34个,床位359张。
1985年,有建筑面积13459平方米,其中门诊1366平方米,病房2940平方米,医技1920平方米,行政用房403平方米。
民国时期,县红十字会西医院及县卫生院仅有听诊器、血压计及少量普通手术器械等简易器械。1952年,县医院有显微镜1台。1960年省拨给县100毫安X光机1台。
1985年,县医院有200毫安X光机2台、400毫安X光机1台、721光分度光计1台、电冰箱3台、B型超声波1台、胃镜1台、综合手术床2台、裂隙灯角膜显微镜1台、牙科综合治疗机2台、救护车1辆。农村区,乡卫生院有各种手术刀包55个、X光机10~30毫安15台、50~100毫安12台、高倍显微镜30台。
截止2013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02个,其中医院4个,卫生院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9个,村卫生室190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77个,县级妇幼保健站、血防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各1个。卫生技术人员179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61人,注册护士589人。医院、卫生院床位1650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业人口71.93万人,参合率为98.3%,比上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农村合作医疗住院病人实际补偿比例达56.2%。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4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2.6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 已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运三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2011年客运总量2207.1万人次,货运总量1220万吨。
铁路合九线过镜,境内长25千米,为单线铁路,设宿松、凉亭车站,宿松站办理客运,凉亭站办理列车会让,日均有8列快车停靠,通往太湖站、黄梅站,日客运量480人,2011年客运总量20.4万人次。
沪渝高速公路过境,境内长31.2千米,双向4车道,出口位于孚玉镇孚玉路,通往九江、合肥。105国道过镜,境内长35千米,双向2车道,通往太湖县、黄梅县。S203省道过境,境内长51千米,双向2车道,通往望江县、太湖县。境内县乡(镇)级公路27条,总长372.8千米;公路桥梁347座,总长7125.6延米。共有客运班线87条,其中省级线路16条、市级线路5条、县乡线路66条,城区客运站场4个,其中宿松长途汽车站为二级长途客运站,日均发车110班,日客运量2400人次,年客运量27万人次;客运东站、南站、北站均为三级农村客运站场,三站日发车1500班次,日客运量2.1万人次,年客运总量830万人次。2011年全县拥有道路运输经营性车辆5340辆,其中货运车辆4430辆,8660吨位;客运车辆910辆,13510座位;货运量1160万吨,货运周转量78880万吨·千米,客运量119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90516万人·千米。
境内通航河道总里程203.5千米,客运渡口16道,公路渡口3道,货运码头7个,运输企业拥有货运船舶9艘,5220吨位;客运船舶21艘,963座位;车渡船舶3艘,22车位。2011年客运量31.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7.6万人·千米;货运量60万吨,货运周转量90万吨·千米。
⑶ 宿松县近现代出了哪些名人
宿松人物,是我们祖先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对宿松做出过突出贡献,为宿松赢得过享世声誉,是值得我们永远缅怀和景仰的先哲。
安邦良吏——张何丹、闾丘
提起宿松人物,第一个当属宿松首任县长张何丹。史书上关于张氏的记载非常少,只知道他是西汉时期(公元初)四川人,曾做过“中散大夫”。这本是一个专门侍候皇帝、顾问应对的闲职,但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祸从天降。张何丹就是“以忤莽摘松兹令”,翻译成现代言语,就是“因为敢讲真话,触怒皇上,被贬到宿松做县长。”从这里不难看出,我们的首任父母官是一位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铮铮汉子!他上任后,将县治从凉亭河旁的仙田铺迁至水量更为丰沛的二郎河边的鲤鱼山南麓,一举奠定了我宿松2000多年基业。更让我们宿松子民千百年来一直缅怀的是,这位异乡汉子最后竟死在为民求雨的求雨坛上,葬于现新兴徐岭村庙垅屋旁。
宿松历史上最有名的县官,当属闾丘县长了。他因收容落难中的诗仙李白而名传千古。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逃往成都。七月,太子李亨即皇帝位,是为肃宗,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改元至德,上演了一出抢班夺权的闹剧。玄宗第十六子永王见状也按捺不住,以抗敌为号召,在江陵起兵,引水师东进,沿长江直奔金陵,想控制长江中下一带的富庶地区,伺机与肃宗一争高下。当时李白正在庐山隐居,永王途经九江时,看重李白的才气和名声,一再邀他下山。李白不知真相,欣然接受邀请,加入了永王幕府。永王的举动遭到肃宗的猜忌,被重兵剿杀,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月,兵败身死。李白逃往彭泽,后被捕,押解九江监狱。时年李白56岁,其子在山东,其妻在南昌,孤苦伶丁之身,病魔缠身之体,身陷囹圄之灾,其情其景,极为凄惨。幸得宣慰大使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清明,认为李白“罪薄宜赦”,最终得以释放。出狱之后,李白四顾茫茫,无处安身。就在此时,闾丘县长代表宿松人民向诗仙伸出了热情之手,将其迎至宿松避难。为了盛情款待这位诗坛才子,闾丘县长还专门在县城南门外三里许的南台山南台寺里筑了一个“读书台”,供其居住和呤诗。此处依山傍水,桃柳夹岸,风景绝佳,给苦难中的诗仙极大安慰。为表示感谢,他专门写了《赠闾丘宿松》、《赠闾丘处士》等诗句,更留下了《山中与幽人对酌》等传诵至今的名篇:“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落难异乡,依然保持着那份潇洒和率真,真无愧于“诗仙”之美誉!不久后,李白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此后三年,李白颠沛流离,于62岁时长眠采石矶。岁月流逝,斗转星移,南台寺早就化为一堆黄土,但太白书台留存至今,成为我宿松名胜,更成为千古相传的佳话。
杰出英豪——周本、石良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群雄割据、烽烟四起的战争年代,我宿松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其中最杰出的军事家当属五代十国时期的周本,最著名的将军当属元末明初的石良。
周本的祖先就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东吴名将周瑜,他秉承祖先的军事才能,年轻的时候就“勇冠军中”,深得吴王杨行密的赏识。周的军事才能主要体现在两次战役中。一是象牙潭之战。吴天佑六年(公元909年),抚州刺史危全讽反叛,自称镇南节度使,率军十万,进攻洪州(今南昌市)。时年48岁的周本临危受命,率兵七千救援。经过洪州,守将想犒劳军队,周本不肯停留,说:“贼众比我多十倍,我军听说这情况一定畏惧,不如乘他们锐气旺盛使用他们。”于是,急奔象牙潭。危全讽在象牙潭临溪营建栅栏,连绵数十里。周本隔溪水列阵,先派老弱士兵挑战,以试探虚实;危全讽当即下令渡溪追赶,周本乘其半渡之际,发兵攻击,危军大败而逃,自相践踏,众多士兵溺水而亡。周本又分兵截断其归路,危全讽及其将士五千人被俘,周本乘胜平定江西。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被历代军事家奉为典范,周本也因此被现代日本人列为最受崇拜的军事家之一。二是信州保卫战。象牙潭之战后,周本升为信州(今江西上饶)剌史。公元918年,吴越将军钱传球率领二万大军围攻信州,而信州驻军只有数百人。周本打开城门,在城门里面支起空帐篷,叫手下的官吏登上城楼,在音乐声中摆开宴席作乐饮宴。吴越军向城楼上射出的箭如雨一般密集,但信州官吏们安坐不动。吴越人疑有伏兵,到了半夜,悄悄撤走了。这是历史上又一出著名的“空城计”,周本的胆识由此可见一斑。后来,吴被后唐取代,周本被后唐皇帝李升封为西平王、德胜节度使兼中书令,可谓位高权重。李升顾虑周本威望太高,难以控制,想诛杀周。一次,李倒了一杯“鸩酒”赐给周本,企图毒杀。周察觉后,用御杯分出一半酒说:奉给皇上,以表明君臣一心。李升当即色变,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为李演戏奏乐的优伶申渐高见此情景,边舞戏边走了上来,接过周本的酒说:请皇上把它赐给我吧。说毕,一饮而尽。李升立即暗遣人带着解药去给申渐高,未等药到,申渐高“脑裂”而死。公元937年,李升正式下令废吴,周本专门到金陵劝阻未果。回来时,自叹道:“我不能声讨逆臣,报杨氏德,老而无用,还有何颜事二姓呢?”不久,“愧恨而卒”,享年77岁。周本的事迹,多载于《资治通鉴》中。一代英豪,最后魂归故里,葬于县城西北的潘家冲凤形山,俗称王坟。可惜其墓毁于1958年那个疯狂的年代。
石良,新安杜溪村人,“天资果勇,智略老成”。在元末明初动乱之时,他率众组成一支队伍,制遏众寇,保境安民。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进行决战,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支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此时,石良作出了一生中非常正确的选择,他率援军携粮草加入了朱元璋的部队。此后,石良“通道于圻春,引兵于黄岗,直抵阳罗,夹攻湖广”,为朱元璋平定南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特别是石良取得同安、舒城大捷之后,朱元璋极为高兴,据说曾许诺待平定天下之后封其为宰相。定都南京之后,朱元璋不仅没有兑现诺言,仅封石良为武德将军,而且滥杀功臣。石良“知天命而识时务”,毅然上表请求引退。这正合朱元璋的心意,他对石良说:你回家做个田园宰相吧。石宰相屋的名称也由此而来。比起那些最后被朱元璋一一诛杀灭族的功臣来说,尽享田园之乐的石良可谓幸运之极。他死后,朱元璋特赐了一块诰敕碑,记叙了石良一生的功绩。此外,石良还有一大贡献,正是他造就了宿松名产——马陵打瓜子。石良当年率众参加鄱阳湖水战时,正值酷暑季节,据说石良所带“打瓜”(即西瓜)深受将士欢迎,朱元璋之妻马氏娘娘品之亦赞不绝口。南京建都后,马氏亲口将打瓜命名马陵瓜,打瓜子定为贡品。此后,马陵打瓜子名扬天下。时至今日,还是我们馈赠外地亲友的宿松特产。
书香门第——石氏、贺氏
中举人,考进士,点状元,是千百年来读书人的梦想。一个读书人要考取功名,必须经过乡试、会试和殿试。所谓“连中三元”,指的就是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取得第一名。儿童开蒙读书,熟读四书五经,学习八股文,通过考试,成为县学的生员,习称秀才,经过岁试及格者,方可参加乡试。乡试的考试地点在省会,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取得举人这一“职称”后,方可参加会试。会试的地点在京城,目的在于向朝廷进贡人才参加殿试,故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的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亦称廷试,由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亲自面试。殿试成绩分为三甲,一甲录取3名,赐“进士及第”,即俗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三者均称为“进士”。此可谓读书人最高境界了。
自隋代开科举考试的1500多年间,我宿松在史册上有记载的进士共40名。这些人全都被朝廷重用为官,最小的是县长,最大的是省长。他们大都在异乡任职,绝大多数政绩突出,清正廉洁,为宿松赢得了声誉。如明代嘉靖年间进士杨春芳,九姑牌楼村人,曾任监察御史和七省巡按(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巡视组),一生“治顽清腐”,清名长存;明末崇祯进士张凤翥,历任浙江嘉兴县令、四川仁寿县令,“所官之处,人皆称其德”,后在与李自成的战斗中战死,为国尽忠;清代道光进士罗遵殿,二郎项家冲人,历任直隶知州、浙江巡抚,当太平天国李秀成率军攻破杭州时,罗及夫人、长女皆自尽殉国,忠义壮烈。
自古以来,我宿松讲究的是诗书传家,出过不少书香门弟,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毛坝万元墩石氏“祖孙三进士”和趾凤贺氏“兄弟两大夫”了。在有记载的40名进士中,石姓的共有9人,独占鳌头,其中万元墩石葆元一家,可谓风光无限。石葆元本人是清代嘉庆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他的儿子石广均是道光进士,曾任兵部主事;他的孙子石绳干是举人,曾任内阁候补中书;他的曾孙石长佑是光绪进士,曾任直隶知州。难能可贵的是,石绳干的女儿、石长佑的妹妹石云英因从小熏陶,能诗善文,是宿松有名的才女,著有《妙香阁遗草》;石长佑的夫人李宜人的文采不输小姑,留有《菇香阁诗稿》。趾凤贺颀、贺欣兄弟,光绪年间同榜得中进士,一时传为美谈。后来兄弟二人,一个任工部主事,一个任吏部主事,被世人称之为“兄弟两大夫”。特别是贺欣,于光绪二十六年捐款重修和扩建了白崖寨,光绪三十三年,在听雨门内的时岭修建了九曲居。现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大都系贺欣所修,“听雨门”等字还是贺欣所题。只可惜九曲居已毁,仅留下石基,依稀可辨当年的宏伟。现趾凤乡政府所在的办公场所,即是贺氏后人留下的巨宅。就是拿现在的眼光来衡量,也够得上一个浩大的工程了。
清初才子——朱书
提起宿松的文人,名气最响、影响最大的当属朱书。朱书,字字绿,清代康熙年间宿松杜溪人。幼时家境贫寒,但他自学苦读,聪明过人,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中了“解元”。小时候,从村里大人们那里听说了不少朱解元的故事。朱家在村子里最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朱书小时候蓬头垢面,破缕烂衫,简直就是个穷叫花。当时,朱家所在的村子分为东西两片,朱家正位于分界线上,所以,他能中“解(界)元”,全是命中注定。朱书后来在会试中又考取进士,并被取为“庶吉士”。清沿明制,凡进士再经朝考,可录取为庶吉士,入庶常馆学习,优秀者则选入翰林院任编修、检讨等官。朱书最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这对读书人来说,是最高的荣耀了。朱书之所以在文学史上能占有一席之地,其贡献主要有三: 一是“桐城派”的重要开创者之一。朱书与比他大一岁的戴名世偶然相遇于繁昌县江边,一番交谈,高山流水,相见恨晚,遂成莫逆之交。至皖江乡试,又与比他小14岁的方苞相识,二人情同手足。从此,三人你唱我和,开桐城文派一代新风,时人称之为“清初三才子”。朱书的文章,名重一时,有“脱称铅华始见真,萧疏淡宕杜溪文”之誉。朱书出身贫苦,即使身登龙门之后,依然粗衣布履,甘于清贫,为人率真,深得同辈敬重,被称之为“字绿之为人,天下无有出其侧”。朱书卒于1707年,享年54岁,葬于碎石鸡公咀,原墓毁于1958年,现重修。在他去世四年后,其好友戴名世因所刊行的《南山集》中有南明年号而遭劾下狱,两年后以“大逆”罪被杀。这就是清初著名文字狱“南山冤案”。此案牵连数百人,朱书的另一位好友方苞也牵连入狱,后经上书房大臣李光地营救,才得以保命。就是朱书也死后受累,其文集被禁。尽管如此,朱书所著《杜溪文集》、《游历记存》等仍传之后世。
二是倡导皖江文化第一人。朱书世居宿松,生于潜山,又隶属桐城派,这些经历使朱书的视野更容易遍布古皖大地,并逐渐形成强烈的皖江地域意识。在其倡导皖江文化的纲领性文章《告同郡征纂皖江文献书》一文中,朱书开篇即道:“吾安庆,古皖国也。其岳曰皖山,其渎曰大江,其川曰寻潜,其浸曰雷池,其镇曰大龙。灵秀所钟,扶舆郁积,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在朱书眼中,皖江文化的地理范围即安庆府六邑,皖江文化即安庆文化。为此,朱书亲撰对联“怀宁猛虎铜城不入潜山去(一作走),宿松白鹤太湖无鱼望江飞”,将安庆府六邑巧妙嵌入对中。更难能可贵的是,早在300多年前,朱书以元末明初的洪武大移民为限,提出了“皖人”和“古皖人”的概念,区分了土著文化(古皖文化)和移民文化,认为正是它们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才形成了皖江文化。这种从地理、人文、历史等角度研究文化的方法,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先进性。
三是参加了《佩文韵府》、《渊鉴类涵》等工具书的编纂。朱书在任翰林院编修期间,被康熙诏入武英殿,参加了当时著名的两部工具书的编纂工作。《佩文韵府》,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韵典,是研究古文时查找词语和典故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全书依韵分为106卷,收10252字,近50条词汇。“佩文”为康熙帝的书斋名之一,“韵府”有韵书之库含义,故命名曰《佩文韵府》。参加编书的共70余人,都是当时优中选优的宿儒,历时八年始成。《渊鉴类涵》是一部类似今天的网络全书,它把散见于各种典籍中同一种事物的资料,分门别类地集中在一起,便于查找。此书由张廷玉父亲张英任总裁,康熙在畅春园的书房有渊鉴斋,他便以此为书命名。这些书的编纂,虽非朱书一人之功,但参予的本身,就是对其才华最好的褒奖。
平民英雄——汪革、吴仕杰
吴思先生在《潜规则》一书中,引述了一个清代道光年间发生在宿松的真实故事:晚清社会,一旦出现盗案,警察便让盗贼诬陷平民窝赃,借机敲诈,谓之“贼开花”,往往弄得平民倾家荡产。为对付这种敲诈,宿松县的一些平民联合起来,定期送警察一笔“辛苦钱”,很好地达到了“破财消灾”的目的。“我看到了安徽宿松县民间用来对付这种敲诈的高招,不禁被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所折服。”吴先生如是说。吴先生的故事来自《镜湖自撰年谱》,这是一本我们宿松人写的关于宿松故事的书籍,作者是清光绪年间宿松举人段光清,官至浙江按察使。其实,史书中关于我宿松平民百姓的记载还有不少,最让我感动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南宋乾道年间的汪革,一个是元末明初的吴仕杰。 汪革的故事最早载于《全像古今小说》,后被冯梦龙整理为《汪信之一死救全家》,收入他的不朽名著《三言两拍》之中,得以广为流传。汪革,字信之,本是严州遂安人(今浙江淳安一带,古遂安县城已被千岛湖湮没),因同哥哥酒后吵架,一怒之下,只身来到宿松麻地坡(今许岭一带),烧炭冶铁,制酒开湖,白手起家,闯出一片天地,竟成一方事业。就在如日中天之际,不料横遭小人程彪、程虎暗算,捏造“聚众谋叛”罪名向官府告发。汪革在官府不问青红皂白、举兵围捕之际,先是率众直扑县城,想当众申辩明白;后见误会越来越深,从容安排好后事,只身到临安自首,承担起一起责任。汪革最后在狱中自杀身亡,以一己之身,换得家人及众人幸福平安。
汪革虽然不是地道的宿松人,但他身上充分体现出我宿松儿女自古相传的三种精神:一是敢试敢闯的开拓精神。汪革早年只身从家中出走,全部财产只有一把雨伞,一路靠表演武艺,收几个唱彩钱,才来到有“耕冶可业”的宿松。他吃苦耐劳,在山上伐木,在庙中安身,纠合无业游民,烧炭冶铁,出市发卖。后来又开酒坊,办渔场。他经营灵活,当打听到望江有个天荒湖,即承包开垦,然后租给渔民。他管理有方,“使所用之人,各有职掌,恩威并著”,“以致湖内渔民、四方穷民,归之如市,解衣推食,人人愿出死力。”这些可贵的品质,使得汪革白手起家,成为一方富豪。二是胸怀天下的全局精神。汪革虽然是一介平民,但他始终心忧天下,怀抱报国之志。发家致富后,他想得最多不是个人的苟且富安,而是如何收复江北的失地。为此,他专程去杭州投书皇帝,坚决反对同金议和,“国家虽安,忘战必危。”“臣虽不才,愿倡率两淮忠勇,为国家前驱,恢复中原,以报积世之仇,方表微臣之志。” 在民族矛盾危深的年代,这是多么可贵的英雄气概。三是仗义疏财的侠义精神。他对敌人无情打击,为朋友两肋插刀,可谓恩爱分明。他遭官兵围困,并不是坐以待毙,而是发起惊天动地的暴动,在天荒湖巧设迷魂阵,俨然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可谓有胆有识。在生死关头,及时判明形势,果断作出决策,巧妙布置安排,最后牺牲自己,保全朋友和全家,可谓忠孝两全。就是刘青、龚四八、董三、董四等人,身上无不体现出忠义侠骨。写到这里,突然想起金庸笔下那个有情有义、敢作敢为的萧峰,汪革,不正是这么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么?难怪冯梦龙先生对其赞赏有加,将其收入《喻世明言》,传之后世。
提到吴仕杰,知道的人肯定少之又少,但说到白崖寨,在宿松恐怕无人不晓了。吴仕杰,就是白崖寨的创建人。元末之际,烽烟四起,贼寇横行,民不聊生。吴本是趾凤的一介平民,但为了保境安民,他“率众垒寨御寇”。即使在今天,这也是一个施工难度大和造价非常高的工程,但在700多年前,吴仕杰却做到了。其中的艰辛,史书没有记载,只有留待我们想象了。更让我们感动的是,与吴仕杰同时聚众结寨的石良、陈汉先后归顺朱元璋,换来功名利禄,只有吴仕杰不图富贵,甘居山林,始终一介布衣,但他留给后人的却是最为丰厚的遗产——我宿松唯一的国家级保护文物。吴仕杰死后,乡民感其恩,将其葬于白崖寨东南山麓,让其与青山为伴,飞瀑为邻。吴仕杰这个名字,是我们宿松人不应该忘记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以上所述,都是历史人物,限于才学和篇幅,只能挂一漏万。我宿松更为辉煌的历史,留待我们及我们的后人去创造。
⑷ 佐坝乡的行政区划
辖王岭村、佐坝村、汪昌咀村、得胜村、环湖村、梁岭村、碧岭村、梅园村、新建村、洪岭村、龙门村、振昌村、柳咀村、鱼雁村等14个行政村,人口5.6万。
王岭村,村委会驻地王岭(乡治所在地)。东与柳咀、鱼雁村接壤;南与龙门、洪岭、佐坝村相邻;西与湖北黄梅独山镇的杨塘、严庄等村以一路为界;北与新建、柳咀村相接。国土面积9.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212亩、山场2693亩、水面600亩。辖桥屋、剑楼等48个村民组,1152户4998口。有小学一所,小二型水库二座(杨塘、车木岭),寺庙二座(灵鹫庵、颜公寺),石灰厂一个和村办临场一个,有大量山场,宜果宜林宜牧,已栽种经果林560亩,其中枣树200亩。
佐坝村驻地佐坝街,距乡治王岭6公里。东与龙门、梁岭村接壤;南与振昌村相邻;西与洪岭村相接;北与洪岭、龙门村毗邻。国土面积4.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964亩。山场798亩,水面213亩。全村辖罗岭、张西等25个村民组。661户,2874人,全部为汉族。地域为丘陵地区,山场颁布均匀,有村办林场(已种板栗30亩)、梨园(原黄花场已种雪梨40亩)各1个,18门轮窑厂和预制厂各1座,糕点作坊、榨油坊各1个。炕房3座。
汪昌咀村驻地在汪湾组,距乡治王岭10公里。东自联合水库下直通机构咀傅家湖的大河沟为界,与振昌村相邻;南临排湖,与汇口镇隔湖相望;西隔斫刀湖(脚子门)与环湖村相对;北与洪岭村接壤。国土面积7.13mk²,其中耕地面积1845亩,山场418亩,水面800亩,滩涂1000亩。辖潘洲、叶湾等14个村民组。574户,2256人,全部是汉族。
得胜村驻地前进(橙山),距乡治王岭12mk²。东临龙湖,与千岭乡隔湖相望;南临排感诸湖,与汇口镇、洲头乡隔湖相对;西与振昌、汪昌咀村相邻;北与梁岭村相接。国土面积18.25mk²,其中耕地2568亩,山场面积70亩,水面696亩,滩涂5900亩。全村辖得胜、栗树等19介村民组,655户,2819人,全部为汉族。
环湖村驻地杨湾,距乡治王岭10公里。东临乡养殖场(斫刀湖)与汪昌咀相邻;南临排湖与汇口镇隔湖相望;西与湖北黄梅独山镇的东观、张坝村以一路分界,佘咀、东关与湖北黄梅下新职责湖相望;北与梅园、洪岭村接壤。国土面积15mk²,其中耕地面积2779亩,山场340亩,水面1100亩,滩涂1937亩。辖佘咀、桂咀等16个村民组,777户,3552人,除4人为土家族外,其余全部为汉族。
梁岭村驻地高店,距乡治王岭7公里。东临龙湖与千岭乡相望;南与得胜村相邻;西与振昌村接壤;北与佐坝、龙门村毗邻。国土面积7.13m9.25mk²,其中耕地面积1731亩,山场1700亩,水面1405亩。全村辖汪下、祝塘等25个村民组,595户,2152人,除2人为土家族外,其余全部汉族。
碧岭村是宿松县城出入佐坝的第一村.也是105、318国道安徽、湖北出入的第一村。村委会驻地杨坞,距乡政府8公里;距宿松县县城4公里;距湖北黄梅县城16公里。东临县大河与孚玉镇南郊村和五里乡六圩村相邻;南与本乡柳咀、新建村接壤;西与湖北黄梅独山镇的界子墩、黎冲、何上、花园村相邻;北与县林场和孚玉镇河西村(现大河村)接壤。国土面积16.25平方公里,其中耕进3502亩,山场5277亩,水面560亩。辖徐塘、杨坞等27个村民组,924户,4025人,除2名土家族外,全部为汉族。境内外有完小、高小各1所,在校学生416人,教职工18人,医疗卫生、妇女保健、商(食)品俱全。小二型水库3座(新华、清塘堰、甘塘坞),一座大型提水站(造产站),轮窑厂一座,加油站一个,农业休闲中心两个。
梅园村驻地天鹅孵蛋(文藻烈士园附近),距乡治王岭13 mk。东、北均与洪岭村相邻;南与环湖村接壤;西与湖北黄梅独山镇的东观、严庄、陈大等村,隔一路相邻。国土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14亩,山场1183亩,水面260亩。全村辖石湾、油店等22个村民组,833户,3693人,全部是汉族。境内有完小、高小各1所,在校学生470人,教师15人,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商(食)品俱全。小二型水库一座(上邓水库),大型提水站一座(陈咀机站),吉庆庵是全乡最早批建的寺庙。还有建于宋代的规模宏大的戴庵(1946年前后重修改为无能庵,1958年拆除),股份制何庄窑厂均座落境内。
新建村驻地在万岭,距乡治王岭约2公里。东与柳咀村相邻;南与王岭村接壤;西与黄梅独山镇黎冲、麻垅、周边等村毗邻(仅一路之隔);北与碧岭村相接。(另有一个村民组是60年代开荒点——先锋圩,座落在柳咀村毕屋组,县河东岸,与原六圩青年点及王岭村险峰组相邻,亦属该村的管辖范围)。国土面积9.25mk²,其中耕地面积3725亩,山场面积3196亩,水面309亩。全村辖张湾、叶屋等22个村民组,1030户,4416人,除4人为土家族外,其余全部为汉族。境内有完小、高小各1所,在校学生568人,教师18人,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商(食)品俱全。小二型水库(齐傍水库)一座,村办林场2个和窑厂一座,较有名气的庙宇弥勒寺座落境内。
洪岭村驻地洪岭王湾(原洪岭小乡政府院内),距乡治王岭6公里。东与龙门、佐坝、振昌村接壤;南与汪昌咀村相邻;西与梅园、环湖接壤和湖北黄梅独山镇的严庄、杨堂村以一路之隔;北与王岭村相接。国土面积7.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76亩,山场100亩,滩涂700亩,水面600亩。辖杨庄、王湾等24个村民组,1129户,4864人,全属汉族。
龙门村驻地竹峦,距乡治王岭3km。东临龙湖与千岭乡相望;南与梁岭、佐坝村相邻;西与洪岭村相接;北与王岭、鱼雁村毗连。国土面积7.72mk²,其中耕地面积2551亩,山场1284亩,水面1365亩,滩涂1392亩。全村辖尤湾、白洋等25个村民组,868户,3752人,除蒙古族1人外,其余全部为汉族。境内有小学3所(其中完小1所),在校学生299人,教师12人。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商(食)品俱全。小二型水库3座(尤湾、蔡塘、白洋);大型提水站2座(新屋、白洋)。寺庙一座(茅庵)。村办林场1个,水产养殖企业龙湖荣昌公司座落境内。
振昌村驻地洪屋(破山口),距乡治王岭8km。东与得胜、梁岭村接壤;南临傅家湖与得胜村毗邻;西与汪昌咀、洪岭村相接;北与佐坝村相邻。国土面积4.5mk²,其中耕地面积2678亩,山场625亩,塘堰库水面300亩。全村辖芦咀、洪屋等36个村民组,706户,3083人,除土家族1人外,其余全部为汉族。境内有小学2所,其中完小1所,在校学生208人,教师8人,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商(食)品俱全。大型提水站两座(芦咀、枫树咀);村办林场1个,已种桃、梨等果木40亩。柏树窑厂和乡办佐坝窑厂座落境内。
柳咀村,村委会驻地湛峦,距乡治王岭1公里,距宿松县城12公里。东临县大河与王岭险峰组、新建村先锋圩和五里乡门卫虹圩相邻;南隔石湖与鱼雁村相望;西与王岭、新建村接壤;北与碧岭村相接;国土面积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01亩,山场1312亩,水面350亩。全村辖黄传、万屋等26个村民组,978户,4379人,除彝族4人,苗族2人,土家族3人外,其余全部为汉族。境内有辅小(完小)1所,在校学生641人,教职工29人,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商品俱全。小二型水库一座(工农水库),一座提水站(安咀站),轮窑厂一座和曾载入县志的避水庵(又称塔神庙)。
鱼雁村,村委会驻地六角塘,距乡治王岭2公里。东与九姑圩、柳咀村三角圩霎壤;南临龙湖与龙门、王岭村相接;西与王岭村毗邻;北与柳咀村相连。国土面积5。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86亩,山场380亩,水面4300亩,涌涂110亩。下辖7个村民组,668户,3048人。除彝族2人、土家族1人人,其余全部为汉族。境内有完小一所,学生312人,教师13人。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商贸一应俱全,大型提水站一座(卓山机站),排灌一座(南圩排灌站),寺庙一座(兴龙庙)。有有既能种粮又能养鱼的小型圩6个,基中南圩面积1300亩,福利圩和再生等圩共1680亩。
⑸ 安徽安庆宿松好不好,因为我的偶像张真菲是那的人!安徽还有什么名人没有
哈哈
宿松挺好的啊
我的家乡
有机会去玩玩哈
1、徐厉,原为江苏沛县人,后以侯入籍松兹,子孙世居于此,是宿松进入正史的第一个名人。公元前208年,他以舍人身份,从刘邦在沛县起义,逐鹿中原,成为汉高祖手下一名侍卫官员,入关后,封为“郎中”之职。天下平定后,徐厉为常山郡国丞相。公元前184年,高后立常山王刘义为帝,免去徐厉丞相职务,封为松兹侯,当时松兹国驻地叫仙田铺,地处庐江郡西部,寻阳东北,皖县西南。徐厉到封地后,励精图治,把境内治理很好,民歌富庶,国号升平。公元前174年,偃武修文的夷侯病逝于松兹,其侯爵由其长子徐卓承袭,绵延三代之久。徐厉的业绩,载入司马迁的《史记•年表》,为松兹人民众口皆碑。
2、张何丹,原为四川人,后定居松兹。西汉末年,曾在朝廷担任散大夫(谏官)之职,因秉性忠直,多次上疏弹劾王莽,被贬为松兹县令。张何丹至松兹后,爱民如子,十分重视农业,培育出一种穗大粒重味道香甜的优良稻种?仙田瑞谷。后来他把县治从仙田铺迁至今县城。张何丹为官期间,日夜操劳,讲究法治,体恤民情,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其中“斗米斤鸡”奇案,一直传诵至今。
3、陈武,字子烈,庐江松滋人,公元176年,出生于今宿松县陈汉沟。汉献帝兴平元年,陈武被孙策拜为别部司马。建安四年,陈武组建新军。公元前208年赤壁大战中,陈武为第四队领兵军官,军功卓著,进位偏将军。建安二十年八月,陈武从孙权击合肥,为救孙权,奋命战死,时年四十岁。武有两子,长子陈修,封都亭侯;次子陈表,封都乡侯。父子三人的业绩,均载入《三国志》,饶有名将家风。
4、周本,系南郡太守周瑜长子后裔,公元860年生于舒州宿松县原梅墩乡。少孤贫,有勇力,曾遇猛虎于严恭山上,徒手格杀之,从而闻名遐尔。适值五代十国,干戈纷起,群雄割据,本自26岁时即在池州节度使赵?帐下为将。由于屡建奇功,在杨行密进入杨州受封为淮南节度使时,遂授周本淮南马步使之职,协助掌管兵权。907年,吴帝嘉其能,升本为信州刺史。923年,唐庄宗封本为雄武将军、德胜节度使、安西大将军、西平王。周本虽受唐封,守地仍在吴国境内,悉心辅佐杨浦。937年10月,周本愤恨成疾,忧郁而死,谥恭烈,归葬与故乡且寄冲潘家冲凤形山。周本是宿松进入正史袭封王爵的唯一名人。周本长子周邺,少骁勇,常随父出征,屡建战功,遂在信州擢为吴国部将。后随本驻守寿州、庐州、庐江等地,凡军政要事,多有效劳。后周本去世,南唐授周邺为庐江节度使。其弟弘祚,亦仕南唐为舒州刺,史。父子三人,皆载入国史,祥于邑乘,其丰功伟绩,劲节英风,在十国春秋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
5、郝杰,字元英,宿松人。少孤,家贫,立志于学,攻读经史,才名远播。宋高宗南渡后,金人不断入侵,杰怀着抗金热忱,奉檄从军,来到舒州郡里,由于朝廷苟且偷安,地方官员庸碌无为,报国之志,久不得遂。后敬谒朱?于道中(今新安岭),被朱?收为学生。郝杰从朱子至白鹿书院后,质疑问难,深得宋代理学要领,进步很快,每言学,以有济于人物为实际,不尚空谈,弦诵中尝有匡复社稷之志,著策百篇,阐明政见,惜未问世而失传。杰的草书流利而有工力,人们用“善草如斗”、“纵横皆有趣”来形容,可惜天不假之年,未满三十而离世,但留下了不朽之名。
6、石良(1319?1394),号松颜,系南宋都统辖石兴宗之孙,宿松县杜溪庄人。自幼秉承祖教,家居习武,略读经史诸书,洞悉时势。1361年,率兵赴九江归顺明太祖,授良为统兵元帅,镇守宿松。次年将粮草运至鄱阳湖,救朱元璋于陈友谅的围困之中。1363年参加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立下大功。1369年被太祖敕封为武德将军英武卫管军正千户,充任指挥,镇守亳州。1377年,被封为武节将军。石良大约是在洪武十九年致仕回家主修石氏首届宗谱的,由长子石镜袭其封爵,明太祖封赏石良回家可造座宰相府,良还乡就造了座一进九重的官厅,石宰相屋的名称由此而生。
7、金忠士(1556?1618),字元卿,号丽阳,宿松城关人。幼聪颖,家贫而不辍学,1591年,一跃举于乡,深为临川章伯玉所器重。次年入京应试,登进士,授江西乐平县令。忠士初任有声,民歌德政,1599年,召为监察御史,屡疏陈时事,言皆耿直,声震天下。不久,奉命巡按贵州、浙江、河南三省,天子甚嘉其功。1610年还京,迁掌河南兼山东、陕西监察御史。在万历四十四年,诏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
8、朱书(1654-1707),名世文,字字绿,又名杜溪,自幼聪颖过人, 10岁能诵许多古典诗文, 20岁即在杜溪和严恭山设立书馆。31岁,结识桐城学派戴名世,结为文字友,几年后选贡入太学,中年游历全国,写下不少作品,文稿现存《朱杜溪先生集》、《游历记存》、《评点东莱博文》等。50多岁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佩文韵府》和《渊鉴类涵》。1707年六月十九月病逝于京师。戴名世赞其“才气横绝一世,文章为百世之人”,时人每论及桐城文风,都说“朱书、方苞、戴名世”堪称清代文坛上的三颗明星。
9、罗遵殿(1798?1860),字有光,号澹村,宿松县隘口乡罗家老屋人。自幼发愤好学,23岁即中举人,后四年,入京应试,登进士,从此开始了仕宦生涯。起初,以知县职发往直隶,19年补唐山知县,20年调清苑知县,在莅任期间,廉勤公正,体恤民情,万众载道称治。22年,擢为直隶州知州,后调人湖州府知府。道光27年,擢湖北安郧荆道,前后凡三莅任,达十载之多。咸丰九年四月,简授福建巡抚后,八月至京,九月改调浙江巡抚,与守将和民团驻守杭城,后失陷殉职。殁后第二年,御赐碑文,追赠为右都御史衔,予谥壮节,赏骑都尉世职,其子忠祜,后为安陆知府。清国史管为壮节公立传保存,并如祀京师,以彰其从容就义之节。
10、段光清(1798?1878),字明俊,号镜湖,宿松县仙田庄段家老屋人。少有大志,勤学好问,道光十五年举于乡,二十四年,又以大挑一等,用为知县,发往浙江,历任建德、慈溪、江山等县知县达八年之久,后任宁波府知府,补西防同知,盛誉播及各省。咸丰四年,升为杭嘉湖兵备道,调补宁绍台兵备道。咸丰八年,升浙江按察使,晋封吏部左侍郎、光禄大夫(一品)。同治四年,复任杭嘉湖兵备道,至时锐意兴修,使此处居民世受其泽。
11、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宿松松塘庄人。因其父经商湖北,遂入籍湖北黄陂县,黎十四岁随父移家北上,寓居天津。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1884编入北洋水师。1895年应两江总督张之洞电召赴宁,曾三赴日本考察军事、政治,颇受器重。1906年擢升暂编陆二十一军统领。武昌起义时,他出任革命军湖北军政府都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当选为副总统。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黎元洪极为反感,被封为武义亲王,未受。袁世凯死后,继任总统。后段祺瑞利用张勋将黎驱走,由冯国璋代理大总统。1922年,他在直系军阀支持下复任总统,后被直系军阀驱逐。晚年投资实业,逝于天津。
12、徐文藻(1905~1928),名长良,生于宿松县佐坝乡松梅岭一个地主家庭。幼念私塾,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考入湖北法政专科学校。北伐军进攻武汉,他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宿松开展地下斗争,宣传三民主义和马列主义,建立秘密活动中心,培养发展党员。1927年1月,由中共黄梅县第三区区委书记李实秋主持,在县城天主堂建立了由4名党员组成的第一个中共宿松支部,徐文藻任书记。受革命声势震撼,县公署抓获徐文藻,后被保释。出狱后成立了国民党宿松县左派县党部筹备委员会和北伐向导队、后援会,徐文藻任常委主持全面工作。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徐文藻领导中共宿松支部和县党部与国民党右派势力针锋相对进行斗争,开展轰轰烈烈的讨蒋活动。5月28日凌晨,安徽省政务委员会派团长吴振东率一连兵力突袭宿松县城,徐文藻与共产党员钟国汉、何瀛、尤振球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坚定对付敌人拷问,写密信指示如何坚持斗争。次日下午,年仅23岁的徐文藻与钟国汉,在县城老厅凛然就义。
13、黎光祖(1915?2006),宿松县五里乡牌楼村人,安徽省著名红军书法家。1935年,黎结束私塾学习到南京谋业,寻机就读安徽公学,萌发报国志向;次年北上京都,参加清华大学校内读书活动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37年,他奔赴山西太原,考入抗日军政训练班。全国抗战爆发,他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开辟太岳抗日根据地时,他走村串户,写标语、画漫画,动员群众抗日。尔后,相继刻写油印《行军日报》、《野火报》。抗战胜利后,主编《前进》报。1958年转业,任安徽省新闻图片社社长。黎自幼聪敏好学,喜诗文,酷爱书法,博采众长,独具风格。曾在黄山桃花溪旁创立“黄山画店”,在合肥创办黄山书画院。其书法作品多次在京、沪、庐等地展出,出版《黎光祖离休书课》、《采熔轩书法集》及《黄山百咏》和《离休呤》诗集。黎光祖离休后仍任天下名人交流研究会顾问,中国王羲之研究会顾问、中国洞庭书画院高级书画师、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的会员、安徽老年书画联谊会、太白书画院的顾问;安徽书协名誉理事,黄山书画院名誉院长、安徽省松园竹雨艺术家学社社长。
14、李实秋1923年考入宿松县第二高等小学。1925年在黄花镇陈道士湾以教私塾为名,从事革命活动。同年加入中国-党。6月,任四区(独山)区委书记。建立了独山、潘铺、宿松等地党的支部;积极组织独山、上沿、下新等地农民协会。1927年1月,调县农协会任组织部长。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以后,转入地下斗争。1928年1月,转移到安徽省望江县,与当地党的组织接上关系,以当船工为名,继续坚持地下斗争。5月被捕,押回黄梅,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临刑前挥笔自挽:“坐望江牢,戴九江镣,归到黄梅终一死;国民党坏,-党好,奉行赤化祝千秋。”横额:“痛哉快哉!”还写了“中国-党党员李实秋之墓”的碑题。在“农民兄弟组织起来!”“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中从容就义。
15、刘奇葆,安徽宿松人,1953年1月生,1968--1972年 安徽省宿松县洲头乡金坝村刘屋生产队指导员,金坝村党支部委员、团支部书记,1972--1974年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1974--1977年 安徽省委宣传部理论研究室工作,1977--1980年 安徽省委办公厅秘书处秘书,1980--1982年 共青团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82--1983年 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1983--1985年 共青团安徽省委书记(其间:1984--1985年挂职任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1985--1993年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机关党委书记(其间:1991--1993年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1993--1994年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1994--1997年 国务院副秘书长,1997--2000年 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2000--2006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党委党校校长,2006-- 2007年12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自治区党委党校校长。2007年1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12月28日辞去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主任职务。2008年1月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选举为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是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七届中央委员,2006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补选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6、叶尚志 男,1919年9月出生,安徽宿松人坝头人,中共党员。上海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建国前从事军事、政治和干部教育工作。建国后长期从事统战、民族、教育、组织等领导工作。是上海市副市级离休干部。现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上海行知教育促进会名誉理事长、上海安徽经济文化技术促进会会长、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特邀顾问、高等院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等。近著《静悟遐思录》《世纪留笔》姐妹篇文集两本和《叶尚志诗书画集》。
⑹ 学校办的身份证丢了,怎么补办
你现在的户口在哪 就去哪的派出所补办
⑺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
佐坝中小 汪小燕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 ,自主学习已经成为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长期以来,“传道、授业、解惑”,这六个字影响、指导着千百年来的为人师者。然而,“传”、“授”、“解”的主体都是“师”,如此一来,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把老师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都由老师唱主角,课堂成了老师表演的地方,这种“填鸭式”的课堂显然束缚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翅膀,“天下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何况是活生生的来自不同家庭、具备不同资质、拥有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们呢?因而,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以自由翱翔的广阔天地,成了时代的呼唤。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探求知识的宝藏呢?
一、创设情境,诱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约一种向往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教学中要合理创设带有因素的问题情境,把问题蕴藏在情境之中,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们创设了“学生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教师说:“现在我们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很奇怪,正当学生疑惑之时,教师说:“今天改变过去的考试方法,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教师说:“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于是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教师都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这时更感到奇怪,都说:“老师您快告诉我们吧,您是怎样算的?”教师说:“其实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助老师,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想认识它吗?”于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问题情境不仅新课导入时需要创设,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创设,这样才能不断地诱发和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始终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1、应用型问题情境——建模式探究学习
从社会热点、市场内经济、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等社会和自然想象中获取材料,创设应用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建模式探究学习,改变应用题教学脱离时代、脱离实际、脱离学生生活的现状,改变一例一题一练的重技能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建模能力。
2、试误型问题情境一一反思式探究学习
学生在理解、应用教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因各种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从中选择素材,可创试误型问题情境,借此为学生尝试错误提供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错误的原因,提出批驳型问题,加深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对错误的认识和警戒,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
3、思维策略型问题情境——求异式探究学习。
以思维策略多样、解题方法典型、解题过程能体现某种完整的思想方法或思维方式的问题作素材,可创设思维策略型问题情境。当学生为获得某种解法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辨证分析,进行求异探究学习。一般表现为一题多解和一法多用,这种情境创设适宜于练习课与复习课。例如,“鸡兔同笼"问题,学生用假设法、方程法、枚举法、砍脚法等多种方法来解决,呈现出思维百花齐放,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搭建了平台。
4、认识冲突型情境——猜想式探究学习
以富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的非常规性问题为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采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产生猜想式探究学习。这种问题情境适宜引起顺应学习的新知教学。
5、铺垫型问题情境——联想式的探究学习
以学生认知结构范围内约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教学事实为材料,可创设铺垫型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可为学生的联想探究提供有效的启发和可靠的基础,产生联想式探究学习。学生往往从原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等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阖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发性合情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提供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索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我们应给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特别要强调“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正热烈讨论时,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平行四边形、一把剪刀,引导学生想一想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后发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它分成的两个部分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由此推导出计算公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就是由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联系已学知识,用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获取新知识,不仅懂得了面积计算公式,还从中获得了学习方法。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自主探究的效率
肖伯纳有段名言:“倘若他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他启发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自主探究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削弱大课堂的长篇讲解,加强小组研讨学习,将班级、小组、个人、师生互相磋商等多种学习形式有机结合。使每个同学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吸收营养,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动手操作,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形, 由于是按小组进行学习的,学生很快就发现拼成的长方形有三种情况。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长方地将数学形的长和什么有关系?宽和什么有关系?面积和什么有关系?有了前面的直观操作,学生讨论得比较认真,就连差生也觉得有话可说,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每排摆的长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和摆的排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所摆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最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概括出计算长方形的可以直接用长和宽相乘比较简便。这样有计划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知识技能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四、优化评价,保护自主探究的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传统的评价重结果而轻过程,以结果的正确与否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如:思考时是否积极,小组讨论时是否投入,能否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没有冒险、独特的精神等。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评价。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数学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只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才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树立信心,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器”。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氛围,多给学生机会,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不断积极自主探究、乐于发现问题、乐于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乐于学习
⑻ 宿松县佐坝乡有哪些小学
太多了,我记得我老家是佐坝乡龙门小学
⑼ 安徽宿松小学生为什么要交120元地方教材费
不合理,这是义务教育
⑽ 松滋县的发展成长
2006年4月26日上午,我在全国著名人才学专家、原上海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统战部部长、离休老干部、时年87岁的叶尚志先生家,听他讲宿松20世纪早期办新学的情况时获知,叶老“自己十三、四岁时就学国学。宿松最早的小学--南二区(今坝头)小学是父亲1915年办的。父亲1921年去世后,表哥宗玉恒从方志敏学校带20多个同学回到家乡,深入农村,组织妇女会、农民协会、儿童团,演文明戏,唱黄梅戏,宣讲‘五四’新文化和革命道理,教人读书识字。我的小姐姐叶颖梅领头跳《麻雀与小孩》。当时,为了配合革命工作,不少戏都是现编现演,到街上宣传,往往一呼百应。”叶老还清楚地记得,一次,他哥哥在天主堂演讲后,叶光欧带着百号人唱着“打倒列强,处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的歌曲,把坝头到县城近70余里的庙宇一扫光。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的《松涛》记载,1926年9月,刚考入武汉政法专科学校的宿松佐坝松梅岭人徐文藻,遵照党组织的指示,回到家乡,在黄梅独山党组织的领导下(共产党创始时期,宿松与黄梅为同一个党支部),开展革命活动期间,就以唱黄梅戏的形式,揭露地主恶霸的狠毒,抨击黑暗社会的罪恶,唤醒民众的政治觉悟,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一时间,全县城乡不少进步青年纷纷参加革命活动。或秘密加入共产党,或悄悄参加游击队。打土豪,惩贪吏,救贫苦,涌现出一大批像杨学源、朱育琪、汤作英等为革命捐躯的仁人志士。
1993年11月北京第一次印刷的由中国ISBN中心出版的《中国戏曲志》(安徽卷)介绍,1938年,以王梓林为班主的职业黄梅戏班社--抗建班社在县城正式组建。专职演员10余人,演出剧目有《双赶子》、《卖花记》、《三鼎甲》、《罗帕记》、《送香茶》等数十个,宣传抗日救亡。穿过时空隧道,透过岁月风云,今天我们尚能从当时邑人胡性存先生的《许镇观剧》诗“不堪世乱竞繁华,一曲霓裳万姓嗟。口调人翻新乐府,腰纤女唱送香茶”的描写中隐约看到昔日演戏的一些状况。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党的文艺工作者们更指导邑中艺人编演过《哑女告状》、《孟姜女》、《井尸怪案》、《闹花灯》、《董永卖身》、《讨学钱》等众多黄梅戏剧目。这些戏的编演,更激起了人们对黑暗社会的仇恨,唤醒了人们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发了人们坚定革命信念的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