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小学校 > 加强中小学共青团

加强中小学共青团

发布时间:2021-02-26 11:34:43

A. 中小学德育课和共青团、少先队活动是否有安排;(举例子)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少先队辅导员纲要》。

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少年儿童提出的“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围绕“抓落实、促规范、创特色”改进作风,创新观念,狠抓养成教育。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全面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使少年儿童在少先队组织中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继续把我校的少先队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队徽的使用应该庄重、严肃。队的各级代表大会、团委、少工委的会议室、队室,“六一”、建队日的活动场所以及有关少先队的外事场合等可以悬挂队徽。队的各级组织颁发的奖状、奖旗、奖章、证书、光荣证和其他荣誉性文件、证件及队的报刊上都可以加印队徽。

(1)加强中小学共青团扩展阅读

队 旗: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旗是五角星加火炬的红旗。少先队的队旗是少先队组织的标志。队旗为红色,象征革命胜利,队旗中央的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火炬象征光明。

队旗寓意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向着光明的未来前进。少先队员要热爱自己的队旗,在举行集会、队旗出场和退场和大型活动时,队员应严肃、立正并敬礼。

B. 如何进一步提升共青团组织凝聚力,团结联系最广大青年

一、加强团组织建设的对策和思路
基层组织是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基层有多少活力,决定了共青团的工作对社会和青年的有效影响有多大。基层组织不牢固,团的工作就失去了根基,团的事业就无从发展。所以,只有不断提升共青团基层组织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才能真正让基层活起来、动起来。
1. 加强组织建设,不断扩大团的有效覆盖。组织建设是团建工作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没有了组织,就没有了团的工作,也无法开展团的活动。加强组织建设主要是解决团的覆盖面问题,关键是做好两个方面。一是要把现有的共青团基层组织巩固好、建设好。目前,县现有基层团委47个,基层团支部381个,青年服务中心1所,这是全县共青团工作的根基所在,根据其特点加强进一步建设使之成为基层青年工作的核心。并按照标准化团支部的创建要求,下大力气整治“松、瘫、散”团支部的工作,让基层团组织真正实现凝聚青年有力、工作开展有为。二是要不断加大基层团建的创新力度。在企业,要围绕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团建新模式,拓展企业团组织的工作领域。在乡镇,要以青年中心、青年专业协会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加大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同时,还要做好新型经济组织和社区的团建工作,力争做到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体系和活跃的工作开展。
2. 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青年工作的合格带头人。团干部作为共青团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直接制约着共青团工作的开展情况,是推动共青团事业发展的积极因素。第一,要加强党性锤炼,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观,不断提高贯彻执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自觉性,坚决从本地党委的工作全局出发谋划团的工作,切实把党的要求和团的工作部署落实到基层。第二,要加强学习,既要认真学习党的先进理论,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又要广泛学习经济、法律、贸易、网络等现代专业知识,练就成为高素质、复合型的青年人才。第三,要加强作风建设,培树起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工作中勇于直面困难不退缩,勇于承担责任不推诿,勇于只争朝夕不懈怠。第四,要培养自身干事、成事的能力,做到对待工作有激情,谋划工作有思路,落实工作有韧性,协调工作有方法,推进工作有魄力,完成工作有成效。
3. 加强团员队伍建设,巩固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活动基础。团员队伍建设是基层团组织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离开了团员,团组织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基层团组织建设就没有任何意义。加强团员队伍建设,一要做好团员的发展工作。要按照《团章》的有关要求,积极将适龄青年中的优秀人才吸纳到团组织中来,并通过他们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进一步增强团的吸引力,以此带动其他青年踊跃加入团组织。在中小学,要做好“团队衔接”,积极开展团前教育,让少年儿童充分认识共青团,鼓舞他们加入团组织的信心和热情。在企业和乡镇,要将岗位能手、生产标兵、科技能人、青年种植养殖大户等优先发展为团员,并将优秀团员培养成为致富带头人,形成壮大团员队伍与增强基层团组织感召力的良性循环。现县已有3名优秀青年被“共青团中央”、“国家农业部”联合授予“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二要不断提高团员的综合素质。要按照创建学习型组织、培养学习型青年的要求,在团员中广泛开展学习成才活动,全面提高团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完善团员素质。要注重增强团员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团员在实践活动中受锻炼、长才干,进而在基层团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成为骨干,保证基层团组织工作的顺利进行。三要进一步加强团员管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团员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做到凡是有团员的地方就有团的组织,凡是有团员的地方就有团的活动,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团员流动性强给共青团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当前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 传统的基层团组织设置方式目前难以完全适应团员青年的实际。比如,留在农村从事传统种植业的青年农民越来越少,“有组织、无青年”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城市中的分布又比较分散,从事的职业又多种多样,难以做到完全、有效地覆盖。
2. 乡镇资源匮乏,缺乏开展正常工作所需经费。
3. 团委不能如期换届,干部流动慢,导致团干部队伍缺乏活力,逐渐老化。
三、关于加强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的几点建议
1. 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对共青团的领导,定期听取团的工作汇报。把加强改进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充分发挥团员青年的作用作为衡量各级政府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
2. 建议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建设。加紧建设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区青少年活动场所等,让青少年能就近就便、经常性地参加活动。建设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为青少年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费保障。
3. 切实做好共青团干部转岗输送工作。积极为党的事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要把各级团干部转岗输送工作纳入到党的干部日常管理范畴,尤其要解决好团的机关干部的转业安置工作,积极为团干部转岗创造条件。
总之,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既要考虑阶段性成果,更要着力建设长效机制;既要做好基础性工作,更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开拓创新,确保基层团建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C. 如何更好地推进中学"网上共青团"建设

校园文化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精神和风气的一种群体性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育人条件、历史传统和校园氛围等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的总和。良好的校园文化对整合育人资源、拓宽育人渠道、强化育人效果、提升学校品位具有重要作用。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作为一位基础教育工作者,笔者从基础教育的实际出发,对中小学校园文化这样定义:中小学校园文化是一种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校园环境和师生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相统一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
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校园文化,将以鲜明、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熏陶学生;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抵御各种消极、颓废文化对学生的侵袭,有利于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社会、认识人生。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不单是知识的简单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气质、行为习惯和道德风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努力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必将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塑造思想、陶冶心灵、发展个性、促进师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激发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进的精神,形成学校活力,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师生的文明程度,而且可以通过学校辐射社会、带动家庭、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方法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在整个校园文化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三者全面、协调地发展将为学校建构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
(一)精心布置校园环境,建设美好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物质文化建设一是要根据教育特点、时代特点、区域特点和学校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物质文化风格。二是要从本地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使整个校园干净、整洁,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辟小种植园、小养殖园等美化校园的措施。三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如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等设计要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建好校史陈列室和共青团、少先队室;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要发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和网络的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二)积极组织校园活动,培育健康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精神文化建设一是要全面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在教师中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增强广大教师作为人民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激发教师严格自律、恪尽职守,树立人民教师良好师表形象,建设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教法、不断探求的优良教风;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建设勤奋努力、积极向上、认真诚信、充满兴趣、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要认真抓好班级文化建设,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争做主人的良好班风。二是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设计要突出普遍参与性、趣味性、益智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三是要总结、提炼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办学特色、历史传统、培养目标的概括和抽象。学校精神既是学校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更是通过对学校办学特色、历史传统、时代要求等总结分析归纳提炼出来的。因此,有条件的学校要发动师生共同参与制订校训,总结校风、教风和学风,谱写校歌,设计校徽、校旗等。
(三)健全学校各项制度,形成民主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一种规范性文化,表现为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等。它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的保证。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做到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学校所有制度要贯彻逗以人为本地的理念,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要求,要有改革创新意识。制度建立或修改要遵循民主管理原则,广泛听取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把制度建立在广大教职员工认可、满意的基础之上,保证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制度建立之后要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还要建立互相沟通、交流的机制,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有矛盾及时化解。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必须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构建一个高效、精炼、有序的运行机制,确保工作的实效。
三、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只注重校园文化的外在形式,忽视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只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不顾学校实际情况,盲目追求高档,过分讲究形式;在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执行规范与张扬个性、刚性管理与人文关怀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是忽视普通师生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重视校长和骨干教师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表率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动员广大师生全员、全程、全方位自主参加校园文化建设,让广大师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锻炼,实现师生和学校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三是盲目模仿,校园文化特色不鲜明。校园文化既要有共性的一面,也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正是校园文化具有无限生命力,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影响力、感召力的根源所在。因此,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过程中,各校一定要根据学校实际,结合自身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校园文化。
四是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时下,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作为最强势的文化形式,正以不可抗拒的态势,进入中小学校园,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小学生,改变着中小学生学习兴趣、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但是,不良网络文化对中小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日显突出,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日益重要。中小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教育界一个崭新的、重大的课题,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认真探索,给校园网络文化以准确的定位,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领导、建设和管理。

D. 如何创新活动内容,进一步提高团组织凝聚力和吸引力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 业的飞速发展,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已经明显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结构调整逐步走入深层次,利益格局变化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人的思想观念变得日益丰富与活跃。这些变化对广大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深刻地改变了共青团工作的外部环境。针对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的变化,我们必须严肃思考在新的形势之下,如何不断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丰富和完善工作内容和工作手段,切实履行好党和政府赋予团组织的光荣使命。

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直接体现着团组织的活力和组织生存价值。现实工作中,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表现为:按照党赋予共青团的工作使命和职责,团结带领广大青少年充分参与社会生产生活,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团的吸引力是指,广大青少年认同团组织的宗旨目标,乐于加入团组织。团的凝聚力是指,广大团员青年围绕着团组织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自身能动作用,热情地为组织工作。团的战斗力是指,团组织获取并运用组织内外资源,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完成不同时期的工作任务,最终实现团的奋斗目标的能力。切实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团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团组织如果失去了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不可能完成自身被赋予的职责和使命,本身也就失去了作为一个组织存在的意义。

一、新形势下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出发点

不同的历史时期,共青团组织面临的工作环境是不同的,其中心工作也是不同的。因而,共青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出发点必然不同。新的形势下,我们的出发点有三个,即:党政所需、青年所求、社会所望。这三个方面是我们思考工作的立足点,也只有实事求是地掌握这三个方面的真实情况,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才能有的放矢地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一,党政所需,是共青团组织体现政治属性的必然要求。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负有巩固和扩大党的青年执政基础的神圣职责。共青团始终以党的政治纲领为奋斗目标,以党的指导思想为行动指南,以党的中心任务为神圣使命。现阶段,党和政府需要共青团更好地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紧密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需要团组织促进广大青年奋发有为、成长成才;需要团组织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千百万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党和政府赋予共青团组织的这些神圣使命就是我们增强团组织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出发点,脱离了这些使命,我们的政治属性将无从谈起。

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定要从党和政府青年工作的发展需求出发。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当代青年自身表现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属性。他们思想更开放,视野更开阔,信息更丰富,生活更多彩。为了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年工作,用创新的方式方法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党和政府需要共青团组织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加强和改进青年工作,促进青年健康成长。

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要求是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工作内容。共青团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共青团组织发挥着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共青团在青年中的工作,变成广大青年的自觉行动,党通过共青团把广大青年团结在党的周围。广大青年群众的呼声、意见和新需求,需要通过共青团组织及时向党反映,得到党的关注。共青团的这种桥梁和纽带作用是任何其他青年组织所无法做到的。

第二,青年所求,是共青团组织体现组织存在主体特性的必然要求。共青团作为一个组织存在的主体特性表现在,这个组织是以“青年”为主体,一切活动和工作都为了青年,都要有青年参与。因此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从青年所求出发,否则必将脱离实际,走入歧途。

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凸显,一些制度政策尚不完善,广大青年关于生存、居住、健康、人身自由等合理诉求,需要共青团组织开辟各种渠道,认真倾听,及时反映。社会弱势青年群体的合法权益需要共青团组织予以维护。尤其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青年群体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已成为全党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广大青年迫切需要团组织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培养技能本领,走上工作岗位。这些正是我们共青团组织设计工作,实施工作的主要立足点和切入点。不了解青年的基本需求,就难以吸引青年参与到团组织中来,更没有在组织中活动的动力。

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还要注重关注青年群体的高层次需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讲到,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青年是社会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一支力量,他们有着强烈的精神追求,青年阶段也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面对社会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改变,各种思潮相互冲击、碰撞的现实,广大青年急需辨明是非,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崇高的思想道德,高尚的审美情趣。青年中带有普遍性的重大思想困惑需要团组织帮助他们进行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分析和解答,形成正确的结论和认识。青年文化发展需要团组织以先进的文化前进方向加以引领。这些青年的高层次需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表现的尤为突出。共青团组织如果没有对此高度关注,必然无法吸引更多追求高层次需求的青年,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必然会不断减弱。

第三,社会所望,是共青团组织体现社会性价值的必然要求。青年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解决青年问题,全社会越来越多地把关注点集中到共青团组织上。社会寄希望于团组织引领广大青年致力科技进步,投身改革开放,促进城乡互动,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寄希望于团组织走进青年,深入青年,反映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尽力为他们提供有效帮助;寄希望于团组织针对青年中的不稳定因素,及时预防和化解矛盾,运用团的组织优势和思想优势,向青少年灌输守法懂法思想,使他们自觉抵制各种反动、腐朽思想的侵蚀。因此,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文明传承的力量。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共青团组织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少年一代,在青少年群体中培育爱国、奋发的伟大民族精神,使广大青少年既能借鉴外国先进文明,又能继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充分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工程活动,面向大、中、小学生,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全面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希望共青团组织通过这些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促进中华文明的进步和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这些社会责任都是共青团组织增强自身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工作方向。肩负起社会责任,更好地传承人类文明,培养和造就符合国家和民族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这是共青团组织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团体应尽的社会责任。

二、新形势下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途径

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工作环境,面对党和政府的殷切希望,共青团组织必须找出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途径,主动夯实组织基础,提高运用团组织内外资源的能力,开展符合新形势要求的工作项目,进而实现团组织和团工作的新发展。

第一,灵活有效地建好基层团组织是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和前提。基层团组织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基石,重视并做好基层团组织的建设,才能使团的工作更好地覆盖青年、吸引青年、凝聚青年,团组织才会更有战斗力。

青年聚集在哪里,团组织就要建设在哪里。这是当前设置和建立团组织的最根本原则。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们已经看到,计划经济时期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和建立团组织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共青团工作的新需要。很多地方出现的“空壳团委”“松瘫团支部”说明我们用原有的组织设置模式已经无法吸引和凝聚广大青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年聚集新方式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胡锦涛总书记对共青团组织说过:要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青年有了团组织的带领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团组织更要善于找到青年群体、组织青年群体。在加强原有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共青团应适应经济社会结构和青年群体分布的新变化,着力注重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团体等新的基层组织建设增长点。以社区团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团建为重点,深深扎根青年之中,积极探索覆盖和影响青年的新思路,促进基层团组织的全面活跃,不断扩大共青团组织的活动阵地,不断加强共青团组织的影响。

从服务角度出发建设团组织,让青年在组织中得到认可,健康成长,实现自我价值。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的吸引和凝聚,意识形态固然重要,但还应看到从服务的角度出发,做青年的贴心人、倾听人、代言人,更能有效地吸引青年参与团组织的活动。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没有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控制青年的情况下,团组织不树立为青年服务的理念,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就如同水中捞月,镜中取影一样。共青团组织应该自觉增强服务意识,拓展服务手段,大力构建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平台,为青年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着力解决青年群体的健康、教育、就业、预防违法犯罪等问题,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只有把共青团组织真正建设成“青年之家”,青年才能对团组织有归属感,才能乐于在团组织中生活。从服务的角度出发,我们才能找到青年真正的聚集地,才能找到新形势下青年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发挥团组织的战斗力才能有的放矢。在团中央的积极倡导下,目前有很多团组织在努力推进“农村合作社建团”、“网络建团”、“青年学协会建团”等新型建团模式的实践。这些实践都是从服务青年入手,在青年比较集中的聚集地(包括现实和虚拟的生活)服务和引导青年,进而实现团组织对青年的有效覆盖。牢牢树立服务青年的理念,在服务过程中建立与青年之间的血肉联系,进而把组织建设在青年最需要的地方,将是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切入点。

第二,充分整合团内外一切资源是增强团组织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障。一个组织的发展就如同植物的生长一样,它需要具备一定的内外条件,只有利用好这些条件才能顺利发展、壮大。共青团组织是有着广泛的内外资源的,过去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青团工作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我们对自身的内外资源情况必须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只有真正用好了这些资源,才能不断增强团组织在新形势下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青少年群体既是我们的工作对象,又是我们组织的主体,这其中蕴藏的巨大能量和宝贵资源绝不容小视。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思维活跃,勇于开拓,具有很强的年龄优势,蕴藏着巨大潜能,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愿,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共青团组织要以时代的需要为基本目标,以开发青年人力资源为重点,突出培养青年人才,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造就千百万合格的青年劳动者和青年高级人才,使他们步入社会后能人尽其才,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开拓性,有效地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可以为共青团组织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共青团组织强大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本身就是一种宝贵资源。从共青团组织的体系来看,共青团工作是以共青团组织为核心,以青联、学联、少先队组织为骨干,以城乡社区青年中心为基础,以青年社团和中介组织为延伸的一个工作系统。团组织可以充分顺畅地运用这个工作网络,集中青年力量办大事,及时发挥作用处理突发问题。创造性地整合以共青团组织为核心的工作网络系统,是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关键因素。

党和政府的有力支持,全社会的充分关注,是共青团开展工作的强有力后盾。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工作始终都紧紧围绕党的工作展开,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紧紧围绕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不断加强和改善对共青团的领导,以党建带团建。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共青团工作,要求团组织着力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积极协助政府管理好青年事务,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切实维护青年群体的合法权益。党和政府及时研究解决共青团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共青团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热情关心团干部成长,关爱团干部发展。人大、政协也始终重视共青团工作,一直给予大力支持,经常性地与共青团组织就重要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我们必须重视这些有利因素,进一步赢得党政的支持,为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创造更好的条件。社会各界对青年工作和共青团工作十分关注,寄希望于广大青年迅速成长成才,将共青团组织工作的展示看作是青年面貌的展示。团组织一定要学会、用好社会力量,多设计有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载体,从社会化的工作视角整合社会资源,共同为广大青少年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开展生动活泼的团活动是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最直接方式。共青团组织要吸引青年,共青团工作要得到提高,就必须找准切入点,用好具有影响力的工作项目,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工作内容。

首先,我们要用好已经被证明的有效的工作载体。在过去的工作中,团组织掌握了许多有效的工作载体。团组织开展的集中性大型活动,主体宣传教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都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也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好评。共青团组织实施的“希望工程”、“青年文明号”、“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等活动,已经成为极具社会影响力的公益品牌,这些品牌,有的为协助政府解决我国家庭经济困难青少年读书难问题、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维护社会公平做出了显著贡献。有的是积极探索倡导社会新风和传播职业文明,凝聚青年、团结青年,带领青年建功立业的有效形式。有的把农村建设的需要和青年学生的成长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也架起了团组织与农民群众之间的又一座桥梁。通过继续坚持开展这些已经被证明的有效的品牌项目,会使共青团工作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团组织形象进一步得到认可,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得到增强。

其次,实事求是地创新工作载体是保持共青团工作生机与活力的动力源泉。共青团组织工作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一定要基于工作的现实、青年的现实开展创新。创新其实就是在新的条件下找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创新要着眼于三个“面对”。面对新的青年聚集形式,设计新的工作载体。当前,青年聚集形式灵活多样,自组织不断涌现,共青团组织应根据这一现实,多开展小型多样的活动,使青年便于参与到团组织工作中来,使团组织更便于联系青年。面对新的青年联系方式,设计新的工作载体。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网络通讯全面走进青年人生活。手机、电子邮件、聊天工具已成为青年们主要的联系方法,虚拟社会生活越来越受到青年们的欢迎。共青团组织必须与青年共同发展,以青年易于接受的联系方式,加强同青年们的交流,才能更好的了解青年,走进青年。面对新的青年意识形态,设计新的工作载体。青年喜欢追求开放,自由,对原有的意识形态认识比较淡。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使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模糊了青年的价值观念。如果采取旧式的生硬教育,青年们难以接受。团组织应采取更为灵活的工作形式,如召开座谈会、讨论会、网上论坛等,真正倾听青年心声,反应青年合理诉求,以达到凝聚青年,引领青年的目的。

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新时期共青团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关系到共青团组织能不能进一步提高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能不能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青年工作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继续深入思考、认真研究,在未来工作中不断加以总结,以使我们的共青团事业更加蓬勃地发展。

E. 如何积极推进共青团工作改革创新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团的建设 报告指出,面对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适应党的事业发展需要,顺应广大青年期望,履行好团的根本职责,共青团必须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把握现实突出问题,积极推进团的建设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切实加强和改进团的自身建设。报告对推动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发展团内民主、完善青年组织体系等方面作出了部署。 报告强调,基层组织建设决定着共青团最本质的影响力、战斗力和生命力。全团要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下大力气抓好基层组织建设。越是团的领导机关,越要高度重视基层建设。要注意到一个组织的总体功能在不同层级有不同要求,准确把握团的各级组织在履行职责中的工作侧重点,基层组织要特别强调对青年的吸引和凝聚。要充分认识经济社会变革对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的挑战,本着走进青年的要求,大胆探索和创新基层组织建设方式,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不断扩大组织覆盖面,增强组织活力。 报告指出,要把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建设摆在基础性战略地位,构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团队分层思想教育体系,一体化推进学校团队建设。要加快城市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团建步伐,增强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团的活力,整体推进城市共青团建设。要发挥县级团委的统筹协调作用,强乡带村,灵活设置农村基层团组织,构建与区域化推进农村共青团工作相适应的组织格局。要高度关注青年自组织,深入研究青年自组织产生和发展的趋势,加强同青年自组织沟通联系,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对青年自组织的引导和管理,同时要主动培育和发展具有自组织特点的青年社团。 报告要求,要积极探索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团的组织建设的新方式;积极探索基层团组织依托互联网进行组织建设、运行联络的新方式;积极探索在有条件的青年自组织中建立团的组织。

F. 你们上学时候有加中国共青团吗。

初中和高中可以加入共青团,一般初中大部分人都会加入,除非表现特别不好

G.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鼓励学生走向操场、开展什么活动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以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

1.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很大成绩,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提升了全民健康素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2.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使广大青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二、认真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各项措施

4.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积极推行在高中阶段学校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做法。普遍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公告制度和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

5.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运动能力,达到体质健康标准。对达到合格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证章”,优秀等级的颁发“阳光体育奖章”,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荣誉感和自觉性。

6.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加强素质教育,努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中小学要切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7.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高等学校要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具体要求并抓好落实。因地制宜地组织广大农村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支持残疾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活动。要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开设体育课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

8.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积极开展竞技性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各级政府要定期组织综合性或专项性的学生体育运动会。学校每年要召开春、秋季运动会,因地制宜地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进一步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充分发挥其对群众性体育的示范带动作用。完善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生军训制度,丰富军训内容,开展“少年军校”活动,发挥学生军训在增强体质、磨炼意志等方面的作用。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和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

9.帮助青少年掌握科学用眼知识和方法,降低青少年近视率。中小学教师和家长都要关注学生的用眼状况,坚持每天上下午组织学生做眼保健操,及时纠正不正确的阅读、写字姿势,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学校每学期要对学生视力状况进行两次监测。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确保照明、课桌椅达到基本标准,改善学生用眼卫生条件。

10.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加强对卫生、保健、营养等方面的指导和保障。制定并落实科学规范的学生作息制度,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积极开展疾病预防、科学营养、卫生安全、禁毒控烟等青少年健康教育,并保证必要的健康教育时间。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使青少年学生每年都能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建立和完善青少年营养干预机制,对城乡青少年及其家庭加强营养指导;通过财政资助、勤工俭学、社会捐助等方式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伙食补贴标准,保证必要的营养需要。建立青少年营养状况监测机制,加强青少年食品卫生专项监督检查。根据新时期青少年青春期特征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服务网络。

11.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特别是体育场地建设。城市和社区的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青少年体育锻炼设施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基本的设施和条件。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统筹考虑、综合利用。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条件。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

12.加强体育安全管理,指导青少年科学锻炼。学校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学生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安全运行。完善学校体育和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完善安全措施。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加强对大型体育活动的管理,做好应急预案,防止发生群体性安全事件。所有学校都要建立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推行由政府购买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的办法,具体实施细则由财政部、保监会、教育部研究制定。要加强体育科学研究,积极开发适应青少年特点的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科学指导。

三、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合力

13.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体育事业尤其是中小学体育设施的投入,正确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建立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教育、体育、卫生部门和共青团组织等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青少年体育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14.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督导检查。建立对学校体育的专项督导制度,实行督导结果公告制度。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定期监测并公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加大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并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对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实行合格性评估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

15.制定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加大执法监督力度。通过制定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卫生条件和师资的基本要求。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法律法规,并加强督促检查。对学校体育卫生基本条件不达标的,要限期整改。

16.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妇联组织的优势和特色,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妇女儿童中心和其他校外教育机构要把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作为重要职能。积极倡导和鼓励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体育活动和团、队活动,充实课外生活,努力把更多的青少年吸引到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中来。

17.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的监督与指导。学校卫生是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要把城乡中小学生作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点覆盖人群。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相关卫生医疗机构要明确专人负责指导和协助学校的卫生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行政区域内学校提供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定期对学校的食品卫生、饮用水、传染病防治等开展卫生监督、监测,依法进行免疫预防接种,所需费用纳入公共卫生经费支付范围。中小学要依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设立卫生室,配备校医或专(兼)职保健教师,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开展学校卫生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巡查制度,加强行政区域内的学校卫生管理。

18.加强家庭和社区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家庭教育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起关键作用。要在广大家长中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注重从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学校、社区要和家庭加强沟通与合作,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家庭、社会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19.进一步完善加强青少年体育的政策保障措施。中央设立专项资金,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器材支持项目,帮助义务教育阶段中西部农村学校配备体育活动器材。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中,切实加大对学校食堂、饮用水设施、厕所、体育场地的改造力度。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体检的费用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其他学生由省级政府制定统一的费用标准和解决办法。学校要切实保证体育卫生工作的正常开展,所需经费从公用经费中提取和安排。

20.努力营造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舆论环境。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加大对群众性学生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形成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要以迎接奥运会、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使北京奥运会成为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推动全民健身运动迈上新台阶的奥运会,让广大青少年以实际行动与奥运同行,充分展示新时期青少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阅读全文

与加强中小学共青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