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小学校 > 中小学国家课程

中小学国家课程

发布时间:2021-02-26 10:12:43

❶ 中国小学生有几门主要课程

品德与社会,还有科学,09年年初教育局说小升初考这两门,老师辛辛苦苦上完了,不知怎么又不考了。

❷ 找:国家《小学课程计划》(新)

只找到这个
小学课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全新、全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新课程所引发的一系列教育工作改革,对我们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使我们深感这场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严峻性,任重而道远。为此,我校将以上级主管部门的落实精神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为重点,努力贯彻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全面推进我校素质教育进程,特拟定以下实施方案。

二、目标与任务:

1、全面组织培训、学习与研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坚持以“高”(高标准)、“严”(严要求)、“实”(求实效)的原则,开展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的多形式、全方位师资培训,使全体教师了解新课程,把握新课程,走进新课程。迎接关于实施新课程情况的调研。

2、以课堂“教与学”的改革为新课程实施的立足点;以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为生长点;从课内走向课外生活、走向社会,走向科技发展,全方位探索、实践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探索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寻求适合于、满足于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教学途径,以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要求。

3、继续发展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在原有课题实验的基础上,应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继续深入探究、验证、发展、推广实验。在此基础上,在教研工作与活动中都应有意识地确立、渗透以新课程实施相关的新的立项课题。以科研促进、推进新课程的实验发展,为全面走进新课程积累实践经验,奠定基础。

4、通过扎实开展、进行形式多样的新课程的培训、学习、实验、探索、总结、交流活动,牢固树立新课程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使教师树立课程意识,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等专业综合素养,伴随着新课程与学生一起成长,使我们的校园、教师、学生焕发活力、充满生机……

5、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充分开发并利用好课程资源、发挥校本资源,努力把各项设施、各科学具、用具、图书等资源与新课程实施联系起来,实现配套优化,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三、措施与要求:

一、加强学习,加强培训,理解体验教育新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是换一本教科书,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观念革命,是一场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的革命性改革。在这场变革面前,每一个参与课改实验的教师,都有一个重新学习的问题,要敢于挑战传统,挑战自我,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因为只有这样,新课程所秉持的民主、科学、开放的理念才有可能深入人心、付诸实施。

(一)加强学习,理念先行。

1、本学期一年级将继续使用实验教材,这就要求我们一年级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新教材,弄清新教材的体例、特点、要求,尽快适应新教材的教学要求,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效果。

2、1——6年级各教研组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继续深入学习《纲要》《课程标准》。尤其是课程理念与本学段的具体目标,要求每位老师牢记于心,并在教学实践中学会运用。

3、本学期,继续创设交流平台,开展“走近新课程——精彩五分钟”演讲活动,让教师在反思和体验中与新课程进行“亲密”对话。

4、每位老师要自抽时间,结合《河北教育》、《教育实践与研究》等其他学科教学杂志的学习研究,展开对“课标”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感悟。

(二)有效组织,培训引路。

1、继续有计划地组织各年级老师参加各级新课程培训。

2、进一步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基本理念、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综合实践活动指南、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等等,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理性认识,防止把课程改革演变为简单的"换教材"。在培训模式上改变过去单纯灌输的方式,采用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法,让教师领略新的理念和内容,体会新的教法和思路。

3、以“学术沙龙、经验会、讨论会、讲座”等形式,围绕新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教学评价以及新教材教学进度、实验进展情况,进行专题研究,探讨新教材教法。通过研讨、交流的形式,提高教师感悟并驾驭新课程的能力,促进我校的新课程标准实验的发展,使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朝着有序、有效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研究,狠抓落实,实践体现教育新理念。

把新理念转化为实践,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本学期,我们将全面按照国家课程改革要求,在课程类型上,从不同的逻辑范畴,做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位一体;注重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重视显性课程,同时充分挖掘隐性课程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尽心尽力,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并不是去订购教材、编写教材,教材已经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了。

1、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本学期,我们将举行大规模的教师基本功竞赛,以此来推动我校教师的全面业务水平。同时,创设条件,打通学科界限,努力寻找新的课程资源。

2、探索创建家校共同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是课改深入的关键。如何使新课程好的理念、好的思想、好的设计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长都知晓、理解、认可,直至参与到其中,这是课改顺利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在课改实验中,我校要建立家长有效参与课改的新机制,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正合力,营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良好课改氛围。

首先,以沟通、培训、听课等形式带动家长知晓、理解、认同课改。课改涉及到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让家长尽快了解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任务,我们将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及时与家长联系与沟通;召开家长会宣传课改;举办家长学校,请课程专家与家长座谈,解答家长的疑虑;举办“一年级课改实验家长培训班”,通过培训,使家长们尽可能地体会到课程改革呼唤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在观念上确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平等地位,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关注课改,关注孩子的成长;请家长听课改实验课,让他们在课堂上,从孩子的学习热情、精神状态和学习成效等方面,亲身感受新课程的魅力,更加自觉地关心和支持课程改革。

其次,举办“社区开放日”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课改教育环境,注重发挥家长在课改中的主导作用。家庭教育重在潜移默化,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能与学校达成一致,有助于学生在各方面健康成长。本学期,我们将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区开放日”活动,请家长走进学校;精心设计问卷,使家长听课更有针对性,能更客观地评价课堂;请家长为学校如何搞好课改献计献策;请家长现身说法谈如何培养孩子兴趣,如何培养孩子做人;开放教育场地,让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图书馆、阅览室,共同在书海里畅游,让家长在活动中看到孩子们学识、情感、能力的差异,努力形成平时应加强这方面教育与培养的迫切愿望,更加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3、积极利用好校本课程。为各年级学生选配了《古诗文诵读》、《现代诗文诵读》。本学期,我们要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更有效地加以使用,通过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它课程资源的不断开发与优化发展。

(二)注重过程,强化学科课程管理。

新的课程改革应赋予教学常规管理体制新的要求和内涵,教学过程着重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强化管理。

1、强化集体(合作)备课的管理。

有效的集体(合作)备课活动,是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途径。要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搞好新课程改革实验,使用好新教材,集体(合作)备课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本学期,我们将加强对教研组的管理,提高教研组集体(合作)备课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采用“个人钻研备课——一人主讲,集体讨论——深化吸收,形成共识”的操作程序,使集体(合作)备课做到有计划、有准备、有检查、有总结、有考核、有效果,促进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精神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

2、强化课堂教学的改革。

新课程所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需要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是实施课改的主阵地。本学期,我们将多层面、多层次地举行教研活动,通过研讨会、讲座、课题研究、合作备课等多种形式,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努力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情趣化,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强化作业设计的创新。

布置作业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作业形式多样化、作业内容体现层次化和个性化,每两周应布置一次活动性、实践性作业。

4、强化教育评价的多元。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芦咏莉博士曾说,我们的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而不是为难学生。因而在评价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发展过程进行评价;要关注对学生非学业内容的评价;要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要给学生创造多次测试的机会,让每次测试都成为一次学习过程;要注意发挥好评价的激励功能,争取通过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三)全面启动,优化非学科课程的作用。

非学科课程主要是指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活动课程又包括综合实践活动、体育活动、课外兴趣活动等。

1、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首先,认真学习,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与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了改革中国教育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它不同于原有课程结构中的学科课程,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其次,加强领导,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与内涵。

(1)学校将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研究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教导处、教科室等组成。学校还将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队伍,由分管教学的校长负责,指导教师主要由三年级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学科组教师组成。

❸ 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有哪些

课 程 年 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品德与生活 2 2
品德与社回会 2 2 3 3
科 学 2 2 2 2
语 文 7 7 7 6 6 6
学 数 学 4 5 5 5 5 5
英 语 2 2 2 2
体 育 4 4 3 3 3 3
艺 术 4 4 4 4 4 4
科 综




动 音 乐 2 2 2 2 2 2
答美 术 2 2 2 2 2 2
信息技术 l 1 l 1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技术教育 2 2 2 2
地方与学校课程 5 4 2 3 2 2
周总课时数 26 26 30 30 30 30
学年总课时(节) 910 910 1050 1050 1050 1050

❹ 国家规定中小学课时量

中小学专任教师周课时标准

(一)小学教师周课时数标准:语回文和数学14节,科学和外语15节,体育、音乐、美答术和信息技术16节,品德、综合实践和地方课程等17节。

(二)初中教师周课时数标准: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12节,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体育14节,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和地方课程等16节。

(三)高中教师周课时数为10~14节,各校根据选考学考情况(普通高中)以及专业特点(职业高中)制定各学科周课时数标准。

(4)中小学国家课程扩展阅读:

20 世纪 60—70 年代西方一些国家的研究表明:高等学校教师一般每周至少应工作 40 小时,实际每周平均工作时间约为 55 小时;多数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 40%~70%。

对 50 个国家 80 所大学的调研表明,教师每周的平均教学工作量为 6.8 小时~12.5 小时;澳大利亚、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教师工作量最重,非洲次之,北美及欧洲最轻;发展中国家的教师工作量一般较发达国家为重。

❺ 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

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以下课时为每科周课时量:

小学一、二年级:

品德与生活(2节) 语文(8节) 数学(4节) 体育(4节)艺术【包括音乐、美术】(4节)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节)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3节)

(5)中小学国家课程扩展阅读

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组织与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申报课程。

评价。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的结果向有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❻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必须开设的课程有哪些

低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小学中高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6)中小学国家课程扩展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要求规定:

1、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2、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❼ 全国中小学课程统一了吗

现在中小学的课程并没有达到统一,有大部分的地方使用的是新课改的课程。但是仍有不是的地方。

❽ 当前我国中小学主要的课程类型有哪些

1.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一般承担着以下任务: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复习巩固学习过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检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据此,在实践中,中、小学课的基本类型被划分为两大类:单一课和综合课。

(1)单一课。一般是指在一节课内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的课。单一课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传授新知识的课。在一节课里,绝大部分时间用来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组织学生学习新教材。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感知、理解和掌握新的教材内容,增加新的知识要素。有时也会有复习、巩固的内容,但它是为掌握新知识这一主要任务服务的。

巩固知识的复习课。一节课的时间主要用来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本质,并将知识网络化、系统化,予以巩固记忆。比如学习完一个单元后或期中、期末考试前所上的复习裸,就属此类。

培养技能、技巧的课。包括练习课,实验课、实习课等。这类课的时间主要用于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反复练习,掌握基本技能形成熟练技巧。如语文的作文课,数、理、化的独立作业,实验课,生物的实习课等,都属此类。

检查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课。用整节或连续两节课的时间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目的在于了解学习情况,对每个学生的成绩给以评价,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弥补。各门学科教学中所进行的不同形式的测验课、考试课,即属此类。

自学课。这是近年来在强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中所创造的一种课型。其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主要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和独立作业,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技能。

单一课由于内容集中,几乎运用课的全部时间完成某项单一任务,结构上变化不多,因此多在中学高年级采用。

(2)综合课。又称混合课,一般是指一节课内要完成几项教学任务的课。综合课的内容包括复习1日的知识;学习新教材内容,对新学教材予以巩固,并适当进行练习,培养基本技能、技巧;甚至还要检查知识的掌握程度。

综合课所要完成的几项任务并不是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一般是侧重于新知识的传授,结合进行巩固复习和技能、技巧的培养。由于综合课方式灵活,结构富于变化,适应儿童难以在较长时间:内从事单项活动的心理特点,故在中学低年级和小学被普遍采用。这样,多项活动交叉进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好的效果。

2.根据任务划分,课程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3.根据教学方法,课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试验课、复习课。

(8)中小学国家课程扩展阅读:

课程类型的划分依据

一般认为划分课的类型的依据主要有三项:

第一,教学的目的、任务。从总的方面讲,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和发展认识能力。但完成此任务要经历一个认识过程,而这个过程又由许多相对独立的环节组成。如从感知知识到理解知识再到巩固掌握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在反复练习中形成技能、技巧。这就决定了在同一教学过程中,每堂课所担负的目的、任务不会相同。不同的教学目的、任务决定了课的不‘同类型。教学目的、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了课的类型的多样性。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过程必然是由不同类型韵课构成的完整的上课体系。

第二,教材内容。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不同单元的教材内容,分量多少不同,难易程度不一致,知识因素之间逻辑关系的紧密程度也有差异……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在教材的教法上有区别。有的教材,需要整堂课或几堂课都用来叙述新教材;有的则需要整堂课或几节课进行复习;有的则将课的主要时间用于实验;有的分量较少而又相、对独立的教材,则可以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过程。这样才会使上课过程结构完整,避免支离破碎。可见教材内容性质的多样性决定了课的类型的多样性。

第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这也是决定课的类型的重要因素。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于单一活动,因此,应多采用结构变化多的综合课。对于知识水平较低的年级,也要尽力避免连续上那些难度高、容量大的传授新知识的课。总之,课的类型的决定和划分,是教学过程复杂性的反映,受教学过程诸因素的制约。教学中,如果能够从实际出发,正确地合乎规律地选择和运用不同类型的课,就会使教学过程体系完整,进行顺利,效率提高。

第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❾ 小学课程包括什么

小学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思想品德、健康、社会、音乐、体育、美术、微机、礼仪等。

拓展资料

每个地方的课程都不同,课程是根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制定的,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方面涌现出一些先进典型,他们为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新鲜的经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初等教育所做的“把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与生产、健康、营养等相关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把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与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和生活发展,特别是农村的生活发展结合起来”的改革实验,是农村小学地方课程建设的范例。



阅读全文

与中小学国家课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