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小学校 > 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

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

发布时间:2021-02-07 07:28:53

⑴ 如何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一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对领导干部来讲,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就是责任心强不强,能不能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工作负责,能不能对自己负责;就是要有压力、有负重感,为责任牵肠挂肚,为责任寝食难安,为责任坚持原则,为责任勇于奉献。”卢展工的讲话对领导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了生动、具体、形象的阐述。我们始终要带着责任促进工作,尽心尽责推动发展,把责任具体体现在促发展的每项工作、各个环节、全部过程。把自己的理想变成每一天的努力,把日常的繁杂工作与追求理想融为一体;要细化责任,各中小学,包括局机关各股室、区教育督导室、区教师进修学校领导干部要根据区教育局明年教育工作的总体安排,对照各自承担的职责任务,进行责任细化量化,逐一分解下去,做到任务分解到人,责任落实到岗,工作落实到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考核责任。建立健全各种考核考评制度,客观、正确、科学评价干部、教师的劳动成果,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部门、各单位及其所有教职工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作为教师职务“评聘”和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要做好考核工作,关键是制订好考核标准,作好考核过程管理,每一项工作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督促、有检查、有记录、有结果,并及时公布,接受监督。
二要有高昂的精神面貌。精神面貌体现工作状态,事关发展成效。实现教育强区的目标不是喊出来的,而是一年一年自加压力干出来的,一步一步争创上来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荔城教育正处在新一轮创业的关键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全区各中小学领导和局直各部门领导要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敢于吃苦、敢于打硬仗的精神,把工作中的困难估计的更加充分,把问题分析得更加透彻,做到超前谋划、应对有方。要敢挑重担。对各项工作都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以苦干实干的精神去担当,主动想办法,找对策;对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敢于攻坚,善于突破难点,决不能心存畏难,互相推诿。要勇于争先。好字当头,追求发展;快字当头落实工作,不仅在谋划发展、部署安排工作上要争先,而且在工作的成效上要争先,要有争创一流工作、一流学校的雄心壮志,不能甘当落后,或是甘当中游,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当骨干争先锋的气势推动各项工作出色完成,不断提升工作绩效。
三要有扎实作风。作风问题事关责任落实和事业成败。推进教育强区建设,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勤政廉政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我区各中小学领导和局机关、局直各部门领导和干部主流是好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学校、一些部门个别领导、个别干部还存在着工作任务不落实,碰到困难推责任,遇到矛盾往上交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损害形象,又影响教育发展。各中小学、各部门务必切实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师生、深入教学第一线,做到力量下沉,重心下移,工作推进在一线,问题发现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干部考核在一线,用实干、巧干、实干去体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用智慧和能力去破解发展中阻力和难题,用工作成效去体现发展观的要求;要自觉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加强个人修养,自觉端正师德师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努力使自己成为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
四要有专业化的目标,着眼于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各中小学、各部门的领导干部,特别是校长要深刻地认识:教育教学过程必须时时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实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培养什么人”要体现在办学方向上,体现在教育教学细微之处;“怎样培养人”要体现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之中,体现在教书育人。校长在日常工作中要努力做到: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德育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作为一件事来做,德育必须与学校生活、与师生日常行为结合起来,把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变为教育的机会和手段,让自己和教师的一言一行,让学校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一角一景都体现着教育。德育必须把师德教育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新颁布的《中小学师德规范》首次纳入了教师要“保护学生安全”,安全包括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保护学生安全是教师职业必须坚守的精神底线,也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职业的特征。校长对事情的选择和判断一定是来源于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对教师的评价一定是取决于教师教书育人的态度;而不能只以分数给学生排队,也不能简单地以升学的情况来评价教师。学校育人工作必须突出认知、实践和环境三个环节,并把三者有机地衔接起来。抓好认知,离不开课堂,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课堂,各学科的课堂也必须同时是德育的课堂;抓好实践,认识内化离不开实践和体验,社会实践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使之成为课堂和书本知识的实践环节;抓好校园文化,学生成长离不开环境,学生的成长必须有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认知、实践、环境,是学校育人工作必须紧紧抓住的三个环节,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应该是校长们的品格和精神。让学生安全健康成长,这是每一个教师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也是今天摆在校长面前和局机关、局直所有干部面前的共同责任。
五要有专业化的能力,着眼于学校建设和发展所要求的组织、开发、实施、指导、检测、评价等一切工作。各中小学校长要十分明确: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有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明确的发展思想和符合本校实际的独特的办学模式。要努力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并努力办出学校的特色。学校建设首先要保证满足基本办学要求,保证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并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学校的发展,更多要体现在内涵上、特色上。学校校长的精力应该百分之百的集中在学校工作上,校长要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努力做到:认真分析学校工作的实情,查找薄弱环节,确定推动工作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完善学校现代管理制度,明确工作目标责任,层层分解落实、环环相扣;团结学校领导班子,凝聚全体教职工,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和谐之家,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熏陶人,以科学的制度规范人,以实干的精神带动人,相信人,激励人,成就人,给教师创造充分的发展空间,让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都体现自身的价值,特别是要关心教职工的精神需求和切身利益,努力为教职工排忧解难,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好的校长要有两个境界:一是带出一所好学校,就是前面提到的“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这就是把正确的办学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好校长的作风长远地体现出来。二是构建好学校文化,继往开来,对已有的校风和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一个好校长走了,还是一所好学校”,使好校长的作用长远地体现出来。在座的校长们应该追求并达到这两种境界。全区上下都要发扬多年形成的团队协同作战的精神,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凝心聚力的作用,增强感召力、执行力、战斗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持之以恒办事,认认真真办事;区教育局各股室、区教育督导室、区教师进修学校都要紧紧围绕新一轮教育发展,深入调查研究,加强检查督促,积极建言献策,在发展大局中找准位置,明确责任,加强协调,密切配合,积极作为,形成分工协作、和衷共济、心齐劲足的生动工作局面。

⑵ 你认为国家建立中小学校长流动机制是否必要

有必要建立中小学校长流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有一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有一批好教师就能提高学校的总体水平。要激活教师队伍活力,必须建立健全校长流动机制。

健全中小学校长流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途径:
1.建立校长定期交流制度。建立健全校长流动机制,有利于推动中小学优质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完善校长聘任制,积极探索实行校长任期制和定期聘任,推进中小学校长换岗交流;鼓励优秀校长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使校长队伍素质在交流制度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积极创新交流制度,鼓励年轻校长甘挑重担、率先垂范,发挥模范作用。
2.在中西部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设立校长特设岗位。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从城镇学校优秀教师和管理骨干中选聘一批学历水平高,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经验丰富,有志于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育事业的优秀管理人才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担任一定任期的校长。通过校长特设岗位制度,使大批薄弱学校得到快速发展。
3.建立城市学校、优秀学校与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对口支援制度。鼓励和倡导城市学校,优秀学校选派管理骨干,优秀教师到对口支援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和任教,带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发展;将对口支援工作实绩作为考核主人城市学校、优秀学校校长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鼓励更多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支教、送课、指导教研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带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发展;组织县域内城镇中小学教师定期到农村任教。
4.积极探索推进校长交流、提升校长管理能力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在办学成绩,办学特色突出的中小学校建立校长培训实践基地。在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中引入和推广“影子培训”新形式,有组织地选派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校长到校长培训实践基地担任“影子”校长,跟岗学习研修,提高管理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中小学优质管理资源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⑶ 你认为国家建立中小学校长流动机制是否必要如何健全中小学校长流动机制

校长是应该合理流动。如果校长较长时间不流动,就会造成人际关系复杂,就会养尊处优,就可能越来越独断,尤其是名校的校长掌管着无限权利和社会资源,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实行校长合理流动,有利于教育的均衡,有利于学校民主建设,有利于校长的成长。

但是,如果没有相关的机制做保障,就会使此项改革流于形式,甚至改革失败。所以,我觉得要真正实现校长的合理流动应解决好以下问题。

其一,流动对象问题。因学校历史、条件、地域差异,学校有强弱、优劣、好坏之分,校长在不同的学校掌握的社会资源不同,相应的“权力”也就不一样。如果没有好的流动制度作保障,在流动过程中,为得到更大的“权力”,就会引发“要位跑位”大战。同时,哪个校长该流动?哪个不该流动?如果没有过硬的科学的考核标准,如果没有足够的运行机制,谁来监督决定流动校长的当权者?如果“能跑会送”的得利,就会产生新的教育腐败。同时也会打击多数干实事校长的积极性,对整个教育的发展极为不利。

其二,流动方向问题。常规的流动是城外往城里流动,一般学校往名校流动。但我觉得流动应该是双向的循环流动,既有城外向城里流动,也有城里向城外流动,既有名校校长向一般学校流动,也有一般学校校长向名校流动。这样才能带给一些校长动力和压力,激发办学的活力,促进教育的均衡。

其三,流动时间问题。流动时间不宜过短,时间过短,校长对学校的发展规划实施还没完成,学校整体效益还没显现,新校长又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学校的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同时,时间过短,可能造成有些校长带有功利目的大搞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这样对学校的发展极为不利。时间过长又存在如前所述的一些弊端。所以,我觉得最好能在6-8年为一周期进行流动。这样校长的办学思想就会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能从学校的办学效益中得到验证。

其四,待遇问题。虽然实行了绩效工资,基础性绩效在同一区域内没有差距,但奖励性绩效差距还是比较大。如果待遇没有解决,城区向城郊、名校向一般学校流动会相当困难,我个人认为应该建立相应的政策,除了在奖励性绩效方面向城郊学校倾斜、提高城郊补贴外,还应该在评优选模、晋升晋级等方面向城郊或一般学校的校长倾斜,以吸引更多优秀校长自愿到城郊学校或一般学校。

总之,校长的流动不宜搞“一刀切”,应根据各个校长的实际情况,在完善各类制度和措施的前提下,逐步推进,以保证教育的稳步、持续发展。

⑷ 浅谈如何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一、提高师德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基础
二、精研业务是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
三、建立激励机制满足教师的需要
四、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⑸ 中小学校长如何为学校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坚持教师优先发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一、近几年,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教师FAff-建设的科学规划和宏观指导。
2、着力推进教师教育创新。
二是优化配置教师教育资源,努力构建教师培养新体系。
三是按照中小学各学段教师的实际需求,我省适时停止了培养专科层次初中教师的招生计划,调整了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英语、艺术类和综合类等农村基础教育急需的学科教师。同时,根据新时期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特点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实践环节,努力提高师范教育质量。2008年,我省开展了师范生顶岗实习的试点工作,152名学生在农村小学的顶岗实习收到良好的效果。

3、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一是从2003年开始,我省扎实开展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远程教育为依托,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内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据统计,至2007年底,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部完成了新课程培训任务,40.8万名专任教师接受了240学时的岗位培训,15万和25.5万人分别参加了信息技术初级、高级培训,4.8万名教师参加了国家、省、市州三级骨干教师培训。

二是强化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科教师培训。从2004年开始,我省针对农村教师学科结构失衡的突出问题,由省本级筹集专项资金,以本科院校为依托,为全省农村乡镇中小学培训了英语、计算机骨干教师近1万名、农村小学音乐、美术、体育、生命与健康等学科省级骨干教师1500名。全省各市州普遍开展了相应专项培训,有效缓解了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师短缺的矛盾。

三是狠抓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我厅先后下发《关于推荐优秀在职小学教师通过继续教育达到专科学历水平培训的通知》、《关于推荐优秀在职中学教师通过继续教育达到本科学历水平培训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采用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每年组织2万名小学教师和1.5万名中学教师免试入学,分别进行专科和本科教育学历提升培训。同时,鼓励教师通过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提高学历层次。据统计,小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和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分别从2000年的12.94%和11.26%提高到2008年的65.64%和46.61%。

四是大力开展中小学校长培训。认真落实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的规定,加大对农村、民族地区校长培训的力度,有计划地安排相对薄弱学校的校长到较发达地区学校挂职锻炼、发达地区优秀校长到民族地区学校任职。2003—2007年,共有3.5万名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和教育管理干部参加了岗前培训,累计选拔了340多名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校长到较发达地区学校挂职锻炼。

五是健全中小学教师培训网络,积极推进示范性省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工作。目前,全省108个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办学水平有明显提高,有9个已通过了省里的评估验收,其中2个受教育部通报表彰。2004年,我省建立了两个用于中小学教师学历提高培训的远程教育平台,并在90个县市区设立教学点,为边远地区教师通过网络获取优质资源、提升自身学历水平提供了条件。2007年,我厅又利用省电大系统的网络和资源优势实施中小学教师远程学历教育。2008年,又投资600万元建设湖南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专用平台和开发学习资源,为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非学历培训开辟了新的途径。

4、不断完善教师工作体制机制。一是进一步明确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教师队伍的职责。2004年,省政府发文重申“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档案管理和考核奖惩等管理职能统一归口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并将教师管理体制落实情况作为县级政府及其党政主要负责人教育实绩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同时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省政府明文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在教职工工资总额1.5%范围内,由事业费开支”,“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据统计,2003--2007年,省、市、县三级政府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财政专项经费累计达到2.92亿元。

二是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根据《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制定了《湖南省(教师资格条例>实施细则(试行)》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规范化轨道。2004年,我省全面开展了面向社会人员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出台了《湖南省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标准及办法(试行)》、《湖南省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办法(试行)》等操作性文件,加强了非师范教育毕业生申请人员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与能力测试工作。截止到2008年底止,我省已累计认定各类教师资格53.39万人。

三是完善教师职务和特级教师评审制度。从2001年开始,我们将中小学教师高级职务评审权有计划地下放到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2004年明确规定评聘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均应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从2005年开始,实行职务评聘向农村教师倾斜的政策,凡在农村工作满20年、符合规定条件的乡镇以下教师可在3年内获得一次参评中小学中级职务的机会,凡没有中学高级教师的农村中学可至少允许1名符合条件教师申报中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2002年,我省修订颁发了《湖南省特级教师评审实施细则》。在2008年特级教师评选中,明确规定80%的申报指标用于教学一线教师,重点保证农村教师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

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工作在教师工作第一线的同志们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务实工作的结果。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曾多次受到教育部及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教育部两次编发专题《简报》推介我省做法;2006年,原副省长许云昭同志在教育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作专题发言,介绍了我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和经验:2007年,新华社以“湖南推行免费定向培养农村教师计划,,为题专门编发一期《国内动态》。

二、准确把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教育事业正步入新的发展时期,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更高的要求,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分析和正确判断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积极研究新形势下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主动适应新的变化。

1、充分认识时代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抓住当前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全面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在实现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过程中,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师是关键。

从教育事业自身发展来看,教师队伍的科学发展,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对于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具有直接的影响。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在一些地方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很多中小学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感“不适应”,其中最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队伍的教育理念、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与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之间存在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一定意义上说,师资的水平决定教育的水平,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差距就是教师的差距。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的作为;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的素质。

当前,随着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有学上、有书读”的要求正在被“上好学、读好书’’的愿望所取代。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发展,努力破解择校、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高质量的教育,提升教育的内涵。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最首要而关键的,仍然是教师队伍的师德和专业水平。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全民族素质、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和满足人们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都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我们一定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甘于奉献、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2、充分认识当前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面临的深层次矛盾。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取得巨大成绩。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教师编制、资格、待遇、管理、培养、培训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亟待解决。近几年来,各级政府确保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但随着收入分配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推进,教师津贴、福利和住房、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方面的问题又凸显出来;教育发展对新进教师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但教师资格、聘用等准入制度的改革完善相对滞后;提高现有教师素质的要求日趋紧迫,但教师的培训制度、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尚不完善;教师资源配置成为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但相应的教师聘用、流动和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还在探索当中;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但与城市学校教师素质和待遇等方面的差距仍然较大,在一些地方还有扩大趋势;尊师重教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教师的法律地位仍不清晰。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和文化多样化环境下,如何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培养优秀教师和新一代教育家,仍然是我们面临的全新课题。

3、充分认识当前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我省现有普通中小学校18058所,有教职工553848人,其中专任教师496486人。经过长期不懈地建设,我省中小学教师这支队伍结构明显改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为我省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一支很好的队伍。但这支队伍自身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矛盾较突出,短缺与超编并存,学段、学科不配套。目前,一方面我省农村初中和小学教师总体超编,另一方面,中小学各学段教师结构性缺超共存,如全省高中与幼儿园学段教师,按照现行标准分别缺编10142和39321人。学科结构性矛盾突出。中小学信息技术和英语专业教师严重不足,音乐、美术、体育及综合类学科专业教师短缺,如音乐、体育、美术学科教师,按课时比分别需补充5666、14532和6245人。从客观上看,这一问题与教师来源、补充以及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课程门类和学时比例进行调整等因素有关,但按照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及时补充部分学段和学科的专业教师,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是教师队伍整体学历水平有待提升。按照国家现行各学段的教师学历要求,目前我省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49%、96.82%和90.23%,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各学段高层次学历水平教师比例与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在全国所处的地位很不相称,如2007年,我省小学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为62.5%,仅位列全国第22。随着教师专业化和我省建设教育强省进程的加速,我省基础教育师资整体学历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

三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相对老化。我省小学45岁及以下教师比例为61.43%,51岁及以上教师比例为24.35%。但同比在城市分别为79.36%和11.96%,在县镇为68.06%和18.O%,在农村则为54.54%和30.1%。且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问题在随后5年还会进一步加剧。

四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亟待加强。上世纪末,我省全面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实施新课程以来的情况看,教师专业发展亟待加强的问题已凸显出来,并成为影响和决定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及课程改革顺利开展的关键。虽然我省已建立每5年一轮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制度,也花大力气开展了新课程、信息技术、班主任和骨干教师等专项培训,由于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实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培训对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作用并未充分地发挥出来。从总体上看,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与当前经济社会对教育提出更快更好发展的要求之间,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当今世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加快,以及我省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受到我省尚不够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原因,又有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对优质教师资源的需求持续地增长,其增幅超出了教师教育发展速度的影响,还有教师教育在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等因素。

在当前经济社会与教育事业发展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主观方面总结和思考,查找自身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准确把握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把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队伍。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坚持教师队伍优先发展。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事业的总体格局中之所以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国家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规律使然。

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从事教师工作的同志,必须充分认识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格局中把教师队伍建-i=瑟N-在最为优先发展的地位。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国家的事业和政府的责任,结合当前突出问题和未来要求对教师队伍建设作出统筹规划;要坚持政府主导、运用国家公共财政的力量、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要着眼于制度创新,下更大的决心,建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为教师队伍建设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将教师队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到实处。

2、必须坚持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2020年,我国将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教师队伍不仅在规模结构上,更是在水平质量上要适应更高的目标要求。就我省的情况看,目前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规模已基本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提升质量成为我省教师队伍建设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核心任务。2007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出台后,又专门制定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计划》,作为落实建设教育强省要求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予以重点保障。

金省各地要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心迅速转到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上来,要将提升素质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努力达到《计划》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为实现教育强省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3、必须坚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教师专业化是当今国际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从全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看,教师专业化的进程正在加速,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表明,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教师专业化的主要内涵是教师专业发展,即教师自身在思想道德、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能力等方面持续不断的努力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连续、复杂的发展过程,是高水平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作为专业工作者的教师,要不断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专业研修、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对于教育事业而言,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赖于每一位教师自觉进行专业发展、提升素质。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主要内容,制定积极的政策和措施,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为教师提升素质提供平台。

4、必须坚持以农村师资建设为重点。近年来,通过采取一系列特殊政策和措施,我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整体面貌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但当前农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城乡师资配置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农村教师结构失衡、骨干教师缺乏、待遇偏低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村教师仍然是教师队伍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严重制约着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因此,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牢牢牵住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进一步加快农村教师队伍发展步伐,促进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科学发展。

三、扎实推进当前几项重点工作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全省各地从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同志要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不断增强把握方向、统筹全局、解决问题和推动工作的能力。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关于2009年度全省中小学教师工作,湘生同志刚才已作了安排和要求,我这里强调的是今年乃至今后几年要重点把握的几项工作。

1、调整优化结构。当前,我省中小学教师数量矛盾基本缓解,教师资源的结构性问题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在当前我省教师队伍诸多结构性问题中,最突出的是结构性缺编与超编并存的问题,也就是说,当前中小学教师总数不少,但某些学科教师特别是合格的专业教师缺乏,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前面已经谈到,我省中小学音乐、体育、美术三个学科教师短缺,其实还不止是这几个学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还有一批“教非所学”的教师。专业是专业化的基础,没有专业基础,专业化从何谈起?

今后几年,我省的学龄人口和教师供求关系都会发生较大变化,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抓紧进行教师队伍的结构性调整。一是要根据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和本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实际情况,认真做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加强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分学科分专业培养的计划性,从培养源头上有效控制学科专业结构的失衡;二是在教师补充环节上,要按学科(课程)教学工作任务配置编制,按学科(课程)教学需要进入,同时新补充的小学和初中教师分别应具有专科以上和本科以上学历,切实把好新进教师“入口关”;三是加紧对“教非所学”且在所教学科专业有培养前途教师进行所教学科专业培训,有效缓解教师队伍专业结构失衡的矛盾。

2、狠抓素质提升。教师的水平决定教育的水平,教师的质量决定教育的质量。低水平的师资绝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为此,一是要普遍提升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学历水平是反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基本要素,目前我省小学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初中和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的排位分别位居全国23、23和15位,这与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极不相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关注、加大工作力度,把教师学历提升作为一项过硬的任务来抓。

二是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要认真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和其他各类专项培训,研究教师培训的目标、课程内容和施训方法,努力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切实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师德令人敬佩、教学令人满意的合格教师。

三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中小学名师、特级教师和专家型校长是为人师表的典范,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军人物。要充分发挥这些骨干教师团队在教育教学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和促进教师素质提升。

3、关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我省是个农业教育大省。农村教师占教师人数的87%,同时,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仍然相对薄弱。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失衡,成为影响提高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教师队伍建设要突出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素质这一重点。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关键在于促进优质教师资源流向农村。为此,我们一是坚持面向农村地区和农村教育,加强师资培养工作,为农村教育储备、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优秀教师。二是积极探索区域内教师定期交流的制度和办法,加大教师交流力度,推进城镇教师支教农村,缩小区域间师资差距。三是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开展农村教师专项培训,提高培训实效。四是制定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补充完善农村教师扶持措施,防止农村骨干教师流失,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4、创新建设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创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师职业的选择性、多变性明显增加,教育劳动力市场的人才竞争机制和自主择业机制日益形成,这一转变在客观上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中小学教师政策定位在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促进教师努力提高自身学识能力和水平、提升竞争能力上,大力推进教师教育和教育人事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研究建立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职业吸引力的机制,吸弓f优秀人才投身教育、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政策措施,严格教师资格制度,让优秀的人才“想进来、进得来”,让不合格的人“想进来、进不来”。

二是研究制订激励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制度,让广大教师能够“想教好、能教好”。

三是研究制订培养造就教育家的制度和倡导教育家办学的制度,让骨干教师“出得头”。

四是研究制订防止优秀人才流失和让不合格教师退出的制度,使优秀教师能够“留得住”,让不合格人员能够“出得去”。
同志们,在过去的几年中,我省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今天,我们遇上了我省教育事业推进科学跨越、建设教育强省的良好时机。我相信,只要我们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实践,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坚定的决心,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教师工作的规律和有效的工作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适合我省省情的教师队伍建设新路子、在湖湘教育的历史上书写新的篇章!

⑹ 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调研选题,或者是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哪些方面谢谢啦

市场经济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李远成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中,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中小学管理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也是迫切需要探讨的。
一、教师队伍在市场经济运行轨道中的特殊坐标
中小学教师在基础教育的巨大作用,已为国人所熟知。全国有800多万普通中小学教师,这是一支特殊的劳动大军,无论从他们的劳动方式、劳动对象、劳动产品,还是从他们的就业 渠道、方式看,都和企业不同,其理由是:
1、这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决定的。市场经济并不是私有制的代名词。邓小平同志1 992年初南巡讲话中已经明确告诉人们:“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 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我们的市场经济是在坚持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是体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同时,它也是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 度结合在一起的,它并不排斥国家宏观的调控和计划。中小学作为国家上层建筑领域的特殊部门,历来都被置于宏观控制之下,不仅过去和现在如此,在将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也将 如此。现阶段,中小学师资调配如果没有国家统一管理,后果是很难设想的。加上我国中小学基本上都是国家投资,教师工资也基本由国家承担,中小学教师是吃“财政饭”的国家干 部。因此,不应该进入市场经济运行的中的劳动力市场。相对地讲,在对教师的使用问题上,“双向选择”、“用工自主”的开放程度也应该小得多。
2、这是由我国目前的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的现状决定的。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由于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低,仅管建建国后党和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使教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 离 现代化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不少地区小学教育尚未完全普及,相当一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普九教育的实现还相当艰巨。在这种形势下,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还需要大 量的中小学教师。就目前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来看,不仅数量上还有不少缺口,在质量上也有不少问题。仅有70多万人口的重庆市荣昌县,目前还缺编中小学教师556人;在编教师中 ,小学教师学历未达标的245人,初中教师学历未达标的239人,在这种情况下,非但不能使教师自由进入“市场”,自由流动,相反还应该稳定、加强。
3、这是由国家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的。国家举办师范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教师。当一个师范毕业生掌握了一定专业文化知识和传授知识的技能后,就应该去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 。当他已经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成熟的教师的时候,却不去从事他所熟悉的工作、事业,而是“下海”、“跳槽”,那种结局当然不是国家所希望的。
当然,一旦有一天,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真正提高了,有能力且愿意当教师的多了,教师队伍的管理模式也不是不可以改一改,因为市场经济的竞争性、 选择性毕竟是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
二、当前影响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因素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但当前的诸多因素使这种希望显示得并不充分。
1、教师工资制度有弊端。
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办事,中小学作为一个特殊行业,是否也应完全遵守价值规律?不仅在理论上说不清,在实践上也不太容易把它扯在一起。建立在公有制基础 上的学校,教师的工作性质虽然可以界定为脑力劳动,但知识还不可能完全商品化,教师个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也不可能完全成为衡量收入高低的尺度。一般地讲,教师工资主要根据 学历、工作年限、职称三项指标确定的,而且一经确定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且只能往上涨, 不会往下跌。对一部分教师来讲,他们收入的多少和实际工作情况并不吻合,在教学工作中 兢兢业业,一心扑在教学上的教师,他们的付出和所得就有较大反差,少数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混岗,“发水”,但其收入并不比前者少。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按劳动分配原则没 有在教师行业得到充分体现。一般地说,中青年教师是教师的主力军,但他们由于工作年限短,职称低,而要增加工资又必须“耐心等待”,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当前,教师的工资体系是纳入国家预算的,从大面积讲,学校既无扩大办学自主权的法律规定,没有优质优价,按质论价的政策依据,更没有自定工资标准的经济实力。中小学校长名 义上也称法人代表,但决不能和厂长经理相提并论,他只能代表国家管理学校,在如何提高教师待遇问题上打不出多少主意。企业要生存发展,“不找市长找市场”,学校的特殊坐标 决定了它的秉性:光找“市长”的“麻烦”。
此外,当前中小学体制的分级管理,财政体制的改革,经费的分级包干,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财政收入的地区的教师工资体系出现很大差异,国家开口子,自己出票子”的政策 ,使一些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和其他收入得不到落实。这就难怪有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了。
2、中小学教师收入偏低,国家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里讲的收入是指总收入,包括基础职务工资和政策性补贴、津贴;所谓偏低的参照对象,当然不包括农民。
就荣昌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情况看,全县人平基础职务工资95?71元(最近已造册上报,每人增加一级工资,人平增资7?92元),加上各种补贴,人平180?00元左右。和县境内党 政系统相比较,虽然基础职务工资略高一些,但却没有每月60?00元的“廉政费”、年终奖、下乡补贴之类。从总收入看,教师人平收入大大低于党政干部的人平收入。据县内某银行 内部职工透露:他们的年终奖一般在2000至3000元。至于邮电、交通、建筑、建材各行业职工的收入与教师收入之间的“体脑倒挂”,已为社会公认。“一支烟、半斤油,一顿饭、一 头牛”的生活标准与教师是无缘的。
这些年,报刊文件总有不少关于教师流失的披露,不少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不惜花力气,找关系,寻门路跳出教师队伍,却从没听说过有党政机关干部、企业专业人才拼命挤进学 校的先例,道理何在?只能从经济上去找原因。
国家未尝不想尽快解决这一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但终因财力不足,力不从心,出现“雷声大、雨点小”、“教师长工资看报纸”的现象也不足为奇。
此外,不少地方领导干部在对提高教师待遇问题上,指导思想就不正确,或认为教师光用钱不找钱,他们找钱教师用钱;或认为教师一天上几节课根本就值不了几个钱,因而对提高教 师待遇并不热心。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已经明确提出“八五期间,教育系统平均工资要高于当地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水平,在国民经济12个行业中居中等偏上 水平”的目标”。相信真正落实教师待遇问题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3、评职称,“强心针”和泼冷水同时并存
以荣昌为例,现有公办中小学教师3121人,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3076人,占教师总数的78 .25%,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037人,占51.8%。在40岁以下的教师中没有一个高级职 务;41—45岁年龄段教师也仅有高级职称1人。663个中级职称中。青年教师(35岁以下)仅有 30人。可见,从总体上看,中青年教师的职称普遍是初级职称,这本不值得奇怪,但从另一 侧面反映,46岁以上的教师855名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就达706人(其中有高级49人),这就难免给人造成一种印象,评职称的主要依据是年龄。
全国800多万中小学教师中具有高级职务的仅占教师总数的1?02%(荣昌县也是这个比例),具有中级职称的也只有13.8%(荣昌略高于这个比例),不少教师到退休时也未评上应该评上的职称。须知,目前国家是把水平、地位、待遇和职称挂钩的,没有职称,其他许多力面都没有。职称名额太少,不仅令广大教师不满,也令各级教育行 政领导和中小学校长大伤脑筋,每评一次职称就会在学校掀起一重不小的波浪。评上理想职称的,固然高兴,未被评上的,好似被泼了一瓢冷水,他们之中的不少人或消极等待,或伺机改行。
许多教师,无论从水平,能力还是实绩上考查,都是和相关职称相符合的,但就是因为“名额有限”,得不到认可,这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显然是相悖的。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也的确存在一些影响教师队伍稳定的因素,如论资排辈,比“胡子”长,使有的符合条件的中青年领不到“入场券”,虽然青年有的是机会,该让赶“末班车”的先走,但如此循环下去,都到末班才赶上车,上车未行路,天便黑了,又该如何是好。又如,职称评定本该是制度化,经常化的,但只是不定期地给点“自然减员指标”,让教师们去“火并”,每评一次职称,且不要说积极作用与消极作谁大于谁,就单说校长因大量的思想工作所耗费的精力就是许多人没体验过的。
4、中小学教师生活条件差,环境艰苦。
这主要是针对乡村学校而言的。中小学多数分布在农村,和城镇相比较,生活条件差,环境不好,不通公路,没有自来水,有的甚至没有电灯,油盐煤米菜样样都得靠自己从远离学校 的场镇采购;学校没有工友职员,所有勤杂事务全由教师承担。有的学校规模小,两三个教师,一旦有人生病,其他教师就得“抬课”,有的乡村学校,包括一些完全小学甚至乡中, 新教师多,代课教师多,家住附近农村的多,究其原因,无非是条件差,留不住人。新教师是身不由己,农村教师就近半农半教,代课教师好找,反正初中毕业生眼下多的是。但这样 的农村学校的教书队伍状况,实在令人担忧。
三、对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看法
笔者仅就目前形势下政府职能部门和学校如何建设教师队伍谈几点看法。
1、选好校长,用好校长
培养一个好的校长,用好一个校长,无异于办好了一所学校,这一点,和企业没有什么两样,因此要建设好教师队伍,首先应建设好校长队伍。
在选拔标准上,“四化”标准从总体上讲是应该遵循的。但在理解上,是否可以这样认识“ 革命化”,除一般意义外,还应加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有开拓精神、有市场经济观念和意 识;“知识化”、“专业化”本属同一范畴,它还该包括教育理论、管理水平、政工能力;至于“年轻化”,是相对而言的。从某种意义讲“四化”只是客观条件,还应加上主观因素 才完整。这里不妨斗胆再增加一化——“激情”化。激情,是从行为动力的心理角度讲的。荷兰学者斯宾诺莎认为激情是因果链条中的一环,激情包活愿望和快乐等方面。这是说,没 有 心理上的要求,没有主观上的愿望,心情不舒畅,行为就缺少动力。试想,仅有能力做好校长工作却不愿意承担此项工作,即没有行为的激情,而只是“组织服从”,勉强上岗,这种 结局该会是什么样子。
在对校长的使用过程中,放权至关重要:组阁权,教师聘用权,经费使用权,奖惩权都应适当扩大。其二,在政策上应为提高校长待遇开口子。第三,应体现“专业化”,校长不一定 非兼课不可。其四,应有一支专门负责校长工作的政工队伍,因为校长也是人,他们有血有肉有感情,在工作、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他们不能只是放心,更要关心。最 后,校长不宜更换太勤,频繁调动,要稳定教师队伍,必须首先稳定校长队伍。
2、广开师资来源渠道
目前的中小学教师基本上都是来自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教师流动频繁,师资队伍不稳,有的学校量少质弱,尤其是农村学校缺偏严重,可否采取以下方法:①向社会招 聘。对有志从事教育工作的企事业单位有关专业人员,可调入学校;对回乡高中毕业生可择优录用,经短训后分到缺编小学任教。②聘请兼职教师。对于初三、高三实行分流的学校可 以采用,学校在编教师不能承担的选修课、劳技课可聘请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到校兼课。③适当延长骨干教师的退休年龄,把一部分已到退休年龄,而身体好,精力旺盛,教学能 力强的教师继续留在教学岗位上,使他们在教学、科研、对新教师的传帮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④鼓励超编学校教师到缺编学校,乡村学校任课。
3.建立科学的,适合学校实际的职称评聘制度。
国家对职称指标的下达、评审程序的确定,跟学校关系不大,但学校至少应该有聘任教师的权力。设多少职称的岗,学校虽然不能完全自主,但由谁担任某个职位,校长应该是心中有数的。职称资格和职务和应该是两回事,现在的评职,一经评定,终身享有,不论任职与否都可领取相应的工资,这很不合理。最好把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分开核算,这样,在学校总经费不变的情况下,校长可根据每个教师的德、才、绩、能,合理地确定具体的职务岗位,高职可以低聘,低职可以高聘,这样更能体现竞争性,调动积极性,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相一致,体现按劳分配,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4、建立激励机制,势在必行
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直接原因,而人的动机是由需要转化而来,动机又必须通过某种手段的激励才能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教育管理者的责任,就是要努力激发教师的强烈的工作动机,才能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首先,应重视激因的效应,教师如果老是接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类,而对他工作上达到什么目标,做出什么成绩又该得什么奖励并不清楚,或根本就没有什么章法,那么,他的工作热情是不可能持久的。反之,教师达到一定的工作目标,在荣誉、物质利益、职称等方面给以激励,效应就大不一样。其次,正确处理好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关系.精神激励具有持久性,教育性和调节性;物质激励具有实效性,在一定情况下具有强效性.两者必须同时并举,但在不同对象、不同问题上又应有所侧重;如在教师必要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更需要的是精神奖励,而目前评选优秀教师,名额太少,方法单—,作用不大。
其三,在具体作法上:①建立规章;不论是政府,还是学校必须有一套规章。②建立校长奖励基金,使激励措施有物质保障。③广泛宣传教师优秀事迹,增加社会效应,④必须和职称评聘挂钩,凡有突出成就的,破格晋升。
5,建立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工资体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给企业的压力是巨大的,企业的优胜劣汰也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观的。在当今教师工资体系中,何尚又不可以运用经济杠杆,促进教师上足课,骨干教师多上课,创造条件,使正常工作和超额工作的教帅提高收入,使少数低能教师被自然淘汰,从而增强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呢?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在他做出公认的成绩时,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比一般教师获得的报酬更丰厚—些,又未尚不可呢?顺便说一点,一所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在完成国家招生计划的前提下,收一点“议价生”,借以解决国家投资的不足,教师的福利等问题,既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又减轻了国家负担,社会压力,在建立社会土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又有何值得莫明惊诧的呢?
6、教师不应从事第二职业
教师应该在教书育人上多下功夫。在正常情况下,教师本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卖烧饼、茶叶蛋之类。过去一段时间,国家在舆论上有过太开放的导向,甚至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允许教师 搞第二职业,形式上是帮助教师致富,实则是帮了教育的倒忙,无疑使本不稳定的教师队伍雪上又添霜,这样的蠢事再也干不得了。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稳定中小学教师队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上述几方面外,诸如正确处理好文凭和水平的关系,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解决好教师住房、就医、子女升学就 业等问题也应在考虑之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教师队伍建设本来是属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但它们之间的确存在内在的,不可否认的必然联系。建立市场经济无疑是加快现代化 建设的重要步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四化建设的三支基本社会力量,教师是一支庞大的知识分子队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体中的作用,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 将是巨大的,这就是结论。

(本文发表在《重庆教育论丛》1994年第3期)

⑺ 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有关情况调研报告怎么写

一、福建省中小学校长队伍现状 福建省中小学校长总数为15884人,其中高完中校长1773人,占总数的11.16%;初中校长3040人,占总数的19.14%;小学校长11071人,占总数的69.70%。民办中小学校长282人,占中小学校长总数的1.78%。 注:整个研究报告统计数据都不包含职业、成人类学校。 另外,福建省还有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283人,其中正校长107人,占37.8%,副校长175人,占61.8%;男校长259人,占91.5%,女校长24人,占8.5%。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校长40人,其中正校长16人,占40%,副校长24人,占60%;男校长34人,占85%,女校长6人,占15%。 (一)高完中校长队伍现状 1. 高完中数量、所在地及规模。2008年福建省高完中610所,其中,完全中学483所,高级中学127所。合计高完中,坐落在城市的175所,占29%;坐落在县镇的329所,占54%;坐落在农村的106所,占17%。高完中在校生总数748828人,城市在校生228533人,校均规模1306人;县镇在校生411620人,校均规模1251人;农村在校生108675人,校均规模1025人。

⑻ 最新学校如何抓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及思想教育

教师是课程改革主力军。教师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课改成败。只有创新意识、敢想敢创造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只有个性的教师 ,才会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因此,建设教师队伍、完善教师队伍,发展机制,是提高每一位教师综合素质关键。我学习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后,深得启发,我想就其中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来谈谈心得体会:
一、 建设教师队伍要构建合理评价机制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体会到,课改也得到大家广泛支持。但在学校里,在新闻媒体中也屡屡看到,学校加班、加点,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体罚学生等违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原因有多种,但其中重要原因还是“升学率”是学校一切工作指挥棒。考试成绩还是评价教师好坏重要指标。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过大,工作超负荷运转,是当前许多中小学教师真实生存状态。爱因斯坦曾指出:“负担过重必然肤浅”教师通过培训和学习,接受了新理论。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压力太大,教师往往不敢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思想、方法去教学。
建设教师队伍,要对教师工作构建合理评价机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功能。”评价是改进教育教学的动力和源泉。目标是为了促进教师工作。评价是为教育教学服务,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要充分发挥评价功能,不要把评价当做筛选与甄别的工具,要把评价功能转向为导向、激励等功能。评价应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思想要关注个体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激发个体和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要逐步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为辅。
二、建设教师队伍要建立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机制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教师,要适应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同新课程一起成长,以适应新课程对每一位教师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健康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一代新人。”这些,学生应具备素质,教师首先要具备。然后才能教得好学生。教师“一次教育终身受用”,单一性思维已落后于时代。以教师为中心,“师道尊严”,思想必须扬弃。教师在教育改革中要建立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机制。建设教师队伍要针对教师工作特殊性,建立形式多样,培训学习机制,学校要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三、建设教师队伍要完善以人为本和民主管理机制
教育面向的主体是学生,进行课改的对象也是学生。而看学生成绩优劣,更多时候,还是从考试中来衡量。所以现在众多家长观念还未转变,他们还是看孩子的学习成绩是不是能得高分、满分。家长们普通认识,考上名牌大学才有希望。家长们这一观念和态度,不但直接影响学生,对老师也会产生一定压力。建设教师队伍,要为教师工作努力营造宽松向上的内外环境, 完善以人为本,民主管理机制。首先学校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大力宣传素质教育重要性,要使家长普遍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教育改革是为了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以德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其次,学校要完善以人为本,民主管理机制。作为教育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要完善以教代会。民主管理机制任何改革措施,要充分尊重教师,体现民主。要认识到教师是课程改革积极支持者、推进者和具体执行者。教师只有在宽松文化氛围里,才敢于表达思想,才有可能与他人合作,积极探索改革途径,寻找稳妥方法,从而敢于改革,勇于尝试,使得课改有条不紊地进行。
课程改革是循序渐进过程,只有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才会让这一处处渗透“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的教育改革取得预期效果;才能使教育课程改革成功。

阅读全文

与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