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小学校 > 美国中小学合作学习的特点与实施策略

美国中小学合作学习的特点与实施策略

发布时间:2021-01-31 07:59:25

❶ 美国中小学教师怎样上课的 详细

美国中小学教师这样上课 ------- 杨志成先生亲身经历 杨志成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截取了他们教师上课的侧影,从中可见美国教育的特色。 美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得非常精细,形式活泼、内容丰富。从出版社拿到的教材一般包括学生用书、教师用书、教学辅助材料等。其中,教师用书编写得非常详细、全面,几乎包括了学生用书的全部内容以及相关知识,同时还有大量的篇幅用来指导教师如何上课。 和我一起学习的一位同学曾经闹过这样一个真实的笑话: 他在参观一所小学时对校长说:“能否给我一套你们学校的英语教材以便我进一步了解美国课程的情况。”当时校长很为难,没有马上回答。那位同学觉得这校长挺小气的,几本教材还舍不得。可是过了两个星期,那校长突然打来电话说:“教材给你搞到了,马上送去。”结果来的是一个货运卡车,一共 10 大箱教材——从出版社直接运来的。里面不仅有学生和教师用书,还有听力磁带、光盘和图片等。 这时,我的同学才知道为什么那位校长当时没有马上答应。原来对于美国教师而言,一套教材意味着所有的教学用书和教学辅助资料。这是价值上千美元的财产呀!没准儿经过学区董事会决议才能定呢。 正是由于美国教材的编写非常丰富、全面、细致,教师拿到教材后只需整体规划课程的安排,考虑如何将丰富的资料用于教学,参考教师用书实施每一节课就可以了。 但也有学校和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安排中并不完全按教师用书实施,在确保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他们将自己的课程整合成综合性课程,如:以主题性课程实施,以学科交叉性课程实施等。 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又称备课。由于美国中小学教材的教师用书已经给教师提供了一个针对每节课的教学计划,教师在备课中就可以拿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思考教学计划的整体性和教学计划的科学性。 美国教师备课的过程主要考虑以下四方面的问题:了解学生、选择课题、明确目标、设计活动。 在这里面,设计活动是美国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非常注重的环节。他们往往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如游戏、幽默故事、辩论等。活动实施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介绍、技术指导、特殊学生活动、资料和材料的选择、评价方法、结束活动。 除了这些,美国教师也非常注重在备课的过程中准备教学技巧。课堂开始的导言是课程实施的技巧之一。美国教师一般认为好的开始可以这样进行:讲故事,提问引导性问题,展示图片,角色扮演,讨论一个线索,做一个猜谜性的游戏等。此外,教师在备课中还要考虑怎样结束课程,怎样评价学生的收获等技巧。 美国的小学一般为固定班级教室上课,教师在教室办公,包班上课,独立安排学生一天的学习活动。这方面基本上和中国的小学相同。中学则和我们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学教师一般固定在一个教室办公,学生流动走课。学生上课用书等都在固定的教室中,因此学生上课不必带书。在课堂的组织上非常灵活,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注重教学内容的迁移,强调课程的整合性。 虽然美国教师上课有很强的公开性,其他教师、领导甚至家长都可以随时听课。我们去参观学校时也是可以随时进入学校的任何一个教室听课,并参加教学活动的。但是,一般美国的校长和其他教师不轻易评价教师的课程,以体现尊重教师的专业能力。所以,美国教师在课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很强的自主性、权威性和灵活性。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专业化特点。这样的条件一方面可以约束教师授课要根据大纲,依据教材,接受公众监督;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充分依据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特点创造性运用教材,设计别具特色的课程。 因此,美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活跃。他们会采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课程。 建立一个活跃的开端很重要。教师在第一次和学生见面以及每一堂课的开始都注意主动和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关系,用笑容、幽默或食品吸引学生。无论对多大的学生美国教师都是这样欢快地建立一个活跃的开始。如有的教师给我们研究生上课时,每次课前都给每个学生发一块糖,调节课堂的气氛。 另外,注意重复学生的回答,也是美国教师常用的和学生主动合作的技巧。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使学生有一种愿意参与的感觉。教师活跃而认真地听学生的表达,也是一种主动和学生合作的做法。这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思考和智力创作的尊重,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激励学生勇敢地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❷ 合作学习的特点有哪些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新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它能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它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因此,如何更有成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中、小学在实施新课程中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探索,我们有了些许的心得和体会。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试着审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发现有些教师在采用这一学习方式时,还存在许多误区,导致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往往是老师一宣布讨论,教室里“嗡”声一片,热闹非凡,学生总能以最快的速度组合成组。仔细一看,合作学习并不合作,要么,有的小组,个别学生“一言堂”,多数学生往往一言不发,心甘情愿当听众;要么,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老师们掐好讨论的时间,示意结束时,学生总能迅速安静下来并派出一名代表发言。汇报时,常常是说:“我觉得……”而不是:“我们觉得……”试问,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真的有效吗?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分工合作中承担个人的责任;组员间的相互尊重,沟通与评价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性质,灵活地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除了关注组队技巧,小组长培养等因素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重视让不善言谈的学生打开话盒子。在合作学习中,有的教师往往喜欢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给学生组队,其结果有的学生由于思维敏捷,言语流利,因此更乐于表达;而有的学生反应较慢,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只听不言,这样就达不到通过合作学习,使生生互动、互帮互学的目的。要改变这种现象,我们以为,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如,在提出问题后,可先不急于讨论,允许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其次,要强调合作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也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因此,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在互相尊重中把合作搞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再次,要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合作。讨论结束时,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比如,师生可共同评出“最佳沟通奖”“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这样,使小组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与。
当然,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引导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适时地参与小组的讨论,以灵活调整教学环节;教师还应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合作学习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情境;同时还要不断改变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形式,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
总之,只要我们有心去探索总结,就能让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

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研究性学习中,合作小组基本由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研究课题的确定、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途径与手段的选择,以及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都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与决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与知识授受为主的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小组合作避免了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研究性课题,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这就为学生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铺设了路径和舞台。
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不仅如此,研究性学习还把小组合作推向广域的学习情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人际交往、交流就更具多维性和交互性。中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主要通过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内化和与他人进行比较、判断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小组合作中的学习活动的任务分担与成果共享,相互交流与相互评价,使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

❸ 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特点和两种教育的区别

一个是花朵,一个是种子。
一个讲正规 一个讲实用

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区别就在于中国教育严谨,而美国教育自由,但恰恰中国人的犯罪率要比美国高得多。因为他们给了学生犯错误的权力,家长老师不应该剥夺学生犯错误的权力,否则会让学生感到很压抑 .
中美两国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教育也有所差异。很多人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扎实,美国一些教育学者也在呼吁向亚洲包括中国学习基础教育。“数学神童”与 “数学白痴”

先看中国人怎样教育小孩。很多人认为,小孩像个空瓶,吸收能力特别强,于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往里灌输知识。教其背唐诗、诵古训,尽管他们不一定理解,但先让其被动吸收,然后慢慢消化,最后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

美国人尽量让小孩多玩,提倡利用幼童的探索天性,通过让其接触大自然、认识真实世界,建立认知基础。多让幼童用五官感觉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用心去体会数字的意义,而不是只获得正确答案。他们认为幼童不能像大孩子或成年人一样抽象地学习,只有用真实世界的印象建立逻辑思维。中国孩子可以不加理解地知道 3+4=7,将乘法表背得滚瓜烂熟,但那只是鹦鹉学舌。

也许有人要问,小孩在玩中能学到什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观察他10个月大的儿子时,发现孩子老是把面包撕成碎片往地上扔,并且非常专注地观察面包的落点,小孩丢东西的行为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可很多父母在拣起这些东西时,会告诉小孩你不可 以再乱扔东西,却很少去想小孩扔东西的动机。皮亚杰发现那可能是小孩在探索和学习万有引力的过程。为什么面包会落下去?气球会浮起来?牛奶会流出去?小孩都在认识、体会这个世界。

在美国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可能会上演这种情景:当老师发问“7+8等于多少?”时,中国小孩马上可不加思索地回答 “15”,天才啊!而美国小孩可能手指不够数,还要把鞋子脱掉,手脚并用,简直笨得一塌糊涂!美国学生数学成绩差出了名,似乎中国教育培养的是“数学神童”;而美国教育培养的是“数学白痴”。

然而那些“中国神童”长大后都到哪去了?纵观近代世界科学史,西方尤其是美国教育造就大批顶级科学家。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学习到底是为分数,还是为应用和创新?
当然,今天在北美的华人第二代,虽然多少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但也不不亚于老美,工程师、博士后及专业人才比比皆是。

强调结果与重视过程

还有人认为美式教育注重广博,中式教育窄而深。笔者觉得这种评价不够准确。没有深度的学习,美国人怎么能包揽大多数诺贝尔奖?

美国教育重视阅读而不要求背诵,因为广泛阅读可增加宽广的背景知识,开拓视野,丰富想象力;而背诵可能被前人思维所束缚而难有创新。

美式教育让学生做课题,通过探究性学习,对某个主题做较深入的学习。当学生对一个课题深入研究时,他需要翻阅大量资料,学习相关知识,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做实验,写论文,应对质疑和答辩。回过头来,不但经过阅读、写作等综合训练,而且所学的知识大大超出教科书范围。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对所有主 题都做深入探究,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有广博的知识,又有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博大精深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教育是全社会都要支持的事业,美国高中生进入英特尔科学奖竞赛决赛者的很多实验都在大学实验室里完成,指导老师多是大学教授,成果有一定分量,不是小儿科,而这些获奖者的考试成绩同样也很优秀。美国还把很多大学基础课程下放到高中,给有能力的学生选修,成绩可以被大学承认。

但美国基础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水准也参差不齐,在快乐童年观念主导下,小孩没学习压力,过度放任而导致很多学生不刻苦用功,这对教育资源是极大浪费。有的在小学四五年级还记不住九九乘法表,高中毕业还离不开计算器,如此种种与素质教育差很远。

中式教育多以应试为目的,强调背诵和记忆,仅在考试范围内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但是否真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探讨。把高中的最后一年作为复习迎考的冲刺,是有效率的学习?那或许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

学生学习是在练兵,结果不应该看得过分重要。如果不注重了解过程,很难对所学知识应用自如,更难有所创新。美国学校讲综合评价学生,高考状元被名校拒绝,并非新鲜事。想想今天世界顶尖的大学,美国占了多少?他们的生源绝大多数来自美国高中生。一流的大学如果全是二三流的学生,一流能维持多久?

相信权威与追求真理

这几年笔者回中国多次,许多亲朋好友的小孩都天资聪明。但从他们父母眼神中透出的期望,从学校里的分数所折射出的残酷,也使小孩的心灵充满忧伤。这些孩子的好奇心在流失,自信心在减退,创造力没有得到培养。被动的学习和主动的探索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一样的,前者在寻找标准
第一个区别是国家不同: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
第二个区别是思维不同:中国有五千年文化;美国才有200年。
第三个区别是教学方法不同:中国添鸭;美国开发脑力。
第四个区别是升学不同:中国升学采淘汰制;美国采辅导制。
第五个区别是学费不同:中国学费高的吓人;美国学费均等消费得起。
第六个区别是就业不同:中国毕业就是失业;美国是就业兼进修。
第七个区别是毕业证书认可不同:中国的大部分大学毕业证书很多国家不认可、美国就不是。
最后我认为最大的区别是教材不同:中国的教材读了等於白读;美国比较实际。
尽管语言很尖刻

但.............这是事实
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区别就在于中国教育严谨,而美国教育自由,但恰恰中国人的犯罪率要比美国高得多。因为他们给了学生犯错误的权力,家长老师不应该剥夺学生犯错误的权力,否则会让学生感到很压抑 .
中美两国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教育也有所差异。很多人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扎实,美国一些教育学者也在呼吁向亚洲包括中国学习基础教育。“数学神童”与 “数学白痴”

先看中国人怎样教育小孩。很多人认为,小孩像个空瓶,吸收能力特别强,于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往里灌输知识。教其背唐诗、诵古训,尽管他们不一定理解,但先让其被动吸收,然后慢慢消化,最后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

美国人尽量让小孩多玩,提倡利用幼童的探索天性,通过让其接触大自然、认识真实世界,建立认知基础。多让幼童用五官感觉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用心去体会数字的意义,而不是只获得正确答案。他们认为幼童不能像大孩子或成年人一样抽象地学习,只有用真实世界的印象建立逻辑思维。中国孩子可以不加理解地知道 3+4=7,将乘法表背得滚瓜烂熟,但那只是鹦鹉学舌。

也许有人要问,小孩在玩中能学到什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观察他10个月大的儿子时,发现孩子老是把面包撕成碎片往地上扔,并且非常专注地观察面包的落点,小孩丢东西的行为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可很多父母在拣起这些东西时,会告诉小孩你不可 以再乱扔东西,却很少去想小孩扔东西的动机。皮亚杰发现那可能是小孩在探索和学习万有引力的过程。为什么面包会落下去?气球会浮起来?牛奶会流出去?小孩都在认识、体会这个世界。

在美国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可能会上演这种情景:当老师发问“7+8等于多少?”时,中国小孩马上可不加思索地回答 “15”,天才啊!而美国小孩可能手指不够数,还要把鞋子脱掉,手脚并用,简直笨得一塌糊涂!美国学生数学成绩差出了名,似乎中国教育培养的是“数学神童”;而美国教育培养的是“数学白痴”。

然而那些“中国神童”长大后都到哪去了?纵观近代世界科学史,西方尤其是美国教育造就大批顶级科学家。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学习到底是为分数,还是为应用和创新?
当然,今天在北美的华人第二代,虽然多少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但也不不亚于老美,工程师、博士后及专业人才比比皆是。

强调结果与重视过程

还有人认为美式教育注重广博,中式教育窄而深。笔者觉得这种评价不够准确。没有深度的学习,美国人怎么能包揽大多数诺贝尔奖?

美国教育重视阅读而不要求背诵,因为广泛阅读可增加宽广的背景知识,开拓视野,丰富想象力;而背诵可能被前人思维所束缚而难有创新。

美式教育让学生做课题,通过探究性学习,对某个主题做较深入的学习。当学生对一个课题深入研究时,他需要翻阅大量资料,学习相关知识,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做实验,写论文,应对质疑和答辩。回过头来,不但经过阅读、写作等综合训练,而且所学的知识大大超出教科书范围。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对所有主 题都做深入探究,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有广博的知识,又有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博大精深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教育是全社会都要支持的事业,美国高中生进入英特尔科学奖竞赛决赛者的很多实验都在大学实验室里完成,指导老师多是大学教授,成果有一定分量,不是小儿科,而这些获奖者的考试成绩同样也很优秀。美国还把很多大学基础课程下放到高中,给有能力的学生选修,成绩可以被大学承认。

但美国基础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水准也参差不齐,在快乐童年观念主导下,小孩没学习压力,过度放任而导致很多学生不刻苦用功,这对教育资源是极大浪费。有的在小学四五年级还记不住九九乘法表,高中毕业还离不开计算器,如此种种与素质教育差很远。

中式教育多以应试为目的,强调背诵和记忆,仅在考试范围内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但是否真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探讨。把高中的最后一年作为复习迎考的冲刺,是有效率的学习?那或许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

学生学习是在练兵,结果不应该看得过分重要。如果不注重了解过程,很难对所学知识应用自如,更难有所创新。美国学校讲综合评价学生,高考状元被名校拒绝,并非新鲜事。想想今天世界顶尖的大学,美国占了多少?他们的生源绝大多数来自美国高中生。一流的大学如果全是二三流的学生,一流能维持多久?
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区别就在于中国教育严谨,而美国教育自由,但恰恰中国人的犯罪率要比美国高得多。因为他们给了学生犯错误的权力,家长老师不应该剥夺学生犯错误的权力,否则会让学生感到很压抑 .
中美两国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教育也有所差异。很多人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扎实,美国一些教育学者也在呼吁向亚洲包括中国学习基础教育。“数学神童”与 “数学白痴”

先看中国人怎样教育小孩。很多人认为,小孩像个空瓶,吸收能力特别强,于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往里灌输知识。教其背唐诗、诵古训,尽管他们不一定理解,但先让其被动吸收,然后慢慢消化,最后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

美国人尽量让小孩多玩,提倡利用幼童的探索天性,通过让其接触大自然、认识真实世界,建立认知基础。多让幼童用五官感觉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用心去体会数字的意义,而不是只获得正确答案。他们认为幼童不能像大孩子或成年人一样抽象地学习,只有用真实世界的印象建立逻辑思维。中国孩子可以不加理解地知道 3+4=7,将乘法表背得滚瓜烂熟,但那只是鹦鹉学舌。

也许有人要问,小孩在玩中能学到什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观察他10个月大的儿子时,发现孩子老是把面包撕成碎片往地上扔,并且非常专注地观察面包的落点,小孩丢东西的行为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可很多父母在拣起这些东西时,会告诉小孩你不可 以再乱扔东西,却很少去想小孩扔东西的动机。皮亚杰发现那可能是小孩在探索和学习万有引力的过程。为什么面包会落下去?气球会浮起来?牛奶会流出去?小孩都在认识、体会这个世界。

在美国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可能会上演这种情景:当老师发问“7+8等于多少?”时,中国小孩马上可不加思索地回答 “15”,天才啊!而美国小孩可能手指不够数,还要把鞋子脱掉,手脚并用,简直笨得一塌糊涂!美国学生数学成绩差出了名,似乎中国教育培养的是“数学神童”;而美国教育培养的是“数学白痴”。

然而那些“中国神童”长大后都到哪去了?纵观近代世界科学史,西方尤其是美国教育造就大批顶级科学家。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学习到底是为分数,还是为应用和创新?
当然,今天在北美的华人第二代,虽然多少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但也不不亚于老美,工程师、博士后及专业人才比比皆是。

强调结果与重视过程

还有人认为美式教育注重广博,中式教育窄而深。笔者觉得这种评价不够准确。没有深度的学习,美国人怎么能包揽大多数诺贝尔奖?

美国教育重视阅读而不要求背诵,因为广泛阅读可增加宽广的背景知识,开拓视野,丰富想象力;而背诵可能被前人思维所束缚而难有创新。

美式教育让学生做课题,通过探究性学习,对某个主题做较深入的学习。当学生对一个课题深入研究时,他需要翻阅大量资料,学习相关知识,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做实验,写论文,应对质疑和答辩。回过头来,不但经过阅读、写作等综合训练,而且所学的知识大大超出教科书范围。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对所有主 题都做深入探究,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有广博的知识,又有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博大精深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教育是全社会都要支持的事业,美国高中生进入英特尔科学奖竞赛决赛者的很多实验都在大学实验室里完成,指导老师多是大学教授,成果有一定分量,不是小儿科,而这些获奖者的考试成绩同样也很优秀。美国还把很多大学基础课程下放到高中,给有能力的学生选修,成绩可以被大学承认。

但美国基础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水准也参差不齐,在快乐童年观念主导下,小孩没学习压力,过度放任而导致很多学生不刻苦用功,这对教育资源是极大浪费。有的在小学四五年级还记不住九九乘法表,高中毕业还离不开计算器,如此种种与素质教育差很远。

中式教育多以应试为目的,强调背诵和记忆,仅在考试范围内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但是否真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探讨。把高中的最后一年作为复习迎考的冲刺,是有效率的学习?那或许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

学生学习是在练兵,结果不应该看得过分重要。如果不注重了解过程,很难对所学知识应用自如,更难有所创新。美国学校讲综合评价学生,高考状元被名校拒绝,并非新鲜事。想想今天世界顶尖的大学,美国占了多少?他们的生源绝大多数来自美国高中生。一流的大学如果全是二三流的学生,一流能维持多久?

相信权威与追求真理

这几年笔者回中国多次,许多亲朋好友的小孩都天资聪明。但从他们父母眼神中透出的期望,从学校里的分数所折射出的残酷,也使小孩的心灵充满忧伤。这些孩子的好奇心在流失,自信心在减退,创造力没有得到培养。被动的学习和主动的探索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一样的,前者在寻找标准

❹ 浅谈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

自新课改实施来以来,合作学习源已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结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来探讨一下合作学习开展的策略与方法。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同时,合作学习也是新课改学习方式变革中的重要标志。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实现教学目的的策略,更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此,笔者谈一下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一、搭建情境,.....

❺ 新课程实施以后,小组合作学习在各小学课堂教学中盛行,请问有关专家,合作学习到底有哪些优点

合作学习中的合作需要探究
福建漳平新桥中心学校 黄大权

小学教育科研论坛》03年3期P17页刊载了姚远老师的一篇《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实效性研究》的文章,该文写道:据有关资料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的使用率达到98.3%,几乎堂堂都有小组讨论。语文课使用这种形式的频率最高,少则1次,多则2、3次,每次小组讨论持续在2—4分钟。有人截取了语文课小组讨论的12个教学片断进行分析,发现只有38%的小组讨论具有积极效果;还有54%的小组讨论是成效甚微或流于形式的花架子;有8%的小组讨论则是浪费时间的无效劳动。上述研究资料,一方面说明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新课程所提倡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的可喜现象;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探索中还是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
笔者认为影响合作学习质量低效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合作主体方面的因素。比如学生的合作学习态度、习惯;个人合作学习的心理倾向;及个人参与合作学习必需的自身素质、能力和知识水平等。
二是合作主导方面的因素。主要指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组织合作学习的能力、调控合作学习进程、有效评价合作学习情况。
三是合作学习的技术方面因素。比如合作小组的搭配、合作问题的设计、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及掌握倾听、发言、讨论、交流、争论、阐述等合作学习交流的技巧。
而解决合作学习低效的对策,目前老师们主要也是在合作学习的形式、机制、技巧等讨论的较多,而较忽视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合作需求的探究。笔者认为,应该把影响合作学习低效的各种因素,看成一个整体,并抓住这个整体的核心来探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合作学习低效问题。而这个核心就是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合作学习的需要。心理学家舒兹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都具有人际之间的心理要求。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也认为当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渴望得到归属与爱。儿童渴望与小伙伴建立友谊,建立合作学习关系。
因此,笔者认为,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调动学生本身固有的合作心理需求,使学生把“要我合作,变成我要合作”。一旦激起了合作学习的欲望,合作学习的低效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这就是哲学上讲的: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上述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内因,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合作学习的心理倾向这一因素。第二、第三方面,影响合作低效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对合作学习情况的评价反馈和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
本文就针对这几个最重要的因素谈谈如何通过探究外因,达到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因需求,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合作学习低效问题。
一、任务驱动法。
教师在学生合作前,布置或共同协商出本课或本环节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先自主探究后,产生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任务的合作内驱力的方法。实践证明,任务过于简单,或过于深难,学生都不易产生合作内驱力,而只有所设计的教学任务具备能密切联系学生固有的技能点和相关的知识点,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生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最易让学生产生合作内驱力。比如:教学现行人教版第九册《草原》第一段,(以下版本相同)我们提出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作者如何表现蒙古草原独特的美的?”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写景的片断分析并不陌生,探究时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但是一者,草原美景对南方学生是陌生的;二者,要求从语言运用和形式的表现来分析,比以往有了更高一些的要求,单靠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学生是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就迫使学生要借助于老师、同学的帮助和合作才能进行。这就产生了合作内驱力。再比如,让学生用课本剧的方式来体会《狼和小羊》中狼和小羊的性格特点,学生们也必须用到合作,才能进行,这些都较好地运用了任务驱动法。
二、责任承担法
通过让学生承担各自的学习责任,产生了为负担责任而必须合作的方法。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内的成员分工一定要明确,各自的责任也一定要分清楚,这类似于“包干”,教师可以采用随机提问小组中的某个成员,根据他的表现来评价小组的质量。也可以采用个别测试的方式,即在学习时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交流、互相帮助,但是,教师在检查小组的学习质量时,却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测验,尔后,综合每个学生的测验成绩来评价小组的活动。这样,任何一个组员不好好学习都会影响到全组成绩。老师们都知道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心理,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一旦有了关乎全组利益的责任,他就一定会想方设法去完成,去寻求同伴的帮助,而为了整组的共同利益,同伴也会热心给予帮助,合作完成。责任承担法就是利用学生这种心理,把个人责任和全组利益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达到共同进步,互惠互助的目的。这种由集体合作产生的群体压力促使每个组员认真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之中,可以避免出现成员不参与群体活动,逃避工作的责任的现象。
三、评价激励法
教师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水平及运作情况作出正面的、积极的、激励性的评价,达到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内聚力,从而产生合作需要的一种方法。斯莱文认为:"人际间奖励结构是指同伴的成绩之于个体的重要性。在竞争性的奖励结构中,如按正态曲线对学生评定等次,一个学生的成功注定了别人相应地失败。在协作性的奖励结构中,一个学生的成功同时帮助别人成功,学生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正性(positive)的互赖关系。”合作学习主要是利用正性的奖励结构来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因此,教师在对小组的集体成果进行评价和认可时,应避免使用诸如:某某同学演得最好;某组某同学汇报的最具体;某个小组的组长组织的最好等赞扬个人的评价。即使某同学的确表现优秀,教师表扬时也应从小组角度来进行表扬。通常更应该多使用像:某个小组演得最好;某个小组汇报的最具体;某个小组组织得最好,某个小组分工最明确等,而对小组间互评时,教师要常提醒小组推选出的代言人将:我认为某某小组怎么样怎么样,改为我们小组认为某小组怎么样怎么样;我觉得某小组如何如何,改为我们小组觉得某小组如何如何。这样一改,就暗示学生,老师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的。让学生感到为了小组的利益和为了小组的成功,不仅要关注自己怎样,更要关注自己小组所有成员怎样。从而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合作的需要,强化了生生合作的动机。另外,在小组评价时,应采用提高分计分制,即在分组前,教师按平时成绩和表现给每个学生定一个基础分或等级。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通过独立测验得到分数或等级与他们各自的基础分或等级相比,根据他们达到或超过自己基础分或等级的程度来计算出每个学生的得分或新的等级。然后将小组成员的个人得分相加,从而构成了该小组的分数或等级,达到标准的小组可以获得认可或得到其他形式的奖励。由于学生们是因为比自己的过去做得更好而受到奖励。而并非将他们的成绩与别人的成绩相比较而受到奖励,因此对每个学生来说,这既不太难,又不太易。只须借助合作就能做到,合作的需要也就容易产生。通过合作得到成功和奖励,又会激发学生下一次的合作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基础分或等级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几次测验以后,基础分或等级也得随着学生的进步,而提高、变化,使学生永远保持一股“冲劲”。有时,小组成员也要跟着作适当的调整,让全班各组继续保持竞争的均势。
四、问题调动法
针对学生认知、能力、兴趣、好奇、喜欢探究等特点,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合作需要的一种方法。
1、设计发展性的问题。
所谓发展性问题就是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设计的问题。维果茨基将儿童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同伙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间在彼此最近发展区内合作,会表现比单独行动更高级的行为。因此,当教师设计的发展性问题切入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学生的心理易处在愤悱状态,急需帮助,合作的需求也就给调动起来了。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合作学习质量的提高,强化了下一次的合作需要。比如:上例《草原》中的设计:作者是如何表现蒙古草原独特的美的?就是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设计的发展性问题的。
2、设计探究性的问题
小学生具有好奇、喜欢探究、好表现自已等心理特征,设计探究性问题就是要让学生探究知识发现的过程,而有了发现,不论是对是错,不论是浅薄还是深入,也不论是独到还是庸俗,学生总爱向老师和同学炫耀一番,这是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的。这时学生的合作探讨的需求便产生了。比如:教学第十二册《草船借箭》一文,我设计了:鲁肃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吗?这个探究性的问题,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自愿组合成合作小组,有的提供三国资料,有的找出如何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还有的认真勾划文中词句。他们的探究也很有新意。比如,有的认为:鲁肃并不忠厚,他没有把诸葛亮借船的事如实向他顶头上司周瑜汇报。也不把周瑜告诉他的一些话告知诸葛亮。而有的学生则从三国小说中找出描写鲁肃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认为鲁肃的本性是忠厚老实的。这种探究,已经初步涉及到如何抓住典型事例来分析典型人物形象的方法了。这原本是大学中文系才运用的知识啊!
3、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开放性问题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态势。由于开放性的问题产生的是多元解答,学生能通过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阅历、素养等去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学生们总想和同学、老师述说、交流,以便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才能,维护自尊,获得自信,赢得同学的尊敬,在班里取得相应的地位。因此,开放性的问题能诱发学生的合作动机。比如:第五册《亡羊补牢》当讲到,那个人已经发现羊少掉是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文中的那个人如果是你,这时,你会怎样做呢?请先独立思考,尔后小组讨论,结果在小组中,学生讨论得非常激烈,出现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像:我假扮成老虎躲在羊圈里,吓死老狼;我可以在羊圈口或窟窿处挖个坑,铺上泥土,活捉恶狼;我在羊圈周围拉上电线,用电线电死老狼等。同学们在合作交流中,思维相互交锋、碰撞,收获很大。他们渴望着下一次的合作学习。
4、设计矛盾性的问题
学生身心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克服自身矛盾冲突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设计矛盾性的问题引起学生认知、情感、生活经验等的矛盾冲突,制造悬念,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解决的迫切心理。这时,老师及时地让学生们合作探究,正切合他们的心理所需,当然能收到合作的高效。比如:第九册《大瀑布的葬礼》在开讲时,我设计了:“葬礼”只有讲为某人举行的?而这篇课文讲的“葬礼”却是为大瀑布举行的,这是什么原因呢?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上的冲突,他们迫不及待阅读课文,找寻因果,为下一步调动合作内需打下了基础。有时也可以设计情感冲突的问题,同样也能达到调动学生合作需求。
5、设计辩论性的问题
针对小学生好胜、好强、好表现、喜争论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辩论性的问题,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合作心理需要。比如:在教学第九册《珍珠鸟》一课时,我设计了:信赖,是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呢?还是不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辩论性问题,让学生在独自充分思考基础上,再分正反两方展开合作交流,最后组织正方、反方辩论赛。整堂课,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针锋相对、踊跃发言,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的合作,学生是非常乐意的。
总之,要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我认为:一方面要把影响合作效率的各种因素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另一方面要围绕学生的合作需要这一整体的核心来取舍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因素,进行研究。否则,学习上的合作学习与体育运动等其他类的合作又有何差别呢?

❻ 中国课堂和美国课堂有什么不同特点

美课堂教育的显著特点与中国课堂教育比较如下:
1. 课堂教育的总体印象:兴趣、形散而神不散与任务、纪律、整齐划一
美国中小学课堂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上课好似在开讨论会,学生经常分组参与活动,发言积极,课堂上时常欢声笑语。然而,看似散乱的课堂教学,其实却是“形散而神不散”。
课堂上学生处于兴奋状态,不断有人在提问题,每个问题都能得到老师或同学回应。讨论中,学生可随时接住同伴的话题继续进行,老师在旁边观察指导。讲课时,学生若有问题随时举手提问,老师及时回答。学生按兴趣选自己喜欢的课程,在他们看来学习是很有趣的事情。
教室四周的墙面上看上去“很乱”,贴满了各种资料,诸如课表、教学用的贴图、图画、操作规则、重要知识提示、学习方法、充满哲理的标语、名人名言、公式、概念等等。教室里还放着学生小组活动的手工作品等。教室是全方位、立体的"装饰布置",就连教室门内外及黑板都不放过。每个学生的单人照片、名字、集体照以及教师和其家人的照片都贴在了墙或门的某些位置上。
中国中小学课堂常常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学生穿着整齐的校服,端端正正地坐在非常拥挤的教室里听讲,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要抄写大量笔记,课堂有严格的纪律。教室墙壁基本上是光秃秃的,教室整洁干净。开设的课程全是必修课。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一项艰巨而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2.不同特色的教室:小班授课与大班授课
采用小班授课是美国课堂的一大特色。每个班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30人,25个左右甚至20人以上的班就算是“大班”了。美国的教室看起来就像中国的实验室(Lab)与讲习室(Classroom for lecture)的综合。紧靠教室墙都摆放有连在一起的很宽的实验台,实验台上放置着常用教具和一些基本仪器。墙上一般还设置有用于放置书籍、资料等的壁橱,里面放满了供学生课堂活动用的道具。教室中心摆放着课桌和椅子,桌椅以组为单位摆放在一起,不分先后。教室都装备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若让美国人看中国的基础教育课堂,所有课堂都属"超大班"。桌椅摆放整齐,桌间距很小。除专用的教室外,一般不在教室内摆放实验仪器和教学用具,教室纯粹是为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用的。除重点中学和城市的一些学校外,其他学校的教室里很少见到配备齐全或利用率高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很难想象,这种教室能培养出众多动手与创新能力都很强的创新人才来。
3.学生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
美国教育注重学生在课堂内(On-class)协作学习的同时,还强调学生在课堂外(off-class)的合作学习。在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提倡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团队协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合作学习方式。强调小组(Group)和团队(Team)集体的力量,发挥团队的作用。注意培养与他人的合作能力,提倡在协作中提高自己。例如,师范生在课堂上的教学实践练习经常为2-4人一组共同协作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布置的许多作业非得几个人共同协作完成不可。在独立思考的同时,提倡分享(Share)别人好的想法和建议(Good idea)。注重交流和沟通,重视别人的不同意见。重视他人从不同渠道获得来的知识和信息。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对同伴和同行的工作善于鼓励和赞赏。学生的学习经常为主动的、自主的学习。
中国的教育过分重视学生课堂内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课外的所谓“非正式学习场合”的实践学习。在课堂学习中,要求学生独立学习、自学,独立完成作业。同伴间学习相互保守,机械记忆多于动手和理解,学习常为被动学习。
4.学生的表达能力:口若悬河与不善言谈
美国教育一惯都很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种表达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书面表达(如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和行为表达(如表演能力和动手能力)等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校开设有说话课、阅读课、写作课和交流课。课堂上经常可见学生小组讨论和发言。为便于学生讨论交流,课堂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类似开圆桌会议的形式,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随时回答问题和指导学生学习。学生的实验结果或手工作品一般都需要通过口头表达展示给大家。因而他们所表现出的语言表达流畅、滔滔不绝、动作自然大方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培养模式,常常忽视对学生各种表达能力的培养,老师在课堂上常常唱独角戏。交流讨论对老师和同学来说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为老师担心课堂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学生害怕回答问题出错时被其他同学嘲笑。
5.学生的学习时间:半天学习与全天学习
美国中小学一般早上8:30开始上课,每节课45-55分钟不等,课间休息5-10分钟。中午吃饭时间只有40分钟左右,没有午休时间。下午3:00中学生放学离开校园。学生没有大量的作业。布置的课外作业多是与同学的小组活动或社会实践。学生日常学习很少在晚上加班加点。星期六、星期日以及节假日学生从不补课。因而,美国学生很少戴眼镜。
中国的中小学生通常每天在校时间至少8-9个小时,回家有大量的各科家庭作业得作,许多学生常常要作作业到晚上11:00以后。若是毕业班的学生,学习到午夜很常见。如果算上节假日补课,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可达12个小时。
6.学生的课外活动:技能训练与理论强化
在美国,人们将学习时间与休息时间分得很开。课堂外、节假日常可见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参与群体性社会实践。这些活动大多以锻炼技能和培养团队精神为目的。夏令营是一种比较流行的学生假日活动方式。学生的课余活动多以集体性和实践性强的项目为主。美国人很重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主张在集体活动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品质。
中国的夏令营班基本上都是为学生知识积累和理论强化开设的,其最终目标就是为各种考试作准备。这种夏令营班通常包括奥数班、作文班、英语班、书画班以及各种形式的提高班、强化班。办夏令营班永远是以挣钱为目的。
7.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在美国,学校对学生的评价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学校用A, B, C, D, E计分制计分,不给学生排名次,通常不将学生的成绩当众公布。重视对每位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以及在小组和团队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对学生平时的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同行评价)能及时进行反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不断提高。学生平时的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权重一般都较高,尤其是在实践性较强的某些课程中,平时成绩所占权重更高。例如,在大学校园师范生的教学法课中,平时分占75%,期末成绩仅占25%,有的老师甚至不进行期末考试。在笔者曾访问过的一个中学某门课的期末考试中,老师竟然允许学生各自带一张提前准备好的“夹带”进教室。
在中国,学校通常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评价的唯一手段。
8.师生在教学中的关系:导演-演员型与演员-观众型
在美国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很像导演与演员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通常老师已经把上课的主要内容与安排通过各种方式公布给学生,学生一般在课前已预习过当天上课的内容,因而知道老师上课要开展哪些活动,需要提前准备哪些东西。上课时,老师只需要强调本节课活动的主要内容、条件及注意事项,然后课堂按既定的计划进行,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发挥个人创造性,充分利用小组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力争既快又好地共同完成课堂任务。
老师的主要工作是:组织活动,分发资料,解释规则,回答问题,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好记录以及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反馈,等等。课堂上老师是主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其作用像导演。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像演员在领会导演意图后,创造性的完成某个演出动作和内容一样,有时,学生的作用更像合作导演。在美国的教育理念中,教师永远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当然,服务必须是优质的。
在中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同传统意义上的演员与观众的关系。在教学中,老师讲什么内容、怎么讲,讲多少,学生通常只有在课堂上才知道。教与学互动性差,学生总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缺乏自主性。老师像演员,学生像遵守纪律的传统的听众、观众一样,不喜欢与演员互动。
9.教师的课堂用语:鼓励、肯定与命令、埋怨
在美国课堂教育中,所讨论问题的答案通常不是唯一的,老师希望同学各抒己见。在课堂上,老师习惯用大量鼓励、表扬及肯定的言语与语气评价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小组工作和表现。其目的是促进所有学生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交流表达,形成宽松的课堂气氛。例如
对学生正确回答了问题时,其肯定用语通常为:Good!Exactly!Definitely! Absolutely! Correctly! Excellent! Yes! You are right!I think so! I agree! Yeah!对学生提出比较新颖的问题或见解时,教师常用的表扬语为:Good question! Good idea! Interesting! Cool!当学生精彩地完成工作时,教师常用语如:Well done! Good job! Excellent! Wonderful! Terrific! Cool!当学生提出好建议时,教师常用语如:Good idea! Sure! Great! Sounds good! Sounds great! Prefect!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常用语如:Good job! Thank you! Give a big hand!学生回答不全面或对某个问题的回答绝对化时,老师喜欢说:It depends! In my opinion, I don't think...
在中国的课堂上,老师喜欢将所给问题的答案设置为唯一的,用的最多的是命令语和批评语。
10.科学教师授课的门数:一人几科与一人一科
在美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里,许多老师在一学期内可同时讲授几门不同学科的课程。不要以为美国缺少教师,关键是许多教师有能力和精力同时讲授几门不同学科的课程,特别是科学课,学生从上小学开始直到大学二年级结束才分专业。小学到高中的物理、化学、地质、生物等都被称为科学科,基础教育阶段淡化学科界限。在美国的大学里,有专门的课程讲述各学科之间的科学,这有利于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全面了解与掌握。
在中国的学校里,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不同学科的课程一般由不同学科毕业的专业老师来上。一个老师通常一学期给同一年级的几个平行班级讲授同一门课程。对涉及到非本专业的知识一般不讲。学科本位主义思想严重,都强调自己所讲授的学科课程很重要。这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学生回家不得不应付大量来自不同学科的作业,学生跟本没有自主选择课程的余地。
中国高考中的“3+X”考试模式,其中的“X”,原本就是想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三科(物、化、生或者史、地、政)知识内容放在同一试卷考试,称为“综合卷”。但实际执行时,是将三科内容分开放置在同一试卷内考,根本不是真正的“综合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大量会出综合题、会评阅综合卷的教师队伍、缺乏会作综合题的学生!传统教育体制导致了教师与学生知识面狭窄。
11.教科书及教学资料:公有教材与个人资料
在美国,公立小学、初中、高中的教材和教学资料全部免费。
走进这些课堂你会发现,学生的教科书和教学资料摆放在教室四周的台子上。教材都有统一编号,但没有学生的名字。这是政府为学生购买的教科书和资料。上课时学生可以使用,但不能在上面涂抹写画,用完后自觉放回。学生一般不把教材带回家,若确实需要,在征得老师同意后,可以带回家,但课前须按时归还。
在美国高校,由于教材不免费,且教材都相当昂贵,学生通常从学校的旧书商店里买旧教材使用,学期结束后一般都将教材又卖回旧书商店,供其他学生再次购买使用,这为经济紧张的学生们节约了不少资金。
在中国,教材是学生掏钱买的,学生每一学期都得买大量教材和教学辅导书。一旦到了学期结束,就会束之高阁或被扔掉。有些资料学生甚至根本没有来得及看就扔掉了。
通过以上比较可知,中美课堂教育的不同理念和方式,最终导致了各自培养出的人才也呈现不同的特点:美国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分类培养,注重动手和技能训练,而中国喜欢把学生都按培养科学家的模式来统一培养,注重基础知识积累而轻视实际技能训练。这样,美国培养出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而中国培养出了大量的知识型人才;美国的人才知识面广,技能熟练,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创造思维与能力,且很有个性,其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对接得比较好,而中国的人才普遍表现为在某一领域内知识积累扎实,但知识面相对较窄,对学科之间的联系了解不深,适应变化的能力较弱,缺乏创新精神,缺乏个性,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这正是当前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因素之一。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拥有创新型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创新水平。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当前适时提出推行素质教育,并将素质教育作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保障。为此,新课程改革应切实重视和加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课堂教育新模式的改革。
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目前,人们的答复肯定会是孩子考上好大学。从这一点看,群众目前的目光就集中在孩子的“高考”上。由于高考与招生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这就客观上支持了目前的"应试教育"。因而,这使得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新课改实行过程中发生了很大抵触,这也正是新课改推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所在,也是学校、教师、家长及社会面对新课改出现的主要困惑。
对国家而言,如何能将素质教育与人民满意的教育结合起来;对学校而言,如何能将素质教育与高考升学结合起来;对高校而言,如何能将素质教育与高校的招生结合起来,等等,这些将是留给广大教育者们仔细研究并需要亟待解决的课题。
德国著名数学家克隆尼克的学生康托尔年轻时创立了集合论,在数学基础研究上做出了杰出贡献。但这个成就却遭到了他的老师克隆尼克的反对,他一面极力否定康托尔的研究成果,一面对康托尔进行诬陷和攻击,说他得了数学疯病,这种诬陷和攻击长达十年,致使康托尔受不了长期的非难和打击而精神失常。从此,作为教师的克隆尼克永远被钉在了教育学发展的耻辱柱上,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最劣质教师的代表。
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名师”,他们拯救或是毁灭孩子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海姆基诺特博士说的:“我惶恐地意识到,我成了教室里的一个决定因素。我个人的方法可以创造出教室里的情景,我个人的气氛也可以左右教室里的气氛。作为一位教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让孩子们过得痛苦或者欢乐。我可以成为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为鼓舞孩子的火花。我可以带给他们羞辱或者开心,也可以带给他们伤害或者拯救。在所有的情况下,一次危机是骤然升级还是逐步化解,一个孩子是获得进步还是日益堕落,我的态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海姆基诺特博士的话,高度概括了教师对学生的巨大影响和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决定性作用,教师既可以成为毁灭学生的超级专业杀手,也可以成为拯救和塑造学生的天使。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仁厚博爱的情怀和宽阔的胸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自然规律,万不可为了自己的面子和固守自己的名誉而毁灭学生,不能有意无意地去制造一些没必要的伤害或悲剧。尤其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得各方面知识与信息的方法和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学生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广,学生也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教师不再是权威。因此,教师必须在思想和心灵深处调整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成为学生成长的朋友,学习和进步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充分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去学习、去创新、去超越,使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有能力成为学生卓越的引导者,有能力欣赏每一位学生,欣赏学生的单纯幼稚,欣赏学生的差异,欣赏学生富于幻想、别出心裁的创新。教师应努力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充分享受“教学相长”的乐趣。
教育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使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发展,使人最大限度地摆脱来自外界的束缚和威胁,保持人自然、纯真的天性。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创造的文明和强大的物质世界越来越成为人类自己生存的强大异己力量,人类面临着严峻的被异化的危机。因此,保持人自然、纯真的天性,保护、发展人真善美的本性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的职责也就是对人的生命和心灵的呵护与安顿、和谐与提升,使人的生命富于活力和创造力,使其挺立、自由。那么,要实现教育的这个目标,要真正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从人格品德方面来说,教师必须首先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仁厚博爱的情怀和宽阔的胸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懂得人性,并能准确把握人,才能塑造出灵魂健康、人格健全、富有灵性和创造力,适合时代、社会、人民需要的优秀人才。
另外,仁厚博爱的情怀和宽阔的胸襟是人具有优秀人文素养的情感基础。而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通过优秀的人文精神的感染、熏陶。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对人性的理解、把握和开掘则与教师的人格和自身的人文素质息息相关。教师要把知识中蕴含的丰富优秀的人文信息,根据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需要进行挖掘,甚至拓展延伸,然后艺术地传递给学生,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人文素养,启迪学生的智慧,启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优秀的个性,健康、健全的人格,就必须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正确、深刻的理解并把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文性,把握蕴含于文化知识中的塑造优秀人格品质的因素,在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完善自己健全人格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在生活、工作、学习中能发现美、懂得爱,要求教师具有仁厚博爱的情怀和宽阔的胸襟。而学习是塑造人格美的重要方法。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强调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修养、智慧和人格美的层次,以达到人格美的最高境界。所以教师不得不对科学文化知识作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

❼ 什么样的教学任务适合开展合作学习

教学任务体现了达成教学目标的各种具体要求,它主要回答的是在课堂学习中师生需要做什么;教学策略(或方式方法)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总体路径乃至各种具体手段,它主要回答的是在课堂学习中师生应该怎么做;连接教学任务与教学策略的载体是教学内容。一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了教学任务的性质;一定的教学内容也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去完成相应的任务。因此,从系统设计教学的视角看,教学目标(任务)、教学策略(或方式方法)的一致性(再加上教学评价与其相配),是保证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取得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也是教学设计全部的秘诀所在。
合作学习方式(我们现在约定俗成地这样称呼,实际上,它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策略),是一种受到国际教育改革普遍重视、极富成效的主流思潮。为什么在我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也受到了认真关注与积极尝试呢?这并不是追赶时髦的行为,而是因为我们在教育与心理科学研究(包括脑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教与学的性质有了更加深刻、合理的认识。
很长时间以来,教学一直被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认识过程以传递知识或搬运信息为己任,学习的过程则是在头脑仓库中储存信息以备再现之用。但是这种旧的教学范式不断受到冲击。新的教学范式倡导的理念是: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它主要不是刺激反应,也不限于信息加工,而是领悟发现、建构生成意义,是一种主动的体验,是一个对话协商、协作分享的过程。学习同伴同教师一样,都是重要的学习资源;落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不仅有赖于教师精心施教,同样也离不开学习同伴的互助;教师不仅要做好向导,同时也可以是“学习伙伴”。
正是因为有了“教学范式”的根本性转变,合作学习方式才得以应运而生,受到青睐。但是,合作学习方式并不是孤军奋战,独步天下。按照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家乔纳森的观点,与新技术结合的多元学习策略至少有“主动学习策略、建构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反思学习策略和真实任务学习策略”五种。更重要的是,合作学习策略不是万能的。没有“最好的”教学策略,只有“更好的”教学策略。所谓更好,是指符合具体情境的、恰当的策略。所以,我们讨论如何使合作学习更有效,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合作学习方式怎样与教学任务适配。
什么样的教学任务适宜合作学习方式?国外已有的研究认为,合作学习方式适宜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适宜于绝大多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任务。另外,如果教学目标本身包含了人际交往品质与能力培养的话,那么,就更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所谓“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就是这个意思。
当代合作学习的倡导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教授约翰逊兄弟俩一直强调,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是“积极互赖、直面互动、责任到人、人际技能和小组建设”;而另一位合作学习理论的贡献者、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学校社会组织中心”的斯莱文教授则更看重“群体奖励、(成功)机会公平、满足个别需要和小组目标”等因素。我们认为,如果教学任务(或者学习内容)蕴含了下列因素,则应该优先考虑采用合作学习方式。
互动——教学任务是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彼此关爱理解,共同分享、鉴赏等。当然,这里的互动不是一般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讲解提问等“继时互动”,而是要求生生之间讨论、展示、争辩、操作等“同时互动”。
互助——教学任务是否包含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分化或理解、掌握上的屏障,会自然地形成求助与助人的需求。
协同——教学任务是否只有经过小组成员责任分工、角色轮换,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吸取别人的长处相结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协作共事、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整合——教学任务是否体现了跨学科性、综合性和任务驱动性、项目型学习的特点,是否要求不同观点、不同材料、不同解题思路或方法的汇总综合,是否涉及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去伪存真、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求新——教学任务是否突出了学习者个人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是否要求生成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理解,是否求新、求异、求变,是否有较高的知识迁移性质。
辨析——教学内容是否需要经过争辩、探讨、质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在相互磨合中坚持自己合理的想法,同时也吸收别人好的创意。
评判——教学任务是否涉及到较多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是否有多种决策路径可供选择,是否需权衡利弊得失。
表现——教学任务是否要求学生充分展示、表露或“外化”已经学到的东西,是否以群体业绩表现、以任务整合或项目调研的成果来衡量考评。
以上所讨论的所谓教学任务中包含了可能适宜合作学习方式的因素,当然只是例举性质的,并且也是相对而言的。对许多课堂情境而言,这些因素可能不是有或无的问题,而是强或弱、多或少的问题。我们现以两个教学片断为例作简略说明。
《我的手》是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提出了四个教学目标:(1)知道自己手的形状,了解手的结构,探究手的灵巧性;(2)能用文字、图画呈现观察结果和相互交流、评价;(3)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4)愿意关注生命现象,乐意探索自身的秘密。这四个目标体现了认知、情感和心理动作目标的互相渗透,老师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交往目标,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还是体现了这方面的要求。“探究手的灵巧性”,可以说是这堂课的一个中心点。因为从探究手的灵巧性的小组活动中,学生们需要设计实验并探究“如果五个手指头都长在一边,如果五个手指头都是由一根骨头组成,手还会有这么灵巧方便吗”。学生们要从整合各种灵巧性的具体表现来作出辨析;学生们还要交流自己小组得出的探究结论;学生们也要互相之间作出分工,协同完成探究,等等。教师最后课堂小结道:“今天同学们真能干,老师没有告诉你们答案,你们通过自己和小组里的伙伴协作就把问题解决了,这就是我们学习科学课的方法。”这位教师不仅善用合作学习方式,同时也带助学生们感受它们的实际效用和价值所在。
有意思的是,类似的主题《我有十个好朋友》却属小学艺术课,老师在“猜一猜,变一变(手影游戏)”中重点安排了合作学习。老师先利用投影仪做手影表演(小狗小猫等),请学生们模仿小动物的叫声或动作。依据学生们的回答,老师即兴现编儿歌朗朗念道:“我在墙壁前/表演一双手/变小猫,爬墙走/变小狗,张大口/变鸭子,水里游……”学生的兴致被调动起来后,老师趁热打铁地问道:“你们还有什么别的点子吗?你们还能变出什么?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手作一形状,请组内其他同学猜一猜,说一说,然后再上台来向全班同学展示,大家共同鉴赏学习一番:变公鸡,喔喔叫/变山羊,胡子翘/变兔子,蹦蹦跳……”就这一片断的教学任务而言,学科内容整合非常明显,而且需要学生利用以往的动作技能的积累用小手充分展示、表现,同时要求学生之间合作操作,属于较为复杂的任务,的确适合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离合作学习的要求尚有不少距离,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对合作学习的具体方式知之不多(一讲到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还在于我们将合作学习只看成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其实,合作首先是一种价值追求,是一种新的人生态度。如果我们将合作作为有更高、更强的竞争力的一个先决条件的话,如果我们树立离开了交往与合作,就谈不上有什么大的教育影响力这一新理念的话,那么,我们或许会赞同约翰逊兄弟俩近年来多次强调的一个观点:在任何年龄的学习者(甚至可以包括幼儿园的小朋友)的课堂学习中,合作可以占到60%~80%的比例,竞争20%~30%,单干10%~20%。这个比例当然不是绝对的,但是可以肯定,合作学习的更有效、更兴旺的日子还有待于我们大家共同去努力!

❽ 美国中小学教育有什么特点

【美国教育亮点举隅4:小学包班制、中学跑班制】

美国小学通常开设的基本核心科目有语言、社会、数学、科学、体育和保健、音乐和艺术教育。除了体育、音乐、美术要到固定的场地或教室分别上课,需要排出课表外,其他各科大都是一个班由一个教师来教,大部分学校也没有固定的课表,而是由教师灵活掌握和安排。小学的课程主要是综合性的,一节课可能就是围绕一个主题有关内容的整合,也可能是单一的。综合课是小学课程的重要形式,往往一门课程就是一个学习领域,没有分化成很具体的科目。语言艺术课包含了阅读、写作、文学、口语等知识,社会课包含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科学课将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融为一体。

美国的包班制只在小学实施,从中学起就只设教学班,而没有行政班的划分。

❾ 谁知道台湾、美国、日本中小学的教育模式、特点以及教学中的侧重点

先说日本好了。

日本的学生呢,负担超重的,每天放学之后去补习,然后很晚才能回家,并非我们看到的电视剧那样,他们压力很大。家里妈妈一般都是家庭主妇,所以管教孩子很严格。日本如果爸爸妈妈两个人都上班,就是会交双倍学费,所以大部分妈妈都选择结婚后当全职太太。日本的严格可以从校服上看出来,他们无论冬夏,女孩子只能穿短裙,男孩子短裤,这也是为了锻炼他们的意志力。特点么,就一个字死板..侧重点当然是学习。

美国的话

美国的学生的书是那种厚厚的精装本,当然不需要花钱但是书也不属于个人。他们不需要每天把书背来背去,因为家里一套,学校一套。教育模式当然是侧重于开发孩子的个人能力。但是别以为美国的孩子就能多幸福。他们也有考试,而且是一年一考,而且就相当于中高考的规格。高三的学生往往每天回家学习到凌晨。

台湾么

其实和香港那边差不太多。台湾的学校比较喜欢分班的,但是上大学的压力不大,因为人口少,所以大部分人都可以选择大学报考,不存在什么读不到大学的问题。

阅读全文

与美国中小学合作学习的特点与实施策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