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需求分析怎么写
对教师专业能力现状与需求(包括“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比较欠缺的方面”“教学中需要提高的能力”三个方面)的调查表明,教学方法单一和缺乏专家引领(38%)是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其次是教育观念比较陈旧,再次是教研意识及能力较为薄弱等;教师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方面比较欠缺的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30%)、园本课程开发能力(22%)、教学科研能力(14%)和幼儿一日活动的设计能力(14%);教师需要提高的教学能力首先是组织活动的能力(42%),其余依次为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应用能力,创新教育能力,以及对五大领域内容进行分析、整合的能力。 3.教师期待的培训类型、培训内容、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
Ⅱ 中小学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其专业发展
教师如何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学习:实现自我超越
未来的教师应当成为学习型的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精通教学内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并以积极健康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学技艺指导学生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更新观念、充实知识、掌握方法,在客观审视现实的同时不断超越自我。
1、要确立现代化学习观。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学会终身学习,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需要;学会创新学习,能够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在实践中形成新的方法论、价值观;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和研究,快速完善和更新自我,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的进程。
2、要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通过自主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保持专业知识的先进性;通过团队学习,发挥群体优势,从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通过探究学习,改进教学行为,革新教学策略和方法,朝着“教育专家”的目标发展。
3、要博学多才。教师应学习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和优秀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学习语言表达技能、教学组织技能和教育科研技能等,重点提高核心教学能力,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技术,既做“专才”又做“通才”,从而使自己能够胜任新课程教学。
二、实践: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的假设、成见,甚至图像、印象。在教育工作中,它影响着个人如何对待外在客观世界,如何采取行动,决定自己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什么时候做,到底怎样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就必须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反思、研究、创新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1、要开展行动研究,反思教学实践。教师要为行动而研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找到科学理论的依据,提高教学实践的科学性;要在行动中研究,反思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在实际行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改善实践行为;要对行动进行研究,每次行动之后对整个行动进行深刻反思,增强新课程改革的体验,总结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提炼和升华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典型案例和教育故事。
2、要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实践技能。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教师应改革课堂教学目标及活动设计,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情感体验,提高自身组织教学活动、调控教学过程的能力;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支持学生学习的环境,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差异,从学生的参与度、交往度和达成度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课堂教学技术,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大脑“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提高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要追求实践智慧,富有教学机智。新课程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实践智慧,能科学调控,也能即兴创造,使课堂教学成为智慧探险的过程,引导学生开放性地吸纳知识;要坚持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社会的原则,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要灵活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追求实践智慧的生成和提升,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三、培训:建立共同愿景
教师的共同愿景是实现专业发展。为此,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参与新课程培训,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培训目标的达成休戚相关,自觉地把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和培训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加快角色转变,改进工作方式,始终实现专业提升。
1、要加快角色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要确认自己新的身份,成为学习的组织者,认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要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做教学实践的反思者,在教学中发现自身不足,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既探索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可行途径,又力争把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
2、要加快转型步伐。随着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小学教育管理也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这就必然要求中小学教师通过培训实现自身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具体说,就是由教育型转向专业型,由经验型转向创新型,由修身立业型转向教书育人型,由教学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由单一教学型转向教学、教研、科研型,由学科知识型转向综合知识型,由注重知识传授型转向素质培养型,由传统的个人奋斗型转向现代的团队合作型。
3、要加快专业发展。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广大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为此,教师要通过培训拓展专业知识,加深对课程知识、学生知识和教学知识新内涵的深刻理解,拓宽有关人文、科技、环保等方面的知识;要提升专业技能,重点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与行动研究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与实践的能力,提高批判性反思与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健全专业情意,确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观念,形成崇高的道德情***和远大的教育理想,规范职业道德和教育行为。
四、合作:整合团体智慧
团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教师要实现共同愿景,就必须通过合作来发挥团体智慧。在合作中,每一个教师都可以自由交谈,并且要在思想碰撞中发现别人的远见,发现有碍团体发展的消极因素,进而通过发挥集体的智慧优势来加以解决。那么,教师之间如何通过合作与交流来整合团体智慧呢?
1、要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的最常见的方式。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整合团体智慧,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案。为了防止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教师要在个人自备的基础上参加集体议课,在集体议课过程中交谈自己的观点、困惑和建议,也倾听别人的看法、想法和感受,在议课中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思路;要与同事合作,共同探讨集体议课中出现的问题,设计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要对集体议课后所形成的参考教案进行个性化修改,形成符合自己和本班学生实际的教案。
2、要加强互动研讨。互动研讨是一种合作性的教研形式。教师通过互动研讨可以加强教师间的交往、沟通与合作,实现教学经验的共享和教学技能的共同提高。为此,教师要参与集体性听课活动,在讨论中把自己听课的收获、感悟和困惑都提出来,就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与其他教师一起探求解决的方案;要分享别人的经验,分析别人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以取长补短;要善于和专家交流、对话,共同分析教学研究中的重点、热点问题,接受专家的先进思想和正确建议,以获得专业引领。
3、要加强课题合作。课题合作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师合作方式,要求教师齐心协力,共同攻关。这就意味着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又要具有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为此,教师要参与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实验,与同事、专家一起合作攻关,提高自身的研究、合作、协调等能力;要承担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课题实验任务,和同事一起探索新课程教学的科学策略和方法;要就本学校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和同事一起研究解决;要加强与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的多边合作,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五、研究:学会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是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思考方式,它要求人们掌握问题整体运作的本质,以提升组织整体运作的群体智力。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学会系统思考、科学研究,从宏观视角动态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及时吸收学生的反馈信息,密切关注、深刻洞察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渐变,用系统的、发展的、鼓励的眼光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要学会系统思考。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从整个教育系统着眼,对教学体系进行思考和改革。因而,教师要学会系统思考,对教学进行整体改革,能从实施新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宏观角度分析问题,对研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整体考虑,科学设计研究的程序和策略;要对研究的课题或问题设计科学的方案,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甚至成功学、美学、哲学等视角考虑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要从目标设计、情境营造、活动组织、策略选择、模式运用、评价实施等环节全面研究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要学会教学研究。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成为学科知识的专家,还要求教师成为学科教学的专家。教师要成为教学专家,就要从学生的实践情况出发,研究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研究新课程实施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研究教学实践的改善等;探索新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探索新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索新课程教学的常规要求等;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知能水平和学习方法,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关注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点滴进步。
3、要学会教育科研。新课程倡导教师作“研究者”。教师只有通过教育科研,才能提高教学研究的层次,拓展研究领域的深广度,逐步成为一个真正的研究者。为此,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掌握一般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重点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提高研究能力,形成研究习惯;要建立档案袋,积累研究资料,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法等对新课程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对研究结果能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要及时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交流和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赞同6| 评论
Ⅲ 急,急,急!!!从心里角度谈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题目自拟
1.是教师内在需求
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教师要想站稳讲台,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必须通过业余时间参加学习、培训等活动,以提高自身专业发展的水平,拥有“精湛的教育教学技能”,才能乘上课程改革之舟,在现代教育的舞台上尽情挥洒。
2.是学生发展需要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孩子的重任落在了教师的肩上。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或心理发生变化,教师应时刻有察觉,并倾入关注,这需要教师集爱心、学识、智慧等于一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接触到了多门综合性课程,涉猎多门学科知识,这又要求教师努力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具有比课程内容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有综合性的能力素养,有协调联系相关知识的能力,于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课题的涵义
本课题中“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发展,这一概念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态度、价值、信念、知识技能和种种行为表现时刻需要不断调整、修正、重新审视、评估、接受挑战和考验。本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是指学校通过实施“成长工程”、教师的“学习反思”、“校本培训”、建设“和谐校园”等手段,探索出适合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的途径与方法,展现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反思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专业人才的发展过程。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国外教育机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理论。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教师地位与政府间特别会议”,会议提出,应当把教师工作看作是一门专业,它需要教师的专门知识和特别才能,并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与研究才能得以维持。1986年霍尔姆斯小组(The Holmes Group)和卡内基教学专业研究工作组明确提出了教学专业化这一概念,并将其视为提高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必要途径。霍尔姆斯他们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一要确立教学工作的专业性地位,二要建立起与这一职业相应的衡量标准。追溯这些理论,可以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与进展情况,使本课题的研究少走弯路。
我国“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强调要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使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以造就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关注国内这些有针对性的理论,可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明确的实验方向。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 教师是课题研究的主体。
实践性原则 通过教师教育技能提高、教学方式转变的演练过程来实施。
互动性原则 通过教师交往互动共同参与的过程来实施。
发展性原则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教师、学校、学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面向全体教师,探索适合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让不同的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后获得不同的发展。在教师素质全面提高的同时,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营造出更加有利于学生进步的氛围,获得教学相长。通过本课题实验,教师的学习、实践与科研水平得到稳步提升,教师自身专业迅速发展,并沿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道路,探索出一条具有学校特色、适合现代化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之新路。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取得有关的事实数据,找出教育现象与教育条件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观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根据提纲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必要时,也可对计划作调整。
调查法:研究者为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借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教育规律而采取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考察各种教育现象的研究方法。可以使用开会调查、访谈调查、问卷调查、填表调查等四种基本方法。
经验总结法:研究者对教育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教育经验进行理论提高和升华,使之变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的研究方法。
案例法:研究者如实地报告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以此作为资料积累、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研究的依据既可是一个单独事件,也可是一系列相关的事件。
七、课题实施的途径
(一)“学习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
“学习反思”贯穿于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中,学校开展“三个一”活动,要求教师做到:每天看一小时书报;每周看一份教育杂志;每学期看一部教育专著。要求教师单周完成一份教育教学信息卡(1000字左右),双周写出教学随笔一篇,每学期写好两篇高质量的论文。学校鼓励每位教师记录日常教育现象、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共性的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等,利用双周刊《校园信息》交流与探讨。厚积薄发,教师在学习、实践与反思中积淀知识与技能,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1.以学习强教师内涵
重视对教师的培养,拨出足够的经费用于教师培训与学习,利用各种方法引导教师学习,促进教师内涵发展。学校图书室每年添置一定量的教育教学类新书,为每个办公室订多份教育报刊(如《江苏教育》、《小学青年教师》等),为每位教师订阅一份《江苏教育》,发动每一位教师至少订一份与自己所任教学科相关的教育杂志,每两周为教师推荐阅读集有最新教育动态与创新教育成功范例的《学习资料》一份,构建学习平台,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发展。学校坚持天天开放教师阅览室,建好开放式书架,每个办公室供应各类报刊杂志,教师随时都能学到新思想、新理念,把握课改脉搏,在教学中应用、创新。建立中层书库,引导中层阅读管理类书籍,提高学校中层教育管理的能力,追求学校管理的实效与创新。
2.以反思伴教师成长
教育反思对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有着独特作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①教育反思贵在教师“学会教学”
“学会教学”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不仅学习教学的技术,还要学习教学伦理与道德知识,既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学生,又要求教师“学会教学”,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成为学者型教师。
②对不同层次教师定“反思要求”。
对于新教师要求每节课后立即反思,坚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对于初级教师要突出知识的更新和实践经验的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对于中高级教师要以教育科研能力的形成为重点,从经验型向专家型教师过渡。
教师在教学中具有反思意识,拥有反思习惯,本身就是对事业、对学生、对自己的责任感,它还有助于形成教师爱岗敬业、虚心好学、自我否定、追求完美等优良职业品质。
(二)“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高速公路”。它强调教师就是教育研究的主体、教育实践的参与者、改进者或合作改进者,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研究过程。它让教师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创造新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同时增强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
学校为每位教师搭建展示的舞台,为了提高教师的基本功,开展演讲比赛、写字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等活动,以此要求教师从练好基本功开始,身教重于言教,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教育,以教师的发展促学生的发展。
举办各种赛课活动,以锻炼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开展“亮相课”、“提高课”、“展示课”、“四优课”、“精品课”等等比赛,为教师们提供了课堂教学展示、学习的机会,为教师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天地。
学校还不断为教师提供学习、思考、展示的场所,每周六均组织30多名教师参加“相约星期六、学习大放松”活动,有精彩的课改理念交流,互动的案例评析,还有理想课堂“六个度,我设计”教学设计大比拼,让先进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在教师的头脑中生存。
撰编教师个人撰文集是我校提高教师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又一项展示活动。40周岁以下教师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将自己所撰写的随笔、论文、案例等撰编成个人撰文集。如今,第二个周期已满,学校的中青年教师汇编并展示了个人撰文集第二集,从科研入手,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在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活动的同时,学校将尽最大努力满足教师的需求,充分挖掘广大教师的潜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为学校发展服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自主发展。
(三)“和谐校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
学校为教师提供各种资源上的支持;校长拥有乐于挑战、民主开放的个性品质, 良好的合作精神,带动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不断反思;教师能坦然面对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寻求与同事、校外一切可以合作的人力,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通过专业对话和合作,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在合作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通过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大力宣传和开展“校园文化”的子课题研究,每学期均有“办公室文化”与“班级文化”的展示活动,在学校的双周刊中开辟“校园文化”的栏目,让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于,群策群力,在学校中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四)“成长工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抓手
“一所好的学校必须要有一批好的教师。”我校的“成长工程”加快了教师的成长的步伐,使学校对教师的培养更有目的性与可操作性。“成长工程”三年为一期,40周岁以下教师每人一本《教师专业发展史册》,里面有三年的成长目标,每个学期的具体目标,每学期的成长档案记载,包括撰写的论文、随笔、教学设计等,还要记录下每学期自己所取得的成果和获得的荣誉。学校领导每学期对这些教师进行考评,还常常提醒他们经常去对照,去实现目标。与此同时,配合市教育局的“一三五工程”,结合本校的实际,学校对对未满三年的新教师每学期进行考评,安排学科、教科研或班主任方面等各类骨干教师做他们的师傅;给见习期教师指定提出明确要求,学期末请见习期教师进行工作述职,相关教师认真倾听后测评,学校领导小组根据测评情况评定考核等第。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伴随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走向教育成功的彼岸。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自己填,以下为参考】
1.准备阶段:(2005年11月-2006年5月)完成实验方案,收集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建立有关教师成长的档案材料等。
2.实施阶段:(2006年6月-2009年6月)实施实验方案,及时反馈与经验总结,推广阶段性研究成果。
3.总结阶段:(2009年7月-2009年12月)整理实验资料,分析各类数据,汇总实验成果,形成《研究报告》,报请上级部门评估验收。
九、研究成果的形式【自己填,以下为参考】
1.《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研究报告
2.学校年刊《迎曦》和双周刊《校园信息》
3.教师版《做成功的教师》与学生版《在体验活动中成长》系列丛书
4.《教师专业发展史册》和“研海成长网”网页等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课题领导小组成员:【自己填】
参与者:【自己填】
课题责任分工:【自己填】
总责任人:【自己填】
课题管理:【自己填】
Ⅳ 如何推动教师培训走向专业化
教师培训机构需要共同发起联盟。该联盟需要针对我国教师在职培训的关键问题,以及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发展,整合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创新教师培训资源流通的灵活机制,为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发展创造交流的机会,提供研究基地与系统化解决方案,探索培训者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机制与路径。其主要服务对象为基础教育教师。
近年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不断加大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支持与管理力度,加强对国培计划、教师培训机构的严格遴选,湖南师范大学培训中心榜上有名。在湖南地区成功获得国培计划的培训资格。在这中间的培训需要组织研制国培计划教师培训课程标准,乡村教师培训指南,能力提升工程课程资源等。这些管理举措与研究成果,凝结了全国教师培训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使得教师培训工作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有了设计与实施的标准与规范。
我国现行的教师培训工作具有数量型、学历提升型、学科知识补充型等特点。教师培训转型不应“急转弯”,而是进一步加强专业化、个性化、综合化、信息化和校本化的发展。教师培训的质量标准、课程设置、培训手段、培训者的素质要求,以及相应的形式、手段与学校教育截然不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要将教师培训这项工作专业化。”袁振国表示,要用研究的态度看待这一课题。同时,每一位教师的学科背景、成长经历和发展需求不同,反过来“倒逼”教师培训向个性化发展,让每位参与培训的教师真正得到发展。
“教师培训不能仅仅变成一种短暂的、功利性的培训,要增强教师的学术情怀、人文情怀,要成为一个有内在修养的人。因此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应该要努力的让我们的教师在他非所熟悉的学术领域里面有广泛的涉猎。”一位优秀的教师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对于人生的理解,对于社会变化的洞察远远超出了他对于学科的理解。正因为这个原因,他才能够在社会生活当中有尊严,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家长们的爱戴,受到学生们的拥戴。
在全国的课堂里,新的思想、新的组织形态、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手段和方法层出不穷,互联网无疑是其中的弄潮儿。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收集,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能够让个性化的教育、个性化的培训变成可能。要知道教师最活跃、最激动的领域是在他的网络社区空间里面。“充分发挥互动社区的功能,可能是我们这个群体能够最好的利用的一个空间。”
此外,教师培训主要在学校里是实现,校本研修也是教师培训最可靠的地方。通过以学校为基础,结合教师培训的功能现状和实际需要。另一方面,要通过个人的反思,通过同伴的互助,通过专家的引领来实现校本研修的高质量,而不是把校本研修变成了本校研修。
Ⅳ 远程培训学分最高不超过多少学时
一、科目一共抄要培训12个学时。理论培训,主要是了解机动车基本知识,掌握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及道路交通信号的规定。
二、其他科目:
科目二:共要培训26个学时。理论知识2个学时,实际操作为24个学时,其中倒车入库、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侧方停车曲线行驶、直角转弯要求培训8个学时。
科目三:共要培训40个学时。“道路驾驶技能和安全文明驾驶常识”要求培训16个学时,而道路行驶技能的实际操作要求培训24个学时。
科目一和科目二有规定的学时,但不影响预约学车,到科目三了必须把所有学时学完就行了,总共是78个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