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小学校 > 如何提高中小学生道德水平

如何提高中小学生道德水平

发布时间:2021-01-19 16:14:49

①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发展性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主题的今天,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的关键。本文从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就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道德素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与青少年的成长息息相关。然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却使教育走入了误区,即只重视智育,而忽视了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其结果造成了青少年道德素养的缺失,以及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下降。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显示出极其重要的地位。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由道德的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组成,而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工程。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对中学生的教育首先是要他们学会做人,使他们养成基本的道德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呢? 首先,教师应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孙敬修说得好“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是很有影响的,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在‘电子计算机’中储存起来,然后指导他们的行动。所以,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言行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和美的心灵来影响孩子。”是的,教师的人格魅力无时无刻不影响他们的学生。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亦是如此。一个道德高尚的教师不但可以感染学生,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为其树立良好的标准。正所谓“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时时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做到,还必须做好。记得我班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一到下课就有那么几个调皮的学生把讲台上的粉笔丢来丢去,弄的满地都是。当上课铃响起,我一进教室,学生们就都安静下来,看着我。我一句话都不说,默默蹲下把讲台下散碎的粉笔渣一点一点的拣起来,放在讲台上。这次以后,这样的情况就再没有出现过了,而且连平时不太干净的课室也跟着干净起来了。这也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次,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就是小事不小,以小见大。 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生活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也往往受到这些小事的影响。勿以恶小而为之,许多大恶之事都是一件件小恶之事日积月累的结果,正如俗话所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因此,素质教育工作必须围绕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展开,积“小善”为“大善“,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正如我刚进入大沙中学的时候,发现许多学生与老师面对面走过的时候,大部分同学一低头就过去了,连招呼都不打,对老师视而不见。学生之间也经常粗口相向。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以我班为基础展开了“尊重老师,尊重同学,让文明之风重回校园”的主题班会。提出了学生见到老师说声“老师您好”的活动。这次班会不仅颇有成效,还受到了肇庆市领导的表扬。小事不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却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起到如此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只要坚持从小事做起,把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都当作大事去做,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再次,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学生的心灵。 近代教育学家夏焉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能热爱自己的工作并热爱自己的学生,应该是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最高的职责。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要成为一名好的人民教师,首先应存有一颗慈爱之心。教师只有爱自己的工作并爱自己学生才能教育出好的学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的作用。这种爱不只是简单的概念,而更应该是鲜活的情感和行为。有时教师的一声赞许、一个微笑、一丝安慰都会打动孩子的心灵,使他们的心向善。有这样一个例子:后进生何某东每一次考试基本上都交白卷,常和同学打架,还经常顶撞老师,经前几任班主任教育后仍无明显好转。转入我班后,我通过对他的家访和对他从前同学了解,得知,小东以前也是一名不错的学生,但因后来家庭变故,父母离异,身心受到极大打击,学习成绩急转直下。这以后,我加大对他的关注,关心的学习生活,经常给予他鼓励和支持。并在班中开展“了解同学,关心同学,帮助同学,让我们的集体充满爱”的主题班会。通过这次班会,展开对小东同学的帮助。在这次活动之后,小东同学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开朗了,对人热情了,尤其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其实像小东这一类“差生”,更需要教师的爱。他们往往有较强的自尊心,也渴望改变落后局面。在学校,他们需要老师和同学认同、关心与帮助。这些同学一旦得到别人的关心和支持,心里就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从而完全改变。当一位教师心中充满了对学生的爱,就自然会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回报,教师应当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使他们成为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最后,道德教育应体现时代精神的要求。 1、中学生应具有自尊、自强的性格。 自尊亦即通常所说的自重或自爱,它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人格的看重,对自己正当权利的看重,对自己生命的看重。自尊与自强是一对联系紧密的概念。可以说,真正的自我尊重体现在一个人的自强不息上。一个自强不息的人,势必是一个自信的人、自我认同的人,也是一个高度尊重自己生命价值的人。一个自强不息的人就是一个精神上的强者、富有者,只要有这种精神,一个人的发展就不可限量的,也没有什么困难能够战胜他。 2、中学生应具有独立自主的个性精神。 独立自主的个性主要体现在一个人保持理智的独立与自主性,或者说一个人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地进行思考、判断和行事。典型的中学生常常是聪明、诚恳、认真、努力的,但是他们往往缺乏独立自主的个性,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解错了题目,他们不敢指出其错误;凡是老师没教过的、书上没有提及的,他们就不敢越雷池一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在生活方面采取怀里“抱着走”、在课业上采取用鞭子“赶着走”的方式有关。要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在课堂上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3、中学生应学会对他人的尊重。 对他人的尊重,在当今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显得有为重要。现在许多的中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很在意别人是否尊重自己,但是往往在尊重他人方面做得很差。当今社会区别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显著特征是,这是一个崇尚多元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个人或集体没有权利把自己意志强加给其他个人和集体,人们信奉的价值准则只有一个,那就是求同存异。彼此之间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自由地交往、沟通与对话。因此,想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就必须先尊重他人。 4、中学生应具有社会公德意识与公共精神。 社会公共精神的缺失、不讲社会公德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许多研究中国社会文化的学者发现,中国许多人只重家族内的私德,不重视社会的公德公益,或者说只有家庭意识或自我意识,缺乏社会社会意识和国家意识。这种状况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至今还是很严重的。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大多数人的公德意识还比较淡漠;二是普通民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参与程度还远远不够;三是大多数人的民主法制意识还比较淡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今天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努力培养他们的公德意识和公共精神是关系到民族素质整体提高与否的关键。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代表着最主流、最先进、最健康的文化,是做人的典范,做人的榜样。塑造“真、善、美”的灵魂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夸美纽斯讲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要做一辈子的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完善人格,提升思想,锻炼感情,你的学风也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从身边小事做起,对学生充满爱,才能感化学生,使他们成为担起民族复兴大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②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道德素质

那么,应当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品德培养呢?众所周知,品德培养方法包括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道德教育是社会对个人的品德培养,是社会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品德,从而使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方法。社会对个人品德的培养,说到底,也就是人们相互间的品德培养,是他人对自己和自己对他人的品德培养。因此,道德教育是品德培养的外在方法,外在因素。反之,道德修养是个人的自我品德培养,是自己对自己的品德培养,是个人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内在品德从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方法。因此,道德修养是品德培养的内在方法,内在因素。针对大学生而言,道德教育可以分为言教、奖惩、身教、榜样四种方法;道德修养可以分为学习、立志、躬行、自省四种方法。 一、道德教育方法 因为道德认识是品德的指导因素、首要成分,所以大学道德教育的首要方法是言教。 1.言教。所谓言教是指教育者主要通过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的道德教育方法。言教的目的一方面主要是为了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际行为事实如何和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以及人际行为应该如何,从而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道德的,什么行为是不道德的,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使大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是否道德;最终使他们树立道德信念。学校可通过讲授有关道德方面的课程进行言教,教师可通过撰写论文、著书立说等方式进行言教。由此看来,言教是提高道德认识的道德教育方法,是品德形成和教育的前提与指导。然而,真正讲来,言教只能使大学生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而不能使他们想做、愿做、欲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

③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品德

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品德老师可以通过思想道德的教育,用一些德育的思想的渗透,让他形成一个良好的人品和道德。

④ 如何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

在古希腊特尔阿波罗神殿墙上,刻有这样的文字:“了解你自己”。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仍然是一个谜。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指出:尽管有脑力风暴、心智革命、智商、情商、心理分析和心理健康等人类研究课题风靡全球,但是我们还远远做得很不够。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论述要建设我们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明确指出: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显然,“四有”都属于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范畴,都属于道德教育任务,培养中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特别是在新课改下《思品与社会》教学,谈谈小学生道德行为培养的几种途径。 一、对小学生要重视德性认知教育 加强小学生认知教育是道德行为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要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现代化德育课程体系,开展德性知识学习活动,做好德育教材建设。当前我们正面临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此时我们更应该把学生的德育任务摆在首位,从小学到时中学把德育内容注入各学科教学的始终,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构成完整体系,使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进行道德行为教育。另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好德育认知应与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发展水平相适应,并注重开发和调动学生心理潜能,从而去实现德育的内化。目前,有的教师自身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不高,超前、过高、或不按教育规律进行德育,导致学生无法接受、无法承受;有的教师脱离学生生活的环境,脱离现实生活,脱离学生实际,想当然的进行道德行为教育,只求形式、不讲内函。致使学生无法接受,达不到内化的效果,也就取不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目的。 二、增强学生强化与内化统一的自我意识 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强化包括认知强化,文明行为训练和良好品德强化。例如:如何使学生学会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热爱集体,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等,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或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尤其要对学生进行行为方式示范,组织示范或模仿性道德实践,让小学生在直观形象地强化过程中,领悟和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示范,达到内化的目的,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素材 各学科的教材中,都有向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教育的材料、内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有创造性的去挖掘、发现,并及时有效地加以渗透、利用。例如:《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课是专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就应充分的把它利用发好,它的育人作用是得天独厚的。因此,教师应把《思品与生活》和《思品与社会》课的育人作用放在首位,使其充分发挥它的育人作用,而不应把灌输知识目标、政治常识放在第一位。同样《语文》课是向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学科,其它的一些学科中也蕴含着很多的德育因素,都应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教育的素材挖掘出来,用于教学之中。 四、加强课外延伸,渗透德育行为 英国学者莱基在《欧洲伦理生活晚》一书中,曾将人的德性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严肃德性;第二类是壮烈德性;第三类是温和德性;第四类是实用德性。尤其是第四类德性,它是促使人们走向事业成功的德性。因此,我们除在学科教育中进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还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如:开展课内外活动或各种实践活动。比如:举行一次“清洁沱江河——共创美好家园”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可能会比一些反复灌输道德观念或社会意识的特定课程更能也更好地使学生去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五、重视学生社会公德建设在道德养成中的重要作用 外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人的品格就是人的一连串行为,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助矛盾对立的伟大与刚强才能衡量出来。 按照“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去塑造良好文明的社会形象,制定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语言、文明行为公约等。号召学生开展“与文明握手,告别陋习”、“为贫困学生献一份爱心”等主题活动,这种延伸于课外的德育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深受学生欢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六、提高教育工作者德育水平,形成良好育人环境 前苏联伟大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世界观,他的一言一行,都会使学生受到那样这样的影响。”学博为师,德高是范;教师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会对学生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师德形象在课堂教学中有着深刻的意义。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一不作为信息传导给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学的过程之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规范自己的形象。教师要严于律已、率先垂范,带动学生自我教育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必须努力提高小学教师的道德修养,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七、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德育 如果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标准不统一,则会使受教育者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倒行心理冲突,增加其混乱性,从而影响小学生的道德品性的养成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今天之所以高度重视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根本原因在于道德在塑造人的心灵、秩序和人格结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面对当今社会要尽可能地优化当今的德育环境,去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者有效协调,使小学生成为新世纪道德健全、人格健全的可造人才。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的家长为追逐眼前的利益,外出打工,把子女单独留家就读或实行隔代管理,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不便,致使部分学生从小养成不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单亲子女的增多,给德育工作者增大了教育的难度。为培育合格建设人才,全社会都应动员起来,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网络教育。

⑤ 如何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突出重点,精心组织,把德育融汇在学校教学环节和学生实际生活之中。

升旗仪式作为学校开展经常性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我们要认真落实每周一的升降国旗制度,在升旗仪式上的讲话要结合中学生的特点和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公民意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同时,学校要组织好瞻仰革命圣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有条件的话,学校每年至少要组织学生开展1-2次参观工厂、农村、社区的活动,组织好学生军训、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夏令营、冬令营活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育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团委、学生会要通过主题演讲、知识竞赛、歌咏比赛或文艺演出等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充分发挥团队组织的作用。

二、要认真上好思想政治课,把思想政治课作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主阵地。

第一,中学政治课教师要提高工作责任心,牢固树立既是学科教师又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在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第二,要改革政治课教学方法,做到切合学生实际,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务求实效。积极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实践教学活动,注重知行统一,寓德育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要加强时事政策和法制教育。政治教师要结合国内外的重大事件,适时举办时事政策和形势报告会,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第四,要切实执行新的课程标准。要在巩固基础、加强创新、整合课程门类,降低教材难度,鼓励学生生支活泼地学,主动地学。第五,要改革政治课评价制度,避免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唯一标准,要考察学生的道德水平、言行规范、公民意识、公德意识等内容。

三、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的主力军作用。要完善学校的班主任制度,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服务工作也要明确育人职责,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四、要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特殊重要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学校要与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紧密联系,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要办好家长学校并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类家庭教育学术团体的作用,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⑥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

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水平,需要家校公寓,首先学校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气氛,家长也要积极引导孩子做一个有素质的人。

⑦ 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摆在农牧区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责任。为此,我们要克服目前培养我区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存在的家庭的负面影响、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衡、教师素质和职业道德偏低等问题,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联手,培养下一代。
目前我区农牧区小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道德素质问题及原因分析。1、有些家庭,其父母的身教就让人不敢苟同。在我区,农牧区小学生的家庭教育非常薄弱,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得不到来自家长的指导与监督,一些家长有自私的言行、贪小便宜的举止等,这些往往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不健康的种子。 2、注重孩子学业的家庭忽视对孩子思想道德的培养教育,过于注重“智力”投资。孩子在学业上得高分的便发“奖金”,反之,则谩骂或棍棒伺候,这样的方式导致孩子想尽办法,不择手段去“捞”分,出现了平时的小测验或期中、期末考试时抄袭的现象。 3、我区农牧区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尤其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他们更是无从入手。4、近些年来,社会上一些人趁改革之机,以建设新农牧区为由,把一些社会上不健康的东西传播开来,如赌博(包括一些电子游戏机、网吧)、贩卖黄色淫秽书刊、播放黄色录像带等。5、在我区部分偏远农牧区,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部门在检查个别学校的办学情况时,还是把学校的升学率摆在第一,其他的工作是其次,这样的教育方式失去了“教书”与“育人”的平衡。

如何提高我区农牧区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一)做好家长培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家庭、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农牧区,有些家长的榜样作用还有待于改变。因此,要提高农牧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机构必须同乡镇、村委会联合,与其他职能部门携手,着重抓好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工作。如:学校要定期开家长会,建立好与家长的良好沟通;学校要联合乡镇、村委会定期与家长进行思想沟通;学校要定期安排教师到学生家中走访;学校要同执法部门、教育管理部门携手,下乡开展一些针对学生家长的法制、思想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二)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对学校内部环境进行设计和优化,形成有教育价值的“教育场”,通过陶冶、熏陶、暗示、启迪等独特的育人机制,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以及生理与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各学科教学是学校进行德育最基本、最直接的途径,因此,在各科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各科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 2、通过思想品德与社会课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与社会课是德育的专门学科,在思想品德课中,我们要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分析、表达方面的能力,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练之以行,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各种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有益的课外活动、社会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国情教育。在课余,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好动爱玩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但大部分学生不会玩,有时随意奔跑,大声喧哗,因此,我们应把学生组织起来,交给他们一些游戏规则,渐渐地让他们学会玩,并从中学会交往。(三)“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跨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呼唤我们要把素质教育提到突出的位置。我们要主动与社会、家庭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掘农牧区教育资源,发挥社会的教育力量,构成各层次的延伸教育网络,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如:把学校周围的贫困户、孤寡老人家庭建成校外德育基地,聘请校外辅导员定期在基地举行主题活动,让学生们受到深刻的教育;主动与司法单位、家长联手,在校园内严格禁止一些非法出版物的流通,让孩子少接触一些有暴力内容的影片和刊物。

⑧ 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有哪些途径或方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意志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坚持性还是很差的。他们不善于自觉地、主动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持久地完成一项工作,常常依靠外力的督促和管理。”无论是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还是在思想品德修养中,都要求小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律能力。自律能力是在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既是一种教育的结果,又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是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呢? 1、通过课堂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及各具特色的校规等等就是用于通过“他律”的手段来初步规范小学生行为的。不过,“他律”永远只能治标不治本,然而规范小学生行为的最根本的做法还是要教会小学生“自律”。 “他律“是”自律“的前提准备,所有”自律“都先从”他律“发展而成的。如要求儿童按时到校、专心听讲、认真做作业、发言要举手、上课时不讲小话、不搞小动作等。上述这些外部的要求和影响属于“他律”的范畴,而这正是小学生自律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这些外部的影响和要求被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其内部的道德需要,形成某种道德信念且表现在一定的行为中的时候,在学生身上才开始形成自律的能力。这就是说,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首先必须通过并利用“他律”来进行。他律是基储是手段,而自律是结果、是目的。对小学生进行他律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们能够自律,是为了使他律转化为自律。而对于小学生来讲,由于其在校的时间主要是在课堂中度过,并且无论他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是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等都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组过教师的教育和影响来完成的。因此,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也应该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他律因素来进行。这里的关键是要求教师有效地利用各种课堂常规和课堂纪律来培养小学生的自制力,从而发展其自律能力。 2、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教师的社会角色的心理特征是复杂多样的,他既是父母的代理者、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监督者、集体的组织者,又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而且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更是自己的榜样。加之,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未成熟性和依赖性及其强烈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的巨大示范作用。教师总是作为一个榜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而学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有意无意地学习和模仿着教师的一言一行。如果一名教师具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等优秀品质,无疑有助于学生相应品质的培养。正如一名外国著名教育家所说的,思想只能通过思想来培养,品德也只能通过品德来培养,“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首先要求教师严于律己。通过教师的榜样影响学生并形成他们的自律能力是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3、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 处于学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儿童蕴藏着巨大的潜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但由于受其身心各方面品质发展水平的局限,这个时期的小学生还缺乏约束自己的能力,其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也较低。因此,在这一时期他们无论在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在道德行为的养成上都主要是在教师、家长和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实现的,他们的行为也往往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约束和指导,即儿童主要是通过他律来接受教育的。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及身心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主体意识也日益觉醒,有一种逐渐摆脱教师和家长的约束而趋于自主自力的倾向。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开始形成和发展,这为小学生自律能力的产生奠定了客观的基矗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其年龄特征制约的。虽然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但它却是我们提出教育措施和方法的依据。因此,如何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提出适当的教育策略就成为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关键。 4、通过锻炼儿童的意志,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 儿童自律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其年龄特征制约的,其中儿童意志品质的发展与自律能力的形成有直接关系。这两种心理品质有诸多相同的成分。如他们都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在一定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并且都与克服一定的困难相联系。具体讲,儿童意志的锻炼和培养是形成他们自律能力的基矗通过锻炼意志品质,使他们养成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自制力),而自制力是自律能力内部构成要素的核心,这样儿童自律能力才能够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因此,通过小学生意志的锻炼来培养其自律能力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下面几方面锻炼和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①教育小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②培养小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习惯;③从平时学习、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培养其意志;④要有意识地使小学生在困难的环境中得到锻炼。5、启发小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 自律能力从本质上讲,是个体出乎内心意愿的一种行为。从学生自律能力形成过程的心理机制来看,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①外部的影响和要求(他律);②有选择性地接受外部的影响,并把这些外部影响和要求转化为自身内部的道德需要;③在内部道德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④学生根据己确立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调节和控制,即在行动中表现出一定的道德自律能力。 总而言之,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最关键的就是要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自己来审视自己、支配自己、约束自己,并以此来调节、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惟有如此,学生才能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学生的自律能力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

⑨ 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孩子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天,父母就与孩子朝夕相处,相依相伴,也就是说,孩子与父母接触时间最多。因此,爸爸妈妈的道德品质、生活方式、言语行动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孩子,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所以,孩子的一些道德品质、生活方式言语行动、意志性格这些非智力因素不好的习惯,应该说是从小养成的、从父母那潜移默化学来的。正因为这样,我觉得德育教育,应当从小培养、从父母抓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质。
在我们的周围,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在这些家庭里面,孩子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孩子就是家长们的一切,吃饭时,最好的菜总是放在了孩子的面前,甚至让他们独享;看电视时,遥控器总是让孩子操纵;跟其他同伴相处时,孩子总是不容许把食品和别人分享,甚至是家里人;孩子上学和放学时,书包总是挂在家长的肩膀上……而“小皇帝们”还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我的邻居也有一个小孩,我们经常看到这个孩子无理取闹,大声地喝斥、指责他的父母、爷爷奶奶,而他的家长们却站在一旁,啥也不会说。 这真是一个令人心痛的场面,一个连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爷爷奶奶都不懂爱的人,我们还能奢望他会去爱别人吗?自己心中没有爱,我们更不能指望他能成为一个关爱别人、乐于助人的孩子了。
关爱,是一种高尚品德,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更是人类健康发展的具体表现。所以,父母应该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关爱别人的良好道德品质。
从事教师这14年来。我一直严以律己,在课堂上语言表达要言明达意,不要啰嗦。在课后与学生自由交谈,语言要轻松有趣,注意方言的口误,不要过于放纵。此外,作为老师,要注重仪表得体、衣着大方。记得有一次上晚修时,由于洗澡很匆忙,就赶紧穿着拖鞋和断裤,头发没来得及梳齐,来到教室,刚一进门,同学们从头到脚把我看了一遍,都沉默不语,我感觉到有些不对劲,接着继续讲练习,写作业,过了20多分钟,有几个学生偷偷地笑了,我感到莫名其妙,便点名问个究竟,其中一个大胆的学生说:“老师,你的样子和以前不一样,很可笑。”听了这么一句话,我猛然一醒,小小的失误在小学生心里会产生这么大的反应。与学生常常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外表形象,都会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位学生。
二、课本为本,示范引导,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良好道德品质。
《狼来了》是人所共知的故事,它告诉天下所有的孩子要诚实。诚实守信是一个人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所以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是教会孩子怎样做好一个人最基本的要素。小学生平时在课堂上接受的良好的思想教育,是从课本中学习而来的,小学品德和社会三年级下册《邻家的小伙伴》,我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知道邻居的好处,而且还教给学生如何与邻居和睦相处,学会尊重他人,他人也会尊重自己。还有小学语文第6册中《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我在教学中既讲了课文的内容,又讲解阮恒是一个勇敢,舍己救人的孩子,从起先的举手——放手——举手,最终用自己的鲜血救活了一个小女孩的生命,这种高尚的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讲完后,我还在班上开了一个小小的讨论会,说说你向阮恒学习了哪些品质?然后写一写小练笔,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学习阮恒的勇敢,舍己救人的好品质。
要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我是这样做的:(一)榜样教育。每天晚上的睡前故事都会多挑选有关诚实守信方面的,让孩子们通过故事人物的事迹吸取教训、明白虚伪、说谎更可耻的道理;注意运用孩子自身的经历和身边的事情进行引导。(二)创设合理、轻松的氛围,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小孩子总有这样的心理:做错了事,担心被批评而说谎。这时候,无论孩子做错了什么,我都不会再追究。而是努力创设合理、轻松的环境,鼓励孩子大胆承认错误,只要以后能改正了就是好孩子。(三)言传身教。我和孩子的爸爸在孩子的面前总是做好表率,答应了孩子以及别人的事情,我们总是努力做到,因为特殊原因而做不到时,我们会跟他们解释清楚,过后还会抽空补回。在我们的耐心教育下,我的一双儿女都极少做出不诚实守信的事情,常常受到同伴、老师、家人的赞扬。
三、事例为摸,故事为范,教育规范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我们学校生活当中,都经常发生大大小小的事,教师要留心观察把握生活中细小的事,有教育的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作比较。上个星期三的劳动课,我们班的王云、家壮、艺著三个同学站在劳动清洁区有说有笑,没有动手去参加劳动,我发现后,及时令其改正,劳动完后,我布置学生回教室,我对在这次劳动课中表现较好的欧元、吉财、冬喜、英欢的4位同学进行表扬,对王云、家壮、艺著的不认真劳动给予批评,深刻地给学生讲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在劳动中不仅可以培养我们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小学生都非常喜欢听故事,我就投其所好,选出一些有教育性的故事,让每个小学生听了故事后,理解故事里蕴含的高尚的品质,以及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我给学生讲《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从这个故事,我教育学生如果把学习学好,就得下苦功夫,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此外,还讲雷锋、周恩来、毛泽东等名人故事,通过讲故事,让学生也像这些名人一样努力,有名人那样的精神和品质。
四、小处入手,言传身教,培养孩子明辨是非、勤劳俭朴的良好道德品质。
明辨是非是人格的体现,是优良道德品质的表现。孩子能否准确判断是非是离不开爸爸妈妈的正面引导。有些父母由于过分溺爱孩子,孩子犯错了没有及时纠正,甚至袒护,这样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孩子道德的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所以只要家长能对所遇到的事情做出公正的判断和评价,就必定能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道德品质,父母既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良好品行,又要善于指出孩子品行上的问题,鼓励孩子扬长避短,引导孩子改正缺点,让自己的孩子能明辨是非,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孩子们的良好道德品质,使孩子们健康成长。

阅读全文

与如何提高中小学生道德水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