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加强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
加强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一) 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以县为主、集中收支、分户核算、分级管理”的“校财局管”模式和方法。
(二)增强领导对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意识
《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这就界定了校长必须为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支出管理及结果负责。学校主要领导是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领导对公用经费的管理意识提高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关键。这要求校长要主动学习和掌握本单位涉及的常规财务管理知识并熟悉相应法律法规,自觉增强对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思想意识。
(三)健全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制度
首先,确定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使用原则。中小学要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的原则合理安排使用公用经费,既要保证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开支,又要适当安排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其次,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合理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全面分析财务决算,建立公用经费使用的分析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再次,制定学校公用经费内部管理办法,科学确定公用经费支出结构,细化支出范围与标准,严格控制管理性支出。最后,规范实物管理程序,建立健全物品采购、验收、进出库、保管、领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严格管理。
(四)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会计核算水平
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会计核算水平,关键要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和信息化水平。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快学校财会队伍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地分期分批轮训在岗的财会人员,规定学习内容,建立考核制度,使其树立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和迫切性,树立竞争意识,增强从业人员的事业心、责任心,工作进取心,促进其职业道德,工作水平的提高。不断加强财经法规学习,严格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定的公用经费支出范围,对中小学公用经费进行正确的明细核算,合理区分办公费、招等费、交通费、会议费、培训费等经济科目的核算内容,准确反映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的状况。
(五)加强对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凭证的审核
审核支出凭证是否合法、真实。支出凭证必须符合有关政策法规、符合本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发票不得超出使用期限、所列内容不得超出单位的经济业务范围。严禁使用“白条”报支费用,严禁使用合法票据虚列支出,套取资金。
审核支出凭证填写是否规范完整,手续是否齐全。发票要有供货单位财务公章、货物名称、单价、数量等基本要素,商品名称使用“办公用品、食品、维修”等模糊词语的发票,需附盖有销售单位印章的清单。每笔会计业务的原始凭证,必须有相关职能部门或岗位人员的经办、验收、证明、审核、审批等环节,支出凭证的附件资料必须齐全。
(六)优化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支出结构
严格规范各种支出行为,优化公用经费支出结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节约潜力大、管理薄弱的支出项目,加大管理力度,从严控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对招待费,交通费实行总额控制,招待费最高不超过年度公用经费支出预算的4%。除“招待费”科目支出外,其他科目一律不得列支招待费用。交通费和差旅费最多不得超过年度公用经费总额的5%。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8%的比例安排教师培训费;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15%安排实验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专用材料等购置;按照不低于年度公用经费10%的比例安排中小学的零星维修以及在校舍防雷、校舍检测等方面的开支并根据相关规定上报审定后组织实施。按规定在公用经费中足额安排信息技术费,用于教学资源和软件的购置以及网络信息费用支出;严格控制其他支出,相关支出按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不得用于与教学教研无关的外出考察等方面的开支。
(七)加强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的监督检查
一是外部监督部门加强监督。教育局作为主管部门应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学校负责人及财务人员要从思想上提高廉洁自律意识。财政、教育、审计、教育督导室对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未按规定使用公用经费,挤占、挪用公用经费的,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查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学校外部监督部门对学校公用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每年至少要1至 2次,最好对公用经费的监管进行前移,采用事前、事中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确保中小学公用经费全部用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
二是学校内部组织加强监督。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要实行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增强学校财务工作透明度。学校应建立由行政、工会、教职工代表组成的财务审查小组,对学校公用经费收支情况进行审查;学校应建立年度公用经费使用的公示制度,定期公布公用经费使用情况,接受教职工的监督。
中小学公用经费在保证学校正常运转方面发挥了重要性作用。学校和各级管理部门必须提高认识,健全制度,加强核算,强化监督,规范和加强公用经费的支出管理,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教育教学业务的顺利完成,促进教育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㈡ 中小学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哪些
中小学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
根据《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第三条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是指保证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在教学活动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开支的费用。 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
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 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
(2)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扩展阅读:
《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农村中小学学校购置仪器设备、教学办公用品及图书资料等,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原则上实行政府采购,并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统一纳入农村中小学预算。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由县级有关部门组织政府采购。
县级有关部门要将批准的公用经费物品采购计划书面通知到各有关学校;向学校提供物品时,须同时向学校提供物品清单,包括物品的种类、数量、型号、单价、供货单位等内容。
㈢ “中小学公用经费”包括哪些内容
财政部、教育部抄颁布的袭《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和《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将中小学公用经费分为六大类——
公务费:是指为开展教学活动所发生的办公费、水电费、会议费、差旅费、邮电费、机动车辆燃料费、清洁用品和其他。
业务费:是指为开展教学活动所发生的各项业务费用,包括教学业务费、实验实习费、文体维持费、宣传费等。
业务招待费:是指为开展业务活动需要而合理开支的接待费用。
设备购置费:是指因教学和管理需要购置的仪器设备、文体设备、图书、一般设备以及省财政和主管部门规定,按有关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列入设备购置费开支的修购基金。
修缮费:是指教学和管理用房屋、建筑物和各类设备维修所发生的人工、材料及费用支出,以及公房租金和不够基建立项的零星土建工程费用。
其他费用:是指上述费用以外的有关事业支出。
㈣ 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分别指什么
人员经费支出是指直接用于公务员个人部分的支出,具体包括基本工资、补版助工资、权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等。
公用经费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完成工作任务用于设备设施的维持性费用支出,以及直接用于公务活动的支出,具体包括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等。
(4)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扩展阅读:
人员经费按照国家预算收支科目的划分,包括工资、补助工资(如副食品价格补贴、冬季取暖补贴、民办教师补助费等)、职工福利费、离休退休人员费用和人民助学金等项。
行政、事业单位发给个人的抚恤金、出国实习和留学人员生活费、收养人员生活费等,也属人员经费。人员经费,应根据定员编制和开支标准,编列预算,掌握开支。教育事业费中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的比例,是研究教育经费内部分配的重要内容。计算学校教育成本时,人员经费中与培养人才无关的费用(如离退休人员经费、抚恤金等)应予扣除。
㈤ 什么是生均公用经费
生均公用经费就是抄指教学业袭务与管理、师资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办公、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节假日补助、正常上班时间之外的劳务支出等费用;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的购置;学校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费用;其他用于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的费用等。中小学公用经费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不得用于教师福利,发放奖金等。
㈥ 如何加强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的管理
加强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一) 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以县为主、集中收支、分户核算、分级管理”的“校财局管”模式和方法。
(二)增强领导对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意识
《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这就界定了校长必须为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支出管理及结果负责。学校主要领导是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领导对公用经费的管理意识提高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关键。这要求校长要主动学习和掌握本单位涉及的常规财务管理知识并熟悉相应法律法规,自觉增强对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思想意识。
(三)健全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制度
首先,确定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使用原则。中小学要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的原则合理安排使用公用经费,既要保证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开支,又要适当安排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其次,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合理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全面分析财务决算,建立公用经费使用的分析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再次,制定学校公用经费内部管理办法,科学确定公用经费支出结构,细化支出范围与标准,严格控制管理性支出。最后,规范实物管理程序,建立健全物品采购、验收、进出库、保管、领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严格管理。
(四)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会计核算水平
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会计核算水平,关键要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和信息化水平。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快学校财会队伍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地分期分批轮训在岗的财会人员,规定学习内容,建立考核制度,使其树立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和迫切性,树立竞争意识,增强从业人员的事业心、责任心,工作进取心,促进其职业道德,工作水平的提高。不断加强财经法规学习,严格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定的公用经费支出范围,对中小学公用经费进行正确的明细核算,合理区分办公费、招等费、交通费、会议费、培训费等经济科目的核算内容,准确反映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的状况。
(五)加强对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凭证的审核
审核支出凭证是否合法、真实。支出凭证必须符合有关政策法规、符合本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发票不得超出使用期限、所列内容不得超出单位的经济业务范围。严禁使用“白条”报支费用,严禁使用合法票据虚列支出,套取资金。
审核支出凭证填写是否规范完整,手续是否齐全。发票要有供货单位财务公章、货物名称、单价、数量等基本要素,商品名称使用“办公用品、食品、维修”等模糊词语的发票,需附盖有销售单位印章的清单。每笔会计业务的原始凭证,必须有相关职能部门或岗位人员的经办、验收、证明、审核、审批等环节,支出凭证的附件资料必须齐全。
(六)优化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支出结构
严格规范各种支出行为,优化公用经费支出结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节约潜力大、管理薄弱的支出项目,加大管理力度,从严控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对招待费,交通费实行总额控制,招待费最高不超过年度公用经费支出预算的4%。除“招待费”科目支出外,其他科目一律不得列支招待费用。交通费和差旅费最多不得超过年度公用经费总额的5%。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8%的比例安排教师培训费;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15%安排实验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专用材料等购置;按照不低于年度公用经费10%的比例安排中小学的零星维修以及在校舍防雷、校舍检测等方面的开支并根据相关规定上报审定后组织实施。按规定在公用经费中足额安排信息技术费,用于教学资源和软件的购置以及网络信息费用支出;严格控制其他支出,相关支出按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不得用于与教学教研无关的外出考察等方面的开支。
㈦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中小学公用经费开支范围
财政部、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和《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将中小学公用经费回分为六大类答——公务费:是指为开展教学活动所发生的公费、水电费、会议费、差旅费、邮电费、机动车辆燃料费、清洁用品和其他。业务费:是指为开展教学活动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