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良好的音乐感受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 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 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 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 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 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 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对音乐 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比如,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 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它是快乐的、或是优美的、或是慷慨激昂的 等等),凭借自 己的感性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低段音乐教材中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小燕子》、 《嘀哩嘀哩》、《春晓》等。在教学欣赏曲《嘀哩嘀哩》时,我想到首先要让学生感受“春 天”体验“春天”的美,能充分感受春天的气息,用眼睛抓住春天的美好,学会聆听大自然 的音乐。为了让学生走进春天感受氛围,我在欣赏前先组织学生以“春”为主题展开讨论, 参与讨论春天的种种趣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然后听优美的歌声《嘀哩嘀哩》去发掘春天的 美,还可以自己编唱春天的歌曲。经过前面的体验,学生很自然的进入角色,歌曲唱的异常 动听感人,这是他们自己找到的春天的声音,我认为这是对欣赏歌曲最好的理解。 音乐和舞蹈是擅长抒情的艺术,舞蹈在创作表演过程中总是离不开 音乐的。舞蹈通过动作来表现音乐的形象、情绪、旋律等,它具有可视 性,能更直观地被人感知,能更形象地解释音乐,使人更容易感受、体 验、理解音乐,从而达到欣赏、感知音乐的目的。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 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欣赏乐曲后,给学生创造 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充分利 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来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引 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 感。例如在欣赏《钟表店》时,请学生随着音乐的第一段有节奏地模仿 各种各样的钟做动作,如眨眼的猫头鹰钟、点头的小鸡吃米钟、摇摆身 体的不倒翁钟等,来表现出时钟均速走动的节奏。还可以结合故事欣赏 音乐,结合音乐来进行情节性的故事表演。如《龟兔赛跑》等,鲜明的 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音乐主题,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 地走进音乐,喜爱音乐。 音乐欣赏课不一定只坐在那儿听,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动起来。学科 综合是一个让学生动起来很有效的办法,包括音乐与美术、音乐与文学 语言、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综合。在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好以音 乐为教学主线,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把握好 “度”让它更有效地为音乐欣赏课服务。在我给学生欣赏过一段音乐后, 学生会用相应的图示表现出来,有时书中图示或者线条已经给出,供大 家选择;或者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造性地画出适合音乐情 感的线条、图像、色块等等,别人猛一看还以为是一节美术课呢,可是 这种教学方式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的作用,比老师讲述给学生音乐的内 涵以及情感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喜爱,也更能说明学生的内心世 界对乐曲的理解。例如:我在教学《杜鹃圆舞曲》时,学生初听时用线 条、点和圆圈来表示初次印象。复听是我给他们讲了挪威的森林、圆顶 的尖顶的小房子、唱歌的杜鹃鸟、清新的空气 他们的好奇心一下子 提了起来,他们的绘画纸上多了流动的波浪,他们告诉我这是听到的在 唱歌的杜鹃;多了很多斜纹,这是感觉到田野上有微风吹过;多了小房 子,还在房子里面画了小鸟 我不由感叹,是音乐使他们产生了如此 丰富的想象。 音乐欣赏课不一定只坐在那儿听,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动起来。学科 综合是一个让学生动起来很有效的办法,包括音乐与美术、音乐与文学 语言、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综合。在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好以音 乐为教学主线,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把握好 “度”让它更有效地为音乐欣赏课服务。在我给学生欣赏过一段音乐后, 学生会用相应的图示表现出来,有时书中图示或者线条已经给出,供大 家选择;或者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造性地画出适合音乐情 感的线条、图像、色块等等,别人猛一看还以为是一节美术课呢,可是 这种教学方式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的作用,比老师讲述给学生音乐的内 涵以及情感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喜爱,也更能说明学生的内心世 界对乐曲的理解。例如:我在教学《杜鹃圆舞曲》时,学生初听时用线 条、点和圆圈来表示初次印象。复听是我给他们讲了挪威的森林、圆顶 的尖顶的小房子、唱歌的杜鹃鸟、清新的空气 他们的好奇心一下子 提了起来,他们的绘画纸上多了流动的波浪,他们告诉我这是听到的在 唱歌的杜鹃;多了很多斜纹,这是感觉到田野上有微风吹过;多了小房 子,还在房子里面画了小鸟 我不由感叹,是音乐使他们产生了如此 丰富的想象。 音乐欣赏课不一定只坐在那儿听,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动起来。学科 综合是一个让学生动起来很有效的办法,包括音乐与美术、音乐与文学 语言、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综合。在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好以音 乐为教学主线,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把握好 “度”让它更有效地为音乐欣赏课服务。在我给学生欣赏过一段音乐后, 学生会用相应的图示表现出来,有时书中图示或者线条已经给出,供大 家选择;或者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造性地画出适合音乐情 感的线条、图像、色块等等,别人猛一看还以为是一节美术课呢,可是 这种教学方式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的作用,比老师讲述给学生音乐的内 涵以及情感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喜爱,也更能说明学生的内心世 界对乐曲的理解。例如:我在教学《杜鹃圆舞曲》时,学生初听时用线 条、点和圆圈来表示初次印象。复听是我给他们讲了挪威的森林、圆顶 的尖顶的小房子、唱歌的杜鹃鸟、清新的空气 他们的好奇心一下子 提了起来,他们的绘画纸上多了流动的波浪,他们告诉我这是听到的在 唱歌的杜鹃;多了很多斜纹,这是感觉到田野上有微风吹过;多了小房 子,还在房子里面画了小鸟 我不由感叹,是音乐使他们产生了如此 丰富的想象。
❷ “感受与欣赏”教学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感受与欣赏”是中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培养青少年音乐兴趣、开阔艺术视野、发展音乐感受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感受能力是各个领域音乐学习的基础,歌唱、演奏和创造等音乐学习都离不开听觉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欣赏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主。
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当然都不可能离开音乐、音响和听觉,倾听音乐是音乐欣赏的主要方式。音乐欣赏固然需要某些“非音乐”因素的辅助,如有时需要用语言文字、图像画面等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但这些辅助仅仅是一种媒介,而“倾听音乐”则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目的。因此,我们提供给学生们欣赏的音乐应是最优秀、最有代表性、最能激发学生美感的经典作品。应该是优秀的演奏和演唱,最好的音响品质和优美清晰的画面,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音乐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并因而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感受与欣赏音乐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欣赏教学的中心点是“听”,教师应紧密围绕“听”来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不要因为采用了过多的“辅助形式”而偏离“倾听音乐”这个主要环节。
(2)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音乐。
中小学欣赏教学适应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持久的特点,尽量采用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围绕欣赏音乐,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歌唱、演奏、身体动作和表演等方式,“参与”到音乐中去。也就是说,音乐教学要注意发挥“通感”的作用。例如,唱一唱欣赏曲的主题或主要片断、用乐器演奏乐曲主题或片断,熟悉、背记音乐主题。再如,结合音乐进行身体动作或表演,可以随音乐节拍踏脚、拍手、做各种即兴动作和舞蹈表演等。教师采用这种综合性的、生动活泼的欣赏教学方法,避免依靠过于单调的听觉和语言讲述使欣赏教学呆板乏味的现象。
(3)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和创造能力。
欣赏教学中要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音乐欣赏教学启发学生的丰富联想和想象,可以有三种方式,一是由描绘性音乐引发联想,二是由情节性音乐引发联想,三是由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引发联想和想象。前两种方式相对浅显、易懂,也较容易收到效果,适合小学低年级教学使用,后一种方式需要学生结合自身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较高的欣赏能力,更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和中学教学使用。教师可借助生动形象的故事、诗歌、语言以及录像、图画、幻灯等,为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音乐之间架起联想和想象的桥梁;还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如不同音乐情绪的对比,不同音乐表现手段的对比,不同演唱、演奏形式的对比等;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诗歌、短文和图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会。所有这些活动都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4)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
教师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音乐基础,对欣赏曲进行一定的讲解和提示有时是必要的,如作品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作曲家所属的风格流派、创作意图、音乐主题及其发展变化、乐曲的结构等相关音乐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应力求精简、生动,注意讲解的时机,多启发学生倾听音乐后积极思考和主动表达。有时可引导学生先倾听音乐,再作探索,最后由教师作必要的讲解和引导。
❸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一、运用情感教学,体现审美教育音乐的情感性表现在:它能使人心灵迸发出火花。(贝多芬)节奏与乐调具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柏拉图)人们常说:“音乐是语言的尽头”,也就是说音乐能够灵活、准确、细腻地直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是人主观情感的一种审美体验。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具有情感性特征的。它通过“诉诉心灵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声音所显示出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来实现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和表现、感受和体验、鉴赏和评价等能力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情感教育。音乐是情感艺术,表情的音乐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功能,是音乐的灵魂。离开了情感的体验与抒发、感知与表现也就不是音乐了。我国古代《乐记》中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而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则说:“把人类情感中最崇高和最神圣东西,即最隐深的秘密揭露出来,并且表现在音响中。”音乐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语言,不论国度、民族、种族、音乐都可以成为人们心灵沟通的工具。在音乐教学中应从表情开始,并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要有音乐,就一定有情感的反映。表情不是在学会唱歌,学会演奏之后硬加上的,也不是没有乐感的各种音乐记号的机械音响的再现,它既不是歌唱(演奏)者的外部表情的摇头晃脑,又不是毫无音乐美感的音符堆砌。 音乐的表情是发自内心地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和抒发,是把全身心对音乐内涵与外延的感知、理解与体验转换为音乐形象的再造艺术的过程。也正是在这种对音乐情感的感知、体验、表现与创造的音乐实践中使学生受到音乐的启迪,获得审美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二、运用感知教学,体验审美教育感知即“听、感、动”的总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音乐美的表现存在于音乐艺术形象之中。没有美的形象就没有艺术。音乐形象产生的过程就是音乐实践、音乐学习、音乐创造的过程。没有对音乐艺术实践中音乐美的感知与理解,就无法实施审美教育。 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音乐是听觉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的一切音乐艺术实践都必须从听入手,在听的基础上进行,也决定了音乐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而敏锐的听觉放在首位:离开了“听”就无法学习音乐;离开了“听”音乐就不存在了。马克思曾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音乐教学的全部内容都离不开音乐听觉的感知与体验、分析与理解。在实际的艺术效果中感知与理解、认识与掌握富有音乐灵魂的活生生的音乐知识。例如:在学习音的高、低、长、短时就必须首先让学生用听觉去感知、听辩出音的高、低、长、短;在学习音符名称与其时值关系时,不是靠单单的讲解去认识,而重要的是用耳听、用手、用脚的动作体会各种音符的时值及其之间的关系;在学习调式时则需通过耳朵的听辨,感知某一调式的特点,而后总结出什么是调式,重要是从听觉中明白。音乐都不是直接可以讲明白的,必须在听的基础上有所真正的感知与体验时才明白。中小学音乐教学所接触不是纯理论知识,而是具体形象化的音乐作品、是动的音乐、是有生命的音乐、是有情感的音乐。三、运用实践性和创造性教学,体验审美教育音乐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无论是参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还是参与音乐鉴赏,都需要人们展示出生命的活动。实践创造也体现了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特征。体现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性,首先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就失去了积极参与音乐学习实践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灵感受。由于一些原因,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产生喜爱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心理状态,就谈不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兴趣可以构成一种审美的本质力量。“快乐式”教学赋予音乐教育强大的生命力。通过音乐学习的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表现能、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创造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完成美感的实现。四、运用形象性教学,体现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基础内容的。音乐艺术也正像其他艺术一样,如:文学、绘画、雕塑、建筑学一样,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给人以最大的审美享受。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来用音乐表现。虽然音乐没有“对现实的直接描绘”,但尽管如此,在音乐中仍然具有极为深刻和有力的反映着现实世界。人的感受和思想世界在音乐中得到鲜明的、最激动的直接体现。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的语言、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等变化来塑造独特的音乐形象,从而达到音乐教学中形象美的审美教育。
❹ 怎样唱会歌,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要求学习心得和感悟
怎样唱歌会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要求学习心和领感悟的到我认为你可以在网上学习
❺ 小学美术应该讲点什么注意事项具体点的回答!!
第6课 诗配画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诗配画的意境美。
(2)、了解诗配画的有关知识。
(3)用所学知识为诗歌配画,体验诗配画的创作过程。
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用“水墨画形式”进行诗歌配画。
教学难点:诗配画画面意境的独特表达。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水墨画工具材料(如毛笔、墨汁、国画颜料等),水墨画图片欣赏资料、示范画。
2、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欣赏图片,提出问题:
(1) 这些画与平常的画有什么不同?
(2) 画面和诗句有何联系?
(3) 画面是如何表达诗的意境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教师示范:以元朝王冕的《墨梅图》为例,边画边讲解诗配画的过程。
4、课堂练习: 用水墨画形式,表达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教师适当给予学生水墨画技法指导。
5、课堂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法,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览。
教学后记:
学生画画时,可以通过创造发挥,自发地找到表达自己情感的方法。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点和提示,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错误,不必忙于纠正,要相信孩子们的出人意料的创造力!
第7课 看新闻,画新闻(二教时)
教学目标
情感领域: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看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关注世界。
认知领域:根据所看新闻,学会用画面表达事件,传达见解。
操作领域:对重大新闻的场面进行有主题的绘画,画面表面别具一格。
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组织画面,抓住新闻关键,以精彩的画面表现新闻场景。
教学难点:构图形式要让人对新闻事件一目了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课前准备:绘画工具,国内外重大新闻的图片、图像资料。
2、教学导入:
观看图片资料,师生共同探讨最近国内外重大新闻,确定绘画主题。
(1) 最近有什么新闻?哪些你认为比较重大?
(2) 你喜欢哪类新闻?怎么表现?
(3) 学生讲述所选新闻的大致内容,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欣赏:欣赏课本上的范图,共同分析画面为何如此生动?并说说你对画面的理解。
4、 课堂练习:
(1) 构思创作,初步绘制;
(2) 交流创意,互相促进。
学生展示自己的草图,讲述意图。
第二课时:
1、 组织教学。
2、 交流:学生介绍上节课作业构思,并设想最后的表达效果。教师介绍一些小技法。如:水彩笔“点彩法”、彩色铅笔“明暗法”等。
3、 学生作业。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作业,使学生作业更丰富生动。
4、 小结:
展评学生作业,学生互评(可评出“画面生动”奖、“印象深刻”奖等)、教师点评。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因势利导,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能对身边发生的事关心和思考,有自我独特的见解。
第8课 作文插图
教学目标:
情感领域: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形成综合学习的能力。
认知领域:使学生学会合作,体验探究、发现、创作的愉悦与成就感,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
操作领域:了解插图及其运用,作品设计新颖、独特。
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要求在作文的关键段落画插图,可画出作文所描述的主要形象,也可画文中的精彩片段。
教学难点:怎样用形象来表现作文中的精彩片段或主要形象。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收集带有图文的书籍,准备绘画工具等。
2、教学导入:
(一) 学生展示收集的图文资料(杂志、学生读物等)。
师:这些图文资料的特点是什么?(图文相配合)
师:你们觉得文字中配上图画美吗?为什么?
(二) 教师展示文学作品。
(1) 放一段文学作品录音,让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要求学生可加上自己的联想来描述作品中印象最深的地方)
(2) 欣赏文学作品中配的插图。
3、欣赏:欣赏课本上的范图,使学生了解作文插图的拓展性。
4、课堂练习:
(1) 学生选择作文,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其他人的,选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2) 学生构思插图,鼓励学生将与众不同的想法用画笔表现出来。
5、拓展:除了给作文插图外,也可先画图再构思作文,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
6、课堂评价:形式不拘,自评、师评等。
教学后记:
纯粹让学生作文插图,他们觉得枯燥,可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换一种方式来学习,写写画画、画画写写,会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❻ 怎样培养学生小学美术的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怎样培养学生小学美术的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课程要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教师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感。在教学实践中想方设法创设情景,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生活,多渠道地刺激学生感官,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给思维以动力,使整个课堂教学在和谐自然的过程中,为此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多样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从中感受美
“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缺少的是用心去感受。”学生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往往不注意观察,无法感受生活中的美。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设计生动优美的画面,让学生从中感受美。例如,进行《图案之美》一课教学前,我搜集了生活中有关装饰的漂亮图案,制成课件,教学时为学生播放,使学生走进装饰图案的海洋,看到了植物图案,人物图案,风景图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图案的创意与设计美,还使学生发现了身边平时没有感到的美所蕴含的文化,自然激起了学生对图案的喜爱之情。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术氛围里,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满足了孩子们的心里需求,符合学生的心理习惯,令他们耳目一新。在欣赏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的时候,当学生一见这幅作品时,脑海里立刻会对蒙娜丽莎那谜一样的微笑产生兴趣。然后引导他们去听音乐中对蒙娜丽莎的歌颂,使学生在视听盛宴中感受到作品的美。
美术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在美术面前都能有所感悟,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术教育。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而丑化。”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美的情趣
美术欣赏教学具有认识、教育、审美三个教育功能,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以往上欣赏课,我总是一味地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并硬要学生能够理解、接受。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无懈可击,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可想而知,学习效率很低。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因此“欣赏”不仅是指以愉悦的心情观看美术作品,而且还要了解美术作品中形式美及作品的含义。几年的工作实践发现美术欣赏课,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提高审美品位等审美素质的重要空间,孩子们审美快乐的获得与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达成同样重要。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进行随堂欣赏,引导他们去欣赏生活中的美,比如在上《树上树下》一课时,就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走一圈,欣赏一下校园里多年的柳树、形态各异的花树,这样既加强了他们的直观认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又有利于之后的教学。学生在这种教学情景中自觉、自主地去感受、去探索、去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美术教学效应。在进行欣赏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一课教学时,我运用课件,引导学生欣赏古代及近现代的人物画作品,使学生领悟到古近现代的以形写神、再现场景、隐喻现实、见证历史及表达感受的不同绘画风格,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素养,激发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从心灵深处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
三、授课手法丰富多样,让学生创造美
1、 激情引趣,培养创造美的意识。
人们都知道兴趣是人的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人们力求探索某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世人的认知活动的动力来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教学的导入,让学生学得主动,假如青少年学习对他毫无兴趣,完全是强制性被迫学习,就会扼杀学生的学习意愿。美术课的教学任务是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也是组织学生上好美术活动课的重要场所阵地。因为美术活动课是丰富孩子的美育生活,拓宽审美境界,诱发审美情感,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途径,而美术课活动可以通过欣赏,构思,创作为主线,利用所学画剪,贴,撕,卷,拚等制作为主要方式,采用有特色的新颖有趣,实用性很强的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课中“活”起来“动”起来,主动活动,手脑并用,增进学生直接经验,有目的针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愿意,喜欢参与,重视学生构思设计,创造和评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能力,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动手得到发展。在原有基础上进步的同时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才能激发创造力,在设计活动课中,我先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基础教材的特点,在遵循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动手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鉴赏,审美和动手等方面的能力。例如《一目了然》这课的教学中,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结合剪、贴、画设计贴近生活的图标。使课堂教学内容成为活动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巧妙将兴趣和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使学生自己创作作品,通过活动,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了知识。
2、让教具助阵,使学生们在愉悦中创新。
教具是产生愉悦课堂氛围的润滑剂,设计教具,凸显教具的直观形象、新颖而有趣,让学生徜徉在玩与学之间,有助于学生体验美术的乐趣,从而愉快地、积极地、主动地去探索。例如在《三原色三间色》一课的教学中,我用彩色透明糖纸剪了三个圆形,然后交叉重叠组合,出现间色,体验色彩的变化。运用糖纸重叠组合的游戏给学生耳目一新的视觉感觉。虽然是一张普通的糖纸,但是通过学生游戏化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了原色和间色的关系,简单易行又轻松愉快。
3、促进个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大自然是美术表现的丰富源泉,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为他们创造用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摸、多尝、多想,从而达到发展感官、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想象,才能够画出富有个性化的作品。例如在教学《神奇的太阳》时先让学生想象,有的学生说太阳是圆的,有的说太阳是偏的,有的说太阳是七彩的,有的说太阳是笑眯眯的……有个学生说:“万物生长靠太阳,所以太阳下面长满了果实。”于是我顺着他的思路往下引导,太阳是圆的,太阳下面长满了什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了很多:有苹果、梨子、香蕉、枇杷、西瓜……学生在创作时,在太阳的下面画满了各种水果,还加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叶子,真是太神奇了。
4、采用现代多媒体,提高审美能力。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孩子们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假如有人强迫他们用其他方法来思考事物,那么他就会有害胁迫学生的兴趣和天性。课堂教学是一个立体的流动过程,包含着多重矛盾关系,要是这个过程成为一个优化的过程,要使它符合教育关系的规律与要求,并成为一个美的载体,首要任务是构思制定美育计划,在传授知识与审美教育中注重美术学科的思想性、情感实践、创作等因素的统一,也是将表现形式的内在美和具体操纵技能更加统一起来,打破长期学生照样临摹和对事物进行写生的传统教学方式,要做到“ 寓教于美”就是渗透美育观念同时,有效的运用现代电教媒体,用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以可看、可听、可静、可动,以其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悦耳的声音增强学生的注意和陶冶,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培养同时,将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训练和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融为一体。例如在上剪纸课时,首先根据内容制定由浅到深的教学实施计划,精编教案步骤,通过电教媒体展现民间剪纸的特点,及了解南北剪纸的特点和表现技法,从直观去了解剪纸的造型方法,一般阴阳刻法,接着再用投影仪展示剪纸构图方法,让学生直观掌握剪纸的基本要求, 从而调动学生浓厚兴趣,让学生从眼前展示的作品体会到民间艺术的魅力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动态美利用电教手段和有趣的导入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参与审美活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术效果。
5、注重营造和谐课堂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创造美。
例如《校园写生》这一课的教学意在让学生了解风景写生的画法与步骤。该课要求用两课时完成,第二课时主要表现画面的明暗。教学时我设计利用投影片配合讲课,既复习了上节课内容(定位、画基本形、画轮廓),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画明暗)。我将这四个步骤分别画在四张投影片上,再将四张投影片连为一体。演示时,首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定位),在第一张投影片的基础上展示第二张投影片——画基本形、第三张投影片——画轮廓,引入新课后,我再重点讲评第四张投影片——画明暗,并指出轮廓(如房屋的暗面,树的暗面等)都用线条按结构排列,线条的勾勒要有疏、密、重、轻、远、近之分。因此学生们能够由浅入深地领悟和把握本课的知识点。
总之,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让他们在美术教学中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让他们大胆地表现自我,大胆地异想天开,大胆地创新,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可以千方百计把美术课的授课内容转化为可看、可听、可学的材料,由易到难、由远到近、由抽象到直观,让学生体验和感悟美术,更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利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段进行美术课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拓展了美术课堂学习的空间,实现了最优化的课堂教学。
❼ 如何在欣赏教学中提高学生感受鉴赏音乐能力
音乐能抒发抄人们生活袭中的喜怒哀乐和绵绵情思,能激励人们的意志,净化人们的心灵,因此,音乐和美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感受美、鉴赏美的培养和训练,最终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文章引用了许多名人名言、生动事例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学生的真实表现和反应,通过对大量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学习与分析,锻炼和提高了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其自身整体精神素养的提高,使学生感受美好生活,产生热爱生活、建设美好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❽ 阐释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材不是学习的唯一凭借,应该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同时,学生对教材的感悟不是老师能够讲出来的,而是在语文阅读的实践中积累感悟的。
叶老提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就是强调抓住词语的理解和感悟。语文是以字词为载体,让学生在语言艺术的宝库中寻幽探胜,含英咀华,通过积极的智力活动,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去体会语言高手们怎样做到“意能称物,词能逮意”,领悟语言的神韵和妙境,养成对语言的强烈兴趣,磨砺敏锐的语感。
我们在学习《飞夺泸定桥》一课时,从课文的题目着手:让同学们猜一猜,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课文可能写了什么?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什么用“飞夺”,而不用“走过、越过”?从学生的学习中,逐步知道,这“飞夺”突出了红军的急速、神奇和通过这座桥的难度。
每个学生的良好语感不是在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次的积累,达到良好的语感状态。著名的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就是这个方面的榜样。从学生的每一句话中,帮助他们实现良好的语感积累的过程。
于永正老师说:“文如看山不喜平。”在一篇文章中蕴涵了作者的“情”、“理”和“法”,读者怎样把作者的观点变成影响学生的、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呢?朗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之法,叶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情,要在读中悟;理,要在读中悟;法也要在读中悟。但这个“悟”,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学生自主的体验,而不是老师的包办代替。这正是新语文观的要求。
《学会生存》中说:“现代教学,同传统的观念与实践相反,应该使教学适应学习者,而学习者不应屈从于预先规定的教学规则。”我们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悟时,应该是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过程,而且是不同学生的不同感受,正如“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
在这读的过程中,实现语文知识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这语感是其中的一部分。
深思《语文课标》的内容,联系实际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也可以这样说:给每个孩子一个金色的童年,给每一个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是为了把孩子教出灵性来,让他们玩出灵性来。
这美好的记忆从哪些地方来呢?应该从大量的美文中来。在阅读大量文章的过程中实现语感的积累,实现语文知识的积累。关于大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小学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阅读量达40万字;第三学段,阅读量达100万字。六年中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达到400万字。”也就是说,小学语文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丰富的经验、丰富的积累和善于用脑子所产生的智慧。这就是学习所达到的灵性。
朗读中,还要求背诵规定的篇目的诗文。从大量的语言实践里,体会言语中所蕴涵的东西,积累语感。在读中,要细系品味。叶老说:“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轻易放过,一个词儿也不随便对付,才能达到透彻地理解。所谓欣赏,是以透彻地理解为基础的,理解不透彻,即使多少能欣赏点儿,总不免遗漏若干地方,没有把滋味辨出来。”这样的阅读过程,同样培养了学生的人生态度,又岂止是学习语言文字呢?
❾ 学习音乐欣赏课后的感想和启发,1000字左右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下面就针对新教材谈几点心得。
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我们的音乐前辈黄自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么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欣赏教学时必须遵循这一心理反映过程,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方面发展。这样既符合心理反映过程,也有利于欣赏教学。
二、欣赏教学时精讲多听
首先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要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首先对音乐表现手段要有灵敏的感知能力,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音乐欣赏才能完成。语言是不可能代替音乐,表现作品的,因为音乐作品都可以从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领悟。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观众(听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都回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讲述,因为如果讲述过多,必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对比教学,灵活多变地设计不同课型
将题材,演唱(奏)形式及作品曲式与题裁等异同点明显,易于对比地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感受领会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同时还能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音乐,并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了解音乐表现的规律。
1.以题材为中心设计课型 以某一题材为中心,将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教学。能使学生从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作品欣赏中,集中体会,理解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音乐表现手段来表现共同的音乐与主题的。
2.以演唱(奏)形式为中心设计课型 这一课型将同一音乐表演形式、内容、主题不同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如以“独唱”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就可将男声、女声、童声等不同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等形式的独唱曲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除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不同表演形式的经典音乐作品,拓宽音乐视野。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中心设计课型 这一课型将同一曲式结构或乐曲体裁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如以“一段体”为中心或以“进行曲”、“变奏曲”等为中心开展音乐欣赏教学。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了解曲式、体裁等有关音乐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到音乐内容与音乐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形式美。
四、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用写诗、写散文、写听后感、画图画等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精心引导,而且还要有较充裕的时间。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又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
❿ 怎样开展音乐欣赏课教学
音乐欣赏是提高幼儿艺术素养和审美认知、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教学,是幼儿通过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实质就是情感的审美,因此,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活动应始终把握一个“情”字,使幼儿在与音乐的对话中,体验情绪,表达情意,表现情感,从而达成陶冶情操的目的。
一、以了解为前提
幼儿音乐欣赏教学的情绪体验应建立在两个“了解”的基础之上。
一是了解幼儿。幼儿是欣赏音乐的主体,因此所选择和提供的欣赏素材必须与幼儿的认知经验、情绪体验相吻合。如,《梁祝》是我国脍炙人口的民族音乐,其中的《化蝶》片段优美舒缓、回味无穷,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解读,幼儿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小班可以通过PPT演示,让幼儿感受蝴蝶翩翩起舞的情境,并通过模仿蝴蝶飞的动作感受乐曲优美的意境,在动静交替中达到欣赏的目标;中班重点在于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中两只蝴蝶相知相伴、相亲相爱的情感,并通过欣赏活动感受乐句的起始;大班则重点引导幼儿展开丰富的想像,通过语言、动作来表达和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二是了解作品。音乐欣赏以优秀的音乐作品为载体,幼儿的情绪体验也是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凝聚着作者崇高的思想感情、伟大的品质和感人的艺术美,但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适合幼儿欣赏。同样以《梁祝》为例,我们一般选择《化蝶》片段,而很少选择《抗婚》片段,主要原因即在于“抗婚”所表达的奋争、无奈、悲愤交加的情绪远离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幼儿难以理解和感受的。
二、以对过程的关注为要旨
关注幼儿情感体验的过程。音乐以其博大的情感魅力净化着我们的心灵,美化着我们的行为,因此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更应该重视幼儿健康丰富的情感的培养。
大班音乐欣赏活动《渔舟唱晚》中,在幼儿首次欣赏时,由教师独奏古筝曲《渔舟唱晚》,让幼儿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古筝曲时而婉转柔和、时而铿锵有力的特点。第二次欣赏时,教师运用音画结合的多媒体技术让幼儿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绪,乐曲开始部分,展现给幼儿的是日出东山、宁静的湖泊、摇曳的渔舟的动人画面,听到的音乐是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古筝的声音悠远回环,营造出清晨湖畔波光粼粼、水鸟栖息的优美场景;乐曲中间高潮部分,展现在幼儿面前的是渔民欢乐的生动画面,听到的古筝乐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幼儿的情绪也高涨和激动起来,似乎感受到了渔民丰收的欢乐;在乐曲的尾声部分,展现的画面是归舟远去、皓月当空,轻柔而舒缓的旋律使幼儿感受到月色的幽静,沉浸在美的遐思之中。第三次欣赏时,教师采用了分段欣赏的方式,让幼儿通过辨别三段音乐的不同和相同之处,更清楚地感受到不同节奏和不同速度的音乐营造的不同情感。幼儿在教师精心营造的音乐氛围中身临其境,情感的闸门顿时打开了,十分自然地跟着音乐模仿起渔民拉网的动作,幼儿的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达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