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国家严禁在职老师有偿补课,为什么还是有老师补课
虽然国家严禁在职老师有偿补课,但是还是有老师补课,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些进行有偿补课的老师并没有重视国家给出的相关规定,另外还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认为自己进行有偿补课不会被发现,下面小匠老师就来跟大家具体分析一下为何在国家已经给出规定,在职老师不得进行有偿补课的前提下,还有些老师进行有偿补课的原因。
第一、老师为了能够有更多的收入有的在职老师之所以在国家严禁有偿补课的情况下,还冒险对学生们进行有偿补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在职老师存在一定的私心。
第四、家长的原因有的在职教师有偿补课,除了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之外同时也受到了家长们的影响,有的家长也存有一定私心,会主动联系老师,给自家的孩子补课,愿意给老师提供一定的补课费用,而如果在职教师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可能就会接受家长的请求,给学生进行有偿补课,因此为了能避免在职教师有偿补课问题的发生,家长们也应该自觉遵守国家相关规定,不要让在职老师为自己的孩子进行有偿补课,甚至当在职老师想要给孩子进行有偿补课的时候,家长们应该学会拒绝,这样才能够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
因此最终要避免在职老师有偿补课问题的产生,需要家长、老师自觉遵守国家相关规定,也需要有关部门再发现在职老师有偿补课的问题时要进行严厉打击,提高处罚的力度,达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你们认为在职老师进行有偿补课的原因还有哪些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的评论区当中留言交流。
我是教育小匠,用心解答有趣、有料的问题,如果对你有所帮助,欢迎点击关注!
❷ 各地方中小学校合并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这种情况属于地方教育部门问题,因为现在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该学专校的上学学生数比往年持属续下降达三学年,且低于该学校的百分比时,要求与其他出现此类状况的学校进行合并,精简教师也是为了让合并后的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编制,
❸ 江南大学怎么样
还可以 江南大学坐落于太湖之滨的江南名城无锡,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江南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百年前。在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是江南大学办学的前身。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南京大学食品工业系、浙江大学农化系、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以及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的有关系科合并组建成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1958年食品工业系整建制东迁无锡,成立无锡轻工业学院,
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2001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由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江南大学。到目前为止,江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具有相当规模,办学效益显著,科研学术水平较高,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多科性大学。 江南大学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000余人,设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2个博士后流动站和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覆盖发酵工程、制浆造纸工程、皮革化学与工程、产品系统设计及理论、包装工程、轻化工技术与工程、轻工信息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食品营养与安全、食品贸易与文化、制糖工程等二级学科博士点,还有设计艺术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应用技术、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纺织工程、服装、微生物学、生物化工、环境工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等不包括在以上博士点中的硕士点。学校拥有4个国家级和部省级重点学科,食品科学、发酵工程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独特优势,实力雄厚,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十五”期间,学校将着力建设和发展工业生物技术、食品科学工程和安全、工业设计创新系统、纤维制品现代加工技术、中小企业管理与发展、轻工过程信息化科学与工程等6个优势和特色明显的学科群,进一步提升学校在轻纺、食品等学科领域的国内优势地位,使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江南大学设有生物工程学院、食品学院、设计学院、纺织服装学院、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师范学院、法政学院、理学院、文学院、外语系、土木工程系、医学系、体育系、艺术系等18个院(系)及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中外合作的莱姆顿学院,2002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与社会力量合作创办江南大学太湖学院。学校共设有52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18000余人,其中本科在校生16700余人。2002年,教育部、国家计委批准江南大学等36所高校建立“国家生命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31所实行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之一,现有远程教育本科在籍学生3100余人。学校还有成人教育本专科在籍学生7100余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415名,其中教授123名,副教授432名。有6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2人受到国家级表彰奖励。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及200多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组成的学术带头群体,为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作为我国轻工、食品、生物技术高科技的摇篮与依托单位之一,“九五”以来学校承担并完成了大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及省部级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其中有70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30多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2002年,学校又获得国家、部省级纵向项目50多项,其中国家重大专项项目3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4项,国家高技术“863”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2002年学校共组织鉴定科研成果35项,其中有21项被认定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占总数的62%;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为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学校设有36个科研院、所,建有10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实验室,其中“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于2002年由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委批准建立。学校还投资成立了科技产业集团,并积极探索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新途径,与地方政府合资建立了首家省级大学科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