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进一步推进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一、引 言
教育信息化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人们坚信以计算机、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优化学习过程,构建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从高校延伸到中小学甚至学前教育领域,不少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对现代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抱以较高的期望,然而现代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中应用理论和实践研究并没有像中小学领域、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领域成熟。“学前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始终处于边缘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因为研究主体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兴趣外,一定程度上也是源于学前教育本身的边缘化。”[1]因为学前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长期存在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城乡发展极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健全等问题,甚至一些地方“入园难”的问题都很突出。如果连基本的“入园”都得不到保证,那么所谓的学前教育信息化也就只能被搁浅。
然而,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一线教师对学前教育信息化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学前教育”、“幼儿园”、“幼儿教育”并含“信息化”或“信息技术”等为主题词进行专业学术检索,时间限定为2007—2012年①。检索到相关文献496条记录,其中硕士论文42篇,学术期刊439篇,会议论文2篇,报纸类13篇;2007年至2012年间,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如图 1所示。
笔者借助陈超美开发的知识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II版本,对496条文献记录进行主题词提取,以期全面、可视化地呈现近年来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热点。得到学前教育信息化关键词网络时区视图,如图 2所示。
从图 2可以看出,2007年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热点最为集中和丰富,中心影响度也较大。其中,“多媒体课件”、“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手段”、 “多媒体技术”、“教学活动”、“整合”等关键词成为这一年度的研究热点。2008年至2012年,研究热点平稳过渡,从过多地关注信息技术逐渐转移到更加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如“学习兴趣”、“教育资源”、“教学情境”、 “信息化”、“学科整合”、“家园共育”、“电子白板”、“交互式”、“网络平台”、“信息化建设”等热点词的出现全面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尽管学前教育信息化受到较多的关注与研究,但我们还缺乏对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的全面了解,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态及存在的问题,就不能保证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全面了解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非常有必要。根据图 1和图 2,结合与学前教育信息化相关的496条文献内容,本文从政策法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等五个方面对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进行阐述。
二、学前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制定初现成效
学前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的制定是保障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手段和重要保障,近年来国家发布的各种教育政策和文件都显示出了对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关注与倾斜。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该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标准中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幼儿园教师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对幼儿园的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教学活动开展、家园合作、科研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是信息化时代对幼儿园教师的必然要求。
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基础教育中要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和习惯的养成,必然要求幼儿园处于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中:拥有适宜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丰富适宜的信息化资源、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幼儿园教师等,才有可能实现这些目标。
2012年9月,“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建设,该系统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加强学前教育管理,监测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和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该系统的开发与运行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也是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除了国家政府层面的政策、决策支持外,一些省市地区也早早意识到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学前教育信息化实践,制定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以此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2009年,《北京市学前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2008—2010年)》[3]发布,该行动计划认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信息化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建设与发展。该行动计划以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与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能力、引导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知识为主要目标。三年内要在北京各区县建立60个学前教育示范基地,以点带面,从而促进全市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北京地区的高质量、安全、稳定的学前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学前教育的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网络交流;普及示范幼儿园及一级一类幼儿园网络平台的建设,逐步推动、引导其他级类和性质的幼儿园的网络平台建设;提高各级各类幼儿园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 2009年底,浙江省教育厅制定《浙江省幼儿园装备规范(试行)》(浙教办技[2009]173号)。该规范将信息技术装备配置单独列为一项,其中计算机教学办公配置、网络中心、闭路电视系统属于选配项,广播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属于必配项。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印发《江苏省幼儿园信息技术装备标准》,对幼儿园信息技术装备标准的要求有:每个班配备有多媒体系统,每个幼儿园配备网络办公区,要建立幼儿园网络校园,幼儿园广播系统及幼儿园安全监控系统。
2011年《上海市托幼园所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配置要求》(沪教委基[2011]88号)发布。该要求从园所网络环境配置、园所基本配置到班级信息设备配置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幼儿园除了配备1个多功能活动室,示范园和各区县信息化实验园可按需配备电子白板、视频会议系统;示范园和各区县信息化实验园可按需配备多媒体资源室,提供可访问连接互联网或区教育网、园所内部资源的电脑,供教师或幼儿、家长访问相关多媒体资源;建议每园配备一定数量的笔记本电脑,提供给教师用于移动办公和外出学习培训使用。
2012年12月,河南省教育厅印发《河南省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试行)》(豫政办 [2012]169号),标准中将电视机、DVD、录音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产品作为园所的必配设备,而办公计算机、打印机、数码相机、摄像机、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广播系统等较高一级的多媒体设备则根据园所的经济实力选配。
此外,在天津、辽宁、吉林、四川、重庆等地也相继发布了相关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文件,从幼儿园教育技术装备到数字化网络资源建设等方面都提出具体要求。
这些政策、法规及标准的制定推动了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并取得初步成效。如北京市学前教育信息化示范基地的建设与评选,积极推动了幼儿园所信息化建设,形成鲜明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北京市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4]从2006年就开始“信息化建设工程”,逐步建立起一套集管理、科研、教学等于一体的网络运行模式,以幼儿园信息化管理促进教师发展、保障幼儿园安全、推进家园共育为目标。北京市丰台区芳庄第二幼儿园[5]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框架,建设了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化资源平台、信息化沟通平台。上海市学前教育信息化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从最初单一的信息发布逐步拓展到涵盖管理、教学、培训、支持的综合服务领域。[6]
尽管近年来国家的政策对学前教育信息化体现出较多的关注,各地也在积极地实践探索。但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之路才刚刚起步,从当前发展现状来看,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支持,加大对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扶持力度,为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氛围,各省市地区应根据当地现有的经济水平适宜地制定学前教育信息化法规、标准。
三、学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区域性差异显著
经费投入是学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只有1.3%,而国际平均水平为3.8%,由于政府保障水平低,导致学前教育中民办比例甚高(2010年,中西部地区民办幼儿园的比例高达80%以上[7]),同时办园质量参差不齐。[8]我国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在宏观上区域发展不平衡,微观上内部应用不协调,学前教育里的“数字鸿沟”已经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严重障碍。幼儿园的网站、局域网等设置都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请企业代设,所以一些经济实力并不雄厚的民办幼儿园就脱离了信息技术发展的轨道。[9]当前幼儿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已成为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瓶颈,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区域性差异显著。发达地区的幼儿园几乎可以100%地实现网络连通,信息化设备不断升级更新。但对于一般的城市来说,离这样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而对于农村地区和边远山区,这样的目标遥不可及,因为基本的“入园”问题还未解决。
东部地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经费投入比较充足,发展得比较充分;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基本的园所建设及普及问题仍未解决,幼儿园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未受到重视和有力的支持,但有条件的省市在学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有成效的。大部分地区的幼儿园已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当中,建立多媒体活动室、幼儿班级里也配备了电脑、电子白板、投影仪、DVD等硬件设施。部分发达地区还配置有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多媒体教学课件平台,基本实现了“园园通”。
西部地区,以兰州为例,幼儿园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处于较低水平,人们对信息化教学设备理解还比较狭隘。其中幼儿园的配置率达到70%以上的设备有联网的计算机设备、录音机、电视机,其中录音机的配置率达到了92%,而投影仪和幻灯机、数码摄(照)像机等的配置率则大部分不到50%。有52%的幼儿园配置有多媒体教室,有38%的幼儿园配置有广播系统,只有24%的少数幼儿园配置了专业计算机教室,而视频会议室、报告厅等其他信息化教学环境配置寥寥无几。[10]而中部地区的硬件设施配置也不够完善:尽管所调查的幼儿园100%的配备有电脑、打印机、扫描仪和数码摄像机等设备,但是人均占有量却呈现显著差异;省示范幼儿园的电脑人均占有量为0.073台,市示范幼儿园的电脑人均占有量为0.04台,民办幼儿园仅为0.02台。[11]
相对而言,上海地区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是走在全国前列的。2003年,上海市99%的幼儿园可以通过拨号或ADSL上网,建成园内局域网的就占61.5%,教师可使用的设备主要是计算机、VCD/DVD和录像机。2004年,上海市还为幼儿园创建了“园园通”管理应用平台,截至2011年,“园园通”公办园覆盖率达到100%,为全市18个区县,近千所幼儿园的3万多名教师、20多万户家庭所用。2005年,上海全市幼儿园宽带安装率达到73.4%,各幼儿园计算机平均拥有量为13台。2009年,各区县园所全面完成信息化设备的升级更新,实现班班有计算机、园园通宽带,根据区县、园所实际,添置、构建了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多媒体教学课件平台,添置了电子白板、投影仪、数码相机等大量信息化应用设备。[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面对经费投入的比例与发展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所需大量经费的矛盾,我们应积极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让更多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优秀企业共同参与到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来。
利用社会力量推进和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典型代表有IBM公司和安康家园(又名安康“公益”网络项目)。2001年,IBM公司与我国教育部合作,将“小小探索者”(Kid Smart)项目引入中国,截至2010年,IBM已向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捐赠了3400多套总价值6800多万人民币的“小小探索者”儿童电脑和配套软件,在全国范围内150多个市、县建立起了600个“小小探索者”儿童电脑中心,直接或间接培训教师超过1万名。“小小探索者”项目以捐赠多媒体儿童学习中心及配套的教学软件为基础,通过为合作幼儿园组织教师培训,促进教师进一步探索幼儿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转变,提高幼儿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以促进教师们专业化水平的提高。[13]截至2012年11月22日,共有18712所幼儿园、519154位老师加入安康计划。吉林省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起点就是安康家园。针对吉林省私立幼儿园多、信息化支撑程度低、建设资金几乎为零的现状,安康家园雪中送炭,“借力”推进了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14]
我们应参照各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地域特点,根据幼儿园的不同等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层推进,逐级展开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改善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区域性差异显著的现状。比如,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在已有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加快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进一步完善幼儿园所的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服务功能,探索适宜幼儿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新模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有条件的城镇学校可以加大普及和推广互联网、“园园通”,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训。没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大传统的信息技术设施配置,如录音机、电视机、摄像机、DVD等。
四、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严重匮乏,专业化水平低
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是实现信息化的保证和重要支撑,是支持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质量。“集成优质教育资源,推进资源共享是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15]
目前已有的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形式主要包括幼儿教育资源库(满足幼儿园教学需要)、专题学习网站、教师博客、各园课件制作素材库等。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主要依靠各地政府的投入和支持,在幼儿园、教师、家长及部分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来完成。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省市的教育部门都建立了学前教育网站,幼儿园也有自己的独立网页、班级博客、家园互动平台、幼教主题论坛等一系列的网络资源平台。如中国学前教育网、上海学前教育网、浙江学前教育网、山东学前教育网、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网(http://www.e-pre.com,河南大学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所主办)等网站上的内容更新速度较快,内容丰富。这些网站大都传递国内外学前教育的最新信息,倡导学前教育的最新理念,为领导决策和学前教育改革提供信息服务,为全社会的早期教育提供信息服务。
但专门为幼儿提供学习的网络资源较少,适合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软件开发技术在国内还很不成熟。在兰州,幼儿园网站(网页)普及率为36%,主要用途集中在幼儿园宣传、教师间分享教学信息、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等方面,而为幼儿提供的自主学习资源几乎为零。[16]上海学前教育网是上海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成果之一,是汇集国内外学前教育专业信息的资源库,更是集聚上海市优秀活动设计、课件、素材等的课程资源库。上海学前教育网多渠道整合上海市幼儿园课改成果,凝聚各方专家、名师,悉心打造优质的学前教育专业资源,相继推出幼师、家教、早教频道,重点建设“课程教材”、“06游戏”、“06医院”、“06厨房”、“06悦读”、“家教”、“03宝宝养护”等栏目。通过优化整合、共建共享幼儿园课程资源,有效减轻了教师负担,提升了幼儿园教学质量。[17]
相比之下,国外的儿童教育及社交网站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2012年国外评出最受欢迎的15个儿童网站,[18]其中排名第一的Nick网站每月访客量近500万人次。国外的儿童网站专业性强,分类明晰。如网站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类、娱乐类和成年人类(针对老师和家长),其中教育类网站下又细化为动物、艺术、数学、音乐、科学、太空等七小类。并且这些网站的内容绝大多数以玩为主,是为了让儿童了解一些他们平时比较少接触的东西,而不是让孩子记住什么知识。这些网站也都定位准确,根据网站内容分级,让相应知识水平的孩子去学习相应的内容。关键的一点是国外的儿童教育网站还关注培养儿童的媒介素养,它们会教孩子如何在上网过程中保护自己的隐私,还专门为家长设立了“for Parents”网页,为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提供建议。这些做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匮乏是阻碍幼儿园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重要因素,即使幼儿园配备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也无法在实际的教学和管理中发挥作用。另外信息化资源的专业化水平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现有的资源很难满足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需要。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要与当前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与特点保持一致,设计要符合幼儿学习的习惯和心理特点。同时,也需要专门的设计与开发人员参与,将幼儿园一日活动、教学活动、观摩课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整合呈现,并按照幼儿在各个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需要,将这些资源转化为专业的信息化资源,并借助基础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或“园园通”进行共享。
五、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缺乏有效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与管理中的应用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必将成为幼儿园教育环境中的重要因素。这对幼儿园教师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关系到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关系到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活动课程的整合质量,关系到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质量。如果幼儿园教师不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教学能力,那学前教育信息化将成为空谈,信息技术也无法在幼儿园中发挥优势,培养儿童在信息化环境下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也无法实现。而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整体水平不高,缺乏培训机会,国家也没有制定有关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标准。 自2005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后,就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截至2007年底,完成了1200多名骨干培训者的国家级培训,并先后培训了4万名省(县)级骨干教师;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先后启动了一线教师的培训工作,已有近40万名教师参加了培训。
与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相比,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幼儿园教师对录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传统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掌握得较好,而对投影仪、幻灯机、打印机、摄像机等设备的掌握水平较低,绝大部分农村幼儿园教师从未使用过PowerPoint、Excel,多数幼儿园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素材的处理能力显得尤为欠缺。[19]
缺少专业的培训机会是阻碍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且培训收效甚微。在西部地区(以兰州为例),只有64%的幼儿园偶尔展开信息化教学培训,还有9%的幼儿园从未进行过与信息化教学相关的培训,经常开展这方面培训的幼儿园还不到总数的1/3。[20]可喜的是在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针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办幼儿园(含部门、集体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转岗教师进行不同形式的集中培训。其中,在大部分省市的培训中,都开设了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提升现代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来提高教师水平。2010年全国幼儿园教师学历的统计情况显示,直辖市及东部地区以上海地区为例,幼儿园教师本科及以上的占到45.95%,大专及以上为93.6%;而中部地区以河南为例,本科及以上比例为0,大专及以上为60.3%,中专39.7%;西部地区以甘肃为例,本科及以上比例为0,大专及以上比例占70.23%,中专比例占29.77%。[21]
因此,对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幼儿园教师来说,对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已经趋于“个性化”,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已熟练掌握,能够根据本园所的特点进行适宜的信息技术应用,那么在培训中则主要注重理念的学习,如听专家讲座、报告讨论等形式。而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幼儿园教师来说,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比较“大众化”,虽然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幼儿园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定位和开展学前教育信息化还不十分清晰。那么在培训中除了学习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还应注重理念的学习和渗透。比如以教师主动学习为主导的参与式培训,这种培训方式不仅能使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学会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而且能有效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和提高。[22]
六、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得到较广泛应用,但研究水平有待提升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幼儿园的科学管理和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丰富完善家园共育的形式与内容,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优化教学活动过程,为幼儿的学习创造丰富的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幼儿园的行政管理工作,二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三是家园共育。
信息技术在我国学前教育教学中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不仅将信息技术与语言[23]、健康[24]、社会[25]、科学[26]、艺术[27]等领域的学科教学活动相整合,有的幼儿园还专门为幼儿开设电脑课[28],一时间引起家长和社会的热议。在2006年,《上海市幼儿园应用信息技术的调查与分析》[29]一文中作者曾提到,面对该如何在幼儿园中应用信息技术这一问题时,多数人首先考虑的是设立专门的电脑教室,并开展计算机教育活动。这反映了当前学前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观念还未转变,未将计算机作为学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助推器”,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影响严重。
虽然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但实践的多,学术研究的少;新闻报道的多,用实验和数据说话的少。网络上不乏各地幼儿园教师共享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幼儿教育教学的主题案例、视频资料、课题研究等,如北京市丰台区芳庄第二幼儿园计算机信息技术课题组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区域游戏整合的研究报告》[30]、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31]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JG05161)、“幼儿信息素养初步形成之研究”(项目编号:4-05-21-085)等。“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也在网上公布研究会“十一五”、“十二五”的立项课题,其中有关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方面的课题有:“信息技术(多媒体)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研究”(兰州军区政治部幼儿园)、“影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融入幼儿园教学的因素研究”(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信息技术促进家园合作和沟通的实证性研究”(广州);[32]但这些大多是地市、基层幼儿园所或研究机构的实践心得,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深度。
这些课题或实践正在进行或已经结束,在已有的研究结果中,其学术质量却不能令人折服,缺乏实验和数据,绝大多数是主观的判断和经验展示。美国在过去的12年(1985—1997)中,一直在激烈地争论着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室中的计算机对儿童发展有哪些潜在的危害和益处(Haugland,1997)。[33]研究者利用大量的实验样本和数据来证实儿童在学校中使用计算机的弊端,如普林斯顿教育测试服务机构(the Ecation Testing Service)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4000名4年级和8年级学生中,“在学校中将大量时间用于计算机的学生在数学测验中的分数要低于那些较少摆弄计算机的学生”,“而较早的几项研究也没有结论证明新的技术在教会儿童读、写和计算方面是比铅笔和纸更好的工具”。[34]
㈡ 安全生产信息化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为了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国家也在制定和执行产业升级战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制造业除了需要加大科技投入,还面临劳动力、能源成本上升压力,并且需要在QHSE(质量、职业健康与安全、环保)体系管理方面的提升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作为QHSE体系的核心,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在国内也普遍得到认可,但在具体执行上尚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一些安全管理人员面临的困扰,还有就是企业管理者面临的困扰: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为了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国家也在制定和执行产业升级战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制造业除了需要加大科技投入,还面临劳动力、能源成本上升压力,并且需要在QHSE(质量、职业健康与安全、环保)体系管理方面的提升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作为QHSE体系的核心,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在国内也普遍得到认可,但在具体执行上尚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一些安全管理人员面临的困扰,还有就是企业管理者面临的困扰:
对于一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1、那么多的证书我怎么记得住哪个过期了?
2、那么多的设备我怎么记得住哪个该检测、哪个该保养了?
3、这么多施工作业,我怎么知道工程部门在进行高风险的施工?
4、劳防用品如何才能做到精确发放?
5、隐患排查做是做了,排查的标准不统一怎么办?
6、哪个隐患快到期了还没整改?
7、这个月哪些人需要参加取证培训?
8、每天做那么多具体工作,还得做台帐、整报表
9、我的工作价值如何体现?
对于企业管理者:
1、我是企业第一责任人,工人们在干什么我都不知道,怎么负责任?
2、老张退休了,最近安全管理明显混乱,怎样才能避免管理水平波动?
3、安全目标制定了,执行情况如何?
4、今天我有空,我想知道今天有哪些特种作业,想去现场了解下情况
5、安全管理工作有哪些不到位的情况?我想来督促下
6、最新的法规对我们的企业有哪些影响?
7、成天不在办公室,如何及时了解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信息?
8、企业效益与安全投入总是矛盾
也就是说,企业需要一种执行力提升工具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将国家法规、企业制度落到实处。阳关安全管理软件以国家发布的各行业标准化管理文件为业务指导,结合企业管理实际进行了大量的灵活性设置,以适应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管理需求。
安全工作是一项慈善工作,拯救一个人,就是在拯救一个家庭。
㈢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的信息化建设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为了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国家也在制定和执行产业升级战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制造业除了需要加大科技投入,还面临劳动力、能源成本上升压力,并且需要在QHSE(质量、职业健康与安全、环保)体系管理方面的提升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作为QHSE体系的核心,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在国内也普遍得到认可,但在具体执行上尚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 那么多的证书我怎么记得住哪个过期了?
那么多的设备我怎么记得住哪个该检测、哪个该保养了?
这么多施工作业,我怎么知道工程部门在进行高风险的施工?
劳防用品如何才能做到精确发放?
隐患排查做是做了,排查的标准不统一怎么办?
哪个隐患快到期了还没整改?这个月哪些人需要参加取证培训?
每天做那么多具体工作,还得做台帐、整报表我的工作价值如何体现?………… 我是企业第一责任人,工人们在干什么我都不知道,怎么负责任?
老张退休了,安全管理明显混乱,怎样才能避免管理水平波动?
安全目标制定了,执行情况如何?
今天我有空,我想知道今天有哪些特种作业,想去现场了解下情况安全管理工作有哪些不到位的情况?
我想来督促下最新的法规对我们的企业有哪些影响?
成天不在办公室,如何及时了解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信息?
企业效益与安全投入总是矛盾
…………
也就是说,企业需要一种执行力提升工具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将国家法规、企业制度落到实处。
实时反映企业安全现状 以数据为依据进行决策支持 以安全标准化为基础,指导企业开展安全生产 集成专家经验,体现咨询价值最大化 固化管理模式,避免管理水平波动 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软件 软件价值体现
常见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具有功能易用化、操作简单化、提示自动化、界面个性化、业务合规化的特点以保证快速部署上线应用。
1)决策层,通过该系统可了解企业安全现状比如目标指标查看、安全投入查看、设备运行状况统计、隐患排查治理统计、事故事件的处理和统计等。
2)业务层,是该系统的核心,以安全管理者为核心全员参与,业务功能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基础,包括目标、组织结构和职责、安全生产投入、法律法规和安全制度、教育培训、生产设备设施、作业安全、应急救援、隐患排查与治理、重大危险源、职业健康、事故管理、绩效评定和改进等。
3)支持层,支持层包括制度的支撑和数据库的支撑,制度方面满足OHSAS18001、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求。数据库方面支持ORACLE和MYSQL,用户可根据现状选择。
信息化建设
1、目标 目标指标 目标指标类型、目标指标管理、年度目标指标以及目标指标检查 安全考核 公司内部、公司对分厂、分厂对车间的考核以及考核模版的设置 2、组织机构与职责 人员管理 企业人员基本信息的管理 安委会管理 安委会成员、会议、责任书、方针目标等方面的管理 职责管理 职责定义和组织的划分 3、安全生产投入 费用管理,费用类型设置、月度安全费用预算登记、安全费用投入、预算与投入图形分析 4、法律法规与安全制度管理 法律法规 新法律法规识别过程的管理,法律法规库的建立、评估和台账的管理 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制度的台账的管理,包括其台账的建立和修订、评估结果的登记 5、教育培训 安全教育培训 培训计划、管理人员培训、入司培训、日常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等 文化活动 安全相关活动的展示、总结 6、生产设备设施 生产设备设施建设 设备建设安全三同时材料收集过程的管理和设备变更的管理 设备设施运行管理 从安全角度对设备进行管理,主要包括设施类型、台账、检查(专业和管理)、检测、保养、维修、停用、恢复、报废,以及设备台账导出和设备相关情况的统计分析 7、作业安全 生产现场和过程控制 动火作业证、受限空间作业证、盲板抽堵作业证、高处作业证、吊装作业证、断路作业证、临时用电作业证、动土作业证、设备检修作业证九类作业证申请过程的管理 作业行为管理 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的过程管理,系统提供JHA、SCL和HAZOP三种风险辨识的方法 警示标志 警示牌的台账和检查 相关方管理 承包商、供应商等相关方评审、考核等管理,建立相关方名录和档案 8、隐患排查和治理 隐患排查 巡检见过程和全员观察的管理 排查范围与方法 检查标准、频次和模板的设置、检查记录的管理 隐患治理 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隐患,整改过程的管理 预警分析 对检查结果和隐患治理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9、重大危险源监控 重大危险源台账管理 危险源信息、危化品、设备、消防器材、安全监督人、相关应急预案等 危险源的检查 检查模板的设置和检查过程的管理,以及问题的处理 10、职业健康 职业健康管理 职业卫生监测结果的管理,超标数据整改过程的管理,防护用品的管理 职业危害申报 危害因素库,危害因素申报文件审批过程的管理 11、应急救援 应急机构和队伍 应急机构和队伍台账的建立 应急预案管理 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和演练结果的评价管理 12、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 事件的登记和事故的管理,事故的管理包括事故快报、事故报告、事件管理、工伤申报、工伤认定、工伤报销等。 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 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包括自评标准库、自评信息单,企业依据安全标准化的评定结果,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规章制度等进行修改完善,持续改进。
㈣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 覆盖全局,深化应用
以信息化覆盖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实现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运行监测、管理与服务领域的深度渗透与融合,加速推进深化应用,促使交通运输信息化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中发挥更重要的牵引和支撑作用,有效提高交通运输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 共享资源,业务协同
基于信息化环境优化业务流程,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业务流程再造,支撑业务发展,提高行业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以构建和完善交通信息资源体系为核心,着力加强全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统筹协调力度,下大力气扭转原有信息化建设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行业发展合力,实现建设整体效果。
● 注重实效,提升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以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行业特点的交通信息服务为重点,以重大信息化工程为推手,以支撑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为宗旨,以需求、效果并重为导向,加快推进交通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推动建立丰富实用、经济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体系,使交通信息服务惠及全民。
● 示范引领,分类指导
继续以“行业联动、共建共享”的有效推动模式,围绕发展重点,集中优势资源,深入实践和深度应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及示范、试点项目。分别按照“政府主导”、“政府引导”、“政府倡导”的推进方式,加强对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分类指导,采用差别化投资政策,促进行业信息化协调发展。 “十二五”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建立更加全面、高效的交通运输运行监测网络,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水平,交通运输系统全网联动、协同应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在保障畅通运行方面取得显著实效,在提升运行效率、服务公众出行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在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安全应急、服务决策支持方面全面提升,在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展现代物流、实现低碳绿色交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与保障。
具体目标:
1.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运行监测网络基本建成,干线公路网重要路段和内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监测覆盖率达到70%以上,重点营业性运输装备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依托交通运输运行监测系统建设,在全国所有省(区、市)实现高速公路联网监控,对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重要路段、特大桥梁、长大隧道、大型客货运输枢纽、重点水域、航道、港口和通航枢纽的运行状态、环境、气象与灾害实现动态监测。
——完成80%以上国家高速公路网交通情况调查站点建设;完成全国所有Ⅰ、Ⅱ类治超检测站和省级管理中心建设,实现部、省、站三级超限信息系统全国联网。
——实现对“两客一危”车辆(长途客车、客运包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和重点营运货车、“四客一危”船舶(客渡船、旅游客船、高速客船、滚装客船和危险品运输船)的动态定位跟踪监测。
——初步建立公路水路客货运输市场动态运行信息监测体系。
2. 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部省两级公路、航道、港口、营运车辆、船舶、经营业户、从业人员等行业核心的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100%建成。
——加快行业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形成部、省、市三级交通数据中心体系,在有条件的地市,重点建设城市公交、出租、轨道交通、运输枢纽、农村客运、农村公路等基础数据库。
——完善信息资源共享与更新机制,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全面改善数据质量,数据更新及时率满足应用需求。
——鼓励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探索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的长效机制,引导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
3. 推进行业重大应用工程建设,全面提升行业业务协同、科学决策和信息服务能力,对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作用更加显著。
面向公众服务:
——交通运输电子政务服务质量大幅提高,8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在线办理。
——全国高速公路ETC平均覆盖率达到60%,ETC车道数达到6000条以上,ETC用户量超过500万个。
——形成以全国统一特服号、统一交通广播频率为特征,覆盖国家高速公路、重要普通国省干线及广大城乡地区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服务满意度达到70%以上。
——依托全国特大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建成若干个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协同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
——建成若干有较好应用实效,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并形成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实现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适时开展全国性物流公共信息交换系统建设。
面向行业管理:
——交通运输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较高水平,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5%以上,并在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等领域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综合性应用。
——初步建成覆盖全国的部省两级公路水路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平台,全面掌握交通运输风险源,并实现对II级以上突发事件的及时接报和处置信息的分发处理。
——基本建成部省两级公路水路建设和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信用管理和服务体系。
——建设部省两级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实现对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市场的运行状态、发展态势等的综合分析,基本形成以数据挖掘分析为重要支撑的交通运输决策支持体系。
4. 创新信息化管理机制,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保障环境基本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基本建立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完成标准框架体系中基础性、通用性标准和专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实现交通运输行业信息系统的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形成较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交通信息化建设与运营保障体系,在信息化运行管理机制方面务求取得新的突破,增强交通运输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