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小学校 > 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

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

发布时间:2020-12-31 00:10:40

⑴ 如何深化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增强普通高中的办学活力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增强学校活力
——上海市教委民办教育处负责人答记者问
在《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文本出台之际,上海市教委高等教育处负责人接受记者专访,解读《纲要》文本民办教育相关内容,分析当前和未来上海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
该负责人指出,尽管上海民办教育在过去近30年间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民办教育发展相关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也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也应清醒看到,当前民办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面对这些热点难点问题,为进一步促进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这次制定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原则指导下,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精神,立足上海民办教育的实际,紧紧围绕“促进”与“规范”两大主题,进行制度设计,推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
记者:能否概括一下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民办教育发展至今的现状?民办教育目前主要面临哪些问题和矛盾?
负责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教育政策的积极鼓励下,上海民办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不仅外延规模得到较快扩张,而且内涵质量也有了很大提升,已成为上海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截至2009年学年度,上海共有民办普通高校21所,在校生9.52万人,占全市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数的18.6%,专任教师0.38万人,占全市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的10%;民办中学111所,占全市中学数的14.6%,在校生8.22万人,占全市中学生数的13.6%,专任教师0.45人,占全市中学专任教师数的8.9%;民办小学171所,占全市小学数的22.8%,在校生15.1万人,占全市小学生数的22.5%;民办幼儿园327所,占全市幼儿园数的29.4%,在园幼儿7.4万人,占全市在园幼儿的20.9%,专任教师0.58万人,占全市幼儿园专任教师数的24.4%。民办教育的发展,扩大了上海教育的总体规模,有效缓解了公共财政教育投入的压力,积极促进了上海教育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有力推动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上海率先在全国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如此,我们也要看到不足的一面。当前民办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就宏观层面而言:有关民办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尚不甚明确;民办教育的整体发展还缺少长远规划;有关民办教育的各项平等待遇尚未完全落实;对民办教育行业的监管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也有待改善。从学校自身来说,少数民办学校举办者办学理念有偏差,营利动机过强;有的民办学校在办学中存在失范行为,已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某些民办学校内部管理不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教师和学生的权益缺少保障;受办学经费制约,不少民办学校教学投入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不稳定;此外,部分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尚未落实,加上银行负债偏高,学校运行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记者:《规划纲要》是如何从指导思想与工作方针上更加突出发展民办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的?
负责人:《规划纲要》在“办学体制改革”一节中,指出要“以增强学校活力、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为目的,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格局,促进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有序竞争、协调发展”。这是在上海本地适龄人口逐年减少、教育资源呈现局部过剩的情况下,政府对民办教育发展定位的一种新导向,也即强调民办学校应该在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上起更大作用,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培养适用型人才上面。这也意味着在未来上海“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中,民办教育可以也应该发挥自身体制机制上的先天优势,先行先试,大胆作为,为教育综合改革探索新路,积累经验。
记者:请问《规划纲要》如何在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上进一步明确民办教育的发展思路?
负责人:《规划纲要》提出“整体规划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对民办教育的功能、类型、层次、结构及比例等进行合理定位”,这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民办教育无序发展、自生自灭的状态,将民办教育的发展自觉引导到符合法规规定和社会需要的轨道上来。
这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上:
一是加快发展大众化、多样性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稳定发展选择性、高质量的民办中小学。上海民办基础教育稳定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上海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基础教育的发展,增加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满足了市民对多样化优质教育的择校需求。健康发展的民办基础教育是上海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今后十年中,上海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将朝大众化和多样的方向发展,重点满足市民对优质学前教育与特色学前教育的需求。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将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满足市民对优质、特色和特殊教育的需求。政府将为民办高中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鼓励民办高中向多元出口办学模式发展,与公办高中错位竞争发展。
二是有序发展多层次、有特色的民办高等学校。民办高等教育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各类技能型、适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办学类型多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而从办学层次上讲,今后主体应是专科层次的教育,一部分可以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同时允许个别具备条件的院校申办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
三是引导发展各类紧缺性、实用型非学历民办教育机构。上海的非学历教育和培训近年来发展迅速,从事非学历教育和培训的机构有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各类全日制高等院校、党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各级各类从事非学历教育的公办教育培训机构,由政府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经营性教育培训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在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中接受非学历教育培训的人次超过320万人次。各类非学历教育和培训机构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外语培训、计算机培训、社会生活类培训、文化教育类培训以及少儿培训。上海非学历教育和培训的发展较好地适应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上海市民生活结构变化的需要、扩大就业的需要以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已成为上海终身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十年,上海将重点引导发展各类紧缺性、实用型非学历民办教育机构;健全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法规政策制度建设,提高市场准入标准,规范各类办学机构的办学行为 ;建立学费监管机制和风险基金,保障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完善非学历教育培训 “谁审批谁管理”和“两级政府两级管理,以区县政府为主管理”的管理体制,建立非学历教育培训协调机制和联合执法制度。
记者:在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方面,是否采取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新举措呢?具体有哪些?
负责人:为更好协调解决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政策性问题,《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市级民办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民办教育发展服务中心,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服务。还提出了三项操作性很强的措施:一是建立政府、社会和学校各方共同参与的民办教育发展基金,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的奖励资助力度;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向民办学校实行灵活多样的信用贷款;三是完善民办学校税收优惠政策和各项奖励政策。
上海将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与奖励力度,建立民办教育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今后十年中,上海将逐步完善对民办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引导民办教育内涵发展。政府扶持资金的用途主要包括: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加强师资与管理队伍建设等。此外,要求区县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支持区域内民办中小学的发展,对符合条件且收费标准低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生均经费拨款的义务教育阶段民办中小学校,按照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本定额给予补助。扶持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原则是引导民办学校坚持教育公益性、依法规范办学、建立年金制度、规范财务管理,推进民办高校落实法人财产权。
同时,为了引导民办学校特色发展,《规划纲要》还专门将“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列为十大“教育综合改革重点试验项目”之一,明确提出要“完善公共资源支持民办学校发展机制,支持若干示范性民办高等学校建设,实施民办学校教师管理者培训资助计划”。这些措施的提出和实施对民办学校健康发展无疑将是很大的推动。
记者:那么在政策层面上,是否也有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相关决策出台呢?
负责人:从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着眼,《规划纲要》重申民办学校的董事会要按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规定行使决策权,校长依法独立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权,同时要在依法保障“教代会”民主管理和监督权的基础上,建立和规范民办学校的监事制度。
从政府工作视野考虑,旨在完善教育行政监管体系,针对少数民办院校办学中存在的失范行为,《规划纲要》提出要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督检查,完善民办教育行政执法和督导制度;为保障民办高校安全稳定运行,防范和化解可能存在的办学风险,《规划纲要》强调要进一步落实民办学校的法人财产权,实施符合民办教育特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办法;同时探索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保证金制度和学费监管制度,逐步形成民办学校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从社会第三方角度,为维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民办教育协会和教育中介组织的建设,以推动民办学校行业自律和规范发展。
此外,在民办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上,《规划纲要》也领全国风气之先,提出要探索建立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及各项政策,在此基础上明确民办学校产权归属,加大政府对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的奖励资助力度,完善民办学校重组与退出机制,推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些改革和试验的推进,将从源头上破解长期困扰民办学校发展的若干瓶颈问题,从根本上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⑵ 如何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根据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好地激发每个学校的活力,更好地发挥全社会的作用。
政府宏观管理,就是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创新方式,把该放的放掉,把该管的管好,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学校自主办学,就是要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明确权利责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社会广泛参与,就是教育质量要接受社会评价、教育成果要接受社会检验、教育决策要接受社会监督,最大限度吸引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政府、学校、社会,管、办、评三者之间,权责边界既应当是清晰的,又一定是相对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持,由此形成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现代教育治理能力。
一、把方向,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把握办学方向,是政府的首要职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工作,始终是教育第一位的要求。当前的关键,是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实化、具体化,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体现到课程标准、教材编写以及考试评价之中。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近,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抓好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三爱”教育,创造有效形式、形成长效机制。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开展节粮、节水、节电“三节”活动。特别是节约粮食工作,要从餐桌抓起,从食堂抓起,从各级各类学校抓起,营造劳动光荣、节约光荣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要突出诚信教育重点。
在教育系统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将学生诚信表现记实性写进成长记录,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有效机制,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价值观念和制度保障。要用铁的手腕治理考试招生违规违纪问题,用铁的纪律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坚决守住教育考试招生这块净土。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创新教学方法,分学段有序推进,打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根基。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明确学生在学期间参加志愿服务的要求,以记实方式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工作。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通过多种形式,保障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教会学生掌握一两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推进体质健康测试,学生测试结果通知家长,学校测试结果向社会公开。要改进美育教学,充分发掘传统艺术资源,因地因校制宜,教会学生使用一两种乐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部署和推进各类课程改革。出台实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对各学段育人目标和各学科内容设计提出具体要求。修订课程标准,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修订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大纲,研究提出大学相关教材修订和使用意见。做好教材编写工作,全面修订义务教育各年级各学科教材,完成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三科起始年级统编教材审定;组织修订中等职业教育教材;修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高质量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其政治性和学术性的高度统一。
二、促公平,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在教育公平上多想办法、多做实事,用教育公平重新审视体制机制,重新评估政策措施,通过规则调整和制度创新,不断提高教育公平水平。
兜底线,保障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要抓好贫困地区教育。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保证贫困家庭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研究实施“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编织贫困地区儿童成长安全网,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把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流入地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努力保证他们能在当地就读,完全由公办学校接收暂时有困难的,可以采取向民办学校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
努力做好随迁子女在当地升学考试工作,扩大进一步接受更高一级教育的机会。要支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提高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覆盖率。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抓紧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密切会同相关部门,紧紧围绕留守儿童安全、学习、情感等提供有效服务。要高度重视残疾人教育,全面部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保基本,使每一所学校都达到基本办学条件。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投入,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落实《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使贫困地区学校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符合安全、学习和生活的基本需要。对确有需要的村小和教学点,不仅要坚持办,而且要办好。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将各地办学条件达标情况列入督导,全面普查,纳入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并向社会公开。要多策并举,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上水平,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要优化学校布局。学校布局规划要纳入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从严控制农村学校撤并行为,调整须经省级政府批准。创新学校管理模式,鼓励强校带弱校,组建教育联盟,推行学区一体化管理,探索学校托管,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
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学生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规模,调整完善招生规则,让更多部属及省属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学生,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形成巨大的人才红利。各地各高校都要建立健全逐步提高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的长效机制,并将每年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向社会公布。要提升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
教育资源要继续向中西部倾斜,加强东中西部教育协作,鼓励优秀教师以多种形式到中西部服务,强化国家重点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为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要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作出贡献。今年,全国80%以上中小学校要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奠定教育信息化基础。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使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通达具备条件的每一个班级,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
三、调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不断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政府教育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当前应着力在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上多下功夫。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从完善基本制度入手,加快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普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今年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要全面清理各类歧视性政策,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解决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法人属性、产权归属、教师保障、财政扶持等问题。要根据三中全会要求,积极探索运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推动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
四、抓改革,积极稳妥破解考试招生制度难题。
推进改革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教育改革任务艰巨繁重,三中全会作了全面部署,我们要一项一项地抓好落实。今年的重中之重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出台实施方案。教育部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配套“实施意见”。各省要根据教育部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改革“实施方案”。
开展改革试点。在有意愿、有条件的若干省份和高校开展改革试点。改革试点包括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改革试点省份和高校要出台试点“实施办法”。
改进考试内容。抓紧研究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考试内容改革,完善国家考试题库。高等职业教育推广“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方式。
确保公平公正。这是社会各界最为关心的问题。确保公平公正,最重要的是理清责任、落实责任。要抓紧完善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办法,健全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有错必纠,有责必问。调整高校招生委员会人员构成,增加教师、学生及校友代表。建立校长作为法人代表签发(或授权签发)录取通知书制度,公布各校录取通知书签发人名单。对学生作弊、作假,经查实除按规定处罚外,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提供就学、就职单位了解。进一步清理规范和逐步减少各类加分政策。
加强宣传引导。要加强改革举措的可行性论证,加强改革的风险评估。充分考虑教育的周期性,按照“三年早知道”原则,提前公布高考改革实施办法。要加强对改革办法和政策的宣传解读,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五、转职能,改进教育管理方式。
政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在“管办评分离”中,政府管理的改革是前提、基础。推进政府管理改革,核心要义是加快转变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同时督促基层和学校把权接住、管好,确保放而不乱。
积极简政放权。“善政必简”。只有该简的简,该放的放,才能激发学校和社会活力、需求潜力和发展动力,才能从名目繁多、繁琐细碎的评估、评审、评比中解脱出来,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抓大事、议长远、谋全局,做好该做的事、能做的事。要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按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对已经明令取消的,要不折不扣地放给学校、放给社会,不能变相保留。对保留的项目,要抓紧清理审批流程,公开审批的标准、程序和结果。要统筹整合专项资金。
根据财税体制改革要求,整合农村义务教育改善办学条件专项资金,统筹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资金,扩大基层和学校资金统筹使用权,提高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要减少各种检查活动。建立检查工作归口管理,整合各种常规性和临时性检查,给学校创造一个安心静心办学的环境。简政放权,当前重点是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
加强标准建设。标准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要依据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用标准加大投入、加强监督、加强约束,从根本上减少管理中的随意性。这些年,相继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标准,但目前一些领域仍然空白,有的已经不合时宜,有的甚至相互矛盾。去年教育部制定了《标准与指南》制定和发布规程,强化对国家教育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
要加快对一些标准的废止、修改,制定学校建设、经费投入、教师编制、教育质量、仪器设施、专业教学、语言文字等标准,加快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标准体系。特别是要推动健全各级教育生均拨款制度,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完善职业教育、普通高中生均拨款制度,研究学前教育、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运行保障机制,健全教育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要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坚持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要加强教育经费监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严防违规违纪行为和铺张浪费现象。
推进法治建设。“政贵有恒”。法治是现代教育治理的基本特征,对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稳定持久的保障作用。要推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等4部法律一揽子修订工作,抓紧职业教育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工作,不断健全教育法律制度体系。要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健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
强化教育督导。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简政放权,也要加强监督监管。教育督导是政府加强宏观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决策、执行、监督三者相互协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完善督学、督政、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印发深化教育督导改革 转变教育管理方式的意见,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建设,充实教育督导队伍力量。
研究制定督学管理办法,提高督导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做好督导重点工作。督政方面,继续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省级督查、国家认定工作,探索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和复查制度,印发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办法、省级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督导考核办法,加强对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监督检查。督学方面,完善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实现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全覆盖,推进学校规范办学行为。
制定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办法,推动学校办出特色,扎实实施素质教育。质量监测方面,制定发布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方案,开展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科学评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为改进教学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制定教育督导报告发布办法,完善教育督导报告发布和限期整改制度,加大复查和问责力度。
六、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教育有没有活力,关键要看学校有没有活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学校作为基本立足点,建立以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为导向的工作机制,最大程度地激发学校作为教育“细胞”的活力。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这也是政府放权的制度前提。对公办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根本制度,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范围和规则。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参与机制、理事会(董事会)的社会联系和合作机制。加强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出台高校学术委员会规程,规范学术委员会的组成、权责和运行规则。
章程是明确学校内外部权利义务关系、促进高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载体。要按照统一部署,加快推进高校章程制定和核准工作。对民办高校,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完善理事会(董事会)结构,规范决策程序。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制度,保障校长、教职工特别是学生等相关主体的权利。对中小学,主要是加强党组织建设,实行好校长负责制,加快推进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家长委员会建设。
推进依法办学。教育部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正在研究制定依法治校指标体系,形成依法办学的考核标准、考核办法,为政府、社会、家长监督评价学校办学行为和管理活动提供依据。要把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成效作为评价学校领导管理水平、治校水平的重要内容,切实推动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教育部门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对学校办学活动合法性的监管上,提高学校管理的法制化水平,坚决杜绝任何学校出现有悖于法治原则的管理手段和规定。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申诉、学生申诉制度,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工作者在学校管理中都能直接感受到法治的力量。要建立教育领域公益性法律服务机制、学校安全事故依法调解制度,完善保障学校依法办学的制度环境。
坚持面向社会。学校只有主动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将出台关于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在办学思路、模式、方法上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变。
七、发挥社会评价作用,动员社会参与支持监督教育。
在“管办评分离”中,评价是反馈环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客观、科学、公开、公正的评价,是增强教育工作针对性、有效性的前提,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学校改进工作提供依据。治理模式下的“社会评教育”,实质是要把评价权和监督权更多交给社会、回归社会,在“管”与“办”的互动中,保持相对独立性,成为教育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下,教育所提供的课程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所创造的科研成果,最终都要接受市场和社会的检验。这不仅要求我们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式和培养模式做出调整,也要求我们的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相应变革。行业企业是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毕业生最终的去向。无论是职业院校,还是普通院校,都要加快建立行业企业评价机制,吸收行业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把行业企业的评价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重视行业企业评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是个试金石,高校办得好不好,归根到底要看学生就业能力强不强、创业水平高不高。今年高校毕业生727万,这都是国家宝贵人才。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责无旁贷,教育部门义不容辞。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在开发就业岗位、政府购买服务、鼓励基层就业、激励自主创业等方面,出台更多具体政策,解决毕业生就业创业中的具体困难。要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作为高校评估重要内容。实行高校学生学籍信息和就业信息贯通,及时、准确、客观地反映和把握各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并向社会公布。
强化专业组织评价功能。教育评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正确发挥评价的监测、诊断、指导功能,专业机构不可替代。要支持现有专业机构建设,发挥专业学会、行业协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要加快培育独立于教育部门的专业教育服务机构,不断提高其评估监测水平。要引入竞争机制,推广政府购买服务,通过合同、委托等多种方式向专业组织购买高质量的服务。
将加快整合国家教育监测评估机构和资源,为开展专业化监测评价提供支撑。加大力度推进一些机关职能向直属单位和社会组织转移,原则上各司局不再直接组织评估评价评审等具体事项。委托第三方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和“教育满意度测评”两项监测评估工作。通过测评,及时发现问题,准确找出差距,切实提高各级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做好工作的自觉性、针对性,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教育满意度。
重视社会公众监督。社会监督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推行教育部门、高校权力清单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社会各界在公开中监督。要通过信息公开,确保社会公众及时、便捷、有效地获取各类教育信息,这是社会监督不可或缺的环节和基础。强化社会评价,
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主动加强信息公开,主动让社会了解,提高政务和校务公开的水平,提高政府和学校的公信力。对各级教育部门,要按照中央关于推进政务公开的要求,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把各项政策和重要事项依法、及时、全面、准确地向社会公开。进一步加强职能公开、依据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监督公开。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工程项目在决策前都要公开征求意见,并以适当方式公布意见采纳情况。
要加大行政审批公开力度,及时公布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办理程序和审批结果。大力推进工作过程公开,及时发布重大教育项目和工程实施情况。大力推进工作结果公开,推动教育质量标准、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和教育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开。要公开违法违规事件查处结果。对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办学条件能力、质量水平等信息向社会公开,让社会了解。今年要进一步推动本科院校向社会发布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积极公开群众关注的信息,对学校重大决策、政策及时宣传,赢得社会理解;对突发事件要及时回应,掌握舆论主动权,树立和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和声誉。
当前,特别要加大高校招生和财务信息公开力度,细化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扩大公开范围,切实加强师生和社会对招生、财务工作的监督。信息公开,核心是“公开”,关键在“真实”,根本在“监督”。没有“监督”的公开,就可能是不公开、半公开,甚至是假公开。要改革信息公开监督检查机制,引进第三方参与教育信息公开监督。

⑶ 与民办学校相关的政策法规有哪些

第一处是依据新《民促法》第十五条规定:申请正式设立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专,应当向属审批机关提交的材料中包括学校章程。

第二处是新《民促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民办学校的举办者根据学校章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参与学校的办学和管理。

第三处是新《民促法》第二十二条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的职权中,包含修改学校章程。

第四处是新《民促法》第五十六条中,民办学校终止的情形之一就是根据学校章程规定要求终止,并经审批机关批准。

第五处是国务院的《若干意见》第十九条规定:完善学校法人治理。民办学校要依法制定章程,按照章程管理学校。

(3)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扩展阅读:

民办学校对招收的学生,根据其类别、修业年限、学业成绩,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发给学历证书、结业证书或者培训合格证书。对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学生,经备案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鉴定合格的,可以发给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民办学校依法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民办学校的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权依照工会法,建立工会组织,维护其合法权益。

⑷ 教育部五个自主是什么

教育部公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今年起,取消高校自主招生方式,实施“强基计划”。与原自主招生相比,新计划有哪些区别、亮点?对此教育部在招生专业、入围依据、录取方式等五个方面做出解释。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先是选拔定位上的区别。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而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其次,强基计划在招生专业划出了范围。自主招生未限定高校招生专业范围;而强基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安排招生。

入围校考的依据上,二者也有区别。自主招生的入围依据主要是考生的申请材料;强基计划的入围依据是考生高考成绩,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录取方式也有不同。自主招生采取降分录取的方式,最低可降至一本线;强基计划将考生高考成绩(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从高到低顺序录取,体现对学生更加全面的考查。

此外,培养模式上,相关高校对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在培养方式上未作特殊安排;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将实行小班化、导师制,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畅通学生成长发展通道,实现招生培养良性互动

⑸ 如何才能激发中小学办学的活力

如今对于中小学的教育,可以说是抓的很紧,而想要激发中小学办学的活力,首先还是要从学校质量标准上来看,还有就是权力界限上要好好分清楚。要从根本问题上来激发中小学的活力,而不是通过所谓的僵硬的政策来实现片面的面子功夫。

三、管控好学校的界限

并且一定要让学校明白自身发展的方向,要知道办学活动激发活力,所需要去做些什么东西,从而去进行调整。还有就是学校本身的经费使用,是否有将钱用到最该用的地方去,是否有进行金钱浪费,要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并且还要推动教师的绩效改革,这样才能够摆脱所谓的僵硬片面化思想。

⑹ 四十年代的人受教育的途径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期 作者:袁振国 刘世清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基础教育一骑红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创造了大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奇迹,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与智慧。我国基础教育的高效公平发展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发展定位上把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推进基础教育整体发展;在发展动力上以改革促发展,激发办学活力;在发展内涵上以全面发展方针为指南,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在发展方式上从效率优先到效率与公平并重;在发展手段上以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为抓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发展路向上请进来走出去,不断走向世界中心。
关键词:改革开放;基础教育;历史经验;教育发展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很大。改革开放以后,全国人民筚路蓝缕,团结奋斗,中国基础教育从世界人口大国的末位走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前列,义务教育的保留率走到高收入国家前列,创造了14亿人口大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奇迹[1],为我国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世界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发展定位:把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推进基础教育整体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百废待兴,人才严重匮乏,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是当时中国的迫切要求。可是“房子、票子、师资”都十分缺乏,在此情况下,教育发展从什么地方着力?这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把义务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并长期坚持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要把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当作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突出地提出来”。1986年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诞生,“实施义务教育”优先成为国家意志与法定任务。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把“两基”的实现作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重中之重”从此长期坚持,成为国家的战略部署。
我国普及义务教育采取了三步走的战略。[2]第一步:逐步推进。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因地制宜确立了发达、中等发展和落后“三类地区”逐步推进义务教育的政策部署。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双基”任务,1994年具体化为“双八五”,即到20世纪末,在占全国总人口85%的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第二步:两基攻坚。2004年国家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并于2007年底如期实现。“两基”人口覆盖率提高到2007年的98%。第三步:免费普及。国家宣布“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学生上学不花钱成为现实。
世界早发国家从提出实施到基本实现义务教育,都在100年左右的时间,而我国从提出到完成只用了20多年时间,正是因为坚持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才保证了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稳步发展,使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从1990年的0.502提高到2017年的0.752,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国人口的学历结构和内在素质。[3]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继续强调“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8月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时再次强调“始终坚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落实政府责任”。这无疑将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二)适时推进高中与学前教育普及
在人财物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我国采取了优先发展义务教育的战略,一旦能腾出手,立即不失时机地向两端延伸,大力推进高中和学前教育的普及。我国高中教育发展的思路,一是分类发展,二是特色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中阶段普职教育结构严重失衡,高中阶段普职比为15.4∶1[4]。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调整中等教育结构,一方面实施重点高中政策,着力为高校输送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与产业结构变化要求。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普职大体相当理念指引下,以示范性高中政策为重点,高中教育发展迅速。到2016年,高中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5%。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高中教育入学率达到90%的目标。在高中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为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规划纲要》及时提出了“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同年国家启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点项目。高中教育从重点校分层发展走上了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之路,不断推动普通高中的育人方式变革。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改革开放之初,由于经费严重紧缺,在义务教育经费都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学前教育几乎无力顾及,加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因为企事业单位改制,政府责任弱化,公办园大幅度减少,到2010年时我国学前入园率只有52%,农村更只有36%,与此同时“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突出[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规划纲要》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明确了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提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连续实施了三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2014—2016年、2017—2020年)。在学前教育“国十条”的指导下,各级政府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着力破解公办园少、民办园贵的问题,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学前教育经费大幅增加,学前教育的三年毛入园率不断提升,2017年达到79.6%,达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
二、发展动力:以改革促发展,激发办学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来,基础教育始终坚持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不断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因素,不断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管理重心下移
改革开放以后,面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统得过死,基层缺乏办学积极性、学校缺乏办学活力的现实,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宗明义:“中央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由此确立了中国教育改革的主线和方向,拉开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大幕: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降低管理重心为核心,调动各级政府和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将基础教育的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政府,增加了地方政府办基础教育的责任,促进了基础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结合。自此以后,权力下放,各司其职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条主线。2010年《规划纲要》再次强调“以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不断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放权提升了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了在中国大地上一浪高过一浪的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的选择性和个性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增强和发展。
(二)转变教育管理方式
进入21世纪后,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攻坚期,深层次的利益与矛盾问题涉及面广、关联度高。在此背景下,我国以《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为引领,明确了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即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增强教育活力,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战略总目标后,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推进教育治理变革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目标。《规划纲要》强调,要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与治理方式的转变,加快了“管办评分离”与“放管服结合”的现代管理体制的形成和责任、权利、义务的统一。
(三)积极发展民办教育
“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推进多元办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和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并且鼓励集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国家单一办学体制逐步发展为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办学体制。在此期间,发展民办教育是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支持保障民办教育的良性发展。国家发布《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工作的通知》和《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在基础教育阶段出现了公办民助、混合所有制办学等新的办学形式。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首次在法律上明确了民办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7.76万所,各类民办教育在校生达5120.47万人;其中,民办小学6107所,在校生814.17万人;民办普通中学(含初中、高中)8279所,在校生883.94万人。民办教育的发展扩大了基础教育

⑺ 如何激发中国教育的活力

如何激发中国教育的活力


——中国教育30人论坛对话实录

主持人:

刚才对话环节和讨论非常精彩,讨论的问题很深入,很全面,特别是交流的环节看到不少人非常的踊跃,有很多同志举手,时间的关系没有完全的交流。

上午讨论的是教育的思想,教育的组织,教育的技术,下面进入教育的管理体制,目前我们的管理体制总体是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的方式在管理,公有教育,公办教育还是独大的格局,没有完全的改变

。民办教育也在发展,怎么看待民办教育的发展,怎么激发教育的活力,我们下面就围绕着这个主题请有关的专家和嘉宾一起讨论,下面有请对话主持人,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山西省教育厅副厅

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卓玉。

张卓玉:

这个话题主题是如何激发教育的活力,这个话题非常的复杂,关系到教育体制,教育管理的问题。

我想大会组委会所以设计这样一个话题,是考虑到今天我们的教育活力不够,我个人认同这样一个判断,中国过去30多年,我们的社会各领域,最充满活力的是经济领域,最充满活力的这个领域发展速

度最快,成效最好。与经济领域比较,教育领导应该说过去30多年也是有活力的,比如说我们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的出现就体现了教育的活力,再比如说上午下午都经历了津亭论坛的全过程,今天这

个论坛上上下下我认为是充满活力的。但是与经济领域比较教育领域的活力是远远不够的,证据在哪里,如何激活活力,下面听三位嘉宾的高见。

方展画:

我简单的讲三个观点想法,第一个想法,今天是讲民办教育,稍微延伸的讲,我想我们根本没有搞明白教育,我们到底教育什么,根本就没有搞明白。美国搞明白了吗?没有。美国的教育一直出现钟摆

现象,一会儿往这,一会儿往那,所以没有搞明白。当把老师传授的东西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上午的奈斯比特先生说教育不要想把篮子装满,而是要点燃学生的一盏灯,这个灯怎么点,有不同的点

法,现在我们的教育没有点灯,只是急急忙忙的装篮子。刚才汤敏先生讲慕课,我有不同的想法,现在应该还不是时候,很多老师包括高校的老师说,慕课只适合985大学,清华北大的学生,慕课不愿意

的可以不打开,清华和北大的学生可以不打开,心的灯没有打开,求知的欲望还没有。这想到我们的教育,如果讲极端一点,我们的认识还处于处女地,还是不知道,我们需要很多的探索,这种探索现

在麻烦的是在于我们不知道教学是什么,但是很多人认为已经知道了,所以就按照知道的东西管,包括讨论的很多问题都是这样的问题,他认为他知道了,按照这个管,我们认为这个不行,那个不行,

这个是教育,那样是教育。刚才周国平说那个试卷答得不好,福建有一个作者去做题目才得了一分,根本就不合格,我们的出题者认为已经知道了,已经懂了,然后进行教育和管理,我说这是教育没有

活力的根源,现在太多的考核都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不是标准,需要打一个问号,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没有活力,我就说这么一个观点,我们的教育还是需要探索的,特别是多样化的社会还是需要探

索的。我们处于改革开放的年代,改革开放意味着什么,什么叫创新,创新就是走弯路,走弯道,传承,是一直按照原来的思路模式走下去,越走越快,越走越远。创新肯定是弯道,现在讲拐点,把原

来的否定找一个增长点改革是跨越式发展,讲通俗一点是超车,我想现在学校教育当中,我们需要有弯道超车的意识,我们按照原来的做法精制化很多学校在搞这个事情,我们很多学校都是精致管理,

包括刚才出来精致化的利己主义,我们现在需要走新的路,尤其是不明确教育究竟是什么的时候,尤其是我们很多人认为教育就要这样做,但是我们想走另外的路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碰到了制度障碍

。特别是我们的公办学校,要想弯吗?很不容易。有各种各样的制度在制约着我们的学校。我在想呼唤学校在改革创新中走自己路的时候,需要放权,需要为学校松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活力才能激

发出来。

第三是民办学校,从我们国家看来,真正意义的是90年代初,20多年的历史,现在看民办学校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启发。民办学校据我所看的所了解的学校在草创初期基本没有校舍,没有师资,没有经

费,很多学校是玩空手道的,20多年过去了以后,有很多学校没有了,有很多学校成长,成长得很快,为什么?我在想民办学校就是敢于弯道,因为敢于弯道所以才超车。我们讲特色教育,这几年特别

是2020年国家纲要颁布以后,我们的全中国的学校都在讲特色发展,但特色发展最早是谁开始的,我想应该是民办教育,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记忆,90年代初的时候,民办学校的校名最多的是外国语和实

验,因为改革开放初期,外国语肯定是特色,实验也是特色,民办学校从一开始就要在夹缝中求生存,要走自己的路,不能按照公办学校的东西来做。小班化,现在人们有钱了,需求提高了,但是很多

民办学校是靠小班化起家的,包括现在说的扁平化管理。民办学校没有办法,不可能养六七个校长,就是一两个校长,甚至有的学校就是一个校长,没有其他校长,部门很少,就把教育的活力挖掘出来

了,我想民办学校走到今天,如果没有师资优势,甚至是没有政策优势,我们的民办学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是任其自生自灭的,这几年有所好转,完全是靠走弯道来超车,来通过改革创新激发他们地教

育活力,让我们看到教育另一条成长的道路。

卢志文:

我今天是来听会的,被抓上来的,我的牌子是手写的,我要收藏,现在手写的比打印的都珍贵。

张卓玉:

李希贵校长是这场活动的嘉宾地因为学校有事没有来,感谢卢校长参加活动。

卢志文: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活和死在管和放之间,所有的人都想活,但是领导怕乱,这矛盾找不到恰当的路。我们今天探讨这个问题是大家感兴趣的。我想如何在乱 管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活而不乱,管而不

死。这是我们长期思考的,别说国家的宏观政策,就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其实也要面临这个问题。我们都希望活,我们都不希望乱,但是没有一定程度的乱,就不可能有活。这个度如何把握?其实人们

早已经有策略了,只不过我们没有把它鲜明的提出来,我们按照这个路子走。比如说底限加创造,就是解决管与乱这对矛盾的一种策略。底限加创造,就是稳定高效的保底策略,和创造跨越的发展策略

的一种结合,如果从宏观上看,中国的教育底限谁来守,创造来完成我想应该有分工,保底靠政府,繁荣靠市场。公办保底限,促均衡少公平打基础,减少择校需求。民办促繁荣,寻差异,扬个性,求

创造,满足择校需求。就能够实现底限有守,创造无限,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津亭我们探讨活力这个话题仍然感觉很奢侈,教育领域活力不够是主要的矛盾。束缚教育生产力解放的因素到底有

哪些,我认为应该是三个层面。第一是思想和观念,如果教育活,首先应该是思想活,应该是观念活,所以这个里头就有一个思想解放的问题。经济领域早已经证明了,今天说构建和谐社会,怎么和谐

,满意就和谐,怎么满意有选择就有满意,怎么选择,供应充足才可能选择,怎么供应充足,繁荣发展的结果就是供应充足,繁荣发展的前提就是开放,哪个领域开放哪个领域比较得,思想解放带来开

放的局面,开放的局面带来繁荣和发展,繁荣的发展带来供应的充足,供应的充足带来选择的增加,选择的增加带来满意度的提高,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今天教育为什么依然还是条子满天飞,我想30

年前计划经济时代,我们体验过,有条子的时代都是供应不充足的时代,今天既要花钱还要做孙子,老百姓是不会满意的,活力就来自思想的解放,教育首先来自思想的解放,上午说了这个话题,高校

用政府的钱要接受政府管,这个太好了,那个钱是哪里来的?老百姓给的,政府是应该接受老百姓的管,政府给你钱要接受政府的管,老百姓额你钱能不能接受老百姓的管,这个理顺了就是通的。

第二是机制活,体制是结构,结构很重要,市场经济带来中国经济领域的腾飞,教育领导当中的腾飞,还得要引入一些机制,我觉得应该有一种一直在,这种机制就是市场的机制。这种机制在就会有促

进。

第三个活我认为应该是方法活,途径活,这实际上是科技活和创新活,要让各种各样能够解放生产力的东西都释放,但是今天看到学校是一个最排斥技术创新的单位,教师个体按照道理应该是思想最解

放的,但是讲真话,知识经济的时代,我观察下来,教师还真的不是一个爱学习的群体,这就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没有一种机制去促进,为什么要拥抱技术进步呢?因为技术进步可以解放什么力,可是

为什么我们对解放生产力的事情熟视无睹,不愿意去用,是因为解放不解放生产力和我没有关系,所以没有动力。因此,教育的活力的诞生,一定是思想的解放,制度的创新,科技的进步,合力作用的

结果。

朱永新:

大家可以看到请卢志文来是对的,本来是让他替我,我上午已经到了,希贵老师因为有事不能来,就替他了。本来卢老师是今天下午的飞机,改到晚上的飞机,到目的地要晚上两点了。为什么选择他,

因为活力没有民办学校的发言人讲什么活力呢?他可以现身说法,可以跟我们交流和分享,而且他是非常成功的,办过多所民办学校的校长,他下面有十多所民办学校,有公办转制学校,新型的托管学

校,有自己创办的民办学校,是十一所民办学校的校长,而且办一所成功一所,办一所活一所,他应该是民办教育的专家。

我们今天讨论的活力更多是机制体制来看的,我认为可以从三个层次看,第一是社会参与教育的渠道畅通不畅通,有没有活力。第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地方政府有没有创造性,有没有权力进行

教育的变革,学校有没有自主权,在教育有没有作为,我认为是三个层次,社会的角度看,我认为有活力的教育应该是社会精英,社会里智力资源,人才资源及大量的涌流,社会的资金大量的往教育涌

流,很坦率的说现在的道路不太畅通。举个例子,社会资本,刚才说了我们的中国的民办教育绝大部分是滚雪球滚出落的,而不是民间资本,看万人大学一开始没有投多少钱,不像香港跑马大学一下子

几十个亿,十年办一所著名的大学,他们可以做到,我们没有的,我们有钱也进不,曹德旺拿很多钱办基金但是不能搞教育,俞敏洪上市公司办不了学校,所以只能跟人家二级学校合作。他说最好能给

一个名牌大学,就可以跟北大清华抗衡。中国办学要求很严格,比如说500亩地,少一亩不行。香港很多就是一楼可以办大学,为什么要500亩地呢?大学有各种可能性,非得要500亩地,中国批地是多么

的困难,不是想拿就可以拿的。这就搞死了。

不允许先办本科的,必须是大专开始,大专三年毕业生经过论证才可以申请办本科,本科之后三年毕业生再经过同意可以招硕士,硕士点要一个个的审批,硕士之后才是博士,没有20年搞不定。如果说

办大学几十个亿进来就办一流的大学,有没有条件,我认为应该制定标准,什么人什么样的资源资金可以办博士学位,直接批就行了,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请部分人,全世界的精英人才请来,为什么

不能办一个比北大清华还牛的学校,我认为是完全可以的。中国的民间资本大量的炒股,大量的做其他就是不往教育里来,不是不想来而是进不来。我的想法一定要信一个制造一个信民间资本和民间智

力进入教育的办法,包括优秀的人才不爱到教育中来,这是社会层面的问题。

第二是地方,因为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太大了,我的区域之间的差距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个区域之间的差距就造成了教育不可能由一个政策指导全国所有的教育,国家有一些东西可以用一个

政策,比如基本的人才培养要求,作为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的公民,有一个基本的素质,这个国家可以规范。但是怎么办教育,怎么做教育,把地方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一个

个标准捆死教育一定不会有活力。因地制宜,应该作为我们国家公共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和指导思想。有人说京剧进校园,北方人可以听五得懂,广州可以粤剧,苏州可以是昆曲,要把空间留给地方。

还有撤点并校,我们走了很多的弯路,微小学校是很好的方面,在强调大工业的背景下过分的强调了学校的规模,几万人的学校不可能有个性的,越是小越有活力,选择性越多。

我们讲一统就死,一放就乱,我们要么一窝蜂,要么一刀切,很难有公共的交流。当然山西和山东的教育改革进行了很多的探索,但还是带着镣铐跳舞,尽管跳得很精彩。这是要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把

地方的积极性剥夺了不行。

学校的活力怎么张扬出来,我们知道办学到最后靠校长,校长就是一个学校的国王,在校园里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是要赋予权利能力空间,不能管得死死的,现在多校长讲没有空间,很想改革,但是

大学里面光政治理论课程的体系,就占了差不多很大的一个空间,专业课程也没有办法开课,想开选修课也是形式上的,必修课堂的比重大到没有空间选择了,很多学校说没有研发课程的空间,国家课

程和地方课程已经把课程排满了,学校很难有真正的有价值的课程空间。要有活力,首先是给社会,其次给地方,最后给学校更大的权利,空间和自由,他们一定会想住更多的主意和智慧,迸发出更多

的能量,更多的活力。

张卓玉:

谢谢三位,就这个话题简单的谈了自己的主要观点,我想在座的各位都对这个话题感兴趣,都会有许多的想问的问题,一会儿请大家准备好提问。我先作为第一个提问者,刚才说到给公办学校松绑,能

不能把这个话题说得具体一点。

如何激发中国教育的活力

方展画:

我认为两条枷锁把学校绑得死死的,一个是行政的作用,学业检测。第二是课程标准。

不反对课程要有标准,但是现在的课程标准有一个很大的误导,最近看过的材料,美国的标准,也在搞标准,我看那个标准跟我们的标准完全不一样,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我

们的标准是知识标准,而且我们为了把这个知识标准强加给学科,强加给教育。

我举个例子,小学一年级有一个知识点叫前后左右人家告诉我六年级学生已经懂得,知道前后左右了,但是我们老师一教育之后不知道了。为什么呢?因为要考试的,左右一考反映到捐面上是搞不懂了

,左右是反过来的,我们小孩一年级要懂得前后左右抽象的空间概念,我们的学生大概什么时候,人家说要十年级,我们的课程标准有很多,包括几点几分几秒,六年级的时候两分钟解决问题,但我们

要教一堂课,但是还教不好。这是标准化造成的,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二三四五六的知识。

我们的行政每年搞一次统测,跟排名挂钩,校长职务挂钩,很小都挂钩。教师就一定要按照课程标准上的内容上,去反复的操练,为了满足行政的统测,为了满足所谓的学校荣誉。因此学校就根本没有

自己自主的空间,或者说我们的空间很狭小,于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怎么来?我们的学校要走弯道怎么走?于是我们的学校要想搞大的改革,特别是深层次的改革,不是原来的加加减减,修修补补的

改革,怎么改?

我们碰到一个学校有感于现代教育的很多问题,搞了上净下动的模式,上午上课,下午活动,大家国家的课程怎么完成,教育部规定要开启国家课程,我们教科院,我们联合发文,搞几个类似深圳特区

一样的,孵化基地学校,可以突破现在的行政规范,可以不开足国家课程,给他免死牌。干到现在五年了,没有家长投诉,我们重新归结学校管理的问题,两大问题,第一是规范重于创新,我们太多的

规范,太多的规矩,独独不讲创新,结果大于过程,结果论的考试多少分,排名第几,以这个行功论赏,过程我们很少关注。

张卓玉:

刚才卢院长讲到机会教育活力,思想活,机制活,创新活,机制活的谈得具体一点。


张卓玉:

非常感谢,下面和朱主席进行交流,刚才改到教育活力三个观点,一个是要社会资源的参与,再一个是地方政府的活力,还有学校自主权的增加,这些问题有待于政府改革,放权,松绑,让社会资源能

够进入教育,地方政府更有主动积极性,学校更有自主权,这些是需要政府做的。现在换个角度讲,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作为一个学术组织,作为一个民间的团体,能为激活中国的教育做什么事?

朱永新:

活力,思想的活力是前提,有人说教育是计划经济最后一个堡垒,言下之意教育还缺乏活力,教育在解放思想还不够,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缺少思想的碰撞,教育是相对封闭的一个领域,大家都可

以看到我们整天都可以听到京剧学家到处讲他们的观点,不论是股市,金融,企业,我们在任何的报纸上都可以看到。但是几乎看不到教育家们在报纸上发表意见,我是算发表意见比较多的。一般的教

育家,我们在座的嘉宾平时不太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不是他们没有思想,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教育相对封闭,教育关起门说自己的话,我们的论坛邀请了钱颖一先生,周国平先生这样的人文学者,跨界

才能产生思想的火花,才能为教育提供智慧,智慧经常是碰撞的,甚至是交锋的过程中讨论出来的,同时有这样一个平台,经常聚在一起,我们这些人难得碰到一起说话,我们的老师基本是在书斋里面

自己做自己的研究,学术刊物里面发表学术高见,写自己的著作,他们的话语很少得到上天和书地,上天就是成为国家的决策,入地是能够真正的成为老百姓的哲学。

我认为中国的教育需要思想的大讨论,需要所有的人真正的懂得什么是好教育,现在全社会都很关注教育,全社会都把所有的宝押在孩子身上,但是多少人真正的懂得怎么才能够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好人

,怎么样能够真正的办一个好的教育,实际上没有一个共识。我一直说需要教育改革的哲学,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现在改革不是难在上面,道理讲了,就可以去做,大刀阔斧的做,有的时

候听一面之词就做了,做了之后发现不对,专家讲的时候头头是道,似乎是通的,做下来就发现了很多问题。上午的徐先生讲到打中八靶七靶,制定政策是好的,但是有缺陷的,否则应该打十靶,这些

缺陷是可以避免的,我们走过的道路,大部分国外都走过,但是我们国情不一样,中国的国情是世界惟一的,如果我们多一点交流,多一点碰撞,多一点思想交流,大家共同分享,人民教育人民办,不

是人民拿钱来办,而是把思想智慧贡献储量,这样教育就有希望,我们的论坛就是提供这样的舞台,让更多的人建言献策,各种管道,汤敏是国务院参事,可以给国务院领导提意见,还有民主党派的负

责人,可以通过他们的管道参政议政,通过各自的路径,把大家的意见搜集起来,反映上去,尽可能的为决策提供咨询。我们不是严密的组织,就是一个思想的平台,给大家高六,我们是正能量,为政

府解忧分担,我们民主党派的责任是为执政党助力,为国家尽职,为人民服务。我们三十人论坛就是这样,为我们国家出好主意,为教育做得更好而努力。

卢志文:

嘉宾:感谢老师,上午的时候我开始举手,一直到现在,我走到前面说明只要你做就一定能够实现,对我做的事情,我现在做教育,也认真的考虑这个事情,只要做就一定能够做好。刚刚老师谈到精致

的利己主义,我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我想说我不想做问题一部分,想做解决问题的一部分。我们现在在做教育,这是未成年人教育和成年人教育的结合,因为我们相信未成年人教育是对成年人教育反哺

,通过我们的实践,通过理论学习,包括老师的一些文章,我们现在信念越来越坚定。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活动和项目,说是问题其实是求助,因为我们跟领导,老师,包括校长,包括媒体说这件事

情的时候,他们都说你的想法很好,你想清楚了,但是你没有让我听明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再就是说你的实践不足以支撑你的思想。

如果再给我十年,二十年,我肯定能力支撑,只不过现在我们在创业,在创新阶段,所谓创新就是不知道的情况下还要信心慢慢的去做,还要带领一批人信心慢慢的做,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在去希望

得到一些实践机会的时候,这是没有的。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老师做的论坛我非常的振奋,老师提倡创新和活力,刚刚卢老师说的各位老师回去之后可能也在做自己的学术研究,我们回去之后在

做实践项目的时候,再跟老师、校长跟领导谈的时候,大家就会说你是在创新,但是你这个想法很好,但是你没有去做,或者说我们不敢去做,我们应该怎么面对这样的问题。

卢志文: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我认为是对的,当您连这个勇气都没有的时候是最悲哀的,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个勇气,不知道能不能实现,实践中碰壁,我们还勇敢的提出想法,这个社会才有活力。不

要怕别人拒绝,我想如果人家从门口把你推出去,你要有勇气从窗户爬回来,坚持这样就行,有一句话叫寻找即寻见,扣门即开门。

朱永新:

嘉宾:请教朱主席的问题,激发教育改革发展的活力地方政府要有积极性,高等教育法等很多的法律有制约和障碍,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冲破了障碍,发挥了积极性,我们创办了中外合作的大学,给我们

开拓了发展的空间,激发了活力,请您谈一下对我们推动有活力的大学是怎么看的?

朱永新:论坛的创办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我们的秘书长和团队的义工做了大量的工作,把掌声个马国川先生和他的团队,中外合作办学肯定是值得鼓励,支持的,探索的方向,当时我在苏州分管教育的

副市长,非常的艰难,已经突破了高等教育法的一些限制,但是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比较快捷的方式,办经济办企业要引进外资,办教育为什么不能引进外智,外资和外智同样的重要,吸引国外的智力资

源比吸引资本更有价值,我们说中国人不差钱,差是脑袋,差的是智慧和思想。刚刚志文介绍了他在多哈看到的现实,我觉得应该鼓励,在我们法律的框架下吸引更多的世界一流大学,甚至于一流的人

才来创办新的大学这肯定是重要的方向,现在我们政策的口子越开越大,可能性会越来越多及不一定完全的世界知名的大学,有很多知名的大学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出来的,可以院系过来,学科过来

,人才过来。有一些人来办个学校给资金的支持,国外不是校长,到这里可以是校长,要有政府的配套,比如税收和经费配套给予支持,出台更多的政策,下一轮教育要有大发展,就像经济引进国外的

资源,现在的千百万工程,吸引海归回来可以带很多的资源,同时吸引国际上的著名的科研机构,著名的大学到中国来发展,来寻找机会。我相信这个会有突破。

方展画:

嘉宾:首先感谢几位专家的精彩演讲,我有两个问题,刚才方院长和卢校长都提到了一个方面的问题,方院长提到质量检测的工作,这个工作很有价值。卢院长提到学校作假,这两年有很多的大作假的

现象,导致了小学生从小就在作假,我的话是说教孩子说谎比犯罪可耻,但是普通的现象,政府应该怎么办?

今年是2014年,100年前,1914年,做过一段时间就到了1915年,我们知道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间,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来是新青年,这样的思想解放影响到中国百年教育,民国时期的教

育发展,跟那个运动是密切相关的,我想问的是我今天的论坛,对百年的中国有怎样的影响?

方展画:刚才讲的统筹的问题,作假我感觉并不是太严重,即便是有也不是太严重,问题是在于要求学生掌握的导向出现了问题,考99分不一定比88分的好,掌握知识的学生不一定比不掌握知识的学生

好,教育把学生赶到惟分而论,我们教育的路越走越窄这才是问题。


方展画:

嘉宾:把答案写黑板上的例子太多了。

方展画:我认为随着依法治国这个问题很快就会解决的。

卢志文:

我回应一下,逐步法治化,完善的社会这些因素会逐步的变少,作为教育要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对教育系统当中就归比较敏感,或者说我们教育当中应该减少一个良性,更好的做。我们有一个错位

,考核的和我们要的不吻合,所以有这种现象,最大程度的表现在高考上,20年就说要素质教育,既然推行素质教育,考试只要考出来素质够可以了,分数高就等于素质高,素质高就是我们要的,因此

分数和素质教育不矛盾,为什么有应试教育在,我们想把孩子的素质考出来,可是不知道怎么考,我们的考试理论和技术非常的落后,通过考学科代替考素质这是很大的误差。我们通过考双基代替考学

科,已经有很大的误差了,如果好好的考也可以,问题是考双基的时候是这样考的,考知识,考技能,考知识的时候较多了考了师技,考技能较多的考了技巧。就出问题了,好好的死记硬背,多背多掌

握分就可以上去,熟能生巧,多做题目就可以上去,本来是上素质的,最后成了上分数。分数比素质管用,于是只关心分数,素质教育就成了两张皮,我们不想考孩子的素质吗,但是考试基础比较落后

,我们想做做不了,需要这块着力,怎么着力及过去考试是国家垄断的,民间的力量,社会的力量大家不会朝这个方向着力,这块就没有进步,今天第三方考试评价的说法,或者改革,有可能开一条好

的道路,这些可以逐步的得到解决,我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

张卓玉:

还有许多人想提问,非常好,我们这个话题今天是引开大家的思考,我最后用一句话概括我们板块的讨论,我觉得到现在为止,三十人论坛的许多专家都在场,听众还有这样个的热情,还有许多人要举

手提问,只要有在座嘉宾的参与,关注讨论,中国的教育就会充满活力。谢谢各位。

⑻ 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

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大幅度大面积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是巩固“普九”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更是镇中心学校的核心任务。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努力做到“聚焦课堂教学,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探索大幅度大面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回顾过去,我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做法

1、抓住一个中心: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不放松,坚持做到“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上好课程”。尽管教师学科不配套,教学设施不健全,但始终本着“因地制宜、尽力而为”的原则以兼职代替专职,以演示实验代替分组实验,以校内活动代替社会实践,确保低层次的课程标准不落空。坚持强化常规教学的过程管理。加强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检查与督导,加强起始年级和毕业年级的全程管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真正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2、促进两个转变:

一是促进教学思想的转变。绝大多数教师通过自身长期不懈的努力,基本做到:由过去的围绕考试打转转转变到今天的围绕素质搞教学,由过去的一门心思讲知识转变到今天的千方百计促发展。

二是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变。通过课改,教师有了学生意识和服务意识,由过去的只重视少数转变到今天的面向全体,由过去的拼命灌输转变到今天的启发诱导,由过去的冷面训斥转变到今天的民主平等和合作探究。

3、建设三支队伍:

首先是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选拔和培养,年轻的校长和主任正在不断成长,较高的管理水平有力地促进了我校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持续、稳定提升。

其次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多年以来,我们一直不遗余力、坚持不懈地通过加强校本培训、组织继续教育、鼓励在职进修和选派外出观摩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业务素养,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持续、稳定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人力保障。

第三是教研队伍的建设。以选拔和培养教研组长为切入点,以打造骨干教师群体为着重点,以课题研究为落脚点,全力编织镇、校两级教研网,为教学质量的持续、稳定提升提供组织保障。

4、推进四项改革: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变粗放为集约,重在一个“实”字。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注重课堂教学常规管理的规范化要求与教学实情、实效的统一;变压力为动力,坚持一个“恒”字。课堂教学改革最忌时冷时热、虎头蛇尾。滴水之所以能够穿石,靠的不是别的,靠的是目标专一,靠的是目标专一后的持之以恒。有了这个“恒”,所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都将变为教师在自觉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强大动力;变僵化为优化,追求一个“新”字。尽管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一套严格、统一的具体要求,但在管理和执行的具体过程当中还是尽可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情有别。变高耗为高效,落实一个“质”字。实实在在地向每一节课要质量。

○推进课程资源改革。积极主动地开发各种本土课程资源,努力把校本课程开发同地方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例如利用自然条件,开发小种植、小养殖等校本课程。努力把校本课程开发同学科实践结合起来。把校本课程作为学科教学的一个拓展与延伸,紧密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和要求,不断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努力把校本课程开发同学生的特长发展结合起来。如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手工等兴趣类课程的开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卓有成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进师生评价改革。细化教师评价条款,变复杂为简单,客观、公正、简单明了地对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期的所有工作进行定量描述,减少人为因素,提高评价的公正性、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积极推行学生评价的等级制度,淡化分数壁垒,强化等级进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推进教师配备改革。从2005年开始,镇中心学校每年从镇初中本部和分部选派了3名青年教师到边远的村小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同时将新分配的教师一律安排到边远小学工作,这样不仅有力地加强了边远小学的教学力量,更重要的是给边远小学带去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无穷的青春活力,有力地推动了边远小学课堂教学的全方位改革。

二、思考当前,我校教学工作的主要症结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并不显著的成绩,但丝毫掩盖不了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确实存在的诸多不足和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宏观上的“牌子不亮,质量不高,旗子(特色)不艳”。微观上的“路子不明,法子不灵,点子不新”。究其原因不外乎:课改经费短缺、管理套路落伍、师资队伍老化、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三级课程滞后、大众传媒渲染和不良风气影响等。

尽管影响教学工作的原因很多,但其主要症结还是在于我们的教师队伍以及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职业倦怠,漠视问题的存在。在农村绝大多数教师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工作、生活在一所偏远的学校,几乎从来没有走出去观摩过、学习过,外面的精彩世界对于他们而言似乎早已不复存在。长期偏安一隅,使得他们的思维逐渐迟钝,激情逐渐冷却,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变得熟视无睹。

2、功利之心,泯灭创新的激情。要检查,就突击备课、改作业。要统考,就加班加点、满堂灌。要职评,就拼凑材料,忙突击。甚至有人戏言:“堂堂课我都到,提到考绩我不要,大事小事要知晓,吃吃喝喝不能少”。

3、自我封闭,扼杀碰撞的智慧。许多农村教师早已习惯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少就教学问题与同行展开交流。总觉得与比自己小的讨论“没面子”,与比自己老的讨论“没兴趣”,与自己差不多大的讨论“没底气”。

4、体制滞后,制约质量的提升。由于农村小学七八个教师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朝夕相处抹不开情面,谁也不愿去和别人争那30%的浮工资,校长也因为学校拿不出富裕的经费补充进去,而将浮动放在一边,久而久之教师的进取心和积极性难以得到充分的调动,质量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

三、着眼未来,我校教学工作的初步设想

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没有教学就没有学校。切实做好教学工作是各级各类学校永恒的主题。在未来永无止境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心,始终如一地突出一个核心,千方百计地降低一个重心,努力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实际又持续稳定且能大幅度大面积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素质地有效途径。

1、坚持“一个中心”——教学

不管教育怎样发展,如何改革,教学始终都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今后,我们将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全面推行“321开放性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3个允许:允许学生插嘴、允许学生争论、允许学生标新立异;2个鼓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1个宽容:宽容学生的过错。抓紧、抓细、抓实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努力做到“计划制订严实,领导示范落实,骨干培养扎实,执行方案求实,督查指导务实”。彻底杜绝在督查指导过程中“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的虚假现象。坚信成功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真正做到“严格督导、真诚指导、热情引导、耐心辅导”。使绝大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能做到“六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方法为中介,以能力为目标。实现“六突六不”——突出重难点,不面面俱到;突出精讲精练,不以讲代练;突出思维训练,不满堂灌、满堂问;突出学法指导,不加重课业负担;突出教学效益,不搞全面补课;突出因材施教,不搞千人一法。使课堂教学少一点“预设”的刚性,多一点“生成”的弹性。

2、突出“一个核心”——质量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满意与否的“晴雨表”,事关教育的生死存亡。因此,我们将尝试建立“生死存亡的风险机制”——加大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逐步推行以岗定人,竞争上岗,以岗定责,以绩定薪。适当拉大分配距离,以激励教师竟岗敬业,自觉提高教学质量,以不负各级党委、政府的重托,不负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逼师成材的投资机制”——明确规定学校每年5%的预算经费必须足额用于安排教师继续教育。45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到2010年必须全部达到本、专科学历,拿到毕业证后学校给予每人一定的的奖励。所有在职教师每年必须自费订阅1份教学刊物,每学期必须撰写不少于1万字的读书笔记,向镇中心校递交1篇不少于3000字的教学行动研究报告。“客观公正的激励机制”——我们将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设立“金牛镇中心学校教育教学奖励基金”,分设“课程改革成果奖、教学评比新星奖、教学质量进步奖、关爱学困园丁奖、自学成才鼓励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奖”,以表扬先进,激励后进,激发教师的专业激情,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3、降低“一个重心”——教研

教学研究重在教学反思,重在教师群体,重在问题解决。过去我们的教研盲目攀大求洋、过于追求标新立异、只图花哨好看,很少考虑问题的解决。往往劳命伤财,最终却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得不偿失。今后我们将切实降低教研重心,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本着“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求真务实精神,在教研课题的选项上就着手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课题选项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把问题当课题。把校本教研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赋予教学研究强大的生命力。二是阶段性研究与成果及时转化相结合,以细节决定成败。踏踏实实地做好教学研究成果与教学工作嫁接、教学研究成果向教学实际移植的问题,以追求成果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课题选项与学校资源相结合,逐渐形成富有本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努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的完整体系。在课例研究方面,本着“以课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的思想,推行“两段六环”的教研活动方式,即第一阶段:备课——说课——议课,第二阶段:上课——听课——评课。使校本教研既植根于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又服务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从而引领教师专业水平得的提高。

阅读全文

与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