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 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章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给学生读书的自由,再相机引导,逐渐转化他们的兴趣点
大家知道,学生并不是对一切书籍都不感兴趣,常听到一些家长唠叨:“为什么我的孩子不看《安徒生童话》?偏偏喜欢‘奥特曼、武器!’”事实上这样的孩子,他们也有着强烈的阅读的欲望,只是兴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而已。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或批评,相信学生,先给他们以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实际上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
三、让每个学生都与书交朋友,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首先,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封闭沉闷的繁琐分析中走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各种传媒、电子网络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知识巨增相适应。
其次,儿童在进学校读书之前几乎“读得懂”所有“说”出来的书,对书的“听”的兴趣往往会迁移到“读”的兴趣上来。因此,语文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录音机、电视等视听媒体多让学生“听”书。,从而诱导学生早读书、多读书。
第三,语文教师要尽量多的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优美的文学名著,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的美及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讲《荷叶圆圆》时,我打开幻灯,出示荷花的图面,简介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荷花,在美丽的荷花塘的风景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美的形象刺激着学生的情绪,影响学生的情感活动,而相应的情绪,情感。
『贰』 如何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一、搭建桥梁,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社会已经进入了全方位开放的信息化时代,那生动有趣的电视荧屏,形形色色的漫画书时刻在冲击着孩子们的眼球,很少有学生真正愿意坐下来静静地阅读名家名作。如果一味地讲大道理,直接规定学生要读哪些书,很难收到实效。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教材给学生制造悬念,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激发他们的课外兴趣。例如,在教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时,我朗读了一段成年后的闰土的描写片段,学生听了后一脸的茫然,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个天真可爱、健康活泼的少年,成年后竟然会是那种状况?大大激起了学生要一读原著的欲望。于是,我把鲁迅的小说《故乡》介绍给了大家……
在教学活动中,不管学习哪种体裁
的文章,我都能分门别类地给学生讲解和课文有关的课外知识,推荐相应的课外书籍,引导学生阅读。时间证明:结合文本进行课外阅读的引导和指导,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座行之有效的桥梁。
二、广泛积累读书名言,鼓舞学生的阅读热情。
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不可胜数,它们就像撒落在文学百花园中的颗颗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它们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催进器,是指导阅读方法的导航灯。
开学初,我布置同学们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读书的意义,激发学生在书山中采撷的兴趣。一段时间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可谓是妙语连珠:“书善犹药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我最初的故乡。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让他们谈感想时,他们高谈阔论,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并畅谈将怎样读好书,就像文学家一样,做个不平凡的人。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书海浩瀚,其中不乏出自名家的精句华章,它们文质兼美,细读品味,美不胜收。我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选取美文,让学生细细地读、美美地品,让学生读出感情、品出味道,学生从中吮吸到甘霖、得到享受,进而就会产生“我要读”的欲望。
三、尽力做学生的楷模,激发读书兴趣。
语文教师的语言幽默风趣,生动流畅,优美词句脱口而出,对模仿能力较强的小学生无不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向师性”很强,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特意营造一种优美的语言环境,形成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学生慕而仿之,增强了课外阅读的内驱力。
小学生好胜心强,善于表现自我。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问题虚心求教或佯装不知,故意设问,也大大激发出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1、家庭读书活动
(1)
向家长倡议:争当“学习型”家庭。要求全体学生的家长配合读书活动,建立“家庭小书库”,带头读书,做到“三个一”,与孩子同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心得(父、母、子各写一篇读后感,也可共写一篇),家长与孩子搞一次学习交流(谈心或分享学习成果)。有条件的家庭,要经常带孩子到书店购书,到图书馆借书,拓宽读书渠道,倡导家长在孩子过生日时以书为礼品。
(2)父母在家督促孩子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不少于30分钟),并给予一定指导。
(3) 征集“亲子共读”活动口号,口号可以是名人名言,更鼓励家庭自己创作。评选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2、学校读书活动
(1)
创设班级读书口号:我读书,我阅报;我成长,我快乐。
(2)
开展师生读书成长日记接力活动。每天早晨利用10分钟时间,教师为学生朗读一段好书。教师和学生之间设一本师生成长日记接力本,记下教师和学生在读书成长的足迹。教师每月写一篇,学生每天轮流写,同时鼓励家长也参与写阅读接力日记。
(3)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一学期准备1~2次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所读书目,读书收获,读书方法,讨论解决读书中遇到的问题,推广成功的读书经验。在交流中指导,另外设置阅报栏,读书卡、手抄报展板,朗诵台等,可供学生读书展示的舞台,让交流无处不在。
(4)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节。在读书节上要有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展示,可表演课本剧、童话剧。
(5)
结合重大节日等开展主题阅读。每年的节日很多,我们将读书活动融于节日之中,开展大量主题阅读,如“中秋文化、元旦文化、重阳文化……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了这些节日,同时使这些节日过得更有意义,更使学生的作文不再是无源之水,而变得洋洋洒洒,信手拈来。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从来不知道这节日中还有如此丰富的文化,那些美丽的传说,有趣的风俗,特色小吃,真是太有意思了。……
五、开展各类读书展示活动,激励学生向往阅读
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许,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又一重要举措。为了进一步拓宽阅读渠道,丰富内容,灵活形式,在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感受大阅读的魅力,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写好读书日记
“记”是读的深化,所以要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基本写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不拘一格,灵活形式,设计各具特色的读书笔记,让读书笔记成为学生自由吸收和创造的快乐天地。
2、创办阅读手抄报
栏目有介绍读书方法的“阅读金钥匙”,介绍学生读书随笔的“心语”,推荐优秀书目或文章的“热荐”,以及发表学生优秀习作的“小荷初露”等。主要以学生的口吻,刊载学生的文章,尽管稚嫩,但对学生是一种激励,也最受孩子们喜欢。以“读书有感”为主打板块,刊载学生的读后心得。再配以“好书荐台”、“我的读书趣事”和短小精悍的“名人读书故事”、“读书名言集锦”等板块。
3、举办摘抄展览
教师指导学生把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在不能剪贴的情况下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取名为“采蜜本”)摘抄下来,每周在班上交流展评,比谁摘录的句段精彩,有价值。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激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达到优生更好,后进生尽力赶上两全其美的效果。
4、编办班级黑板报
学生将阅读所得以图文并茂的黑板报形式展示出来,完全按照学生自己的意愿,设计栏目编排版面,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使黑板报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每半个月更换一次。
总之,兴趣是基础,是前提,是动力。教师只有带动学生走出课本,走出“小课堂”,走进“大课堂”,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并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中成为能学、乐学、好学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叁』 如何激发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我们平时听得很多的话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才能学得更好,这句回话说得是很有道答理的,因为有兴趣孩子才会去钻研,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才会越学越有动力,在写作文上表现尤为明显,写作的动力就来自于写作的兴趣。阳光 喔就是培养孩子写作兴趣,让孩子们将平日所学到的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知识进行汇总,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写作水平和写作兴趣,还能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肆』 如何激发小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本选入的古诗文,文质兼美,堪称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古诗文的权重系数在小学课本中越来越大。尤其是结合学校教育科研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进展,实施“亲近古诗文”工程,越来越多地使学生得到接触古诗文的机会。要阅读古诗文,学习古诗文,作为小学生,掌握一些古诗文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学生极其家长中,“古文难,古文难,一提古文就心烦”的哀叹声却不绝于耳。客观地说,小学生阅读古诗文的确不容易,学生学得头痛,教师也觉得棘手。为此,我近年来一直在探究提高古诗文阅读效率的方法。我感到,提高古诗文阅读效率的方法倒有不少,而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兴趣却是“亲近古诗文”的最大障碍。
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兴趣呢?我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效果可观。
一、导语激趣入情境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每辅导学生阅读一篇新的古诗文,我都要精心设计一段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可能吸引学生,引其入胜。如辅导小学生阅读唐•贯休 《三峡闻猿》,先引导学生背诵李白《朝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然后问:“有谁见过三峡的景象吗?”同时辅之以幻灯图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进入三峡的壮美景象中,激发学生一种向往之情。好的导语设计,可使学生先入为主,为学生阅读课文会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驱动和控制学生的心理,使其更易接受知识和技能,可导之以启迪,催之以奋进。
二、诵读激趣悟文意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一篇古文,首先要从诵读入手,诵读分范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合作读、分角色读、轮读、接读、欣赏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通过教师范读,使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达到既定目标,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在诵读过程中多给予表扬鼓励,使之增强自信心,激发探求欲望。如辅导学生读《江南》(汉乐府)一文,先由教师范读,读准字音、节奏,然后通过学生自读、同桌对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诗文内容,进而提示简析,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读起来自然有兴趣,效果不言而喻。
《课标》要求,小学生要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诵读显得尤为重要。诵读是进入诗文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激起学生的朗读愿望;通过领读、分组读、交叉读、齐读等多样的诵读,很容易把学生带进诗词的意境中,感悟诗词的韵味。如引导学生读唐•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学生在熟读成诵过程中,会很快悟到词中的几种意象,经过老师略加点拨,眼前自然会浮现出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展现出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意境,结合诗句的诵读,会感悟出友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从而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
三、活动激趣化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乐学语文,愿上语文课,不怕古诗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古诗文导读课上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如辅导学生阅读《核舟记》,课前要求学生准备画具,课堂上依据文意把“核舟”画出来。许多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但也有些学生说“太难了”,“让我们看看书吧”。在学生充满求知欲时,老师允许他们看一会儿书,蓄足之势一下子变成旺盛的活力,由兴趣转化为想学,由想学转化为要学,由要学转化为能学,由能学转化为会学。学生很快就感知了课文内容,取得了满意的学习效果。学习《两小儿辩日》,可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上台表演;学习《愚公移山》可针对愚公愚不愚开辩论会。此外,还可以通过表演读、背诵比赛等语文活动,使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在学习实践中学生对古诗文产生了兴趣,才智得到发挥,就会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
四、竞争激趣促提高
小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有竞争意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重要举措。在引导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实践中,为了活跃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主动自觉地诵读学习经典古诗文,我常有意识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和班级举行的古诗文诵读比赛,学生踊跃参加。特别是通过班中的诵读比赛,评选等次,竞争参赛资格。班中平时还举行多种形式的“古诗文成语”、“典故出处”、“诗句集锦”等比赛,给积累或搜集得多的同学加平时素质量化得分。我仿效魏书生老师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出题互考,并通过评比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多查找资料。同学们各显神通,产生一种在知识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竞争活动中,不难看出学生参与的积极状态和浓烈的兴趣。通过各种竞赛,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对古诗文名句的积累和运用,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想象激趣督实践
使学生对诵读经典古诗文产生浓厚兴趣,经常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文的内容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想象古诗文内容,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古诗文,面对面与作者或诗文中的主人公进行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诗文中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现代的内容,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探究的兴趣。如辅导阅读温庭筠《梦江南》,引导学生抓住“独”、“倚”、“脉脉”等词,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口头描述诗的意境,学生很快就描述出这样一幅广阔、多彩的美人凭栏远眺图:一位少妇盼望丈夫归来,终日呆立楼头,仔细数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帆船,面对着江水悠悠,夕阳依依离去,总是失望惆怅。想到这些就不难理解词人笔下的怨妇思夫的愁苦难熬之情。通过想象联想的手法,让学生面对面跟古人对话,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拉近。以现代人的思想去评析古人古文,使学生有话可说,激发学习兴趣。如诵读《三字经》,在学生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性善论”进行讨论,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诵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时,引导学生跟词中满头白发的老人对话:您觉得幸福吗?假如几个儿子站在您面前,您会对他们各说些什么呢?这样,督促学生用现代的观点去想象,大大增强了阅读兴趣,既学习了文言知识,增强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岂不是一举多得的语文运用实践活动!
六、质疑激趣为探究
“学则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为了启发学生有大进,在古诗文学习中,我不断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见解。质疑必然促使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质疑、探究,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首先,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需要教师的鼓励,因为大多数学生想质疑而疑虑重重,既怕老师瞧不起自己,又怕同学讥笑。这时教师应多鼓励学生,那怕是提出看起来幼稚可笑的问题,也要给以充分肯定。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在学习中现疑,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再次,还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设疑、质疑的基本方法可以从认识事物的三个层面上考虑,一是“是什么”,二是“怎么样”,三是“为什么”。就一篇古诗文而言,可从字词、句式、结构、主旨、语言特点等方面设疑、质疑。这样能使学生有疑可质,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
七、板书激趣明思路
板书是教师备课、施教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教学内容的视觉渠道,是开启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掌握学习内容,巩固学习成果的桥梁。辅导学生阅读古诗文更要发挥板书的优势。古诗文的板书设计,要集诗文内容的“文路”、辅导教师的“导路”、学生学习的“学路”于一体,使之成为教师导学案和辅导内容的缩微和提炼。 好的板书要求做到“三精”:内容精要,形式精巧,结构精美。比如毛泽东的《长征》诗(本首诗尽管从写作年代上属于现代诗,但实则是古体诗,且是极其严谨的格律诗。更属于经典)是这样板书的:
这样板书,旨在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点示重点、难点,展示全诗思路。小学生阅读古诗文经典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诵读。根据不同诗文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板书形式,如树状、网状、表格、图画等等,但板书的原则必须忠于文本思路,突出重点,利于背诵。
八、教态激趣求感染
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语言(含肢体语言)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试想,如果教师上课无精打采,脸上线条一成不变,学生能兴致勃勃吗?尤其是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教师要始终保持愉快、乐观的精神,满怀信心,即使再累也要振作。讲课时语言要富于变化,并伴随一些手势、表情。朗读时语调抑郁顿挫,语速适度调节,感情真挚等都能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此外,教师深入钻研教材,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皆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古诗文的导学更不容忽视兴趣。引导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经典,不能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字词句的把握,而应尽可能运用各种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审美的愉悦,感悟到古诗文中的思想精髓,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古诗文经典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充分宏扬其魅力,滋养一代代的中国人。
『伍』 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兴趣
悬念抄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在教学“磁铁有磁性”这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磁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然后问:“磁铁能隔着其他物体吸铁吗?”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于是学生便对磁铁有磁性这一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陆』 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姚轶群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大师把课外阅读比作学习之舟的风帆,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对课外阅读作出了量的规定:“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 万字以上。”确实,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多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课外阅读提高语文能力。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好。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点燃学生阅读之火呢? 一、营造阅读氛围,催生阅读兴趣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阅读的良好环境。阅读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种,所谓硬环境就是创设良好的外在阅读条件,比如:提供图书阅览室,内藏足够的可供阅读的图书,配置足够容纳量的书桌;教室四壁张贴关于读书方面的标语,这些标语在语文教材中随处可见,如“好读书,读好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大量标语充斥在学生的视野,经常看到或诵读到,都会激发起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那么什么是软环境呢?软环境就是教师在与学生的阅读交流中建立的一种美好的情感氛围。比如,教师对学生阅读成果的赞同和肯定。我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对于课外知识比较丰富的学生,总是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小书迷”、“小博士”、“成语大王”、“字典通”成为我对这些同学的昵称。其次,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让学生轻松的阅读。所谓轻松的阅读,就是让学生在没有过高要求、没有过重压力的环境下阅读。我们要让学生轻松地从事阅读活动,让他们尽情享受阅读的美,而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阅读兴趣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低年级的孩子认识的字比较少,对阅读本来就有畏难情绪,如果教师提出太多的阅读要求,便会打击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是记忆力优于理解力,明确了这一特点,教师更应该降低理解的要求,不求一步到位。积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读书经验也告诉我们积累的重要性。儿童记忆力处于全盛时期,教师应该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广泛读书,多积累。只要学生愿意读书,无论他们的收获是大是小,教师都要给予大力的表扬。二、巧设阅读悬念,激发阅读兴趣。现在的小学生喜欢听有趣的故事、看卡通片,认识神话人物,我们可选择益智、有趣的等适合少儿年龄、心理等特点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通过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看课外书。如:蜗牛长牙吗?大约有几个?等,当学生惊奇地从故事中了解小小的蜗牛竟长了一万多颗牙齿时时,教师“趁热打铁”,推荐读物,学生就会自觉地从课外书本中去寻找答案。这样,通过一个个喜闻乐见的童话、神话诱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诱使学生从被动地读到自己想读更多的书,一步一步走入书的殿堂,尽尝知识的甘霖。三、推荐优秀读物,强化阅读兴趣1、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读物。 所谓有益于身心发展,主要是指有益于培养健康和有益于智力开发、有益于语言发展等。符合这些教育要求的读物,首先在内容上是歌颂人类勤劳、善良、坚强、进取、崇高等人格精神的读物。在这个前提下,一般宜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读物,向中年级学生可推荐战斗故事、科幻作品类读物,向高年级学生推荐伟人的故事、中外名著、地理历史类读物。这使不同年级的学生均能读到最适合自身需要同时又最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课外读物。2、有益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读物。 当今学生面对的课外阅读背景是广阔的,内容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中自由驰骋的同时,我们还有必要去寻找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结合点。 (1)读课文中的人物故事。小学课文中写了众多的人物,其中有许多名人,如学到《田忌赛马》, 可指导学生阅读孙膑的故事;学到《詹天佑》,推荐学生读《伟大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少年时代的詹天佑》、《留学国外时的詹天佑》、《京张铁路通车以后》等有关詹天佑的故事:通过阅读这些名人的故事,不但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还能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 (2)读与课文知识有联系的课外书。如学习了《太阳》,让学生阅读《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学习了《海底世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类课文后,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海洋动物、植物、矿物等方面的科普文章。又如教学《赤壁之战》,学生对这个以少胜多的战例津津乐道,意犹未尽。我就不失时机地引导:像这样精彩的故事,《三国演义》中比比皆是,要求学生课外尝试阅读《三国演义》,每人准备—个三国故事,在活动课上交流,一时间班上掀起了一股“三国热”。 (3)读同一作者的其它著作。如学了《猫》、《养花》等课文,就向学生推荐老舍的其他作品;教古诗时,就介绍其作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诵读。四、开展各项活动,巩固阅读兴趣小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好胜心强,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表演和竞赛活动,来展示自己的才能。因此,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不仅能调节班级的学习气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也能使学生享受阅读的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创设阅读竞赛台、专题讨论会、诗歌会、故事会、名人名言展、制作阅读剪贴报等等。我所执教的班级里,每学期都设立有阅读竞赛台,学生每读一本好书,我都会奖励他(她)一朵小红花,攒够了一定数量的红花,还可以在我这里得到心爱的小礼品,有时候是一本有意思的书,有时候是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因此我班的学生看课外书籍的兴趣总是特别高。我还在每个期末开展阅读成果交流会,每到这个时候,孩子们有的展示自己一学期读过的所有课外书,有的展示自己的阅读笔记,有的为大家讲自己看过的最精彩的故事,有的向大家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个个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碧空般神奇的课外知识吸引着孩子们,海洋般深邃的课外知识陶冶着孩子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想千方设百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这方热土就一定能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柒』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工作总结
小学阶段,学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记忆力好,正是勤奋读书、充实自己的好时机,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而且也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我认为应该从小就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能兴致勃勃地去学习,去探索。学生只有对读书感兴趣,才能取得最佳效益。这需要老师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正确引导学生去读书。这样学生的读书兴趣才会持久、广泛、深入,再达到兴趣的高层次性,即:自觉性、有目的地阅读。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
(一)选好书激趣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结合他们的认知能力,选择一些学生喜爱、内容健康、教育意义较强,特别是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积极向上影响的适合学生口味的书籍。
(二)故事激趣
有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吸引到书本中来,如:讲童话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名人故事,尝试在关键处戛然而止,然后向孩子推荐合适的图书。这时孩子急于了解故事的下文,很容易产生读书的兴趣。当孩子读完以后,还可以请孩子讲讲故事的内容并加以鼓励,进一步强化孩子的这种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学生有了读书的兴趣,要想使读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1、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
在阅读课上,指导学生读书要有自己的计划,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阅读能力去确定阅读的内容。有目的地阅读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无目的阅读只是消耗精力,浪费时间而得不到收获。
2、培养学生专心阅读
首先,教师要教育学生读书不能凭兴趣,有兴趣的书要读,没兴趣的书也要读,这样就可以养成专心阅读的习惯。其次,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边读边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既能提高阅读的效果,又能培养良好阅读的习惯。
3、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指导学生边读书边记读书笔记,或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记下来,然后整理成读书笔记、生活日记,这对学生积累资料、活跃思想十分有益。
4、培养学生读书要坚持不懈
学生做事缺乏持久性,在培养学生读书习惯中需要学校、家庭共同督促学生,创设读书文化氛围。在学校,师生一起读书,一起交流读书体会,互相推荐好书;在家里,家长也可以参与到“亲子读书”中来,坚持与孩子一起浏览阅读,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依赖于良好阅读的兴趣,而良好的阅读兴趣又依赖于学生在阅读中对成功的感受。为此,教师应为学生感受成功提供更多机会,多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捌』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课题研究基本思路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一、研究的目标
1、问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教育是各科教育的基础,应该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长期以来,存在老师讲解分析多,学生语文实践少;教法研究多,学法研究少;对学生“一刀切”要求多,分层要求少。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接受教育的心态实施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致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淡薄,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这样,又何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何谈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内容
关于小学的教学资料,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教学方法的论述中,对“激趣揭题”,即每一堂课的开始,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问题阐述了一部分趣味性的做法,但没有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如何始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及动机作精确阐述。本课题将借鉴他人及前人的先进经验,研究如何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使之爱语文、学语文,并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中,主动地去阅读,去表达,去写作,并主动地探索新知,自主学习,以求主动发展。
3、假设
兴趣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自发吸取知识养料的要求,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们就会在知识的王国中自动觅取珍宝,乐此不疲,即所谓的“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情景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景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推动作用,只有哪些带有探索性因素的问题和趣味性的情景才能具有强大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老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4、研究的重点
本课题借鉴先进的教学理论及心理学、教育学的最新成果,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根据教育教学实际,针对年级学生特点,努力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研讨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研讨如何营造学生乐于参与的语文实践氛围。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1、概念的界定
学习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完美品格的重要心理因素,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学习兴趣又称“求知欲”:指孩子对知识的一种积极认知倾向,表现为孩子积极主动要求学习,喜欢学习和坚持学习。它是孩子求知的一种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孩子长时间地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助于他们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促使他们善于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并不断地探求新的知识。可分为直接学习兴趣(指孩子对学习内容或学习过程本身产生的兴趣)、间接学习兴趣(指孩子对学习过程本身没有兴趣,而对学习活动结果产生的兴趣)。
2、研究过程及做法
本课题的研究采取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方法,在每一阶段结束前进行交流总结,提出下一阶段实施研究的侧重点,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具体研究过程。
(一)实验准备阶段: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学习,转化思想,更新观念。
(二)实验初始阶段:设计调查问卷,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学生对学语文无兴趣的根源。
(三)实验中间阶段:重点探索,采取多种形式,创设情景,主动参与,做好实验总结。
(四)实验总结阶段:重点探索“创设情境,提供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主动发展”并推广研究成果。
三、形成的成果
通过对小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并对症下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得出如下结论:
1、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作为教师要全身心地爱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爱他们,努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建立民主、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相信他们、尊重他们、欣赏他们,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课堂教学中,要满腔热忱地鼓励学生发言,多进行激励性评价,多为孩子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还要由原来只关注个别优等生的发展,转变到重视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2、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情景。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这样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思维活跃,学生灵感的火花得到较多机会的撞击,想象力得以驰骋,思考力得以充分发展,学习几乎到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境地。
3、鼓励质疑,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问、乐问、善问,鼓励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参与意识”。这样,学习成为了学生的需要,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了兴趣及动力,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4、提供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时间、空间。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还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合作学习、各抒已见、共同探讨,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集思广议,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尝试到合作创新的乐趣,激起了高涨的学习热情。
5、提供享受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
通过在实验班尝试“激发兴趣”的改革,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孩子与对照班的孩子相比,性格变得活泼了,参与学习的意识增强了,班内爱语文、学语文的气氛浓了,同学们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孩子们变得爱读书、会读书了。在语文课堂上,同学们发言踊跃,90%的学生能做到主动质疑,100%的孩子能参与到合作解疑的过程中,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有时争得面红耳赤。在校级、县级举行的各项比赛(如:演讲赛、口头作文比赛、知识竞赛、故事大赛等)以及期末评价中,实验班学生的水平都高于对照班。
四、分析和讨论
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兴趣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自发吸取知识养料的要求,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们就会在知识的王国中自动地觅取珍宝,乐此不疲,即所谓的“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把学习当作一种乐事,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呢?
1、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习兴趣的前提。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现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期洛这样认为:人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爱的需要和受尊重的需要就会突出出来,成为主要需要。小学生都是得到了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人,只有对他们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且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创新意识的萌发和滋长。相反,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不融洽,那么必然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的胆怯、冷漠,渐渐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反感之意,长期下去,便失去了生命力和活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良好氛围里学习。师生情感融洽,朋友式的相处,学生就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
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心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以满腔的爱心关心每一位学生,多用“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你能够……”等语气表露对每一个学生的期望。“感人心者先乎于情”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当学生因学习上的失败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时,当学生的思维受阻,理解有误时,教师不能训斥,不能惩罚,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主动与学生交往谈心,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只有真正对学生尊重、理解、宽容,学生才能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当老师的情感灌注在教学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接受老师所教的学科上,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曾有一位老师做过这样一次试验,在一个新带的班里,随机抽取少数同学,暗示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在以后的一个学期里,教师经常主动找他们谈心,师生关系亲密无间,教师还经常对他们的进步进行赏识,使学生获得愉快的体验,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更加刻苦认真。果不其然,一个学期后,这些学生学习真的比其他同学进步快。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对学生真诚的期望是多么重要,效果是多么显著。
2、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境界。
《语文教学艺术论》指出:教学艺术往往创造一种最佳的教学境界,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为“我情我景”,这就激励学生思维活跃,他们的注意、记忆、想象、思考、兴趣、情感、意志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凝聚在一起,智力活动进入了“最佳时期”,学生的灵感火花得到较多机会的撞击,想象得以驰骋,思考力得以充分发展,学生在教学艺术激励下,显得格外聪明、灵活,学习几乎到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境地,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积极投入,思维活跃,即提高了学习效率,又激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如:学习童话类的文章时,老师可事先设计“童话王国”的版面,让学生入情入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兴趣。学习有故事情节的文章时,让学生扮演角色,上台“演一演”,不仅给全班学生创造了亲身体验的机会,又为有“演员天分”的学生提供了展示锻炼的机会。学习写景抒情的文章时,让朗读水平高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全班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辅助教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占有重要地位,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能引起他的强烈注意和很大兴趣。现代教育工具多媒体那优美的乐曲、动感的画面为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在课堂上易疲劳,精力容易分散,所以课堂上可采用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游戏来调节他们的精神,唤起学习兴趣,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表现自己、证明自己。语文课深受儿童喜爱的游戏有:摘苹果、找朋友、送小动物回家、小小裁判员、小小播音员、小记者采访、小小辩论会、争当小演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激起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使之精神饱满。”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情景。教师要运用形象化的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如:1、歌曲导入,一位老师在教学《炊烟》一课时,首先利用课件多媒体打出“炊烟图”,然后用优美抒情的语言描述:“是啊,在落日的余辉里,远处的山坳中,炊烟袅袅升起,多美啊!”有首歌叫《又见炊烟》描述的就是这一情景。紧接着,老师深情地唱起歌,老师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引起了孩子们的共鸣,孩子们陶醉了。
『玖』 如何激发在小学阅读兴趣教学反思
一、提供学习诱因
儿童步入小学就意味着从现实的双向对话进入一个较多的与文字符号单向独白的神奇
世界。从此
,
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如何实现这种
转变,
是值得每个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笔者认为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定要提供许多的
学习诱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的,这是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相对低下
,
再加上贪玩好动
,
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产生
“如饥似渴”
的感觉
,
作为教师必须循循善诱
,
逐步培养他们的兴
趣。在教学中
,
笔者常常开展一些活动
,
使学生在活动中接收更多的信息
,
从而激发学习的兴
趣。
(
1
)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首先,我们语文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广泛涉猎大量的刊物,
一是能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二是能及时发现并推荐优秀的适合于学生的作品给他们,
有效
地扩大他们
的阅读面。
其次要动员学生尽量多读一些学生刊物,
提高语文素质,
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让学
生把自己读到的好文章推荐给全校同学。
再次还可指导学生每读到一篇好文章后就在笔记本
上写一个简明的阅读提要,在以后回顾时,这就是开启记忆之门的钥匙。此外,采取以下一
些措施: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
“书香气”
,建立班级图书角
,
并及时更换其中的图书,组建
阅读合作会
,
由兴趣相投的三四人组成读写组、读画组或读演组等一起进行阅读活动
......
能进一步在班级中创造更好的阅读氛围。
(
2
)安排好阅读时间。小学生时间观念不强
,
往
往不能合理安排好课余时间。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立晨读、午读时间
,
专门用于学
生的阅读
(当然,
教师应提前为学生创造更好的阅读条件,
如帮学生借阅适合他们年龄阶段
的图书资料等)
,这个过程中,要以学生自由阅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有时候,老师也可
以抽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
,
取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
3
)激起学生阅读学习的内在需要。
代尔·卡耐基说:
“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人,就是提到他们的需要,并让他们知道
怎样去获得。
”有研究表明
,
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
被唤醒
,
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
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要使阅读的材料真正让学生感兴
趣,
首先得注意选择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读物,
内容偏深或偏浅都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可以这样操作:
多倾听孩子读书
,
多表扬喜爱看书的孩子
,
多向孩子朗
读、推荐好书。此外,多举办“故事会”
,这尤其对小学生是很实用的提高其阅读兴趣的活
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在讲故事的活动中表现得好,出了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外,最
重要的便是要储备较多的“故事素材”
,而“”的储备就得学生有较多的阅读(尤其是课外
阅读)
。学生一旦从平时的阅读中获得较多的“故事素材”
,并成功的运用到所讲的故事中,
他(她)便会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激起阅读的兴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心理学家认为情景是对人体有直接刺激作用,
有一定的生物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
境。
情境在激发人的某中情感方面有着特定的作用。
例如,
在公园里看到的小桥流水与在大
自然的山间所看到的流水是有很大区别的。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
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
引起学生情感体验,
帮助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
促进
他们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
提高教学效率。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需要出发,
教师依据教材
创设以形象为主体、
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达到最佳
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呢?总的说来,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
亲切感人的语言,
或描述意趣横生的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人物、
事件与景物,
或借助现代
媒体演示形象逼真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作画面来增强教学的情境性。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
造性地设计好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戏剧般地进入角色,
就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
点燃其思
维的火花,
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
也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
果。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这样的五步教学法:创设情境、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师生互动、写作训练。
(
1
)创设情境
在平时的教学中,
可以借助现代媒体演示形象逼真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作画面,
如在
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笔者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
用了故事导入法,
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
然后用幻灯片出示鸟
的图片,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
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
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
生学习之门。营造这样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功能。
这样,
一定的教学情境和文本内容便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比只单纯地接触文本,
更能激发学
生阅读教材文本的兴趣。
(
2
)感情朗读
“书声朗朗”
,这时形容读书的情景,尤其是语文这种学科,如果缺少了朗读这一重要
的教学手段,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因而,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朗
读的基本技巧,让学生多朗读,善于朗读,喜欢朗读,这一点,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
非常重要的。
小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是不高的,
他们学习时,
更多的是喜欢一种感性的形式
进行的。朗读,首先要声音清楚,这时其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带有一定的
感情色彩朗读课文。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指导,
如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文字中表达的思
想感情,在朗读过程中,一点感情色彩不带,或者带了过于浓厚的感情色彩都是不恰当的。
总之,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
(
3
)激发情感
儿童的情感非常易于被激起,
一旦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
那他们对客观世界的
认识会更丰富,更为深刻,更为主动。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对那些富含强烈思想
感情的文章,
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
使学生
的思想认识与情感的体验联系在一起,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比如
《买火柴的小女孩》
中,第一次划亮火柴,小女孩看到了火炉,教师可以体会到小女孩需要温暖,怎样把这种情
感体验传达给学生呢?就要引导学生一步步从火炉联想到光和热,
联想到可以使人暖和,
再
达到情感的共鸣:小女孩是需要温暖啊!使学生真正理解小女孩的渴望和期盼。
(
4
)师生互动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
师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关系。
师生互为主体的课
堂教学,
更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充满对智慧的挑战。
小组合作学习是引发互动的一
个有效策略。
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
互相启发,
共同探索,
建立师生、
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这种多向交流,可以产生思维的“碰撞”
,加深学生各自原有的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这样
的教学也使教师在与学生思维的“碰撞”中,形成新的一些理解和感悟,从而,使教学真正
成为一种师生互动生成新的经验的过程。
在课堂上,学生自主体悟,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并
得出结论,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教师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