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小学校 > 中小学生实践能力

中小学生实践能力

发布时间:2020-12-27 15:57:49

❶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

问题要有参与性——让学生的思维积极的参与问题。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版的欲望,权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例如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教师设计了让学习数方格、剪拼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去主动探求知识。学生运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宽的关系,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推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接着通过讨论、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发展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效果。

❷ 如何培养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特别是对于数学这样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科目来说,更需要在学生中加强实际操作,而传统教学的缺点,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学习数学的。 心理学家皮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苏根西老师就是尊重了这一点,他在课堂上通过画、剪、比、实际测量等一系列的活动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学习上的操作和观察,都应该是有意义的,必须有计划的开展活动,而不是一般的随意的动手活动。教学实践也证明,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进行抽象和概括,能教深入地理解和懂得概念。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性知识,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数学事实,这是每个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很好考虑的问题。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和许多成功的案例说明,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有效策略之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恰当地把握操作时机,追求操作活动的表面化的过程,非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学习进程,影响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操作效果。因此,在组织操作活动时,我们必须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 小学生以具体思维为主,因而在认识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在生活中运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特别是低年级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操作后理解和掌握的,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1、用折一折的方法;2、用软尺量的方法;3、用铅笔比的方法;4、用毛线量的方法;5、用三角尺量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探索,使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遇到问题互相讨论,使课堂便得轻松活泼、丰富多样。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生的心智才能得到开发。只有让学生有时间,有条件去接触,参加实践,才能锻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发现规律,总结经验。 在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时,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分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学习,这样会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间题的不同途径,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创造性的操作。 二、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加强合作学习方式的指导与训练,对于从小培养学生会探究、会合作、会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况且作为数学知识方法,思想是人们认识其他科学的思维基础,成为人类思维的力量,数学学习需要从小学会合作。例如在五年级数学(北师大版)的《组合图形》一课中,我在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学具,即: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长四边形等各种图形,在进行新课时让小组合作摆拼图形,看看哪组摆拼的图形最多,顷刻之间,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只见同学们纷纷动起手来,不一会儿每个小组都摆出了两、三个不同的组合图形。其实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品味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其他同学交流,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又能让好学生交流不同的学习方法,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群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操作要有明确的要求 小学生注意力往往明显地带着无意性和情绪性,操作时由着自己的兴致来摆弄学具。因此,操作前教师应该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按教学目的精心地组织儿童进行操作,使他们的操作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从而提高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在三年级数学(人教版)的《几分之一》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动手找出自己手中图形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

❸ 怎样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很有益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反思平时课堂教学,我发现课堂动手操作存在有效性缺失现象。如:有了动手操作就没了数学思考。尤其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动手能力比较弱,课堂上动手摆一摆,动一动,做一做,忙着关注身体动作方面的指导和课堂纪律的维持,较少的顾及数学内在的思维活动。为此,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经学习并进行教学实践,有了一些收获。一、优化教师的语言指导,让学生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和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在操作前,教师要设计好探究性的问题,以激起学生操作的欲望,引导学生把探究引向深入;在操作时,教师又要以明确的语言指导学生“做什么”和“怎么做”,动手操作时,指导学生先怎样操作,再怎样操作,然后怎样操作,引导学生将观察和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的操作。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比如;一年级上册有一课:《整理书包》,教师先准备一个装的杂乱无章的书包让学生观察,师问:“这么乱,应该怎么?”让学生产生整理的强烈欲望。接着引导学生有序地先把书包里所有书本拿出来,摆在桌子上;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类动手摆好,速度较快的已有一种摆法的同学可以尝试其他的摆法,然后在进行交流汇报。学生在已有的旧知识分类基础上,加之亲自动手实践,学生课堂就汇报出了可以按学科分、也可以按大小分、还可以按功能分等等,很容易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理解不同标准下的分类”,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二、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保证操作效果。如何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呢?我会耐心地给学生讲:学具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准备学具要认真,操作学具要细心,桌面要整洁,收藏学具要有序等。我在学习新课前一天,就告诉学生应该准备些什么学具,指导学生自制一些学具,比如小棒,用硬纸板剪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等。操作中,训练学生认真听老师提出的操作要求,认真看老师的操作示范,引导学生学会操作,有效地掌握知识。比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9+5=,这样的进位加时,课前会让学生自己准备20根小棒,记得课堂上有孩子带了学具袋里现成的绿色的塑料小棒,有的带了20根同样大小的吸管,有的带了20根牙签、、、、、、一开课就要求学生放在桌角,没有摆一摆的要求不允许随便动,要先静静地听要求,直到老师说“开始”再动手摆,有孩子动手能力强,很快就摆好了,有孩子平日家长包较多,动手能力弱,摆的比较慢,老师会帮他或请速度较快的同桌帮他。有了小棒这一直观教具,学生很形象地知道了结果是14,关键是通过挪一挪的方式,10个凑成一堆,很形象的理解了凑10法的好处。从孩子们脸上露出的笑容中,我明白:孩子们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已经体会到了动手操作带给自己的乐趣和收获。最后引导学生轻轻地快速把小棒收下去,后面没有操作需要不允许看或摸,以免影响后面的课堂学习。三、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把握概念的本质,建立空间观念”。在几何知识教学中,过去只重视教师的演示教具,只重视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而匆视了学生的空间概念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自己比比、折折、剪剪、拼拼、画画,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在操作中、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尤其显得重要。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学习二年级《长方形、正方形认识》一课时,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特征,之后学生就边操作边汇报。有的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相对的两条长边一样长,相对的两条短边一样长;有的研究长方形时是通过折纸得出来的,学生先上下对折,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这两条边一样长,再左右对折,发现长方形左右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左右边也一样长,从而得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有的研究正方形时这样折,把正方形纸片先对角折,再对角折,发现正方形4条边都重合在一起,说明正方形4条边都一样长。课堂通过看一看、折一折,比一比方法,找出两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明确了两概念间的共性和个性,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四、让操作与思维同行,发展操作活动的逻辑性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操作活动必须与思维活动同时进行,才能促使外显的动作过程和内隐的思维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学生把直观感知内化为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操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借助操作活动,让学生按一定的逻辑思维逐步发现知识建构规律,形成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在动手操作的过程,应该伴随着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总结、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这样才能促使操作活动得到提升,成果得到提炼,体现出动手操作的科学性。

❹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即

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师不应该只做一个教书匠,而应该作为一个杂家。什么内都要知道一些,容什么都要懂一些,什么都要关注一些。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随时给学生补充各种知识、随时引导学生对事件的看法、随时指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❺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陶行知先生早在1934年就明确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这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创新并不神秘.教育工作者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放手让学生创造的胆量,“好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仍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重新创造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创新意识,依靠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应少用陈述式的语言,大力倡导讨论式教学,多用“想一想”、“试一试”这种语言,变“注入式”为“启发式”.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动脑、动手,起到加工知识,自我增长知识的作用,达到激化创新思想,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曾观摩过一堂地理课,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国西部大开发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水,请向怎样解决?学生纷纷各抒已见,有的说人工降雨;有的说把天山、祁连山等地的冰川融化;更有大胆的设想:用核武器把喜马拉雅山脉炸一个大口子,订印度洋上的湿润气流长驱直入我国的大西北!一个个创新的设想在迸发出智慧的为花,谁能说今天的异想天开在明天不会成现实?信息时代呼唤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此为契机,奏响创新的主旋律,培养一代又一代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二、课外活动
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运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外活动中要努力营造一个创新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让学生放下肩头沉重的书包,轻轻松松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如主办知识讲座、竞赛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和服务活动及各种兴趣、特长、学科小组活动,举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及小论文比赛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具有趣味性、自主性、灵活性等特点,正确加以运用,对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拓学生视野,丰富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我校在开展课外活动方面走出一条成功之路,他们突破45分钟的课堂“灌输”模式,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开展丰多彩的举小组活动,多渠道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深长和社区评价等途径,发掘学生在某些方面所具有的特殊能力或潜能,积极领导学生科学性发展.全校20个兴趣小组,学生参与率达90%.每年都有一大批“四小”作品在市、地、省甚至全国获奖,学科奥赛也成绩斐然.地理兴趣小组制作的“三球仪”获全国一等奖,数学兴趣小组谷冲同学获全国数学奥赛一等奖,生物兴趣小组长每年生物奥赛成绩均位列全省前列.
三、家庭教育
家庭是儿童生活第一所学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为人的启蒙教育和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它也关系到社会公共生活的各方面利益,因为下一代的成长和民族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好了,对于孩子的学业,家长们关注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对了孩子的前途,家长更是倍加关切,望子成龙.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别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成了一句“至理名言”,重重地压在众多独生子女家长的心头,并悄然融化在他们的血液中.于是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双休日”.可要问一问21世界究竞应该让孩子具备哪些能力,家长恐怕就难以回答清楚了.有这样一个故事,生物课上老师告诉学生,蚯蚓的再生能力很强,把一条蚯蚓切成两段,会变成两条蚯蚓.于是,一女孩就挖来一条蚯蚓养在家里观察,可女孩的妈妈不问青红皂白就给了女孩一个耳光,并且把蚯蚓扔了.试问,在这样家庭环境中,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吗?作为家长一定要不断努力提高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努力创造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充分理解、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把孩子作为一个天生的学习者的权利还给孩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孩子能够自主地去学习,尽情地去创新.
四、社会教育
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要充分发挥少年宫、少年之家、业余体校、青少年科技活动辅导站、儿童图书馆等校外教育机构及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体的作用,利用它们的灵活性、多样性、生动性、容易青少年所接受等特点,为培养年轻一代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许多电视台和报刊举办的各种竞赛活动,如中央电视台的少儿节目以及《星星擂台》、《开心词典》、《幸运52》、《梦想剧场》、《神州大舞台》、《正大综艺》、《第二起跑线》、《挑战主持人》等等,就激发了许多青少年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兴趣,迸发出了许多创新火花,不仅为社会实际需要解决了一些问题,也锻炼了孩子的实践能力.

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多找作文书阅读。同时带他们结合题目到实地或实物看,再根据一些范文,这样加深实际效果,再写作文。

❼ 数学课上怎样培养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著名的教育实践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生活即教育”等教学思想对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因此,在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让它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一;在发展学生思维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动手实践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发展能力,从而最终获得成功。在教学“角的度量”时,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并能用量角器画一个固定度数的角(如120°的角)后练习中,教师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次动手操作的机会:“同学们,我们都用量角器画出120°的角,如果不用量角器,只用你手中的三角板和直尺,你能想办法画出一个120°的角吗?”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思考后,开始动手操作,汇报展示,班级中大多数学生操作方法:利用三角板上的角度画图,(1)90°的角和30°的角合起来。(2)60°的角和60°的角合起来。(3)创新想法:先画出一个平角,再去掉一个60°的角…… 接着教师继续提问:“运用上面的方法,你能画出一个15°的角吗”,学生有了解决上面问题的经验,再动手操作已不是难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在激发学习兴趣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呢?在执教“统计与概率”一课时,提前布置给学生一个家庭作业:回家后收集家中上个月水、电、煤气、电话的费用情况以及上个月家庭的总收入和支出等。需要的数据是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材料,因此学生兴趣盎然,他们积极参与到调查实践活动中,课堂上教师让他们根据调查的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再根据制作出来的统计表进行数据比较和分析,同时提出自己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对此孩子们特别感兴趣,教学效果相当好。学生在调查、制图、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了数学的本质就是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进一步体会到了“数学是有用的”,从而喜欢上数学的学习。从这节课的教学来看,内容超越了教材的本身,但是着重于学生的参与意识

❽ 小学生学习态度实践能力有哪些

00小学生学习态度

00所谓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由认知、情感与意向三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个体内在结构,是调节外部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态度可以是肯定的或否定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一个人所持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往往与其立场、需要直接相关。
00学习态度受学习动机的制约,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获得一定的经验而习得的,学习态度也是可以改变的。它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00在学习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上,小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对班集体的态度、对作业的态度和对评分的态度是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
001.对教师的态度。
00低年级小学生无条件地信任和服从教师,他们对教师怀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教师具有绝对权威。因此,在这个时期,教师对待儿童的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
00从中年级开始,小学生逐渐以选择、批评的态度来对待老师。只有那些思想作风好、教学水平高、对儿童耐心、公平的教师才能赢得儿童的尊敬和信任,儿童也更愿意接受这些老师的教育。
00总之,教师可以亲切而机智的关怀,与小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获得小学生的信任与尊敬。这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十分有益的。
002.对班集体的态度。
00小学时期是儿童开始形成“帮团”的时期,儿童开始产生了交往与归属的需要,因此,这是培养儿童正确的集体观念和形成良好的集体关系的重要时期。
00班集体的形成是形成儿童对学习的自觉负责态度的重要条件。刚入学的儿童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集体关系。这时候的班集体只是一个松散的编凑在一起的团体,儿童之间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关系。在教学的影响下和教师的组织和帮助下,小学生在同学之间建立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关系的基础上才逐渐发展成具有明确的统一目标和形成一定舆论的最初的集体。从小学中年级起,小学生初步开始了比较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集体生活,初步形成集体的观念,明确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逐步把集体的要求当作自己的要求,把集体的荣誉当作自己的荣誉,服从集体的要求,完成集体所交给的任务。与此同时,集体舆论的影响开始发挥作用,儿童开始意识到要以优良的成绩和行为取得班集体的肯定的评价。
003.对作业的态度。
00小学生学习态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形成对作业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刚入学儿童还没有把作业看成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能按时完成作业,有时可能因贪玩而完不成作业。随着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小学生对作业的态度进一步发展起来,他们逐渐学会安排一定时间来完成作业,能够自觉停止其他活动,准备功课,同时他们开始能按一定顺序来完成作业,如先写生字,再做算术题,而不是东摸一把,西摸一下。另外,他们也逐渐学会按老师的要求集中精力细心地完成作业。
004.对评分的态度。
00进入小学以后,儿童就要经常接受各种分数评定,这些评分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要通过儿童对评分的态度而产生影响的。
00一般而言,评分被视为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客观指标。低年级儿童已逐渐理解分数的客观意义,但他们常常把分数意义绝对化。如,认为只有得高分才是好学生,得到好分数就能获得教师和父母的奖励。从中年级起,儿童逐渐理解分数的客观意义,并树立对分数的正确态度,开始了解分数代表学习的结果,代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开始把优良的分数理解为学生对本身职责具有忠诚态度,并且高质量地完成本身职责的客观表现。
00学生对分数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和教师对分数态度的影响。因此,教育者首先要正确认识评分的意义,对学生获得的分数持积极的态度,切不可以挖苦、讽刺、打击的消极态度对待得低分的学生,也不应对得高分的学生给予不切实际的称赞和表扬。对待分数的不客观、不正确态度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其错误学习态度的形成。

00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00在新课的理念下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实践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00从生活实际中获得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兔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例如, 学习《单价x数量=总价》时,教师可以采用集体购物的方法,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就生活实际中获得新知识,认识和理解《单价x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问题。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00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在学生的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如学习量角器后, 学生自已测量各种物体图的度数。使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00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过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❾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提出四方面的内容: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由此可见,《数学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可窥一斑。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课前精心准备,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激起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来自于生活实践,也服务于生活实践。就小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有关知识前,先安排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提前感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年级学生学习分类知识之前,组织他们到百货商店去参观,并要求他们注意观察商店里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商店里的衣服、日用品、文具、电器等等都分类摆放着。这样,学生在参观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一定的分类知识。为帮助二年级学生建立“克”的概念,我们先让他们到生活中调查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然后再掂一掂所调查的物品,感受一下物品的重量。这样,再来学习“克”的知识,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
数学发现活动是比较高层次的实践活动。活动前,我们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注意发现数学问题,还记得我们曾到镇里的国防教育基地去参观,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有的发现坦克的火炮口径用毫米做单位,射程用千米做单位,重量用吨做单位;还有的从道路两旁的树,想到了树的种植问题,如果不是通过精确地数学计算和丈量,是很难做到这样整齐的……同学们发现了许多的数学问题,深深体会到了数学的广泛应用性。
二.课上认真观察,为学生提供素材,培养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习的环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例如:在五年级进行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拿出自己收集的实物,分小组借助直尺、线绳等工具来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知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动手、动脑的好习惯,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把一只水桶展示给学生,问:工人师傅做这样的一只水桶要用多少铁皮,你能算出来吗?各小组展开激烈讨论。有的说,把铁桶剪开,量一量有关数据,就计算出来了。有的说,不用剪开,也能计算出来。因为铁桶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底面是圆形的,只要计算出长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就解决了,也就是说只要量出水桶地面的周长和桶的高,就可以算出做这只水桶用多少铁皮了。
三.课后延伸巩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我们大幅度减少机械性、重复性作业,给学生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实践,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 设计合理的课外实践作业。如:在教学了百分数以后,可布置学生统计家里的一个月的电话费、水费、煤气费、电费、生活费等,并计算出每一项开支占一个月总开支的百分数。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解决了生活实际问题,为家庭节约开支提供了依据。
2、创办“数学手抄报”并举行数学手抄报展评,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每周组织一次的数学校外实践活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校门,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我们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多层次、多方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人或几人就能形成的,所谓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只要人人都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心人”,我们的学校教育定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❿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不是先知先觉者,也不是知识的源泉,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回者。不能仅仅把答教师定位在“知识的占有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上,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仅是专业知识,也包括教学艺术和手段。“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界定和“一桶水”的比喻已不符合今天的现实。

阅读全文

与中小学生实践能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