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博客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个人计算能力的高低是其思维敏捷度和思维灵活性在计算方面的体现,它反映了这个人数学基本素质的高低。计算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也会有直接影响。在小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能力,并要达到正确、迅速,同时要求方法合理、灵活。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之达到上述要求呢?
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认识。
一、要充分认识培养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认识。有些教师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重视不够,没有让学生去发现计算的规律和情趣。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一大障碍,必须除之。计算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
1.数与计算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现实世界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数、量、形三个方面,而计量又离不开数与计算,形体大小要量化也离不开数与计算。因此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工具,是每个公民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数与计算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甚至其他科知识的基础。这部分的知识掌握不好,学生无法进入以后正常的学习中。
3.数与计算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掌握数与计算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学习掌握数与计算知识的过程中也发展了抽象概括能力。
4.数与计算的教学有利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数概念是随着人类生活和实践的需要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教师要教学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与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可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讲清算理,提高计算教学质量。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讲清算理,揭示计算的规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1、教具演示,讲清算理。算理的抽象是小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尽可能通过直观演示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明确算理。
2、学具操作,探索感悟。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这就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架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例如学生对20以内加法中“凑十法”的理解有困难,我们就请出小棒来帮忙,让学生通过对小棒的摆弄学会“凑十法”的计算方法。
3、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是构建教学知识结构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旧知识,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对新的认识结构的认同。例如在教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时,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人民币单位的进率关系,讲清小数点必须对齐的算理。
4、重视感知,加强刺激。对于学生易忽略的部分,要注意加强其刺激强度(比如强调进、退位,强调小数点的处理等),吸引学生注意,留给学生一个鲜明、正确的印象,避免和减少以后计算中的错误。
5、加强辨析,比较强化。根据学生容易产生错觉和思维定势的特点,有意识地把相似的概念、法则、算式进行辨析比较,促使新旧知识的精确分化。
6、及时练习,巩固提高。开展针对性练习,强化计算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力争当堂巩固。
7、注意反馈,及时纠正。及时反馈,找出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及时改正错误。
三、处理好笔算和口算的关系。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
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都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另外,口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在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进行口算、听算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1)口算教学必须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低年级安排2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基本口算;中年级安排一些作为笔算基础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经常使用的口算;高年级在习题中安排一些利用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的题目,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口算能力。每一册教学参考书都对本学期的口算提出分阶段要求,教师要使口算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口算能力。
(2)合理安排口算。义务教材把作为笔算基础的基本口算放在笔算之前教学,而一些较难的但又不是最基本的口算,则放在笔算之后教学,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是加减法的重要基础,只教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中,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如27+6,27+30,是笔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口算的基础。因此把这部分内容放在笔算之前,只教学口算;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学生掌握要困难些,所以一年级先教笔算,二年级再进一步要求会口算。这样使学生既能学好笔算,又能形成较强的口算能力。
(3)注意口算算理的教学。口算例题都要注意通过直观的淙演示和操作使学生理解算理。
(4)教给学生口算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要使学生口算能力提高,就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口算方法,方法是多样的,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千万不要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口算两位数加法:28+37,我发现有的学生是这样想的:8+7=15,个位是5,十位上是2+3+1=6,十位写6,这完全是笔算的思路。其实口算应当这样想:28+30=58,58+7=75才对,不用在脑子里出现竖式。
实践证明,加强口算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水平,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使用简便算法,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简便计算是一个切实有效提高学生计算速度的方法。简便计算常常运用一定的运算定律,如进行加法计算时常会用到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进行乘法计算时又常用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等,将一些计算由繁变简,由难变易。简便计算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减少计算的错误,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大了简便方法的教学力度。
另外,让学生记住一些常用数据,也可以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计算速度。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一个人13岁以前的记忆力是最好的,他在这一阶段可以记住很多东西,虽然这其中有一些他并不知这为什么这样,怎么会这样,但这些并不成为影响他记忆的障碍,这些知识中的未知原因将会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见闻的增多而破解。因此,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记忆力,特别是13岁以前的记忆力。中、高年级计算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性、综合性,一些常见的运算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些运算没有特定的口算规律,必须通过强化记忆训练来解决。我对此进行的强化训练主要内容有:①在自然数中1~10每个数的平方结果; ②个位上的数是5的两位数的平方结果的口算方法;③一些特定的计算结果,如125×8=1000,25×4=100,0.25= ,0.75= ,0.125= ,0.375= ,0.625= 等。这些特殊的计算结果在练习、作业、生活中使用的频率是很高的,熟练地掌握、牢记,就能转化为能力,在计算时收到良好的作用,产生较高的效率。
五、注意培养仔细审题、认真验算的良好习惯。
计算教学还要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及认真检查的习惯。对于学生不能光喊“要细心!”,要教会方法,严格要求,形成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检验是一个好办法,它能让人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加强验算的教学,让学生针对一道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切实掌握检验方法,熟练运用该方法去判断相类似的题的答案的正确性。
验算常利用加、减法和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六个关系式。估算常常根据积与商的变化规律来进行。比如:根据乘数>1,积>被乘数(0除外);乘数=1,积=被乘数;乘数<1,积<被乘数(0除外),不通过计算就能判断下面哪几道题的积大于被乘数,哪几道题的积小于被乘数,哪几道题的积等于被乘数:8× 、9× 、1×2、0.9×16、5×1、3× 、 ×1 。根据除数>1,商<被除数(0除外);除数=1,商=被除数;除数<1,商>被除数(0除外),不计算便可判断 ÷14、8÷1 、21÷ 、 ÷7、2 ÷1、0.45÷ 的商是大于被除数、小于被除数,还是等于被除数。
六、丰富学习活动,乐教乐学,激发学生兴趣。
计算题是由数字与抽象的运算符号构成的,学生容易感到烦躁和厌倦。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做计算题的兴趣,才能促进计算的正确性,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1、运用电教媒体,增强数学计算趣味化。在计算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了录音、投影等电教媒体,分散重点,突破难点,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中去。
2、组织游戏竞赛,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谓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是注意不稳定、不持久,无意注意起主要作用,且好奇好动好胜。在教学中适当用一些游戏,有利于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下面列举了一些游戏活动,供大家参考:
●转陀螺,比计算。用硬纸板和火柴棒制作一个旋转陀螺,让学生们将陀螺倒下时所指的数字与陀螺正中的数字相加,看计算得又快又准。
●掷骰子,算加减。准备两个骰子,同时投掷,让孩子算一算,两个骰子上数字相加起来是多少。还可以让孩子将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看谁先算出正确的得数。
●摆扑克,比能力。同桌为一组,摆扑克牌,将摆出的牌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加四则运算,谁算得快,摆出的牌就属于他的了,看谁得到的牌最多。
●买商品,学本领。商店是培养孩子计算能力的最好教室。提高孩子的加法计算能力,最能发挥作用的方法莫过于数钱币了。把钱币交给孩子,让他计算“花了多少”、“还剩下多少”。在实际应用中学习,可以称得上学习的捷径了。如“5个一角为5角”,“用一元钱买一个4角钱的草药小蛋糕,应该找回6角钱”。教师可以在班中举行“小商场”的活动,也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经常带孩子去商店买东西,给孩子锻炼、学习的机会。
●班级数学计算大王擂台大赛。每一周都定时举行一次班级数学计算大王擂台赛,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谁算得最快最准,就是当周的擂主。
●小学生计算能力过关检测活动。这活动是模仿社会中计算机能力等级考试、普通话等级过关考试等设计的。将学生分组进行检测(分笔试和口试),学生的检测成绩发给学生计算能力等级证书,不达到一定标准(标准由教师根据本班的学生水平来确定)的学生,要补考直至过关为止。
七、加强各年级阶段计算教学的密切联系。
小学各个年段的数学教学内容是紧密联系的,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平时计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各个年级阶段计算教学的联系。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从一年级抓起,直到小学毕业,只能靠日积月累,不可能突击完成。每一节计算课的教学,应该把它放在整个计算教学的系统中去理解教材,实施教法,使之上下贯通,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此外,各年级的教师必须加强平时教学的沟通交流、团结合作,促使各个年段的计算教学、整个学校的计算教学融合成一个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经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一项平凡而又艰巨的工作,既要注意方法、技巧,又要加强练习。教师应充分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每一节课都要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并要做到持之以恒。
Ⅱ 小学数学单位换算公式
小学数学单位换算公式如下族者所示:粗档
1、长度单位换算兆凳薯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回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千答米=100公顷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体(容)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4、重量单位换算
1吨=1000 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5、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6、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
Ⅲ 如何促进小学生计量观念的建立
激发兴趣,引导主参与数据析;启发思考,引导掌握数据析;加强训练,培养形数据析能力
如何促进小学生计量观念的建立
这样的提问感觉没有意义
Ⅳ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个人计算能力的高低是其思维敏捷度和思维灵活性在计算方面的体现,它反映了这个人数学基本素质的高低。计算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也会有直接影响。在小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能力,并要达到正确、迅速,同时要求方法合理、灵活。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之达到上述要求呢?
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认识。
一、要充分认识培养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认识。有些教师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重视不够,没有让学生去发现计算的规律和情趣。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一大障碍,必须除之。计算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
1.数与计算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现实世界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数、量、形三个方面,而计量又离不开数与计算,形体大小要量化也离不开数与计算。因此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工具,是每个公民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数与计算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甚至其他科知识的基础。这部分的知识掌握不好,学生无法进入以后正常的学习中。
3.数与计算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掌握数与计算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学习掌握数与计算知识的过程中也发展了抽象概括能力。
4.数与计算的教学有利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数概念是随着人类生活和实践的需要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教师要教学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与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可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讲清算理,提高计算教学质量。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讲清算理,揭示计算的规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1、教具演示,讲清算理。算理的抽象是小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尽可能通过直观演示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明确算理。
2、学具操作,探索感悟。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这就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架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例如学生对20以内加法中“凑十法”的理解有困难,我们就请出小棒来帮忙,让学生通过对小棒的摆弄学会“凑十法”的计算方法。
3、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是构建教学知识结构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旧知识,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对新的认识结构的认同。例如在教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时,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人民币单位的进率关系,讲清小数点必须对齐的算理。
4、重视感知,加强刺激。对于学生易忽略的部分,要注意加强其刺激强度(比如强调进、退位,强调小数点的处理等),吸引学生注意,留给学生一个鲜明、正确的印象,避免和减少以后计算中的错误。
5、加强辨析,比较强化。根据学生容易产生错觉和思维定势的特点,有意识地把相似的概念、法则、算式进行辨析比较,促使新旧知识的精确分化。
6、及时练习,巩固提高。开展针对性练习,强化计算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力争当堂巩固。
7、注意反馈,及时纠正。及时反馈,找出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及时改正错误。
三、处理好笔算和口算的关系。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
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都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另外,口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在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进行口算、听算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1)口算教学必须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低年级安排2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基本口算;中年级安排一些作为笔算基础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经常使用的口算;高年级在习题中安排一些利用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的题目,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口算能力。每一册教学参考书都对本学期的口算提出分阶段要求,教师要使口算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口算能力。
(2)合理安排口算。义务教材把作为笔算基础的基本口算放在笔算之前教学,而一些较难的但又不是最基本的口算,则放在笔算之后教学,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是加减法的重要基础,只教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中,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如27+6,27+30,是笔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口算的基础。因此把这部分内容放在笔算之前,只教学口算;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学生掌握要困难些,所以一年级先教笔算,二年级再进一步要求会口算。这样使学生既能学好笔算,又能形成较强的口算能力。
(3)注意口算算理的教学。口算例题都要注意通过直观的淙演示和操作使学生理解算理。
(4)教给学生口算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要使学生口算能力提高,就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口算方法,方法是多样的,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千万不要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口算两位数加法:28+37,我发现有的学生是这样想的:8+7=15,个位是5,十位上是2+3+1=6,十位写6,这完全是笔算的思路。其实口算应当这样想:28+30=58,58+7=75才对,不用在脑子里出现竖式。
实践证明,加强口算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水平,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使用简便算法,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简便计算是一个切实有效提高学生计算速度的方法。简便计算常常运用一定的运算定律,如进行加法计算时常会用到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进行乘法计算时又常用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等,将一些计算由繁变简,由难变易。简便计算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减少计算的错误,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大了简便方法的教学力度。
另外,让学生记住一些常用数据,也可以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计算速度。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一个人13岁以前的记忆力是最好的,他在这一阶段可以记住很多东西,虽然这其中有一些他并不知这为什么这样,怎么会这样,但这些并不成为影响他记忆的障碍,这些知识中的未知原因将会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见闻的增多而破解。因此,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记忆力,特别是13岁以前的记忆力。中、高年级计算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性、综合性,一些常见的运算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些运算没有特定的口算规律,必须通过强化记忆训练来解决。我对此进行的强化训练主要内容有:①在自然数中1~10每个数的平方结果; ②个位上的数是5的两位数的平方结果的口算方法;③一些特定的计算结果,如125×8=1000,25×4=100,0.25= ,0.75= ,0.125= ,0.375= ,0.625= 等。这些特殊的计算结果在练习、作业、生活中使用的频率是很高的,熟练地掌握、牢记,就能转化为能力,在计算时收到良好的作用,产生较高的效率。
五、注意培养仔细审题、认真验算的良好习惯。
计算教学还要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及认真检查的习惯。对于学生不能光喊“要细心!”,要教会方法,严格要求,形成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检验是一个好办法,它能让人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加强验算的教学,让学生针对一道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切实掌握检验方法,熟练运用该方法去判断相类似的题的答案的正确性。
验算常利用加、减法和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六个关系式。估算常常根据积与商的变化规律来进行。比如:根据乘数>1,积>被乘数(0除外);乘数=1,积=被乘数;乘数<1,积<被乘数(0除外),不通过计算就能判断下面哪几道题的积大于被乘数,哪几道题的积小于被乘数,哪几道题的积等于被乘数:8× 、9× 、1×2、0.9×16、5×1、3× 、 ×1 。根据除数>1,商<被除数(0除外);除数=1,商=被除数;除数<1,商>被除数(0除外),不计算便可判断 ÷14、8÷1 、21÷ 、 ÷7、2 ÷1、0.45÷ 的商是大于被除数、小于被除数,还是等于被除数。
六、丰富学习活动,乐教乐学,激发学生兴趣。
计算题是由数字与抽象的运算符号构成的,学生容易感到烦躁和厌倦。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做计算题的兴趣,才能促进计算的正确性,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1、运用电教媒体,增强数学计算趣味化。在计算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了录音、投影等电教媒体,分散重点,突破难点,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中去。
2、组织游戏竞赛,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谓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是注意不稳定、不持久,无意注意起主要作用,且好奇好动好胜。在教学中适当用一些游戏,有利于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下面列举了一些游戏活动,供大家参考:
●转陀螺,比计算。用硬纸板和火柴棒制作一个旋转陀螺,让学生们将陀螺倒下时所指的数字与陀螺正中的数字相加,看计算得又快又准。
●掷骰子,算加减。准备两个骰子,同时投掷,让孩子算一算,两个骰子上数字相加起来是多少。还可以让孩子将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看谁先算出正确的得数。
●摆扑克,比能力。同桌为一组,摆扑克牌,将摆出的牌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加四则运算,谁算得快,摆出的牌就属于他的了,看谁得到的牌最多。
●买商品,学本领。商店是培养孩子计算能力的最好教室。提高孩子的加法计算能力,最能发挥作用的方法莫过于数钱币了。把钱币交给孩子,让他计算“花了多少”、“还剩下多少”。在实际应用中学习,可以称得上学习的捷径了。如“5个一角为5角”,“用一元钱买一个4角钱的草药小蛋糕,应该找回6角钱”。教师可以在班中举行“小商场”的活动,也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经常带孩子去商店买东西,给孩子锻炼、学习的机会。
●班级数学计算大王擂台大赛。每一周都定时举行一次班级数学计算大王擂台赛,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谁算得最快最准,就是当周的擂主。
●小学生计算能力过关检测活动。这活动是模仿社会中计算机能力等级考试、普通话等级过关考试等设计的。将学生分组进行检测(分笔试和口试),学生的检测成绩发给学生计算能力等级证书,不达到一定标准(标准由教师根据本班的学生水平来确定)的学生,要补考直至过关为止。
七、加强各年级阶段计算教学的密切联系。
小学各个年段的数学教学内容是紧密联系的,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平时计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各个年级阶段计算教学的联系。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从一年级抓起,直到小学毕业,只能靠日积月累,不可能突击完成。每一节计算课的教学,应该把它放在整个计算教学的系统中去理解教材,实施教法,使之上下贯通,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此外,各年级的教师必须加强平时教学的沟通交流、团结合作,促使各个年段的计算教学、整个学校的计算教学融合成一个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经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一项平凡而又艰巨的工作,既要注意方法、技巧,又要加强练习。教师应充分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每一节课都要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并要做到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