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生借物喻理或借物喻人作文(400字)除了梅花、蜡烛、粉笔、牛,急需!!!
一个普通的圆柱体,披上了红色的外衣,头上长着一根“天线”,这就是蜡烛。蜡烛是一种非常普通的物品,相信大家都见过蜡烛吧!它非常便宜,满世界到处都是。看到这,你一定会感到奇怪吧,蜡烛这么普通,我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的介绍它呢?的确,蜡烛很普通,但是它那种默默为他人付出的精神却深深吸引了我。它点亮了自己,照亮了他人,不求一丝回报。想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祖国花朵的培育者、祖国栋梁的支柱、为我们默默付出的老师。每天,老师早早地回到学校,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传授我们丰富的知识。大家都说老师是园丁,是茫茫人海中的指明灯。可我却要说老师是一支蜡烛。“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用辛勤和汗水培育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使我们成为祖国的贡献者,对自己从来没有一点儿私心,不求一点儿回报。如果生活中没有了老师,就如停电时没有蜡烛,人生会陷入一片黑暗。这时,我想起了上学期背的一句古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在老师身上再适合不过了。老师直到白发苍苍,也还在坚持上课,就如蜡烛一样,为照亮别人牺牲自己。
蜡烛,它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伟大。以后,我也要像蜡烛一样,为社会默默付出,无私奉献!
上面的借物喻人的作文400字,通过找到老师和蜡烛的相似点,在写蜡烛的同时,其实就是在歌颂老师的牺牲精神。
2. 5年级小学生写的桂花树借物喻人的作文。
我们学校的教学楼和科学馆后面都有一排桂花树。这些桂花树比一个大人还高,主干大约和我们的手腕差不多粗,枝干不可计数,一年四季常绿。那翠绿的叶子长满了叶脉,像老人脸上长满皱纹似的。我用手去摸一摸却是光溜溜的,舒服得很。
今年中秋节过后,桂花树上长出了一个个绿色的小花苞,像米粒般大小,看起来饱胀的要破裂似的。过了几天,淡黄色的花从花苞里钻了出来,像是婴儿从他妈妈的肚里生出来。几天以后,有的开出了两三片花瓣,像一个小孩露出害羞的笑脸一样。这是,你不仔细闻,还闻不到香气呢?有的花瓣全开了,像一把把金黄的四叶伞,为树叶增添色彩。我们一走进校园,就能闻到香味。上课时,香气偷偷地从窗户里“溜”进来,教室里充满了香气,把我们都醺醉了,怪不得人们都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田野里的油菜花是不能和桂花相比的。下课了,我和同学们来到桂花树旁,摘了一朵桂花放进嘴里嚼,呀,真苦啊!原来桂花闻起来香,吃起来苦。我摇了摇桂花树,头上、身上、都落满了桂花,仿佛我就是一棵桂花树。蝴蝶停在我的头上,告诉我飞行的快乐;蚂蚁从我的脚旁爬过,跟我述说昨天的趣事……一阵风吹过,我才记起我不是桂花树,而是再看桂花。
听大人们说,桂花可以泡茶,还可以做桂花糕,一年四季都能闻到桂花的香气。我爱桂花树,更爱我们的校园。
3. 小学生作文借物喻人(小草,蜡烛,松树,柏树,梅花或荷花)
假如我是一株小草
我没有“贵夫人”的牡丹那样鲜艳,也没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那样亭亭玉立,更没有全身涂满高级香水的白皮肤“小天使” 桂花那样芬芳。我只是一株小草,既没有花儿的鲜艳,也没有大树的挺拔。但我有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精神。
当春天到来时,我从地下探出头来,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绿纱。那时,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我的身影:在绿草如茵的足球场上,在四季如春的公园里;在绿油油的花池中,或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里。我用自己的身躯去点缀大地,织成一块块绿茵茵的地毯。
然而到了酷热的夏天,太阳炙热着大地。那些在春天里被人们观赏的鲜花,都耷拉着脑袋,显得没有精神的时候, 我和我的伙伴们却仍然顽强地昂着头,顶着炎热;当暴风雨袭来时候,虽然我们被风雨吹打得东倒西歪,但我们没有屈服,仍然牢固地扎根在泥土里任凭风吹雨打着。
当秋天到来时,我就脱去了绿色的面纱,换上金黄色的衣服,脚也深深地扎进泥土。风沙来时,我用身体护卫这片土地,不让沙土随风飘尽。当我们看到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时,心中不禁高兴起来。
冬天,雪花飞舞,大地披上了银装,我悄悄地躲进厚厚的棉被里,美美的睡一觉,静静地等着春雷哥哥叫醒,准备再一次为人们服务。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就是我们顽强的精神
4. 菊花(小学生借物喻人作文)
亭亭玉立的荷花,我喜欢;浓艳欲滴的玫瑰花,我喜欢;清香典雅的腊梅,我喜欢。然而,我更喜欢那傲霜怒放的菊花。
菊花的茎的颜色要比叶子的颜色深很多,有的发棕色,但又略呈墨绿色,茎上有许多皱纹,好像久经风霜。碧绿的叶子像宝石雕成的一般,不规则地长在茎的两侧。鹰爪似的花瓣向四周舒展,略微弯曲,又有些下垂,好似金黄色的瀑布倾泻而下。花的香味十分浓郁,沁人肺腑。人们有时摘来它的花做成香包,放置于家中,家里顿时香气扑鼻。
菊花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中国菊花传入欧洲,约在明末清初开始。中国人极爱菊花,从宋朝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
我爱菊花不是因为它花色鲜艳、用途广泛、拥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而是菊花所代表的含义与精神。
我爱菊花。在中国,古神话传说中菊花又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中国历代诗人画家欣赏菊的不畏严寒的精神,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画众多。因而历代歌颂菊花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经验,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名谱佳作,并将流传久远。
我爱菊花。菊花傲霜怒放的精神很可贵。秋天,许多花都凋谢了,可菊花傲霜怒放。在其他花都要凋谢的时候,菊花仍然昂首挺胸。它宁抱枯枝也不向北风低头的精神鼓励人不怕困难,勇于向上。“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不畏严寒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千姿百态的菊花,我爱你;香味四溢的菊花,我爱你;不畏严寒的菊花,我爱你!
不知不觉,小草换上了黄色的毛衫;树叶被染成了彩色;大雁排成整齐的人字形队伍向南方飞去。这一切都预示着:秋天来了。
昔日那些争奇斗艳、娇艳无比的花儿都黯然失色了,唯独菊花不畏风霜,傲然挺立,成了花坛的主角。它的叶子呈不规则的椭圆形,浅绿的叶子上布满了细细密密的白绒毛,摸上去毛茸茸的,边缘长着一排小锯齿,不经意还发现不了呢。
菊花各有特色,有的秀丽淡雅,有的鲜艳夺目,有的昂首挺胸……菊花傲霜怒放,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看!那花儿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大的像团团彩球,小的像盏盏精巧的花灯。那一团团、一簇簇的菊花,正在拔蕊怒放。菊叶经霜,已变得发紫了,谁能够想得到呀,这秋天的山沟竟是菊花的天下。在阳光的照耀下,多么迷人,多么耀眼,多么令人赞叹!
看吧,它开得多热烈,多么奔放,红的如火如荼,粉的清淡高雅,黄的金光闪闪,还有墨绿的、淡紫的……使人百看不厌,此时此刻,秋菊仿佛要把它所有的生命、所有的力量一起迸发,献给秋,献给金黄的秋天。
每当秋天来临百花凋谢时,这里满山开满着五颜六色的野菊花。它们一簇簇、一丛丛的,有白的、黄的,还有紫的。有的菊花铺在山坡上,有的立在山脚边,远远看去,如繁星,如瀑布,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儿,一直泻到地上,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又像一条被舞台灯光照着闪烁发光的长裙。那些缀满花朵的修长的枝条,纷乱地垂落交叉着,有着一种山林的“野味”。
秋天来了,树叶儿慢慢地黄了,花草逐渐凋零,惟有傲霜的菊花却迎着秋风怒放。这儿一簇,那儿一丛,竞相开放,姹紫嫣红,流光溢彩,争妍斗奇。红的像一团火,黄的像一堆金,白的像银丝。在花丛中有一些含苞待放的花蕾,花瓣一层赶着一层,向外涌去。一朵朵的菊花像用象牙雕刻成的球,在太阳的照耀下,傲然挺立,美极了!
菊花不仅有观赏价值,还具有药用价值,可以清热泻火。
菊花不畏风霜,傲然独立,让人不禁想起陈毅的《秋菊诗》:秋菊能傲霜,风霜恶重重。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我爱菊花,更爱具有菊花般高贵品格的人们。
5. 从最新小学生获奖作文一千篇里面摘抄一篇描写借物喻人的文章
我的家乡在会抄泽县大井乡。据说很早很早以前,家乡四处群山环绕,四周还有十八口井,所以家乡得名大井。在村中央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里面游着成群结队的小鱼小虾。周围有一大片树林,树林里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呢!
可如今眼前一座座的高山已变成了荒山野岭,山上的树木已被砍光。四周的十八口井已干了十七口。村中央的小河被污染了,所以小河变成了臭水沟。周围的大片树林被毁了,小动物的踪影也不见了,出现了严重缺水的现象。
后来村民们慢慢意识到了破坏自然环境的严重后果,就在山坡上种植了许多果树,把那些干了的井给填了,植树造林以后,家家户户喝上了山泉水。
让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来爱护大自然吧,如果看见有人在破坏环境的话,应该去告诉他们不能破坏环境,要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我们的家乡才会更美丽!
6. 小学生青松作文(借物喻人)
《青松》一题,是《冬夜杂咏》中的首篇。《冬夜杂咏》:这一组诗最初发表于《诗刊》1962年第一期上。共12题19首,这里选其中一首。发表时有小序云:一九六0年冬夜大雪,长夜不寐。起坐写小诗若干段,寄兴无端,几乎零乱。迄今事满一年,不复诠次。送登诗刊,以博读者一粲。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一日仲弘记。诠次,选择、归类及排列的意思。粲,形容笑的样子。仲弘,是陈毅的字。作者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写人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写那个特定时代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精神。作者写松是把它放在一个严酷的环境中,一个近乎剑拔弩张的气氛中,我们看到了雪的暴虐,感受到松的抗争。我们似乎像松一样承受压迫,又像松一样挺直起来。那冷峻峭拔的松的形象,因为充溢其中的豪气激荡其中的力量而挺直起来。在压与挺的抗争中,我们似乎同时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涤荡,因为在这种抗争中,展现了那个时代飞扬凌厉的热情,展现了作者那令人起敬的人格力量。 读这首诗,总让人想起陈总的形象。想起那刚毅的面孔。勃发的神采,光明磊落的胸襟,刚直不阿、任何时候也不肯向恶势力低头的人格。真是文若其人。如果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诗句充溢着一种帝王之气,那么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也只有刚傲沉毅、满怀将帅气度的陈毅能够写出来!也许作者在这里的主要目的不是抒写个人。冬夜大雪,作者辗转难眠。1960年那是全国人民都在经受考验的时期。特大的自然灾害,党的工作失误,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背信弃义,帝修联合反华,正使中国内外交困。正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作者作为国内领导人,胸怀的是祖国的命运,承受的是民族的困厄,他考虑的是决不能丧失民族气节,不能丧失原则和立场,向各种反华势力妥协。而这时,全国人民正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迎接困难,战胜困难,顶住了世界性的修正主义的逆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正是对我们的党和人民,对雄气勃发的时代精神的盛赞。也许正是作者人格和时代精神相互融合,内外互动,共同投射在青松这个特定的象喻上,才使这首诗有一股凛然大气,读来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