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年级好词100个
形容紧张的词语
浑身如绵 六神无主 风声鹤唳
形容害怕的词语
惊恐 惊慌 惊吓 惧怕 恐惧 胆怯 畏缩 发慌 心慌 恐慌
惊弓之鸟 心惊肉跳 闻风丧胆 望而生畏 惊魂未定 惊慌失措 魂飞魄散
大惊失色 肝胆俱裂
形容愤怒的词语
激怒 恼火 怒斥 怒吼 震怒 气愤
怒冲冲 愤愤然
大发雷霆 火冒三丈 怒气冲天 怒发冲冠 暴跳如雷
形容忧虑的词语
担忧 发愁 犯愁 忧伤 忧愁 忧心
忧心忡忡 茶饭不思 唉声叹气 满面愁云 忧心如焚 长吁短叹
形容悲哀的词语
悲伤 悲痛 悲惨 悲凉 哀伤 哀怨 忧伤 伤感
悲痛欲绝 肝肠寸断 肝胆欲裂 万箭穿心 撕人心肺 痛不欲生 悲愤交加
声泪俱下脸部
瘦削 憔悴 俊美 恬静 慈祥 苍白 白皙 清秀 光滑 英俊 红润 白净 黝黑 端庄 胖乎乎 黑黝黝
饱经沧桑 嬉皮笑脸 满面春风 面容憔悴
眼睛
敏锐 发呆 坚定 注视 凝视 关切 浑浊 深邃
水灵灵 水汪汪 亮晶晶 圆溜溜 骨碌碌 直勾勾
目光明亮 目光炯炯 目光呆滞 目光慈祥 目光严厉 目光敏锐 炯炯有神
浓眉大眼 老眼昏花
眉毛
美如新月 眉目传情 眉开眼笑 眉飞色舞 眉清目秀 横眉冷眼
鼻子
挺直 扁平 小巧 笔直 端庄 秀气 秀美
嘴巴
巧嘴 朱唇 苍白 红润 干裂 娇嫩
樱桃小嘴 嘴唇红润 油嘴滑舌 尖嘴猴腮
牙齿
整齐 整洁 雪白 焦黄 洁净
齿如白玉 咬牙切齿 笑不露齿
耳朵
肥头大耳 方头大耳 耳聪目明 面红耳赤
胡子、头发
白发苍苍 披头散发 乌黑油亮 蓬蓬松松 光泽油亮
头、脖子
头脑机灵 呆头呆脑 虎头虎脑 笨头笨脑 探头探脑 油光水滑 蛇头鼠目
油头粉面手
胖乎乎 冷冰冰 凉冰冰 热乎乎 油渍渍 湿淋淋 汗涔涔 油亮亮 粗壮有力
脚
四肢发达 纤细小脚 阔步向前 健步如飞
肌肤
鲜嫩 粉红 通红 红嫩 滑润 滋润 干巴 干裂 干燥 蜡黄 洁白 炭黑
光溜溜 黑油油 白嫩嫩 亮晶晶 脏兮兮 皱巴巴 蜡黄色
光嫩洁白 白里透红 红润透亮
身材
瘦弱 矮小 苗条 丰满 强壮 清秀 单薄 文弱 干瘦
英姿飒爽 气宇轩昂 仪表出众
语气
诚恳 恳切 柔和 热情 冷淡 生硬 赞扬
语重心长 冷嘲热讽 口若悬河 夸夸其谈
说话
自言自语 信口开河 津津乐道 侃侃而谈 胡言乱语
㈡ 浅谈怎样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是维系国家、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力量,也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任何个人与社会都不能忽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国民道德素质滑坡的现象却越来越明显,并且道德失范的情况正逐渐由成年人向低龄人蔓延,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国民素质的整体下降,使社会道德面临严重冲击。因此,德育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在小学教育阶段重视德育教育,让孩子在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烙印社会道德力量,帮助他们形成最基本的善恶、美丑判断标准,最终提高其理性认知与整体素养。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原则
小学德育教育与中高等教育阶段的德育教育不同,它更倾向于引导学生对善恶美丑的表层判断,而非对社会现象的深层次理性思考,可以说它是一种感性的思想导向。因此,要在小学教育阶段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我们也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规律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
小学生在思想上、心智上发育并不成熟,其知识面有限并且对事物的判断大都以自我感受为中心,以感性思想引导个体行为,其对世界的认知是通过在生活中所面对和经历的人与事物而行成的,对善恶的判断无关其道德,而仅仅只是儿童心理认知的基本外在表现之一。知识的传授可以通过理论学习而获得,但道德品质的学习却离不开社会生活的规范,真正的德育教育必须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因而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必须源于其生活。以社会生活为出发点所构建的德育教育课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回归实践本质的新课程改革的必要要求。
2.坚持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教育并不能一蹴而就,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伴随个人经历的过程,坚持单方面或者短时间的德育教育,并不能真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用。在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其精神世界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和学校,而随着儿童逐步踏入社会,社会因素对其价值观的影响也逐步提升。父母家人的人格因素、职业因素、家庭关系因素,学校教师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学生间的关系,受社会大思潮侵袭等都深刻地影响着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协调一致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3.坚持开放式教育模式
德育教育不是一层不变的,它应该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保持步调一致,教师不能仅仅只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判断事物的对错善恶,还需要使学生懂得去思考,根据现象去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亲身体会,而不是以旁观者去观察,类似于“你在面对这个情景时会如何做?”的教学形式应当成为小学德育教育的主流。因此,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开放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无论是知识传授形式还是评价体系,都应当通过学生的“参与”与“实践”来作为教学的基石和标准。
二、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对小学生开德育教育我们可以考虑从理论知识教育、班集体教育、德育氛围创建这三个层面上来组织,以全方位地促进的德育思想对学生的浸染。
首先,要结合课堂教学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理论渗透。(1)结合思想品德教育教材以及社会热门实例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用文字来烙印道德标语。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最主要的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充实理论教育,并开展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活动;(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学生生活,通过社会实例,并结合自身进行比较,在讨论与自我教育中了解其他学生的想法,是否做得比比人好,在比较中发掘德育潜能,逐步产生自我道德意识;(3)转换评价形式与标准,做到自我评价与外物评价相结合。教师要教学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自省),因而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做的好的言行举止,积极赞美诚实、好问、友爱、助人、文明、礼貌、守纪、爱惜公物等的道德习惯,以此来引导学生获得心理体验并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
其次,要通过班集体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引导。班集体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十分巨大,教师应抓住班集体建设这个关键点来实施德育教育。(1)通过班级文化建设,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集体荣誉感能够使学生形成合力,激励全班学生向目标奋进,教师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班集体活动,为学生设立奋斗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班集体荣誉感;(2)通过班委干部和少先队组织对学生开展而对于教育。
最后,创建德育教育氛围,帮助学生适应德育教育思想。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就需要改善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平等、互信、包容的师生互动关系。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做出符合社会文明风范的行为。另外,教师要充分与学生家庭沟通,通过教育期待来表达对学生的关心,使师生在情感上保持一致,为德育教育创建有利的氛围。
三、小结
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现是任重而道远的,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对小学生做深入、细致且耐心的工作。德育教育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教给学生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方法,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生存能力,为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从培养学生道德入手,无私地奉献爱心,组织好各项活动和交往,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活动之中,从小处着手,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学生的一日活动之中,一定能将今天的小学生培养成为明天跨世纪的建设者。
㈢ 小学生作文 写一处景物的 100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美丽的青岛。
青岛的美丽,美在其海。我光着脚丫走在细细的沙滩上,欣赏着那无边无际、海天一色的大海。海水平静时,像一面透明、透亮的玻璃镜;海水奔腾时,犹如一排排整齐的哨兵庄严地在主席台前走过;海水咆哮时,俨然是一只怒吼的大猛狮,卷起千层浪,往海滩扑来。
海鸥忽高忽低地飞在海面上,为海滩增加了亮丽的风采。海滩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有的在阳光下玩沙滩浴,有的在碧蓝的海水里游泳,打水仗,还有的在海边挖沙堡,冲洗脚,更有趣的是,有人在海里和小狗一起快乐地游泳,这使我大开眼界,知道了什么叫做狗刨……看着别人玩得那么开心,我也忍不住地在海滩上采了许多五光十色的贝壳,有时海水趁我不注意跳到了我的脸上,逗得我哈哈大笑,我还玩了挖沙堡。我走在海水里,海水不断的拍打着我的小脚丫,一个浪紧接着一个浪。在海滩上留下一串串脚印,一个浪花打了过来,那一串串脚印居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青岛的美丽不仅在其海,而且在其山。这里有道教发祥地之一崂山。它被海水环绕着,群山起伏,青山绿水,远看山峰像被一层薄纱披盖着,犹如仙境。我们主要参观了太清宫,里面有三大殿:三清殿、三宫殿和三皇殿。这里长着许多奇异的树木:如三合一树,三棵不同树种合并成一棵高大的树;黄莲树、银杏树、茶花树,还有带着传奇色彩的痒痒树,一摸树干,树叶就动;龙头树,听说一摸,就可以带来好运,我摸了好几下……还有很多叫不出名的树。山上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远看像一位和尚,有的像青蛙仰望天空,还有的特别有意思,正看像乌龟,反看像老鼠……
青岛的美丽,美在其环境。这里的环境幽雅、街道干净,空气十分清鲜,空气里几乎没有杂质,花草树木极多。
青岛的美丽,美在其经济腾飞。这里有著名的海尔集团、双星集团和青岛啤酒。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美丽的青岛,我爱你!
㈣ 长征中的英雄人物,演讲稿,小学生用,300至350字
李云龙将军生平
李云龙
曾在红四方面军任团长,八路军是任386旅独立团团长,解放战争时候任中原野战军新二师师长。解放后调任福建省军区某海防军军长。1955年去国防大学学习,毕业后继续担任该军军长受少将衔。组建了中国第一支特种作战军队--梁山分队,该分队曾潜入金门,为解放军炮击金门提供地形坐标。文革期间,他命令使用武力制止两个“红卫兵”的非法武装抢夺军火库。后因为这个事情遭到迫害,在1968年自杀。1978年平反。
在学习上做到长征精神
人生之路也为漫漫远征路,面对坎坷,我们应当无畏,应当乐观,当然也要有坚忍不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我们要把长征精神铭记在心中,让长征精神永驻于人生之路上!
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克服了极其险恶的环境,他们不畏艰难的翻过寒风冽冽,雪花纷飞的大雪山:穿越茫茫泥泞不堪,人迹罕至的草地。战斗英雄们勇往直前,万难不屈的革命精神怎能不让我们敬佩和赞叹呢?
我们,一个新时代的中学生,生长在和平的环境里。你们大家知道吗?我们可以坐在教室里的听着老师讲课,我们可以在操场嬉戏打闹,我们可以放学后回到温馨的家。今天我们所得到的一切的幸福,一切的快乐,一切的美好生活都是红军们用生命所换来的。难道我们不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吗?所以,我们也要具备着他们所拥有的长征精神!
如何做到长征的精神呢?这并不是要你真的去走两万五千里,也不是要你说说大话,讲讲大道理,而是要你把长征的精神用在我们现实的学习上面。
首先要有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红军长征中,他们克服的种种困难,是我们难以想象的,红军的种种英雄事迹,都与他们顽强而坚韧不拔的意志分不开的。我们在学习中更要有红军们那种顽强而坚韧不拔的意志,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持之以恒下去,才会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
当然,说是容易,做是难。在有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前一定也要有坚持下去的信心。如果我们想练好技能,就一定要有这种坚持下去的意志和相信自己可以成功的信心。带着这份意志,带着这份信心,你努力的练习下去就一定会得到你所满意的成绩。因为比起长征,练好技能却是一件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
大话不想多说,道理不想多讲!总之,如果你想获得成功,你就得有这份长征的精神!
㈤ 哪些电视节目有小学生光脚的的画面
是少儿频道的
祝您一生平安,财源滚滚
㈥ 谁赋予了小学老师对学生家长指手画脚
没有人赋予,但是他们拿了学生家长的把柄,如果你不听从老师的,你孩子很可能被老师穿小鞋,你愿意么
㈦ 小学生常见错误句法
句 法
除了使用“结构”、“框架”之类的隐喻外,很难准确表述语法在语言结构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是,没有任何达意的比喻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语法分析所揭示的、纷繁复杂的各种形式模式和抽象的关系。
语法研究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首先,要判断在话语(或书写、符号)链中的单位——诸如词、句子。其次,综合这些单位所归属的模式,以及这些模式所传达的意义关系。语法的定义会因为我们在研究之初认可的单位形式而有所不同。多数的研究方法始于对“句子”的认识;因而,语法最普遍的定义是:对句子结构的研究。依照这种观点,一种语言的语法就是语言中所有可能的句子结构的集合,这些句子是按照某种普遍规则组织起来的。例如: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1928— )在目前最有影响的语法论文中,开宗明义地写到:语法就是写出了在分析之中的语言的句子的某种类似精巧装置的方法。另外需补充的是:所生成的句子必须是合乎语法、被本民族的说话者所接受的。
在此共同的认识前提之下,可能有着不同的见解。尤其是对“语法”这一术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运用,形成了它的特殊含义和一般含义。特殊含义是较为传统的:把语法视作语言结构中的一个分支,与语音学和语义学相区别。这也是这本网络全书所采用的说法。
“语法”这个术语的一般含义,同由乔姆斯基推广开来;它泛指句子模式的各个方面,包括语音学和语义学;另外,又引入了作为较特殊概念的“句法”这一术语。
六种“语法”
描写语法 一种描写语言中使用的语法结构的方法,不对它们的社会作用进行价值判断。这类语法在语言学中很普通,它是调查所有的口语、书面语材料、并对其所包含的模式进行详细描述的标准的实践活动。
教学语法 为教授外语、或为加强对母语的了解而特别设计的书籍。这样的“教授语法”在学校中甚为广泛,以致许多人对“语法”这一术语,仅知其一个意思:语法书。
规范语法 重点讲述用法不一致的结构,综合归纳社会上正确的语言用法规则的手册。这种语法在18、19世纪对欧美的语言学的观念具有建设性的影响。其影响在今日的许多书籍中仍随处可见,例如:亨利·沃森·福勒(1858—1933)所著《现代英语用法词典》。
参考语法 旨在尽可能广泛的语法说明,以便能成为那些醉心于证实语法事实的人们的参考书(与词典作为“参考词汇”颇为相似)。20世纪初期,一些北欧的语法学家编著了一些此类型的手册;最著名的有:丹麦语法学家奥托·叶斯泊森(1860—1943)的七卷本的《现代英语语法》(1909—1949)和伦道夫·夸克(1920— )的《英语综合语法》等。
理论语法 研究的不是个别语言,并且,它要确定为了进行任何一种语法分析哪些概念是必要的,以及它们怎样能在人类语言研究中前后一贯地运用。因而,在语言共性的研究中,它是中心概念。
传统语法 这一术语常用来概括语言学成为科学之前、语法研究那一阶段的方法和观念。这里所说的“传统”已有2000多年之久,包括了古希腊和罗马语法学者、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及18世纪的规范语法学者们的著作。要总括如此众多的研究方法是困难的,可语言学家们总是取这一术语的贬义,即指对语法研究来说是不科学的研究方法:依照拉丁语来分析语言而无视经验的事实。但是,现代研究方法中使用的许多基本概念,在那些早期著作中已能发现;另外,作为语言学思想史的一部分,传统语法的研究,在今天,又引起了新的关注。
★ ?
现代语法分析中两个重要的符号。星号置于一个句子之前,表示其结构不合语法。问号则表示其结构有语法问题。例如:
★ Who and why came in?(谁?为什么进来?)
★ That book looks alike.(那书看去相似。)
这样的句子无疑是不合语法的。但下列句子的情况却不好确认。它们都在使用,可也存在非议。
? Don’t Forget yours and my books .(别忘了你我的书。)
? This is the car of the Family.(这是这家的汽车。)
语言分析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揭示出能使我们判定句子合乎语法的规则。
语言中如此多的语法
或许,为一种语言编出的最大部头的语法书是《英语综合语法》(1985),编者是伦道夫·夸克、悉尼·戈林鲍姆、杰弗里·利齐和简·斯瓦德韦克。因为传统的看法主要把语法视为词尾变化的问题,此书1779页的内容却会使他们大吃一惊,很多人因此转而认为英语缺乏语法。但是,此书是立足于对语言领域更加精密的分析之上,例如,分别对a和the两词以200页的篇幅进行了研讨。(据P·克里斯托弗森,1939)
分析与创造
传统语法通过句子中一系列的划分教人们“分析”或组合一个句子。例如:这位男子看到一头牛。这个句子划分为:“主语”(这男子)和“谓语”(看到一头牛)。谓语部分又划分为动词(看到)和宾语(一头牛)。还可继续分析,直到句子的所有特征都被判明。它是很多人不喜欢的一种研究方法。语法在人们看来是一门枯燥、无聊、令人沮丧的科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呢?
有几个原因。传统语法中,对一个特别的句子分析,经常并无充分的理由。其结果常是:学习语法分析和定义,孩子们心猿意马,他们对所进行的分析并没有真正理解。特别是,他们还必须掌握繁琐的拉丁词根的语法术语(诸如:accusative〈目的格〉、complement〈补语〉、apposition〈同位语〉),并把它们运用于那些即兴写出的、或选自深奥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例子的分析。这些与孩子们生活中的谈话或其他交流媒介中的真实的语言世界有着相当的距离。无论在学校内还是校外,很少有人想到去说明语法分析在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并且,也无意把这种分析同作为语言整体中的语法模式的普遍原则相联系。因而,大多数在学校中学过语言分析教学的人,并不能理解练习的要点,而仅在记忆中留下了语法僵死的、毫无实际目的的印象。这并不令人感到惊讶。
事实却恰恰相反。语法分析的技巧可以展示出语言无穷的创造——就有限的一组语法模式来看,即使是一个幼稚儿童也可组织表达出无穷多的句子。语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语言中诱人的“临界”:合乎语法怎样会变为不合语法;还可以发现文学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幽默和戏剧效果之所在。
由于我们更多地发现了每个人都把语法作为日常语言存在的一部分来使用,我们每个人的文体感觉必然变得敏锐,从而提高了听、说、读、写中把握更加复杂结构的能力。我们会更敏感地注意到语义不明的句子和松散的结构,并对其做些修正。此外,语法分析的原则是对任何语言学习都适用的普遍原则;因此,我们就会对不同语言的异同有了敏锐的感觉。很多特殊的问题也可通过语法研究得以阐明——例如,关于失语、外语学习或翻译等方面的难题。语法未必是枯燥、僵硬、晦涩的,它可以是生动的、互相联系的和令人愉快的。既然语法有这样多的功能目的,问题就在于怎样体现它们了。
语法本质漫谈
设想以下列方式来教授孩子关于花的结构:在黑板上画一株假定的植物,标明其各个部分:雄蕊,雌蕊,茎柄等,解释每个名词术语,让孩子们都写在他们的本子上,直到把它们记住后,孩子们才能观察和接触真正的植物。
当今的生物学课并不是以这种方式来教授这一课题的。老师会带着活的植物,把它们分发给孩子们,然后让孩子们找出各个部分。在此过程中,一旦有疑问就做上标签。然后,教师让他们在本中记下所学的一切。之后,要他们记住一些名词。
这是现代的方式:发现在先,然后才以术语来定义。但语法学却还是老样子,在许多学校仍以完全类似前一种的方式来教授(如果在教授的话):在黑板上写一个虚构的句子,接下来就记规定的语法术语;而不是去努力探讨掌握现实中真实的句子。甚至更为通常的是:根本就不去寻找有趣的、真实的例句。这就好像孩子们只从黑板上得到植物的知识一样。没人会容忍这种愚蠢的教授生物学的方法。但几百年来,语法学运用的恰恰就是这种研究方法——至今,这种方法还未结束呢!
基本语法概念
语法所研究的句法范围是很广泛的,语法学家们常把它们划分为若干亚层次。最古老和最广泛运用的划分方式在于形态学和句法。
形态学
语法的这一分支研究的是词的结构。下面列出的一组词,除了最后一个,其他的都可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自身独立的意义。
unhappiness un- -happi- -ness
horses horse- -s
talking talk- -ing
yes yes
yes(是)没有内部语法结构。我们可以分析其语音组成/j/、/e/、/s/,但它们各自并无意义。相反,horse(马),talk(谈话)与happy(幸福)显然都有意义,与其相结合的成分(词缀)也一样:un-表示否定意义;-ness表示状态或性质;-s表示复数;而-ing则帮助传达持续性:一个词可分析到的最小的、具有意义的成分叫词素;词素在语言中起作用的方式是形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将上述的词分析至词素是很容易的,因为它们都包含了明显的成分序列。正因如此,即使像antidisestablishmentarianism这样一个不大可能见到的词,也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分析。许多语言(所谓“粘着语”)中,通常一个词都包括着较长的词素序列,它们同样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来进行分析。例如:在爱斯基摩语中,angyaghllangyagtuq一词的意义是:他想得到一只大船。操英语的人初见这样的词会觉得非常复杂;但当我们将它分析至其各组成的词素后,它就清楚多了:
angya- 船
-ghlla- 表“大”义的词干
-ng- 得到
-yug- 表意愿的词干
-tuq- 表第三人称单数的词干
英语中很少这种类型的词的结构,但诸如土耳其语、拉丁语这样的粘着语和曲折语,便有很多的形态变化,非洲的比林语中,一个动词可能会有1万种以上的变化。
词素问题
并非所有的词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划分至词素。如英语中的不规则名词和动词就难以分析:Feet(脚)是Foot的复数形态,但如何判断该词内部的复数词素就不像-s是horses(马)的复数词尾那样明显。土耳其语中,evinden意为:来自他/她的家,从其词形来看,却有着明显的问题:
ev 家,屋子
evi 他/她的家
evden 来自家
似乎词尾-i表示“他的/她的/它的”,-den意为“来自”——这样的话,它俩的组合应是eviden。但土耳其语这个词中,还另外有个n,这个n似乎并无从属。可是它却自然地用在这个词中(很大程度上类似于英语中Child〈孩子〉一词的复数Children里的r)。这种情况使得语法分析变得复杂化,也增加了其诱惑力。对那些关注语言学的人来说,再也没有比从一堆明显的不规则的词素资料中寻找出规律性更为迷人的探讨了。
另一种复杂的情况是:词素有时依其所出的语境会有数个语音形式。如英语中,表过去时态的词素(-ed),依照它前面语音的发音情况,会有三种不同的发音方式:(1)前面的音素是/t/或/d/,词尾读为/id/,如spotted。(2)前面是不发音的字母,词尾读作/ t /,如:walked。(3)前面的音素是不发音的字母或是元音字母,词尾读为/d/,如rolled。词素这些不同的形式叫做词素变体。
屈折变化和引申派生
传统认为形态学有两个主要领域:第一,曲折变化形态所研究的是为表达句中语法区别的词的变化(或屈折)的方式。如单数/复数,或过去时态/现在时态。旧的语法书中,这一课题的这个分支称为“语形变化规则”。如boy(男孩)和boys(男孩们)是“一个词”的两种形式。它们的单数或复数选择是语法问题,是屈折变化形态学的研究内容。第二,派生形态学所研究的是支配新词结构的原则而不涉及一个词在句子中所能起的特殊语法作用。例如:由drink(饮、喝)构成drinkable(可饮用的),由infect(传染、感染)构成disinfect(不传染),连同其不同的语法性质,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词的组成。
词汇
词汇介乎形态学和句法之间,悬若游丝。在某些语言——诸如越南语这样的“孤立”语——中,它显然是较低一级的单位,很少、甚至没有内部结构。而在另一些语言——诸如爱斯基摩语这样的“复合”语中,“词”的形式却很复杂,甚至相当于整个句子。因而,词的概念很泛,有的很简单,像英语中的冠词“a”;有的很复杂,像澳大利亚西部边陲语言中的“palyamunurringkutjamunurtu”(他/她肯定没有变坏)一词。
在书面语中,词通常是最容易判断的单位。在多数语言里,它们是前后两端都有间隔的单位,少数语言使用词间隔号(如安哈里卡的宫廷贵族的语言),而有些语言则根本就不把词独立开来(如桑斯科里特语)。因为在一个能写会读的社会,其成员从孩提时代起就了解了这些词的单位,所以谁都知道该在何处间隔——所剩的只是少数与连接线有关的问题。如:该写作“Washing machine”(洗衣机)还是“Washing-machine”?是该写作“Well-infordmed”(消息灵通、知识广博的)还是“well-informed”?是“no one”(没人)抑或“no-one”?
较为困难的是在语流中判定哪些是词,尤其是在那些从不书写下来的语言中。但即使在英语或法语中,也有此问题。当然,可以把一个句子读得很慢,使人能够“听出”词之间的间隔;可这是人为的做法。实际说话中,每个词之间不会有停顿,这点在人们谈话的任何录音中都可见到。即使在很犹豫的讲话中,停顿通常也只是出现在短语、从句这样较主要的语法单位间。因此,假如毫无可听见的“间隔”,我们怎样知道那些是词?语言学家们进行了长期探索,试图设计出可行的标准——但还没有一个完全成功的。
词类
从语法研究初期,词就被归为词类,传统称作“话语部分”。大部分语法把词分为下述8类,以英语为例:
名词: boy(男孩),machine(机器),beauty(美丽)。
代词: She(她),it(它),who(谁)。
形容词:happy(快乐),three(三),both(两者都)。
动词: go(走),frighten(惊吓),be(是)。
介词: in(在……中),under(在……下),with(与,同)。
连词: and(和),because(因为),if(假如)。
副词: happily(快乐地),soon(不久、马上),often(经常)。
感叹词:gosh(呸),alas(唉),coo(啊)。
有些分类还将分词(looking〈看〉、taking〈取拿〉)和冠词(a、the)也独立出来。
现代划分词类的方式依然如故,但使用“词类”这一名称而不是“话语的部分”的名称则表明了强调重点的变化。现代语言学家们已不愿再使用传统语法中形成的概念定义——诸如名词是事物的名称。这种定义的模糊性已常遭诘难:beauty(美丽)是一种“事物”吗?难道形容词red(红)不也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吗?替代基于意义的定义现在注意的焦点转移到了各类词在语言中起作用的方式的结构特征方面。以英语为例,定冠词和不定冠词已成为判定其后所根从的是名词的一个标准(如the car〈小汽车〉)。与此相似,罗马尼亚语中,冠词ul表明其前面是个名词(如avionul〈飞机〉)。
现代语法的最重要目标是建立功能连贯的词类划分:同属一类的词其作用相同。如jump(跳)、walk(走),cook(做饭)形成具有连贯性的一类词。因为适用于其中一个的所有语法规则同样也适用于另一个词:它们在现在时中都有第三人称单数(be jumps/walks/cooks);它们都可以-ed词尾表明过去时态(jumped/walked/cooked),等等。其他许多词也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活动状态,我们由此便可划分出英语中一个重要的词类:动词。与此相仿,其他语言中也会建立起类似的词类。最终导致形成这样的假说:认为动词是所有语言分析所需的词类(就像“表示存在的普遍原则”,)。
渐变 词类划分应该是一致的。但若我们不想得到数百种繁杂的词类,那就只得让某些不规则的词也进入各个词类。如:对许多人来说,house(房子)是英语中以/s/结尾的一个名词,当加上复数词尾时,/s/就读作/z/。虽然,在理论上复数的它仍在“自己的类”中,但实际中,它却同与它有着相同点的另外一些名词归为一组。
由于语言的不规则性,因而词类也就不像理论上所描述的那样,类别界限泾渭分明。按语法的观点,每一类词中都有一些核心词功能一致。但每一类词也都有一些“临界”词,呈不规则状态,它们也许与其他类的词的功能相似。有些形容词有类似名词的功能(如the rich〈富人〉),而有些名词与形容词相似(如railway〈铁路〉在station〈站〉之前用作形容词)。
由具有稳固的语法功能的中心逐渐转移到更不规则的临界功能的过程叫“渐变”。形容词类的渐变功能很明显。判断英语核心类形容词的标准有以下5种:
(A) 出现在to be之后。如:He is sad.(他是忧伤的。)
(B) 常出现在冠词之后、名词之前。如:the big car.(大轿车)
(C) 在very(很)之后。如:very nice.(很好)
(D) 有比较级、最高级的变化。如:sadder/saddest(较忧伤/最忧伤),more/most impressive(印象较为/最为深刻)。
(E)在-ly之前、与之构成副词。如:quickly(很快地)。按照这些标准,我们就可以检验一个词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个形容词。在下面的矩阵中,被测的词竖排在左边,五条标准横列于上方。一个词若复合一个标准,就标上一个“+”。例如:sad(忧伤)一词很显然是个形容词(he’s sad〈他忧伤〉,the sad girl〈忧伤的姑娘〉,very sad〈很忧伤〉,sadder/saddest〈较忧伤/最忧伤〉,sadly〈忧伤地〉)。如果一个词不合标准,就标上“-”(如下面例子中的*want〈想〉就不是形容词:*he’s want,*the want girl,*very want,*wanter/wantest,*wantly)。
A B C D E
happy(幸福的、快乐的) + + + + +
old (老的、旧的) + + + + -
top (顶端) + + + - -
two (两个) + + - - -
asleep(睡着) + - - - -
want (想、要) - - - - -
当然,这个表格完全是人为制定的,因为它是由5条标准的排列顺序所决定;可它确实有助于显示一个词逐渐离开词类核心(这里以happy〈快乐〉为代表)的情况下渐变的实质。某些形容词似乎比其他形容词更具有“形容词性”。
语法范畴
许多语言通过词形变化表示诸如数、性、时态的差别。这些范畴是所有语法概念中最常见的,可对它们的分析却会令人吃惊;特别是会出现词形的语法变化和其赖以传达的意义之间并无纯粹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复数名词并不总是表示“多于一个”的意思,第一人称代词并非总是指说话人;阳性名词并不总指阳性。
句法
句法是在句子中(有时是句子之间)排列词序表达意义关系的方式。这一术语来自希腊语的syntaxis,此词本指“排列”。多数句法研究集中于句子结构,因为最重要的语法关系正表现在其中。
句子
传统上,语法把句子定义为:一种独立想法的完整的表达。由于很难确定什么是“想法”,因而现代研究避开了这种说法。“一个鸡蛋”能表达一个“想法”,但不能认为它是个句子。“因为天冷,我关了门”是一个句子,但它显然可以分析为两种“想法”。
一些传统语法对句子下了个逻辑定义。最通常的研究认为:一个句子有一个“主语”(=话题)和一个“谓语”(=对话题的说明)。这一看法对某些句子是很适用的,如:“书在桌子上。”我们可以认为“书”就是句所谈论的。但对许多特征来说,这种提法并不清楚。“下雨了”是一个句子,但“话题”是什么?而在“米歇尔向玛丽要一支钢笔”这一句子中就很难说,米歇尔、玛丽或钢笔,哪个是“话题”——或者是否有三个“话题”?
在书面语中,联系我们在学校中所学的标点符号,可能会得到关于“句子”的一个很有效的定义。那就是对许多人来说,一个英文句子就是“始于一个大写字母,终于一个句号(或某些其他表终结的标点符号)”。问题是:许多语言(如亚洲语言)并没有这种特征;甚至在有这种特征的语言中,标点符号也并非总是个清晰的标志,它或许会被省略(如警告牌上或法律公文中)。并且,除了“熟练地运用”外,很难描述其使用规则。因此,人们常对一篇课文的“最佳标点方式”持有异议。一些文体手册认为连词(and〈和〉、but〈但是〉)之前不能结束句子,但有的作者觉得有必要,这样的例子也常有——或许是为了表示强调。
在话语中,判断一个句子就更难。节奏和语调的单位常与书面语中句号该出现的地方不相吻合。尤其是在一些非正式谈话中,句子结构常缺乏像书面语中严密的组织。不能说谈话缺少语法,这仅说明遇到特别难以划定界线的句子,语法有了不同的形式。在下面的一段摘录中,就很难判断是否句子是在停顿号(——)处结束。或者可以说它整个是一个结构松散的句子:
“当他们喂猪时/他们都要往后站/——他们可以带筐/——但他们不许挨近猪/你知道/——因而他们不快乐……”
语言学研究方法 尽管困难重重,我们仍沿用了“句子”这一概念,当代语法学家们努力合理地使用它。但他们并不立即着手寻求“句子”的完美的定义——那并不易求得,起码有200种以上这样的定义纪录在案。相反,他们力图分析现有的语言结构,辨识它们作为句子的最为独立之处。因此,由于下列句子都可独立说出,并可以作为一种句法结构,就可以把它们都看作句子:
she asked for a book/ (她要本书)
come in/ (进来)
the horse ran away because the train was noisy/
(火车声很大,马跑开了)
然而,下列单位的组合却不能称作句子:
will the car be here at 3 o’clock/it’s raining/.
(3点钟时汽车会到这儿吗/下雨了/。)
第一部分的句法和第二部分的句法构成并不能组合成一个固定形式。它还可能是这样:
it’s raining/will the car be here at 3 o’clock/
(下雨了/汽车3点钟会到这儿吗/)
或者,两部分各自单说。然而,各部分之内却显然有一些语法规则和选择。我们不能说:
*will be here at 3 o’clock the car/
(将到这儿在3点钟这汽车/)
*will be here the car/
(将到这儿汽车/)
car at 3 o’clock/.
(汽车在3点钟时/)
序列中的各部分都是个句子,但结合起来却不成为一个“更大”的句法单位。
因而,句子是句法规则适用的最大单位——独立的语言形式,不由任何更大的语言形式的语法结构所包容(据L·布隆菲尔德,1933)。但这项研究也遇有例外。尤其我们应允许有这样的情况:句子中可能依赖前一个句子而省略其结构中某部分(省略句)。如:
A:你去哪儿?
B:城里。
在更完备的语法描述中,也能见到一些其他形式的例外。
小句子形式
每种语言都有许多不同于常规组成形式的、与句子一样的单位。下边是从英语中选出的例子:
Yes. (是)
Gosh! (啊呀!)
Least said, soonest mended. (别多说,马上改正。)
How come you’re early? (你怎么来这么早?)
Oh to be free! (噢,自由了!)
All aboard! (快开车了!)
Down with racism! (打倒种族歧视!)
No entry. (不得入内。)
Taxi! (出租车!)
Good evening. (晚上好。)
Happy birthday! (生日快乐!)
Checkmate. (将!〈象棋用语〉)
例外 这两条告示——第一条来自学校操场,第二条来自一座办公楼——大抵也是句子,但它们都没遵从原定的标点规则。
句法的观念
层级 “希拉里打不开窗户。”分析句子的第一件事是寻找其中的词组——连在一起的词组(或“短语”)。在上例中,我们可以初步划分如下:
希拉里/打不开/窗户。
(Hilary couldn’t open the windows.)像“打不开”和“窗户”,这样的单位就叫短语。前者也可叫动词短语,因为它的中心词是动词;后者叫名词短语,
㈧ 比手划脚猜词语的题目(适合小学生的)有哪些
雨伞、大象、足球、排球、书包、棉袄、辫子、躲闪、老师、汽车、眼镜、电视机、香蕉、拥抱、扇子、飘飘摇摇、四脚朝天、三长两短、猴子捞月、自言自语、大惊失色、合二为一、高低不平、蹑手蹑脚、公共共汽车、上网、大学、医院、学校、篮球、跳高、手球、游泳、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台球、中学生、游戏、盖帽、灌蓝、扑克
㈨ 小学生成长档案——小脚丫中的 手抄报展示 怎么做 是画画么
以画画为主,文字为辅,水平一定要和实际年龄相仿,文字不要太多。画画用的纸依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祝你成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