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极为重要的。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感悟,不能做繁琐的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下,自主用心思考、咀嚼、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着实从以读为本、自悟语感、揣摩品味、迁移表达、生活体验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语文教学 小学生 语感 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过:“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能仅依靠对词法、语法、章法的死记硬背,也不能单单靠老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学生文学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学生练习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语文课以及各种文学活动中得以提高。”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感悟,不能做繁琐的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下,自主用心思考、咀嚼、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仅仅强调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忽视直觉思维能力,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重分析研究语文实践材料,追求讲深讲透,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己感悟——语感的培养。因此,我觉得语文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在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而直觉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 一、以读为本 以读为本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在同一语言的反复熟读中达到“成诵”的目的,这又是记忆、积累的过程。因而,阅读教学中就应充分利用读的策略,以读为主线,但读不是那种单调、枯燥地“天地玄黄喊一片”式的死读、傻读,要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示范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音的正误、音调的流畅,词义的内涵,表达的恰切,语势的磅礴,语法的运用,条理的连贯,意境的优美,直至弦外之音都能够有所体会。如读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学生看到的不仅是天门山、长江、漩涡,还有从“断”想到天门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从“回”想到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翻滚抛掷,变化无穷的境界,也可联想到祖国山河壮丽,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二、自悟语感 教师凭学生已有语感素养,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悟难度适宜的语言文字。 在读书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课文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文章,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进而提高语感。 三、揣摩品味 揣摩品味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 1.语句比较 词语和句子是组成语言大厦的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关键词句表达出来的。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升华。如:《爬天都峰》一文中,“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一句,为了让学生体会“挂”字的妙处,可要求学生用“拉”或“飘”等字换“挂”,进行比较,为了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可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当之处:一个“挂”字把天都峰陡得似直上直下的特点极其准确、形象、巧妙地描写出来,与文后面的“攀”相映成趣,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2.运用想象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例如,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二课《秋天》以文中的形象因素为媒介,对艺术美进行思维再创造,闭目遐想文中所描绘的一个个意象图,把秋天众多的景物连接为一幕幕活动的镜头,在头脑中“放电影”,并乘上想像的小舟,在绚丽缤纷的美景中尽情遨游,充分领略秋天的特点,在美的感染中培养语感。 3.联系生活 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一定的言语总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出现,离开了生活体验,语感的培养是苍白的。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的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拥有的感受才是真实的。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我和老爷爷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别有韵味的一个“终于”,把他们努力后的成功与满足生动地表现出来。但如果学生不能联系生活去品味,恐怕很难体会到这“终于”一词的韵味。 四、迁移表达 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中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上,还应该把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训练作为语感广化、深化的杠杆。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范例,有重点、有计划地设计一些新颖、灵活又扎实的延伸训练,把理解、积累、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四季》,这是一年级的一篇诗歌,每一段的结构相同,老师抓住本篇诗歌的语言特色,让学生仿写训练。“ ,它对 说:‘我是 天。’”再根据诗歌的内容画一幅画,还要在班中朗诵自己写的诗歌。学生在画、仿、诵一系列的训练中,运用在阅读活动中获得课文的知识与情感,融入个人的创新思维,促成迁移,从而使学生的语感得到深化、广化、美化、敏化。迁移表达就是让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进行一些口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五、生活体验 夏丏尊曾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心灵契合”。因此语感培养强调调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积累,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设身处地的体会感悟,容易与作者心意相契,非常有助于语感的培养。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的重点句: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出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学生读后,老师问:作者把大地比作什么?学生说:母亲。教师追问:在你们的生活体验中,母亲都是怎样的?有的说母亲是慈祥可亲的;也有的说母亲给予孩子无私的爱;还有的说母亲都是伟大的。老师因势利导:在作者的心目中,大地又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学生默读后,有的说大地是一位美丽圣洁的母亲;还有的说大地还是一位无私奉献的母亲,她为人类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等。可见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让学生体会感受,学生和作者已经达成心意相契的感觉,学生的情感水到渠成。 总之,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系统工程,还需要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努力探索,使语感教学策略日臻完善。 云南省教育厅.《云南教育》,云南教育编辑部。 (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大坡乡示范小学)
②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
在长期教学中我们能够知道,语言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而语感训练是文字训练的重要内容。语感即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也指把自己对语言的感受表达出来的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而且应把它放在重要地位,因为它对学生学好语文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在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这方面的体会。 一、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疏通文章脉络,使学生体会出语言内在的逻辑性、严密性,从而认识到字、词、句、段、篇内在的不可割裂的紧密联系和有机统一。 1、指导学生运用上勾下连,左顾右盼分析法,即在阅读理解中读前段应带动后段,在读析后段时应联系,前段来理解。这样又既遵循了语言的内在规律,又能使学生体会出语言的逻辑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如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可先让学生在各段中找出:我不是弱小的表现在哪里,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萨沙为什么要保护更弱小的,把雨衣盖在了蔷薇花上。学生通过前后对照,不难看出作者的措写意图和这样写的真实性,学生在运用这种阅读方法时,也能体会出语言的层递性、整体性和统一性,从而获得了理解全文的钥匙。 2、让学生找出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理解段乃至篇,并从中体会出语言严密的逻辑性。 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指导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意境美、动态美、节律美的感受能力。 1、通过指导学生边读边模仿动作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表现力和动态美的形象准确的把握。 2、通过图文对照、情境结合,让学生在读中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能说出体会,表达感受一并能在头脑中想象或重现画面。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古人有养一字可境界全出,尽得风流之说,可见,如能真正体会出作者用词的匠心,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涌出神来之笔也绝非梦想,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段,教师如能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学生的语感能力一定有所提高。 如在教学古诗《小池》的第一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时,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的诗意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欣赏,紧扣惜和照来加以体会,学生很性就能入情入境,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深刻地悟出语言和言情达意性、感染力和意境美。 3、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默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齐读、引读等,使学生在读中深切感受语言的节律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如在教学儿歌时,由于课文较口语化浅显易懂且读来琅琅上口,许多学生喜欢唱读,而不能做到感情朗读,无法实现语感的培养。那怎么办呢?先创设情境,渲染气氛,然后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读出意境,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穿插叠词的讲解,这样用眼看,用嘴说、读,用心去感受,既理解了课文,又锻炼了说话能力,深切的体会到了语言的节律美。 三、在教学中穿插设计有关语言训练方面的练习,可使学生将所接受的知识系统化、明确化,同时在练习中巩固新知识,温习旧知识,发现问题,莘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在听、说、读、写中得到巩固和提高,形成理性认识。 我认为以下几种题形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有效途径。 词语搭配练习训练学生语言的逻辑性。 近义词的比较与替换训练学生对语言的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说话造句锻炼学生对语文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句子的比较训练学生对语文感的思辩能力和判断能力。 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语言表达和思维的协调能力。 总之,精炼的练习既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又能使学生语感的境养得到巩固。 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艰巨性和紧迫性、重要性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努力,需要我们不断地转变观念,探求新的教学之路。
③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感
目前,随着小学英语新课程的改革,人们更加强调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但实际上,能开口说出流利标准的英语的学生并不多,即使有少数的学生能说几句,也缺少英语语言的原汁原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语感。针对这种现象,作为我们教师就必须抓紧,在启蒙阶段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有敏锐的感觉。一般说来,学习语言越早越好。儿童的思维比较单纯,听觉敏锐,模仿力强,心理障碍与怕羞感较少,正是获得语感的最佳时期。我们教师就充分利用这一时期,加强语感训练和培养,以激发学生学外语的兴趣,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一、大量阅读、反复朗读、背诵、大胆模仿。
学习任何语言都需要大量阅读。学习英语也需要大量阅读。英语学得好的人,一般说来,都读过相当数量的书;反之,只有读得比较多的人,才能真正学好英语。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不少学英语的人却未必明白。很多人都热衷于做题目,以为这是学习英语的正确途径。结果做的练习册一本又一本,试卷一套又一套,做得头昏眼花,兴趣全无,英语水平却并没有实质性提高。
学习英语的确要做适当练习。但归根结底,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不是做练习做出来的。读出来的英语是地道的、自然的,因为使用者依持的是语感;做出来的英语往往流于生硬,因为使用者是依赖语法规则硬做的。
一谈到阅读,人们便不由自主地想到苦读。如果把这两个字理解成读书需要花功夫,倒也有理。但如果认为阅读一定是很苦的,很少有欢乐,那就大错特错了。然而,目前的很多英语学习者都视英语阅读为苦事,常常是不得已而为之。教师让学生读点英语材料,就像给孩童吃中药,需要捏着鼻子硬灌下去。自然效果也不会好。
阅读英语应当轻松愉快,也可以轻松愉快。要做到这一点,阅读材料的选择是首要的。也就是说,要选择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而又能启发心智的书籍。这类书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一、可读性很强,让人立即产生阅读的欲望,一旦上手,就放不下来了,不会感到学英语是沉重负担了。二、容易读,不大会产生阅读障碍。三、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
至于阅读的方法,我认为需要一口气读下去,即便有个别单词挡道,只要不影响整体内容的理解,就不必停下来查字典,更没有必要见到好句子停下来就抄。因为那样会打断思路,影响阅读速度,甚至扼杀阅读的兴趣。不要以为读完一本书没有记下某个词语或某个句子就是一无所得。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语言吸收上的潜移默化,在于获得语感。阅读需要量,没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是难以学好英语的。而我们国内的英语学习者恰恰语言输入量太少,当然输出量就更少。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语感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作用,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生理、生理优势,加强语感训练,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④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1.反复诵读,生成语感
古人早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领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同样,要在读中培养语感。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可以使学生通过耳濡目染以及抑扬顿挫的语音,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章所营造的意境中去,从而掌握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思想感情,乃至领悟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
1.1 教师要通过声情并茂的泛读,对学生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朗读时一要做到读音正确,吐字清楚,流利顺畅;二要讲究技巧,正确处理停顿、重音和语速、语调的变化;三要读出感情,给学生以入情入景、身临其境的感受。
1.2 要组织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开朗读:如集体齐读、分组赛读、个别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情朗读、配乐朗读等。有时,还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分析对方的朗读效果,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联系生活,熏陶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聚集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切。”的确,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这门课程,为学生贴近生活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与此相联系,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是紧密相连的。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的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变得鲜明具体、生动可感,于此同时,语感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高。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幻灯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等中介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如学习《秋天》一文时,带领学生秋游,寻找秋天的足迹,捕捉课文所描写的场面,感受秋游所带来的快乐,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教师更要善于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体验,进行多方启发、点拨。所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上。
3.激发想象,培养语感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大脑中凭借记忆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爱因斯坦曾说:“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同样,语感的培养,也离不开想象。因为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较偏向于形象思维,理解事物往往要借助比较直观的手段。而语感的产生伴随着形象思维,它离不开生动的的画面和鲜明的形象。要使学生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就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境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文章的主旨,感受优美的意境,、陶冶高尚的情感,获得丰富的语感。
4.揣摩比较,涵泳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古人也有“涵泳工夫兴味长”的说法。所谓“涵泳”, 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文时,能沉浸其中,对语言加以潜心揣摩、推敲、咀嚼,领悟、感受其中的意蕴和“兴味”。
5.迁移表达,强化语感
俗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事非亲历不知难。”陆游在教导儿辈写诗时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实践对于能力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平时习得、积累的语感,也只有通过听说读写的反复实践,才能得到运用、强化、积淀和提高。具体说来,这些实践活动包括:
5.1 听。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听老师讲课、听别人说话、听广播电视时,集中注意力,准确捕捉信息,了解内容要点,领会中心意思,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熏陶语感。
5.2 说。说,是一种口头语言的训练,是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态度、观点、情感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提问、与学生的日常交谈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讲故事,举办辩论会,举行朗诵、演讲比赛,表演课本剧、小品剧等),以增强学生的语感。
5.3 读。这里说的“读”,侧重于课外阅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在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宝库中汲取营养,不但能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可以提高精神境界、获得审美愉悦,而且丰富了语言的库存、熏陶积累了语感。
5.4 写。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所谓“以读促写、学以致用”, 培养和积累语感的一个主要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写出思想正确、语言优美的文章。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写作训练,如续写、仿写、改写、写片段、写日记、写读后感、看图作文等,使学生在推敲词句、锤炼语言的实践中,调动语言积累,形成和强化语感。
⑤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一、以读为本
以读为本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在同一语言的反复熟读中达到“成诵”的目的,这又是记忆、积累的过程。
二、自悟语感
教师凭学生已有语感素养,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悟难度适宜的语言文字。
在读书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课文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文章,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进而提高语感。
三、揣摩品味
揣摩品味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
1.语句比较
词语和句子是组成语言大厦的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关键词句表达出来的。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升华。
2.运用想象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3.联系生活
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一定的言语总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出现,离开了生活体验,语感的培养是苍白的。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的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拥有的感受才是真实的。
四、迁移表达
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中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上,还应该把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训练作为语感广化、深化的杠杆。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范例,有重点、有计划地设计一些新颖、灵活又扎实的延伸训练,把理解、积累、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
五、生活体验
夏丏尊曾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心灵契合”。因此语感培养强调调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积累,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设身处地的体会感悟,容易与作者心意相契,非常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⑥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语感
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过:“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能仅依靠对词法、语法、章法的死记硬背,也不能单单靠老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学生文学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学生练习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语文课以及各种文学活动中得以提高。”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感悟,不能做繁琐的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下,自主用心思考、咀嚼、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仅仅强调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忽视直觉思维能力,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重分析研究语文实践材料,追求讲深讲透,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己感悟——语感的培养。因此,我觉得语文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在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而直觉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
一、以读为本
以读为本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在同一语言的反复熟读中达到“成诵”的目的,这又是记忆、积累的过程。因而,阅读教学中就应充分利用读的策略,以读为主线,但读不是那种单调、枯燥地“天地玄黄喊一片”式的死读、傻读,要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示范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音的正误、音调的流畅,词义的内涵,表达的恰切,语势的磅礴,语法的运用,条理的连贯,意境的优美,直至弦外之音都能够有所体会。如读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学生看到的不仅是天门山、长江、漩涡,还有从“断”想到天门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从“回”想到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翻滚抛掷,变化无穷的境界,也可联想到祖国山河壮丽,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二、自悟语感
教师凭学生已有语感素养,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悟难度适宜的语言文字。
在读书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课文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文章,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进而提高语感。
三、揣摩品味
揣摩品味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
1.语句比较
词语和句子是组成语言大厦的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关键词句表达出来的。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升华。如:《爬天都峰》一文中,“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一句,为了让学生体会“挂”字的妙处,可要求学生用“拉”或“飘”等字换“挂”,进行比较,为了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可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当之处:一个“挂”字把天都峰陡得似直上直下的特点极其准确、形象、巧妙地描写出来,与文后面的“攀”相映成趣,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2.运用想象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例如,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二课《秋天》以文中的形象因素为媒介,对艺术美进行思维再创造,闭目遐想文中所描绘的一个个意象图,把秋天众多的景物连接为一幕幕活动的镜头,在头脑中“放电影”,并乘上想像的小舟,在绚丽缤纷的美景中尽情遨游,充分领略秋天的特点,在美的感染中培养语感。
3.联系生活
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一定的言语总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出现,离开了生活体验,语感的培养是苍白的。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的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拥有的感受才是真实的。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我和老爷爷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别有韵味的一个“终于”,把他们努力后的成功与满足生动地表现出来。但如果学生不能联系生活去品味,恐怕很难体会到这“终于”一词的韵味。
四、迁移表达
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中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上,还应该把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训练作为语感广化、深化的杠杆。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范例,有重点、有计划地设计一些新颖、灵活又扎实的延伸训练,把理解、积累、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四季》,这是一年级的一篇诗歌,每一段的结构相同,老师抓住本篇诗歌的语言特色,让学生仿写训练。“ ,它对 说:‘我是 天。’”再根据诗歌的内容画一幅画,还要在班中朗诵自己写的诗歌。学生在画、仿、诵一系列的训练中,运用在阅读活动中获得课文的知识与情感,融入个人的创新思维,促成迁移,从而使学生的语感得到深化、广化、美化、敏化。迁移表达就是让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进行一些口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五、生活体验
夏丏尊曾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心灵契合”。因此语感培养强调调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积累,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设身处地的体会感悟,容易与作者心意相契,非常有助于语感的培养。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的重点句: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出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学生读后,老师问:作者把大地比作什么?学生说:母亲。教师追问:在你们的生活体验中,母亲都是怎样的?有的说母亲是慈祥可亲的;也有的说母亲给予孩子无私的爱;还有的说母亲都是伟大的。老师因势利导:在作者的心目中,大地又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学生默读后,有的说大地是一位美丽圣洁的母亲;还有的说大地还是一位无私奉献的母亲,她为人类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等。可见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让学生体会感受,学生和作者已经达成心意相契的感觉,学生的情感水到渠成。
总之,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系统工程,还需要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努力探索,使语感教学策略日臻完善。
⑦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专学内容的重要部属分。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老师也有“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的感悟和教诲,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且语感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好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方法,从而为学生打好语感能力的基础,使其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一、注重对汉语语言特点的理解和应用1.语言节奏汉语是一种音义结合的语言,具有音乐美的特点,而音乐美的本质在于节奏。在汉语中,节奏就是汉语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言的节奏,不但有助于学生感受作品的内涵,而且有助于他们感受语言美,提高语感能力。
⑧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感
把英语字母编成歌儿,让学生学唱争强兴趣,再让学生学读写字母(每节课学一个),由浅入深,由字母到单词,由少成多,逐渐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