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活动
小学美术课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美术教师展示个人风采的主要舞台。传统的美术教育是一种“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活动,它早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在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健全合格人才为目的,大力倡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摆脱以技法传授、技能训练为主线的传统美术教学模式,有效地开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魅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呢?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探讨及多年的教育实践给我提供了如下一些粗浅的观点和看法:
一、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习
在倡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小学生具有好动、贪玩、好奇心强等心理特征,“游戏”是他们喜欢的活动,恰巧能满足他们贪玩好动的心理需求。“游戏”教学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其个性与能力的发展。譬如在教《化装舞会》这一课时,我先在幕后给几个同学戴上做好的面具,并在服饰、发型、道具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搭配,然后请他们“登台表演”,将一台“化装舞会”的盛宴呈现在他们面前,表演结束,同学们个个兴奋不已。我再问他们:是否想自己动手,举行一场化装舞会?大家齐声回答:想。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尔后,我再指导他们自己动手,人人参与,举行了一场趣味盎然的“化装舞会”。所以,我认为,在游戏中学习,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扩散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力,且寓教于乐,最大程度地愉悦师生的身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比较分析,在发现中提高
对比观察——比较异同——导出发现是美术教学中观察及欣赏和表现时常用的手段,通过多角度的比较分析,能提高学生的
认识和理解能力,欣赏和概括能力,思维与表现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对事物的深刻印象。譬如在石膏几何体的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比较,多分析,将物体本身的各部分的大小、比例等,及不同物体的形状、大小、高矮、前后位置等,反复观察,比较分析,然后努力去表现其最本质的特征。再如,在教《大人国与小人国》一课时,我也是通过引导学生欣赏,通过“大”与“小”的比较与分析:和摩天大楼比肩的“衣夹”;搭着梯子才能爬上去吃的冰激淋;能驮着几个孩子爬行的虫子;可以在里面游泳的水杯??通过比较,让孩子们分析事物的“大”与“小”,了解其本质,提高其参与意识。所以,我认为,美术教学中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有利于释疑解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与审美能力。
三、讨论交流,在思考中成长
《美术课程标准》按学生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了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强调综合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变换模式,要将讨论式教学融入课堂。讨论式教学以启发式教学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讨论交流,让孩子积极参与,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常会用到讨
论式教学方法。譬如我在教《会响的玩具》一课时,提出下列问题供学生讨论:你知道哪些会响的玩具?它们为什么会响?请你思考一下如何制作会响的玩具?通过孩子们的讨论交流,分析思考,教师稍作总结点评,一堂课的问题便解决了一半,剩下时间交由他们探究制作便可以了。所以,我认为,讨论交流能让学生学会思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判断与表达,让学生在思考中成长。
四、多元评价,在评价中体验
新一轮课程改革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关注个体差异,实现了评价指标的多样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了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综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相结合,实现了评价重心的转移。新的评价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利于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应以真诚和善良的心态善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差异,了解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评价时不要以某一个高度为标准,尊重每个学生的感知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尊重其生命成长的历程,发现其闪光点,真正实现多元评价。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很注意多元评价的使用。譬如在一堂课的最后,往往会有一个作品评价的环节,我通常采用的是“师评、自评、他
评”相结合的方式,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在沟通与协商中增进了解,在多元评价中反思与体验,有效促进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总之,教无定法,艺无止境,以上观点和看法也只是我个人在教学实践中一些粗浅的思考而已。现今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美术课堂呼唤具有创新性的有效教学活动,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广大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勤于实践,善于反思,并在学习、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掌握美术教学艺术的真谛,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
⑵ 有谁能提供一些小学美术课上玩的小游戏
画鼻子,学折纸,剪纸,七巧板。
⑶ 适合小学美术课的游戏
在教学中,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当运用游戏于课堂教学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尔基曾经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小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游戏的过程,是让小学生从无意识的“玩”到有意识的“玩”,激发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一种“精神探险”所带来的乐趣的过程。比如“猜谜游戏”、“竞技游戏”、“魔术游戏”等,都能鼓励学生的各种猜想和幻想。
一个让孩子动情的故事,一段形象逼真的表演,一个神奇的魔术表演,一曲优美的音乐,都可以把孩子带入一个神奇的王国。例如上《叶子上的小血管》一课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常规,会直接介绍叶子遮挡关系,而按照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和学生们共同把收集好的树叶抛向天空,树叶如一只只蝴蝶在天空飞舞,最后落到地上,学生们通过观察,会发现树叶之间有了遮挡关系、疏密关系。学生的创造在哪里?我认为,学生体验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创造是儿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在《电脑美术》一课中,教师通过图片及电脑课件,让学生欣赏自然界中太阳不同时间的不同形象,以及太阳照射下四季的变化,学生们在头脑中会显现出很多美好情景,并且让学生分组完成以下任务:①在地面上用彩色粉笔画。②制做太阳头饰。③在墙上画太阳,让他们把自己对太阳的梦想画出来,激发学生竞赛意识、表现欲望。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与绘画教育融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其作用大大好于单纯的绘画教育,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美、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这将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大。”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的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小学生的天性就是喜欢涂涂画画。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天性,为学生营造游戏氛围,让学生玩起来、动起来。
⑷ 小学美术彩墨游戏一评课稿
《彩墨游戏》评课稿
彩墨游戏是小学三年级美术课程。是学生初次体验国画的美术课。从这堂回课可以看出老答师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细致的准备。而且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是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在课中有一个环节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在讲国画用笔的时候,教师将笔法用学生的话语总结出来。中锋:笔锋垂直在画中,线条圆厚又饱满。侧锋:笔锋倾斜侧一边,墨色浓淡多变化。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易读又易记。整堂课学生的兴致都很高。使学生在“玩中学”。对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⑸ 论文题目为 :小学美术教学中“游戏性”教学活动的探索。研究的内容可以为
内容跟字数抄大有关系咧
课题内容就是研究内容。虽然是开题,但开题就包括了研究的主要内容,所以论文的基本论点,提纲什么的你心里应该有底。像游戏性教学,突出的就是趣味性与活动性,你就应该多看一下相关的资料,然后确定了怎么去写论文,你还知道自己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如首先是创设氛围,如何具体开展活动,如何展开评价等等。
⑹ 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推进学习的是问题。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美术学习是一种创造艺术形象的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将所有的感知、情感和智慧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而且还是学生理解和再现知识的前提。作为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大脑中充满疑问,使问题意识成为学生的基本意识,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弘扬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教学实践证明: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适当设置问题情境,学习内容对学生会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及学生实际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1.矛盾生疑
在美术学习中,学生有很多产生疑问的地方。“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比较、思索、发现,才能够真正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领悟、内化为自己所有。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探求知识,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矛盾情境,使学生在“疑”中思,“思”中学,从而激发出强烈的求知动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小学二年级第四册教材中《假如我是巨人》一课,就是让学生大胆地、自由地,把自己想像成一个巨人,编一个神奇的故事,再把故事中有趣的情节表现出来。于是如何使小人和巨人的形象形成对比成为这一课的难点。为了既化解难点,又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备课到上课,应始终有目的地把握学生认知中产生的冲突,引导学生不断揭示矛盾、不断解决矛盾。教师首先用课件显示了两个不同的环境:一个是正常环境,另一个环境中的人和楼房、树等景物都是很矮小的。然后让两个一模一样的“小孩”分别进入到两个环境之中,于是对比下的矛盾让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同样的人进入不同环境就会不一样,进入矮小景物的环境中就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大巨人?”进而引发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经过分析、讨论,他们了解到画面的背景与人物的对比作用。再如一些绘画知识的课,如《让画面更合理》(六年级上册)一课我设计了用同样的静物和不同规格的纸来拼摆的方法,显示矛盾。学生争先恐后地提出:为什么同样的静物在不同的纸上或不同的拼摆方法所呈现的构图有的合理,有的却不合理?什么样的画面是合理的?……设置矛盾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唤起质疑兴奋点。实际上,在这种矛盾情境中发现问题的意识是学生潜在的天性,只要教师能有效挖掘这种潜能,就能使学生在质疑、解疑中从个别看到一般,从现象透视本质,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变得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创设矛盾情境,引发学生萌生疑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2.激趣引疑
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是学生产生质疑的心理原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教师要善于创设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情境,在激起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引导学生质疑,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出问题。在学习《多彩的拉花》时,上课伊始,教师拿出一张彩纸,故作神秘地翻转折剪,在实物投影仪下打开成绚丽的拉花,学生们顿时发出一阵惊呼,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油然而生。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探索欲望也很强烈。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式样的拉花,自由结合成组开始研究,并不断提出问题:为什么平面的纸会变成立体的?什么样的剪法才能使纸拉开?怎样拉得更长?什么样的剪法能让拉花更漂亮?……整节课学生始终兴趣盎然,问题不断涌现。《拓印树叶真有趣》一课,教师用激趣引疑的方法,给学生出示了拓印树叶作品,问题立刻产生:拓印画中用什么材料和颜料拓印的效果最好?如何借助树叶的形状去进行添加?……在《毛衣花色新》、《水杯的花衣服》(三年级上册)等课中,教师设置了趣味情境,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装饰毛衣或水杯?他们的装饰部位在哪儿?可以用哪些图案让毛衣更新颖,让水杯更美?……渐渐的,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在兴趣的激励下被唤醒和鼓舞,并不断发展,促使他们保持思维的活跃。
二、创造氛围,在探讨交流中强化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教”,问题往往是由教师提出,由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着“话语权”,学生则处于“失语状态”。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给全体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及学习能力的形成。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表明:人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容易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力才容易被激发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
1.游戏中质疑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大”。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也应该利用学生的这一天性,为学生营造游戏氛围,让学生玩起来、动起来,在游戏中质疑。例如,在《让我的飞机上蓝天》一课学习时,在学生制作纸飞机后,让学生到操场上放飞。放飞过程中,他们发现并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有的飞机能飞得远?什么样的飞机飞起来更美观?再如《大家一起画》一课,学生们以“水”为材料,以小组合作形式在操场的地上喷画。学习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把学习内容全盘托出,更没有掰开揉碎地讲解绘画步骤,手把手教授绘画方法,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给他们营造了一个游戏的氛围,和他们一起“玩水”。有些在课堂中连半句话也“掏”不出来的学生,在游戏中却是那样大胆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出谋划策,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和同学的认可。在《有趣的喷绘》、《奇妙的纸叠浸染》、《涂色游戏》学习中,教师给他们提供了工具、材料,放手让他们去游戏,他们在游戏中提出:喷绘时刷子和纸要有多大距离?怎样使色点均匀?颜色中要调多少水?纸叠浸染中纸的折叠方法、染色方法和图案有什么关系?怎样能使色彩相混合并形成新的色彩?可以看出学生在游戏中问题意识不断得到强化。
2.操作中释疑
操作与思维是一对链环。思维活动促使学生将外部操作活动内化,由动作思维过渡到具体的形象思维,再转化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在教学中,有意识为学生营造尝试实践的氛围,让学生在尝试实践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习第一册《泥巴真听话》时,教师给学生设置了尝试操作的氛围,把泥土和水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操作,合成软硬适当的泥团。在实际操作中我引导学生边尝试边思考。实践中,问题应运而生:泥巴为什么不 “听话”,有时太软,有时又太硬?怎样才能使泥巴“听话”?多少泥放多少水,泥团的软硬才恰到好处?在学习《巧妙的布贴画》(四年级下册)时,教师也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操作氛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大大激发,积极思考、发问: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布适于表现什么样的不同景物?如何用布表现出风吹来的感觉?……就是在这样一个自由操作、探讨交流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不断提出质疑,并寻求解决方法。此外,《彩色锯末画》、《泥塑形象》、《纸立体物的联结》、《花点心》、《太阳》等这类操作性强的课,也都可以为学生营造尝试实践的氛围,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而且要让他们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理解过程,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勤学好问、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和合作精神,既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又丰富了实践活动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 延迟判断,保护学生问题意识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创造教育也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立即做出分析判断,而应该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想法。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勇于标新立异的科学精神,需要教师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积极启发引导。教师要延迟判断,给学生思考研究问题的空间,增强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避免学生刚刚萌发出来的创新思维受到抑制。
以《彩色锯末画》(四年级上册)为例,在尝试操作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在粘贴锯末时先粘贴哪个部分更便捷,画面更干净?”此刻,教师不需要立即判断并回答,而是让学生在尝试中总结。学生们没有任何框框,各人的想法不同,经过动脑、动手、探讨实践,他们找到了最佳方案:先粘深色部分,再粘浅色部分;先粘面积较大部分,再粘小部分既方便快捷又美观干净。这样的教学,给了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的延迟判断方式中,就会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强烈的问题意识。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可见,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但是在此过程中,只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巧妙引导,问题意识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课堂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正是由单纯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也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美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特点,通过美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那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就我近几年在从事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许多实践证明,决定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有两种:一是认识,二是兴趣。兴趣支配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稳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诸,不如好诸。好诸,不如乐知诸”。学生的兴趣调节着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的热情,从而在快乐中学习。所以我很重视每节美术课教学画前准备阶段。我用“童心”去想儿童所想,我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发儿童创作的欲望,让儿童头脑中有鲜明清晰的形象,“呼之欲出”,使儿童产生内心的创作冲动。我采用许多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对季节特点的观察,就让儿童身临其境,观察体验;带孩子去郊游寻找秋天的足迹……回来后让儿童把自己画进美丽的画幅中,不仅让儿童去捕捉、感受物体瞬间的变化,还让儿童作长期的观察。春天,让孩子自己种花、种草,看小草是怎样钻出地面的,校园里的桃花、杏花是怎样由含苞到开放的 。蝴蝶、蜻蜓长着几个美丽的翅膀……另外,我还采用了其他的形式,诸如听音乐、玩积木、讲故事、说寓言,看录像、拼图、制作CAI课件……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这样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通过大量积累材料,使学生增加了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观,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方法,引导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如“用画笔美化我们的校园”活动,号召学生在教室外的瓷砖墙壁上绘出美妙的图画,美化我们的环境。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手挥画笔,尽情的用画笔创造者美、展现着美,无拘无束地发挥着自己的豪情,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施展了他们的美术才能,而且乐此不疲。我们还经常搞一些画展:“我能行”、“我画的最棒”、“露一手”、“看我的”等美术活动。这些活动给了学生更多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的机会。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一种以个体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断地去诱导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选择学生内容。在教学中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能让这种欲望保持长久。我们知道,任何一中有效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的参与才能取得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在湘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蔬果的联想》一课中是这样做的,导言之后让学生看了《青蛙与荷花》的图片,使学生了解到“青蛙与荷花”是利用蔬果的形状、色彩、纹理等进行联想创作出来的。“荷花”是以切划手法为主造型处理的,“青蛙”是以搭配组合为主造型表现的。学生初步了解到造型方法的丰富性。我继而拿出三个形状各异的白萝卜提出问题:“看看这些白萝卜,你想到了什么?你会把他们作成什么?”有的说:“我要把他们做成翩翩起舞的女孩。”有的说:“我要把它做成小白鸽。”有的说:“我可以把它做成福娃。”“好,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也能恰当利用材料造型。那我这里有个红萝卜、南瓜,谁能把它们巧妙的搭配起来?”马上就有学生说:“我把红萝卜做成卫士,南瓜做成城堡。”“我可以把南瓜做成南瓜太郎。”很多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启发,创新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条条框框太多,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这样去画”“不能胡思乱想,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等,这样学生作画紧张,感到美术课枯燥,观察迟钝、思维滞塞、作画小心,这就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我认为,有时候学生的“胡思乱想”就是学生闪动创新的火花。所以,我在美术课外小组活动之中以提高审美素质为主线,提高造型能力为突破口,以提高创造能力为出发点。从不把教师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有个性,有特点,有专长,善于观察,勇于表现,敢于标新立异。经常带学生进行写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比较,动脑筋去思索怎样进行绘画创作,并教给他们学会了各种适合孩子们运用的绘画技法:如水墨画,儿童画,吹塑版画……在绘画创作中,寻找最佳的构图及最合适的绘画形式。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实践证明: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能力和绘画水平,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⑺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是提高美术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许多实践证明,决定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有两种:一是认识,二是兴趣。兴趣支配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稳定。教育学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兴趣又调节着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点上,美术课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学生没兴趣学,只是为学而学。这样,就不能牢固掌握一些美术基础知识,也不能提高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那么,如何有效地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小学美术教育改变原先的单调的由老师讲授和演示的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呢?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一、采用游戏,激发兴趣。
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在美术教学中,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使学生愉快的气氛中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经多次实践,我发现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及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手拉手,找朋友》这课时,由于这一课是学习认识色彩与线条,并运用色彩和线条画一张画,为了让学生能认识不同的色彩和各种各样的线条,我利用动画制作了一个有趣的课件,根据《找朋友》的歌曲作为课件的主题曲,创设了一个小朋友、各种卡通模样的小油画棒人和各种各样的卡通线条人,它们在音乐声中一起做“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看了以后就开始蠢蠢欲动了,这时候我就让他们戴上小油画棒和线条的头饰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在做游戏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多种色彩和各种各样的线条,而这节课的学生作品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经过这样的教学设计,美术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大大的增加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的参与其中,并在快乐中学习。
二、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兴趣。
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借助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音乐、影视、图片等艺术资料,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丰富、映证和深化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
如讲《泥塑彩鸟》这课时,我走进课堂一言不发,先在投影仪上出示一片森林的图片,接着在录音机里播放鸟叫的声音。起初学生都莫名其妙。过了一会,学生不由自主随着动听的鸟声讨论开来。然后,我指着黑板上的森林说:“原来在这片森林里生活着好多鸟类,可由于当地的人们乱捕乱杀,都把鸟儿吓跑了,现在他们知道错了想请同学们帮着把鸟儿请回来,哪你打算请那些鸟回来?。”意境的创设使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在这种良好的情境中,我因势利导地引入了新课。实践证明,创设一定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达到“曲径通幽”之效。
三、教具演示,激发兴趣。
教具的运用,虽然是教学过程中起辅助作用,但设计巧妙,用得恰当,可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对称式纹样设计》时,我先出示了一张对折了的剪纸,在未打开前,用幻灯投影出来,让学生猜:打开来的时候可能是什么?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投影上,气氛一下活跃起来,纷纷举手猜测,很快就有同学猜对。学生对此产生了兴趣。接着,利用这一张剪纸,让学生总结对称的规律,学生因为在猜测时注意到图案的形状,所以很快就把对称的规律总结出来。这种教具的运用,就起到强化学生参与教学的作用。同时也给课堂增添了一种情趣,活跃了气氛,使课堂常规教学在愉快的游戏娱乐之中得到实施。
电化教学融形、色、光、声为一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是一种在一般课堂上难以达到的高功效的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很值得推广。
及时评价,展示成果,激发兴趣。
总之,要让小学的美术课生动而且形式多样地开展下去,就得灵活、大胆地利用教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创作。打破课本的限制,让儿童喜欢那种无据无束信手涂鸦的快乐,尽量要让儿童置身画境,倾泻情感,融感情于绘画内容之中,利用身边一切资源,创造出美。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因为只有兴趣才能促使一个人走向胜利的彼岸。
⑻ 小学美术可以做那些小游戏激发兴趣
小学生对美术课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有的认为美术课是副科,并不会影响升学,学得好与不好并没有关系。因此部分学生对美术课兴趣不浓,爱美术是孩子的天性,但因环境教育的缘故影响了孩子。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动力,因此为了激发小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我谈了以下几点: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激发创造的动力,兴趣是创造的原动力,所以提高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首先要加强他们的好奇心。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自然鲜艳的色彩,娇美的姿态,动人的音响,以至神奇的变化吸引小学生的好奇心,如在上《海底世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事先用玻璃罐准备好几条金鱼或其它小鱼,在其中放入小石头和水草,让学生们直观性地接触到海底世界,用语言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海底世界有美丽的珊瑚和海星、海底世界有可爱的海马、在童话里的海底世界还有善良的美人鱼等等,从而提高他们的美术学习兴趣。 二、把玩带进课堂 美术课是学生的快乐课堂。加上孩子天性爱玩,因此,把玩带进课堂,使学生在一个很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创作、学习,这样课堂效果会更好。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美术活动,如画《美丽的校园》时,教师可以带学生来到校园里,实地观察,让他们进行比赛看谁能寻找到最有特色的画画材料,如树皮、瓷砖等,在下课前十五分钟集中进行评比,最终胜利的学生会获得教师的神秘小礼物。在这种轻松的有目的的玩中学习,让学生感到没有负担,让他们感到学习就像游戏一样,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从而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 三、融入生活 在美术教学中,生活是最好的教材,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日是平常生活里我们最期盼的日子,我相信也是学生最高兴的时刻。如在上《生日快乐》这一课时,教师应该唤起学生过往的生日场面,唤起他们最美好的回忆,然后让学生把他们生日当天最快乐的生活场面画在卡纸上,让它们变成永恒的,这融入生活的课堂会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食物是生活中最具诱惑力的,我相信也是学生最喜爱的。 四、要善于赞美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师的一句话,可能塑造一个画家,一个天才,改变一个学生的将来。赞美,我们可以用语言,用一个眼神,也可用一个小小的动作来表示,给予学生的鼓励不仅限于物质的,精神上的肯定和奖赏是更为有力的。教师在评画时可以先肯定学生作品的优点,可以用有进步、色彩很漂亮、有创意等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