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做一个快乐的班主任
有人说:“班主任”这个职务是全地球最小的一个“官”,事实上也是这样的,虽然班主任只是看管一个班级的小主任,在常人看来却毫无意义,天天只是负责扫地、关窗、擦黑板、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等等,可谓是事无巨细,费力操心。同时,长期烦琐的工作,心理压力过大,会使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过早地进入“更年期”。主要表现为:对班主任工作产生厌倦、情绪急躁、工作怠慢,有的甚至将不满的情绪发泄到学生的身上,造成班级难于管理的尴尬局面。但是,班主任工作做好了,能使人开心、放心、舒心,达到超然物外的忘我境界。除了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外,还应具有班主任必须具备的多重素养。我是一个当了三个学期“小官”的教师,已品尝到“当官”的艰辛,从中也获得了许多快乐。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做一个快乐的班主任,让自己再不谈班主任而色变,那就要让自己带出一个快乐的班级,然后共同享受快乐人生。一、 保持乐观的心态才能成为一个快乐的班主任两袖清风,满怀明月,一腔真爱,两肩道义。班主任,何其平凡普通,粉笔灰染白青春;三尺讲台,又何其天高地阔,桃李春风传递千秋万载。对班主任工作的“精”和“细”能作出这样的梳理和总结,是我们的荣幸。我们别无它求,只求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做一个心态阳光的班主任。要做快乐的班主任,就要有乐观的心态,我是聋哑班四年级的班主任,这个班级原来的基础较差,学生年龄结构悬殊太大,知识层次参差不齐,还有多种残疾混合在一起。当我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候,我心灰意冷,身感压力很大,如何同他们沟通,怎样做才不辜负学校领导给予我的重托,我苦苦寻思,终于在探索中找到了答案,于是我面带微笑,用慈祥的目光去面对他们、去接受他们。逐渐由生疏走向融洽,由融洽走向和谐。记得我在接受班主任一职的时候,我安慰自己,一觉醒来,太阳总是新的。于是,我努力用自己的乐观和笑脸告诉学生,我是快乐的;我带着笑脸走进教室,带着笑脸望着孩子们天真稚嫩和一张无奈的小脸,带着笑脸聆听着每一位学生的心声,我看到了他们的脸上也同样有正常一样渴望求知,跟他们讲述我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时,我读懂了他们心中也有许多故事。激发他们好好学习,渐渐地学生也被感染了。在他们的心中,班主任是乐观的,是坚强的,也是好样的。班主任的这种乐观心态,能够影响学生,激励学生,能使整个班级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氛围。二、用智慧拔动爱的心弦,才能成为快乐的班主任大爱无言,却深沉凝重,它要用责任作依托;大爱无声,却温馨远播,它常用汗水与泪水来浇灌;大爱无形,却有迹可循,它要用理论与实践作支撑。立于这样的基点,只有用心去教书,才会成为一个快乐的、大度的班主任。做快乐的班主任,不只是自己快乐而快乐,而是要把对学生的爱融入到快乐中去。爱虽然不是目的,但是一种手段,班主任只有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信息传递给学生,拔动爱的心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一个快乐班主任的工作目的。爱学生必须做到:一要爱学生如人。即像爱人一样爱自己的学生,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不是“为某一特定社会现象作为准备”、更不是“为个人利益做表现”,作为班主任,应该视学生为独立的、有尊严的人,特别是聋哑残疾学生,他们既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有的也是父母的包袱,但作为班主任不能用这种眼光去看待他们。应该去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生理差异,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并以此作为杠杆,把人类社会生活、交往的基本规范传递给学生,只有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学会做人,学会生活”,那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快乐的班主任。二要爱生如生。即像爱学生一样的学生,学生是未成年人,是家长送到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班主任不要“埋怨学生的无知、更不要埋怨学生的犯错误”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作为“先知先觉”的班主任,则应深刻理解自身承载着社会责任,把学生的“无知”当作自然现象,正确理解“犯错误是学生成长的一种方式”。用真爱去拔动他们的心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三要爱生如友。即像爱朋友一样爱学生。把学生当朋友,如在班会课或课外活动时,不时的和学生聊聊天、说说悄悄话、和他们交心、谈心、当老师有不懂的地方也向他们请教时,学生们真的也很开心,这样一来,在课余时间学生和班主任相处就不觉得有拘束。不要因为自己是班主任事事处处讲究“师道尊严”、“规训”学生, “命令”学生。班主任承载着“伙伴”功能。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他人,树立人人平等价值,懂得班集体生存价值,教会学生学会肯定别人、尊重别人、欣赏别人。班主任要以爱为核心,教会学生学会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体谅、相互支持和平等共处,做到了这一点,班主任皆大快乐的。四要爱生如子。即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如:冬天班上有的学生手冻了,有的学生生病,有的学生脚上生疮,每当发生这些事时,我的心里不只是着急而是心疼,但我从没有袖手旁观,而是耐心地料理学生,把学生当作我自己的孩子一样,为他们买药、搽药、煎药直到看着孩子们的病情一天天好转,我的心里才踏实。这样做才感觉到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不再是“饭碗”、不再是“事业”、而是“良心工程”。把班级当作自己工作中的家,让第每一位学生就是家庭中的成员。班主任承载着“父母辈”的功能。“培养”和“教育”是父母对孩子的细心“呵护”。辛勤养育、全身心地投入。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立和处理能力。“生存”是普天下所有父母对孩子的第一企望,每一位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他们首先关心的不是孩子的学习,而是健康,班主任只能以爱为杠杆,决不要以学习“为借口去伤害孩子的”健康。严慈相济、精心呵护,把生活的技能和常识传给学生,他们学会“共存”也是班主任的快乐。五要爱生如已。即像爱自己一样爱学生,把他人当作自己,就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心理学上叫做“换位思考”,我经常想:“假如我是一个聋哑人,别人将怎么看我?假如当我在冰天雪地的时候衣服被淋湿时,我无法用语言表达时,我又将怎样地去承受”?等等一些问题的确值得班主任去反思。我们的教育是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的学生当作自己,就会理解学生的“自利性”、尊重成长中孩子的意愿和生理缺陷,班主任承载着“重要他人”的功能,要教给学生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学会选择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的道路。自己的事业作为“重要他人”的班主任,要爱岗敬业率先垂范,把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做事。总之,班主任工作有用智慧拔动爱的心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快乐的班主任。三、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才能成为一个快乐的班主任班主任面对的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他们正处于一生中成长发展的关健时期,特别需要教育和引导,班主任的特殊身份使班主任容易成为青少年学校生活中的主要依靠对象,成为影响学生的“重要他人”做学生学习、生活、心灵的导师,做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引路人,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班主任对班级全体学生负责,不准歧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根据班级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凭一颗无私的爱心,用自己的高尚道德和言传身教,采用科学化、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去引领和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关注学生的道德学习、个性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及其发展态势,是班主任的一大职责。不仅因为这些,而且还要施以“精神关怀”,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一个快乐的班主任所从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真情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和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感受到幸福并充满希望。班主任工作往往在细节中可以决定成败,要想做一个快乐的班主任,就要在乎学生点滴的进步,容纳学生犯错误,要以学生的光荣为荣、以学生的进步为荣。这些进步可以是学习成绩上的提高,可以是生活习惯改变、可以是精神面貌的好转、可以是为人处世的成熟。当学生有进步时,班主任就要擦亮眼睛,并且不吝啬自己的语言,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时刻是在关注着他们的进步。要让学生知道大家是在关心他们的成长,大家都是一个集体。当好学生的守护者,就要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去,不怕麻烦。真正地以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为主,无论是在生病还是遇到挫折时,班主任就要挺身而出,率先站到学生的前面。即便是当学生一有事时就会找班主任,但是获得了学生的信任,那就是一个快乐的班主任。守护者,有时还需要在不经意间让学生知道老师的优点和成绩,如:班会课、活动课等。班主任能主动地放开手脚去参加学生的互动,这样,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中,可以增加班主任和学生间的情感、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又能在无意中让学生知道原来自己的老师真正称之为好老师,当他们很欣赏和爱戴自己的老师时,并愿意靠近老师,并以之为荣。一个老师以学生为荣、学生们以老师为荣的班集体,使他更感觉到了老师真正是班级最可靠的守护者。虽然这些都是一些简单的事,我觉得班主任把这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了就是不简单;虽然这都是一些平凡的事,我觉得班主任只要把这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就是不平凡。做好了每一件简单和平凡的事,就是一个快乐的班主任、一个快乐的班集体就产生了、一个快乐的人生也随之体现出来。简言之,要想有一个和谐快乐的班集体,首先取决于班主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好为人师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科学的管理艺术,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地身体力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当班主任难,做一个快乐的班主任更难,只有知难而进,才能不负重托,为学生撑开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
2. 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有哪些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管理班级的组织纪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规范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定时召开班会,针对班级实际情况加强教育。
具体工作如下:
1. 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 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
3. 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4. 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学生认真记载成长记录,实事求是地评定学生操行,向学校提出奖惩建议。
5. 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3. 怎样看待幼儿园老师授权“小班长”抽打同学
安徽合肥瑶海区某幼儿园“小班长”在班主任“授权”下,用棍子多次抽打课间不听话同学一事。监控视频显示,事件发生在6月13日,据统计,在40分钟时间里先后有至少15名小朋友被打。6月19日,瑶海区教育体育局学前办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情况属实,目前已责令幼儿园负责人向家长道歉,涉事教师已停职反省。此外,安排心理咨询师对被打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动辄就打的教育思维,令人失望,也必然后患无穷。身为教师,却纵容、指使孩子去打孩子,既是教育的失败,也必将面临着“多输”的格局。被打的孩子当然会受到伤害,需要心理疏导,而对于打人的孩子而言,当然也不是什么好事。当“小班长”挥舞着棍子可以“合法”抽打每一个同学的时候,我们应该能够感觉到孩子心中的某些戾气以及“当官使权”的优越感的集中释放。此类“学生官”的思想与观念,同样被扭曲、侵蚀,只是很多时候,这种“恶”对于部分学生与老师并不自知而已。
孩子们并不是不需要管束,正确合理的管束是一个人成才的必要路径。但一定要警惕,不能把管束理解为滥用强力与权威。小孩子们并非不讲道理,只要教师用正确的理念、足够的耐心,以及与职业匹配的责任心去平等对待孩子,是完全可以实现良性沟通的。
来源:凤凰网
4. 通过考试 评价不能强化政治思想规训。对不对
一、评价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内容十分广泛,评价对象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集体。一句话,在教学过程中,对一切人与事都可以进行评价。但评价并不是盲目、随意的,也不是主观想象的,而要遵循下列基本原则的要求,力求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权威性。
1.主体性原则
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同于其他各科的教学,它更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独立探索与合作的机会就越多,创造性情感、学习的欲望就越强,其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养,教学就越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因此,教学评价必须突出主体性原则,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从被动接受性学习的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性学习的评价,自觉地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乐园”,让教学活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是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行为主体。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关键,就是要求评价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与学的主体。从总体上说,评价是指导教师去大胆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也就是说教学应当是教师去主动地适应学生,而不是去主宰学生。评价是为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全体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不能把目光只投向少数尖子生、专长生;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突出一方面而偏废其他方面;还要注重全体发展和全面发展前提下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发展。因此,教学评价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面上的活动情况,更要重视特长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奠基。当然,评价也是为了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3.创造性原则
激发创造情感是实施发展性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思想政治课发展性教学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种手段和整个过程,都应该充分体现创造性思维,做到与时俱进,营造无时不创造、无事不创造、无人不创造的生动活泼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创造情感的支撑下使创新思维活动得以充分实现,使创造才能和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展示、外显。
因此,发展性教学评价的主要原则是创造性原则。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教育,创新是发展性教学的灵魂。当然,主要原则并不等于唯一原则,评价标准应当多元化而且必须多层次化。因为单以“创造性”来评价教学过程,就会引导教师单纯追求教学设计的创意,追求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特色而忽视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是指将评价的各项指标化为具体的目标或者操作程序,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量化的指标体现质性的规定,并更多地采用质性评价法,并且使用操作性语言加以解读。例如,设计方案的科学性、有效性是教学设计的目标之一。
但是,科学性是抽象的、原则性的概念,不具有直接操作性。但它包含的指标很多,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以下三项直接可测性的指标来体现“科学性”:一是教学设计与施教方案的观点、目标、内容、方法是否正确;二是设计方案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规律,是否体现新一轮课改的方向与精神,教学过程是否优化有序,是否体现教与学的互动、合作、探究;三是设计方案与教学方法是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总之,评价指标只有用可操作性语言来描述,评价才可能是科学、可行和有效的。
二、发展性评价的重要性
发展性教学评价归根到底就是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尤其是促进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目的教学评价。其核心是以师生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强调在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情景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体系与意义的主动建构。
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发展性评价是思想政治学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与时俱进、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这一评价对思想政治课的发展性教学行为进行导向、激励、鉴定、制约和调整,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也有利于师生群体整体素质的提高。从实践上看,发展性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1.评价的目标导向功能有利于坚持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正确方向和基本任务。评价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的基础知识,宣讲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使之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创新型、合作性和复合性人才。
2.评价的过程反馈调节机制有利于发展性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有效性的充分实现。一个好的教学模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协商、讨论、辩论、比较等不同的沟通方式进行反复的修改和完善才能得以完成。发展性教学新模式的完善是通过恰当、系统、积极的评价环节来实现的,只有经过评价反馈、调整、反思,才能产生最优化最有效的模式。
3.评价的动机激励作用有利于调动政治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有效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学校领导可以通过发展性教学评价,树立典型,推广经验,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使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评价的鉴定、总结功能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学,实现发展性教学的目标。评价可以客观地、科学地鉴定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的质量状态,具有哪些优点和缺陷,有哪些长处和不足,是否体现现代教学新理念,从而激励政治教师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风格去设计教学模式,形成教学特色,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提升自身的素质。
三、发展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已经由传统单纯注重量化的考试分数转变为更注重质性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具体的方法有:档案袋评价法、表现性展示评价法、优秀政治小论文评价法、辩论与演讲评价法、评价量表、个案分析、课后访谈等等;对教师来说,可以采用开放性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实况录像分析、即席演讲等等。
思想政治课教学发展性评价标准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方向性、可行性、前瞻性。因此,评价标准应该符合发展性教学和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应该把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放在首位,使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运用所学书本知识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限度的发展,特别高水平学生的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考评教师的创新素质与教学的有效性。
5. 怎样运用规则与纪律矫正学生不良行为
运用规则与纪律矫正学生不良行为
课堂秩序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良好的课堂秩序建立在合理而明确的课堂规则基础之上,是在课堂规则的生成与执行过程中实现的。没有适宜的课堂规则,就不会有良好的课堂秩序。
课堂规则内容丰富,层次复杂,具有规范课堂行为、维持课堂秩序、培育良好行为、促进课堂学习的功能。适宜的课堂规则对课堂学习同样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规则如果制订不当,对学生肉体的规训、思想的束缚、心灵的伤害也是十分明显的。故而,指导者必须对课堂规则加以关注。
对课堂规则遵守的约定就是纪律。纪律不是万能的,学生学习的有效和成功,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要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纪律只是其中之一。但是,纪律是不可缺少的。
一、纪律能培养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
纪律与规则是孪生兄弟。活动必须有规则,学习活动诞生学习规则。有了规则,活动才会有序和有效。纪律就是对规则的认同和规则的行为化。要求指导学生守纪,就会逐步建立起规则的概念,培养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同时,逐步培育起诚信的品格,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二、纪律能培养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
纪律总是与集体联系在一起。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成为自己班级中重要的一员,如果教师和班级中的其他成员给予重视和尊重,并在活动中包容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那么他们就会找到这种归属感,而当学生无法在班级中获得这种归属感时,他们经常转向错误的目的。因此,要求和帮助学生守纪,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并保持这种对集体的归属感,使自己的行为指向正确的目的——遵守集体的纪律,关心集体,维护集体,成为集体中的重要一员。
三、纪律能使课堂变得安全、有序与和谐
教学必须有令人舒畅的课堂环境,为了维护这样的环境,教师必须不断影响学生,引导他们对行为负责并积极地交往,这种影响被称之为纪律。可见,纪律是课堂环境的支持性、保证性因素,使教学时间的利用更为充分,教学更为有效。心理学家弗雷法利克·琼斯研究认为,正常的情况下,教师会因学生的违纪失去50%的课堂教学时间。
四、纪律能给学生带未真正的快乐和自由
违纪行为是怎么产生的?有研究认为,只有当人感到麻烦时,才会有问题存在,即发生违纪行为。反之,消除人的烦恼,解除人的麻烦,就会自觉地去守纪。纪律带给人的不应是束缚和制约,而应该是自由和快乐,进而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和状态中去想象和创造。纪律不应和抑制创新划上等号,规范也不应视同于迫使学生就范。那种纪律只是为了控制和规范的看法,其实是对纪律缺乏深层次的理解。
课堂上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如干扰性语言,做小动作,互相谈话或打闹,离座等。不良行为轻者影响学生个人的学习,重者会影响课堂秩序,干扰教学进程,甚至于使教学无法进行下去。
学生的不良行为产生的主要心理因素是赢得注意和躲避、消极活动。有时候,学生表现出不良行为是为了赢得教师的注意,哪怕是消极的注意;有时是为了获得同学的注意和赞赏。不良行为第三个重要的强化是逃避烦闷、挫折、乏味和不愉快的活动。
教师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办法有下面几种:
(一)教师的语言提示
矫正不良行为的主要手段是语言提示,语言提示的内容不要纠缠于学生的不良行为,而应是学生应该怎样做的正面提示,因为这表达了对学生未来课堂行为更积极的期望。
一、合理运用表扬。表扬与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或表扬其他学生的良好行为,可以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
二、注意转移。在不良行为之外设置新的关注点。如对其他同学发问、开始新的教学内容、展示精彩内容或资料等。
三、巧用“舞台情境”。是指通过分配学生座位来激发学生对纪律的追求,从而发展学生的自律态度。
四、保持动量。是指课堂教学要有紧凑的教学结构,避免打断或放慢,以使得学生总有学业任务。
(二)非言语的运用
一、目光。教师与学生的目光沟通,是一种主要的非言语形式的信息交流,能获得很多语言提示所得不到的效果。
人际交流中存在着一个“看一一喜欢”原则,人们喜欢谁就会对谁多看,而交际中多看对方的人会容易被对方接受。同时,眼神的交流中又存在一个回报现象,就是人际交往中交往的一方对另一方注视时间长,则另一方反过来也倾向于多注视这一方。
长时间盯看,除表示尊重和爱戴之外,还可以表达关注,这种关注同样会使对方关注来回报。在目光交换中,学生可能明白教师的用意和期待。使某些不良行为得到纠正。
二、肢体语言。肢体语言也可以用于矫正不良行为,如;走近表示关注,止步表示等待,抚摩表示爱意。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用意。
面带微笑。微笑能表现出自己的坦率,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如果你忽略了要微笑,其他人会觉得你很冷漠,和他们很疏远,还嫌他们无聊。脸上带着温暖的笑容,表示我愿意和你做朋友的意思。
肯定对方。在交谈当中,我们透过点头和发出一些非说话的声音,来强调我们了解对方的想法,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如果你不用这种方式来肯定说话的人,那么,他可能会假设你不同意他的看法,或是对他刚刚的说法没兴趣。
倾身靠近。将身体倾近某个人,暗示你的想法和她或他不谋而合。不过,你只要轻微的倾向对方就好,太靠近对方会显得你具有攻击性,产生压迫感。
放松姿态。双臂交握或是十指紧扣,维持双臂环绕在胸前的姿势不变,或是紧紧把双手扭绞在一起,远离开人群、翘着二郎腿,这些都是自我封闭的行为。这些态度显示出你是个自我防御性很高的人,你小心防范别人并且拒绝和大家互动。卸下防备、放松你的姿态坦然的交流吧!
轻碰触摸。轻轻的碰触传达着深深的关切。如果你希望对方感受到温暖,在你们握手的时候不妨试着把你的左手放在他的右手上,或是碰碰他的手臂,或是拍拍他的后背,甚至给他一个拥抱。这些身体上的接触能坦白显示出你在情感上乐意付出。
6. 浅析小学社会教育内容和目的 论文
希望能帮到你,起到作用,让你采纳满意……: 浅谈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反思与建构【论文关键词】教师的教育目的工具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学生为本【论文摘 要】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对其自身的教育目的缺乏清醒的认识,对于是否存在教师主体的教育目的存在疑惑。然而教师的教育目的观或显性或隐性地存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基于工具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及无目的观念下的发展状态,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基于社会教育目的并超越它,以学生的发展、幸福为导向,以教育理论为辅,构建作为其主体的教师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作为对受教育者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规定和标准,是执行社会公众或国家意志教育需求的标准。其无处不体现在教育中,但从其绩效上来说,并不十分理想。原因是复杂的,但较为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教育目的的实践者无法达成。当下,中小学教育沉浸在进名校、上大学、摆脱当下的生活模式等的迷途中。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就体现出了教师为学生通过考试而获取入场券的教育教学的目的性,或者索性是针对部分“有希望的学生”的高期望目的性及对“没有前途的学生”的一种无目的性的放任自流。教师这样的教育目的状态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无疑是一个背弃。基于此,笔者对当下教师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学理分析和批判,并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及人的成长需求,提出建构教师的教育目的观的基础与途径。
一、教师教育目的与教师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和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1]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目的实践的场域,场域中对受教育者起引导作用的教育者必然是教育目的的践行者。从学理上来说,教师应是既定教育目的的执行者,然而教师作为一个经验性、主体性的社会者,不可能机械地执行应然状态的教育目的,他同时会根据其成长经验及场域中的践行实际,建构自己的教育目的。从广义上来说,教师的教育目的是指教师在教育中的一切关系下的行动皆是教育目的的构成体,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辅导过程、心理辅导过程、思想教育过程等。从狭义上来说,教师的教育目的是指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所践行的行动的目的性预设或价值倾向,例如规训、纠偏、掌握等。而教师的教育目的观是指教师关于教育目的的一系列的理念或原则的组合与融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目的或倾向性价值都是教师的教育目的观的组成部分。根据主体意识程度的不同,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可以分为隐性的和显性的。隐性的教师教育目的观体现为教师的无意识的行为观念、对教师的教育目的缺乏清醒的认知、自我放弃对教育目的的建构,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体现其意识倾向或功利化目的性行为等。而显性的教师教育目的观体现为教师自觉的自主的教育目的观建构与践行,例如课程目标、教化目标等。事实上,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教师在教育场域中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话语等都涵盖了教育目的,其系列组合或理念的建构便是教师的教育目的。
二、当下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反思
1.工具理性主义下的教师的教育目的观
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正如富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们认为“在‘工具理性’支配下,人们不是由最终目的的明确信念和关于个人幸福的传统定义所推动,而只是由效率精神和技术能力所驱使的。人们消费仅仅是为了支配商品而不是为了真正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消费”。[2] 工具理性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样地,工具理性主义也渗透到当下的教育中,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对教育目的的异化。教育教学过程已经成为一种手段或一种工具。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工具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看待课程的方式方法。从教育要素关系来说,课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教育资料。然而受工具理性主义影响的教师教育目的将课程看成是为学生应试的文本内容、考试辅导、考试工具,忽略了课程对于学生的真正价值。在这样的教育目的支持下,使学生对课程丧失了兴趣,以致讨厌读书。这样的教育即使能使学生获得那代价昂贵的“入场券”,但使受教育者厌恶书籍,这样的“为了一棵草而放弃了一片森林”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其次,教育即升学的狭隘的“精英教育实践”工具理性主义。片面地追求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最大功效及一切为考试为升学服务的目的理念,必然使教师将学生看成是考试的工具。而实际上,受教育者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过早地使其承担成熟的工具理性的价值观有悖于受教育者的成长。同时,忽视了受教育者感情的发展,忽视了对人生、对社会的探究,使受教育者只是为考试而学习,为博取高分而沉溺于题海战术,结果是使他们成为完全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书呆子、考试呆子。
最后,教育教学即为考试的考试理性主义。从广义的教育来说,教育是无所不在的,是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而教育过程也应然具有教育意义,是受教育者成长的过程。教师如何关注、如何看待教育过程,或者说对教育过程抱着何种心态直接影响对受教育者的培养。很显然,工具理性背景下的教育过程只是为目的服务的“棋子”。在实际的教育中,教育过程的一切是为升学考试,是为获取高分而服务,一切都要为其保驾护航,甚至连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也成了这样一个目的的工具。
2.经验主义下的教师的教育目的观
经验主义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一般指凭自己的经验来处事的世界观。经验论也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目的观的构建。
首先,在传统观念中,教师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传承,读书是“学而优则仕”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这样的传统观念,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带有强烈的学习为升学的目的。这种以经验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目的观缺乏时代的导向性,具有盲目性,显然不适合当今时代的多元化、多样性的培养要求,它针对的只是在考试大潮中凸显出来的少部分受教育者的利益要求,而忽视了大部分多样性教育诉求的受教育者。因此,盲目性、功利性及缺乏长远的教育眼光的经验主义下的教育目的是不可取的。
其次,教师的教育经历及人生经验也是教师的教育目的构建的主要方面。以教师的个人成长经验来教育指导学生的成长,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方向这当然是好事,因为任何的成功、进步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和经验之上的,但是完全以前人的经验为导向来按部就班,显然是不合适的。最为典型的是教师基于使学生努力学习以升学、上高校的经验目的,以其在大学的轻松、舒适、自由的生活为比较对象,反判中学生活的枯燥乏味,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引导,使学生学习是为反叛当下的不自由、约束与压抑。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是给学生提供期望,使其有学习目标不至于盲目,但同时也将学生导向了一个不真实的非他个体所有的经验世界里,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3.教师的教育无目的观
在这里谈教师的教育无目的观,必须先区分两个不同:一是不同于杜威教育理论中教育无目的论,二是区别于前文中二者主义背景下的教师的教育目的观下的归类。
教师的教育无目的观主要在于教师对教育目的认知的缺乏。一方面,认为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在于把教学材料忠实地传达给学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认为教育目的的制定是国家、政府的事情,而否定个体的自我教育目的观。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局限于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以自己本学科的知识传导、以学科知识建构为中心,导致其对广义的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否定。教师对自己教育目的的缺乏必然导致无法全面关注进而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对知识、智慧、能力观念等的选择偏向。 三、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建构
既然教师的教育目的是教育过程当事人(从事教育工作或与教育发生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教育行为中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是正在被实践、被应用、被操作的真实存在的教育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又该如何构建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1.社会教育目的下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
教育与国家的关系密切,没有任何教育是可以脱离国家目的的。教师作为国家的教育工作者,是国家教育目的的具体实施者、解释者,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国家教育目的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接受和理解。对于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教师的教育目的,其实就是处理“实然”的教育目的和“应然”的教育目的。“教育赋予人以现实的规定性,是为了否定这种规定性,超越这种规定性。一切现实的规定性只能是规定人的现在,而不是要去规定他的未来。理想的教育并不是要以各种现实的规定性去束缚人、限制人,而是要使人从现实性看到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并善于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它要使人树立起发展与超越现实的理想,并善于将理想赋之于现实。”[3] 因此,教师的教育目的必须在国家的教育目的下构建。
我国长期以来关于教育目的的规定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教师的教育目的的构建也必须基于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国家诉求。一方面教师的教育目的的性应具有长远的教育理想性,培养学生的远大的社会理想、政治理想;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在国家教育目的基础上,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树立自己美好的“应然”教育目的理想,按照学生个体自主全面性发展规律,实施自己的“实然”教育目的。让“应然”教育目的与“实然”教育目的(成功的教育理念、方法与手段)很好地结合起来,采用个性化教育,全面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升学、深造,也关注学生对多样化教育的诉求,摆脱单一的、固定的、盲目的教育目的。
2.学生发展目的下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师作为培养人的主体,其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直接的作用。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目的,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目的必须同时基于学生的特点进行构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主要目标是要为每个人谋福祉。”[4] 我们所谈论的这项活动,“它应当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5]
学生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其成长发展的目的在于其幸福。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当下的幸福;其二是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只关注学生当下的幸福而忽视学生未来的幸福,必然会导致享乐主义倾向,也不符合国家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性;而只关注学生未来的幸福,以当下的时代需求强加给学生,忽视学生当下的幸福诉求,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学生未来的幸福。因此,在教师的教育目的建构中,必须统一二者,以学生的整体发展诉求为导向,关注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3.教育理论下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
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对教育规律、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中,忽视当下的教育发展状况及教育理论的发展,必然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落后于时代。因此,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同时应该以教育理论为基础,包括对学生成长发展过程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对基于时代需求的教育改革等,这些都将有助于教师对教育教学做出更合理的判断。
四、结语
教师的教育目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对当下的种种的工具理性主义的、经验主义的、无目的的观念等进行反思,并在国家教育目的下,以学生的发展为依据,进行反思建构,以促进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使学生获得幸福。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400715)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教育概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2]刘春燕.当代教育中的工具理性主义[J].江西教育科研,2004(8):6-7,22.
[3]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2):3-6.
[4]王汉澜,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俄]弗·弗·克拉耶夫斯基著,张男星、曲程等译.教育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 小学生的自我尊重包括哪些
(11.3)现在对于日常规训年段要求我逐渐从模糊走向清晰.低年段,主要是从他们刚接触校园,很多学校规则、社会规则(学校也是个小社会)都还没有概念的时候,要通过规训条款的制定,引导他们建立基本的规则意识。朋友说在以前的“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外物”的同时要追加“尊重规则”,很有道理。那么一二年纪到底哪些规则必要而重要呢?再思考了。 中段,因为随着在学校与同学、老师相处,尤其是与同学相处中会暴露出很多问题,这时强化“尊重他人”的教育很必要,这个在中年段的孩子是有针对性的。 高段了,这时的孩子的认识逐渐提高,同时也概念模糊。尤其是对自己,一方面不满足于别人的看法,同时又守制于外人的评价。他们自我认识还显得很模糊,要么幼稚的自我膨胀,惟我独尊式的自负,要么胆怯的自我隐藏,不能悦纳自己,显得不自信。这对于平时学业成绩差的孩子,经常受到这样那样批评的孩子最容易产生这样的所谓"自卑“行为。或许还算不上是自卑,但就是不相信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什么事都尽量旁观。自我缺失。 我这个五(4)班从接手的那天起,我就感觉在学校里他们被公认为差班给这些孩子所带来的心理伤害很大。他们都以为自己很坏,很差,批评的多,有的人竟然有些疲了。后来纵然我做了很多努力,加强了日常基本规范的强化养成,在校的基本生活习惯有了,但是他们成了被训导者,驯服感强。主动性不够,这是横亘在我眼前的问题。 因此我决定在五、六年级只做一件事,就是探讨怎样引导孩子们认识自我?做到自我尊重。一个小时侯就经过自我尊重训练的孩子,将来走上社会才可能赢他人的尊重。活的才有尊严。 我以为目前自己抓住了问题的症结。看到了问题。那么到底从哪几个方面入手,现在还没有明晰的思路。过去多在“安全”上做文章,强调的是爱惜生命方面的。怎样容纳感这群不怎么自信、自我缺失的孩子重新变得生机勃勃,有自信,做事主动,学会承担? 首先,是成年人要接纳他们现在的现状。要尊重他们。做到这一点很难,家长还可以沟通,难就难在同事认识达成上。家长主要是不知道怎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孩子,他们谈到尊重,就会放弃引导的作用。这一点很难。需要具体事例情景的介绍分辨。第二,让每个孩子有责任意识。班级里有他的义务更有权利。第三,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要自己做,而且还要尽量做好。4、培养自己一个特长和优点。 还有什么?现在还理不清楚。
8. 为什么现在小学生写的作文越来越假,越来越虚的题目该怎么写
“网友们蜂拥而至参与投票,评出当年作文簿上出镜率最高的话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其他选项还包括——“我爱我家、更爱我伟大的祖国”;“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小朋友,谢谢你,你叫什么名字?——不用谢,我叫红领巾……”;“举例子: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爱迪生”;“在灯光下,看着妈妈的白发,我……泪流满面……我一定要……”
投票所在的网站,曾分析过其主流注册会员的基本信息——80后,生于或定居于一线城市,受过良好教育。类似的热门投票还有“以前曾写过的作文题”。票选结果显示,大家当年都写过《××,我想对你说》、《伟大的××》、《不扫门前雪,何以扫天下》、《记一件难忘的事》……
这些“原来大家都用过”的句式还被推为1980年代人的集体回忆之一。
这一代人的思想成型史高度相似,基本都出现过相同的条件反射症状——一说开会就想起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想起张海迪姐姐就满怀内疚;而长大了的他们却大都摆出清算与自嘲的架势回忆当年,恨不得穿越时空回到过去,重活一次。
一名70后媒体编辑当年的作文——“在新中国,最能体现和维护祖国尊严的人,是大使馆前的哨兵们,他们能抵住外国人的美金和美女的诱惑,忠诚而坚定地站着。”
被同事“揭发”曝光后,多年的光辉形象瞬间悲剧了。此前,他总是严厉告诫新来的实习生,写文章少点宣传体,要多讲人话。
这是一种奇特的成长历程,一代人显示成熟的标志性举动,是迫不及待地颠覆自己的过去。绝大多数同龄人——包括林嫣,都承认自己当年既没捡到过一毛钱,也没砸过“心爱的小猪存钱罐”,事实上也不需要砸,“小猪”屁屁下都设有活塞。
在林嫣看来,这些“用力过猛”的表达,在当年“是必须的”。“所有先进典型、代表主流价值观的人和行为,都一尘不染,端着。”
眼下,社会宽容度更为充裕的90后们的作文似乎更放松与自我,作文簿中开始出现难以识别的“火星文”及闹腾的网络用语。但当被置于原则性问题前,“老一辈”们又发现,成长于同一套思想规训体制下不同年代的人,总又会迅速达成高度一致。
2010年冬奥会女子速滑1500米冠军周洋,2月在国内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取得今天的成绩,“感谢父母”。在受到领导间接批评后,这名生于1991年的女孩改口首先“感谢国家”。”
这是从参考资料网站摘录的内容,现在各位“接济乞丐,扶老人过马路,感冒后在医院病床上醒来看见xx鬓间花白的头发”的伟大“红领巾们”,他们的生活中曾有过“急性阑尾炎”,
9. 授权“小班长”抽打同学这样的教育该如何反思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安徽合肥瑶海区某幼儿园“小班长”在班主任“授权”下,用棍子多次抽打课间不听话同学一事。监控视频显示,事件发生在6月13日,据统计,在40分钟时间里先后有至少15名小朋友被打。6月19日,瑶海区教育体育局学前办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情况属实,目前已责令幼儿园负责人向家长道歉,涉事教师已停职反省。此外,安排心理咨询师对被打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孩子们并不是不需要管束,正确合理的管束是一个人成才的必要路径。但一定要警惕,不能把管束理解为滥用强力与权威。小孩子们并非不讲道理,只要教师用正确的理念、足够的耐心,以及与职业匹配的责任心去平等对待孩子,是完全可以实现良性沟通的。
事实上,诸如此类“小班长”抽打同学的现象,在很多地方、很多教育阶段都有体现。一些教师将培养“代理人”作为减轻自己教学负担的捷径,殊不知,一旦埋下了恶的种子,最终损害的是教育的根基,是孩子们的天性,是成人社会的理性与秩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10. 老师怎样处理两个学生打架
老师以教育学生为天职,学生也得尊重老师,正在上课,学生打架,这种行为表现了这两个学生对老师以及对其他同学的及其不尊重。当学生发生打架事件时要及时喝止动武者。
在处理打架事件之前,必须先了解学生为何打架,在了解了整个事情经过后,分别针对双方所犯的错误及认错态度,力求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打架的不良后果。在了解了整个事情经过后,邀请双方家长到校沟通,共同处理学生过错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三章学校规定,教育机构对未成年学生负有教育、管理、保护的义务:
第二十四条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
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
第二十七条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作为学校来讲,就是保障在校的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利不受侵害,在校学生有违学校纪律时,学校和老师应采取正确的方法予以教育、引导,并禁止用一切非法的手段来予以解决。
根据我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3、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这些义务是我国《教育法》对学生应尽义务的最基本要求。
(10)小学生规训扩展阅读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安徽合肥瑶海区某幼儿园“小班长”在班主任“授权”下,用棍子多次抽打课间不听话同学一事。监控视频显示,事件发生在6月13日。
据统计,在40分钟时间里先后有至少15名小朋友被打。6月19日,瑶海区教育体育局学前办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情况属实,目前已责令幼儿园负责人向家长道歉,涉事教师已停职反省。
幼儿园的小朋友,正处于天真未凿的混沌时期,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恰恰是爱说爱动,而非一些教师习惯训斥的“听话”。动辄就打的教育思维,令人失望,也必然后患无穷。身为教师,却纵容、指使孩子去打孩子,既是教育的失败,也必将面临着“多输”的格局。
无论如何引导,都应遵循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以幼儿为本位。来自外部世界的教育或规训,必须建立在与幼儿的良性沟通之上,要从幼儿的天性出发,引导他们逐渐适应并接受外部的约束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