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质疑小学生猜字谜有什么用
小神,猜字谜跟学到的知识有关系,也有可能是跟他的聪明有关系,可以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Ⅱ 如何培养小学生质疑习惯和能力
新课标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要求是站在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度提出来的。这四个要求相互联系、各有侧重,认真勤奋重点关注学习态度,是一切好习惯的基础;因为没有独立思考就谈不上学习,因此独立思考是关键;合作既是一种学习方法,又是做人、做学问的品质;反思既是人的重要素质,又是能力的具体体现。如何培养学生质疑习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故事导航,诱发质疑习惯
“航”就是方向的意思,让学生明白应该要养成那些良好的习惯才能成就美好的未来,不要让空洞的“习惯”一词成为评价学生时扣的一顶“帽子”,而学生懵懵懂懂,不知所云。当然,并不是说面对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就生硬的讲解要养成这些习惯,老师要讲这些习惯的培养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氛围中茁壮成长。而到了第二、三学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得到提高,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就要加强学生自我养成教育,从骨子里意识到那些好习惯会让你终身受益,将这些“大道理”融入故事之中能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中科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在中学一年级学习有理数时,刚开始老师只介绍了一些概念,袁隆平还都能听懂,可是当老师讲到两个同号的“有理数”相乘总是得正数时,袁隆平觉得蹊跷,他的脑子飞快地转着,可是怎么也理解不了为什么两个负数相加也得负数,两个负数相减也得负数,可是一相乘,负号就不见了。于是提出了世界级的难题“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呢?这个问题居然在50年之后仍然难住了获得中国最高科学奖的著名数学家吴文俊。袁隆平院士之所以能为中国人吃饭问题作出令世人瞩目的贡献,是因为从小就善于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面对问题毫不含糊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铸就的辉煌人生。这样的故事是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习惯的精神诱因和内在动力。
二、示范引路,培养质疑习惯
教师自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无时无刻不把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挂在嘴边,但是空洞的说教第一次犹如海市蜃楼,让学生云里雾里不可琢磨,话说多遍淡如水让学生感到枯噪乏味厌烦至极。话说百遍不如一个好的示范,其实数学书中处处渗透着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示范,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学习方法,在实践中养成学习习惯。如人教版第十册19页《3的倍数的特征》,老师先抛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学生迅速进入了观察3的倍数的特征的状态,然后进行大胆的猜想,3的倍数的个位上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学生讨论发现,3、6、9是3的倍数,但12、15、18个位上就不是3的倍数,此时小精灵聪聪进行有价值的提示,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同学们进一步猜测,3的倍数与各位上的数的和有什么关系呢?在进行观察验证得出结论。上述学生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做出了生动的示范。
还可以用经典案例引发学生对应该养成怎样的学习习惯的思考。“树上有10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这是一道全世界广为流传的智力测验题。在美国加州一群小学生解决了如下问题才给出答案:“这一事件是发生在加州还是尤他州?在加州打鸟不是犯法的吗?”“就算是犹他州吧!”“打枪人是使用的有声枪还是无声枪?”“算是有声吧。”“枪声有多大?会不会震得耳朵发疼?“80分贝。”“树上有没有呆在笼子里的鸟?”“你还可以保证,没有残疾或饿得飞不动的鸟吗?”“鸟里面有没有聋子。也就是说,有没有听不到枪声的?”“有没有傻得不怕死的?”“算不算怀孕呆在肚子里的小鸟?”澄清这一系列问题后回答:“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有摔下来,那么就剩一只,如果掉下来,就一只都不剩了。”同学们,你们会怎么回答呢?
三、模式创新,提高质疑习惯
让合作交流成为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需要良好的合作方式和模式做保障,我在课堂主要采取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和“师生”合作的方式,这里的“师生”并非实际意义上的老师和学生,而是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演“老师”,一组扮演“学生”,学生组的同学一般是数学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学习较为主动积极的同学扮演,每天抽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把当天或者前一阶段学习的重要知识编成习题的形式“请教老师”,老师组的同学也可以用自己学习中的疑问“考验学生”,因为“师生”搭配完全是由学生自愿组合,既是很好的互助合作伙伴,又是互不认输的竞争对手,谁也不愿被对方难住,谁都希望开动脑筋考倒对方,同学在你来我往的合作交流之中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的习惯。我在教学《求最小公倍数》时,同学们通过自我探究掌握了两种列举方法和三种表达方式,通过练习掌握了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和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互质)时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了解到求最小公倍数还可以用分解质因数法――两个数公有质因数与各自特有质因数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当学生进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仍然没有忘记探索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其中有一位平时学习态度不怎么好的同学,下课后立即跟随我来到办公室,带着一种自豪又有点不太坚定的语气说:“老师,我还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同样可以求出两个的最小公倍数,我举了很多例子都是正确的,但我不知道到底正不正确?”“好孩子,讲啊!”“用两个数的积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像这样在合作交流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例子比比皆是。
四、教学民主,强化质疑习惯
李可欣在公开课上大胆质疑――当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三份,其中两份涂成红色,涂色部分用2/3表示,然后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六份,涂红色部分变成了四份用4/6表示,最后再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九份,涂红色部分变成了六份用6/9表示,非常顺利的得出2/3、4/6、6/9这三个分数。可是,就在这时李可欣同学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这个大长方形没有变,涂色部分也丝毫没有变化,而表示涂色部分的分数发生了变化呢?我没有及时给予解答,也表现出了疑问状。就在这时陆续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老师我想试着解释一下:“大长方形没有变表示整体(单位“1”)没有变,虽然涂色部分的大小丝毫没有变,但是把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变了,涂色的份数也变了,所以表示的分数变了,2/3表示把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涂成红色,涂色部分是整个长方形的2/3……”老师我还有补充:“涂色部分虽然用不同分数表示,我发现2/3=4/6=6/9。”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些小主人的掌声是会心地祝贺自己学习取得了成功。
Ⅲ 考察小学生质疑(提出问题)能力的试卷
1、 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南极(S极)和北极(N极)。
2、 磁铁能指南北;磁铁能吸铁制品;磁铁两极磁力强,中间磁力弱;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3、 线圈通电后像磁铁一样有了磁性。在线圈中间加根铁芯,线圈的磁性就会更强。
4、 中间插有铁芯的线圈叫做电磁铁。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时磁性消失,而且磁性大小和磁极都可以控制。
5、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司南是指南针的祖先。
6、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
7、 我国是第三个掌握磁悬浮列车技术的国家。
8、 当小电珠、电线和电池连成一圈时,就组成了电路,电就可以在电路里流动了。
9、 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
10、 像铜、铝、铁等容易导电物体叫导体。像橡胶、塑料、陶瓷等极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的界限不是绝对的。
11、 电动玩具里的小灯泡、小嗽叭可以把电能转化成光、声音。
12、 电流是有方向的。利用二极管可以让电路只通过一个方向的电流。
13、常见的发电方式: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
Ⅳ 如何培养小学生质疑解惑的能力
古人云:"学则思疑,学贵善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敢于而且善于质疑,对学好基础知识就会更生动,深入。那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时为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提高如何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问题的能力呢?
一、平等对待学生,让他们有质疑的勇气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个性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想法,他们不敢质疑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缺少勇气,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差有自卑心理胆量小的学生,他们怕老师取笑,同学的讥笑,要他们在课堂上提问题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教师应当端正教学思路,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语言要丰富生动,和蔼亲切,不用恶语伤害其自尊心。让学生有敢于质疑的氛围。例如:在教学“除法的第一种分法”时,需要一个同学上台演示分小棒我特意叫了一个平时最最胆小的学生来演示,这个学生畏畏缩缩地站起来对我说:“我不会演示。”我说:“没关系,我和你一起演示。”于是他在我的指导下认真地给大家作了演示。她终于露出笑容并轻声问我:“老师学除法为什么要分小棒?”这样就让他们有了质疑的勇气,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学生有勇气提问了并不等于他们就把问题提在关键处,问得洽到好处,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题的。例: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这样提问: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第二:教师应当让学生有提出问题的机会。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问学生:“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顿时学生活跃起来,有的提出:“一年有几个月,有多少天?”有的提出:“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也有的提出:“上旬、中旬、下旬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样学生就更加主动参与到学数学的活动中,也有“疑”可质了。
三、明确目的,处理质疑,释疑的关系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怎么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因为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题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老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老师起组织引导作用,得出的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生问:“为什么要‘零除外’?”师:“(若有所思)是啊!
正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研究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谁能解答呢?老师的话既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全体学生探索的热情,真可谓”一石二鸟”。
四、发挥学生主导作用,做好质疑有效控制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难”才问,要注意如下控制:(一)时间控制。第一: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新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第二:质疑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第三: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做到呢“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乱”。第四: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无所得,或尚未“解惑”,草率收兵,流干形式走过场。(二)对象控制。质疑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差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三)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题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尽,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商不变性质”后,引导学生提出了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实际运算时,被除数和除数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有先后之分,怎么叫‘同时’?”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五、因材施教,有计划逐步培养
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敢问,这是前提。学生爱问,养成良好习惯,这是关键。学生敢问、爱问还不够,还要使学生会问、善问,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是培养质疑能力的核心。由于学生知识有差异,发展又不平衡,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不能把敢问、爱问、会问、善问绝对分开,而要因材施教。对于怕问的学生侧重从培养敢问入手,对于有胆量问的学生则进行会问,善问的培养,以最终形成质疑、释疑的学习氛围,这样让全体学生在掌握质疑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这才是进行质疑问题的着眼点和归宿点。
总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代化教学方法,提供多种的观察。操作、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时机,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议,加强训练,循序渐进,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Ⅳ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随着其年龄的增长,思维越来越开阔,在学习中开始有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而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是创造性思维品质的重要成分,要使学生有所创新,就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1、强化问题意识,培养问题的分辨能力所谓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表现为人门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在发现问题乃至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跟着问题去思考,随着问题去解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洞察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时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例如三年级教材中有一则关于票方案的问题,许多学生很快可以找出两种方案,要么成人和儿童分开,要么合团体票,而这都不是最合算的方案,需要学生们抓住问题,开动脑筋,想出其他办法,比如一部分儿童与成人合团体票,而剩下的儿童还是儿童票,这样既能使成人的票价有所降低,也能保证其他儿童到最便宜的票。而在后面四年级的学习中同样出现了关于游泳的够票问题等等,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会发现这与前面的知识有些类似,但又不尽相同,从而在头脑中产生疑问,这样会激发他们从最初的直觉思维,到进一步探究解题思路及规律,使问题意识能贯穿他们思维的始终。2、创设良好氛围,培养质疑的兴趣和勇气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奇的事物,这和他们的求知欲有关,也是强烈的问题意识的表现。能否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良好学习氛围。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顺应学生心理和认知水平的发展,使学生在积极、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多向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见解,培养他们质疑问题的兴趣和勇气,从而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平均数的时候,并没有急于抛出概念,而是非常的轻松的告诉大家,我们今天要一场篮球赛,然后我选出了两组队员,这时学生就,说不公平,因为他们感觉二组的队员身高要高些,而我就反问他们,一组可是有所有队员中最高的两名队员,比赛也不一定会输,这时学生就分成了两派,而最终他们发现仅凭感觉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想到了“平均身高”,在这样学习环境中,学生自然而然的融于问题中,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质疑的勇气和信心。3、设置问题情境,提供质疑的基础和环境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的问题的条件。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引起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面临新的,未知的知识或动作,便在头脑中产生了‘问题’并引发他们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来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在设置问题时,教师没有必要刻意的为问题而设计,因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并不成熟也不稳定,教师应该设定一个大的环境,一个让学生可以发挥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去探询知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同时也要关注课堂的生成问题,往往这些问题中就包含了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们面对问题的症结所在,要根据学生的自主判断,加以引导!
Ⅵ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关键词:创设 氛围 教给 方法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采用先提问,再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办法,这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但它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做知识获得过程中的被动者,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这是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一、为学生创设质疑氛围1、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2、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3、要留给学生质疑的时空,使学生想问。学生在课堂上提不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往往是还没有想出来或还没有完全想好问题,而老师却就说出来了。可见,不是学生不想质疑问难,而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提问时间和空间,使得学生质疑问难的参与面不广,学生失去质疑问难的机会。有的教师为了完成课时任务,往往是刚说出:“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几秒钟,看到没有学生举手发问,就立即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质疑学生,有的教师甚至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质疑和释疑,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机会和权力。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质疑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为每一节课设置学生质疑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并要在实施的过程中认真落实,尤其在解决了问题之后,教师千万不可急于解决另一个问题,而要留给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进一步质疑的时间和机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始终处于自觉地学,主动地思维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会问。常言道:授之一鱼不如授之一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耐心地进行启发、引导,教给他们如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提问水平。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启发和引导:1、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如出示“比例尺”课题后,教师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等。2、针对关键字词进行质疑。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概念、法则、规律、性质、定律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质疑。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要抓住“平均分”引导质疑:为什么一定要平均分?如果不平均分行吗?……3、在动手操作中进行质疑。如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学生按照教材中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进行操作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只用一个梯形剪一剪,拼一拼,能否推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4、在问题解决后进行质疑。当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学生可自我质疑:用这种方法是不是最好的方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5、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质疑。如在学完“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学生知道了比的后项不能为0,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为什么在球赛中,记分牌上的比分可以写成3:0呢?6、在产生认知冲突时进行质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与旧知识产生矛盾冲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这种冲突进行质疑。总之,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从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同时,我们教师要教学生会说。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一把,送一程。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维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三、培养习惯,使学生“好问”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1、激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后,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教师激疑:还有与课本不同的方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梯形转化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学生将梯形分解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 2、导疑:所谓导疑,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引导质疑: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质?一学生顿时举手:我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另一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在“商不变的性质”中没有“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又有学生说: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学生质疑的情趣极其高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拨开疑云,疏通障碍,变阻为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导之有方,常导不懈,学生便能自获其知,自增其能。3、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教师要抓住典型,树立榜样,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等活动。利用榜样的号召力,在学生中形成质疑的比、学、帮、超的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进而养成习惯。
Ⅶ 小学生质疑学习标兵是什么意思
可能就是有一些学习标兵,各方面并没有达到一种榜样的作用,所以小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这样的人可以当学习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