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计算的兴趣
一、 培养学生浓厚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
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我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我注重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小学生因审题不严而导致错误的现象严重。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做作业时,首先注意让学生多读几遍题,养成习惯,这样对解答应用题是很有帮助的;其次在引导学生做计算题时,我提醒学生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也要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动笔算。通过审题的训练,养成了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的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了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三、 培养学生估算和验算的习惯
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这种情境必
须是学生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遇到过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经验,结合这种生活或学习中经常出现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有时需要进行计算精确值,有时则只需要估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这样设计,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验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四、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从一年级学写数字时我就重点培养孩子们认真书写的习惯。有很多孩子往往对课堂作业本的书写比较认真,在练习本上书写时,会错误地认为练习本不用交给教师批改,便随心所欲地乱写,有的不注意格式,页面混乱,字迹潦草,影响了计算的正确性,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一种不认真书写的习惯。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学生能在练习本上认真书写,那么他也会在正式的作业本上认真书写。因此,作为老师我在学生最初开始写字做题时就要求养成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或练习本都要如此,书写的认真避免了很多计算中的失误,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
五、培养学生专心校对的习惯
如果题目抄错了,会影响到计算的结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都会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进行认真的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学生在每步计算时,我也要求他们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避免抄错数字或运算符号。粗心的孩子经常会有漏抄或抄错的现象,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独自完成作业后,我允许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让他们及时的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及时纠正错误。比如用竖式计算时我会要求学生做到三点:1、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2、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3、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六、培养学生及时检查的习惯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自主能力不强的孩子,一味的强调“要认真检查呀,认真检查很重要呀”都不能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认真检查的重要性,只有让孩子们体会到其中的遗憾他们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就像平时的检测,很多孩子因为计算失误导致了与100分失之交臂,这时我会因势利导:“计算失误导致不能取得好成绩多遗憾呀!”然后让孩子们再进行计算,让他们明白不是他们不会,
只是太粗心啦,如果当时能认真的检查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就这样,通过平时的说教及让学生亲身体验明白认真检查的习惯的重要性。
『贰』 小学生兴趣广泛好,还是兴趣专一好
我有个学生,小学三年级。平时兴趣爱好十分广泛,画画、电脑、钢琴、围棋等都在学,而且并非只是一时兴起,这孩子每一种都学的特别认真。家长对此十分矛盾,生怕孩子因为学了这么多课外的内容,精力分散了,课余时间没有了,甚至可能学习成绩都会下降。而且这么多种类的在学,说不定反倒学不到当中的精髓,一直处于半桶水的状态。但是,如果从中干涉孩子的兴趣爱好,又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其实家长的这种担心也是必然的,毕竟孩子的课余时间是有限的,这么多的兴趣不可能都顾得过来。而且自古以来不少的寓言故事都教育我们做事情要精专,从一而终,才能够领悟当中的精髓,才能融会贯通,手到擒来。
不过我认为,家长的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世界是非常新鲜且有意思的,任何一个他们未曾到过的领域都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孩子极其强烈的好奇心吸引着他们投入到多种兴趣的学习中去,家长们如果因为孩子爱好广泛而从中制止,那就等于抹杀了孩子的天性,最终扼杀了孩子的潜能,并可能造成从小叛逆的性格。
因此,对小学生来说,兴趣爱好广泛比仅仅只是培养一种兴趣要好的多。因为广泛的兴趣爱好,才可以发现自己真正的潜能和优势,才能够因势利导,引导孩子建立真正的兴趣爱好,为将来所用。
孩子的兴趣爱好虽然广泛,但是要一直坚持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同样的,因为孩子的年纪小,感兴趣的东西也自然多,而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只是一段时间或者一个周期内,过了这个周期,兴趣可能就变成了负担,孩子也会因此而想放弃。这时候,才是家长需要真正介入的时候。让孩子从各种兴趣中找出自己不想继续下去的理由和仍然想继续的理由,从对比中,让孩子自己发现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不需要的是什么。让孩子学会取舍,学会发现什么是自己真正有兴趣的东西。这样建立起来的兴趣才是孩子能够坚持学习下去的兴趣,才能真正掌握到其中的精髓。
兴趣的好处很多,这里我也就不多说了。要让孩子培养其真正的兴趣,是需要家长投入关心和时间去实现的,盲目的家长做主的制度或者放任自流的态度都是不科学的。要知道,孩子,才是这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大家都知道,只有积极主动才能够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叁』 小学生兴趣的培养
教育孩子必须从小开始,从严开始。我一向主张,严师出高徒,但对于兴趣培养则要看孩子的天赋,观察他(她)对什么感兴趣,然后再引导他(她)无意识地学,这样,久而久之就达到对所学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一旦发现孩子在某个方面很有天赋,而且对它又特别感兴趣,就请一位专业老师来教授,这样就容易获得成功。
『肆』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创设良好氛围,热爱阅读
1、在班里建立起一个小的读书区,在读书区里,有孩子专用的书架,有属于自己的图书,这些书必须是孩子喜欢的,适应学生的读书能力。利用家长会培训家长,使他们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家长在家中摆满各种有趣的书籍,让孩子可以顺手拿来翻看与欣赏。要使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要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这需要身教。如若父母视阅读为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孩子自然会乐于读书。父母经常津津有味地读书看报,对待书报总是兴趣盎然,孩子会觉得读书很有趣,对书籍充满着好奇。家长在轻松的气氛下,可以安排一小段时间,与孩子一起读几分钟书。可在外出时,带上一两本书,在公园里,在郊外,在河边,在清新的空气下,在鸟语花香的环境里,与孩子一起读上几段书。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孩子引入图书世界,使读书成为孩子的消遣活动。
2、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声情并茂的叙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个性,知道事物善恶。学生对听故事是乐于接受的,家长、教师可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看书,推荐书目,达到激发兴趣,扩大阅读量的目的。
3、“放任自读”任其读。课外阅读应是自主、自愿的阅读,该读什么或不该读什么应由学生兴趣决定,只要内容健康,学生爱读什么就让他们读什么。所谓感兴趣,就是好些熟悉的或不很熟悉,不知道或知道的不清楚的东西,这样的文章和书籍读起来很轻松,又能获得新鲜感,精神很愉快。对刚接触书籍的孩子来说,激发其兴趣,“放任自读”是最合适不过的,不要管他读什么书,就算是幽默笑话也任其读之。教师的这种“放任”态度是宽容的、心中有度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拘无束享受阅读乐趣,点燃心灵的火花。
4、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家长、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以语文阅读课为源,扩充阅读
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宗旨。怎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持久自觉的课外阅读热情呢?怎样使学生学会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呢?可以印发适合他们阅读的自编教材,在阅读课进行阅读。也可以推荐读物,种类有:科幻小说、童话故事、各国的风土人情、名人奋斗故事、英雄人物故事。学生通过定向阅读,积累语言,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书籍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通过阅读,可以把孩子引入一个神奇美妙的图书世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乐趣无穷。
『伍』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哪些特点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阶段性的特点: (1)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作业更感兴趣。 有的研究材料表明,约从三年级起,学生更喜欢比较新颖的、困难的、需要动脑筋的、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例如:宁愿演算应用题,也不愿演算试题;宁愿默写也不愿习字或抄写;宁愿讲解也不愿读书。 (2)在对待学科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是不分化的,以后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不同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对读、写、算都同样感兴趣。从中年级起,随着他们知识的丰富、能力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影响,学生才表现出对某一学科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仍然不稳定,容易受教师和家长的影响。 (3)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的、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 低中年级的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具体的活动和事例。例如:阅读故事、小学,从事技术活动、体育活动等。四年级后,开始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初步计算规律的应用、语法结构的变化等感兴趣。 (4)游戏因素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一定的作用,从中年级起,这种作用逐渐消失。 低年级学生对玩中学的方法更感兴趣,如通过摆弄学具的直观动手活动来学习数学。从中年级起,这些因素下降,而对日渐新颖的教材本身更感兴趣,喜欢动脑筋,独立思考。 (5)在阅读兴趣方面,一般是从课内读物发展到课外阅读,从阅读童话故事发展到阅读文艺作品和通俗读物。 在读物内容上,低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童话故事,约从中年级起,学生对描写英雄人物的战斗故事、带有惊险意味的读物、科普读物更感兴趣。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不仅有利于增强学习的动力,发展孩子的智力和创造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精神。孩子天生对自己周围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求知的渴望,天生想了解这个世界。有着浓厚兴趣的学习正好满足孩子的这一需要。因为有兴趣的学习,能解除心中的疑问,使孩子能感受自身的智慧力量. 大量事实证明,有广泛兴趣的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极少。他们一般都有较高的积极性,善于思考发问,知识学得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智力发展也快。如果没有一定的兴趣,往往不善于思考发问、死记硬背,久而久之,易产生厌学情绪。
『陆』 小学生兴趣爱好如何写
画画
当我们从幼稚无知成长为生机勃勃,当我们从牙牙学语长到凡事都略知一二,总有一个兴趣爱好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在川流不息的闹事与形形色色的课外班中使我们真正寻得一隅宁静的角落,安放我们自己的喜好,而在我这里,则放着我的画作,从水粉到素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多彩的故事。
还记得初学画画是在五、六岁时,那时为的只不过是好玩,在洁白的纸上涂涂抹抹,甚至有破坏纸张嫌疑;然而渐渐的,我开始理解画画,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不再怀疑绘画的魅力,我把它当成自己一个重要的兴趣爱好。从学画素描开始,绘画就不仅仅是为了玩了,我开始珍惜洁白如雪的纸张,我开始学会让心灵平静下来,精雕细琢地去完成一幅画作。一朵无名的小花,一片飘落的秋叶,还有隔壁的花猫,邻家的女孩,都是我绘画的内容。在画石膏像时,我开始捕捉雕像的神态,眼神,我开始学会和我的模特对话。在画速写时,我欣赏青山绿水,并将它们定格在黑白色调之间,别有韵味。我是绘画的初学者,可我也在用自己的画法表达我的情感。
绘画使我有了更多的情趣,试想:在阳光明媚的午后,静静地用单一的色彩,描绘出午后慵懒的时光;亦或是在雨后初晴的天气,带上一块画板,几支画笔,寻找自然中的美丽,在用心绘画的同时,也听听小鸟的鸣唱,与自然同等呼吸。这样的美景,只有墨色的深深浅浅,才能真正描绘出最美的意境。
我相信,我能将我的兴趣爱好坚持下去,即使遇到困难,到达瓶颈,我也会努力去超越自己,即使我画的并不出众,即使我以后的职业与绘画毫无关系,我也会用心灵绘出属于自己的美丽。我无法预料到一年后我能到达什么程度,但我相信我还热爱画画,也相信也许几年后,几十年后,回首尘封的往事,我还为自己的画作而自豪。
最后,对自己说,带好画笔,明天我们去画画。
『柒』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艺术兴趣
编者按:艺体教育不是抄其它备育的辅助物,而是带动它们发展的突破口和枢纽,其实质是将艺术教育和体育各自的功能结合起来,主要是功能的融合,形成一股合力,在合力中使各自的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进而形成一种二者融合之后的功能。艺体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挥这种融合的功能。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我认为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要把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放在首位,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一、鼓励审美个性,培养绘画意识 鼓励审美个性,是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捌』 小学生兴趣怎样培养
编者按:艺体教育不是其它备育的辅助物,而是带动它们发展的突破口和枢纽,其实质是将艺术教育和体育各自的功能结合起来,主要是功能的融合,形成一股合力,在合力中使各自的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进而形成一种二者融合之后的功能。艺体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挥这种融合的功能。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我认为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要把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放在首位,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一、鼓励审美个性,培养绘画意识 鼓励审美个性,是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玖』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使学生会学、爱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最有效的途径。
一、关心爱护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必须以师生相互认知和了解为基础,了解和认识学生,是教师施教的前提。已有的事实表明,对学生了如指掌,是教师施教成功、与学生和谐相处的基本条件之一。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了解,则往往是学生对教师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学生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同时带有较强的“亲师性”。如果他们比较喜欢哪个老师,他们就会比较喜欢该老师所任教的课目,会花力气、花功夫去学,成绩自然就比较好,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个教师,那么他们就会不喜欢学该老师所任教的课,甚至产生消极抵触的心理,成绩自然一落千丈。因此,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不能靠一时的“做秀”是来打动学生,要真正的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真心交流,用真诚赢得学生。把自己塑造成学生心目中一个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同时,对于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在批评的时候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要在不伤他们自尊心,不侮辱他们人格的同时,让他们从内心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是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学生才会真正的从心里接纳你,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淡化挫折、失败带来的心理压力。人们从事任何的活动,都有一种要达到目的的愿望,当活动取得成功,愿望达到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心理上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产生一种追求,想继续取得成功的需要,产生了进一步的动机和兴趣。学习也是如此,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上便很少取得成功。如果我们帮助他取得一点成绩,并给以鼓励和支持,使他转苦为乐,这就会造成他们学习转变的开始。
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的好与坏将会影响到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得好,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思路,有利于更好的掌握下一知识;评价不得体,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失去信心,对于积极性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直接的否定评价,应采取得体、鼓励性的评价。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如“你真棒”“very good”;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如“你思维很敏捷,再想一想?能否说得更完美些。”“很好!你有动脑筋,下次再接再厉”“大家起来帮助他。”等。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法国的雕塑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的“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从一个方面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等,这种评价方法不能真实地反映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而是应该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当学生有达到目标时,教师应当不吝啬表扬,在不同的场合给予鼓励和赞赏;对于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的学生,我们应该帮助其分析原因,如一张考卷;我们可以根据上面的失分情况,帮助其分析哪些是他不应该失分的题,哪些是他由于知识掌握缺漏造成的失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其重新建立自信心。同时,对于考试成绩没有达标的同学,我们可以采用“借贷”制,比如:某个学生的目标是定80分,结果只考了79分,那么我们可以先“贷”给他1分,但是要求他在下一次考试的时候,除了要达到80分的目标外,还要“还”上1分,这样即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他们有了更进一步的动机和兴趣。
三、增强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比较呆板,黑板加粉笔,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的地位消极被动,教学氛围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感到有趣和新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模型、投影、幻灯、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来丰富课堂教学。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海战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甲午中日海战的录像,这样就使学生对这场战争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在讲到为什么中国会失败时,再让学生观看截取的有关的录像片段后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能够更直观地向学生呈现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变抽象为具体,从而使教学活动教得生动、学得活泼、练得扎实。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拾』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哪些特点
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初步认识过程,又是在课内外和家庭等不同场合综合学习的过程,也是个体各方面素质动态发展的启蒙过程。小学生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和学习途径的多重性,使得不同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学法具有各自的特点。
一、不同学习环节中特点
从学习程序看,小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过渡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学习程 序的不同环节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依次是:
感知过程中学法的特点。感知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进入理解学习过程的准备阶段。小学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观察法和准备性实验法了解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感性材料,以便建立起所学 知识的鲜明正确的表象和观念。感知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一是由被动感知向主动感知转变。低年级儿童一般不能主动选择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实际材料,也不善于自觉地进入感知过程,而是要借助于课本或学校教师提供和选择的感知材料,并在教师的介绍讲解下进行有组织的感知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感知成分逐渐增加。如帮助教师制作教具、收集标本等。二是感知手段的模示性和图示性。小学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既可以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也可以亲身实践或实验获得感性体验,但多数是感知以直观教具形式出现的模型以及教学挂图或板图。此外,与儿童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相符合的儿童化、形象化的语言对提高小学生感知学习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过程中学法的特点。理解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学生在理解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实现对言语、事物类属性质、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等的理解,以便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以思维方法为核心是理解学习过 程中学法的基本特点。理解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一是由直接理解向间接理解过渡。直接理解是各知觉过程溶合在一起,并且是立即实现的、不经过中介的思维过程。例如,儿童吃了苹果,留下了印象。现得到苹果,就产生了对它的直接理解:苹果是香甜的、好吃的。间接理解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 从最初模糊的、不分化的理解逐渐达到分化的、精确的理解。例如,儿童从学会四则运算到弄清加减、乘除互逆运算关系的理解。直接理解在低年级儿童的理解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到了中、高年级,儿童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水平的提高,间接理解逐渐占主导地位。二是从形象性理解向抽象性理解发展。低年级儿童已能 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公式等,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儿童对学习材料表现出不同层次的理解水平。有研究资料表明:小学儿童理解寓言和比喻词的含义,大致可分为三级水平。第一级 :只了解故事的具体情节或词的表面含义;第二级:能理解寓言和比喻词所描述的具体事件;第三级:能摆脱故事的具体情节,脱离直观的形象,揭示出寓言或比喻词的深刻含义。一般说来,低年级儿童绝大多数属于第 一级水平,中年级儿童二级水平略多于三级水平的人数;高年级儿童二、三级水平的人数几乎各占一半。三是由被动理解到主动理解的转变。低年级儿童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有所谓巩固过程中学法的特点。巩固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三阶段,也是由接受知识进入运用知识的过渡阶段 。小学生在巩固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各种练习方法和复习方法,及时巩固学到的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因此,巩固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反复性和技能性。因为各种复习方法的运用,其目的是为了记住并能回忆出所学的知识;而各种练习方法的运用,既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也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为学生运用知识作好知识的、技能以巧上的准备。不过,小学巩固学习的复习要及时,练习的方式要生动活泼,富于文化,且不宜过于复杂。
运用过程中学法的特点。运用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四阶段,也是单位学习进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学生 在运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与综合、类化和具体化等思维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技巧 解决教学实践、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运用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
1、由简单运用向复杂运用过渡
有研究资料表明:80%以上的一年级儿童从入学的第二学期起,就可以在简单数学运算中运用交换律、 结合律和分配律。经过二年级的过渡,三年级的大部分儿童能在简单文字演算中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四年级以后逐步掌握算术运算中的二重否定律;二重否定律的掌握,是小学儿童运用运算法则能力的一个转折点或飞跃期。如果以儿童运用法则的范围与正确率为指示,那么小学阶段掌握运算法则也可分为三级水平: 一是在数字问题中运用运算法则,二是在简单文字习题中运用运算法则;三是在代数式和几何演算中运用运算法则。
2、由单向运用向多向运用发展
以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为例: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时,总是从正条件的简单应用题入手,逐步掌握反条件的简单应用题,最后才能掌握多步应用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从分析到综合,再从综合到分析。从一步变成多步分散列式,再从分散列式到一步综合式。 3、由被动运用向动运用转变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只是习惯于被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本和教师布置的问题,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如试编应用题等。
二、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
从时间顺序看,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逐步递增的过程。不同学习阶段,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依次是:
1、低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概括事物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的直观形象水平阶段。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因此,低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故事描述法往往是组织和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地地学习的有效方法。
2、中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中年级儿童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中年级儿童的学习能力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逐步发展起来。感知能力的发展,注意品质的进步,记忆中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都为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中年级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使小学生学习方法有了新的特点。中年级儿童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发生着变化。在直观形象成分增加的同时,抽象逻辑成分开始增加。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的状态。在他们的概括中,直观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逐渐减少,抽象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加。实践表明,小学三、四年级的儿童已能学习运用归纳、演绎、类化和对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因此,中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充分考虑机械识记法和意义识记法的交叉渗透性,直观形象法和抽象逻辑法的自然过渡性。
3、高年级儿童的学法特点
尽管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无意注意、机械识记和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但是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能力、意义识记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他们初步学会对事物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并逐步接近科学的概括。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各科学习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自觉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高年级儿童学习方法和选择和运用一是要注意发展思维的抽象逻辑性,二是要注意学法运用的综合性和独立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