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全识 > 小学探索规律知识点

小学探索规律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0-11-26 21:16:56

Ⅰ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一探索规律引发兴趣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我们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便会使大脑产生优势兴奋,表现为注意集中,记忆深刻,思维敏锐。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如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更好地投入数学活动中去呢?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能快乐学习,创造学习,关键在于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设计数学游戏,使学生乐在其中。
根据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应该成为低年级的重要形式。比如在上数学活动课,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下列几种形式的游戏。
1.个体活动游戏。上课开始进行“比比谁最火眼金睛”游戏: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实验——观察、比较、用手摸、放在木板上滚,看看各种几种物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球等)分别有什么特征?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初步感知几何物体的一些特征。
2.集体合作游戏。在上“统计”活动课时,学生小组合作统计戴帽子的同学和没戴帽的同学等相关问题时,自己分工,商量最快的统计办法,小组间比赛。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3.师生互动游戏。为了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组织师生互动游戏“最佳默契奖”。师与生像电视上作节目一样,同时将结果写在纸条上,并同时亮出。既活泼,趣味性强,又提高了学生辨别正误的能力,真是一举两得好办法。通过诸如以上的一些游戏,学生就会感到学有劲头,学有乐趣,学有所获,由此生发的热爱数学的情感就会自然而然爆发出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广开思路。
爱想象是人的本能。精彩的问题情境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1.提供思考素材。学生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有了显性的物化媒介可以进一步诱发学生的思路。如教学“可爱的企鹅”时,我以一篇童话故事为线索,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减法中被减数,减数代表的意思。并激发学生的想象,一人说算式,一人编故事。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热烈。
2.留有思考空间。老师向学生展示学习素材后,教师不能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如老师教学8可以分成7和1,7和1合成8后,让学生自己探索8还可以怎样分?几和几合成8?学生有了自主探索,自主研究,就能对所学知识有较深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指导猜测方法。善于猜测是学生进行创造学习的重要环节。教给学生猜测的方法就显得很重要。①根据经验来猜;猜测不能凭空想象。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比如让学生相互猜起床时间。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判断对方起床时间。然后让学生说出真实情况。②从比较中猜;只有比较才有发言权。如让学生猜7的分成,一个学生伸出2,让学生说出7的分成。另一个学生说:2和6合成7。接着出题的学生判断对还是错。老师引导学生说出判断原因。学生说:因为2+6=8,8不等于7,所以回答是错的。正确的是2和5合成7。
三、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品尝成功。
积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应该是失败的。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同时,要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
1.鼓励参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什么都好奇,教师要抓住该年级段的学生心理特点,组织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手段呈现学习内容。有了外在的诱惑力,就会诱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乐在其中。
2、提供机会。通过老师的合理启发引导,让学生经过自己的积极探究,从而找到规律,发现问题,理解新知,突发奇想解决难题。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才能感到探究的趣味所在,当取得成功时,那份喜悦是别人难以体会的,可以说喜悦是发自内心的。由此生发的学习动力也是其它激励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四、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
1、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第六单元和第九单元之后安排的实践活动:“数学乐园”、“我们的校园”就是很好的形式。图片生动,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2.能自己寻找生活素材,集体交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习的最高阶段,就是学以致用,利用自己或集体的智慧创造性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收集商品宣传单,找出自己需要的商品,并计算出需要付多少钱;比一比谁提的数学问题多,大家怎样解决等,营造家庭购物的氛围。利用知识的迁移,很好的开展实践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2.重视情感的感染与激励。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开展数学游戏或竞赛;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学习;低年级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插童话故事等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六、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1.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先安排了一个抢答,展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l平方厘米,那么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回答前三个小题,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第4小题时,大部分同学闭而不答、只有少数同学说是1平方厘米,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继续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老师创设的这种情境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2.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子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此外,还可以通过教师给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教学内容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策略
l.鼓励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一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例如,在一次素质教育的研讨会上,一位教师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2-9,2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2-9=3,这样做可以吗?”开始会场非常安静,片刻之后,这个问题就像一颗“炸弹”抛了出来,在场的老师们议论纷纷,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是授课老师没有想到的,就连听课老师们也为之一震。授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是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有很强的独创性。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对学习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情感(鼓励学生对旧知识掌握的情况)两方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用10分左右的时间在小组中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条上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主要有六种方法。(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3)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4)在梯形的下底上找一点,把梯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5)沿着梯形的上底的两个端点画出两条高,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6)沿梯形的中位线向下对折,再沿两腰中点向下作垂线,把两个三角形向内所变成两个长方形。 因此,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3.让想象张开翅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特殊法宝。

“创新”就要建构眼前不存在(或对创新者来说是不存在的)事物的设想,这需要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它是人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经过重新组织加工而创造了的新形象、新概念的思维活动。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分数的再认识”的教学时,老师出示了一张长方形的纸,告诉学生这张纸是一个图形的,原来这个图形是什么样子呢一?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摆出原来图形的形状,然后贴在黑板上。同学们的摆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长万形可以是不同图形的,从而体会分数的抽象性,并且对于将来学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有了一个感性的基础。
4.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形式。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成分。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的教学时,结合本班人数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教师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学生最后得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从这三种不同的解法来看,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解题策略也就不同。
5.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目的。结合平时的作业,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挖掘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听了一节一年级“100以内数的加法”课,感触颇深。教师在上课时,首先出示一幅同学们去春游的图画。画面上每班学生的代表举着各班人数的牌子。画面上还有大轿车和一个思考问题的小朋友:每辆车最多能坐80人,哪两个班生在一辆车里比较合适?对于这个题,每个同学都能找到一、两种搭配方案、每个人对解决问题都有贡献。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于各种搭配方法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大家一致评出比较好的方法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新知识和技能,使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实现自主化,合作化和探究的良好的互动模式。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是归纳推理还是演绎推理

下面这个是抄回来的,供参考:
归纳法和演绎法是逻辑学的研究方法。

归纳法是对观察、实验和调查所得的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推理形式,其主要环节是归纳推理。归纳推理可以分为三种方式: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法,判明因果联系的归纳法。
归纳法的主要作用在于:
1、科学试验的指导方法:为了寻找因果关系而利用归纳法安排可重复性的试验。
2、整理经验材料的方法:归纳法从材料中找出普遍性或共性,从而总结出定律和公式。
归纳法的优点在于判明因果联系,然后以因果规律作为逻辑推理的客观依据,并且以观察、试验和调查为手段,所以结论一般是可靠的。
归纳法也有其局限性,它只涉及线性的,简单的和确定性的因果联系,而对非线性因果联系,双向因果联系以及随机性因果联系等复杂的问题,归纳法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推理方法,不可能做到完全归纳,总有许多对象没有包含在内,因此,结论不一定可靠。

演绎法与归纳法相反,是从一般原理推演出个别结论,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演绎法的主要作用是:
1、检验假设和理论:演绎法对假说作出推论,同时利用观察和实验来检验假设。
2、逻辑论证的工具:为科学知识的合理性提供逻辑证明。
3、作出科学预见的手段:把一个原理运用到具体场合,作出正确推理。
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推理的前提是一般,推出的结论是个别,一般中概括了个别。
事物有共性,必然蕴藏着个别,所以“一般”中必然能够推演出“个别”,而推演出来的结论是否正确,取决于:大前提是否真确,推理是否合乎逻辑。
演绎法也有其局限,推理结论的可靠性受前提(归纳的结论)的制约,而前提是否正确在演绎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

归纳法和演绎法在认识论中的辩证关系:归纳法是由认识个别到认识一般;演绎法是由认识一般进而认识个别。
一、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基础。
人们先运用归纳的方法,将个别事物概括出一般原理,演绎才能从这一般原理出发。演绎是以归纳所得出的结论为前提的,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
二、归纳必须以演绎为指导。
人们在为归纳作准备而搜集经验材料时,必须以一定的理论原则为指导,才能按照确定的方向,有目的地进行搜集,否则会迷失方向。
三、归纳和演绎相互渗透和转化。
思维过程中,归纳和演绎并不是绝对分离的,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既有归纳又有演绎,归纳与演绎相互连结、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Ⅲ 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类型的题,题目要求是:找规律,接着画。具体题目在下方。

是画一组图。
前面的规律是:方块,五星/五星,方块/方块,五星/五星,方块
所以接下来应该是方块,五星/五星,方块
只要填三个的话就是:方块,五星,五星

Ⅳ 求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探索规律教案及教学思路

有余数除法
课题:有余数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余数概念及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

教具和学具

实物图及投影片,11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用竖式计算(两人板演)

8÷4= 36÷9=

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2.卡片口算(与板演同时进行)

( )里最大能填几?

3×( )<22 4×( )<37

( )×2<11 ( )×5<38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大家学会了除法竖式的写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同学们看一看,今天学的笔算除法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第一幅图.

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学生动手操作.用6个圆片代替梨,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再把横式和竖式写在练习本上,并指名板演.

订正时,提问:

① 在被除数下面写6,表示什么?(表示分掉6个梨)

② 在横线下面为什么写0?(表示分完了,没有剩余)

(2)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如果有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怎样分?分分看.

学生动手操作,用圆片代替梨.(教师行间指导)

提问:

① 出现了什么情况?(每盘放2个,还剩1个)

② 剩下的1个梨,还能再继续分吗?(剩下的1个梨,不能再分)教师说明: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分的结果是“每盘2个,还剩1个”.怎样列式计算呢?(7÷3= )

怎样写竖式呢?被除数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盘放几个?那么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教师着重提问:有3盘,每盘放2个,实际分掉几个梨?(6个)那么被除数7下面应该写几?(6)7个梨,分掉6个梨,有没有剩余?(有剩余,剩1个梨)

教师说明:7个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所以在横线下面写“1”.剩下的这1个,我们就叫它“余数”.(板书余数)

怎样在横式上写计算结果呢?每盘放2个梨就是商2,先写2.还余1个,就是余数为1.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写“……”,再写“1”.即

7÷3=2……1

读作:“商2余1”.学生齐读一遍.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例1的两道题.

提问:这两道题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每盘都放2个.不同:第1小题正好分完,第2小题还剩1个,不能正好分完)

教师说明:像第2小题这种除法,没有分完,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除法.(板书课题)

(4)练一练:

每个同学拿出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先摆一摆,再把下面的竖式写完整.

订正时,教师着重提问:

(1)商2后,被除数下面要减去几?

(2)8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表示什么?

(3)横线下面写什么?表示什么?

(4)这题的结果该怎样说?

2.教学例2

(1)在竖式里,38和5各写在什么地方?

(2)怎样想商几?在乘法口诀里有没有一句是五几三十八?

相邻两位同学互相讨论怎样想商几,再在全班交流.

① 有的同学可能说商6,教师板书:

还剩下8,8里还有一个5呢?说明商6小了.

② 有的同学可能说商8,教师板书:

38减40不够减,说明商大了.

③ 商6小,商8大,所以商7合适.最后结果是商7余5.

想:5和几相乘的积接近38,而且小于38?即5×()<38(括号里最大填7)

(3)练一练:

14÷4=□……□

想:4和几相乘的积接近14,又比14小.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商,最后的结果怎样说.

(4)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三道有余数除法,把每题的余数和除数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余数都比除数小)

如果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说明商小了,商再大一些)

什么情况下,说明商大了?(被除数不够减去除数和商相乘的积时,说明商大了)

(4)小结: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口述计算过程.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7÷5= 38÷6= 47÷9=

全班动笔练习,指名两学生在投影片上做,便于订正.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着重检查余数的大小和别忘在横线上写余数.

2.发展性练习.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3.思考性练习.

在方框里填合适的数.

这不完整你去这个网址http://www.3e.net/Lesson/sx6/Lesson_26209.html

Ⅳ 小学数学三年级同步练习第32页探索规律(2)、(3)题怎么做

(2) 7 4 5 (3) 22 14 26
6 14 9 12 12 (10 ) 10 21 9 16 8 ( 12 )

Ⅵ 小学奥数之探索规律题

1. 3+4(n-1) n=1.2.3.4......

2.1/1*2 =1/1-1/2
1/2*3=1/2-1/3
1/3*4=1/3-1/4
........
1/n(n+1)=1/n-1/(n+1)
所以把里面的每一项分式 像上面一样分开写出就可以得到

1/1-1/2+1/2-1/3+1/3-1/4+.......+1/(n-1)-1/n+1/n-1/(n+1)=n/(n+1)

Ⅶ 关于小学四年级探索规律的数学题

(1)11*11= 121 12*11= 132 21*11= 231 72*11=792 43*11=473 121*11=1331 312*11=3432
规律就是前面的数的错位相加, 11*11=11 12*11=12 21*11=21

+11=121 +12=132 +21=231
以此类推
(2)74*76= 5624 24*26=624 12*18=216 34*36= 1224 27*23=621 41*49=2009

74*76= 前面的位数7×(7+1)+后面的位数4×6 = 5624
24*26=前面的位数2×(2+1)+后面的位数4×6 = 624
12*18=前面的位数1×(1+1)+后面的位数2×8 = 624
...........
41*49=前面的位数4×(4+1)+后面的位数1×9 = 2009 (因为是四位数,后面的1×9=9只有一位数并在前面加个0)

Ⅷ 求北京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探索规律教案及教学思路

12×63=756 (2-1=1 一个7 10-2=8 7×8=56 答案为756)
123×63=7749 (3-1=2 两个7 10-3=7 7×7=49 答案为7749)
1234×63=77742 (4-1=3 三个7 10-4=6 7×6=42 答案为77742)
12345×63=777735 (5-1=4 四个7 10-5=5 7×5=35 答案为777735)
123456×63=7777728 (6-1=5 五个7 10-6=4 7×4=28 答案为7777728)
…………

阅读全文

与小学探索规律知识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