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稿前曾通过网络搜索什么是基因,六年级学生基因论文获奖有多扯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也在不断进步,国家越来越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从小就锻炼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各种创新型比赛越来越多,比如全国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是很有含金量的一个。
在这些比赛中,涌现出了很多天才少年,他们或许是有着极强的动手能力,或许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很有心得。
根据这些证据我们能基本断定,陈某的获奖论文应该不是独立完成的,他的指导老师以及父母起码出力了98%以上。全国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全国性的竞赛,陈某这种造假行为不仅欺骗了大众,还夺走了别人的获奖机会。
直到昨天官方终于公布了调查结果,确定该篇文章不是这位六年级学生所写,并撤销其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然而如果没有网络热议,该奖会被撤回吗?这种高深的文章,评委竟然相信是一个学生所写,而不去调查,这其中反应出来的问题令人回味。
2. 小学生研究基因获全国大奖受质疑,如何看待此事
教育局和相关部门一定要认真核实类似的学术问题,一定要保证真实,确保公平。
3. 小学生研究基因获全国大奖,究竟是如何做出这样的成就的
影响祖国明天的毒瘤---学术不端
有多个媒体报道出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发现作品造假抄袭的行为。这样的情况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对于小学生研究基因这件事情我们都有所怀疑,因为就算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博士生也不见得把一小段基因研究到这一地步。
其实这一类的事件还有很多,因为大赛的原因,很多的评委对此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意因此侮辱大赛的名声。但是有的大赛却不同,加入答辩流程。这就很有效的防止了抄袭这类事的发生。
4. 小学生研究基因获全国大奖引质疑是怎么回事
7月12日,一则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石通过研究突变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奖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中广为传播。
有网友指出,这样的科研水平,远远超出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范围,“背后肯定存在严重的学术腐败,呼吁严查。”
7月13日,云南省科协相关负责人对上游新闻表示,已经注意到舆论对于陈同学基因研究的关注。
(4)小学生基因论文获奖被撤销扩展阅读
陈同学的相关实验记录:
相关实验记录显示,2018年1月6日,陈同学在指导教师、盘龙小区教师吕冬梅的带领下,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陈老师和杨老师商量开展参与研究工作”。同年1月9日,陈同学表示老师们给了他“一个基因”,随后陈同学“上网搜了一下什么叫基因”。
在实验记录上,陈同学手写了“基因(遗传因子)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的笔记。1月10日实验记录中,陈同学表现出了困惑,直言“还是不太了解基因”,但在老师的帮助下明白了“基因要翻译成蛋白后才能发挥作用”的道理。
到了2018年1月13日,陈同学就表示了解了PCR技术的原理,知道了PCR引物的设计等,了解了为何通过荧光强弱就可以知道哪些基因的RNA表达水平。
5. 小学生研究基因获奖乌龙事件,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小学生研究基因获奖乌龙事件,会给社会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大家以为是天才儿童,没想到却是个骗局,对于大众是一种欺诈!
6. 小学生研究基因获全国大奖引质疑,其中是否存在学术造假
小学生研究基因获得全国三等奖的事件上了某浪社交平台的热搜。一开始大家都是对这个天才小学生称赞有加,但是在后头网友们就越发觉得不对劲,研究基因获奖,真的存在这样的小学生吗?有人评论到研究基因这得是中科院研究员级别的水平,这一切得归功于小学生的研究员父亲。后来,经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的回应,这名小学生的父亲真的是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之后,研究员父亲参与了这名小学生的获奖研究是被证实的了,而且根据一个上小学的孩子的知识水平来说,单靠自己的实力去研究基因而且还获得全国大奖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小学生研究基因获奖事件是存在学术造假的。
这些事件也给我们一些反省和认知,公平只会迟到,而不会缺席。父母望子成龙是好,但是请运用正确的方式引导,而不是过分参与甚至直接给孩子正确的答案。知识能改变命运没有错,但是请不要忘了要走正确的道路。
7. 研究基因获奖小学生系研究员之子,是否存在学术造假现象
7月12日,一则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石通过研究突变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奖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中广为传播。 此次事件备受网友质疑。有网友指出,这样的科研水平,远远超出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范围, 背后是否存在科研腐败问题,是否存在职权乱用问题非常值得推敲。
最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该研究院的儿子在开始这项实验工作时,连基因是什么都不知道,却可以在短短一两年内将实验做到可以与研究生媲美,让人不得不感叹他是“神童”。甚至连知名医疗媒体账号“丁香园”评论说,“纵观整个获奖项目,不论是项目的立意,还是后期具体的实验设计,都和一个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一般无二。” 从这看来,若不是造假,那么这个孩子可以直接去读博士了。
8. 获奖小学生父亲发声明致歉是怎么回事
六年级小学生陈某某因《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获得青创赛大奖的事情。
事后组委会迅速成立专项调查工作组,对大赛评审工作开展全面调查。评审委员会组织专家就此项目及时进行复审。
专家组认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研究报告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学术水平,但其附件支撑材料和调查走访发现的新情况新材料不能充分证明作者独立完成该项目报告的整体设计和撰写。
(8)小学生基因论文获奖被撤销扩展阅读
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项目研究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根据以上情况,评委会建议:
该项目研究报告文本撰写不符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规则(2018年修订)》评审原则第三条“项目研究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之规定,撤消该项目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奖项。
大赛组委会根据评委会建议,决定撤消该项目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
9. 研究基因获奖小学生系研究员之子,评委为何没有提出质疑
昆明一小学生因研究结直肠癌基因敲除获奖一事,引发关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13日回应称:经初步核查,获奖项目学生系该所研究员之子。目前,该所已成立调查组进行深入调查。
近期,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一项名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获奖作品,引发广泛关注。有网友扒出,涉事小学生的父母为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质疑孩子可能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研究。
13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通报称,经初步核查,该获奖项目学生系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之子。针对此事,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高度重视,已成立调查组进行深入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相关调查结果。
(9)小学生基因论文获奖被撤销扩展阅读
虽然事件还没有最终定论,但看起来却有些滑稽与讽刺。首先,它挑战了科研的尊严。医学研究是需要具有系统医学知识、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进行的。从专业角度看,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不论是从知识储备还是科研训练角度来讲,都难以完成这项研究,更不可能独立完成。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7月13日发表声明称,获奖学生系该所研究员之子。有记者查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官网发现,这位家长的研究方向与参赛项目几乎完全一致。
其次,它挑战奖项的权威性。从评审专家专业背景、资历来看,要甄别参赛者是独立研究还是借他人之力,并非难事,但为何该项研究还能经过层层评审而获奖,这不禁让人怀疑,这项赛事的严肃性与公平性。专家组的认定只谈报告写作问题,对研究到底是谁做的却只字未提,也让人觉得缺少诚意。
10. 小学生研究基因获全国大奖为何会被质疑
7月12日,一则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石通过研究突变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奖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中广为传播。有网友指出,这样的科研水平,远远超出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范围,“背后肯定存在严重的学术腐败,呼吁严查。”
一所985大学在读博士生李玲表示,根据陈同学的实验记录,刚开始他连基因是什么都不清楚,“连基因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小朋友,怎么可能明白基因片段和癌症直接的关系?”
在水木社区论坛里,网友跟帖评论,“牛,直接进中科院读博士吧。这得从小在实验室做实验,听报告长大的。关键是要有狂热的兴趣才能实现。”“这一看就是父母研究这一块的啊,这篇大概是个医学硕士生的水平了。”
知名医疗媒体账号“丁香园”评论说,“纵观整个获奖项目,不论是项目的立意,还是后期具体的实验设计,都和一个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一般无二。”
(10)小学生基因论文获奖被撤销扩展阅读
网传获奖学生父母是中科院研究员
网络上有传言称,陈同学的父母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肿瘤信号转导学科组的两位研究员,陈同学正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了课题研究。
有科研人员发文表示,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19年发表了一份研究成果,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的研究人员比较分析了多个家养动物适应青藏高原遗传机制的个性和共性特征,鉴定出一个新的低氧通路基因C10orf67。
根据这篇论文的介绍,C10orf67是一个受到正选择的与低氧耐受相关的基因,可以减少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的凋亡率,并认为C10orf67或许会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潜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相关论文的作者,正是被指为陈同学父母的两位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7月13日,上游新闻记者多次拨打被指为陈同学父母的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两位研究员的办公电话,但始终无人接听,相关采访邮件截止发稿时也未收到回复。
7月13日,上游新闻记者联系了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组委会,对方表示对于相关情况应联系云南赛区组委会。云南赛区组委会则称,接受采访的权限在云南省科协。
云南省科协负责青少年创新大赛的相关人士表示,他们已经注意到了相关的舆论讨论,但目前没有进一步的说明,“去年比赛时陈同学的答辩通过了,云南这边就把他的项目推荐到了全国赛。”
对于公众关心的相关比赛中是否存在学术造假等问题,云南省科协相关人士没有正面回复。